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文系2005级4班杨有福指导教师:郭昭第

【摘要】中国诗歌以抒情性最为见长。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诗歌抒情的审美情感以及诗歌语言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韵味、情味、滋味等古代诗论中的理论形态。“韵味”是对中国诗歌审美意蕴的概括,分为生活、人格、生命三个层次;“情味”是对中国诗歌抒情性审美情感的艺术表达,体现为具有崇高性质的审美快感、审美痛感以及具有诙谐性的审美谐感;“滋味”是对中国诗歌语言审美特质的挖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预设与情性、含蕴与情理以及音效与情韵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诗歌抒情韵味情味滋味

[Abstract]The most salie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is its lyricism,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reflected primarily in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poetic conception,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of poetic expression and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poetic language. These three aspects correspond to theoretical forms of classical poetics, namely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and poetic taste, respectively. ‘Metrical charm’ is th e summary of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poetry,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a trio of subsistence, character and life.

‘Sentimental flavor’ refers to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found in Chinese poetry, and is appreciable thro ugh a sublime sense of aesthetic exaltation, pain and humor. ‘Poetic taste’ refers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found in the language of Chinese poetry. It is evident in the language of poem’s presupposition and feelings, its subtlety and reason, as well as its acoustic effect and emotional affect. Designed to aid in the reading of poet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exposition of these literary concepts.

[Key Words] Chinese poetry lyricism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poetic taste

中国诗歌以独特的抒情性而在世界文学之林别具一格,中国诗学则以独特性“辨于味而言诗”的审美方式自成特征。也就是说,“情”与“味”的关系是探索中国诗学审美特征之核心。尽管中国诗歌自身的本质特征是注重抒情地,而且读者把握情感的方式是“辨于味言诗”,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并未形成以探讨情感为特征、以“辨味”为方式的理论体系。正如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序言中所言:“诗话于何昉乎?赓歌纪于虞书,六义详于古序,

孔孟论言,别申远旨,春秋赋答,都属断章。三代尚已。汉魏而降,作者渐多,遂成一家言,洵是骚人之利器,艺苑之轮扁也。”[1]为此从中国诗学中本有的“韵味”、“情味”、“滋味”等概念出发来探讨诗歌所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抒情性审美特征是我门意中之事。在不断迅速变化地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对诗歌的认识价值及其审美视域的改变,人们解读诗歌已经远远超越了古人的审美眼光,甚至出现了诗歌理论意义深于诗歌自身意义的情况,这是诗歌文化研究的方式所促成的局势。中国当前的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研究也正在做这种布局,本文也以这种眼光着手从文本的审美视域出发探讨了一些诗歌的特征。但这绝不是别外生枝或者拾人牙慧,而是力图将这些理论形态置于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诗歌抒情的审美情感以及诗歌语言的审美特质等视域做些现代思维的阐释。

一、韵味:中国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

中国诗学的意境理论的审美意蕴可以总归于一个“韵味”的范畴。这是因为中国人审美观念的源头是重味觉的,标志中国审美源头的“美”字也是从这一点出发来解释的。《说文解字》对“美”字的解释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后来徐铉又补充说“羊大则美”。古人觉得羊肉最好吃,尤其是大羊的肉,故将“羊大”二字合而为一来表示味道的甘美。其实,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一切的评价也自觉地遵从着从味觉感受出发去评价事物的习惯。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他们在品诗时也善于从“味”的感受切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许多篇章以“味”论文。如《宗经》篇中论圣人的经典时说“余味日新”,《情采》篇中有“研味李老”,《体性》篇中说“吟咏滋味,流于字句”,《丽辞》篇中“左提右挈,精味兼载”,《隐秀》篇有“深文隐喻,余味曲包”,《物色》篇有“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弥新”,《总述》中有“数通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等等。在这诸多从味觉谈作品的话语中,刘勰认为作品会产生“精味”、“余味”、“味飘飘”、“义味腾跃”的审美效果,而且他还指出了在这一过程中“情”的重要性,他在《情采》篇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实际上,刘勰主情而言味恰恰是中国诗歌意境理论必不可少的特征,只是显得零琐了些,而且此时还并未直接出现“韵味”的准确言说。当这种理论形态发展到唐司空图那里时,“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韵外之致”和“味外味”等一系列审美观点则有了明确的规定性,这被后人直接概括为意境理论中的最重要因素,亦即韵味。实际上,这一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概括诗歌意境本质特征的审美概念。宗白华说:“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2]这里的“幻化出多样的美”正是中国诗歌意境所具

有的审美意蕴,也就是韵味,它既体现了中国诗歌独有的情感和音韵美质,也概括了诗歌意境所具有的无限性及层次性,还蕴含着中国读者特具的人格精神和生命认识。当然韵味的无限性是我们无法完全把握的,这最直接的与我们的主观认识及知识涵养有关,还与不同的人的知解力和洞察力有关。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层次把握韵味。这样,不同的读者所体味出的审美意蕴就会因认识高度的不同而现出不同的形态。很显然,我们所追求的还是具有高层次认识的审美意蕴。事实上,中国诗歌的意境在综合诗人、读者以及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土壤及人格追求、文化风情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对品诗者而言,其层次性是很明显的。具体而言,分别体现为生活层次、人格层次和生命层次。当然,在各个层次上意境的审美意蕴仍然是无限的。更明确的说,意境审美意蕴的层次性的划分不是基于其无限性的,而是按照读者的知解力、人格精神以及生命意识等的不同来划分的。

(一)诗歌意境的生活层次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其鉴赏诗歌有意无意所追求的是艺术真实,也就是在人们的情感体验世界里有极其的真实感和符合性。由于中国诗歌自身的抒情性特质,这种艺术真实自然就与生活现象融合在一起。更明确的讲,这种艺术真实的来源就是生活,所以称此为诗歌意境的生活层次。也就是说,我们读诗歌其实在自觉地挖掘生活中的情理。对于诗人而言,这是他们创作的初衷,为此,他们借助于以景言情、情中寓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等诸多的方式,凭借这些方式抒写的是自然界中树木花草本有的现象给予他们的情感,但符合人们生活中的情理。从《诗经》、《楚辞》一直到现当代的诗,莫不如是。正因为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在表情达理的景物之中,有很多已被文学理论家概括为意象。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并不将意象单独作为一种理论置于诗歌的审美过程,而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理论术语用作对意境理论的言说。很明显,他和意境并不是同一回事。

从意象所表达的终极意思来说,它是更好的为诗歌意境作补充的,是使得诗歌意境审美意蕴具有内容的无限广阔性而必不可少的。比如“梅”意象所表达的是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思,那自然就符合令人敬畏、钦佩的生活情理。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中“孤云”所表达的是凭士幽人的孤高,从而符合当时文人在生活中孤高狷介的厌世清高之理。陶渊明《咏凭士》有“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有“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意象所表达的是春天的感受,自然符合人与人之间那种温暖的生活情理,罗隐《寄渭北徐从事》中有“暖云慵堕柳条垂,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则符合对亲人朋友思念的生

活情理,如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词“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等等。

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活层次是让生活情理预示诗歌的含蓄性。诸多固有的自然景物在诗歌中被赋予生活中本就存在的情理,这些情理只不过作为对象而隐秘地被描述了出来,达到诗歌意境内容的无限。如韦勒克所言:“意象可以作为一种‘描述’存在,或者也可以作为一种隐喻存在。”[3]韦勒克做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表述“隐喻的存在”,实际上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在生活层次上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隐喻”,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诗歌所表达内容的含蓄。因为将现实事物一丝不漏地描述出来的诗歌其实并不具有广阔的审美空间,所以过度的生活真实反而会抹杀诗歌的韵味,降低其艺术魅力。由于这一原因,郭昭第从表象的审美视角对这一现象做了精辟的言说,他认为:“文学意象的表象是作家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事物的显现和映现,所以常常能在有限之中寓着无限,在特殊之中寓含现实世界事物的普遍秩序,能够显示现实世界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4]从意境的生活情理视角而论,意象也就是对生活的情理的“显现”和“映现”,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诗歌韵味达至无限。

诗歌意境的生活层次指的是诗歌对生活本身的情理的反映,而不是直接指生活。把握诗歌意境的生活层次应该说是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只有对生活情理理解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进入对意境更高层次的探讨。所以这一层次是诗歌审美意蕴的“基础”层。

…………

本文对诗歌意境、审美情感、语言特征等方面作了另类言说,虽然在对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作了具有当前认识性的阐释,而且以力所能及的论述力图全面,但是任何一种理论的研究并不具有完美形态。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又遇到了一些又能引起人思索的问题,诸如诗歌的审美特征在中国特定民族地域中的宗教情怀、文化意识、身体审美、跨文化跨地域性以及中西对比性等方面很少介入甚至并没有具体的介入,就连叶维廉先生在《中国诗学》中从广狭两义来论诗的具有极大开拓意义的观点也没能做进一步认识,这一系列问题有待于做更详尽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页。

[2][9][1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1页,第59页,第86页。

[3]【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4]郭昭第:《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第307页。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6]乔以钢主编:《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A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

298页。

[7]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53页。

[8]冯友兰:《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102页。

[10]叶朗:《中国艺术的意境》,选自《神州学人》,1998年第8期,第35页。

[11]王文生:《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上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年,第4页。

[13]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14]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169-170页。

[15]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216页。

[16]【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第234页。

[17]【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年,第19页。

[18]李珺平:《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2页。

[19]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4页。

[20]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21]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70页。

[22][23]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6页,第19页。

[24]【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10页。

[25]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27页。

[26]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27]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224-225页。

[28]胡征:《诗的美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5页。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摘要: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是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是任何写作实践都不可回避和违背的。诗歌写作是无数写作实践中的一种,因而,三大规律在诗歌的审美特征中有广泛的运用和体现。 关键词: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诗歌的审美特征 写作学有三大基本规律,它们分别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然而诗歌是一种抽象、是一种形象化概括而成的“纯形式”、是写作学最为特殊的部分,那么它的审美特征是不是也符合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物我交融转化律与主情艺术 “物我交融转化律是指物我交融之后,转化为文章的必然过程。所谓…物我交融?,是指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所谓…转化?则是指经过物我交融,一个非物又非我的新的第三者的诞生,亦即…物?与…我?和二为一,构成了文章。”① 1.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主情的艺术。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便知道,诗要言志,但它不会抽象的抒情言志,而总是借助一定的客观的东西,也就是意象,来表情达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然而无论哪种表现手法都是将客观的事物与主观的情感相结合。 一方面,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逐渐使事物带上感情色彩,使事物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酿造;另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情操等内在因素寄寓到

客体上,使写作客体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化身,也就是写作学上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这样,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便成了诗。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曰情,曰景。”②他在人间词乙稿序中,更加强调:“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其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苟却其一,不足以文学。” ③由此便可知,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是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2.诗是一种主情的艺术。虽然叙事诗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情节、冲突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情”依旧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人、事、物的描绘,依旧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抒情诗则是着眼于“情”,以“情”去粘合一切,以“情”去融化一切,在抒情诗当中,诗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种被情感肢解了的人物和事件,乃至完全是一种情绪。意象派的压卷之作《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浮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在这首诗中,庞德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方法,使人们感觉到了诗人感叹现代城市生活中美易消逝的情绪。借庞德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理智和情绪交合物的东西”。④意象的原来客体已完全不复存在,而是与诗人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物非物、我非我,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在“诗是主情艺术”这一审美特征的最佳体现。 二、博而能一综合律与意象和精炼性 “…博?是对写作主体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一种高度的概括。…一?就是写作主体通过大脑的综合活动,成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思维定势。“博”是写作主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是写作主体进行综合的结果。”⑤ 诗具有高度的精炼性,除诗歌外,其他任何的形式艺术都不能像诗那样短小精炼,但是把意境、韵味、情感表现得妙不可言。就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仅从短短的2行,14个字就可以看出诗人在地理、

泰戈尔英文优美诗歌鉴赏

泰戈尔英文优美诗歌鉴赏 Then crowds of flowers come out of a sudden, from nobody knows where, and dance upon the grass in wild glee.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Mother, I really think the flowers go to school underground.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They do their lessons with doors shut, and if they want to come out to play before it is time, their master makes them stand in a corner.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壁角的。 When the rains come they have their holidays.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Branches clash together in the forest, and the leaves rustle in the wild wind, the thunder-clouds clap their giant hands and the flower children rush out in dresses of pink and yellow and white.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着,雷云拍着大手,花孩子们便在那时候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Do you know, mother, their home is in the sky, where the stars are.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Haven't you seen how eager they are to get there? Don't you know why they are in such a hurry?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泰戈尔诗欣赏:金色花

泰戈尔诗欣赏:金色花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走到做祷(dǎo)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yǎn),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金色花》散文诗赏析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要理解这开篇的句子,就要联系到《金色花》的上篇散文诗《云与波》。诗人在《云与波》中写那孩子有一种想融入云和波的生命之中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不能,因为云和波是如此遥远,而且他也不愿

意离开妈妈。后来他想变成云,而他的妈妈则变成月,或者他将变成波而他的妈妈变成陌生的岸。故诗人在《金色花》开篇中说,那孩子在欲将自己隐藏起来的种种尝试都失败以后,希望变成一朵金色花(圣树上开出的金黄色碎花)。这样他就能隐藏起来,避过妈妈的耳目,然后再作为一个孩子回到她的身边。 那孩子还不懂得区别别人和自然,他的种种计划是不受可能性的制约的。 诗人用第一人称描写那孩子的种种计划,先是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让妈妈到处叫着找他,而他则“暗暗地在那里匿笑”,这种天真的“捉弄”,生动地表现了妈妈与孩子的深厚感情。接着,写变成“金色花”的那孩子“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母亲工作,让妈妈在小庭院里嗅着花香。这是对妈妈精神上的慰藉。诗人进一步展开幻想,让“金色花”的树阴伴着妈妈读书。最后,那“金色花”在黄昏时又落在地上,变成了妈妈的孩子,倾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称他为“坏孩子”的“坏”是调皮、淘气的意思,是贬义褒用。那孩子故意不告诉妈妈自己在哪里。母子和谐生活的情趣,令人陶醉;孩子的娇憨之态可掬,令人爱不自禁。 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捎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泰戈尔诗集》名著阅读题

《泰戈尔诗集》名著阅读 一、填空。 1、泰戈尔______(国)是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九十多部短片小说,二十余种戏剧以及两千多首歌曲和大量的绘画作品。他曾在1913年获________奖。印度国歌《》就出自他的手笔 2、泰戈尔多才多艺,但从本质上说他首先是诗人。《》是泰戈尔的代表作。 3、《》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散文诗集,美国诗人庞德曾把里面的诗誉为“天上的星辰”。《》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4、《》是一部富裕哲理的格言诗集。《》则记述了使人追求和探索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 5.当你沐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xī()()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nì()笑,却一声儿不响。 6.根据拼音写出填空中的汉字,并辨析这两个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和“孩子,你在哪里呀?”这两个疑问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对岸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在林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中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远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选自《新月集》) 1 / 2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王奇北岛被公认为“朦胧诗”的首席代表诗人,他的前期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真实心声。本人将从北岛诗歌中体现的精神、诗歌意象、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以及塑造的独特形象这五个方面来浅析北岛的诗歌特点。 (一)、浓烈的反叛精神 读北岛的诗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能从中传递出一股浓烈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对时代喷出革命的火焰在纸上熊熊燃烧。正如诗中所能表现的那样,诗人北岛的心中在沸腾,诗歌的文字在跳跃,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兴奋起来,就如《回答》中所写的那样: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读罢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热血有没有沸腾?北岛在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是一种豪情,是一种无畏一切的叛逆精神。诗句开端便呈现出一种宣言式的告白,紧接着便是以假设作台阶,放低了“我”的位置,却又在不经意间,诗歌纵身一越,其精神就更为显著了,力度再度加强,再是一连串

的“不相信”构成了排比句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自然事物的否定,但实质上是形象化地抽象式地反面透析反叛精神。诗歌以正、反两面地加以阐述,更为着重地突出了诗人北岛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在《雨夜》中也同样得到了证明:“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二)、诗歌意象丰富,蕴藉深沉 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的另一特点便是意象群众多即意象丰富,同时意象蕴藉深沉。如在北岛的第一辑中的《一束》中所表现的: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诗中所出现的“海湾”、“帆”、喷“泉”、“风”、“清脆的呼喊”等都是被抽象化了的对象,诗人在采用它们的时候即它们被写入时光的时候,它们已不再是原本的面目,已不再具体了,而是被赋予以某种精髓或是内涵。在同一首诗的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画框”、“窗口”、“田园”等,也不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而是成为了诗歌中的或者是灵魂中的另一种符号。诗歌中意象群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形象思维,使情感的流质得到了相应的载体,读者接受时能够更加地准确、鲜明。这点在《太阳城札记》中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纸屑、网等意象,代表着自由、生活之类。这样读者在理解这些时便更加地容易,但又给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北岛在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这种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同样是对继承与发扬中国诗歌艺术的证明。 (三)、诗歌创作中的多种艺术手法的应用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是它的抒情性、韵律性和对韵外之致的追求。它是一种看重有象思维、看重象中传情达意的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对人类生活有着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美化作用。在整个人类文化建构中,没有诗歌文化之美,人类文化将失去美好的一翼;在生活中离开审美追求,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毫无乐趣,毫无意义,甚至会失去自身的人生价值。 一、主客相融的审美态度 中国诗人的心灵,总是那么容易与天地相通。“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郭熙《林泉高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世界似乎是异质同构的。人能够通过感觉直接把握宇宙万物的底蕴,领会大自然永恒的生命运动,而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人与自然也就泯灭了彼此的界限,于是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 中国诗人正是用“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来观照宇宙,

指导创作,写下了无数“神与物游”的美妙诗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名为《江南》的汉乐府民歌,并没有什么深意寄托,不过是写采莲人之乐和鱼之“戏”,可是它却千古流传,读之令人击节,原因在于:歌者既不单纯写人,又不单纯写鱼,而是将人之乐转嫁为鱼之戏,似乎人已化身为鱼,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地嬉戏于水中。采莲人和水中鱼的感情就这么沟通起来,融为一体,人在这里获得了大自然生命的永恒。读这首诗,我们所欣赏的,不是诗中写了什么劳动生活,什么男女爱情,有什么比兴,纯粹的美感,可以帮助我们唤起生命的快乐。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桃花乍放,鸭戏水中,盎然的春意引逗得诗人满心欢喜。可是诗人并不把这种心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把自己对春天的感觉转换成自然景物的感觉,通过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体现。桃花、戏鸭、芦苇、河豚和诗人之间的这种关系,正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和神与物游的审美体验的生动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文系2005级4班杨有福指导教师:郭昭第 【摘要】中国诗歌以抒情性最为见长。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诗歌抒情的审美情感以及诗歌语言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韵味、情味、滋味等古代诗论中的理论形态。“韵味”是对中国诗歌审美意蕴的概括,分为生活、人格、生命三个层次;“情味”是对中国诗歌抒情性审美情感的艺术表达,体现为具有崇高性质的审美快感、审美痛感以及具有诙谐性的审美谐感;“滋味”是对中国诗歌语言审美特质的挖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预设与情性、含蕴与情理以及音效与情韵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诗歌抒情韵味情味滋味 [Abstract]The most salie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is its lyricism,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reflected primarily in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poetic conception,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of poetic expression and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poetic language. These three aspects correspond to theoretical forms of classical poetics, namely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and poetic taste, respectively. ‘Metrical charm’ is th e summary of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poetry,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a trio of subsistence, character and life. ‘Sentimental flavor’ refers to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found in Chinese poetry, and is appreciable thro ugh a sublime sense of aesthetic exaltation, pain and humor. ‘Poetic taste’ refers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found in the language of Chinese poetry. It is evident in the language of poem’s presupposition and feelings, its subtlety and reason, as well as its acoustic effect and emotional affect. Designed to aid in the reading of poet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exposition of these literary concepts. [Key Words] Chinese poetry lyricism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poetic taste 中国诗歌以独特的抒情性而在世界文学之林别具一格,中国诗学则以独特性“辨于味而言诗”的审美方式自成特征。也就是说,“情”与“味”的关系是探索中国诗学审美特征之核心。尽管中国诗歌自身的本质特征是注重抒情地,而且读者把握情感的方式是“辨于味言诗”,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并未形成以探讨情感为特征、以“辨味”为方式的理论体系。正如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序言中所言:“诗话于何昉乎?赓歌纪于虞书,六义详于古序,

泰戈尔诗歌读后感

泰戈尔诗歌读后感 海顿斯塔姆曾经赞誉过泰戈尔写的诗“心灵的清澈,风格的优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 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种完整、深刻、罕见的精神美。”他的文字有种特殊的魔力,让人忘记一切痛苦,走进全新的世界中去,那里有碧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一切令人心旷神怡。 初读《新月集》的时候,觉得意义很浅显,似乎很容易懂;深入的去剖析,其实并不 是这样,它用简单的文字去塑造儿童的新月之国,以及儿童的内心世界,那里就像一块温 润的美玉,没有一丝瑕疵,又似水晶般透明。 在某种程度上说,《瓦尔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动植物篇。诚然,梭罗大半 辈子在康科德与瓦尔登湖边度过,始终致力于观察与研究飞禽走兽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 四季的变化进程。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 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 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 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 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 其感情的丰厚! 泰戈尔对一切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在诗中写道:“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于珠子,但他到 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他所以这样假装了来,并不是没有缘故。这个可爱的小小 的裸着身体的乞丐,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便是想要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 孩子是睿智的,他来到这世界上的第一声哭叫,是为了博得母亲的爱,孩子在纤小的 新月世界里,没有束缚,但他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因为在母亲的心里有无数美妙的东西, 母亲的拥抱和亲吻胜过一切。孩子知道一切语言,甚至是世间人少懂的,但他永远不说, 只学习从母亲嘴里说出的话。他的牙牙学语,在母亲的耳边轻轻的喃喃,“妈妈,妈妈……”便可以让母亲欣喜万分,让母亲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他便在母亲的臂弯里,享 受着母爱的呵护。 想想我们,旅途中有人给你一瓶水,你会感动良久,可是父母几十年来对你的嘘寒问暖,往往又会被我们解读为“唠叨”。这样公平么?或许你已经习惯父母不求回报的付出,譬如阳光,譬如空气,视之理所当然。可他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我们感觉理直气壮时,其实是我们解读错了世界。 泰戈尔用天真稚嫩的孩童语言,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写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追求,强烈地表现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总之,泰 戈尔把“爱”当作了人类的理想,这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

【作文素材】泰戈尔十大哲理诗句赏析

泰戈尔十大哲理诗句赏析,拿来写作文是极好的 也许你没听说过泰戈尔,但你一定听说过一句名言“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就算你们听过这句,那你也一定听说过一首诗叫做《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而这两者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 除此以外,泰戈尔的诗句不仅是学生写作文常用的万金油,也是很多老师出作文题的宝库,读几句泰戈尔的诗,无论是装文艺青年,还是为考试作文,都是极好的: 1.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美完。 诗人告谕我们,鹅卵石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水的载歌载舞”不断的抚摩,而不是锤子的几下打击。正如读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去慧心领悟。 2.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这句诗常被人们誉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最出彩的一句,意思是:如果你错过了太阳的升起,你不必流泪,毕竟你可以享受整个一天中的太阳,更美的是落日,如果你也错过了落日,你可以看见比太阳美的月亮与群星,当你错过一样东西的时候,千万不要哭泣,因为有更多比这更好更美的东西等着你。也就是说某些美好事物的失去固然令人惋惜,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湎于其中而无法自拔,只会令我们错过和失去更多。 3.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这句是泰戈尔最宝贵、最深遂的智慧的乍现。诗人所想表达的,都是一种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当泰戈尔看见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他却告诉自己,我曾经飞过,我已拥抱,所以无悔。经过而无需留下痕迹,伟大无需被铭记,这是一种精神的高度! 4.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现实社会中,总会有人对自己不满而抱怨,总是盲目地追求他人的形式。其实他们只是没有发现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优点而已。或许,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羡慕你。所以,做自己就好!去发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特点,不要因为盲目地追求别人的形式而失去自己,相信自己! 5.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句话简短而精练,让人有种再次想去拜读它的欲望,随后引人深思的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到底是什么?泰戈尔的这番话会让你明白: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隐藏,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每个人都是靠彼此心灵的释怀与沟通相互维系,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摘要:盛唐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国力繁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分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在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等题材上均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 盛唐慷慨情怀神韵兼备流丽浑成 众所周知,艺术美是美的形态的集中体现,诗歌又可以说是文学样式中最富于美学意味的。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为传统中心的文化,因此才真正成为诗歌的国度。盛唐诗又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诗的国度中最辉煌的岁月,形成了星汉灿烂的文化奇观。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盛唐的文学用空前的规模与气势,深化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审美境界,文弱书生写起诗来也是豪气满纸:“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痛快淋漓的书写个人情怀。盛唐人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不知不觉,产生出一种异彩来。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创造出如此美韵?他们的价值,在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和北朝的粗野一路。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首先,盛唐作为政局大一统王朝的兴盛期,其本身就昭显出一种时代的豪壮气势与阔大胸襟;其次,盛唐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文化的发展与文人的生活提供了丰实的基础;再次,唐统治者在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兼容,更直接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其中漫游、科举、从政三者的生活方式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漫游为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原料,从政给予诗人以思想的活力,科举则又促进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较为普遍的文化氛围,由此感召了士人的功业理想与进取精神,造就了一种积极入世、关心时政的社会心理特征。所以“诗家各体,至唐大备,譬如芳春草木百花盛开,灿烂绚烂,使人悦眼而迷心”,而若从各个题材来体味诗家的美学艺术会更能充分领略到盛唐诗歌无与伦比的美,因此本文仅从咏物诗、咏史诗、离别时、边塞诗等角度来浅析盛唐诗的审美特质。 (一)咏物诗 古往今来,诗人所写的咏物诗数不胜数,任何一个物象只要具有吸引诗人的审美特性就有了诗写的价值。唐咏物诗的审美性态大致可以分为纯然咏物、以物比人、咏物见志、咏物寓意四个方面,到了盛唐,诗人更以全新的视角对咏物诗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1、移情于物:咏物为宾,抒情为主;意蕴丰富,寄托深碗;既能见出诗人的身世、遭遇 和品行,也能表现诗人的艺术修养和个性,更使人们在身心、神思等方面得到益处。 2、想象奇警:诗人高度跳跃的思维及奇特宏观的意象群,构成了盛唐诗想象奇特的特性。 一方面是对审美意象的尽情展现,另一方面更是处于内心的观照和观感。 这类诗歌以李白的诗歌最为突出,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歌纯任性灵,想落天外,而得形神兼备之妙:“直下”二字,既形容瀑布的激流,也写出奇峰突起的陡峭,而“三千尺”的夸张和“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则强化和突显出李白独有的自由放任的审美品质,读来令人神清气逸,畅快不已,同时我们也被李白内心深处宏大的抱负所折服,如若没有耐心这等旷达则能写出这样的意境? (二)咏史诗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诗欣赏: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为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dǎo)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yǎn),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然而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骤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金色花》散文诗赏析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要理解这开篇的句子,就要联络到《金色花》的上篇散文诗《云与波》。诗人在《云与波》中写那孩子有一种想融入云和波的生命当中的强烈愿望。然而他不能,由于云和波是如斯遥远,而且他也不愿意离开妈妈。后来他想变为云,而他的妈妈则变为月,或他将变为波而他的妈妈变为陌生的岸。故诗人在《金色花》开篇中说,那孩子在欲将自己隐藏起来的种种尝试都失败之后,但愿变为一朵金色花(圣树上开出的金黄色碎花)。这样他就可以隐藏起来,避过妈妈的耳目,然后再作为一个孩子回到她的身旁。 那孩子还不懂得区别他人和自然,他的种种规划是不受可能性的制约的。 诗人用第一人称描写那孩子的种种规划,先是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让妈妈到处叫着找他,而他则“暗暗地在那里匿笑”,这类天真的“捉弄”,生动地表现了妈妈与孩子的深厚感情。接着,写变为“金色花”的那孩子“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母亲工作,让妈妈在小庭院里嗅着花香。这是对妈妈精神上的慰藉。诗人进一步开展幻想,让“金色花”的树阴伴着妈妈读书。最后,那“金色花”在黄昏时又落在地上,变为了妈妈的孩子,倾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称他为“坏孩子”的“坏”是调皮、淘气的意思,是贬义褒用。那孩子故意不告诉妈妈自己在哪里。母子和谐糊口的情趣,使人陶醉;孩子的娇憨之态可掬,使人爱不自禁。 这首诗用充溢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捎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从诗意角度浅论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

从诗意角度浅论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 【摘要】以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为代表的图书馆建筑,饱含着诗意审美元素。这些元素,如相关诗文、楹联等,使人直接体味到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而有些元素,如图书馆建筑自身的建筑元素,虽不易使人觉察,却也暗蕴着诗意之美。同时,还须认识到图书馆建筑在诗意审美范畴内所包含的“残缺美”。 【关键词】图书馆;诗意;建筑;岳麓书院 1 “诗意”的含义 “诗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诗意,指的是诗词歌赋借助于形象描写表现境界或情调的审美特性。古今中外关于“诗意”狭义含义的解释,皆类似于此。就中国诗学角度而言,尤其如此。从具有“赋、比、兴”特点的《诗经》,到中国当代诗歌,无不具有丰富多变的客观物象,同时又藉此充分渲染、表达主观情感,呈现出“情境交融”的特点,以及“意在言外”的审美意趣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征。语言愈简短而回味愈无穷的,则被视为上乘之作。[1] 而广义的诗意,指的是被描写事物或实际事物以有限的构成、有限的形象等因素传达给人的很多想象、很多感概。如上所述,构成或形象愈有限,而回味愈无穷的,则愈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文化品位。 为便于讨论,在此指出,有诗意审美价值而在其它方面有明显价值缺欠的事物,本文称之为“残缺美”。 在本文讨论范畴之内,囊括狭义诗意与广义诗意。 2 图书馆建筑的诗意审美特征 图书馆建筑,包含多种审美特征,而其“诗意”审美特征,则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因此,在图书馆的审美研究中留下偌大空白。事实上,很多建筑与诗歌都服从于表达意境与情趣的之需,图书馆建筑尤其如此。因此,使很多建筑与诗歌常傍久依,从而使很多建筑具有“诗意”审美特征。[2]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内,图书馆建筑的“诗意”审美特征表现得尤其突出。下面,以岳麓书院的图书馆建筑为例,从诗意角度浅论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3] 3 从诗意角度浅论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 3.1 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之简介 岳麓书院的图书馆建筑——亦即现在的御书楼——或曰岳麓书院的藏书楼,具有悠久的历史。1987年在原址基础上重建之后,主楼的主要受重部位全为钢筋混凝土,而外露部分则基本以古朴典雅的木结构为主,楼内配以空调等设施,

泰戈尔飞鸟集名句赏析大全

xx飞鸟集名句赏析大全 1、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泰戈尔《飞鸟集》 2、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泰戈尔《飞鸟集》 3、我们把世界看错,反说它欺骗了我们。——泰戈尔《飞鸟集》 4、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很久了。——泰戈尔《飞鸟集》 5、We read the world wrong and say that it deceives us.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xx《飞鸟集》 6、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泰戈尔《飞鸟集》 7、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有一天,我们梦见我们相亲相爱了,我醒了,才知道我们早已经是陌路。——泰戈尔《飞鸟集》8、你微笑地看着我,不说一句话。而我知道,为了这个,我已经等了很久了。——泰戈尔《飞鸟集》 9、"My heart, the bird of the wilderness, has found its sky in your eyes.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泰戈尔" 10、当日子完了,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xx《飞鸟集》 11、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飞鸟集》

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学生姓名:王起琴 学号:20091630130041 指导教师:马来者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 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一、内容摘要………………………………………………………………… 二、关键词………………………………………………………………… 三、舒婷简介………………………………………………………………… 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 (一)探索性…………………………………………………………… (二)深刻性………………………………………………………………… (三)社会性………………………………………………………………… (四)进步性………………………………………………………………… 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 (一)自然美………………………………………………………………… (二)抽象美………………………………………………………………… (三)高尚美………………………………………………………………… (四)意境美…………………………………………………………………

【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 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

泰戈尔诗选欣赏

泰戈尔 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这部《泰戈尔诗选》,共收入诗人的六部诗集以及他晚年的一些零散诗篇。现将其内容分别简略介绍于次: 1、《诗选》。这是泰戈尔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英文诗集,共收入诗歌130首,并有序诗一篇。 2、《故事诗》。这是泰戈尔前期诗歌创作中一部极其重要的孟加拉文叙事诗集,在印度历来被视为泰戈尔留给人民的最好的精神遗产之一。诗集主要取材于印度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历史传说,其中既有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和锡克教故事,也有拉其普特人及马拉塔人的英雄传说。诗人热情歌颂了民族英雄在抵御异族入侵时英勇献身的精神。

其中《被俘的英雄》简直就是一部锡克教徒英勇斗争的史诗。《故事诗》中的佛教和印度教故事,表现了诗人对人道主义、民本主义的弘扬和对真善美的礼赞。这部诗集在当时极大地激励了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 的斗争意志,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吉檀迦利》。这部英文宗教抒情诗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诗集。诗集共收诗歌1 03首,1912年在伦敦出版后随即风靡西方世界。“吉檀迦利”的意思是“献歌”,因此这部诗集的名字似可意译为“献歌集”。在“有限”中证悟“无限”的欢乐,是他宗教抒情诗歌创作的母题。诗人热爱人民和祖国的赤忱之情感人至深,诗人对自然、人生、欢乐、光明的歌颂洋溢着奋发、热烈的情绪。诗集中关于神在自然中和人类社会显现的描写蕴含着现实主义的因素,飘散着浓

郁的生活气息。在艺术上,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流丽;感情热烈真挚,含蓄细腻;意境宁谧深邃,耐人寻味;形象鲜明具体,生动活泼。诗集熔哲理与诗情与一炉,充分体现了泰戈尔诗人兼哲人的本色。《吉檀迦利》就是这样一部以形象化的艺术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的抒情诗集。 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4、《新月集》。这是泰戈尔的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慈爱的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与贤妻。诗集反映了诗人温馨欢乐的家庭生活。这部儿童诗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它也深受我国数代读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之泰戈尔诗歌归纳-语文综合知识.do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之泰戈尔诗歌总 结|语文综合知识-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整理了泰戈尔诗歌总结,请考生认真阅读。 泰戈尔诗歌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故事诗,中期的《吉檀迦利》及其他作品,晚期的政治抒情诗。 早期的故事诗大多来源于宗教传说和民间故事,宗教传说包括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的故事等,作者对这些故事进行等,作者对这些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两亩地》是故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两亩地》是泰戈尔在西菜达农村时创作的故事诗,在那里他目睹了农村的衰败,以及农民的艰苦劳动和痛苦生活,也看到了残酷的封建势力和社会习俗给农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对农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为《两亩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两亩地》全诗共6节72行,记叙一个王爷为了使自己的花园长宽相等,四四方方,强行夺去农民巫宾仅有的两亩土地。巫宾虽然去法庭上诉,但是法庭和王爷是一伙的,法庭判决把巫宾扫地出门。他在旷野、市场、路边漂泊了16个春秋,但他始终忘不了那两亩土地。有一天,他又回到家乡,坐在自己曾经耕种过的土地上,当他从地上拾得两只熟透了而掉下的芒果时,却被王爷诬蔑为盗贼。这个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地主勾结法庭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罪行,作者对贫苦农民的不幸遭遇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中期的《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诗集,共收诗

103首。《吉檀迦利》是献诗的意思,即献给神的诗,诗集的主题是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颂神诗的形式在印度古已有之,但泰戈尔的这部诗集,它的内容与现实是紧密结合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神的虔诚,诗集的第三首诗吟道:我不知道你怎样地唱,我的主人!我总在惊奇地静听。你的音乐的光辉照亮了世界。你的音乐的气息透彻诸天啊,你使我的心变成了你的音乐的漫天大网中的俘虏,我的主人在诗歌中一再出现的神,往往是问被压迫者和劳动群众在一起,感受欢乐与痛苦。《吉檀迦利》中也有对大自然的精彩描绘,在诗人心目中,大自然的美景与神占有同样崇高的地位。除《吉檀迦利》外,《园丁集》共85首诗,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探索追求,反映他为寻求出路而不得的复杂心境。《新月集》共37首诗,主要是描写和歌颂儿童的,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儿童深厚的爱,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有的表现了儿童的纯真和可爱,有的颂扬了伟大的母爱。《飞鸟集》共325首短诗,诗人把这些小诗比作漂泊者的人生历程,如同飞鸟长途跋涉时留下的足迹,从而表达了他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晚期的政治抒情诗,逐渐改变了以前的改良主义情调和神秘主义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生辰集》第10首被认为是泰戈尔一生创作的纪念碑,泰戈尔在这首诗中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问题,他以此为标准总结评价了自己一生的创作。 英国殖民者于1600年组成东印度公司,开始入侵印度,到19世纪中叶吞并整个印度,英国侵略印度的历史前后三百多年,整个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长达一百多年,它的社会性质不是半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