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

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
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

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

【摘要】:现象学是上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的基本主张是“回到事实本身”,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消除抽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现象学提出之后,经由海德格尔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国际哲学思潮。依据现象学的基本思想,一些研究人员在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概括出了一套具体详细的步骤和方法,这些步骤和方法后来又扩展到社会学、教育等、美学、医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意图通过分析和介绍国外现象学理论及其方法的应用,为我国教育领域开展现象学研究提供借鉴。论文采用了文献法、案例法,吸取国外现象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资料,阐述了现象学方法在教育中开展研究的相关问题。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内容对推进和深化我国教育现象学研究,丰富我国教育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引言、现象学的基本理论、现象学方法的研究步骤、现象学方法的研究案例、总结和评价等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选题的缘由、背景、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指出了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现象学方法的特点、意义,以及本论文的基本思路等。第二章主要介绍现象学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包括现象学的发展过程、产生背景、哲学思想、研究目标、类别等,重在阐述现象学方法所依赖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讨论现象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来源、文本写作、知识观

等,分析了现象学研究方法相关的问题,如如何获取意义、如何开展现象学文本写作、现象学知识有什么特点等。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现象学研究者如范卡姆、P.F.科莱齐、阿米德·吉戈吉、克拉克·穆斯塔卡斯、范梅南、J.W.克雷斯韦尔、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等人现象学方法,为教育现象学研究提供借鉴。第五章主要借鉴国外现象学研究者如克拉克·穆斯塔卡斯、范梅南、巴里特、拉库斯、马雷克等人的现象学研究实践,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实践提供指导。【关键词】:现象学现象学方法教育现象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

【目录】:论文摘要5-7ABSTRACT7-11第一章引言11-30第一节选题缘由11-18第二节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基本状况18-22第三节与其它视角的差异22-26第四节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基本思路、研究重点与方法26-30第二章教育现象学研究的理论基础30-46第一节现象学发展的历程及背景30-32第二节主要哲学思想32-35第三节几大类别35-39第四节研究途径39-41第五节核心概念41-46第三章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透析46-66第一节还原46-49第二节体验49-52第三节反思52-57

第三节现象学研究的意义来源57-59第四节现象学研究的写作59-63第五节现象学知识的构建63-66第四章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步骤66-77第一节范卡姆和科莱齐的现象学研究步骤66-67第二节阿米德·吉戈吉和罗伯特·施韦特泽的现象学研究步骤67-69第三节克拉克·穆斯塔卡斯的现象学研究步骤69-71第四节范梅南的教育现象学分析步骤71-72第五节其他现象学研究步骤72-73第六节总结73-77第五章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实践探讨77-92第一节研究问题的提出77-79第二节资料的收集79-83第三节资料的记录与描述83-85第四节资料的分析85-88第五节意义发现88第六节写作88-92第六章教育现象学研究的案例分析92-111第一节现象学研究的描述92-94第二节现象学研究的资料分析(一)94-98第三节现象学研究的资料分析(二)98-103第四节现象学研究小结103-105第五节教育现象学研究示例105-111第七章对我国开展教育现象学研究的思考111-128第一节对我国教育研究的追问111-112第二节对我国开展教育现象学研究的追问112-115第三节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实施步骤115-120第四节总结与评价120-128参考文献128-133后记13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缪勒比较宗教学与伊利亚德宗教现象学方法之比较研究_宗教研究的方法论及学科旨归

缪勒比较宗教学与伊利亚德宗教 现象学方法之比较研究 ———宗教研究的方法论及学科旨归 王 涛 缪勒的比较宗教学借助比较语言学进路,试图对宗教现象作出科学的归纳与解释,并赋予宗教研究以独立学科地位。但其方法论中充斥着自然科学的客体化、实在化特征,化约了宗教作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体性本质,将宗教学研究的最终旨归确立为内涵含混的客观真理,宗教学术活动从而成了对宗教信仰或宗教性的化约,宗教研究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对立在缪勒的体系中凸显出来。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方法则倡导“非化约主义”,在宗教研究中使宗教近乎其所是的显现自身,“神圣”因素成为宗教最终不可化约的特质和宗教学的学科母体,而体验“神圣”、以宗教性方式生存的“宗教人”则成为宗教活动中的主体。 关键词:比较宗教学 缪勒 宗教现象学 伊利亚德 化约论 作者王涛,1977年生,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天主教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由于宗教同人的存在具有本体上的关联,拥有突出的主体性特征,因此将宗教离析出主体生存论范畴之外,而将其客体化、实在化的宗教学,在创建伊始便面临着学科合法性的问题。缪勒早先对宗教学的学科构想勾画出了这一门新兴学科的大致轮廓。当今宗教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神学院宗教史学系已故教授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则凭借其宗教现象学(p henomenology of religion)方法,代表了宗教学发展的新方向,使这门方兴未艾的学科更趋向成熟。对于以缪勒为代表的宗教学早期的比较宗教方法同以伊利亚德为代表的宗教现象学方法的比较研究,不但可以窥见宗教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更能展开宗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内在矛盾张力的图景,明确宗教学的学科定位,对于宗教学的学科前途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意义。

表扬的意义_一种解释现象学的视角

2011年第8期 (总第289期) GLOBAL EDUCATION Vol.40 No8,2011 表扬的意义* ———一种解释现象学的视角 朱光明 【摘要】文本通过现象描述分析的方式,探究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表扬体验的意义特征。分析认为,表扬是孩子们渴望的体验。渴望表扬与他们渴望被看见(存在)、被肯定(认可)、被重视(地位)、被关爱(亲密)等自我体验及人际体验直接联系在一起。理解表扬体验的这些面相,有助于我们把握表扬的本质特征,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教育实践智慧。 【关键词】表扬体验意义解释现象学 【作者简介】朱光明/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合肥230039) 教育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因此,每当孩子们有了进步,教育者总是不会忘记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表扬对孩子们成长的意义为多数教育者所认同,学者们也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已有关于表扬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表扬,或表扬的方法措施上面,或者是有关表扬的量化实证研究,对学生如何体验表扬或者表扬对孩子们的意义研究缺乏。教育实践是一门与孩子们相处的艺术。理解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是我们智慧实践的起点。每个孩子们渴望表扬。他们是如何体验表扬的?这些体验的意义是什么?和“存在(being)”就是“去存在(to be)”一样,“意义(meaning)”也是“意味着(to mean)”。渴望表扬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文本将以现象描述的方式,从孩子们日常体验着手,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分析和展示表扬对孩子们的意义,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与孩子们相处情境的反思。 一、渴望表扬就渴望被看见———存在的需要 孩子们来到学校,每天都抱有一种被表扬或者被看见的希望:孩子们完成了作业,渴望老师给一个很好的评语;孩子们考完试,希望老师能够马上批改出来,希望老师能够给自己一个高分;字写得太乱或本子太脏了,孩子们换成新的,准备重新开始,把字写好。他们渴望老师能够看见自己的这种变化;希望在课堂上能够当众完美地回答出老师的提问;……在教育意义上,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渴望被关注的过程,而这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下面是最后一个问题。请谁回答呢?” 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孩子们纷纷举起他们的小手,“我!我!我!”“我!我!……”……有的孩子边举手还边用另外一只手敲着桌子或者文具盒,生怕老师没有看见自己…… “杨静!” “……唉……!”当老师点名之后,教室里发出长长的一阵叹息声。孩子们似乎都为没有叫到自己而感到失望。 和孩子们有较多接触的人,特别是低年级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境。孩子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让大人看到自己、注意到自己。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渴望被老师看到,被老师关注到(也希望被同学们看到并注意到)。被看见,而且不断地确证自己被看见,他们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孩子们来说,看不见是一件很恐慌的事情。这在孩子们捉迷藏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孩子们躲藏没有一会儿,常常就 *本研究是笔者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感谢陈向明老师的指导。文中涉及到的故事多来自学生的写作,在此表示感谢。

研究方法资料

研究方法 1.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一般人的探索方法归纳起来有:常识(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获得的一般知识),传统(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风俗、习惯、道德、艺术和观念等等),权威(是一种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和循例(是指人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对新出现的情况或问题采用相同或类似的方法去解释或处理)四种。 2.科学研究的特征:系统性、重复性、可证伪性和开放性。 3.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以人为被试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伦理规范有:知情同意、保护被试以及保障退出自由与保密。 4.研究课题的来源:(1)对日常生活的观察,(2)实际的需要,(3)理论,(4)技术发展的推动等。 5.研究课题选题的原则:课题是可行的,课题是清楚的,课题是有价值的,课题是符合道德的。 6.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就研究的目的看,一般可分为(1)理论研究,(2)应用研究,(3)理论兼应用研究。 根据研究的时间取向,可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和横向持续研究。 从质的角度进行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以解释性的理解、描述为主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取向。 从量的方面进行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也称量化研究,用数字计量表达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取向。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两种研究范式,两者不仅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同时对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者自身的角色等问题均有着不同的看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有优缺点。定量研究适合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定性研究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定量研究证实的是总体的平均情况,定性研究则适合对特殊的情况进行探讨。定量研究对事物进行数量上的计算,用数字来表达事物和现象,而定向性研究则强调使用语言和图像来表达事件的变化过程。定量研究从假设开始,收集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定性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来了解被试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构建。) 7.查阅文献的方法有:参考文献查找法、检索工具法、浏览法、跟踪追溯法等。参考文献查找法的关键是如何找到最近发表的首篇文章或最近出版的书。途径有:请专家推荐,经常浏览比较权威杂志的目录,利用检索工具。 检索工具法主要使用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8.取样的类型,分为随机取样和非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有:简单随机取样(常用具体抽取方式有抽签法和随机表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系统取样,聚类取样和多段取样。常用的非随机取样有:方便取样,立意取样,定额取样和滚雪球取样。 9.心理学理论的定义:理论是对某个研究领域提供完整、一致的描述并能对有关的全部事实进行系统解释的一套连贯的规范性陈述。心理学理论通常具有五大特征:客观性、相对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简单性以及四大功能:指导研究、整合研究、解释现象、预测现象。 10.假设的类型:从统计中假设检验的角度可以将假设划分为备择假设与虚无假设两类。备择假设亦可称为研究假设,是陈述变量间所期望的关系,通常是研究

现象学在今天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15 第24卷 10/2006 华中建筑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通过一系列论著《建筑的意向》(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存在?空间和建筑》(Existance Space andArchitecture)、《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以及 《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Genius Loci—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Architecture)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建筑理论——建筑现象学的基础和构架。舒尔茨通过“回到事物自身”(return to things)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从总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理论和哲学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于20世纪初期创立的现象学和本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的新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的研究。现象学通过人的出场将事物同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不象实证哲学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分析方法,只注重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中性、客观和简单的科学事实,把经验事实中所包含的人类生存目的、价值和意义排除在外。在胡塞尔的建筑学还原思想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中都体现了这一现象学方法。正是基于现象学能够使现象以其原初和本真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海德格尔才把对 “存在”这个重要概念的研究奠定在了现象学的基础上。 基于这样的方法,诺伯格?舒尔茨阐释 了核心概念“场所”。舒尔茨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 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他在现象学在今天 ——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The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for Toda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Norberg-Schulz's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for Today 张 丽 娜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6)10-0015-02 摘 要 该文从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场所”出发,分析了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并分析了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原因,对于这一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几点个人理解,最后着眼于重新讨论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和发展现状。作为对舒尔茨建筑现象学阅读的理解。 关键词 诺伯格?舒尔茨 建筑现象学现实意义 A bstrac t Pond ering t he k ey concept of the Norberg-Schulz's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t his pa per analys es t he m ain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ory and the rea son why this met hod is chosen for researching. Also, the p a p er offers s om e p ers ona l unders ta nd ing ab out this k ey concept and this research method,discusses the practical meaning and situation of the method of this theory for today. Key Words Norberg-Schulz, The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Practical meaning 作 者邮 编收稿日期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210093 2006 03 06 《存在?空间和建筑》一书中引进了“存在空间”的概念,并指出“‘存在空间’不是一种逻辑一数学的词句,而是包含了人和环境的基本关系。‘存在空间’的概念在这里被分解成为相辅的两个词‘空间’和‘特征’,以同基本的精神功能‘定位’和‘识别’相一致,按照建筑的定义,‘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再用‘集结’(gathering)和‘事物’(thing)的概念来解释”。① 舒尔茨提到“存在 空间”概念的形成“受益于海德格尔的定居的概念(Concept of dwelling),‘存在空间’和‘定居’是同义语,而‘定居’在存在的意义上就是建筑的目的,当人能在环境里面为自己定向并和环境打成一片,或者简言之,体验环境作为有意义的,人就定居下 来。” ② 为了充分研究场所的现象,舒尔茨进一步将场所从场所结构和场所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在对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核心概念理解的过程中,笔者逐渐体会到这一理论中贯穿始终存在两个“平等”。第一个“平等”是基于将事物与意识一同考察的思想。在现象学中面对现象本身就意味着同时面对事物和指向事物的意识两者,这与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形成鲜明对照。在现象学中事物由于与人的意识连成一体而具有价值和意义,而不再是外在于人们经历的中性的客观实体。这也是建筑现象学之所以能够从根本上揭示建筑意义的关键。第二个“平等”指对于“内部”和“外部”的考量,表现在“场所”这样一个核心概念中。自然与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人们和自然的关系是彼此尊重和相互报答的关系,而不是对手和敌人、征服与被征服、也不是耗用与被耗用的关系。舒尔茨用“内部”和“外部”来解释这样的关系,用内部领域和外部世界的分隔和联系、象征和对比来表达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关系。这两则“平等”关系是笔者对于“场所 (Place) ”、“场所精神(Genius Loci)”这样?综合论述? Zhang Lina 建筑 论坛

[视域,现象学,实验室]现象学方法视域下的大数据实验室研究

现象学方法视域下的大数据实验室研究 0引言 现象学不仅是哲学而且是方法,现象学从一般意义来说有先验、解释、发生三种,这三种现象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一般有先验研究、解释学研究以及体验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使用者三种方法看待实验室研究,这三种方法能否成功运用,一要看先验研究以及解释学研究中确立的意向性,二是这种意向性能否成功运用到体验研究。 1大数据实验室的现象学先验研究 实验室研究一般会被误认为就是实证研究,实验是使用理性的逻辑作用于具体的实物,研究者会受到具体经验以及假设观念理论的影响,并且强调将这些因素不带偏见的面对客观事实,在实验室研究中我们必须紧紧地围绕研究对象。在新时代背景下使用现象学先验视角审视大数据实验室研究。 何为先验,康德说:先验包含了一切质的可能,也就是说,先验就是对具体经验的超越,它包含了具体经验的一切。那么在大数据背景下,实验室的研究是结合世界上所有的数据,包含进了一切的人类知识。大数据下的实验室研究不仅是少数人参与到实验室的研究,而是通过全球化的数据连接,将单个实验室的研究扩展到全球,使实验室研究社会化,它集中人类的知识、智力以及资源进行最优化研究,它囊括了一切人类知识的总量。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象学的先验研究注重主体性,研究对象要围绕研究人员转,研究人员用自己的视角假设去迫使研究对象显示真相。在大数据背景下,实验室研究人员首先要构建的自己假设前见,确立自己的研究视角,接着再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符合自己意向性的信息。就像胡塞尔所说的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充分自由的构建自己先验世界,再根据自己的先验世界去提取相关的信息,用这些信息去达到对实验对象本质的暴露。传统实验室研究总习惯于根据实验对象来确立所使用的知识及方法,按照确定的步骤进行相关的操作,正因为此,传统实验室研究中总会受到诸多的限制,科研人员的思维以及思想难以有大的突破。现象学中的先验研究,首先在思维上要求研究人员充分的发挥思想的作用,实验室研究中所作的一切都要围绕这个思想服务,而不是让科研人员屈服于研究对象,这种新的研究思维及方式在一定程度会促进重大科学的发生及发现。就像牛顿研究宇宙,试图去理解上帝奥妙的时候,它也是充分的构建自己的先验世界,宇宙构造可能会有多种情况,其发现万有引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了,使用新的路径出发时总会在意外之中有重大发现。 2大数据实验室现象学解释学研究 解释学现象学重视实验室研究人员凭借研究自己的主见和前见与信息或文本开展对话,使研究刘象围绕研究人员转,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人员不顾事实或曲解及歪曲对象甚者编造数据。如果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原有的假设不符合事实,那么实验室研究人员需要调整原来的假设使其符合事实。当然,当我们的假设与实验研究对象出现短时问的不

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

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 【摘要】:现象学是上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的基本主张是“回到事实本身”,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消除抽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现象学提出之后,经由海德格尔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国际哲学思潮。依据现象学的基本思想,一些研究人员在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概括出了一套具体详细的步骤和方法,这些步骤和方法后来又扩展到社会学、教育等、美学、医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意图通过分析和介绍国外现象学理论及其方法的应用,为我国教育领域开展现象学研究提供借鉴。论文采用了文献法、案例法,吸取国外现象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资料,阐述了现象学方法在教育中开展研究的相关问题。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内容对推进和深化我国教育现象学研究,丰富我国教育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引言、现象学的基本理论、现象学方法的研究步骤、现象学方法的研究案例、总结和评价等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选题的缘由、背景、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指出了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现象学方法的特点、意义,以及本论文的基本思路等。第二章主要介绍现象学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包括现象学的发展过程、产生背景、哲学思想、研究目标、类别等,重在阐述现象学方法所依赖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讨论现象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来源、文本写作、知识观

等,分析了现象学研究方法相关的问题,如如何获取意义、如何开展现象学文本写作、现象学知识有什么特点等。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现象学研究者如范卡姆、P.F.科莱齐、阿米德·吉戈吉、克拉克·穆斯塔卡斯、范梅南、J.W.克雷斯韦尔、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等人现象学方法,为教育现象学研究提供借鉴。第五章主要借鉴国外现象学研究者如克拉克·穆斯塔卡斯、范梅南、巴里特、拉库斯、马雷克等人的现象学研究实践,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实践提供指导。【关键词】:现象学现象学方法教育现象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 【目录】:论文摘要5-7ABSTRACT7-11第一章引言11-30第一节选题缘由11-18第二节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基本状况18-22第三节与其它视角的差异22-26第四节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基本思路、研究重点与方法26-30第二章教育现象学研究的理论基础30-46第一节现象学发展的历程及背景30-32第二节主要哲学思想32-35第三节几大类别35-39第四节研究途径39-41第五节核心概念41-46第三章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透析46-66第一节还原46-49第二节体验49-52第三节反思52-57

孝——现象学视域下的一种解读

"孝"——现象学视域下的一种解读 改变中国哲学传统注疏式的解读方法,而以现象学为视角对儒家之“孝”做学理的分析而非文献注解,可尝试回答两个问题,一为“孝”的特征是什么,二为“孝心”为本有还是后天习得,从而可以看到“孝”的非线性、情景化的特征,那种“固定对象”式的处理方法是不可套用的。以此为基础可以看出“孝”本乎血性之亲却非本能可为,“孝心”是有待于培养的,而且无论是孝的践行还是学养都在人伦日用中,离开人伦日用没有“孝”可言。 标签:孝;时间性;本心 学界对于“父子相隐”及“舜负父逃”之案有着激烈的争论,南“隐”和“逃”便产生了“美德”和“腐败”之说。然而,“隐—逃”所透出的“孝”是否可称为“美德”或“腐败”?或者说从“美德”和“腐败”此一对象化的线性视角是否可以解读孔—曾—孟之“孝”? 本文试图以现象学视角来解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孝”的特征是什么?通过曾子之孝等事例可以看出孝的非对象性、时间性、间性(喜—忧、谏—从),而孝的这些“情境化”特征正揭示了“孝”之艰难;另外“孝—慈”之互动与同体中亦常使人忽视“慈”(对子)的“养口体”与“养志”之区分,此种忽视反过来又增加了孝的艰难,自然“养志”本来就是非情境化、非直线的,所以“孝”之难(也即“孝—心”之难)可想而知。第二个问题,“孝心”是本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心之来源,孟子论证甚详,然对其“心—善”或日“性—善”之说很难说是充分的,本文的看法是心、良知或孝心来自后天之“养”,同然子代对亲代有亲密表示,然孔曾孟之“孝”定是后天习得的结果,而且由这些孝之“艰难”也就预示了此“养”是动态的、持续的、情境化的,唯有养方可有“孝”。而且,此“养”只能(最有效的方法)在此“人间世”的“航行”中进行,今人之出路只能在“航船”之“航行中”由“养—补”而寻出。 一、“孝”:非对象性、时间性、间性(喜—忧、谏—从) “孝”在“敬”(养父志),“志”决定了“孝—养”之非对象化(并非以口体为对象),而“孝”(含慈之互动)本身就蕴涵着“过去(父)—现在(己)—未来(子)”的“时”(它涵盖了时间的全部),另外对“父母之年”的“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之“喜—忧”间透出了多少“你—我”(而非我—你—他)之情? (一)孝的非对象性 《论语·学而》中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读孔子语不觉使人润泽其中,那种如春雨般的音韵让人于那文—质之乐中回味悠长,这便是孔子的魅力,语皆浅显,可谁又能全解其味?“敬”之一字,神意

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现象学中的三个形式结构: 部分与整体、在多样性中的同一性、在场与缺席 一、部分与整体 1.整体可以被分析成两种不同的部分:实体性部分和要素。实体性部分是能够离开整体而持存并且被呈现的部分;他们能够与其整体相分离。 当他们被如此分离以后,实体性部分自身成为整体而不再是部分。因此,实体性部分就是那些能够成为整体的部分。 要素是不能够离开它们所依属的整体而持存或者被呈现的部分;它们不能与其整体分离。要素是非独立的部分。 2.心灵是世界和世上万物的一个要素;心灵的本质上与它的对象相关联。心灵本质上是意向性的。 心灵和存在互为要素;它们不是能够从其所属的整体中被分割出来的实体部分。 3.同样,人们常常把心灵与大脑和身体分离开,好像心灵是一个实体性部分,而不是奠基于大脑和身体的一个要素。 4.灵魂是个要素;它与身体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它奠基于有它予以生机并且加以决定的身体上,而且它在身体哪里得以表达。 人是活生生的身体,而不是物质化的精神。但是灵魂常常被歪曲地表现,被转变成实体性部分。 5.可是经常发生这些情况:我们联结一个整体的某些部分却忽视其他的部分;或者,我们把一个要素看成是和另一个要素完全一样的。 每当我们思考某物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联结该事物的部分和整体。 二、在多样性中的同一性 1.意义正是居于它的所有表达项之中但又在它们背后的统一性。 潜在和缺席构成的视域环绕着的事物的实际场方面。 事物总是以多于我们已知的方式来呈现;事物总是保留着更多的显象。

2.同一性不是多样性的一个成员;立方体不是其中的一个视角或外形。 同一性超越其多样性的呈现,它也不仅仅是显象的总和。 同一性总是绝不能被还原场它的显象; 如果同一性此时以一种方式呈现,他也保留着其他的被给予方式及作为同一事物而重新显现的方式,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其他人。 同一性总是既揭示自己又隐蔽自己。 事物总是能够再次被给予,或许还是以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式而被再次给予。 3.在我们的哲学分析中要努力做到的,就是赢得这些同一性所具有的实在性,展现他们与其呈现的多样性有所不同的事实。,而且还要表明,尽管他们是难以把握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地是我们经验的事物的一个成分。 “什么是现象学分析?”——描述特定种类的对象所固有的多样性。 每种多样性都是不同的,都是其同一性所固有的多样性。 通过展现每一种存在者在其独立的实存上而且在其呈现能力上所固有的东西,现象学帮助我们避免还原论。 4.一旦我们把其他人的在场引入进来,把主体间性的维度包括进来,那么就会有更丰富广阔的多样性开始发生作用。 5.自我的觉察。我们把自己确立为表现的接受者。我们人格同一性的一个重要成分,就存在于记忆、想象和知觉的相互影响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内在时间意识流之中。 我们自己的同一性显然有别于任何被给予我们的对象的同一性,但是它与其他自我、其他人的同一性属于同样的种类。 然而甚至在这样的语境下,甚至在主体间性的经验之中,我们以一种无法逃避的方式居于我们的中心之处。 我们永远成为不了任何他人或者任何他物。 我们无法抛弃我们自己。 三、在场与缺席以及两者之间的同一性 直观,常常被认为是某种私人的东西、某种无法说明的东西、某种几乎是非理性的东西。

论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梅洛·庞蒂(MaureceMerleau-Ponty),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求学,后来主持法兰西学院的哲学教席,与萨特一起主编过《现代》杂志。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意义与无意义》、《眼和心》、《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等等他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 梅洛·庞蒂1908年3月14日出生在法国西南部罗舍福尔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祖父是一位医生,父亲则是一位军官。父亲去世,梅洛·庞蒂和母亲、哥哥、妹妹生活在一起,在一个封闭的亲密氛围中长大,以至于后来还很迷恋其童年生活。1926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大学期间,梅洛·庞蒂与年龄稍长的萨特、尼赞、雷蒙?阿隆、伊波利特初步相识,不过只是后来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这些结识为日后的诸多恩怨埋下了伏笔。1930年获得学士学位;获得哲学教师资格证书;1947年开始兼任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出版《人道主义与恐怖》,涉及到马克思主义问题、人学问题等,在苏联问题上保持一种含混姿态:既批判极权主义,又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同时对苏联的许多做法(诸如对布哈林的审判)表示同情。萨特正是在梅洛·庞蒂的这些文章影响下逐步走向马克思主义的。1951年在第一届国际现象学会议上作了题为《论语言现象学》的报告;开始撰写《世界的散文》,目的是为了回应萨特的《什么是文学》。针对萨特严格地区分散文和诗歌,并且要求文学介入社会和政治的立场,梅洛·庞蒂认为伟大的散文也是诗歌,语言并不是透明的工具。这两个作品以及他在索邦大学和法兰西学院的讲座开始了语言学转向,这不仅深化了他自己的哲学,而且对于整个现象学运动的进展,甚至对结构主义运动的出现都具有重大的意义。1945年出版其代表性著作《知觉现象学》。从《知觉现象学》来看,他无疑是胡塞尔现象学最好的解释者,同时也发挥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天才思想。《知觉现象学》的探讨方式是这样的:以胡塞尔后期的发生现象学为整个理解的中枢,然后一方面用胡塞尔发生现象学再去重新解释胡塞尔早期、中期的东西,如还原、意向性等等,认为这两者差别特别大,但是并不一定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合乎道理,合乎理路地突破了意识现象学的藩篱,达到了“身体”的现象学,实际上是身体和意识没有根本区分开的那样一种身-心现象学。他关注的主题是身体与性爱。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简介 梅洛·庞蒂喜欢用手跟手的触摸来打比方:当我的左手和右手相碰触时,右手有碰触左手的感觉,左手有碰触右手的感觉,但这两种感觉却混沌而不可分——在这里,我身体的两部分互为对方的主体,也互为对方的客体,我的身体向自己显示自身,达到内在与外在彼此交融的状态。梅洛·庞蒂用“身体-主体”的概念,告诉我们身体和主体其实是同一个实在,身体既是存在着,被经验着的客体现象,又是经验着,意识着的主体。身体各部分主客关系的交替、可逆显示,便证明着我就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就是我。物质和精神其实在我这里是同一的,并不是像笛卡儿等二元论者所宣称的那样,精神和肉体是平行关系或主宰关系。 梅洛·庞蒂受胡塞尔“生活世界”的观念的影响较深。“生活世界”的观念宣称:我们用语言、用科学规律、用理性分析所描述的世界,是内在于意识的,经过了反思后的世界,而不是我们最初感知的世界本身。梅洛·庞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改造成为“知觉世界”。在我们用理性对这个世界进行反思、描述以前,世界其实就已经呈现在那里了——那是个最朴素的,最原初的、与人的知觉有最直接关联的生活世界。 举个例子,我用手抚摸一块布料,就会立马有一种感觉呈现出来,那种感觉是不可言说的,

宗教人类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宗教的定义:.“宗教”这个词是外来词。“宗,尊祖庙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 见,“宗”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在于人的祖先崇拜,在于一个家族的人对自己祖先的崇拜,而“教”字则是教化的意思。 从已有的宗教定义来看,学者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宗教下定义 第一,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一个以神道为对象的信仰层面,因此宗教学者们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麦克斯·缪勒认为人们产生宗教意识的种子,乃是人们对无限存在物的认识和追求,因此,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 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最深层、最根本的根据是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因此,他给宗教所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就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 第二,有一批宗教学家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所谓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情感、行为和经验”。 英国著名宗教学者约翰·麦奎利认为,宗教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与神的交际和感通。 第三,有一批宗教社会学家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在杜克海姆来看,宗教乃是“一种统一的信仰和行为体系,这些信仰和行为与神圣的事物,即被划分出来的归入禁忌的东西有关,它把所有信奉者团结到一个称为教会的单一的道德共同体之中”。 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把宗教定义为“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第四,还有一批学者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定义宗教。 美国宗教哲学家保尔·蒂利希认为,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就在于宗教。宗教构成一切文化的内部意义,宗教是文化的实质,文化是宗教的表面形式。 2、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又称宗教民族学或宗教人种学,是与人类学和民族学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主要利用田野考古学方法和宗教现象学理论来研究“原始宗教”或“无文字民族的宗教”。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狭义的宗教社会学,即以无文字体系之土著民族的宗教为其研究对象,以原始社会作为自己探讨、调查宗教问题的特殊领域的宗教社会学。 宗教人类学最初是从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发展出来的。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弗雷泽,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 3、世界宗教 世界宗教是指超越民族的地理环境、语言形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的限制,为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和共同信仰的宗教。它包括佛教(包括喇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 4、宗教史学 广义的宗教史学即宗教学。狭义的宗教史学是其他宗教学分支的基础,它以各种具体宗教所经历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勾勒其历史发展线索。因此,它与历史学、语言学和考古学有着特别紧密的联系。它是宗教研究中的历史描述、语言考察和考古实践。 5、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形式: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偶像崇拜。 这些原始宗教形式归纳起来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直接崇拜,另一类是精灵和鬼魂的崇拜,因此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没有超出自然物的范围。 6、民族宗教 1. 民族宗教存在的社会实际上是民族集团所组成的早期国家,当时的民族宗教实际上是

现象学视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活模块设计

2012年第06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6,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4期) Total No .294 收稿日期:2012—04—18 作者简介:袁巍(1978—),男,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哲学、法学。 项目简介:本文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作者为该项目的主持人。课题名称:《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2011szk24。现象学视域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活模块设计 袁 巍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本文借鉴现象学的中止判断、本质直观、主体间性、生活世界的认知方法,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活模块进行了设计。通过这些活模块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在生活实际中学习,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该课程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现象学、教学活模块、亲身体验、德育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6—0041—03 现象学是20世纪欧美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 它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经由海德格尔、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等学者的发展,对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 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公共必修课程。今天的我们所面对的受教育对象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是深受大众传媒影响的一代。如果还只凭教师“一言堂”式的灌输教育,只能使《基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流于形式,难以产生真正的效果。而以“活模块”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受现象学认知方法的启发,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基本知识模块、课堂活动“活模块”和课外实践“活模块”三个模块。其中后两个活模块又分别包含若干子模块,根据基本知识模块的重难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把这些子模块与知识模块自由组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基 本知识模块德育目标的实现。 一、本文所涉及的现象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1.中止判断的方法 现象学提倡“面向实事本身”,让“事情”自身如其所是地“显现” 。这一目标的实现自然需要方法上的保障,首先就是现象学“中止判断”的方法。简单地说, 中止判断就是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把自身意识中那些先入为主的成见、 概念和理论暂时搁置(Epoche ),把它们放在一边,不作出任何陈述和判断。如:古代教育家孔子对于“怪力乱神”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其实就是一种 “中止判断”。2.本质直观的方法 通常人们认为直观只是感性的直观,我们能用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个别的实在的东西。而胡塞尔认为,我们不但能直观到个别,而且能直观到共相。他认为,想象的世界比实在的世界大得多,我们可以通过自由想象的变更产生丰富的例子,并在此基础上直观本质。 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在自由想象中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使它展现在意识的眼光面前。这些例子可以是实在事物的例子,但亦可以不是。通过自由想象可以产生出在原则上无限丰富的例子,以此作为本质直观的充分基 1 4

现象学美学解读

收稿日期:2003205229 作者简介:张永清(1965— ),男,山西平陆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2003年10月 第30卷第4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Oct.,2003Vol.30 No.4 现象学美学 解读 张永清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北京100872) 摘 要:现象学的现代性体现在其哲学精神与方法论原则中。现象学美学的主要理论贡献体 现在破除美是一种实体的观念、美学是研究审美价值的科学等五个方面。国内目前的现象学美学 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加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审美价值;审美经验;审美对象 中图分类号:B83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57(2003)042066206 现象学美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美学,对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与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现象学美学进行整体性与问题性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整个西方美学背景中清楚地把握现象学各家在美学问题上的独特理论贡献,各理论之间的承传关系以及嬗变的整体态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20世纪美学的发展趋势与整体走向,最终为我们建构具有新世纪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作简要梳理和探讨。一、哲学精神与方法论原则 现象学哲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1](P280)。尽管作为一种哲学运动的现象学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哲学精神与基本方法却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持久的影响力。总体看来,现象学哲学的现代精神集中体现在它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中。现象学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彻底破除传统哲学主客截然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种形而上学把世界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以主客绝对分离为前提,以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等为基本范畴,以认识为途径,达到对“实体”或“本质”的洞见。比如,在胡塞尔看来,与人脱离的所谓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存而不论”,现象学所要探讨的是呈现在意识中的世界即关于世界的现象学,在这种视域中,没有脱离主体的客体,也没有脱离客体的主体;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世界首先是一种存在关系,随后才派生出被传统哲学当

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

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

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王建云,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上海200062) 【内容提要】案例研究方法是一门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公设、适用条件、研究路径以及限度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作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由于近年来案例调查方法作为案例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的嫁接物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案例研究方法和案例调查技术,因此,需要从案例研究方法的概述、研究现状以及主要应用等方面进行评述。 【关键词】案例研究方法;案例调查技术;限度;应用 在罗伯特·殷确立的案例研究的分析框架中,案例研究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畴,它和属于实证主义范畴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之间的差别是径渭分明的。实证主义是定量的研究范式,而解释主义是定性的研究范式,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案例调查方法作为案例研究方法与调查研究方法的一个嫁接产物,它将调查研究中确定变量间具体关系的定量方法,尤其是统计分析方法带入了案例研究领域,使得很多学者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案例研究方法和案例调查技术。 一、案例研究方法的概述 案例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国内外学者在众多有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著作的论述中尚未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概念形成一致的看法。学者大多从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类型以及资料收集方式等方面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概念进行界定。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界定有两大观点:第一种观点

认为案例是特殊事件,案例就是案例,从案例中不能总结出带一般规律性的结论;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的假说以及分析性的普遍结论。① 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强调从总的场景或所有因素的组合出发,描述现象发生的事件过程或事件后果,在大环境下对个体行为研究与分析进而形成假说(Shaw, 1927);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对一个特殊事件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Nisbet,1978);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对一组研究方法的笼统术语,这些方法着力于对一个事件进行研究(Adelman,1997);更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对一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风笑天,2005)。Robert Yin和大部分案例研究法的资深学者都认为案例研究适合回答“怎么回事”和“为什么”的问题。 关于研究路径,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是一套明确、有系统的程序与技术,用来分析由田野中所获取的庞大原始数据,并且将之概念化,形成扎根于现实世界的理论(J. Corbin,柯宾,1990);案例研究是从具体经验事实走向一般理论的一种研究工具,它综合运用多种收集数据和资料的技术与手段,通过对特定社会单元(个人、团体组织、社区等)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或行为的背景、过程的深入挖掘和细致描述,呈现事物的真实面貌和丰富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解释、判断、评价或者预测②(王金红,2007)。但是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似乎首先用于描述当代事件,并从中得出归纳性的普遍结论(Gee, 1950;马克·霍哲,2002);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用来阐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在20世纪的现象学思潮中,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以其严谨的哲学体系,和对问题的相当深入的探讨,成为一代现象学大师。他对"身体"的现象学分析,对"现代艺术"的关注,使得他的理论延伸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至今仍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庞蒂的哲学是以"知觉"为其研究中心的。知觉研究意味着知觉构成了一切知识的基本层次,对知觉的研究必须先于所有其它层次的研究。知觉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相关,当知觉运用于社会领域,即言语和语言的时候,凝视和言说就必得面对整个社会形式的关联结构。换言之,在交往以及交往的变态关联中进行考察,这种关联势必包含着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言语和语言"的文化现象。庞蒂对现代社会寄予希望,相信社会改造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感性或知觉的改造。这一看法使他相当重视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因为只有美学和艺术才可以重新煅打人的知觉,而使人以全新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一主体身体与自我自由在《知觉现象学》的结尾部分,梅洛-庞蒂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的解放"和人在历史行动中"发展"等一系列的思想。这一思想到了他的中后期,尤其是他的《辩证法的历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他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隐藏在人类意识的能力中,个人建立起来的意义领域是自由世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自由与主体性密不可分。 "主体性"观念是与"时间性"紧密相联的。主体具有一种"出神性质",而时间的出神性质和禀有时间性的主体的出神性质具有内在同质性,因而主体不仅是在时间中,而且承受着时间并经历着时间。他被时间所渗透,他也是时间的意义过程本身。世界与主体构成相关的语境,主客体相互依赖,使人可以走出现代性困境。梅洛-庞蒂强调主体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那种所谓世界中的"纯粹主体"和"观念主体"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作为"我思"的个体难以承担的。要建立关于现世社会和时间性中的主体,只有去阐明主体和身体,同时阐明主体之间的性质,因为,主体只有在主体之间才能具有自己的完满性和现实合法性。对"身体"的重视,梅洛-庞蒂尤其关注在现世中人体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中介性质,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总是通过躯体,通过触摸或凝视,通过姿态,通过言说等多种方式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使人由客体成为主体,并由主体成为主体之间的"真正主体"。人可以获得自由,然而这个自由是有条件的,是主体与世界彼此作用互相规定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不仅是我们选择世界,世界也选择我们。自由是在这种独特的意义领域背景中突显出来的。人不可能获取完全的自由,人的行动不可能用宗教式的因果律来加以说明。同样,也不能将人看成是绝对自由的,人不可能有了自由就可以决定自己,决定世界的某种进程(萨特)。梅洛-庞蒂反对这两种看法,认为自由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自由,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和在一定的社会语境的的自由。自由有两个限制因素,一方面,它是从自我存在的形式开始的,而自我对这种形式却难以加以控制;另一方面,自我的选择实际上并不是自觉的选择,而是潜自觉的或实际已存在的选择。或许是,一切选择都是被选择。[!--empirenews.page--] 人类主体通过不断的辩证秩序过程在一个主体间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物质作为联系人和世界的纽带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同时把人引向了自由。也就是说,在梅洛-庞蒂看来,人既非是生而自由的,也不是具有绝对自由的,相反,人存在于一个既定的社会思想结构和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是一定经济活动实践的产物,遭受到意识形态和历史总体结构的制约。所以,科学、艺术、宗教、哲学观念都是这种经济方式的延伸,人只可能通过这种文化客体的传播和理解去获取自由和对自由的理解。对现象学而言,这些文化客体是通过主体与经验世界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人的自由只能从中产生出来。梅洛-庞蒂强调现实的主体间性,认为人类主体在一个通过它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的世界中发现了自我,它自己也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了。梅洛-庞蒂在《人道主义与恐怖》以及《符号》这两本书中,对自由和自由王国加以阐释。他的阐释已经脱离了纯粹现象学的观念阐释,而进入到民主制度、现实环境、意识形态和专政机构等社会政治的分析中。他认为,"一种名义上自由的政权,实际上可能是压制自由的政权。" 他通过人的自由已经看到了人的不自由,甚至是对人的威胁和暴力的状况。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