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带状疱疹治疗指南学习资料

最新带状疱疹治疗指南学习资料
最新带状疱疹治疗指南学习资料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1. 带状疱疹的病因学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的VZV复活所致。VZV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只累及人。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在病毒血症期,VZV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的水痘疹。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的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的潜伏在神经元中。VZV潜伏在大约1%-7%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个。VZV在潜伏状态中是不传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VZV在受累的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的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胞,穿

1 范文范例学

习指导

透表皮,引起特有的疼痛性的皮肤带状疱疹,表现为簇集的丘疹水疱,密集地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区。

2.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VZV感染的复发发生于约20%的血清学阳性的个体。一般VZV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VZV特异性细胞免疫(CMI)反应的成分减少(功能降低?)所致。此外,任何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3.带状疱疹的传播

带状疱疹皮损处含高浓度的VZV,可经空

2 范文范例学

习指导

气传播,导致易感者发生水痘。但带状疱疹比水痘传染性低。限局性带状疱疹只在出疹后至皮损结痂前有传染性,因此患者应避免接触易感者,直至皮损结痂。易感者包括:孕妇、<28周出生的婴儿(早产儿?)或体重<1000g的婴儿、免疫缺陷患者。遮盖皮损后,VZV传染性会下降。

4.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

带状疱疹的临床过程是多变的。通常在儿童和年轻的成人中症状较轻。典型的带状疱疹有前驱症状,可能发生头痛、畏光、不适,通常很少发热,皮肤感觉异常和不同程度的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出现于带状疱疹起疹前数天到数周。疼痛可为烧灼痛、刺痛、

搏动痛、或电击样疼痛。触觉敏感性改变、微小刺激引发的疼痛、剧烈瘙痒也不少见。

带状疱疹皮损一般呈单侧分布,发生于一

3 范文范例学

习指导

至两个相邻的皮区,疱疹群之间的皮肤正常,整个病变呈带状分布倾向,不越过躯体中线。少数皮损可发生于主要皮区或相邻皮区以外。罕见数个皮区不对称受累,即身体的两侧均出疹。皮疹最初表现为不对称的、单侧的红斑或斑丘疹,通常于12-24小时内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疱液清,内含高浓度VZV。2-4天后,水疱融合。在第3天,水疱可变浑浊,经过7-12天干涸。免疫正常者,皮损持续至结痂消失的时间通常为2-3周。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偶见免疫缺陷者呈慢性病程,皮肤改变可持续数月,可反复出现小水疱。

多数患者被感染的皮区都有出疹。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者,称“顿挫型带状疱疹”。一些没有皮区疼痛症状的人,也会在出疹时或出疹后几天内出现疼痛症状。极少数患者在前驱期后仅有皮区疼痛,而无皮疹,称为“无疹型带状疱疹”。

4 范文范例学

习指导

带状疱疹可发生于任何皮区,但最常见的是胸神经和颅神经支配的皮区。其中胸神经受累约占50-56%。颅神经,如三叉神经及其它颅神经(第VII及第VIII颅神经)分布区受累约占20%。腰段、骶段很少受累(受累频率依次递减,分别为15%及2%)。

5.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

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 定义:皮疹消退后持续超过4周的疼痛;或在疼痛缓解后再次发生的超过4周的疼痛。

流行病学特征:

约10-2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PHN。儿童罕见。发生风险主要与年龄增长相关。女性患者以及眼、耳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可能性较高,而免疫功能缺陷者发生慢性疼痛的风险非常低。

病理学表现:轴突与细胞体变性、脊髓背

5 范文范例学

习指导

角萎缩、背根神经节瘢痕形成、受累区域丧失表皮神经支配。神经损伤的原因可能是病毒进行性复制。

疼痛持续时间:数周、数月,偶尔数年。

疼痛性质:可为从轻微到极度的疼痛;持续的、间断的、或由极小刺激诱发的疼痛。

. 在带状疱疹患者中,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前驱疼痛及出疹后疼痛的严重程度、皮疹的范围、三叉神经和眼的受累情况、病毒血症等来预测是否会发生PHN。

⑵带状疱疹眼病(HZO) 10%-25%的带状疱疹患者有眼部受累,称作带状疱疹眼病(HZO),是由三叉神经鼻睫支中的VZV复活引起的,有时可在鼻尖、鼻翼出现水疱(Hutchinson征)。约2%-46% 的人有不同种类的眼部并发症,最常见的带状疱疹的眼部并发症包括:角膜炎、上睑下垂、巩膜炎、虹膜

6 范文范例学

习指导

睫状体炎,继发青光眼,白内障等,也可发生

眼外肌瘫痪。长期或永久性的HZO后遗症包括:疼痛、面部瘢痕及视力丧失。带状疱疹眼部并发症的危害非常大,因此需眼科专科治疗。

(3)Ramsay Hunt综合征

Ramsay Hunt综合征是指累及面神经的带状疱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处VZV的复活。表现为外周面神经瘫痪伴有耳、硬腭或舌部带状疱疹小水疱。其它症状和体征包括:耳痛、眩晕、听力丧失、对声音敏感、耳鸣、味觉丧失,许多患者无法完全恢复正常。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Ramsay Hunt综合征的风险较高。

(4)皮肤并发症

在急性期,皮肤受累的主要表现为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深脓疱样溃疡。其他主要皮肤

7 范文范例学

习指导

地塞米松在门诊常见用法汇总

地塞米松在门诊常见用法汇总 总结地塞米松用法用量及原理皮肤科病人 1带状疱疹用法:根据《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草稿)2013 版》推荐,一般应用强的松30mg/ 日,折换成地塞米松4.5mg/ 日,疗程7 天。 原因: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早期的治疗中,系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疼痛的持续时间和皮损愈合时间,但对慢性疼痛(PHN )基本无效。 原理:在各种急性炎症的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和吞噬等反应,从而改善炎症早期出现的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在炎症后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从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粘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从而防止炎症后期的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炎症的后遗症。 2荨麻疹用法:根据《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 版)》推荐,糖皮质激素推荐用于急性、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一般应用强的松30~40mg/ 日,折换成地塞米松4.5~6mg/ 日,疗程4~5 天。 原因: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 原理: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能缓解许多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 3过敏性皮炎用法:根据《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过敏性皮炎一节推荐,重症患者应及时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一日200?500mg,折换成地塞米松一日7.5~18.75mg ,分次静脉滴注。

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1、带状疱疹得病因学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得VZV复活所致。VZV既就是水痘又就是带状疱疹得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得疱疹病毒,只累及人。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在病毒血症期,VZV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得水痘疹。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得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得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得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得潜伏在神经元中、VZV潜伏在大约1%-7%得感觉神经节得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得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个。VZV在潜伏状态中就是不传染得,随着年龄得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VZV在受累得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得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胞,穿透表皮,引起特有得疼痛性得皮肤带状疱疹,表现为簇集得丘疹水疱,密集地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得皮区。 2、带状疱疹得流行病学 VZV感染得复发发生于约20%得血清学阳性得个体。一般VZV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带状疱疹得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得危险因素,可能就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VZV特异性细胞免疫(CMI)反应得成分减少(功能降低?)所致。此外,任何原因导致得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得发病风险、 3。带状疱疹得传播 带状疱疹皮损处含高浓度得VZV,可经空气传播,导致易感者发生水痘。但带状疱疹比水痘传染性低、限局性带状疱疹只在出疹后至皮损结痂前有传染性,因此患者应避免接触易感者,直至皮损结痂。易感者包括:孕妇、<28周出生得婴儿(早产儿?)或体重〈1000g得婴儿、免疫缺陷患者。遮盖皮损后,VZV传染性会下降。 4.带状疱疹得临床特征 带状疱疹得临床过程就是多变得。通常在儿童与年轻得成人中症状较轻、典型得带状疱疹有前驱症状,可能发生头痛、畏光、不适,通常很少发热,皮肤感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大量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仅仅是单纯降压,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为此,2015 年ACC/AHA/ASH 发表联合声明:对于合并有冠心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ACS、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ACEI作为一线首选药物。 虽然ACEI在冠心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应用仍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改善临床应用情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强调,冠心病患者应用ACEI应遵循3R原则,即:Right time (早期、全程和足量);Right patient(所有冠心病患者只要可以耐受,ACEI均应使用);Right drug(选择安全、依从性好的ACEI药物)。 ACEI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推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建议: ●STEMI发病24h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早期应用ACEI。

●除非不能耐受,所有NSTE-ACS患者均应接受ACEI治疗。 临床应用注意点: (1)早期:AMI早期口服ACEI可降低死亡率,ACEI应在发病24h 内开始应用。 (2)长期:所有AMI后的患者都需要长期使用ACEI。AMI早期因各种原因未使用ACEI的患者,应该尽早并长期使用。 (3)获益:合并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或前壁大面积心肌梗死等高危患者获益更大。 给药方法和剂量: ACEI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早期干预方案通常在24~48h内用到足量。如卡托普利的用法为首剂6.25mg,能耐受者2h 后给12.5mg,10~12h后25mg,然后增至50mg bid;福辛普利初始剂量为5mg,24h后重复1次,如收缩压仍>100mmHg且无低血压表现,逐步倍增至20mg qd的目标剂量。

带状疱疹的护理常规

带状疱疹 一、概念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 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 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 经痛愈重。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 二、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 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2.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 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 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 可发生,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三、治疗] 1.药物疗法 (1)抗病毒药物可选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 (2 )神经痛药物治疗①抗抑郁药主要药物有帕罗西汀(塞乐特)、氟西汀(百优解)、 氟伏草胺、舍曲林等;②抗惊厥药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③麻醉性镇痛药以吗啡为代 表的镇痛药物。可供选择药物有吗啡(美施康定)、羟基吗啡酮(奥施康定)、羟考酮、芬太尼(多瑞吉)、二氢埃托菲、路盖克等。④非麻醉性镇痛药包括NSAIDs、曲吗多、乌 头生物碱、辣椒碱等。 2.神经阻滞 重度疼痛药物难以控制时即应考虑用直接有效的感觉神经阻滞疗法。阻滞定位的选择应取决 于病变范围及治疗反应。总的原则应当是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从末梢到神经干、神经根。 3.神经毁损 射频温控热凝术行神经毁损是治疗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神经毁损治疗还包括内侧丘脑立体 定向放射治疗(伽玛刀或X刀),手术硬脊膜下腔脊髓背根毁损治疗、垂体毁损、交感干

2020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 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 ari c ell a-z o ste rvi ru s,V 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除皮肤损害外,常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出现在年龄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带状疱疹的临床诊疗仍存在不少问题,譬如其在各年龄段人群中的流行病学资料如何?患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如何诊断?如何与其他疾病鉴别?如何早期规范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如何处理常见 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 s t he r pe ti c neu r alg i a,P HN)?为了切实解决带状疱疹临床诊治问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该领域专家,以近年国内外发表的重要文献为基础,对文献进行评价并综合分析,提交专家组反复讨论、修改,最终达成本共识,希望能指导带状疱疹的临床规范化诊治,为患者提供经济、高效的诊治方案。 带状疱疹的病因 01病原体特点及致病机理: V Z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α科,命名为人类疱疹病毒3型。它是一种DN A病毒,基因组包含70多种开放读码框,编码多种蛋白质,目前研究较多的为糖蛋白gE,是制备疫苗的主要候选

抗原。V ZV可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残余的V ZV可沿感觉神经轴突逆行,或经感染的T细胞与神经元细胞的融合,转移到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V 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大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穿透表皮,引起带状疱疹。 02带状疱疹发病的危险因素 高龄、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机械性创伤、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病、发热、高血压等)、近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等是常见诱因。女性发生带状疱疹风险高于男性。 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据报道,全球普通人群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3~5)/1 000人年,亚太地区为(3~10)/1 000人年,并逐年递增2.5%~5.0%[6-7]。带状疱疹的住院率(2~25)/10万人年,死亡率 (0.017~0.465)/10万人年,复发率1%~6%。50岁后随年龄增长,V Z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逐渐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均逐渐升高。血液肿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率高达31/1 000人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 man i mmu n ode fi ci enc y vir u s,HI V)感染者的发病率也高达 (29.4~51.5)/1 000人年、复发率13%~26%。 我国尚缺乏带状疱疹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2011—2013年广

带状疱疹

问题1 带状疱疹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怎么界定? 问题2皮疹愈合指的是完全愈合没有痕迹算愈合,还是水泡结痂就算愈合? 问题3 患者在医大一院使用伐昔洛韦、甲钴胺、普瑞巴林1周左右,自诉疼痛未见明显减轻,是用药时间短吗? 问题4 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都是通过与钙离子通道结合产生作用,而普瑞巴林为二代药物,是否比加巴喷丁效果好? 问题5咱们在治疗带状疱疹(PZ)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时的用药是否有区别?用药治疗经验? 问题6 咱们这个患者从疼痛到现在共1个月,定义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吗?入院后没有抗病毒治疗, 问题7 患者疼痛症状消失后是否继续服用药物,继续服用什么药物,多久停用药物? 诊断:带状疱疹的诊断根据患者病史、典型的皮肤单侧性、节段性、局限性皮疹就可诊断;至于什么时候称为带状疱疹,什么时候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关于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定义 1疼痛诊疗学教材是依据疼痛时间长短划分的(没有明确指出时间分界点)。并将PZ和PHN 分为三个时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急性期为1月以内的疼痛;慢性期PHN为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之间的成为亚急性期; 2 实用疼痛诊疗手册

从何时开始成为PHN尚无定论,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定义为皮疹治愈后,仍有持续性、长期的疼痛,但没有特别指定从皮疹出现后多长时间为限。但是,不应限于以前常用的定义,皮疹出现1个月以后的疼痛,而应将此期限以前出现的PHN症状也应认为PHN;另外,如果皮疹治愈6个月后,以神经变性引起的疼痛为主要症状仍持续存在,可称为难治性PHN。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 皮疹愈合后持续1 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PHN 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 2、流行病学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约为3 ~5‰。约9% ~34% 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PHN。带状疱疹和PHN 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60 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约65% 会发生PHN,70 岁及以上者中则可达75%。 3、发病机制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睑结膜侵入人体引起全身感染,初次感染在幼儿表现为水痘,在成人可为隐性感染。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发生带状疱疹。受累神经元发生炎症、出血,甚至坏死,临床表现为神经元功能紊乱、异位放电、周及中枢敏化,导致疼痛。发病机制目前不完全明了,神经可塑性是PHN 产生的基础。可能涉及神经①外周敏化。②中枢敏化。③炎性反应。④去传入(differentiation):初级传入纤维广

带状疱疹护理

带状疱疹护理 发表时间:2015-07-03T14:35:06.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洪美兰 [导读] 适当的治疗方法结合有效的心理、生活饮食、疼痛以及用药及理疗护理对带状疱疹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洪美兰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医院思明分院福建厦门361003) 【摘要】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我院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126例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经过适合的治疗辅以心理护理、生活饮食护理、疼痛护理以及用药及理疗护理等,所有患者全部治愈。结论:适当的治疗方法结合有效的心理、生活饮食、疼痛以及用药及理疗护理对带状疱疹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带状疱疹;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285-02 带状疱疹,它是由一种名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该病毒在人体潜伏期长,它可潜伏在人体神经节内,一旦患者出现感冒、劳累、感染或者抵抗力下降时,病毒会再次生长繁殖,引发受侵染的皮肤和神经产生十分强烈的炎症反应,并且伴随着神经疼痛,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1]。为了总结带状疱疹的临床护理措施,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126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护理,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126例带状疱疹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58例,年龄范围41-68岁,平均年龄46.8岁,其中63例患者发病部位为腰腹部,33例为头面部,15例为季肋部,6例为会阴部,还有9例为其他部位。临床表现为集簇性水泡、局部红斑,呈带状,皮肤疱疹,多伴随剧烈疼痛,发病就诊时间2-10d。 2.临床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多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他们更希望能够安静不动,甚至也不愿言谈,周围的吵杂声也有可能引起患者的疼痛加剧[2]。因此,家属应在患者疼痛有所减轻时,协助患者进行相关清洁工作,并尽量与患者谈比较有趣的话题,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其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 2.2生活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进行休息,给予其充足的水分以及易消化不油腻的食物,禁止食用海鲜和蛋类等食物,家禽类也应该以清淡为主,不喝或少喝酒,加强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患者在服用止痛药物2h内应卧床休息,避免因头昏而发生意外。如患者出现眼部、面部或肢体活动不利等,要及时再次就诊,若有胸部或胃肠道不适也应该及时就诊。同时还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本病在治愈之后不会再次复发,解除其对疾病的恐惧和后顾之忧,能够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最后还要告知患者避免接触儿童或未出过水痘或带状疱疹的人群,以免发生感染。 2.3疼痛护理 我院临床上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的,它是采用一个长10cm带刻度的游动标尺,让患者在标尺上标出代表当前疼痛程度的位置,一般临床认为0-2cm表示无疼痛感觉或疼痛感觉很小,3-5cm表示中度疼痛感,6-8cm表示重度疼痛感,但尚可忍受,8cm以上表示重度疼痛难以忍受。当患者VAS值达到8-10cm,患者疼痛难以忍受,此时即使使用镇痛药,止痛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对于带状疱疹患者,家属应该要做到体贴关怀,并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疼痛程度,当患者的疼痛尚能够忍受,即VAS值在6-8cm时,此时若家属及时发现,并给予镇痛药,止痛效果最好。 2.4用药及理疗护理 可选择一些凉血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止痛的药物从体内调理。如服用阿昔洛韦或者泛昔洛韦等,后者效果更好一些,此外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B1和B12以及肌注干扰素等方法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病情较重者可给予肌注、丙种球蛋白和维生素B12,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每日一次外敷青黛膏活血止通的效果也较好。最后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局部照射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也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2.5局部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不要搔抓患处以免水泡破溃感染.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不要摩擦患处,避免水疱破裂,可外用中草药或雷夫奴尔湿敷,促使水疱干燥、结痂;某些患者在皮损完全消失后,仍遗留有神经痛,这时可采取针灸,理疗等缓解疼痛。 3.结果 所有126例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配合细致的心理护理、生活饮食护理、疼痛护理以及用药及理疗护理等,所有患者全部痊愈。4.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局部皮肤病,该病毒往往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儿童初次感染时会发生水痘,治愈后往往不能彻底杀死病毒,它能够长期潜伏在人体的神经节内[3]。当患者出现感冒、劳累以及感染或者抵抗力下降等,病毒会重新生长繁殖,并沿着神经纤维一直转移到皮肤,导致皮肤和神经均发生较为严重的炎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此外它还具有极强的传染性[4-7]。为了总结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护理措施,笔者选取了我院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126例急性带状疱疹,经过适合的治疗辅以心理护理、生活饮食护理、疼痛护理以及用药及理疗护理等,所有患者全部治愈。 总而言之,适当的治疗方法结合有效的心理、生活饮食、疼痛以及用药及理疗护理对带状疱疹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 [1]薛春香,陈建新.门诊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干预90例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9:4829. [2]刘佳.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1.带状疱疹的病因学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的VZV复活所致。VZV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只累及人。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在病毒血症期,VZV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的水痘疹。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的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的潜伏在神经元中。VZV潜伏在大约1%-7%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 个。VZV在潜伏状态中是不传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VZV在受累的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的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胞,穿透表皮,引起特有的疼痛性的皮肤带状疱疹,表现为簇集的丘疹水疱,密集地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区。 2.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VZV感染的复发发生于约20%的血清学阳性的个体。一般VZV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VZV特异性细胞免疫(CMI)反应的成分减少(功能降低?)所致。此外,任何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 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3.带状疱疹的传播 带状疱疹皮损处含高浓度的VZV,可经空气传播,导致易感者发生水痘。但带状疱疹比水痘传染性低。限局性带状疱疹只在出疹后至皮损结痂前有传染性,因此患者应避免接触易感者,直至皮损结痂。易感者包括:孕妇、 <28 周出生的婴儿(早产儿?)或体重<1000g的婴儿、免疫缺陷患者。遮盖皮损后,VZV传染性会下降。 4.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

探讨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探讨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7-11-13T11:10:59.20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作者:方圆 [导读] 带状疱疹多发于老年人、体质较差及一些免疫功能减退的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的患者。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400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患者带状疱疹的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治疗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对其进行综合治疗及全面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皮肤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等,观察其效果。结果只要老年患者能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及护理,可以缓解老年患者带状疱疹的疼痛感及焦虑情绪,促进皮损的愈合,使老年患者情绪、饮食、睡眠得到改善,调整了机体的平衡,提高了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使患者早日得到康复。结论精心的全面的护理是降低老年患者的疼痛感,提高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患者;带状疱疹;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nursing methods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Method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care include psychological care,skin care,pain care,diet instruc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and observe the effect. As long as the result of elderly patients ca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reatment and nursing,pain and anxiety can be alleviated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promote skin healing,to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mood,diet,sleep better,adjust the balance of the body,improve body immunity in older patients,so that patients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Conclusion careful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is the key to reduce the pain of elderly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shingles. Keywords:elderly patients;herpes zoster;nursing 带状疱疹多发于老年人、体质较差及一些免疫功能减退的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的患者。发生带状疱疹时常常损害皮肤,引起的剧烈疼痛,大多数患者的预后不良。皮损大多数沿单侧三叉神经分布或肋间神经分布,也可见于其他部位者但少见。症状严重的老年患者常常起相应部位剧烈疼痛和皮肤损伤,老年患者在损害消退后常会有遗留顽固性神经痛,持续数月或更久,严重地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病情,给予及时的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的防止老年患者的病情加重、预防遗留神经痛。 1 护理体会 1.1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身体体质较弱,不仅患者十分痛苦担心,家属也很忧虑紧张担心。因此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健康指导,纠正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对带状疱疹的错误认识,以消除其心理压力,克服老年患者的心理失衡状态。因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全面掌握患者的个性、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资料,针对患者心中各种疑虑困惑给与准确详细的解释,给与患者及家属积极向上的鼓励,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皮肤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提供清洁舒适的住院环境,注意通风和消毒。给予舒适宽大的全棉衣裳,内衣要柔软舒适,以避免和患处破损的皮肤摩擦,卧床休息时要采取侧卧位,不要压迫患侧。水疱未破溃可时外涂炉甘石洗剂,一日多次;水疱破溃形成糜烂面或者有分泌物时,需要暴露创面,用3%硼酸溶液或0.1%雷佛奴儿湿敷,以达到以消炎、收敛、防止继发感染的目的;结痂的部位外涂百多邦预防感染;一定要保持患处皮肤的清洁干燥,注意通风保暖,随时观察老年患者体温的变化。 1.3 疼痛护理 带状疱疹引起的剧烈的神经疼痛一般有持续性的灼痛、针刺样疼痛、阵发性刺激性疼痛等,疼痛通常都较为剧烈。所以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迅速准确,尽量减轻对疼痛的刺激,帮助患者采取保护性姿势体位;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关心体贴老年患者,向老年患者介绍带状疱疹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的疑虑,指导其使用放松法和转移法等以减轻疼痛,如听音乐、看报纸、看电视、同病房的病友聊天等等。同时,还要嘱咐老年患者按时按量服用止痛药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在疼痛剧烈时,可在相应的神经周围注射普鲁卡因进行局部封闭,以达到迅速缓解剧烈的疼痛的目的。老年患者在皮肤损害消退后,常可遗留顽固性的神经痛,这时要向患者耐心解释,给患者更多的关心,并积极采取综合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解除或减轻老年患者的疼痛。 1.4 饮食护理 带状疱疹是由于患者体质变弱、机体免疫力减弱等原因诱发,因此患者要使自己的体质变强、机体抵抗力提高等方法,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药物方面可用干扰素或转移因子等增强免疫力。饮食方面,要鼓励患者积极的饮食,但要少食多餐,食物种类以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以增强老年患者的体质,促进创面的愈合。 1.5 健康教育 教会老年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饮食合理、适当进行运动、避免疲劳、预防感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抵抗力。部分老年患者在皮肤损害消退后会遗留有神经痛,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老年患者的疑虑。保持患处皮损处清洁、干燥通风,每天要用l: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无菌纱布擦干。指导患者增加饮水量,每日保持2500-3000mL的大量饮水,增加排出的尿量,以加速病毒的排出。向患者宣教静脉点滴阿昔洛韦注射液的副作用,注射部位的炎症或静脉炎,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皮疹、发热,小血管收缩轻度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蛋白尿,引起致头痛、肝、肾损害,尿中结晶,应多饮水,加速药物的排泄。 2 小结 带状疱疹的常见原因是因为机体抵抗力下降,疱疹病毒沿神经末梢扩展而发生的一种特殊性皮肤感染。其往往会引起剧烈疼痛,让老年患者坐立不安,甚至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轻生的念头。老年患者常会出现聚集性的粟粒样或绿豆样大小的丘疱疹,并会迅速地扩展变成水疱。皮肤的损害会沿着神经走向分布,且会排列成带状,分布在身体的某—侧。伴随着老年患者的精神压力增大,其带状疱疹及皮肤损害

带状疱疹治疗指南最新版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1. 带状疱疹的病因学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的VZV复活所致。VZV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只累及人。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在病毒血症期,VZV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的水痘疹。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的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的潜伏在神经元中。VZV潜伏在大约1%-7%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个。VZV在潜伏状态中是不传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VZV在受累的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的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胞,穿透表皮,引起特有的疼痛性的皮肤带状疱疹,表现为簇集的丘疹水疱,密集地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区。 2.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VZV感染的复发发生于约20%的血清学阳性的个体。一般VZV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VZV特异性细胞免疫(CMI)反应的成分减少(功能降低?)所致。此外,任何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3.带状疱疹的传播

带状疱疹皮损处含高浓度的VZV,可经空气传播,导致易感者发生水痘。但带状疱疹比水痘传染性低。限局性带状疱疹只在出疹后至皮损结痂前有传染性,因此患者应避免接触易感者,直至皮损结痂。易感者包括:孕妇、<28周出生的婴儿(早产儿?)或体重<1000g的婴儿、免疫缺陷患者。遮盖皮损后,VZV 传染性会下降。 4.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 带状疱疹的临床过程是多变的。通常在儿童和年轻的成人中症状较轻。典型的带状疱疹有前驱症状,可能发生头痛、畏光、不适,通常很少发热,皮肤感觉异常和不同程度的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出现于带状疱疹起疹前数天到数周。疼痛可为烧灼痛、刺痛、 搏动痛、或电击样疼痛。触觉敏感性改变、微小刺激引发的疼痛、剧烈瘙痒也不少见。 带状疱疹皮损一般呈单侧分布,发生于一至两个相邻的皮区,疱疹群之间的皮肤正常,整个病变呈带状分布倾向,不越过躯体中线。少数皮损可发生于主要皮区或相邻皮区以外。罕见数个皮区不对称受累,即身体的两侧均出疹。皮疹最初表现为不对称的、单侧的红斑或斑丘疹,通常于12-24小时内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疱液清,内含高浓度VZV。2-4天后,水疱融合。在第3天,水疱可变浑浊,经过7-12天干涸。免疫正常者,皮损持续至结痂消失的时间通常为2-3周。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偶见免疫缺陷者呈慢性病程,皮肤改变可持续数月,可反复出现小水疱。 多数患者被感染的皮区都有出疹。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者,称“顿挫型带状疱疹”。一些没有皮区疼痛症状的人,也会在出疹时或出疹后几

《单片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单片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SPC:强化、简化、优化达标时代之选 编者按: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虽然人们对高血压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日益全面和深刻,虽然临床降压药物及联合治疗方案渐趋丰富,但目前血压达标率低仍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近年来,具有“强化、简化、优化”特点的单片复方制剂(SPC)凭借优异的患者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脱颖而出,先后获欧美相关指南推荐。在此背景下,《单片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适时而出,相信能为中国SPC的合理与规范应用提供指导,也必将为中国的高血压防治贡献力量。 单片复方制剂是中国高血压治疗的大趋势,至少在未来30年,不会出现单一成分药物可完全控制血压。因此心血管医生亟需改变处方行为:单药不达标者直接换成单片复方制剂,二级及以上高血压患者直接给予单片复方制剂。总之,“一口水,一片药”,选择优化成分的单片复方制剂是高血压治疗的必然方向。 单片联合降压血压防控大势所趋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62%脑卒中和49%心肌梗死与高血压相关。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知晓率30.2%,治疗率24.7%,控制率仅为6.1%。与1991年第三次全国高血压普查相比,治疗率显著提升,但控制率收效甚微。作为国内首次跨地区、跨医院、跨科室的高血压治疗现状横断面调查,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发起的CHINA STATUS研究证实:三甲医院门诊降压治疗患者达标率仅30.6%,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者更低,依次为31.3%、14.9%和13.2%。回顾流行病学数据后,霍教授表示,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态势,估计现有高血

胸痛中心必要性可行性

建立胸痛中心 一、胸痛都是些什么病? 该急救系统的倡导者之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表示:胸痛或胸闷是许多重要疾病的常见症状,最常见的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也有食管疾病、带状疱疹等疾病,随时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急救的第一步就要分清病人的疾病种类,以便对症施治。 二、建立“胸痛中心”的必要性 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和导致劳动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linical Pathway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China,CPACS)显示,我国ACS治疗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患者求治延迟明显,从症状出现到入院诊治在二级医院为5小时,三级医院长达8小时;二是诊断流程不规范,20%的患者出院诊断可能存在错误;三是治疗欠规范,只有1/3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接近60%的低危患者接受了介入性的检查和治疗,而2/3的高危患者没有接受介入检查;四是临床预后差。ACS患者院内事件,特别是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

于国际发表的注册研究数据,二级医院尤为明显,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达到18%。 另一项北京市关于STEMI急诊救治现状的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STEMI治疗存在明显不足。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例为80.9%。其中15.4%接受了溶栓治疗,65.5%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平均开始溶栓时间(Door-to-needle,D2N)为83分钟,入门-球囊时间(Door-to-baloon,D2B)为132分钟。只有7%接受溶栓患者D2N时间<30分钟,只有22%的患者D2B时间<90分钟。 2009年在北京进行的一项急诊胸痛注册研究,连续入选北京市17所二、三级医院急诊患者5666例,结果显示,胸痛患者占急诊就诊患者的4%,所有胸痛患者中,ACS患者占27.4%,主动脉夹层占0.1%,肺栓塞占0.2%,非心源性胸痛占63.5%。急诊胸痛收住院比例12.3%,未收住院的胸痛患者在本次就诊的30天后随访的无事件率为75%,其余25%包括了院外死亡、再次入院和失访等可能为漏诊误诊的情况。该调查提示,ACS在我国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占绝对多数,在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中,可能漏诊、误诊包括ACS在内的胸痛疾病比例非常高。 上述的研究数据提示,我国急性胸痛和ACS的治疗流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治疗规范亟待改善。“胸痛中心”的概念正是为改善治疗流程中的不足、优化治疗流程而设计,在

1例坏疽性带状疱疹湿性治疗的护理

1例坏疽性带状疱疹湿性治疗的护理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erpesvaricella-zosterVirus,VZV)所致的急性皮肤黏膜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生的、沿神经带状分布、单侧分布、密集成群的疱疹为特点,疼痛明显,愈后极少复发。带状疱疹感染在成人约占10%~20%,但以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多见。局部外伤、部分系统疾病和急、慢性传染病及中毒等为常见促发因素。2014年2月,我科收治1例坏疽性带状疱疹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85岁,主因:右胸壁带状疱疹10d,皮肤红肿、疼痛伴发黑5d,以坏疽性带状疱疹收入院。入院查体:T37.6℃,P88次/min,R18次/min,BP130/70mmHg,神志清楚,有胸壁可见7cm×10cm、6cm×7cm皮肤破溃,表面有黑色焦痂覆盖,有恶臭脓性分泌物,其周围皮肤红肿。WBC19.07×109/L,中性粒细胞19.07×109/L,入院后取脓性分泌物做细菌培养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疼痛评分6分。全身治疗:给予抗病毒、预防感染、营养神经、对症止痛支持治疗。局部治疗:局部伤口进行伤口床的准备,结合新型的湿性敷料自溶性清创胶、抗感染银离子、吸收渗液藻酸盐及泡沫敷料。经过26d的治疗和护理局部伤口愈合,患者康复出院。 2护理 2.1基础护理病房要通风良好,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空气紫外线消毒机照射消毒2次/d。入院时做好患者卫生处置,更换舒适柔软的棉质的患者服,床单、被套、枕套保持干净整洁。让患者心情舒畅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注意保暖,特别是在换药时调高室内温度28℃左右,勿使患者着凉。 2.2饮食护理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如冬瓜、芹菜、卷心菜、白菜、萝卜、苹果、梨、香蕉等。忌饮酒、辛辣等刺激食物,不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应禁酒、海鲜、辛辣食品。如羊肉、狗肉、鱼虾、辣椒等。 2.3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对该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剧烈疼痛,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等心理,特别是民间把肋间神经带状疱疹称做”蛇”,认为当蛇头和蛇尾相接时就会死人。所以,许多老人对此比较恐惧,并容易听信民间偏方而贻误病情。因此,应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一方面热情接待患者,让其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和患者向患者解释该病的发病原因、病情进展及预后、相同病例的成功治疗经验。要向患者做耐心的宣教工作,让患者解除紧张心理,不要轻信民间不的说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减轻痛苦。 2.4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时间、性质,注意观察心率、血压及胃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草稿)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草稿)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专家组 [关键词] 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愈合后残留的病毒潜伏于脊神经后根及颅神经的神经节中,当VZV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下降时,病毒重新复活发生带状疱疹。在所有神经系统的疾病中,带状疱疹发病率最高。带状疱疹发病的基本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疾病、药物等对细胞免疫的损害,其发病率呈显著增长趋势。5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其生活质量可能会明显下降。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发表指南,通过介绍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带状疱疹,并确保为每一位带状疱疹患者带来最新的治疗方法。 1. 带状疱疹的病因学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的VZV复活所致。VZV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只累及人。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在病毒血症期,VZV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的水痘疹。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的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的潜伏在神经元中。VZV潜伏在大约1%-7%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个。VZV在潜伏状态中是不传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VZV在受累的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的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穿透表皮,引起特有的疼痛性的皮肤带状疱疹,表现为簇集的丘疹水疱,密集地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区。 2.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VZV感染的复发发生于约20%的血清学阳性的个体。一般VZV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

《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1 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现状 中国高血压患病率高,人群庞大。新近公布的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的我国“十二五”高血压抽样调查,共抽取年龄≥18岁人群超过45万人。这一最新结果发现,整体上,我国年龄≥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2%,患病人数2.45亿。随着国家对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病防治工作的日益重视,在广大医生的共同努力下,近10年来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升高,但也仅分别为46.9%、40.7%和15.3%,现状仍然严峻。 临床实践中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令人堪忧。中国高血压控制现状调查显示,40.4%的高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漏服降压药物,其中28.1%的患者每月漏服≤3次,7.4%的患者每周漏服1~2次,5.0%的患者每周漏服≥3次。治疗依从性不佳是影响我国高血压患者达标率的重要因素。2017年China PEACE研究显示,校正年龄和性别后,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2.9%和5.7%;在联合用药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使用率仅6.5%,ARB/ACEI +利尿剂使用率2.7%。 真实世界调查显示,单片复方制剂(SPC)使用率的提升与整体血压达标率提升呈正相关。 2 近5年高血压指南对SPC的推荐

近5年来,欧洲、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及中国台湾地区等陆续更新了高血压管理指南,其中SPC的地位得到提升(表1)。 3 SPC降压治疗优势 3.1 降压疗效 降压达标是保证降压获益的根本。目前我国临床应用的各种新型SPC是在临床试验基础上所组成的治疗方案,主要集中在氯沙坦/氢氯噻嗪、缬沙坦/氢氯噻嗪、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缬沙坦/氨氯地平等。其结果表明新型SPC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降压治疗的达标率。 3.2 保护靶器官,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与自由联合相比,SPC治疗带来更多心血管获益,能够更好地保护靶器官,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3.3 SPC降压治疗的其他优势 SPC作为联合降压治疗更方便、可靠、依从性更高,较自由联合更有效地控制血压。 3.4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在联合使用情况下,增加其中一种药物的剂量,并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这方面已经有较多的临床试验证据。 4 SPC的治疗建议 降压达标是高血压管理永恒的主题。降压药物通常在治疗第1周和第2周分别达到最大降压疗效的50%和80%,近年来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