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课件

最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 摘要: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公众参与。提出设计应由领导者、设计者、公众共同来完成,从而使设计更加完美。根据我国国情,公众参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采取大众传媒发布信息,召开公众座谈会、专家咨询和审查会,邀请公众代表参与规划设计,公示设计图纸和模型等方法。 关键字:城市公园;公众参与;规划设计 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 以设计师和领导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因为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设计者就应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迎合公众的需求。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推行“公众参与”性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也具有绝对广泛的应用前景。 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充斥着简单化的功能空间,一些虽经刻意处理,但不免陷入图案式的平面安排与雕塑式的体量表现中,新的外貌掩盖了地方风格,过于追求建筑形式的“美”,而忘却了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较少有使用者的行为和生活介入,因此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同,当然也就达不到设计的最终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意图不被公众理解 设计者做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时往往只是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而并没有让使用者参与到设计中来,这两者是不可真正替换的。但是,使用者往往不够了解或根本不

理解设计师对外部环境如景点、小品等建筑的设计意图,难免产生与设计意图相悖的使用行为,即误用环境。最典型、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子是美国学者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一书中所举的例子'在某公园的入口处,设计者设计了一组照明灯具。其外型与垃圾箱相似,而导致大多数使用者仅凭第一印象。就将废弃物往其半圆形开口里扔。这是设计师有意给使用者一个错误的功能印象所产生的结果。 上例是有意设计的,但现实的生活中不少设计是无意识的,却带来了与设计相悖的效应。如不少的城市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人们休息、休闲、对话的空间设置或合理的位置,而使得人们不得不在外部环境中的小品、景点或踏步上坐下休息或对话。大多数设计者即使在设计时注重了公众的参与,但也仅是采用问卷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如深圳市中心公园设计,在调查公园的使用情况时发现,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公众的参与,公众使用起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座凳的材质、朝向等小问题,以及功能分区划分不准等大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在设计中有公众的参与,就可以避免了。设计师在做设计时想当然地认为使用者喜欢什么,而不是亲自询问他们。因为缺少了公众参与的环节,既使考虑到了人们的一些需求,但有时还会脱节,对应不上,因为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不存在可替换的真实体验。这时就需要征求公众的意见,即公众参与到设计中,以避免使用时出现问题,也使设计更加合理、完善。 2、公众参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过程基本上是封闭的,不对外的,这种运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开放、透明度高的模式来取代它,使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其更加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过程是

防灾公园

1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功能 1.1城市防灾公园 日本对防灾公园的定义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中绿地”[1]。 1.2防灾公园的功能 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具体包括: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中心防灾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 2 国内外城市防灾公园的发展 2.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防灾减灾实践 城市防灾绿地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有许多建于地震区的城市,如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和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为了防灾减灾的需要,在灾后的重建规划中改变了原来的城市形态:由笔直宽阔的城市大道代替狭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两旁种植行道树,并且规划建设一些特大型的广场与之相连,使之成为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 2.2美国公园系统中的防灾规划 美国1871年?0月9日,发生了著名的芝加哥火灾,中心市区受灾面积达730hm2,10万人无家可U]。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美国开始考虑建造公园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分隔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随后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在南部公园区的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设计中,规划了连接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的公园路。路中间一条连续的水渠,连通了杰克逊公园的咸水湖和华盛顿公园的人工池,以起到疏导洪水的作用。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种规划手法与思想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第一个系统性的绿地系统规划——关东大地震复兴规划的产生[2]。 1883年,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的规划建设中,昆·布朗提出了“关于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的建议”,他认为该市拥有丰富的水系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又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园系统的建设应该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净化空气、防止火灾和传染病蔓延等作用。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强化整体防卫,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防灾型社区”需具备三大功能,即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美国国土安全部规定社区事故风险状况评估要先确认社区易受灾的地点及环境,再确认灾害源及可影响的范围,找出易发生灾害的建筑或区域,并制作社区防灾地图等[3]。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 2.3日本防灾公园的发展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江户幕府时期,江户城中设置火除地,通过将沿街的建筑物往两侧后退,空出类似广场一样的空地,作为在火灾时的避难场所,并且防止大火蔓延,起到防火带的作用。火除地具有防灾、集散、社交娱乐等功能,已经具备了城市公园绿地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时期。为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众多问题,191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其中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入城市规划(表1)。

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功能 城市防灾公园 日本对防灾公园的定义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 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1] 1.2防灾公园的功能 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具体包括: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中心防灾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 第二章主要城市灾害种类与造成的危害 第一节地震 第二节海啸 第三节洪水 第四节火山 第五节火灾 第六节泥石流 第七节台风 第八节城市灾害特征与城市防灾

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 (试行) 1、总则 1.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规范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2.3《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1.2.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2.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1.2.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通知》 1.2.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1.2.10《城市防洪标准》 1.3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 1.4原则 1.4.1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的避灾需求,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 1.4.2 统筹布局,分类细化 防灾避险绿地需要和其他避险场所一起统筹部署、均衡布局并就近安排,使市民及时就近疏散。对规划确定的分区、分级、建设标准等作出规定。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1、公园规划设计 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分为:全市性公园(Gl11、区域性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综合性公园活动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hm2。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在中、小城市设1~2处。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 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设施。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服务半径约1~1.5km。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分钟。 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 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河道及重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 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 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防灾公园体系规划 4.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 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 (1一级避灾据点 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 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3避难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

公园规划设计规范

公园设计规范2007-11-05 21:41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第2.1.1条进行公园设计,首先要确保城市绿地按规划所要求的面积实现,公园的用地范围即不能超出规划范围线,更不得被任何非公园设施占用或变相占用,缩小用地范围服务;服务对象:市外旅游者、本市居民或者居民中的老人、儿童、盲人等。然后确定公园的内容,做到符合整体需要,满足居民各种爱好与不同闲暇时间的游憩要求。所以必须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如没有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或绿地系统规划,应与相应部门协商确定。 第2.1.2条为方便广大游人使用与美化市容,市、区级公园应沿城市主、次路或支路的红线设置,条件不允许时,应设通道解决主要出入口的交通。主要出入口指游人流量大的出入口。 第2.1.3条用工程措施处理好公园与城市道路规划标高的关系,避免因有不适当的高差而造成地表迳流污染或影响城市道路与公园的景观。 第2.1.4条市、区级公园各个方向出入口的游人流量与附近公交车设站点位置、附近人口密度及城市道路的客流量密切相关,所以公园出入口位置的确定需要考虑这些条件。主要出入口前设置集散广场,就是为了避免大股游人出入时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并确保游人安全。 第2.1.5条公园内沿城市道路或水系部分的土山高度及形状,植物配置,园林建筑,围墙或栏杆、园门等的高度、体量、色彩等都应与所在地段城市风貌谐调。 第2.1.6条为保证游人与架空线的安全,在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不应设计供居民游憩的公园。公园与通道相邻可设标志或栏杆与其分开。 第2.1.7条在公园用地上已有城市架空或地下管线(除高压输配电以外),可参照第三章第四节有关条款处理。管线与公园同时建设的配合,按本条款规定。由于城市市政管线的管径一舰都大于公园内的管线管径,对位于树木下部的管线,不避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埋深必须在树根分布区以下。保护性措施就是要求种种管线不得经常返修与渗入灌溉水。 第二节内容与规模 第2.2.1条公园类型就是指: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或街旁游园等等。其内容应与类型一致。无论哪种类型的公园都有应有足够的绿化,否则不能称为公园。 第2.2.2条一般城市都有一个到几个综合性公园,内容丰富但公园内不应设置专业性体育设施,以免变成体育场用地,混淆城市用地性质,减少城市绿地面积;

城市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功能规划研究——以长春市南湖公园规划建设为例

城市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功能规划研究——以长春市南湖公园规划建设为例 发表时间:2019-04-28T09:13:02.187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0期作者:王鑫桐谢明昕孙辉胡健可白立敏[导读] 总结相关防灾设施的配置要求,并针对长春市南湖公园的防灾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吉林建筑大学长春 130018 摘要:近年来,灾害的发生愈演愈烈,为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其中防灾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灾害隔离带,防灾公园规划与防灾体系建设仍存在极大不足。本文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归纳长春市城市防灾公园体系的应用方向及防灾公园的具体设计方法与配置要求。总结相关防灾设施的配置要求,并针对长春市南湖公园的防灾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防灾避险;居民意识;管理系统;长春市 1.引言 诗经中曾描绘地震的可怕:“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不时遭受严重地震震害的国家之一。有资料表明,我国占全球 7 级以上地震约 1/3,我国有 40%以上地区属于7度地震烈度区,且有70%的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处于地震区[1]。虽然我国城市发展进程加快与高精端技术迅猛发展,但是城市的整体防灾减灾功能一直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 由于近年来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安全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应对灾害与风险,为市民创造安全的城市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内可供市民活动的大型室外活动场地,同时也承担着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空间载体的功能。防灾公园是指以地震为起因,发生街道火灾等二次灾害时,为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规划建设的避震疏散功能比较完善的城市公园。应当指出的是,防灾公园虽然是以防止地震灾害为主要目的,但也具有防止其他城市灾害的能力[2]。在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防灾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避险和候援的重要场所[3]。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长春市南湖公园的调查研究,针对性分析长春市防灾规划的缺失与不足,总结并归纳出基于中国国情发展、适应性强的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安全规划提供借鉴。 2.南湖公园防灾建设现状分析 2.1场地整体及周边调研分析 2.1.1场地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规模 南湖公园是长春市区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园,占地面积约238.6公顷,大约能容纳10万人避难。按照防灾避难规范确定500米服务半径,除去服务区域内利用自身场地组织疏散的学校得到的服务区域主要为南湖大路、工农大路及延安大路沿线的住宅。南湖周边居住用地十分密集,人口数量较多,居住区总人数可达南湖最大容量的30%,南湖作为中心避难场地还承担着后期接收低级避难场地受灾群众的责任,因此灾难发生时对南湖防灾功能的需求很高。 2.1.2场所周边城市道路现状调查 将《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中规定的应急交通保障措施与南湖周边道路对比可以发现南湖公园被三条长春市内较为主要的干路环绕,并连接着大量如人民大街等主要道路,道路系统较为完善,物资输送、医疗团队等支援畅通无阻。 表1应急道路级别及出入口数量 2.1.3南湖公园周边配套设施现状分析 南湖公园周边商店有73个,其中新生活欧亚超市为大型超市。可在紧急救灾期为灾民提供食物、水等物资。医疗机构有4个,其中大型医院3所(吉林省中医药第一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解放军第461医院,长春军大医院)。固定避难场所应根据避难人员应急医疗卫生救护需求设置应急医疗卫生所,避难单元应设置医疗卫生室或医务点。问卷中居民对医护的需求占比重最高,为42%,居民希望其第一时间到达避难现场。派出所及警卫室有8个,灾时警员可以参与到公众引导及疏散中,在震时救灾现场进行有效的引导。其中公安局朝阳区分局警务中心距离公园最近,且毗邻4号主入口,配置合理。无消防站点,距南湖公园最近消防站点为长春市公安消防支队朝阳区消防大队,此站点距离最近的公园消防出入口约1500米。问卷中消防需求占29%,比重较高。 2.2南湖公园场地内部调研分析 2.2.1场所空间利用规划分析 南湖公园总面积为238.6公顷,其中水面92公顷,占到了公园总面积的39%,绿地134.6公顷,占总面积约50 %,大部分为树木、花卉,空敞区域及道路面积仅占公园面积的10 %,约为22公顷。 “平灾结合”角度的园内空间分析,办公区位于公园东北和西南角且并非公园管理人员所在地,灾时可作为应急指挥部。娱乐区大多为儿童游乐项目,其中一部分为骑马场,但利用率较低,且无正规管理人员。林地树木间距大致3-5米一棵,用途多为休憩与散步。灾时可作应急篷宿区,安置避难民众,林区中分布有应急供水、供电设施。广场活动区铜雀三角广场和长春解放纪念碑广场,平日为观赏、游玩、纪念场所。有较为宽敞的空地,且靠近公园入口,灾时可作为应急疏散场地、救护救援区和物资分发场所。

城市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规划指标研究

城市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规划指标研究 张瑶齐凯王强 【摘要】公园绿地是重要的避难场所之一,近些年各地编制了防灾规划和多种防灾标准,但在当前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公园绿地的改造仍缺乏防灾设计。本文通过研究公园避灾减灾规划要素,借鉴控规中对控制指标的方式,将改造公园设计与城市规划选址布局、抗震、消防规范要求相结合,建立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指标体系,加强改造公园的防灾设计,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提高公园绿地的防灾性能,减少防灾设施的专项投入。 【关键词】应急避难;改造公园绿地;防灾规划指标 1.前言 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城市防灾减灾的空间载体,在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作为应急避难场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防灾研究起步较晚,多数已建的公园绿地缺乏防灾设计,公园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并不能充分发挥。 近些年灾害频仍,为了提高防灾效率,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防灾标准,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GB21734-2008)、江苏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意见征求稿)……许多城市编制了防灾专项规划,如北京市中心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纲要2005~2020、西安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09-2020) 在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市容整治中,公园绿地的提升工程比比皆是。然而除了响应国际号召、专门的防灾公园改造和建设,大批量的一般公园改造仅作为市容改善的举措,并没有融入防灾设计。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应急避难场地,控规和防灾专项规划中给予的指标控制并不充分,导致了防灾规划操作性差,与实际建设脱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文借鉴控规中对控制指标的方式,将公园设计与规划选址布局、抗震、消防要求相结合,建立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指标体系,指导公园改造的设计、评审、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刘滨谊第三版)

景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 概述 园林形态演变:圃:菜园——囿:圈地驯养家畜与打猎——园:浓缩取舍成园——林:培育成林 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 建筑与城市规划,偏重使用功能、技术规范和解决生存 城市规划最关心的是经济状况、人口情况等 景观设计:有意识的组织景色、景物,转换成平面与立面;意向在先布局在后,解决人类精神问题;(关心立意,与园林均可视为艺术品;但面向群体,而古代只为少数人享用) 现代景观设计所考虑的最基本三问题: ⑴意义、文化和精神的问题:转换成图像(形象) ⑵使用问题:开放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平等使用 ⑶环境问题:给人以优雅环境,为动物以栖息场所 (景广场: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制度产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传统中没有广场,只有线性带状的街。 观设计出了广场,还有街头绿地、居住区等) 城市设计:即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又考虑单体建筑。景观:协调、控制、组织、布局开敞空间。 现代风景旅游区中景观规划设计人的行为 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曲线为主;侧重水体、山体、植被及交通等; 城市度假区规划:以方格网为主;

景观中人的行为 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 必要性活动:为生存而必须的活动,不受环境品质影响 选择性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密切; 社交性活动:与环境质量有较大关联 面向社交活动的景观场所强度:空间场地能容纳人的规模;场地的质地和质量;开敞度(开敞空间适合低强度交往)。 景观行为构成基本元素 景观行为格局基本元素 意向需求 强度容量(人数) 文化组群(年龄、文化背景、性格等)

动静性质(内向聚焦和外向离散、静态与动态) 环境规模(占据空间与花费时间) 欣赏感受(好、中性、恶) 分布空间格局(活动放在何处) 空间:三维空间数据构成。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 场所:三维空间数据构成,但限定不严密,有时没有顶面或地面,通过心理感受限定。 领域:三维空间数据构成,界定更为松散。基于精神的量度。 五官感受 视觉:静止直立,以向前及水平方向为主,范围上下45 度角度、左右90 度;行走,视线范围减小,前方偏下;需要对底面处理 嗅觉: 2-3 米; 听觉: 7 米,聊天距离;35 米,演讲距离。 视觉、听觉、嗅觉等综合因素: 20-25 米亲切,可以自由交流,空间尺度; 大于 110 米,场所感尺度,适合做广场; 390 米,深远距离感,领域尺度。 心理文化距离:0-0.45 米,亲昵距离; 0.45-1.3 米私交或个人距离; 3-3.75 米;社会距离(适于一般性谈话性); 3.75-8 米公共距离; 大于 30 米隔绝距离

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txt蜜蜂整日忙碌,受到赞扬;蚊子不停奔波,人见人打。多么忙不重要,为什么忙才重要。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充斥着简单化的功能空间,一些虽经刻意处理,但不免陷入图案式的平面安排与雕塑式的体量表现中,新的外貌掩盖了地方风格,过于追求建筑形式的“美”,而忘却了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较少有使用者的行为和生活介入,因此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同,当然也就达不到设计的最终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意图不被公众理解 设计者做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时往往只是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而并没有让使用者参与到设计中来,这两者是不可真正替换的。但是,使用者往往不够了解或根本不理解设计师对外部环境如景点、小品等建筑的设计意图,难免产生与设计意图相悖的使用行为,即误用环境。最典型、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子是美国学者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一书中所举的例子'在某公园的入口处,设计者设计了一组照明灯具。其外型与垃圾箱相似,而导致大多数使用者仅凭第一印象。就将废弃物往其半圆形开口里扔。这是设计师有意给使用者一个错误的功能印象所产生的结果。 上例是有意设计的,但现实的生活中不少设计是无意识的,却带来了与设计相悖的效应。如不少的城市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人们休息、休闲、对话的空间设置或合理的位置,而使得人们不得不在外部环境中的小品、景点或踏步上坐下休息或对话。 1.2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公众的身影 大多数设计者即使在设计时注重了公众的参与,但也仅是采用问卷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如深圳市中心公园设计,在调查公园的使用情况时发现,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公众的参与,公众使用起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座凳的材质、朝向等小问题,以及功能分区划分不准等大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在设计中有公众的参与,

曙光防灾公园规划设计

曙光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组图) [日期:2008-09-18]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作者:发表评论(1) 打印 区域绿地系统分布图 区位图(2006年)

1 情况简介与功能定位 曙光防灾公园位于海淀区曙光街道,西北四环路四季青桥的东北角,场地东西长1140m,南北宽350m,总面积29.01 hm2。东界:车道构桥西侧三角绿地;南界:紫竹院路;西界:西四环路;北界:板井路,西郊汽配城南侧道路。 根据海淀区曙光街道办事处起草的《曙光综合防灾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将原板井三角绿地改造成综合性主题公园,变为为街道居民服务的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丰富居民的户外游憩活动:平时居民在公园休闲、娱乐、健身;在将公园赋予综合防灾和教育基地功能后,即公园内建设综合灾害教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没置应急水源、划定避难区域等,公园既可以对居民和中小学学生进行防灾减灾以及自救知识普及,又可以在发生诸如地震、火灾等灾害时,变成区级避难场所,辖区内居民可以到此疏散避难,政府进行集中救援工作。 曙光防灾公园总平面布局图 2 总体布局 根据周边交通情况和开放性公园的要求,分析灾害发生时灾民主要来向,全园共设四个主入口:南入口、北入口和西入口;两个次入口都面向南侧的紫竹院路;一个管理专用入口,位于公园北侧。 公园四周以30-100米宽的绿化带隔离外围交通噪音和汽车尾气污染。 园内以东西两个大面积地势平坦的草地为主要避难场所。园区中心设置防灾指挥中心,平时用作防灾科教中心。围绕防灾主题,结合室内外展示和演习体验,通过各种途径对市民进行防灾教育,提高防灾意识。

曙光防灾公园功能分区图 3 功能分区 结合场地现状的情况,以及平灾结合的使用要求,曙光防灾公园将按平时灾时两种情况进行功能分区,特别要考虑两种情况下的功能转换问题。 公园平时的功能分区主要根据居民日常的休闲游憩活动需要和防灾科普教育的主题要求,将全园分为:防灾科普宣教区、安静休息区、少年儿童活动区、遗址文化区、运动健身区、餐饮休闲区,以及公园管理区、水源保护区、绿化隔离带和入口区。为了更好的强调防灾教育主题,设置一条防灾主题游览线将主要景区景点串联起来。自东向西分别是:风舞广场、儿童游戏场、地波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十字广场、环球广场(地下空间包括展厅、购物娱乐和仓储三部分)、生命树广场、绿岛、休息广场、室外科教展廊。防灾教育主题是贯穿整个公园设计的,而不仅仅体现在防灾科普宣教区。 曙光防灾公园灾时功能分区图 灾时的功能分区根据避难处所的要求,分为应急指挥中心区、棚宿区、车宿区以及水源保护区和绿化隔离区。防灾指挥中心设置在园区中心,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医疗救护中心、物资储备及救援队伍驻扎地。为满足灾时周边居民的防灾避难需求,园内自西向东共分为三个棚宿区,每区又设一处副指挥中心。形成一个主中心,三个副中心的格局。灾时启用网格状道

2020年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2020年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前言 为全面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科普教育功能、应急避险功能及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确保公园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城乡各类公园的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设计。 1 总则 1.0.1 为全面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科普教育功能、应急避险功能及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确保公园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乡各类公园的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设计。 1.0.3 公园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公园 public park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较完善的设施,兼具生态、美化等作用的绿地。 2.0.2 用地比例 proportion of park land 公园内各类用地,包括绿化用地、建筑占地、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等,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 2.0.3 绿化用地 planting area 公园内用以栽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用地。 2.0.4 建筑占地 building area 公园内各种建筑基底所占面积。 2.0.5 水体 water area 公园内河、湖、池、塘、水库、湿地等天然水域和人工水景的统称。 2.0.6 公园游憩绿地 recreation green space 公园内可开展游憩活动的绿化用地。 2.0.7 雨水控制利用 rainwater utilization facilities 对雨水进行强化入渗、收集回用、降低径流污染、调蓄排放处理措施的总称。 2.0.8 竖向控制 vertical planning 对公园内建设场地地形、各种设施、植物等的控制性高程的统筹安排以及与公园外高程的相互协调。 2.0.9 郁闭度 crown density 群植乔木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栽植地表面积之比。 2.0.10 自然安息角 natural angle of repose 土壤自然堆积形成的一个稳定且坡度一致的土体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又叫自然倾斜角。 角度的大小与土壤的土质、颗粒大小、含水量等有关系。 3 基本规定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2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城市防灾公园_平灾结合_的规划设计理念_初建宇

24卷1期 2008年3月世 界 地 震 工 程WORLD E ARTHQUAKE E NGI N EER I N G Vol .24,No .1Mar .,2008收稿日期:2007-11-19; 修订日期:2008-01-15 作者简介:初建宇(1969-),男,讲师,主要从事防灾减灾方面研究. 文章编号:100726069(2008)0120099204 城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 初建宇1,2 苏幼坡1,2 刘瑞兴2 (1.河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2.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河北唐山063009) 摘要:城市防灾公园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为了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 的具有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公园、绿地。游憩设施与防灾设施的和谐与整合确保一个公园具有一般 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探讨了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公园树木与防火树林带;水景设施与 抗灾用水设施;广播设施、通信设施、发电设施、照明设施;公园仓库与抗震减灾资源物资储备仓库;公 园入口形态、外围形态;临时厕所和公园管理机构等八个方面的整合设计。 关键词:防灾公园;游憩设施;抗震防灾设施;平灾结合;整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T U986 文献标识码:A The in tegra ted desi gn pr inc i ple of urban d is a ster preven ti on parks CHU J ian 2yu 1,2 S U You 2po 1,2 L I U Rui 2xing 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 rchitecture,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9,China; 2.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Hebei Pr ovince,Tangshan 063009,China ) Abstract:U rban disaster p reventi on park is a park,or a p iece of green area with functi on of refuge sheltered fr om disaster ancl f or evacuati on .It is constructed f or saving life and p r operty and f or enhancing the functi ons of disaster p reventi on of a city when earthquakes occur .The recreati on facilities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p reventi on facilities,which make a park int o difuncti onal one .This paper p r obes int o design p rinci p les of refuge and park square,green area,park forest and firep r oofing forest belt,and the integrated design of 8types of facili 2ties is in -vestigated,which are as foll o ws:first,water vie w facility and disaster resistant water supp ly facility,secondly,br oadcast facility,thirdly,communicati on facility,f ourthly,generat or facility and lighting facility,fifth 2ly,park warehouse and disaster resistance and m itigati on materials warehouse,sixthly,park entrance configurati on and peri phery configurati on,seventhly,te mporary t oilet and eighthly manage ment organizati on . Key words:disaster p reventi on park;recreati on facility;disaster p reventi on facility;integrating ordinary phase with disaster phase;integrated design 1 引言 城市防灾公园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为了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具有避 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公园、绿地[1]。其不仅具备一般城市公园的游憩设施,还依据城市防灾要求,设置功能比 较齐全的防灾设施。一般城市公园赋予必备的防灾功能可以改造成防灾公园。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综合防灾事业的发展,防灾公园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我国是规划建设防灾公园比较 早的国家[2~4]。2003年北京市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防灾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随后又有海淀公园等

防灾公园规划设计

第五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 一、防灾公园的功能与类型 (一)防灾公园的定义 防灾公园,是指平时作为一般公园使用,但同时具有明确的防灾功能,灾时能开展医疗急救活动、复原与重建活动,发挥避难场所、避难道路、火势蔓延的延迟与阻断等多种防灾功能的公园。 (二)防灾公园的功能 考虑平灾结合,防灾公园的平时的功能为景观美化、生态保育、休闲游憩等。 防灾公园在灾时、灾后应具有的功能,随受灾初期(受害到3小时内)紧急阶段、应急阶段(约发生三天左右)、恢复重建阶段(三天以后)的时序变化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避难、减灾、信息传达、医疗、卫生、运输等基本功能。 具体的功能分述如下: ①避难。因火灾蔓延、房屋烧毁及倒塌,防灾公园可作为紧急避难的场所、临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地、最终避难所、避难道路、临时的避难生活场所。 ②减轻灾害影响。防止及减轻火灾、爆炸等灾害,以及缓和、防止山崩、土石流等自然灾害、并提升避难空间的安全性,为防止及延迟街坊大火的蔓延、以及保护避难空间中避难者免受街坊大火辐射热的侵袭,并提升避难场所的安全性。 ③情报的收集及传达。警报及预报等灾害发生前的情报传达、灾害时的灾害状况、伤亡受损状况、避难、安全确认、救助、救援、紧急应急物资及生活相关的各种情报收集及传达。此外应包含救援活动等指挥、调整相关情报的收集及传达。 ④支持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支持消防机关及地区居民所进行的各项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等据点。 ⑤支持临时避难生活。提供避难生活上必要的饮用水及其它用水、临时厕所、照明、能源、食物、生活日用品、生活日常所需器材、临时避难生活空间,支持临时避难及紧急避难生活的空间等。 ⑥支持防疫、清扫活动。支持检测水质及消毒等防疫活动、清扫活动、垃圾处理及水肥处理活动。 ⑦支持救灾的运输。提供救助及救援方面必要器材、人员输送的中转空间,用作直升机停机坪。

城市公园规划总结

一、综合公园规划 1、规划布局形式 1)规则式布局。在全园的构图形式上强调轴线对称,多用几何形体,比较整齐、庄严、雄伟、开朗。如北京中山公园。 2)自然式布局。完全结合自然地形、建筑、树木的现状、环境条件和美观与功能的需要灵活布置。可有主题与重点,无一定的几何图形。 3)混合式布局。根据公园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园效果。 2、功能分区及绿化设计1)文化娱乐区。公园中的“闹”区,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园中建筑多集中于此。设计时应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可利用树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离。文化娱乐设施应有良好的绿化条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尽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出景观优美、环境舒适、投资少、效果好的景区景点。 2)安静休息区。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可根据地形分散设置,选择有大片的风景林地、较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山、谷、河、湖、泉等)。区内园林建筑和小品的布局宜分散,密度要合理,体量不易过大,应亲切宜人,色彩宜淡雅不宜华丽。 3)儿童活动区。公园中专供儿童游戏娱乐的区域,相对独立,不可与成人活动区混在一起,位置应尽量远离城市干道,避免汽车尾气和噪声的污染。区内建筑、设施的造型和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区内应以广场、草坪、缓坡为主,不宜有容易发生危险的假山、铁丝网等伤害性景观。 二、动物园规划 1、规划布局形式 1)自然式布局。利用动物园用地范围内的地形、地势,模仿动物各种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其中布置各类动物的笼舍,是较为理想的方式。如杭州动物园利用地形、地势布置动物笼舍,创造出模拟各种自然景观的意境。 2)建筑式布局。在用地范围内,用一系列的笼舍建筑组成动物展览区,自然绿化面积少。这种布局形势一般在小城市,动物品种数量不多情况下采用。 3)混合式布局。根据动物园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采用自然式或建筑式布局形式,如北京动物园。 2、绿化设计 动物园的绿化设计从总体上将要以创造适合于动物生活的环境为主要目的,仿造各种动物的自然生活环境,解决异地动物生态环境的创造与模拟,如可在狮虎山园内多植松树,熊猫展区多栽竹子等。同时动物园的动物展览区绿化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创造适合动物生活的绿色环境和植物景观。适合动物生活的环境包括遮荫、防风沙、隔离不同动物间的视线等;创造动物野生环境的植物景观,以增加展出的真实感和科学性。如北京动物园采用代用树种的方法,用适应北京地区生长的合欢,代替我国南方的凤凰木,用青桐代替产于热带的梧桐科苹婆属植物。 2)不能造成动物逃逸。如在攀援能力较强的动物活动场地内植树,要防治动物沿树木攀登逃逸。 3)有利于卫生防护隔离。隔离一些动物发出的噪音和异味,避免相互影响和影响外部环境。 4)植物品种的选择。应有利于展现、模拟动物原产区的自然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