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方法

科学精神与方法
科学精神与方法

科学精神与方法作业

姓名:高博学号:1010110034 导师:王俊

严谨的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是否严谨与一个人的心态息息相关,浮躁的心态必然导致科学的不严谨、甚至浮夸。个人浮躁的心态其实源自全社会的浮躁心态,也许这是大时代的悲剧。在一切都在飞速发展的中国,一夜暴富,一夕成名成了新的“中国梦”。人人都想着一步登天,这种浮躁的风气,正影响这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包括科学研究人员。或许,这正是我国一直没有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已经没有人愿意踏踏实实的坐下来做研究了。

在现在的研究方向上,我做了一些资料的整理,收集了一些国内和国外的文献。从总体来看,国外的相关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详细和严谨而且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但是国内的研究就欠缺严谨。

伽利略提出过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可归纳为:

(a) 精确实验,总结实验规律;

(b) 提出假说,定量解释实验规律;

(c) 根据假说,利用数学和逻辑推理,获得推论或预言;

(d) 对推论进行客观、可重复、精确定量的实验检验;

(e) 修改理论及假说;

(f) 实验检验假说和理论;

………

上述方法是一种实验和理论循环重复验证的严谨方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始终是运动着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人所认识的。这是人们公认的一般哲学原理。自然规律是可重复的,而且是可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伽利略首先倡导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实验和理论的循环检验,逐渐提炼出物质运动的主要因素,逐渐逼近可重复的客观规律,从而使理论无限逼近客观真理!

伽利略所倡导的理论和实验相互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映证方法,被认为是现代精确科学研究的最佳方法,用这种严谨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强有力的实验规律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可靠的。

采用伽利略倡导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其结果才是可靠的。由于这个原因,直至今日,伽利略科学研究方法仍然是一切自然科学所必须遵循的研

究方法;也由于这个原因,长期以来,“科学”一词在人们心中与“真理”一样神圣,一样崇高。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十分喜爱将“科学”这一名词用作形容词,诸如“科学数据”,“科学成果”,“科学理论”,“科学产品”,“科学方法”,“科学工艺”,. . . ,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 这样做法的前提是必须采用伽利略倡导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否则,“科学”以及所有被她修饰的名词将变得毫无意义。

由科学创新而获得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与“真理”齐名是因为获取它的方法的严谨性,即采用了伽利略倡导的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实验和理论相互映证的方法,而且这种映证是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

如果在实验和理论之间发生矛盾,首先应该承认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实验事实为第一判据。因此在自然科学的学术性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诸如“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bove,we suggest tha t . . .”,“Figure 2 shows that the calculating result fits the experimental data very well and therefore . . .”,“This simulation result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shown in Fig.2,indicating . . .”,“This conclusion is also supported by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 table(I) . . .” 之类的语句,而很少看到如“孔子曰: . . .”,“周书有云: . . .”,“中国有句古语,. . .”,“柏拉图指出: . . .”,“牛顿认为: .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 . .”,“人们相信. . .”那样的话,因为若要证明某个理论的真伪性,谁怎么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怎么说,真理怎么说!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一位伟大人物在他的一生中必须“句句是真理”,这未免太苛刻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用他们的话来作为推理的证据是不逻辑的,名人的语录与事情的真伪应该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另外,在学术性的科学论文中也不太会出现类似“I promise you . . . . . ”,“I am very sure that . . . . . ”,“We strongly believe that . . . . . . ”,“It is said that . . . . . ” 等主观性很强的语句,因为在科学研究中,主观必须服从客观,“某人的保证”,“许多人的坚信不移”,甚至“权威杂志报纸的转载”等丝毫推导不出此事件的真伪性。

我们曾千遍万遍地听到“要尊重科学”的口号声,但要真正做到尊重科学,

遵循现代科学的基本准则并不容易。震惊全国的“水变油”骗局就是一个例子。事实上,刚“发明”水变油时,其“成果”并没有得到“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科学实验准则的检验。有这么多人相信这个“中国第五大发明”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说”、“很多人相信”、“都已登报了”、“好多杂志已转载了”等几句毫无因果关系的“听说”,真是令人痛心。但愿此类悲剧在我们国家永远不会重演。

现代科学呼唤创新,呼唤在严谨方法论指导下的锐意创新,它要求以精确、定量、客观且可重复的实验事实归纳理论,又以统一、简洁、逻辑、精确的理论演绎和预言尚未发现的实验现象,并要被进一步的科学实验一次又一次地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证明。所有这些均已成为现代科学创新活动的基本准则,它和社会上的那些浮夸、急功近利、伪科学和反科学的言论和行为是格格不入的,而与诚信、踏实、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不同的学科,“严谨性”的含义应该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一般来说,对于经管类学科以及人文科学,“严谨性”更多的是偏重于它的逻辑性和因果关系;而对于理工学科,“严谨性”则主要应体现在它的“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性。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当客服浮夸、急功近利等浮躁心态,竭力做好自己的本职研究工作,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进行精确、客观的研究,才能得到一番成就。纵观历史,无论是哪位大师,都是悉心钻研,方能有卓越贡献。因此,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必需的。

科学理念与科学精神

科学理念与科学精神 一、科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理念是人们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看法和观念,它们体现和渗透在科学活动之中,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而且通过创新和科技日益广泛的应用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科学理念随科学发展而变迁,其中最具影响的是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认为科学具有真理性和客观性。 认为科学具有真理性是一种传统的科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对所谓可感知的世界背后的本质世界的寻求。科学曾经是哲学的一部分,因此被视为追求理论知识与真理的事业。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知识”,并以此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柏拉图认为爱善、爱美与爱智慧是同一活动,主张真善美统一。直到今天,一些科学家依然认为,纯粹的科学旨在对世界进行终极的理论描述,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在他们看来,追求终极真理的科学具有最高的认知、伦理乃至审美价值(这种价值不一定与实际应用相关),因而主张知识至上、为科学而科学。 现代科学理念的基本内涵从科学的真理性转向了科学的客观性。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推动的科学革命用机械论的世界图景取代了形而上学目的论的世界图景,科学逐渐从追寻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真理转向寻求具有客观性的自然规律,并以此实现对自然和人工物的控制。科学革命特别是20世纪的科学革命对经典物理学等传统科学的冲击使人们意识到,人们无法获得关于世界的终极真理,科学理论本质上都是假说,科学的基本框架是可错的,不能将科学简单地等同为绝对的终极真理,因而最基本的科学理念从强调科学知识的真理性转向强调科学方法的客观性。因此,坚持客观性成为科学的首要方法论原则,也成为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信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将科学视为一项追求客观知识的事业。 客观性原则要求科学研究建立在客观的经验证据和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推理之上,并尽可能地克服研究中的偏见乃至权威的不当干预,以获得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在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对客观性、无偏见性和普遍主义的寻求,为科学摆脱神权和王权而自治提供了伦理价值上的正当性,也为人类发现主体性、坚持理性、争取自由和追求精神上的尊严提供了价值依据。 从科学具有客观性出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科学的性质获得了共识,形成了一套为科学共同体所坚持的科学理念。在科学的世界观方面,普遍认为,世界可以被认知,科学的观念不断变化,科学知识虽然并非绝对真理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在科学探索层面,普遍认为,科学建立在证据之上,是经验事实、逻辑推理和理论想像相融合的产物,科学具有解释和预见功能,科学家要通过鉴别克服偏见,科学不应仰仗权威。在对科学事业的理解上,普遍认为,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分为不同的学科又不断生长和相互交融,在政府、产业、基金会等支持下由大学、研究所等机构具体执行研究,科学研究中具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在参与公共事务时他们既是科学家也是公民。[1]在科技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还应承担环境责任等相应的伦理责任,各种科研资源应该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在进行有潜在风险的科技活动中引入公众参与和对话机制。 中国的现代科学是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

辩论赛:科学精神比科学方法更重要

辩论赛:科学精神比科学方法更重要 彭坚广州大学 当今的社会,在功利主义的笼罩下,方法主义大行其道,但是随着钱学森前辈的“中国出大师难题"的提出,让我们开始反思,科学研究中一味的重视科学方法,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如今科研领域学术造假现象从反面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必须重视科学精神在科研领域的地位,因此,我方观点认为,科学精神比科学方法更重要。这里所指的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等。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称述我方观点。 第一:科学方法具有时代局限性,我们无法找出永远正确的方法。而科学精神则是贯穿始终、永恒传承的。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我们的科学研究也是在不断的前进和创新,曾经一时被大众所认可的真理,到如今反而成为了谬论,我们不能确切地认定科学方法是绝对的真理。但是科学精神在科研道路中贯穿始终,突破了时代的局限,不断地在被我们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学者。 第二:科学方法的有效性上是具有争议的,说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各种方法都有其漏洞。而科学精神则是基本公认的,在科学研究上,我们始终坚持求实、创新,不断超越。 第三:科学方法的不断发展使心理学的研究变得容易,但也使“人”的素质变得更差。近年来,科研试验对动物的摧残、科研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问题以及学术造假现象,都在警示我们,科学方法在不断进步,但科学研究中宝贵的精神却在不断丧失,这无疑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科学方法的产生要靠科学精神的指导。科学精神是人类在孜孜不倦的科研活动中所秉持的一份共有的信念,而科学方法则更倾向于做事情的技巧,请问各位评委观众,一个出色的艺术家,是他的技巧更重要,还是他对艺术的追求与创新的精神态度更重要呢?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在心理学上科学精神比科学方法更重要。 问题: 1、您方能举出一个至今为止没有人对其提出异议的科学方法吗? 2、现今社会,物质条件远远胜过当年,然而,中国自人工合成胰岛素以来就少有世界级别的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请问对方辩友其原因何在呢。 3、如果原始人每天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大餐,那他们还会有与野兽搏斗、英勇无畏的拼搏精神吗? 4、如果已经有网络、图书馆、书店等等搜寻学术文献的方法,一个研究生还会想要开发一种新的搜索方式吗? 5、万有引力是牛顿想出来的,不是苹果想出来的,如果牛顿的脑袋都不在了,哪光有个苹果砸下来,有个屁用啊。如果说科学方法是苹果,那科学精神就是牛顿。请问对方辩友,苹果砸在你脑袋上,你能想出万有引力吗?为什么你想不出呢,难道就是因为你没被苹果砸吗?当然,也许对方辩友会辩驳说,苹果砸在别人身上也可能会砸出万有引力。好吧,那我告诉对方辩友,苹果砸在胡锦涛主席脑袋上,可能会砸出科学发展观;砸在阿扁脑袋上,可能砸出台独;砸在你脑袋上,你可能会爱上你旁边的这位美女;砸在尊敬的评委脑袋上,评委可能会判定正方获胜。但这些砸出来的思想是怎么产生的,这些思想都是我们的精神活动

什么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近来学术界和国家领导人经常谈论的词,随着科普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应该是科普的重要内容。但是,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科学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2001年1月12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了关于科学精神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精神的号召,对科学精神进行定义并阐述科学精神的内涵,以便更能够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自觉地用科学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科学精神逐步渗透入中国的文化,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参加这次高层研讨会的著名学者有于光远教授、王大珩院士、冼鼎昌院士、席泽宗院士、张开逊教授、董光璧教授、李醒民教授等30多人。 与会学者们认为,在中国提倡科学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科技技术尚不很发达,封建历史长的国度内,提倡科学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 学者们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中科院樊洪业研究员叙述了科学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研究过程。1916年,当时的中国科学社的社长任鸿在《科学》1916年的第二卷第一期上就发表了《科学精神论》。他认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1917年,一个美国科学家、奥柏林大学教授M·M·梅加夫给中国留学生做了“科学与近代文明”的学术报告。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张力,一个是传统主义,维护社会稳定;另一种就是属于推动改变这个现实的比较激进的力量,就是科学精神(Scientific Spirit)。科学精神就是服从真理的精神。中国之急务“莫如科学精神之普及”。1922年,科学社在南通开会的时候,梁启超到会发表了“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话。他认为科学精神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求真知识;第二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是求可以教人的真知识。也就是能够提供给公众的知识,可以教育公众的知识。1935年,竺可桢在他的文章《利害与是非》中讲到我们以为在洋务运动中学到科学知识就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只看重西方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培养供科学生长的科学精神。但是实际上学习了科学知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国外的人认为中国人仅学习了科学知识,但是没有科学的空气。他在讲话中强调,要培养科学的空气。科学的空气是什么?就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是什么呢?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可桢列举了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认为从事科学的事业不要屈服于各种压力,为了获得真理要不屈不挠。1939年,竺可桢先生给浙江大学写了校训,就是“求是”两个字。“求是”这两个字就是他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是精神。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Truth”,意思是真理,或者说就是追求真理。事实上也就是求是的意思。所以,竺先生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综合起来就是尊重事实的精神(faith of truth)。1941年,在竺可桢先生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中谈到近代科学的目标就是探求真理,就是科学的精神。 到1994年,我国重提科普,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表的《关于进一步搞好科普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提到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大会上,周光召同志和张玉台同志的报告中都讲到了科学精神。在1999年8月20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讲话时提到要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给中国科技馆题词中就明确地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二、国外对于科学精神的看法 国外的学者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虽然与我国学者所谈的科学精神的概念并不一定完全

浅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

浅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 科学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现代社会的力量之源。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里的科学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二是科学精神[1]。 科学知识是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有效性的经验事实,是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范:一个陈述只有原则上可以为科学家们互相理解和检验,才能成为科学知识;陈述的事实只有对任何合格的观察者来说都能在标准条件下重复出现,才是真实可靠的[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知识源于经验而又高于经验,因为其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有效性的双重特征,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吸取各种经验教训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反映,能够指导人们开展实践,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如果将科学知识比喻为构成科学的形体,那么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的灵魂和光芒所在。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引用了华罗庚先生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欧洲近代的科学精神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其工具理性的表现:注重逻辑、数学和实验;二是其客观价值的表现:如近代科学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我国学者蔡德诚先生归纳了科学精神的六要素,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和宽容的激励[4]。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科学精神又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简而言之,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求真务实与开拓创新。如俄国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就曾经谆谆告诫青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 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不是科学两个孤立的层面,而是相互融合的。科学精神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并且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凝聚而成,而科学知识的获取同样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现代学者兼教育家马寅初就曾指出: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贝弗里奇坚信: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 然而,有科学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理性等的科学精神。晚年的牛顿是最具代表的实例之一。众所周知,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但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以神学为题材

科学精神与方法

科学精神与方法 学院: 学号: 姓名:

科学精神与方法 本学期,我选修了梁老师的科学精神与方法专题讲座,通过听梁老师的讲座,我得到了很多的感悟,对于我自己平时在科研中的精神和方法有很大的影响,不再觉得科研是那么枯燥的事情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学会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它的乐趣,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磨砺自己,以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为榜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努力。 本课程主要围绕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实际事例为线索来展开,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材料翔实生动,展现了科学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文化的进步。深入剖析科学的发展,可以为今天我们科技事业的进步提供借鉴,更能为学生、青年学者提高自身学术修养,把握自身的奋斗目标提供一个榜样。特别强调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开放胸怀、团结协作,科学系统地分析了科技发展所需的人文素质和体制环境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自觉崇尚科学的精神状态。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遵循和运用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历史表明,人们的实践创造活动既不能缺乏科学精神的引导,也不能缺乏科学方法的运用。 科学精神和方法是正确反映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结晶,科学精神是激励和规范人们创造活动的强大力量,科学方法是有效保证人们取得创造成果的重要手段,所以,既要重视广泛普及科学方法,更要重视

大力培育科学精神。 首先,培养科学的献身精神。我国的老一辈科学家为了振兴民族科技,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奋力拼搏。在课程中,梁老师详细讲述了钱学森同志的一生,为了新中国的建设,突破重重阻挠,回到大陆,为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接着,还讲述了邓稼先、郭永怀、钱三强、李四光等四位科学家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的感人故事,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要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创造科学成就,就要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敢于为科学事业献身。最后,讲述了陈景润如何在艰苦的环境里攻克“1+2”的难题,袁隆平又是怎样发现杂交水稻的秘密的,方正创始人王选如何走上激光排版之路,陆家羲又经历了怎样的道路为中国组合数学打开一扇大门。这些科学家,将他们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技术事业,这种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二,培养科学的合作精神。人类发展的任何一个成就都不是单个独立体的成果,任何一个国家的科研成就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努力结果,而是众多科技前沿的一流团队之间的较量,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建设,为了加快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第三部战略,应该非常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所以,课程中深入分析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必然是懂得如何合作的,共同成长,互相促进的。当然,优秀的个人对于团队的发展也是影响重大的,以优秀个人为主,课程中介绍了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是如何在卢瑟福的带领下成为

科学精神与方法

科学精神与方法作业 姓名:高博学号:1010110034 导师:王俊

严谨的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是否严谨与一个人的心态息息相关,浮躁的心态必然导致科学的不严谨、甚至浮夸。个人浮躁的心态其实源自全社会的浮躁心态,也许这是大时代的悲剧。在一切都在飞速发展的中国,一夜暴富,一夕成名成了新的“中国梦”。人人都想着一步登天,这种浮躁的风气,正影响这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包括科学研究人员。或许,这正是我国一直没有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已经没有人愿意踏踏实实的坐下来做研究了。 在现在的研究方向上,我做了一些资料的整理,收集了一些国内和国外的文献。从总体来看,国外的相关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详细和严谨而且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但是国内的研究就欠缺严谨。 伽利略提出过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可归纳为: (a) 精确实验,总结实验规律; (b) 提出假说,定量解释实验规律; (c) 根据假说,利用数学和逻辑推理,获得推论或预言; (d) 对推论进行客观、可重复、精确定量的实验检验; (e) 修改理论及假说; (f) 实验检验假说和理论; ……… 上述方法是一种实验和理论循环重复验证的严谨方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始终是运动着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人所认识的。这是人们公认的一般哲学原理。自然规律是可重复的,而且是可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伽利略首先倡导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实验和理论的循环检验,逐渐提炼出物质运动的主要因素,逐渐逼近可重复的客观规律,从而使理论无限逼近客观真理! 伽利略所倡导的理论和实验相互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映证方法,被认为是现代精确科学研究的最佳方法,用这种严谨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强有力的实验规律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可靠的。 采用伽利略倡导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其结果才是可靠的。由于这个原因,直至今日,伽利略科学研究方法仍然是一切自然科学所必须遵循的研

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思维方法是各门具体科学通用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践、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对只适用于某一门具体科学的专门方法的概括与总结,是具体科学思维方法和哲学思维方法之间的中介层次的方法。如数学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方法等等。这种方法的客观基础是科学研究对象和科学本身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与规律,这些共同的属性与规律通过客体向主体、客观向主观的转化,形成了各门科学通用的思维规则和手段,即各门科学共同的方法。 通过研究和学习科学思维方法。首先,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尤其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其次,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再次,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自然科学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领域的具体化。深入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通过对人类思维发展进程的初步回顾,可以看到,一方面人类的思维方法是一个不断地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人类思维方法是从静态的、直线的、封闭的方式,向动态的、多向的、(或叫发散的)、开放的方式发展。这种变化使人类的思维更具有科学性,更富有创造性。当然,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方法不是思维方法发展的顶峰,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还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和发展。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科学精神与科学研究方法》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20分) 科学的英文单词是“science” A. 错 B. 对 2 【判断题】(20分) 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A. 对 B. 错 3 【判断题】(20分)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0分) 欧洲语言中科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 A. 错 B. 对 5 【多选题】(20分) 下列对于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说法,正确的是()。 A. 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要求科研人员杜绝一切个人利益 B. 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要求科研人员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强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不怕流血牺牲 C. 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要求科研人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D. 爱国主义道德规范是科研人员事业成功的巨大推动力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 A. 地方 B. 学堂 C. 殿堂 D. 学府 2 【多选题】(10分) 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前任积累的思想。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 A. 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 B. 谦恭的行为 C. 掌握哲学研究方法 D. 具有开放的头脑

3 【多选题】(10分) 大学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它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方面的问题,从而达到服务经济的目的。 A. 生产 B. 社会 C. 政治及生活 D. 经济 4 【多选题】(10分) 大学的功能有哪些。 A. 社会服务 B. 培养人才 C. 学习知识 D. 科技进步

实用的解除酒后不适的方法(图文版)

★☆蜂蜜水——>酒后头痛 喝点蜂蜜水能有效减轻酒后头痛症状。美国国家头痛研究基金会的研究人员指出,这是因为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果糖,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尤其是红酒引起的头痛。另外蜂蜜还有催眠作用,能使人很快入睡,并且第二天起床后也不头痛。 ★☆西红柿汁——>酒后头晕 西红柿汁也是富含特殊果糖,能帮助促进酒精分解吸收的有效饮品,一次饮用300ml以上,能使酒后头晕感逐渐消失。实验证实,喝西红柿汁比生吃西红柿的解酒效果更好。饮用前若加入少量食盐,还有助于稳定情绪。

★☆新鲜葡萄——>酒后反胃、恶心 新鲜葡萄中含有丰富的酒石酸,能与酒中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类物质,降低体内乙醇浓度,达到解酒目的。同时,其酸酸的口味也能有效缓解酒后反胃、恶心的症状。如果在饮酒前吃葡萄,还能有效预防醉酒。 ★☆西瓜汁——>酒后全身发热 西瓜汁是天生的白虎汤(中医经典名方),一方面能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避免其被机体吸收而引起全身发热;另一方面,西瓜汁本身也具有清热去火功效,能帮助全身降温。饮用时加入少量食盐,还有助于稳定情绪。 ★☆柚子——>酒后口气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就记载了柚子能够解酒。实验发现,将柚肉切丁,沾白糖吃更是对消除酒后口腔中的酒气和臭气有奇效。 ★☆芹菜汁——>酒后胃肠不适、颜面发红 酒后胃肠不适时,喝些芹菜汁能明显缓解,这是因为芹菜中含有丰富的分解酒精所需的B族维生素。如果胃肠功能较弱,则最好在饮酒前先喝芹菜汁以做预防。此外,喝芹菜汁还能有效消除酒后颜面发红症状。

★☆酸奶——>酒后烦躁 蒙古人多豪饮,酸奶正是他们的解酒秘方,一旦酒喝多了,便喝酸奶,酸奶能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吸收。由于酸奶中钙含量丰富,因此对缓解酒后烦躁症状尤其有效。 ★☆香蕉——>酒后心悸、胸闷 饮酒后感到心悸、胸闷时,立即吃1~3根香蕉,能增加血糖浓度,使酒精在血

论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与方法

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 姓名:姜福义 学号:1402120837

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 爱因斯坦在青年时代所以能够在科学上做出划时代的贡献,是与他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分不开的。他一生都非常关注对科学发现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讨论,他晚年在“自述”中写道:“像我这种类型的人,一生中主要的东西,正在于他想的是什么和他怎么想的,而不在于他所做的或者所经受的是什么。”这说明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于他取得的科学成就的巨大作用。 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有以下特点。 第一,他坚持了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传统。表现在他的认识论和自然观上,他相信在我们之外有一个独立于我们的客观世界。据他在在“自述”中回忆说,12岁时读了一部通俗的自然科学读物后,就相信“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和深思,就像是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围里,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爱因斯坦在他整个的科学探索过程中,始终坚持着这一信念,这是他的科学探索方法的一个前提。 他在科学研究中坚持以实验事实为出发点,反对以先验的概念为出发点。他在“自述”中谈到,他在大学时代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实验室渡过的,“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他反对以先验的概念为出发点,提倡“唯有经验能够判定真理”。当迈克耳孙实验的零结果使物理学

家大为震惊、失望,纷纷起来修补经典理论基础这个旧船的漏洞的时候,爱因斯坦大声疾呼:“让我们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既成的实验事实接受下来,并由此着手去做出他应得到的结论。”他在1921年谈到它的相对论时说:“这理论并不是起源于思辨;它的创建完全由于想要使物理理论尽可能适应于观察到的事实。” 爱伊斯坦不仅把实验事实作为认识的出发点,而且也把它作为定义基本物理量的方法。他指出牛顿的绝对时间概念之所以错误,就在于它不是以实验事实来定义,不能被观察到。他借助于量尺、时钟和假想的物理实验,得到了“同时”或“同步”以及时间的操作定义。爱因斯坦这一思想方法对后来量子力学的建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体现了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思想。自19世纪能量守恒定律发现后,许多物理学家都相信物质世界的统一性。爱因斯坦则把探索和理解自然界的这种统一性作为他的最高目的,并贯穿于整个探索过程中。正是因为他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具有强烈的深挚的信念,所以他在1905年发表的几篇文章,都具有同一风格,在文章的起始都提出了不对称性问题,即统一性遭到破坏的问题。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家知道,麦克斯韦方程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些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这里说的“不对称”,是指牛顿力学中普遍成立的伽利略变换在电动力学中不成立。他认为这种不对称并不是自然界所固有的,问题出在这一变换所赖以建立的基础----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概念。经过时空观念上的初步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通信工程学号:1501120064 姓名:谢会琳授课教师:张爱萍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它们具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相互融合,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使这两种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指引更有效的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想要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的融合,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内涵,了解它们相互独立的一面和融合的一面。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 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1]。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美国的著名社 会科学家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提出,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普遍性、公用性、共享性、理性的怀疑主义。英国科学家及文学家布鲁诺夫斯基从价值角度论述科学精神,他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具备求真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及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方法可以学习和模仿,但精神就不容易传授了,科学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精神与方法专题讲座

我对科学研究的看法 经过这个学期的科学精神与方法专题讲座的学习课程,听取了梁昌宏教授生动的讲述科学家的科研历程,比如杨振宁的中西结合分析法和老师年轻时的学术经历,对科学研究的看法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和感悟。同时结合我本人在实验室的科研实践经历,有了以下几点心得和体会。 首先,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是亘古不变的学习态度。在我看来,进入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虽然课业没有之前本科的那么繁重,但是难度确实比之前的增加不少,而且很多课程在之后的科研过程中也十分重要,比如矩阵论,宽带无线通信等等。若想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不光要认真听老师在课上的分析和讲解,同时课下也需要花费时间去练习去思考,并且一直坚持下去,否则如果和之前的学习方式一样,最后期末考试靠半个月甚至一周时间去突击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知识,就要实事求是,要切实掌握知识点才可以,不能只了解大概或者记公式应付考试,否则将来在科研当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将会无从下手。所以,无论学习还是科研都要讲求实事求是,遇到难题不要轻言放弃,要持之以恒,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其次,培养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珍惜时间是我们研究生急需尽早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大多数研究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参加工作,就会结束这一生的校园时光,所以在学校的时光是我们应该努力珍惜的。研一的我陆续开始跟着老师参加一些项目,有时候觉得科研占用了自己学课程的时间,但是科研也必须进行。毕竟研究生的生活不同于本科生,只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最终考一个好成绩就可以了。研究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学习,更在于学习总结掌握科研项目中的经验。所以提高工作效率,统筹安排时间是特别重要的。我会把每天的学习时间表列出来,分时段来安排每天的学习工作,同时还会每天简单地写一下工作日志,在写日志的同时也列好明天要做的几件事,有时候会分列轻重缓急。而且今天没有完成的事情,第二天要补充完成。这样安排之后我感觉我的工作效率确实有所提高,也会感觉时间不够用,但每天也过得较为充实。 第三,我认为创新精神在科研中是非常重要的。参与科研之后,我更加感受到了创新的重要性。进入了科技时代,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推动学术进步、促进学术繁荣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不竭的创新。我觉得就学术研究本身而言,创新就是它的灵魂和精髓。所谓创新,一是创造,即从无到有的原创性活动;二是更新,也即是对旧事物的改造。目前老师研究的课题都是较为先进的东西,是科研最前

科学精神的特点和功能的论文

科学精神的特点和功能的论文 [内容提要]科学精神具有诸多富有张力性的特点,例如隐含性与显在性、普适性与地域性、可变性与稳定性、习得性与难获性。科学精神对科学自身有重要意义,对文化和文明有促进作用,对社会有积极影响,可以滋养道德和陶铸人性。 科学精神是伴随近代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先前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它主要生发于科学信念、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并在科学活动和科学建制中力行和发扬光大。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自然流露或延伸,体现了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是科学的根本、真诠和灵魂。通过科学传播、科学学习、科学训练、科学研究,它能够内化为人的科学心态即科学的心智框架(scientific frame of mind)或科学的心智习惯(scientific habit of mind)、科学思维方式与科学良心(scientific conscience),外化为人的科学态度(scientific attitude)、科学道德与社会的科学心理风气(scientific mental climate)。科学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优良传统、自主意识、价值取向、精神气质、认知模式、道德律令和行为准则。它是科学家应该具有的精神,是多数科学家事实上或多或少具有的精神,也是非科学家能够领悟和习得的精神。人们既能够从科学的成功、健康发展中洞悉科学精神,也能够从科学的失败、病态停滞中窥见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一分为二”,具有某种张力性质,如隐含性与显在性、普适性与地域性、可变性与稳定性、习得性与难获性。 科学精神具有隐含性与显在性。科学精神属于科学的“上层建筑”,是科学文化的深层底蕴,从我们日常接触的科学知识、科学活动中难以立即察觉出它们,它们也没有以正式的条文写进科学的法规之中,因而具有某种隐含性。但是,人们偶尔又可以从下述情况窥见科学精神的自然流露:在科学共同体的一些不成文的惯例中,在有道德修养的科学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言行中,在古今中外的科学经典著作中,在众多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论著中,在科学界对不端行为的严厉批评和道义谴责中。b.巴伯就科学精神的这一特点写道:科学像所有社会组织起来的活动一样,是一项精神事业。也就是说,科学不能仅被看作是一组技术性的和理性的操作,而同时还必须被看作是一种献身于既定精神价值和受伦理标准约束的活动。因为作为一个整体的、更基本和比较绝对的科学精神的存在,个别科学家的近乎无道德意识才成为可能。有时科学的精神目标常常显得含混不清,因为人们常常把科学看作是达到这些精神目标的一种精神手段。但是精神价值总是存在于科学家的日常工作实践之中,无论某些科学家对此是多么毫无意识。的确,科学精神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隐晦的,这似乎是它的特征,正像隐晦也是其他深沉的精神的特征一样。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这些价值才被明确地表达出来;而由某些科学的官方机构将其条理化的情况就更为少见了。仪式性的聚会以及危机出现之时,是科学价值得到显示的主要机会。如果我们想看到支配科学的精神价值,我们必须主要考察这些机会和那些零星出现在成熟聪慧的科学家之间的自我反思。 科学精神具有普适性与地域性。像科学一样,科学精神也是普适的和普世的。而且,正如b.巴伯所说的,科学精神也大体上与自由社会的普遍价值相吻合。即使当这两者有所不同时,这种差异只在这同一普遍的价值之下才成为可能。”在一定的意义上,科学是自由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 任鸿隽也道出了这一特点:科学精神是常识的训练。所谓常识训练,是说这种训练不专属于某种科学,而为一切科学所应有。不仅如此,这种精神,不但是一切科学所应有,即是平常处事,若就最妥当的办法而言,也应该如是,不过平常的人,是否人人都有这个常识,是一个问题罢了。 梅尔茨充分肯定了科学精神的普适性和普世性:一切国家都对科学所具有的世界性力量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1、科学精神是怀疑精神 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怀疑,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决不轻易相信。科学史上传闻,牛顿看见苹果坠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却引起他的疑问:苹果为什么会坠地呢?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终于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所以,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 应该指明,科学的怀疑精神,绝不是否定一切。怀疑的目的在于:一是要从熟悉的现象进入未知的领域。这是科学史上常有的事,如苹果坠地,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沸腾的水把壶盖提升,导致蒸汽机的发明。二是去伪存真,把原来不正确的东西逐步纠正过来。如原子模型从汤姆孙模型到卢瑟福模型,再到波尔模型,认识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完善到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正是总结了科学认识史,认为科学的怀疑精神,决不可与否定一切的绝对怀疑论等同。绝对的怀疑论由于否定一切,什么都不相信,从而导致不可知论和诡辩,陷入主观主义;科学的怀疑精神则是辩证的否定,它不是否定一切,而是通过否定得到肯定的东西。因而科学的怀疑精神虽然也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都值得怀疑。但它不是主观的相对主义,而是客观的相对主义,即:“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列宁) 一部科学史就是科学通过它的怀疑精神,不断前进的历史;如果对什么事情都轻信盲从,如轻信盲从所谓的“世界末日”之类的荒诞不经之说,那就根本谈不上科学精神。 2、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真,是获得客观的、真实的知识,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追求真理。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因而,在求真问题上,首先必须承认两个前提: (1)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对自然科学来说,它的认识对象是自然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强调指出,自然界是在我们之外的一个巨大的世界,这个世界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他说,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的世界,是科学的一个最高目标。同这个唯物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有神论观点则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是虚无缥缈的上帝,或无所不能的神,或其他形形色色虚幻的影像。 (2)认识对象是可知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他说: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叫可知论。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科学和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既然我们能够根据有机化学原理,按照它的条件,用便宜得多、简单得多的方法从煤焦油里提炼出茜素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是正确的,那不可捉摸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其次,求真必须有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理性的逻辑演绎方法,一个是经验的实验归纳方法。这两个方法实际上就是两个认识过程:前一个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后一个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在科学与迷信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同求真精神相对立的一个手法,是虚构根本不存在的认识对象,如神、鬼之类,让人们去顶礼膜拜。这种违反科学求真精神的做法必然要弄虚作假。另一个手法是借用科学的名词,用纯粹思维的方法去杜撰所谓的“理论”,诱导人们脱离现实去闭门幽居,冥思苦练。殊不知,科学理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与由一般到特殊)才能产生,正如毛泽东说的,“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

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第4条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核心的问题是要注重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他们所能接触和使用的教学资源.学校的各学科教师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力军.同时还需要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共性的、综合的、大范围协作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根据国外1994年前后的研究结果,以下几条关于“可靠学习发生的条件”,对于当前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是有参考价值的.我们的教学实践再次证明了以下的研究成果:“最初学习的发生是一个渗透或吸收的渐变过程,而不是突变过程.可靠的学习必须通过正误的辨析和体验.学生只能学到那些他们有学习兴趣和学习倾向的东西.在缺乏适当的环境、背景和铺垫的时候学习不能发生.真正的学习必然与运用相联系.越象竞赛的学习,学到的内容越多.”[1]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计算机软件不断更新的特殊性,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工厂、机关,几乎在同一时间展开了对同一软件的教学.这中间,除了学习者年龄的差别、学习内容深浅的差别之外,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差别了.如何使大学生在学好一个软件的同时,获得科学精神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呢?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问题。 1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应用,善于思考,掌握规律,发现知识,拓展能力作为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个软件的学习过程,也是一门新知识的掌握过程,虽然不讲深奥的理论,但同样反映了学习的一般规律,从中可以获得不少启发.我们把它分成3个阶段: 1.1观察与模仿阶段,解决从“不会”到“会”的问题 “最初学习的发生是一个渗透或吸收的渐变过程,而不是突变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和实验指导步骤,按葫芦画瓢,逐步完成“范例”操作.“可靠的学习必须通过正误的辨析和体验”。过观察、纠错、模仿,与“样张”取得一致.这是最初的

中考语文说明文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doc

中考语文说明文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 中考语文说明文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考点透视】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近年来,这方面的题目已经在说明文阅读的试题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重视从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的能力等角度来考查。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那种纯粹说明某一知识的,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或者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的说明文入选的概率是很低的,命题者通常会依据这么两条标准选择材料:1.内容方面,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在介绍说明某一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的同时,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或者蕴涵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2.表达方面,以说明为主,穿插记叙、描写和议论、抒情,灵活生动,可读性强。试题的编制,由传统的说明文阅读四大块题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及文章结构、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逐渐转向把通用的阅读能力与文本特点结合起来设计考题,强调能领会科技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例精析】

成功登陆火星的“勇气”号探测器 ⑴2004年1月4日,带着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千年梦想,“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经过半年多的飞行,成功登陆火星。这对于了解火星及其演化,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⑵火星是地球外侧的比邻星,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探测器登陆火星远比登陆月球艰难得多。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制动火箭可以引导登月舱准确地进行软着陆;而火星大气的密度虽然远远低于地球大气的密度,但仍可使登陆舱在着陆的数秒钟内烧毁。同时,火星风能把登陆舱吹离目的地。因此,航天专家们给火星起了个绰号叫“死亡行星”,意指探测火星非常艰难,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⑶美国科学家总结了四十多年来国际上火星探测的成功经验,并汲取了多次登陆失败的教训,采用了多种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案,终于使“勇气”号成功登陆。 ⑷“勇气”号是迄今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以移动的、自动化的大型实验器。其实,它就是一台车式机器人,长1.6米,宽2.3米,高1.5米,重174公斤,靠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它有自己的大脑、颈、头、眼睛和手臂。 ⑸“勇气”号的“大脑”是一台每秒能执行2000万条指令的计算机。不过,与人类不同的是,它的大脑并不在头部,而在腹部。所谓“颈”和“头”,是指“勇气”号上部伸出的一个桅杆式结构,上面有一对“眼睛”——其实是两台可拍摄火星表面彩色照片的全景照相机。(甲)两台相机的高度与人眼高度差不多,使“勇气”号能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寻找有价值的探测目标。(乙)当发现值得探测的岩石等目标时,“勇气”号会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