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是脑部。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差,自然平均生存时间仅1个月~2个月。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新疗法的迅速发展,为晚期肺癌脑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和更多的期待,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地改善了生活质量。肺癌脑转移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流行病学

脑转移性肿瘤包括脑实质转移(brain metastasis,BM)和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LM)。脑实质转移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大脑半球,其次为小脑和脑干。脑膜转移较脑实质转移少见,但预后更差。近年来,随着肺癌发病率上升,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使患者生存期延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和诊断率也逐年升高。肺癌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黑色素瘤、乳腺癌、肾癌及结直肠癌,20%~65%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是脑转移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

三、临床表现

(一)脑实质转移

脑实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共性的颅内压增高、特异性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1. 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

2. 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大脑半球功能区附近的转移瘤早期可出现局部刺激症状,晚期则出现神经功能破坏性症状,且不同部位肿瘤可产生不同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包括:①精神症状:②癫痫发作:③感觉障碍:④运动障碍:⑤失语症:⑥视野损害:

丘脑转移瘤可产生丘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小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

脑干转移瘤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

(二)脑膜转移

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常因肿瘤细胞侵犯部位不同而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

脑膜转移的主要临床表现有:①脑实质受累及脑膜刺激表现:②颅神经受累表现:③颅内压增高表现和脑积水压迫脑组织引起的进行性脑功能障碍表现等;④如同时伴有脊膜播散则还可出现脊髓和脊神经根刺激表现。

四、辅助检查

1.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头颅MRI平扫典型脑转移瘤可见T1中低、T2中高异常信号,病灶周围水肿,增强扫描后可见较明显强化。增强MRI对微小病灶、水肿和脑膜转移较增强CT敏感,在肺癌脑转移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随访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应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对于肺癌脑转移的诊断、疗效评价及治疗后随访具有重要意义,有头颅MRI检查禁忌症的患者应行CT检查。

3.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PET-CT能够评价肿瘤及正常组织的代谢差异,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同时可寻找原发肿瘤。

4. 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可行脑脊液压力检测,收集脑脊液并完善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病理诊断检查,脑转移尤其是软脑膜转移的患者可出现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高,如细胞学检查见癌

细胞可明确诊断。

5. 血清肿瘤标志物:肺癌相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等,SCLC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可有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肌酸激酶BB(CK-BB)以及嗜铬蛋白A (CgA)等的释放异常。上述肺癌相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作为监测疗效和病情变化的辅助指标。

6. 分子病理检测: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

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应该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脑转移的治疗,包括手术、全脑放疗(WB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其目的是治疗转移病灶、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治疗

对于无症状脑转移患者,可先行全身治疗:①EGFR基因敏感突变并且不存在耐药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推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一线治疗,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推荐克唑替尼一线治疗;②EGFR基因敏感突变阴性、ALK融合基因阴性及这两个基因

表达状况未知并伴有脑转移的晚期NSCLC患者,应行全身化疗。对于有症状脑转移而颅外病灶稳定的患者,应积极行局部治疗。如脑转移瘤数目不超过3个,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案:①手术切除脑转移瘤(详见“手术治疗”);②SRT;③SRT联合WBRT。如脑转移瘤数目多于3个,可行WBRT或SRT。

2. 小细胞肺癌(SCLC)脑转移的治疗

对于初治无症状的SCLC脑转移患者,可先行全身化疗后再行WBRT;对于有症状的SCLC脑转移患者,应积极行WBRT。之前接受过WBRT的复发患者再次进行WBRT要谨慎评估。

(二)手术治疗

较化疗、放疗等其他治疗方法,手术具有如下优点:①全部切除转移瘤可以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消除转移灶对周围脑组织的刺激;②获得肿瘤组织,从而明确病理诊断;③手术能通过切除全部肿瘤而达到局部治愈。

1. 手术适应证

(1)活检术:明确病理、分子或基因类型,指导下一步治疗。

1) 肺原发灶隐匿或虽原发灶明确但取材困难;

2) 肺原发灶病理明确,但脑部病变不典型或难于鉴别;

3) 明确是肿瘤坏死抑或复发,评估前期放、化疗效果。

(2)手术切除:脑转移瘤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切除需考虑肿瘤个数、大小和部位、组织学类型、患者的全身状况等,以上因素要单独考量,但手术

选择还应整合所有因素、综合权衡。值得注意的是,脑转移的患者都是晚期,手术选择应该谨慎。

1) 脑内单发、部位适合、易于切除,且肿瘤或其水肿占位效应重或导致脑积水的患者适合手术切除。而虽为单发但对放、化疗敏感的病理类型,如SCLC等可不首选手术,但下列情况除外:转移瘤和/或水肿体积大、颅内压失代偿、肿瘤卒中等濒临脑疝、危及生命者应急诊手术,为下一步放、化疗争取时间和空间。

2) 多发脑转移瘤手术治疗目前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若肿瘤数目不超过3个,且手术能完全切除,则与单发脑转移瘤患者一样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3个以上脑转移病灶治疗应首选WBRT或SRT,但如果出现肿瘤卒中、梗阻性脑积水等危及生命时,也应行手术减压。

3) 肿瘤大小:肿瘤最大径大于3 cm者,一般不适合放射治疗,宜首选手术;肿瘤最大径小于5mm,尤其位于脑深部(丘脑、脑干等)宜首选放疗或化疗;如肿瘤最大径介于1cm~3cm,则根据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等综合评估来决定首选手术还是其他治疗。

4) 肿瘤部位:尽管目前借助神经导航、术能定位等技术,神经外科医生可以到达颅内任何一个部位,但脑深部或功能区转移瘤手术的致残率总体上仍较浅表或非功能区的手术致残率为高。因此,对位于脑干、丘脑、基底节的脑转移瘤原则上不首选手术。

2. 手术方法

(1)手术辅助技术

(2)手术入路

(3)对于脑膜转移的患者,可植入Ommaya储液囊行脑室内化疗,对合并交通性脑积水的患者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以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但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能增加肿瘤腹腔转移的机会。

(4)复发脑转移瘤的再次手术

(三)放射治疗

1. WBRT

WBRT是脑转移瘤的主要局部治疗措施之一,可以缓解晚期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肿瘤局部控制情况。WBRT的适应证包括:

①NSCLC脑转移患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失败后的挽救治疗;

②多于3个病灶的NSCLC脑转移患者的初始治疗,联合SRS局部加量;

③NSCLC脑转移患者颅内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④对广泛脑膜转移的肺癌患者综合应用WBRT与椎管内化疗,对有脊膜转移的肺癌患者可行全脑全脊髓放疗;⑤广泛期SCLC伴有脑转移的患者,无论是否有症状,也无论转移病灶多少,均可行WBRT,SCLC发生脑转移时WBRT通常是首选治疗手段,主要原因是多发脑转移的发生概率高;⑥SCLC患者之前接受过脑预防照射(PCI)者,之后出现多发脑转移时,可慎重再次选择WBRT。

2. SRT

SRT在脑转移的治疗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和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HSRT)。目前SRT/FSRT治疗的主要适应证为:①单发直径4cm~5cm以下的转移瘤(SCLC除外)的初程治疗;②≤4个转移灶的初程治疗;③WBRT失败后的挽救治疗;④颅内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⑤既往接受SRS治疗的患者疗效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且影像学认为肿瘤复发而不是坏死,可再次考虑SRS;⑥局限的脑膜转移灶WBRT基础上的局部加量治疗。

对于大体积病灶(通常为>3 cm),单次的SRS难以达到良好的局部控制,且治疗毒性明显提高,因此建议采用FSRT。

由于颅内肿瘤具有难以完整切除的特性,单纯手术治疗后患者极易复发,故术后行术区局部调强适形放疗(对术区较大者)或FSRT治疗实为必要,尤其对于一般状况良好和颅外疾病控制的预后较好的患者。

(四)内科治疗

1. NSCLC脑转移的化疗

化疗是NSCLC重要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也是NSCLC脑转移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以顺铂、卡铂为主的铂类药物为基础,联合第三代细胞毒类药物可给NSCLC脑转移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2. SCLC脑转移的化疗

化疗是SCLC脑转移患者综合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初治的SCLC 脑转移患者,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长春新碱、顺铂/依托泊苷/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阿霉素/依托泊苷三个化疗方案均具有一定疗效,脑转移病灶的有效率(ORR)为27%~85%。

3. 鞘内注射

鞘内注射化疗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提高脑脊液内药物浓度,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给药途径包括:经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化疗药物和经Ommaya储液囊行脑室内化疗。与经腰椎穿刺鞘注给药相比,经Ommaya储液囊给药安全性更好,可避免鞘注误将药物注射到硬膜外间隙的风险;对于伴有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可避免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的发生。鞘内注射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和塞替派。

4. 分子靶向治疗

尽管目前尚没有批准专门用于NSCLC脑转移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但是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分子靶向药物为NSCLC脑转移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1)EGFR-TKIs

越来越多学者关注EGFR-TKIs在NSCLC脑转移患者中的治疗作用。

(2)ALK抑制剂

ALK融合基因是NSCLC另一个明确的治疗靶点。NSCLC患者ALK

融合基因阳性率约为5%。中国NSCLC患者ALK融合基因的阳性率约为3%~11%。克唑替尼是一种口服的ALK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

5. 抗血管生成药物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于非鳞NSCLC脑转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五)对症治疗

肺癌脑转移患者常伴有颅内压升高导致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颅内高压的患者属于肿瘤急症,首先是积极给予脱水和利尿治疗以降低颅压,可选择的药物包括:甘露醇、甘油果糖和呋塞米。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地塞米松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不改善预后。其次是控制症状,包括抗癫痫和镇痛治疗,由于抗癫痫药物不能减少NSCLC脑转移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因此一般仅用于有发作症状的患者,不预防性应用。头痛明显患者可予止痛对症治疗。

1. 甘露醇

2. 糖皮质激素

3. 利尿剂

4. 抗癫痫治疗

六、预后

在分级预后系统(GPA)基础上,根据不同原发肿瘤脑转移的差异进一步提出了诊断特异性GPA(DS-GPA)。DS-GPA中,肺癌脑转移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卡氏评分(KPS)、颅外转移和脑转移数目,具体评分标准如表1。

七、随访

肺癌脑转移患者诊治后应定期随访并进行相应的检查。检查方法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频率一般为治疗后每2个月~3个月随访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就诊,以根据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2015年中国肺癌诊疗指南

2015 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 内容: 一、概述 二、病理诊断评估 三、分期 四、治疗 五、姑息治疗 (一)前言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60.59万(男性41.63万,女性18.96万),居恶性肿瘤首位(男性首位,女性第2位),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19.59%(男性23.03%,女性14.75%)。 肺癌发病率为35.23/10万(男性49.27/10万,女性21.66/10万)。同期,我国肺癌死亡人数为48.66万(男性33.68万,女性16.62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24.87%(男性26.85%,女性21.32%)。肺癌死亡率为27.93/10万(男性39.79/10万,女性16.62/10万)。 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有益于早期发现早期肺癌,提高治愈率。低剂量 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发现早期肺癌的敏感度是常规胸片的4-10 倍,可以早期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数据显示,LDCT 年度筛查能发现85% 的I期周围型肺癌,术后10 年预期生存率达92%。 美国全国肺癌筛查试验证明,LDCT 筛查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我国目前在少数地区开展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试点技术指南中推荐采用LDCT 对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中提出的肺癌筛查风险评估因素包括吸烟史(现在和既往)、氡暴露史、职业史、患癌史、肺癌家族史、疾病史(慢阻肺或肺结核)、烟雾接触史(被动吸烟暴露)。 风险状态分3组:(1)高危组:年龄55-74 岁,吸烟史≥30包年,戒烟史<15 年(1 类);或年龄≥50 岁,吸烟史≥20包年,另外具有被动吸烟除外的项危险因素(2B 类)。(2) 中危组:年龄≥50 岁,吸烟史或被动吸烟接触史≥20包年,无其他危险因素。(3)低危组:年龄<50 岁,吸烟史<20包年。NCCN 指南建议高危组进行肺癌筛查,不建议低危组和中危组进行筛查。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在原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0 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制订了本规范。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1) 刺激性干咳。(2) 痰中带血或血痰。(3) 胸痛。(4) 发热。(5) 气促。当呼吸道症状超过2 周,经对症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 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 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 肿瘤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 肿瘤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一例右肺腺癌脑转移伴头痛、恶心、呕吐的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一例右肺腺癌伴头痛、恶心、呕吐的病例分析 河南圣德医院药学部刘胜 肿瘤患者中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但是其诱因很多,包括肿瘤脑转移引起的颅内压升高,化疗药物副作用,心理作用,失眠等等都能引起。其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不能很好的通过饮食摄取营养,保证良好的休息,严重者甚至影响患者化疗周期,缩短患者生存时间。临床上出现这一系列症状,应及时发现对症治疗。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47岁,确诊“原发性右肺腺癌锁骨上、双肺、胸膜转移T1cN3M1 Ⅳ期,EGFR基因21外显子突变,ALK融合蛋白(-),ROS-1(-)”。2018年6月,因劳累后气喘至北京市肿瘤医院,诊断为右肺腺癌,基因检测:EGFR基因21外显子突变,ALK融合蛋白(-),ROS-1(-),于2018.7.5开始口服埃克替尼治疗。2018.10.30,复查CT示:右肺近肺门处肿块、双肺多发小结节及索条影、纵膈多发淋巴结、双侧胸膜增厚,疗效评估为PD。 2018.10.31至我院,完善相关检查,病理检查所见:(肺门)癌,待分类,基因检测:EGFR基因21外显子突变,ALK融合蛋白(-),ROS-1(-)。排除相关禁忌,于2018.11.18,2018.12.11,2019.1.5,2019.1.25给予“培美曲塞+卡铂+贝伐珠单抗”治疗4周期,第3周期疗效评估为胸部部分缩小。 2019.2.13,因“头痛伴头懵、眼睛酸胀半月”入院复查,CT示胸部病情稳定,头部MRI提示脑部转移,于2019.2.19、2019.3.12给予“培美曲塞+卡铂+贝伐珠单抗”治疗2周期,并于2019.2.23行全脑放疗DT30Gy/10f,同步放化疗。2019.4.8入院复查,疗效评估为胸部进展,脑部稳定,于2019.4.11给予“多西他赛+贝伐珠单抗”治疗1周期。 2019.5.7入院复查,疗效评估为胸部进展,于2019.5.9开始给予“安罗替尼”口服治疗。2019.5.28入院复查,疗效评估为胸部进展,脑部稳定,于2019.5.31给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并同时口服安罗替尼。(2019.6.6,头部MRI:1.脑内多发小结节影,部分较前略小;2.左侧脑室前角旁结节此次扫描显示欠清;3.双侧筛窦炎症,较前明显;3.顶部皮下条形异常信号。疗效评估为稳定)。2019.6.17,患者活动后胸闷、胸痛,伴乏力、右手指关节疼痛,对症治疗后好转, 2019.6.19给予“帕

《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是脑部。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差,自然平均生存时间仅1个月~2个月。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新疗法的迅速发展,为晚期肺癌脑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和更多的期待,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地改善了生活质量。肺癌脑转移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流行病学 脑转移性肿瘤包括脑实质转移(brain metastasis,BM)和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LM)。脑实质转移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大脑半球,其次为小脑和脑干。脑膜转移较脑实质转移少见,但预后更差。近年来,随着肺癌发病率上升,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使患者生存期延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和诊断率也逐年升高。肺癌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黑色素瘤、乳腺癌、肾癌及结直肠癌,20%~65%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是脑转移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 三、临床表现

(一)脑实质转移 脑实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共性的颅内压增高、特异性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1. 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 2. 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大脑半球功能区附近的转移瘤早期可出现局部刺激症状,晚期则出现神经功能破坏性症状,且不同部位肿瘤可产生不同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包括:①精神症状:②癫痫发作:③感觉障碍:④运动障碍:⑤失语症:⑥视野损害: 丘脑转移瘤可产生丘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小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 脑干转移瘤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 (二)脑膜转移 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常因肿瘤细胞侵犯部位不同而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要点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要点 1 概述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各地,肺癌均居恶性肿瘤死亡构成比的第一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不断升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出版的GLOBOCAN 2012估计:全世界肺癌新发病例182.5万(男性124.2万,女性58.3万);肺癌死亡病例159.0万(男性109.9万,居首位;女性49.1万,居第2位)。与30年前相比,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肺癌。 肺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临床上有1/4~1/3的肺癌患者存在合并症,手术存在一定风险(表1)。肿瘤热消融是指利用热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直接导致靶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的原位灭活技术。它具有微创、恢复快,安全、并发症少,适形、效果可靠,可重复、费用低等优点,被用于因肿瘤本身的原因,或者心肺功能不适合于外科手术治疗的肺癌病人。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肺部肿瘤热消融手段包括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冷冻消融和激光消融等。 射频消融的原理是应用频率<30mHz(通常在460kHz~480 kHz)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局部温度达到60~100时,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

程度有赖于达到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包括热量传导与循环血液及细胞外液间的热对流。 2 操作平台 2.1 CT 是目前最常用和最准确的操作平台。它具有定位精确、及时发现并发症和评估疗效的优点。但是不能实时监测穿刺过程,只能提供静态的横截面图像,需要反复扫描。 2.2 B超B超引导可实时监测,操作时间短,但它显示的病灶和穿刺位置没有CT那样直观清楚,只用于超声能观察到肿瘤全貌的靠近胸壁或与胸壁粘连的肿瘤。 2.3 其他新技术如磁共振、C臂CT技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CT-纤维支气管镜、磁导航支气管镜(ENB)。 3 射频电极 3.1 单极射频电极 3.1.1 多针伸展型射频电极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 版) 肺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临床分期、个体差异、病理结果、肿瘤异质性和疾病发展趋势等。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能够综合各科室的意见,制定个性化、精准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平衡治疗获益和风险,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预期和生活质量。 在肺癌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中,MDT诊疗模式也被美国国 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明确推荐。以MDT诊疗模式为 中心,结合最佳的循证证据和个体数据,能为肺癌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获益、降低并发症和疾病进展风险。 肺癌MDT诊疗模式不仅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也适用于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并贯穿于肺癌全病程 管理流程中。对于肺癌疑难病例、Ⅲ期肺癌和寡转移肺癌等复杂病例,在制定初始治疗方案前,发起MDT评估并制定诊疗 方案至关重要。

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的临床获益已在国外得到证实。在中国,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因此,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实施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已成为势在必行的治疗方式。 传统诊疗模式中,患者转诊需要等待时间,而且每到一个新的科室,医师需要重新熟悉患者情况并修订治疗方案。相比之下,MDT模式集合多学科专家优势,可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并抓住最佳治疗时机。肿瘤患者MDT诊疗模式已经发展了30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其他癌种MDT诊疗模式运行结果显示,MDT能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MDT诊疗可显著缩短治疗等待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增加高质量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机会和入组效率,提高医院病床的周转率和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英国通过立法确保每一位恶性肿瘤患者获得MDT综合诊疗的 机会。 肺癌的MDT诊疗模式有利于促进临床跨学科交流和融合,整合发展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强化跨学科团队合作与核心人才的培养,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MDT方案确立和后期

2018版CSCO恶性肿瘤诊疗指南公布

2018版CSCO恶性肿瘤诊疗指南公布 南京——2018年4月21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于南京召开了CSCO指南会,近千名来自全国各肿瘤领域的临床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交流研究结果,见证指南更新。4月21日早上8点,CSCO召开了新闻发布会,CSCO理事长李进教授,学会领导秦叔逵教授、吴一龙教授、梁军教授、徐瑞华教授、王绿化教授、程颖教授,秘书长江泽飞教授、郭军教授,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为积极响应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部署,配合国家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做好肿瘤防治工作,推动全国临床肿瘤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帮助各级医务人员提高诊治和研究水平,CSCO 本着“兼顾地区发展不平衡、兼顾药物和治疗措施的可及性、兼顾肿瘤治疗价值”基本原则及核心思想,制定一系列常见恶性肿瘤诊疗指南。 2016年,CSCO首次发布肺癌诊疗指南,2017年,CSCO发布了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4种常见恶性肿瘤诊疗指南,指南发布以来,受到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018年,CSCO指南工作委员会将更新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指南,同时还将新发布肾癌、头颈肿瘤、甲状腺癌、肉瘤、胰腺癌、肝癌、血液肿瘤、食管癌等八个指南。 CSCO指南特点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诊疗产品的可及性、吸收精准医学新进展,制定中国常见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是CSCO的基本任务之一。近年来,国际指南的制定出现了一个新趋向,即更多地考虑诊疗资源的可及性,这尤其适合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差异性显著的国家及地区,CSCO指南需要兼顾地区发展差异、药物和诊疗手段的可及性以及肿瘤治疗的社会价值三个方面。 CSCO指南的具体特点可以概括为:针对恶性肿瘤的诊疗问题,以前分为基本策略和可选策略,基本策略属于可及性好的普适性诊疗措施,可选策略属于在国际或国内已有高级别证据,但可及性差或效价比超出国人承受能力的药物或质量措施,或临床实用但证据等级不高的措施。而2018年在更新和新制定指南时,指南工作委员会要求各指南专家委员会,要更加重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CSCO专家的意见,增加CSCO专家委员会专家的不同推荐等级,更便于专业人士参考使用。 下面分别介绍各癌种指南的特点。 1 2018 CSCO肺癌诊疗指南 2018年是CSCO原发性肺癌指南的第3次发布,更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分子分型,根据ADJUANT、EVAN研究推荐早期术后患者行EGFR 检测;②外科治疗部分增加机器人手术的推荐;③术后辅助治疗:增加EGFR TKIs的推荐;④晚期EGFR敏感突变NSCLC 患者:根据FLAURA研究推荐奥希替尼的一线治疗,根据BRAIN研究推荐EGFR突变伴有≥3个脑转移病灶的患者一线应用EGFR TKI;⑤

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BRAF突变诊疗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BRAF突变诊疗专家共识要点 1.BRAF突变在晚期NSCLC患者中较为罕见,发生率约为1-3%。BRAFV600E是最常见的突变亚型,约占所有BRAF突变的90%以上。 2.BRAF突变与NSCLC患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患有BRAF突变的NSCLC患者通常具有较差的预后和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期。 3.全面评估病情是进行治疗决策的重要基础。包括病变部位、转移情况、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等多个因素。BRAF突变检测应在确诊NSCLC后尽早进行。 4. 对于未接受过治疗的BRAF V600E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首选治疗是联合治疗方案(dabrafenib和trametinib联合应用)。该联合治疗通过同时抑制BRAF和MEK信号通路,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生存期延长。 5. 对于已经接受过铂类化疗的BRAF V600E阳性晚期NSCLC患者,在疾病进展后,可考虑单药替莫唑胺作为二线治疗。替莫唑胺与dabrafenib和trametinib相比疗效相似,但其副作用更轻,适用于年龄较大或存在合并症的患者。 6.对于BRAFV600E以外的其他BRAF突变亚型,目前尚无特定的靶向治疗。此时可考虑临床试验或个体化治疗策略。 7.BRAF突变NSCLC的治疗应始终面向个体化,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学、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其他相关因素。 8.在BRAF靶向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定期进行影像学评估,监测肿瘤缩小情况以及疾病进展。

9. 靶向治疗后,应通过临床相关病理生物标志物监测患者治疗效果和病变进展。这些标志物包括血清标志物(如CEA、Cyfra21-1等)、外周血中循环肿瘤DNA(ctDNA)的监测等。 10.针对BRAF突变NSCLC患者的精准医学治疗仍需持续研究和探索,临床相关试验是推进治疗策略的重要途径。

脑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脑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脑转移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部肿瘤之一,美国每年预计新发病例超过25万,是脑原发肿瘤的10倍多。据统计约1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进展过程中会发生脑转移。脑转移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最新资料表明40%~50%的脑转移来源于肺癌,15%~20%来源于乳腺癌,15%~20%来源于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包括了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手术切除。治疗方案与患者的身体状态、转移灶的特点、肿瘤全身转移情况以及原发灶组织学类型等因素有关。 脑转移瘤的治疗也更加注重个体化综合治疗,特别是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来源脑转移瘤患者,靶向治疗正在改变传统的治疗策略。但是,手术治疗在脑转移瘤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为手术具有迅速缓解颅内压和明确病理的优势;而且,近年来神经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明显提高,以前无法实施或高风险的手术也成为可能。 手术治疗的作用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安全性的提高,手术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手术治疗是脑转移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相对于其他治疗方式,手术具有多种优势。首先,它是唯一能够提供病理诊断的治疗方法,这也为其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次,直接切除病变,重建脑脊液循环;缓解颅内高压症状,并减少激素依赖性。此外,对于伴有癫痫发作的患者,手术可以直接移除癫痫灶。最后,在某些急诊情况下,手术能够迅速缓解病情,挽救生命。 手术患者的选择

目前,尚无明确的关于脑转移瘤手术指征的阐述。一般来说,脑转移瘤手术决策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态、原发病灶的性质和状态以及脑转移瘤的数目、部位和大小等。患者的身体综合状态是决定手术的重要因素。 术前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排除明显的手术和麻醉禁忌,如心肺功能不全、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回顾性研究显示,患者年龄<65岁、全身情况较好(KPS评分>70)、稳定或无颅外转移的患者可以明显从手术中获益。 转移瘤的数目和大小是选择手术治疗的主要因素。占位效应明显的单发病变,是手术治疗的最佳指征。但是,对于存在多个脑转移瘤的手术治疗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评估。有研究发现,当所有病变都可进行手术且被完全切除时,多个转移病变(<4个)的切除与单一脑转移的切除一样有效。因此,多发性脑转移瘤不应该完全排除手术治疗的可能。手术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患者的作用在于明确病理和缓解颅内压。如为明确病理,应该尽量选在手术容易获得组织的病变手术;

冠状动脉介入-肺癌切除杂交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冠状动脉介入-肺癌切除杂交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肿瘤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以肺癌与冠心病最具代表性。近年来,随着肿瘤诊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肺癌与冠心病共病患者群体大幅增加。这些手术治疗极具挑战,如果先用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肺癌可能扩大和/或转移;如果先行肺癌切除,手术风险会因冠状动脉狭窄显著增加。这个困境促进了冠状动脉杂交手术及肺癌切除手术的发展和经验积累,为实现PCI联合肺癌切除提供了依据。对同时具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应证和肺癌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肺癌切除杂交手术,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及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缩短手术等待时间,避免肿瘤进展。对该类患者的临床决策与预后结局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无冠状动脉介入-肺癌切除杂交手术的指南和专家共识。鉴于此现状,本共识编写专家组结合国内外系列相关指南和临床实践,梳理出冠状动脉介入-肺癌切除杂交手术全流程管理的指导意见,希望为临床医师对肺癌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疗提供全新策略,为这类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不同选择。 肿瘤与心血管系统疾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两类疾病,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共同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种族、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不良饮食等,这两类疾病发病的“共同土壤”与共同机制促生了肿瘤心脏病学科的成立和对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共病患者诊疗措施的一系列全新认识。同时,由于以分子靶向为代表的肿瘤治疗技术的长足进步,肿瘤

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致使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共病群体大幅增加。我国现阶段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并仍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中国新发癌症中最常见的是肺癌(男性24.6%,女性15.2%),癌症死亡率最高的也是肺癌(男性29.7%,女性22.9%)。而在男性肺癌患者中合并冠心病的比例约为6.9%,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的沉重负担。 当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和肺癌时,其最佳手术治疗策略长期以来被广泛讨论。当冠状动脉存在重度狭窄且具有肺癌手术适应证时,治疗策略的矛盾主要来自肺癌切除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两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如果肺癌患者伴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存在较高的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需要先完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其中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DAPT需30~180d,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需1年,必将推迟外科手术时间。而既往研究显示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倍增时间变化很大,一般超过30d、少于400d。 近年来冠状动脉杂交手术的发展和经验积累也为实现冠状动脉介入和肺癌切除杂交手术提供了借鉴。针对同时具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应证和肺癌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推荐可以尝试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肺癌切除杂交手术。 1 多学科联合会诊团队(MDT)的建立 MDT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规范化诊疗,建立MDT团队有助于相

《二代测序技术在NSCLC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二代测序技术在NSCLC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20版)》要点 1 引言 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18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近209.4万例,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1.6%,死亡病例176.1万例,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8.4%。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发肺癌患者数为78.1万,死亡数达到62.6万,居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人数首位。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肿瘤的治疗模式也在发生变革,个体化精准治疗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一系列新药临床研究的突破,近10年间新发现的肿瘤驱动基因不断增多,推动了NSCLC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近年来兴起的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NSCLC的免疫治疗研发和应用速度进步显著,目前已有多个针对NSCLC患者的免疫治疗方案获批。但如何筛选出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仍是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一大挑战。研究表明,全面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信息可为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的方案选择、预后判断,以及为临床试验入组提供依据。 二代基因测序(NGS)又称为高通量测序,该技术能够同时对上百万

甚至数十亿 个DNA进行分析,实现了高通量测序的目标。 2 NGS检测的适用人群 2.1 常规推荐进行NGS检测的NSCLC患者 【共识1】:推荐所有病理诊断为肺腺癌、含有腺癌成分的肺癌以及不能分型的晚期新发或术后复发的NSCLC患者常规进行基因检测。[级推荐] 对经小标本活检诊断为含有腺癌成分或具有腺癌分化的混合型鳞癌,以及年轻或不吸烟/少吸烟肺鳞癌患者,也推荐进行基因检测。[级推荐] 2.2 NGS和传统检测方法的比较 【共识2】:针对敏感型突变发生率高的NSCLC患者(见“共识1”),常规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建议使用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NGS产品进行复检。[级推荐] 3 晚期新发或术后复发NSCLC患者首次进行基因检测的

中国人群肺癌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及参考区间建立规范化流程专家共识(2021)要点

中国人群肺癌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及参考区间建立规范化流程专家共识 (2021)要点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按组织类型不同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NSCLC 占所有肺癌的80%以上,包括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以腺癌为最多见。SCLC分两类,包含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根据显微镜下所见的形态不同分为:1)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2)结合型小细胞癌。吸烟是SCLC的主要风险因子。由于肺癌早期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因此,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关键。肺癌血清标志物检测因简便易行、无创性且费用低而受到广泛重视。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肺癌血清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效果仍存在多种不足,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与人们开展肺癌标志物临床研究所采取的方法缺乏规范性,导致所得的结果缺乏一致性,以及临床实践中对肺癌标志物的应用不恰当等因素有关。一些肺癌血清标志物虽然对患者的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然而在早期肺癌的诊断灵敏度方面和对各期肺癌的总体诊断效果仍不理想。 1 肺癌血清标志物在肺癌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肺癌血清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和人附睾蛋白4(HE4)

等。通过对血清标志物CEA、NSE、CYFRA21-1、ProGRP、SCC-Ag、HE4等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其在肺癌诊疗中的价值。 1.1 肿瘤标志物在NSCLC诊疗中的应用 1.1.1 CEA 肺癌患者血清中的CEA水平显著升高,以腺癌最为显著。CEA与低剂量CT联合检查可以显著提高肺癌筛查的效果。 1.1.2 CYFRA21-1 肺癌患者血清CYFRA21-1明显升高,尤其是对肺鳞癌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1.1.3 SCC-Ag 血清SCC-Ag浓度与SCC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血清SCC-Ag 水平对鳞癌有很高的特异性,并随疾病进展而升高。 1.1.4 HE4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血清HE4水平与肺癌的关系。 1.2 肿瘤标志物在SCLC诊疗中的应用 1.2.1 NSE SCLC患者血清NSE水平显著性升高,而腺癌和鳞癌患者的NSE水平接近,两者均显著低于SCLC,因此NSE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晚期肺癌患者的NSE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肺癌。血清NSE水平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肺癌治疗后NSE水平下降,复发时会再度升高,因此

基于RNA-based NGS检测非小细胞肺癌融合基因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基于RNA-based NGS检测非小细胞肺癌融合基因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 识(2023)要点 摘要 基于RNA水平的二代测序(RNA-based NGS)技术已被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为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之一。NSCLC可用药靶点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融合,用于评估靶向治疗可行性的基因突变和融合基因检测均不可或缺。目前,基于DNA水平的NGS (DNA-based NGS)结合RNA-based NGS一次性同步检测基因突变和融合的技术已部分应用于临床实践。然而,RNA-based NGS检测融合基因的应用时机、应用场景和质控方面在我国仍缺乏规范和标准。本共识将进一步明确RNA-based NGS在融合基因检测中的应用时机、应用场景和质控,并给予指导性建议,推动RNA-based NGS在NSCLC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使患者能够最大程度地从融合基因检测中获益。 肺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一。近十年,靶向治疗极大改善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除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V-raf 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体B(BRAF)等基因突变类型,在NSCLC中针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ros肉瘤致癌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转染时重排(RET)等融合基因的靶向药物也陆续在国内外获批上市并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机会,显著改善了携带融合基因变异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因此,融合基因检测越来越受到关注。脱氧核糖

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表达检测是判断基因融合的主要检测方法。 目前,融合基因的金标准检测方法为基于DNA水平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然而由于NSCLC有众多的驱动基因和多样的变异形式,因此具有高通量优势的第二代测序技术(NGS)也广泛应用于NSCLC融合基因检测。目前NSCLC可用药的变异形式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融合,RNA-based NGS检测基因融合应整合到DNA-based NGS检测基因突变中,以提高基因融合的检出率。目前,一次性取样并通过DNA-based NGS和RNA-based NGS同时检测的技术已研发成功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虽然在近几年内RNA-based NGS已被报道可用于NSCLC的融合基因检测,但我国RNA-based NGS检测融合基因的应用时机、应用场景和质控尚无行业技术标准、相关规范和共识。 1 NSCLC的主要融合基因类型 基因融合是通过染色体反转、串联复制、缺失(deletion)或易位,合并不同的、独立的基因或基因片段的过程,即由于某种机制(如染色体结构重排引起基因组变异)造成两个或多个不同基因的部分序列或全部序列(编码区)首尾相连,置于同一套调控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核糖体结合序列、终止子等)控制之下,构成一个新的嵌合基因。基因融合与各种疾病,尤其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实体瘤的呼吸系统肿瘤和乳

2022基于分子标志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2基于分子标志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摘要】近年来,肺癌在筛查、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局限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仍有很多患者在术后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目前,NSCLC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主要基于临床及病理特征,并不能准确地区分不同复发风险的患者。随着新型检测手段的发展,已发现了多种可能在NSCLC中具有预测发风险的分子标志。为归纳总结NSCLC患者术后复发相关的分子标志,我们制定了基于分子标志的NSCLC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共识主要围绕早期NSCLC患者,从分子层面对疾病复发风险进行探讨、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够为早期NSCLC患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预测复发风险工具,从而为疾病管理提供更多帮助。 1 背景 肺癌是中国当前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最多的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20年中国新发肺癌人数82万,肺癌死亡人数71万,均远超其他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约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0%-85%。目前手术仍是NSCLC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只有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才有彻底治愈的可能。然而NSCL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如何防止术后复发是医生和患者都非常

关注的问题。由于NSCLC存在异质性,包括组织学类型、分子特征和驱动基因等,使得患者复发存在较大差异。既往传统的临床研究主要根据病例临床因素(临床分期、吸烟史、性别、组织学类型和手术方式等)作为分析的指标,通过统计学方法对临床特征与复发关系进行分析,得到NSCLC的复发因素,帮助医生对NSCLC患者进行术后复发预测。随着近年来对肺癌生物学理解的加深,NSCLC分子检测取得了重大进展,故临床需要了解肺癌分子机制是如何影响早期可手术NSCLC患者的复发的。 2 NSCLC驱动基因变异 2.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 EGFR突变是NSCLC中最主要的驱动基因变异亚型。该基因的激活性突变可以促进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以及血管增生,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 2.2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基因变异ALK重排/融合[常见伴侣包括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EML4)、TFG、KIF5B等]是NSCLC中继EGFR突变之后第二个明确可用药的肿瘤驱动基因,在NSCLC中变异比例为2%-7%,多见于不吸烟的年轻肺腺癌患者。 2.3 KRAS基因变异

期非小细胞肺癌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要点汇总

《期非小细胞肺癌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 要点 在所有类型的肿瘤中,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 据统计,2020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3万,肺癌死亡病例约为61万。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除小细胞肺癌之外的任何类型的上皮细胞肺癌。 在肺癌病理类型中,NSCLC占80%~85%,其中约30% 的NSCLC患者在就诊时已达到期,也就是局部晚期,此类患者大多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lll期NSCLC是高度异质性的一组疾病,根据TNM分期可进一步分为lllA期、lllB期和lllC期。 一、方法学 二、lll期NSCLC可切除性的定义、多学科治疗策略和治疗目标 1.lll期NSCLC可切除性的定义和多学科治疗策略: 根据世界肺癌研究会TNM分期第8版,lll期NSCLC分为lllA、lllB和lllC期,包括在初始诊断时确定的期NSCLC以及在手术后病理学发现的lll期 NSCLC。 根据肿瘤是否具有手术切除的可能性,lll期NSCLC分为可切除、不可切除和潜在可切除3类。 lll期NSCLC是一类异质性明显的疾病,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临

床医师面临的挑战。 不同于lV期NSCLC,lll期NSCLC是有治愈希望的,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手段。 本共识专家建议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2.lll期NSCLC的治疗目标: 专家一致认为,对于可切除的lll期NSCLC,最佳手术目标是完全性切除并且尽可能多的保留未受累实质。 绝大多数专家(90%)认为,不可手术切除的lll期NSCLC患者仍然存在治愈的希望,此类患者应采取根治性放化疗;lllA期两站N2纵隔淋巴结转移没有融合的患者应当采取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 三、诊断分期和治疗前评估 1. 诊断分期: 绝大多数专家(95.0%) 认为,NSCLC患者临床分期应通过影像学检查(如全身PET-CT、颅脑磁共振、胸部CT、全身骨扫描、上腹部CT或腹部超声等)、气管镜、纵隔镜、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EBUS-TBNA)、超声内镜(EUS)等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评估。 专家一致推荐lll期NSCLC患者应采用高分辨率增强 CT作为分期基础,并一致推荐纵隔淋巴结短径≥1cm为淋巴结阳性的标准。 专家一致推荐lll期NSCLC患者在开始治疗前4周内进行诊断分期;lll

应届2020毕业季医药毕业论文题目

医药毕业论文题目 作为一个离家在外的人,生病感冒什么的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生病后往往就会前往医院找医生看病,医生是个长久不衰的职业,每年的毕业季总会从学校中走出一大批新手医生,在新手医生出学校大门之前还有一道难题就是毕业论文,下面是由学术堂整理收集的一些近年来比较好的医药毕业论文题目,希望为各位带来帮助。 医药毕业论文题目(一) 1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研究热点与进展 2 冠心病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3 2016年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进展 4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研究进展 5 果品主要真菌毒素污染检测、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进展 6 潜在毒性中药探讨 7 中药治疗肝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8 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版) 9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10 数据驱动的电子健康服务管理研究:挑战与展望 11 在线医疗健康服务医患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2 在线健康社区中用户回帖行为影响机理研究 13 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展 14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的研发进展及趋势 15 高通量测序研究益生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6 人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实验室操作专家共识(2016) 17 ENDOD1在前列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18 顺铂耐药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19 地西他滨抑制K562白血病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 20 5-Aza-CdR对DU145前列腺癌细胞系RNF180基因去甲基化作用的初步研究 21 脂质组学及其分析方法 22 在线二维液相色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3 微流控芯片分选临床样品中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进展 24 莪术主要单体成分抗炎、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25 2017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解读 26 自然杀伤细胞抗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从实验室到临床 27 金芪降糖片对糖尿病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机制 28 半枝莲总黄酮中7种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抗肿瘤活性 29 2013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30 2013年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 31 内质网应激的信号通路以及调控机制(英文) 32 基于代谢组学的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流感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33 《2017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34 退休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 35 低氧对再生医学中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 医药毕业论文题目(二) 36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临问题及相关政策研究 37 反式虾青素对慢性酒精中毒小鼠记忆功能和NF-κB、iNOS、TNF-α表达的影响 38 人参皂苷Rh2调控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 39 淫羊藿总黄酮通过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减轻自然衰老大鼠脑组织炎症反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要点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要点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其中新发病例约78.7万,死亡病例约63.1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最高,其次为中部、南部、北部、东部,西北部最低。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晚期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不高 肺癌的筛查 一、筛查人群的选择 (一)年龄段(2A类推荐证据) 本指南推荐在45~75岁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2015年全国肿瘤统计数据显示,肺癌的年龄别发病率及死亡率在45岁之后显著增加,因此,推荐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5岁。75岁之后,肺癌的年龄别发病率及死亡率有所下降,考虑到75岁以上人群的预期寿命、合并症、手术耐受性及筛查成本等因素,对于>75岁人群的肺癌筛查获益可能较小,因此,推荐肺

癌筛查的终止年龄为75岁。对于无法耐受可能的肺癌切除手术或罹患严重疾病预期寿命较短的个体不建议进行肺癌筛查。 (二)肺癌的危险因素(2A类推荐证据) 肺癌筛查的获益随着肺癌发病风险的增加而增加,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目前国内外筛查指南的共识。本指南对于高危人群的选择充分考虑了除年龄外的肺癌危险因素,结合中国肺癌的发病特点,推荐在符合年龄段的基础上,含有下列危险因素之一的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1. 吸烟:吸烟可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 2. 二手烟或环境油烟吸入史:亚洲人群中非吸烟女性的肺癌发生率显著高于欧美人群,推测可能与二手烟暴露和厨房等场所的环境油烟暴露有关。 3. 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史:长期接触氡、砷、铍、铬、镉及其化合物等高致癌物质者更易罹患肺癌。石棉暴 露可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另外,二氧化硅和煤烟也是明确的肺癌致癌物。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随访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耳切、细胞肺癌术后随访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摘要 外科手术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术后定期随访是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复发转移或第二原发肿瘤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本共识旨在完善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随访方案,为负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随访的同道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 正文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于策一位,复发转移是肺癌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术后的随访监测非常重要, 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复发转移或第二原发肿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然而,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NSCLC )术后复发转移及随访策略的探讨还比较少,国内外对于NSCLC术后患者的随访频率和采用的检查方法还没有达成共识。为完善我国NSCLC术后随访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撰写《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随访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显得尤为重要。参与该共识讨论、审稿的专家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保证了该共识的参考价值。 1方法与证据本共识检索了PubMed x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脂南[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指南[2]等,分析了近年来相关文献和硏究资料,结合国际现行临床指南,旨在为负责NSCLC术后随访的同道提供参考。本共识经3次专家讨论会修订并最终定

稿。 2 随访策略适用人群 根治性手术后、经病理诊断为NSCLC的患者。 3随访方案 病史问诊及体格检查是疾病诊疗的基本要求,也是NSCLC患者术后复查随访的基本要求,有助于系统了解患者病情及初步发现是否有复发、淋巴结转移等变化。有证据[芥6]表明:肺癌肿瘤标记物便于对复发进行监测,且起舂关键作用,故推荐患者每次随访均进行标志物复查监测。CT是肺癌术后最常用的临床影像学复查手段[7-9],各大指南均推荐术后患者进行胸部CT复查。 在全身复查中,腹部、颅脑、骨骼作为全身远处转移的高发部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应作为复查重点。NSCLC无症状脑转移患者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可能是因为颅脑磁共振成像(MRI)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其在检测微小病变方面优于颅脑CT[10],故颅脑检查以增强MRI为佳[11]。 全身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检查在无症状复发病灶诊断上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12]。当一些良性病变(如肺不张、肺实变和放射性纤维化)在标准CT影像中难以与肿瘤区分时,全身PET-CT可以区分真正的恶性肿瘤,因此方案B包括两种组合:胸、腹、颅脑、骨骼逐个部位检查,或全身PET-CT 检查,可根据患者病情、意愿、经济能力等做出选择。

2022肺癌姑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2肺癌姑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全球每年有超过5 680万人需要接受姑息治疗,而能够获得姑息治疗的患者仅占其中的12%。成人姑息治疗的最大单一疾病组是癌症,占全部需要姑息治疗疾病的28.2%。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肺癌新发病例数和死亡数均位列全球第一。近80%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诊断时即为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时机,由于晚期肺癌治疗的疗效有限,其5年生存率不高,因此,我国肺癌姑息治疗的需求较高、负担较重。 临床实践中,肿瘤医生提供了大部分初级姑息治疗,整体姑息治疗的最佳方法和时机尚无共识,对于患者和照护者的教育,对姑息治疗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为改善我国肺癌患者姑息治疗的现状,提高患者及照护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我国肿瘤姑息治疗的水平,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肿瘤科、老年肿瘤科、缓和医疗科、安宁疗护科、姑息治疗科、疼痛科、呼吸科、营养科等学科的多位专家,检索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近20年发表的文献。总论部分主要纳入国内外权威组织撰写的指

一、肺癌姑息治疗相关概念 1. 姑息治疗:是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其他痛苦症状,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成人和儿童)及家属生活质量的一种方法。 2.安宁疗护(palliative care):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服务,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