《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和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和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和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作者或出处:司马光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悦。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已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或注释:

赵武灵王北巡中山国的边界。到房子(今河北省临城),到代(今山西北部雁门关一带),北面到无穷,西到黄河,登黄华山,与大臣肥义商议,改穿胡(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服,骑马射箭,以教军民,并说:“愚人讥笑的,正是贤人察到的,尽管世上的人都笑我,但北方中山国我必占有它。”于是赵武灵王穿上胡服。

赵国都城的人不高兴,公子成推说有病,不上朝。赵雍派人去请,并传话:“在家听从父母,全国听从国君,现今我改变传统的教化,改换穿胡式服装,可是您不穿胡服,我忧虑下面的臣民议论啊!治国常规以利民为本,推行政令有固定原则,令行禁止是要紧的事。普及教育从平民开始,推行政令上层带头奉行。所以要仰仗您的声望来完成胡服的变革。”公子成恭恭敬敬叩头说:“我听说过,中原之国是圣贤教化的地方,行礼作乐的地方,远方国家景仰的地方,边陲少数民族学习的地方。如今赵王舍弃这些传统习俗,却去因袭胡服,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吧。”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了公子成的话。

赵王于是亲自去公子成处拜访,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国,西面有楼烦国,与秦国、韩国接壤。没有骑兵,怎能守卫?中山国虽小,但它依仗齐国强大,屡次侵犯赵国土地,俘虏赵国民众,引水围鄗(h ào)地,若无土神谷神保佑,鄗地几乎守不住,先君为此感到羞耻啊!所以我改革服装以防备边境的危难,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您迁就中原国家的习俗,不愿改变服装,忘了鄗的耻辱,这不是我期望的啊。”公子成被赵雍说服。于是赵雍送一套胡服给公子成,第二天公子成穿胡服上朝。于是赵王才下达胡服令,招民习骑射。

杨烈妇传

《杨烈妇传》知识点 1.解释加横线的字: 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不知所为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侃率之以乘城 亟去有蜚箭集于侃之手力不足,死焉,职也。 贼气吞焉,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厥自兵兴项城为叛军困 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杨氏当之矣赞曰凡人之情 与古人不殊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则人谁肯固矣( ) 其必济( ) 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辨行列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 虽古烈女,其何加焉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 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如逃,则谁守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C、重赏以令死士有以弱弓射贼者 D、与之千钱使侃与贼言曰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岁满则罢去 B、(杨氏)使侃与贼言曰 C、(你们)徒失利,无益也 D、中其帅,(帅)坠马死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县令,寇至当守——您是县令,敌人来到应该守卫 B、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 C、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项城的父老乡亲,坚持正义不被叛贼吓倒 D、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如其死在城上,不是比死在家中还要好吗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

初中文言文翻译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列子》

初中文言文翻译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

最新《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原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族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渭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

2013年10月自考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47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寡人之于国也》语句中,被用作比喻的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以五十步笑百步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2.下列《容忍与自由》所提到的外国人中,曾参加过宗教革新运动,但在掌握了宗教大权后,居然以“异端邪说”的罪名,活活烧死了学者塞维图斯的是 A.阿克顿 B.马丁·路德C.高尔文 D.柏时 3.下列《咬文嚼字》列举的例证中,被朱光潜先生称为“炼字的好例”的是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B.你是个好小子——你这好小子C.见草中石,以为虎——见草中有虎D.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 4.《冯谖客孟尝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这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排比 B.层递C.对偶 D.夸张 5.下列《张中丞传后叙》人物行为中,属于贺兰进明的是 A.为国让贤 B.抽刀断指C.从容赴死 D.擅兵坐观 6.下列文章中,采用主客对话手法表达作者思想矛盾斗争的是 A.《种树郭橐驼传》 B.《赵武灵王胡服骑射》C.《前赤壁赋》 D.《马伶传》 7.下列写景语句中,着意营造出萧瑟森然意境的是 A.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返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 B.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C.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D.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8.《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回忆姐姐的悲剧,所要表达的是 A.后悔姐姐生前自己没有好好地爱过她 B.愧疚姐姐死后自己未做过纪念她的事 C.批判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 D.控诉鸦片烟对中国人民身心和家庭的毒害 9.《蚂蚁大战》中,以人的心理特征塑造蚂蚁形象的语句是 A.两只蚂蚁缠斗不已。一交上手,谁也不退却,推搡着,撕咬着,在木片上翻滚起伏 B.黑蚂蚁微弱地挣扎着,它没有触须,且剩下的唯一的腿也已残缺不全 C.红蚂蚁的躯体好些己被咬掉,它们比斗犬厮杀更惨烈 D.在小山谷顶上出现一个荷戟独彷徨的红蚂蚁,它看来斗志正盛 10.《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里采用的情景交融方式是 A.自然天成 B.融情入景C.移情于景 D.因情造景 11.下列《陌上桑》写罗敷美貌的诗句中,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的是 A.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B.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C.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D.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12.《行路难》(其一)中,包含了伊尹故事的诗句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 B.忽复乘舟梦日边C.长风破浪会有时 D.金樽清酒斗十千 13.下列《早雁》所描写的景象中,象征着边民流离失所的是 A.云外惊飞 B.仙掌月明C.长门灯暗 D.金河秋半 14.下列《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词句中,借景抒情的是 A.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C.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情节、主题。 2.了解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司马光:字君实,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国君,其在位时期使得赵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胡服;骑射 2.内容提示 本文介绍了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赵武灵王与重臣公子成之间的争论展开,主要通过两方面的言论表现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三、作者生平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死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其父司马池是个进士,官至三司副使、天章阁待制。据传他为官清廉正直。他在光山(今属河南)知县任上,其妻聂氏生下了第二子,因取名光。司马光六岁开始诵读经书,七岁开始听讲《左氏春秋》(即《左传》),用功诵读,深思明辨。他后来知识渊博,著述宏富,并非偶然。他二十岁考中进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开始编写《通鉴》。神宗初年为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从此住在洛阳。他六任冗官,致力于编写《通鉴》。元丰七年(1084),完成《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还有《通鉴目录》三十卷、《通鉴考异》三十卷。此书呈上之后,他获得奖谕之诏,并迁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病死,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摄政。高氏不满王安石新法,欲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司马光这时也振奋活跃起来,连上奏疏,要求废弃新法。上下一拍即合。于是高氏起用司马光和吕公著、文彦博等原被压抑的反新法的老臣。司马光于是年五月当上了门下侍郎,又于元祐元年(1086)闰二月进为尚书左仆射,在政治上有了一定权力。他在执政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同道的支持下,大行其志,废弃新法不遗余力。同时,他仍然注意于史学,推荐黄庭坚与范祖禹、司马康同校《通鉴》,还编了《稽古录》一书。他因多年用功写书而体质衰弱,“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又因近年为废除新法而带病视事,以至心劳力竭,终于在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去世,终年68岁。在此前几个月,王安石于四月六日病卒,终年66岁。政坛上两颗放射不同光芒的巨星同年陨落。王氏失意于前,谢世于前;司马氏得志于后,逝世于后,似乎后者命定了历史性的胜局。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司马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自少至老,语未尝妄”;“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生活俭朴,“恶衣菲食以终其身”。他写作认真,字迹工整,著作很多。《宋史?文艺志》著录有三十七种,虽因日长时久有所散佚,到了清代中期,《四库全书总目》仍著录有十六种,其中当以《资治通鉴》为代表作。 编写《资治通鉴》这样的巨著,决非司马光一人所能胜任。司马光是主编,还有三名助编。他选请来的三名助编是,刘恕(字道原,1032—1078)、刘攽(字贡父,1023—1089)、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1041—1098)。司马光选择这三人参加编写工作,既是因为他们政治观点和态度基本上一致,在当时都不赞成王这石变法,企图通过编写史书表达自己的思想和

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重点句子及翻译

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重点句子及翻译 《指南录后序》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2.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3.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还可以用言词打动的。 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5.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揭露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 6.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隐蔽踪迹,奔走草野,宿于露天,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 7.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 8.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9.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召公谏厉王弭谤》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3.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4.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5.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6.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杨烈妇传》 1.力不足,死焉,职也。 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

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愚公移山 古文翻译、加点字参考资料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1)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2)且: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面:面对着。惩:苦于,为……所苦。塞:阻塞。迂:曲折,绕远。居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谋:谋划,商量。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毕:竭尽,用尽。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险阻,阻塞,这里指险峻的大山。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汉阴:汉水南岸。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曾: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连……也……,连……都……”。损:削减。丘:土山。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况且。焉:哪里。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子孙:儿子和孙子。荷:挑。三夫:三个人。夫:成年男子。叩:敲、凿。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这里是“用箕畚”的意思。京城:复姓。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跳:蹦蹦跳跳。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3)叟:老头。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甚:太过分。惠:聪明,现在写作“慧”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地面所生的草木。其:放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彻:通。 若:像,比得过。穷匮:穷尽。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 (3)操:持,拿。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被动句)。负:背。厝:放置。陇断:高大的山。 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

历史典故:胡服骑射

历史典故:胡服骑射 导读:导语:根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仪与议天下,大朝五日后决定胡服改革,"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历史典故:胡服骑射分享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典故: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现在胡服骑射这个建筑位于河北省东环路与邯大路圆盘处,就是来马台村东南处,附近村庄经济繁华,人们安居乐业,一天到晚都是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这个建筑屹立在一个大转盘中间,所有的车辆经过此处时都要绕过这个大转盘,这样防止发生车祸意外,它属于我们邯郸吉利的象征。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战国时,今河套地区属赵之云中郡九原县地。杰出的社会改革家赵武灵王,曾一度君临北至阴山西达高阙塞的西北边疆地区。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

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 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华夏文明本位论者”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北略:向北攻占。中山之地:中山国的土地,今河北定县一带],至房子[房子:古地名,今河北临城],遂至代[代:古地名,代郡,今山西大同一带],北至无穷[无穷: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西至河[河:黄河,登黄华[黄华:山名,在黄河边上]之上。与肥义[肥义:赵国的国相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驱世:意为世上所有的人]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不服:不穿胡服;服:穿胡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制国:治理国家]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有经:有一定的原则],令行[政令得以施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意思是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论议明白。贱,指底层的百姓],而从政先信于贵[意思是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故愿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慕:仰仗,义:威望,声望],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叩头至地,是古时最恭敬的一种跪拜礼]曰:“臣闻中国[中原地区]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则效:取法仿效]。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孰图:深思熟虑。孰,同“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楼烦:古代国名]、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依仗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用绳索捆绑,指被俘]吾民,引水围鄗[鄗(hào):赵国城名];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 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数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国相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会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改穿胡服。 国人都不愿穿胡服,其中,公子成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现在我要人民改穿胡服,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要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处理政事要有一定原则,要以施行政令为重。宣传道德要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两拜谢罪道:“我听说,中原地区在圣贤之人教化下,采用礼乐仪制,是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周边地区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外族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

初中语文 文言文《愚公移山》原文与译文

《愚公移山》原文与译文 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

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_翻译

译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山之北水之南谓“阴”…的人将要,快要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面对着苦于取消句子独立性阻塞曲折,绕远表判断语气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家人谋划,商量你们竭尽,用尽铲平指险峻的大山直 就召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纷纷竟,却,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土山如…何:把…怎么样哪里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泥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呢?”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儿子和孙子三个人 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 三个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复姓寡妇遗孤,孤儿换牙蹦蹦跳跳季节变换才同返,返回老头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回 家一次。河曲智叟讥笑着劝阻愚公说: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太,过分同慧,聪明凭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草加强反问语气长叹 “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铲除不了,又能把泥 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固执,顽固指思想的改变像,比得过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 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穷尽增加(高度)愁,担心 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增加 高度,担心什么铲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持,拿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放置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 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的东部,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和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作者或出处:司马光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悦。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已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或注释: 赵武灵王北巡中山国的边界。到房子(今河北省临城),到代(今山西北部雁门关一带),北面到无穷,西到黄河,登黄华山,与大臣肥义商议,改穿胡(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服,骑马射箭,以教军民,并说:“愚人讥笑的,正是贤人察到的,尽管世上的人都笑我,但北方中山国我必占有它。”于是赵武灵王穿上胡服。 赵国都城的人不高兴,公子成推说有病,不上朝。赵雍派人去请,并传话:“在家听从父母,全国听从国君,现今我改变传统的教化,改换穿胡式服装,可是您不穿胡服,我忧虑下面的臣民议论啊!治国常规以利民为本,推行政令有固定原则,令行禁止是要紧的事。普及教育从平民开始,推行政令上层带头奉行。所以要仰仗您的声望来完成胡服的变革。”公子成恭恭敬敬叩头说:“我听说过,中原之国是圣贤教化的地方,行礼作乐的地方,远方国家景仰的地方,边陲少数民族学习的地方。如今赵王舍弃这些传统习俗,却去因袭胡服,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吧。”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了公子成的话。 赵王于是亲自去公子成处拜访,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国,西面有楼烦国,与秦国、韩国接壤。没有骑兵,怎能守卫?中山国虽小,但它依仗齐国强大,屡次侵犯赵国土地,俘虏赵国民众,引水围鄗(h ào)地,若无土神谷神保佑,鄗地几乎守不住,先君为此感到羞耻啊!所以我改革服装以防备边境的危难,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您迁就中原国家的习俗,不愿改变服装,忘了鄗的耻辱,这不是我期望的啊。”公子成被赵雍说服。于是赵雍送一套胡服给公子成,第二天公子成穿胡服上朝。于是赵王才下达胡服令,招民习骑射。

《愚公移山》 翻译

愚公移山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字词: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原文: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字词: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译:(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字词:且:将要,快要。面:面对着。 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原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字词: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译:(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原文: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字词:室:家人。谋:谋划,商量。 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毕:竭尽,用尽。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险阻,阻塞,这里指险峻的大山。指:直。 译:就召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原文:杂然相许。 字词:杂然:纷纷。 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原文: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字词:曾:竟,却。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丘:土山。 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 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泥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呢?” 原文: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译: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原文: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字词:子孙:儿子和孙子。三夫:三个人。 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的边上。 原文: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字词:京城:复姓。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跳:蹦蹦跳跳。反:返回,现在写作“返”。 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原文: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字词:易节:季节变换。节,季节。始:才。 译:冬夏换季,他们才回家一次。

杨烈妇传原文和翻译

杨烈妇传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 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接着又将侵袭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俘累lei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合。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 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 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作乱的人叛贼(进犯)到了,就应当守卫; 力不足,死焉,职也。 (即使,哪怕)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应尽的职责。 君如逃,则谁守?,” 您如果逃跑了,那么谁来守城?” 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 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lin皆其积也, 杨氏说:“假如您不守城,县城就会被叛贼得到, 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为他们积聚的了, 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库房里的财物都成为他们的了,百姓都成为他们的士兵,俘虏,国家还有什么呢?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夺取贼寇的财物,吃(夺得的)他们的粮食,用优厚的奖赏来使令不怕牺牲的勇士,看来一定会成功。”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 于是他把官府中的差使、小吏和百姓召集到房厅里。 杨氏言曰:“县令城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杨氏说:“县官当然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职的年限满了就要离开,不像官吏百姓那样。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官吏、百姓是本地人,祖先坟墓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在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忠义品格而充当贼寇的人呢?” 众皆泣,许之。 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她拼死守城。 乃徇曰:“以瓦石中zhong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shi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于是杨氏宣布说:“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于是得到了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城防守。 杨氏亲为之爨cuan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杨氏亲自烧饭给他们吃,不论年长年轻,一律给他们吃,并且分得很公平, 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 杨氏让李侃对敌人说:“项城父老,守大义而不为贼效力,都尽力守城至死。 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ji去,徒失利无益也。” 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足以立威,不如尽快离开,白白地失利,没有好处。” 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叛贼都(轻蔑的)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回家。 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坚持守阵地! 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如其死在城上,不是比死在家里还要好吗?” 侃遂忍之,复登陴。 于是李侃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等精良的武器、没有坚固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 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攻城的贼兵有气吞项城的傲慢心理,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越过城墙入城。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赋的节选翻译

愚公移山文言文愚公移山赋的节选翻译 愚公移山 1课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课文释义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

愚公移山翻译分享 愚公移山全文

愚公移山翻译分享愚公移山全文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愚公移山翻译全文,一起来看看吧。 愚公移山朝代:先秦作者: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翻译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白话译文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愚公移山翻译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无法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