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情节、主题。

2.了解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学习要点

1、赵武灵王改革成功的途径

2、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作者生平

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六岁开始诵读经书,七岁开始听讲《左氏春秋》,用功诵读,深思明辨。他后来知识渊博,著述宏富,并非偶然。英宗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开始编写《通鉴》。神宗初年为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贬。次年,又被贬到到洛阳,从此住在洛阳。他致力于编写《通鉴》。后因为上交《通鉴》有功,被起用。

神宗死后,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摄政。高氏不满王安石新法,欲废除新法。司马光这时也连上奏疏,要求废弃新法。上下一拍即合。于是高氏起用司马光等原被压抑的反新法的老臣。因多年用功写书而体质衰弱,又因近年为废除新法而带病视事,以至司马光心劳力竭,终于在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去世。在此前几个月,王安石于四月六日病卒。政坛上两颗放射不同光芒的巨星同年陨落。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所包括的时代,从战国初期开始,一直到五代末年,按年叙事,一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通鉴》是继《左传》而起的一部重要史籍。

四、创作背景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时期,赵国地处北边,经常被周围少数民族势力林胡、楼烦、东胡等侵扰,赵国是连吃败仗。赵武灵王意识到,赵国被动挨打,并非赵国国力衰微,而是因为军队的军装不适于骑兵和车站的作战形式,于是,他提出“着胡服”“习骑射”。但是政令还没有下,就遭到很多王公大臣的反对,公子成等人认为祖宗定下来的法度不可随意更改,否则必将人心涣散,引来大祸。赵武灵王对他们的观点一一给予了驳斥,提出要想富国强兵,则不能拘泥于旧法,应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观点。最终说服了朝中的反对派,成功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骑马射箭。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赵国的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尤其是骑兵的作战能力。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打败了林胡,林胡归顺赵国,赵武灵王收编了林胡的骑兵,使赵国骑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后赵武灵王又以理服人,说服楼烦归顺,又收编了楼烦的骑兵,并把林胡、楼烦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自己的版图。

后赵武灵王又率领赵国的骑兵、林胡、楼烦的人马攻打中山国,最终中山国灭亡,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五、课文讲解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时代转变为骑战时代的重要一页,并且对中原地区民族融合、服饰制度的演变、思想文化的变革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段历史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故事情节性强,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佳作。

译文:赵武灵王向北攻占中山国的土地,到了房子一带,接着到了代地,又往北到了很远的地方,往西到了黄河,登上黄华山的山顶。武灵王与大臣肥义商量把胡人的服装和骑射技术教给百姓,他说:“愚蠢的人所嘲笑的东西,贤明的人反而注意它。即使所有的世人都笑话我,胡人的土地、中山国,我一定要占有它们!”于是就改穿胡服。

本文是从《资治通鉴》中节选而来,所以文章的开头并没有多少事件的背景。文章先从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谈起,对赵武灵王带兵打仗的踪迹描述了一下,从这些地名来看,主要是从东北打到北方,再到西北,这一片地方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陕西一带,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当时被称作“胡地”。赵武灵王应该是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认识到了胡服骑射的战斗力,坚定了改革的决心。第一自然段等于是交待了胡服骑射在实践方面的由来。

国人都不想穿胡服,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称病不上朝。武灵王派人请他说:“一个家庭要听从父母亲的话,一个国家要听从君主的话。现在寡人命令改易胡服而叔叔您不穿,我恐怕天下人都会议论这件事。治理国家需要纲常,要以有利于人民为本;处理政事要有规矩,政令畅通才是上策。推崇德政要先从老百姓开始,而推行政令则先要取信于地位尊贵的人,所以希望百姓能仰慕叔叔您的大义而成就改易胡服的大功。”公子成向使者拜了两拜,行稽首之礼说:“臣听说中原是圣贤教化之地、礼乐盛行的地方,远方的国家都来观摩学习,蛮夷民族都来效仿。现在大王想要舍弃这些而学习远方的服饰,变更古代的做法,背弃国人的民意,臣希望大王再深思熟虑一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带回去报告给武灵王。武灵王亲自去请公子成,说:“我们国家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和东胡、西面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现在没有骑兵弓箭的准备,那靠什么来保卫国土?前些年中山国依靠齐国的强大军队,侵略我国的国土,俘虏我国的国民,放水围困鄗(hao)城;如果不是社稷的神灵保佑,则鄗城几乎守不住,逝去的先王以此为耻辱。所以寡人改易服骑射,是想预备边境的危机,报复中山国的怨仇。而叔叔您顺应中原的习俗,厌恶变更服装的名声,却忘记了鄗城之战的耻辱,这不是寡人所希望的。”公子成听从了命令,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穿着胡服上朝。于是才开始推行胡服令,而招募士兵从事骑射。

第二自然段是整个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通过赵武灵王及其使者与王叔公子成之间的论战展开。课文的大部分都是对话,且富含感情色彩,令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赵武灵王的形象是一个智慧的有谋略的君王形象,他为了推行改革,先把公关对象放在了大臣之首王叔公子成身上,他认为“从政先信于贵”,所以先从尊贵的王叔入手,想先说服他,以为国人提供一个示范。但是他又是很讲究策略的,他并没有直接去找公子成,而是先派使者去探听公子成的看法,等掌握了公子成的意图之后,他才亲自登门拜访,用过去先王受过的耻辱来激励公子成,使得公子成接受了自己的意见。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计谋深沉、雄才大略的君王形象。此外,本文采取的对话体是古代历史散文经常采取的一种形式,常常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互相论辩,在正反两方面的叙述中,阐明事情的由来、利害以及各种不同势力的

立场,从而达到突出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的作用。

六、课后思考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答:公子成的理由:中原大同为礼乐中心,不能效法蛮夷之道,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1)加强军备可以抵御外辱;(2)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3)叔父保守,拘泥于旧俗。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1)武灵王使之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2)武灵王从国家大局利益为重出发,言之有理。

2、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成功推行?

因为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一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避免矛盾激化;二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为突破口,树立榜样;三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以礼待人;四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晓之以理。所以能够成功推行。

3、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意义(见提示)

2013年10月自考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47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寡人之于国也》语句中,被用作比喻的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以五十步笑百步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2.下列《容忍与自由》所提到的外国人中,曾参加过宗教革新运动,但在掌握了宗教大权后,居然以“异端邪说”的罪名,活活烧死了学者塞维图斯的是 A.阿克顿 B.马丁·路德C.高尔文 D.柏时 3.下列《咬文嚼字》列举的例证中,被朱光潜先生称为“炼字的好例”的是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B.你是个好小子——你这好小子C.见草中石,以为虎——见草中有虎D.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 4.《冯谖客孟尝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这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排比 B.层递C.对偶 D.夸张 5.下列《张中丞传后叙》人物行为中,属于贺兰进明的是 A.为国让贤 B.抽刀断指C.从容赴死 D.擅兵坐观 6.下列文章中,采用主客对话手法表达作者思想矛盾斗争的是 A.《种树郭橐驼传》 B.《赵武灵王胡服骑射》C.《前赤壁赋》 D.《马伶传》 7.下列写景语句中,着意营造出萧瑟森然意境的是 A.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返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 B.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C.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D.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8.《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回忆姐姐的悲剧,所要表达的是 A.后悔姐姐生前自己没有好好地爱过她 B.愧疚姐姐死后自己未做过纪念她的事 C.批判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 D.控诉鸦片烟对中国人民身心和家庭的毒害 9.《蚂蚁大战》中,以人的心理特征塑造蚂蚁形象的语句是 A.两只蚂蚁缠斗不已。一交上手,谁也不退却,推搡着,撕咬着,在木片上翻滚起伏 B.黑蚂蚁微弱地挣扎着,它没有触须,且剩下的唯一的腿也已残缺不全 C.红蚂蚁的躯体好些己被咬掉,它们比斗犬厮杀更惨烈 D.在小山谷顶上出现一个荷戟独彷徨的红蚂蚁,它看来斗志正盛 10.《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里采用的情景交融方式是 A.自然天成 B.融情入景C.移情于景 D.因情造景 11.下列《陌上桑》写罗敷美貌的诗句中,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的是 A.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B.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C.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D.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12.《行路难》(其一)中,包含了伊尹故事的诗句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 B.忽复乘舟梦日边C.长风破浪会有时 D.金樽清酒斗十千 13.下列《早雁》所描写的景象中,象征着边民流离失所的是 A.云外惊飞 B.仙掌月明C.长门灯暗 D.金河秋半 14.下列《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词句中,借景抒情的是 A.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C.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情节、主题。 2.了解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司马光:字君实,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国君,其在位时期使得赵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胡服;骑射 2.内容提示 本文介绍了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赵武灵王与重臣公子成之间的争论展开,主要通过两方面的言论表现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三、作者生平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死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其父司马池是个进士,官至三司副使、天章阁待制。据传他为官清廉正直。他在光山(今属河南)知县任上,其妻聂氏生下了第二子,因取名光。司马光六岁开始诵读经书,七岁开始听讲《左氏春秋》(即《左传》),用功诵读,深思明辨。他后来知识渊博,著述宏富,并非偶然。他二十岁考中进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开始编写《通鉴》。神宗初年为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从此住在洛阳。他六任冗官,致力于编写《通鉴》。元丰七年(1084),完成《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还有《通鉴目录》三十卷、《通鉴考异》三十卷。此书呈上之后,他获得奖谕之诏,并迁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病死,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摄政。高氏不满王安石新法,欲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司马光这时也振奋活跃起来,连上奏疏,要求废弃新法。上下一拍即合。于是高氏起用司马光和吕公著、文彦博等原被压抑的反新法的老臣。司马光于是年五月当上了门下侍郎,又于元祐元年(1086)闰二月进为尚书左仆射,在政治上有了一定权力。他在执政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同道的支持下,大行其志,废弃新法不遗余力。同时,他仍然注意于史学,推荐黄庭坚与范祖禹、司马康同校《通鉴》,还编了《稽古录》一书。他因多年用功写书而体质衰弱,“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又因近年为废除新法而带病视事,以至心劳力竭,终于在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去世,终年68岁。在此前几个月,王安石于四月六日病卒,终年66岁。政坛上两颗放射不同光芒的巨星同年陨落。王氏失意于前,谢世于前;司马氏得志于后,逝世于后,似乎后者命定了历史性的胜局。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司马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自少至老,语未尝妄”;“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生活俭朴,“恶衣菲食以终其身”。他写作认真,字迹工整,著作很多。《宋史?文艺志》著录有三十七种,虽因日长时久有所散佚,到了清代中期,《四库全书总目》仍著录有十六种,其中当以《资治通鉴》为代表作。 编写《资治通鉴》这样的巨著,决非司马光一人所能胜任。司马光是主编,还有三名助编。他选请来的三名助编是,刘恕(字道原,1032—1078)、刘攽(字贡父,1023—1089)、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1041—1098)。司马光选择这三人参加编写工作,既是因为他们政治观点和态度基本上一致,在当时都不赞成王这石变法,企图通过编写史书表达自己的思想和

历史典故:胡服骑射

历史典故:胡服骑射 导读:导语:根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仪与议天下,大朝五日后决定胡服改革,"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历史典故:胡服骑射分享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典故: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现在胡服骑射这个建筑位于河北省东环路与邯大路圆盘处,就是来马台村东南处,附近村庄经济繁华,人们安居乐业,一天到晚都是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这个建筑屹立在一个大转盘中间,所有的车辆经过此处时都要绕过这个大转盘,这样防止发生车祸意外,它属于我们邯郸吉利的象征。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战国时,今河套地区属赵之云中郡九原县地。杰出的社会改革家赵武灵王,曾一度君临北至阴山西达高阙塞的西北边疆地区。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

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 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华夏文明本位论者”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北略:向北攻占。中山之地:中山国的土地,今河北定县一带],至房子[房子:古地名,今河北临城],遂至代[代:古地名,代郡,今山西大同一带],北至无穷[无穷: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西至河[河:黄河,登黄华[黄华:山名,在黄河边上]之上。与肥义[肥义:赵国的国相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驱世:意为世上所有的人]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不服:不穿胡服;服:穿胡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制国:治理国家]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有经:有一定的原则],令行[政令得以施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意思是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论议明白。贱,指底层的百姓],而从政先信于贵[意思是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故愿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慕:仰仗,义:威望,声望],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叩头至地,是古时最恭敬的一种跪拜礼]曰:“臣闻中国[中原地区]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则效:取法仿效]。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孰图:深思熟虑。孰,同“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楼烦:古代国名]、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依仗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用绳索捆绑,指被俘]吾民,引水围鄗[鄗(hào):赵国城名];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 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数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国相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会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改穿胡服。 国人都不愿穿胡服,其中,公子成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现在我要人民改穿胡服,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要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处理政事要有一定原则,要以施行政令为重。宣传道德要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两拜谢罪道:“我听说,中原地区在圣贤之人教化下,采用礼乐仪制,是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周边地区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外族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和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作者或出处:司马光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悦。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已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或注释: 赵武灵王北巡中山国的边界。到房子(今河北省临城),到代(今山西北部雁门关一带),北面到无穷,西到黄河,登黄华山,与大臣肥义商议,改穿胡(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服,骑马射箭,以教军民,并说:“愚人讥笑的,正是贤人察到的,尽管世上的人都笑我,但北方中山国我必占有它。”于是赵武灵王穿上胡服。 赵国都城的人不高兴,公子成推说有病,不上朝。赵雍派人去请,并传话:“在家听从父母,全国听从国君,现今我改变传统的教化,改换穿胡式服装,可是您不穿胡服,我忧虑下面的臣民议论啊!治国常规以利民为本,推行政令有固定原则,令行禁止是要紧的事。普及教育从平民开始,推行政令上层带头奉行。所以要仰仗您的声望来完成胡服的变革。”公子成恭恭敬敬叩头说:“我听说过,中原之国是圣贤教化的地方,行礼作乐的地方,远方国家景仰的地方,边陲少数民族学习的地方。如今赵王舍弃这些传统习俗,却去因袭胡服,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吧。”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了公子成的话。 赵王于是亲自去公子成处拜访,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国,西面有楼烦国,与秦国、韩国接壤。没有骑兵,怎能守卫?中山国虽小,但它依仗齐国强大,屡次侵犯赵国土地,俘虏赵国民众,引水围鄗(h ào)地,若无土神谷神保佑,鄗地几乎守不住,先君为此感到羞耻啊!所以我改革服装以防备边境的危难,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您迁就中原国家的习俗,不愿改变服装,忘了鄗的耻辱,这不是我期望的啊。”公子成被赵雍说服。于是赵雍送一套胡服给公子成,第二天公子成穿胡服上朝。于是赵王才下达胡服令,招民习骑射。

自学考试2015年10月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大学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表述中,说明了《秋水》(节选)主要构思特点的是 A.借助两个历史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论说B.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C.由小到大逐层推进D.援譬设喻广征博引 2.下列出现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成语中,用以批评“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的是 A.终南捷径B.问心无愧C.以身作则D.开诚布公3.下列《我的世界观》语句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透彻感悟的是 A.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B.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C.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D.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 4.《垓下之围》中,展现项羽知耻重义性格特点的情节是 A.四面楚歌,霸王别姬B.东城快战,连斩数将 C.嗔目而叱,吓退杨喜D.愧见父老,自刎乌江 5.《张中丞传后叙》先为许远辨诬,再写南霁云事迹,又记张巡轶事。这样的叙述方法是A.顺叙B.分叙C.插叙D.倒叙 6.《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赵武灵王极力推行胡服的主要原因是 A.朝中重臣的推荐B.胡服更漂亮舒适C.赵武灵王的偏爱D.有利于骑马作战7.下列表述中,说明了《先妣事略》艺术特色的是 A.情节一波三折B.场面有声有色C.语言简洁省净D.行文夹叙夹议8.《秋夜》中表现黑暗势力色厉内荏的语句是 A.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B.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C.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 D.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 9.下列现代著名作家中,其作品以控诉旧礼教、歌颂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而著称的是A.茅盾B.巴金C.钱钟书D.施蛰存10.《哭小弟》中说小弟“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呵”,其主要用意是 A.举出实例强调小弟的乐观精神B.用细节塑造更丰满的人物形象 C.用小事来折射小弟的“不甘心”D.用琐事给英雄形象赋予人情味 11.《我与地坛》:“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下列叙述符合作者态度的是 A.想使母亲骄傲的动机很庸俗B.人人应该摒弃想出名的想法 C.为母亲而出名完全可以理解D.想出名是一些人的真实愿望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向北攻占中山国的土地,到了房子一带,接着到了代地,又往北到了很远的地方,往西到了黄河,登上黄华山的山顶。武灵王与大臣肥义商量把胡人的服装和骑射技术教给百姓,他说:“愚蠢的人所嘲笑的东西,贤明的人反而注意它。即使所有的世人都笑话我,胡人的土地、中山国,我一定要占有它们!”于是就改穿胡服。 国人都不想穿胡服,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称病不上朝。武灵王派人请他说:“一个家庭要听从父母亲的话,一个国家要听从君主的话。现在寡人命令改易胡服而叔叔您不穿,我恐怕天下人都会议论这件事。治理国家需要纲常,要以有利于人民为本;处理政事要有规矩,政令畅通才是上策。推崇德政要以先从老百姓开始,而推行政令则先要取信于地位尊贵的人,所以希望百姓能仰慕叔叔您的大义而成就改易胡服的大功。”公子成向使者拜了两拜,行稽首之礼说:“臣听说中原是圣贤教化之地、礼乐盛行的地方,远方的国家都来观摩学习,蛮夷民族都来效仿。现在大王想要舍弃这些而学习远方的服饰,变更古代的做法,背弃国人的民意,臣希望大王再深思熟虑一下!”使者将公子成的话带回去报告给武灵王。武灵王亲自去请公子成,说:“我们国家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和东胡、四面有楼顶、秦国、韩国的边界。现在没有骑兵弓箭的准备,那靠什么来保卫国土?前些年中山国依靠齐国的强大军队,侵略我国的国土,俘虏我国的国民,放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的神灵保佑,则鄗城几乎守不住,逝去的先王以此为耻辱。所以寡人改易服骑射,是想预备边境的危机,报复中山国的怨仇。而叔叔您顺应中原的习俗,厌恶变更服装的名声,却忘记了鄗城战事辱,这不是寡人所希望的。”公子成听从了命令,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穿着胡服上朝。于是才开始推行胡服令,而招募士兵从事骑射。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讲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进行的军事改革。他令军民改穿胡服,学习骑射的典故。胡服骑射的风尚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伴随着英雄的浩气纵横天地四方。 编辑摘要 胡服骑射 - 解释 胡服骑射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胡服骑射 -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胡服骑射 周赧王八年(前307)春,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进行的军事改革。他令军民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当时赵国北方居住着胡人游牧部落。他们在与赵国军队作战时都使用骑兵。胡人身穿短衣、长裤,骑马奔跑、开弓射箭都十分方便。当时赵国军队兵器虽然比胡人精良,但多是步兵和战车混合编队,官兵穿着长袍,行动远不及胡人灵便。赵武灵王决心向胡人学习,他不顾贵族官僚的反对,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由于胡服确实穿用方便,很快受到国民的欢迎。在提倡改穿胡服成功后,赵武灵王接着又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赵国不断开拓

疆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一方面提倡有利于生活和武备的胡人方式,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胡人侵扰的反击。修筑赵国长城就是措施之一。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改革,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胡服骑射插箭岭:胡服骑射,见于《史记·赵世家》:“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长处,勇于改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战国时,今河套地区属赵之云中郡九原县地。杰出的社会改革家赵武灵王,曾一度君临北至阴山西达高阙塞的西北边疆地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初中历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初中历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出现的背景,总结出胡服骑射的主要内容,能正确分析和理解胡服骑射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与分析史料,讨论胡服骑射的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和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认识到进行改革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内容。 【难点】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邯郸市雕塑图片《胡服骑射》,并提出问题:图片上的雕塑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回答:这幅图片展现了一位身穿戎装的将军,策马张弓

射箭的场景。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座雕塑的名字又是什幺呢?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胡服骑射。 教师追问: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当时的赵国为什幺要进行胡服骑射呢?它的出现又对赵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讲述: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叁家瓜分,至此华夏大地进入到战国时期。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列国形势图》与《赵国地势图》,并让学生结合地图思考:此时赵国的地理位置呈现着怎样的特点? 学生明确:从晋国分裂出来的赵国分布在齐、秦两个大国中间,而赵国的北面是一大片山地和丘陵,在这里生活着林胡和娄烦等游牧民族。 教师追问:赵国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状况下,赵国国君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在赵国北面的游牧民族活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教师请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提问:赵武灵王的这次实地考察给他带来了怎样的收获? 学生回答:他发现塬来适用于中塬地区的战车在这样的地理位置状况下作战效果并不好,而活动于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所采

大学语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向北攻占了中山国,到达了房子,接着到了代郡,一直到达了北边的无穷,又向西到了黄河边,登上了黄华山。与大臣肥义商议要推行胡服骑射,以此来教化百姓。他说:“愚顽的人会嘲笑,贤明的人会理解。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通过此举)将北方胡地、中山国夺到手里。” 赵国上下都不愿意穿胡服。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称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去请,并转达了自己的旨意说:“在家听父亲,在朝中听国君。现在我决定变易服饰,而叔叔您不肯更换,恐怕天下人会因此议论吧。治理国家有常规,就是要有利于民为根本;参政有原则,就是要积极执行上面的政令。修明德行先要让底层民众论议明白,政令的推行首先要由贵族奉行。所以我想仰仗叔叔的声望,来成就胡服骑射的千秋大业。”公子成叩首连拜说:“臣闻中原本是聪明的圣贤教化出来的地方,是礼乐盛行的地方,远方的人常来观瞻,蛮夷之地争相效仿。现在您却舍去这些,采用远方胡人的服饰,变更了自古以来的政教、传统,这是违背人心的。臣希望您再慎重斟酌一下。”使者回报。赵武灵王亲自前往拜望,说:“我们赵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是燕国、东胡,西面靠着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如今如果没有骑射装备,我们如何防守得住?过去,中山这样的小国依仗齐国的强大兵力的支持,侵占践踏我国,掠夺我们的百姓,引水围困鄗城,若不是祖先、神灵保佑,几乎失守。先君把这些看作国耻。所以我要立志学习胡人之长,变服骑射,正是为了加强边防,报中山侵犯我国之仇。现在叔叔您要顺从中原的习俗,厌恶变服的名声,忘记了鄗城被困的耻辱,实在是出乎我的期望。”公子成接受了他的政令,赵武灵王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穿着胡服上朝。于是,赵王正式宣布胡服令,同时招募良马及射手训练骑兵。

名人故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名人故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当楚国正在遭到秦国欺负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倒在发奋图强。赵国的国君武灵王,眼光远,胆子大,想方设法要把国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们看怎么样?” 毛泽东吸了一口香烟,环顾大家一眼,故意神秘地说:“这个客人嘛,非同一般,你们都认识他,来了就知道了。不过也可以事先透一点风,他是你们的顶头上司呢!” 楼缓听了很赞成,说:“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了,是不是?” 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我打算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 这个议论一传开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又跟另一个大臣肥义商量:“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的风俗,可是大家反对,怎么办。” 肥义说:“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讥笑?”

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 会赞成我。”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 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要改 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 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这个新办法, 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亲自上门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 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立即赏给公 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只好跟着改了。 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德语:Erwin Rommel),纳粹德 国的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绰号“沙漠之狐、帝 国之鹰”。隆美尔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以下为大家提供名人故事:沙漠之狐隆 美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过了没 有多少日子,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头觉得 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得多。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考察赵国长城遗址时,曾赋诗一诗:“骑射 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伟大的史学家、政治家。 司马光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司马池为官清廉正直,官至三司副使、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就出生于其父在光山(今属河南)知县任上,因取名光。司马光六岁(1024年)开始诵读经书,七岁开始听讲《左氏春秋》(即《左传》),用功诵读,深思明辨。 他20岁(1038年)中进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1071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著史。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病死,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高氏不满王安石新法,召反对新法的司马光入主国事,被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他执政期间,废弃新法。同时仍事史学,推荐黄庭坚与范祖禹、司马康同校《通鉴》,还编了《稽古录》一书。他因多年用功写书而体质衰弱,“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又因近年为废除新法而带病视事,以至心劳力竭,终于在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去世,终年68岁。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虽然政治上保守,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竭力反对、阻挠王安石变法,但他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为官清廉,恭谦正直,襟怀坦白。他“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自少至老,语未尝妄。”(《宋史·司马光传》)他热心治国,为国事殚精竭虑,深得百姓拥戴。他任相国执政一年半,竭尽全力日夜操劳,耗尽了毕生心血而死。当时“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在灵柩送往夏县时,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至于画像祭奠的“天下皆是,家家挂象,饭食必祝”(《宋史·司马光传》)。他生活简朴,不喜华靡,民间流传曾流他“典地葬妻”的故事,他“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宋史·司马光传》)他一生热爱读书,勤奋好学,不喜佛老,留意史学,博通经史,知识渊博,写作认真,字迹工整,著述宏富。在《通鉴》系列著作中,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历年图》7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6卷。另外,尚有其他著作20种,200余卷,是他对我国史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诗词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著述的成果,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孝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话》、《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二、司马光的思想 1、政治思想: (1)理想的圣王模式 司马光企盼出现“圣帝明王”,并依靠圣王的力量把社会带入“有道之世”。他不厌其烦地从各个方面来塑造理想的圣王模式,试图通过这个模式来对君主进行引导和规范。他极力赞扬明君,斥责昏君,对那些无道之君则进行无情的揭露。他将君主品分为“五才”,即五类:创业、守成、陵夷、中兴和乱亡。他说:“创业者,智勇冠一时者也。……守成者,中才能自修者也。……陵夷者,中才不自修者也。……中兴者,才过人而善自强者也。……乱亡者,下愚不可移者也。”(《稽古录》卷16)他在《稽古录》(卷16)中说,要成为英明的君主,首先要具备“三德”,即仁、明、武。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首先就要修炼和完善自己,然后才能顺利地实现政治统治。司马光塑造的圣王形象是具有高尚道德修养、超凡气度和渊博学识与才智的明君,这是他所追求的君主的理想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情节、主题。 2.了解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学习要点 1、赵武灵王改革成功的途径 2、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作者生平 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六岁开始诵读经书,七岁开始听讲《左氏春秋》,用功诵读,深思明辨。他后来知识渊博,著述宏富,并非偶然。英宗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开始编写《通鉴》。神宗初年为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贬。次年,又被贬到到洛阳,从此住在洛阳。他致力于编写《通鉴》。后因为上交《通鉴》有功,被起用。 神宗死后,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摄政。高氏不满王安石新法,欲废除新法。司马光这时也连上奏疏,要求废弃新法。上下一拍即合。于是高氏起用司马光等原被压抑的反新法的老臣。因多年用功写书而体质衰弱,又因近年为废除新法而带病视事,以至司马光心劳力竭,终于在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去世。在此前几个月,王安石于四月六日病卒。政坛上两颗放射不同光芒的巨星同年陨落。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所包括的时代,从战国初期开始,一直到五代末年,按年叙事,一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通鉴》是继《左传》而起的一部重要史籍。 四、创作背景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时期,赵国地处北边,经常被周围少数民族势力林胡、楼烦、东胡等侵扰,赵国是连吃败仗。赵武灵王意识到,赵国被动挨打,并非赵国国力衰微,而是因为军队的军装不适于骑兵和车站的作战形式,于是,他提出“着胡服”“习骑射”。但是政令还没有下,就遭到很多王公大臣的反对,公子成等人认为祖宗定下来的法度不可随意更改,否则必将人心涣散,引来大祸。赵武灵王对他们的观点一一给予了驳斥,提出要想富国强兵,则不能拘泥于旧法,应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观点。最终说服了朝中的反对派,成功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骑马射箭。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赵国的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尤其是骑兵的作战能力。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打败了林胡,林胡归顺赵国,赵武灵王收编了林胡的骑兵,使赵国骑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后赵武灵王又以理服人,说服楼烦归顺,又收编了楼烦的骑兵,并把林胡、楼烦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自己的版图。 后赵武灵王又率领赵国的骑兵、林胡、楼烦的人马攻打中山国,最终中山国灭亡,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五、课文讲解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时代转变为骑战时代的重要一页,并且对中原地区民族融合、服饰制度的演变、思想文化的变革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段历史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情节、主题。 2.了解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本文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著史书《资治通鉴》中的一个选段,描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赵武灵王与重臣公子成之间的争论展开,主要通过两方面的言论表现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应属于记事散文。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时代转变为骑战时代的重要一页,并且对中原地区民族融合、服饰制度的演变、思想文化的变革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段历史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写得更加生动具体,故事情节性强,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佳作。 一、【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见提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史学家。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追封温国公。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到删削定稿,均亲自动笔。有《司马文正公集》 执政期间为废弃新法不遗余力。政坛上两颗放射不同光芒的巨星同年陨落(王安石)司马光砸缸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二、【创作背景】赵武灵王改革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战争频仍,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称霸华夏。当时,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其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见。赵武灵王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18年中,赵屡败于秦、魏,除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外,还不得不忍辱割地。三等小国中山国、林胡、楼烦也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以超凡的才略和气魄,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施行之初抵触情绪很大。以公子成、赵文、赵造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抱着“循法无过,修礼无邪”的传统观念,拒绝胡服骑射。巨大的阻力前,赵武灵王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2017年10月自考《大学语文》单选真题答案及解析!

2017年10月自考《大学语文》单选真题答案及解析! (湖北专升本网整理) 1、《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述“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时用作论据的历史人物是()。 A.西楚霸王 B.汉武帝 C.唐明皇 D.后唐庄宗 2、《论毅力》一文所使用的写作方法是()。 A.逐层比较,深化中心论点 B.先抑后扬,论说逐层推进 C.通过人物对话,展开论述 D.结合自己经历,以身说法 3、《我的世界观》中,被爱因斯坦斥为“妖魔”的是()。 A.猪栏的理想 B.天才的暴君 C.专制 D.战争 4、下列《垓下之围》语句中,表现项羽英雄多情而无可奈何心境的是()。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B.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C.于是项王大呼驰下 D.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主要动机是()。 A.废弃文治,崇尚武功 B.匡正风俗,破除陋习 C.克敌复仇,开拓疆土 D.党同伐异,巩固统治 6.《先妣事略》的艺术特色是()。 A.叙事一波三折,写人先抑后扬

B.意境冷寂峭拔,细节动人心弦 C.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 D.结局出人意料,语言幽默风趣 7、《香市》结尾说:“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可是他们也失望了。”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 A.揭示城市经济的萎靡及其对农村的影响 B.揭示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 C.表达对商人阶层兴起的期待 D.表达对游客稀少状况的遗憾 8、下列作家中,在小说创作、古典文学研宂、碑帖研宂、外国文学翻译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的是()。 A.傅雷 B.巴金 C.施蛰存 D.余秋雨 9、《我与地坛》:“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其中,“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象征着()。 A.作者倔强的心魂 B.地坛公园的四季 C.作者孤独的情绪 D.母亲的身影和爱 10、《陌上桑》中,罗敷说“识夫婿”的标志是()。 A.脱帽著帩头 B.五马立踟蹰 C.白马从骊驹 D.皆言夫婿殊 11、就题材而言,陶渊明《饮酒》(其五)是()。 A.宴饮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 D.田园诗 12、下列《行路难》(其一)诗句中,借举止抒情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