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系数

吸收系数
吸收系数

序号

化 工 原 理 实 验 报 告

实 验 名 称: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日 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及操作。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

吸收塔中填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而气体在通过填料层时,由于有局部阻力和摩擦阻力而产生压强降。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吸收设备的重要参数,它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填料塔的适宜操作范围,选择适宜的气液负荷,因此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确定最适宜操作气速的依据。

图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

气体通过干填料(L=0)时,其压强降与空塔气速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上为一直线,如图4-7中AB线,其斜率为1.8~2。当有液体喷淋时,在低气速时,压强降和气速间的关联线与气体通过干填料时压强降和气速间的关联线AB线几乎平行,但压降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如图4-7中CD段。随气速的进一步增加出现载点(图中D 点),填料层持液量开始增大,压强降与空塔气速的关联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大,如图(4-7)中DE段。当气速增大到E点,填料层持液量越积越多,气体的压强几乎是垂直上升,气体以泡状通过液体,出现液泛现象,此点E称为泛点。

2、体积传质系数T的测定

反映填料吸收塔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是传质系数。影响传质系数的因素很多,因而对

不同系统和不同吸收设备,传质系数各不相同,所以不可能有一个通用的计算式。工程上往往利用现有同类型的生产设备或中间试验设备进行传质系数的实验测定,作为放大设计之用。

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以认为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即平衡线为直线,操作线也是直线,因此可以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整理得到相应的传质速率方程为:

G A=K x a·V p·Δx m

K x a = G A / V p·Δx m

其中Δx m =[(x1-x e1)-(x2-x e2)]/ln[(x1-x e1)/( x2-x e2)]

G A=L(x1- x2) V p=Z·Ω

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Z=H OL·N OL即H OL = Z/ N OL

其中N OL=(x1- x2) / Δx m H OL=L/ K x a·Ω

式中:

G A–单位时间内氧的解析量[kmol/h] K x a –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m3·h·Δx]

V p–填料层体积[m3] Δx m–液相对数平均浓度差

x1-液相进塔时的摩尔分率(塔顶) x e1–与出塔气相y1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顶) x2–液相出塔时的摩尔分率(塔底) x e2–与出塔气相y2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底) Z –填料层高度[m] Ω–塔截面积[m2]

L–解吸液流量[kmol/h] H OL-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高度

N OL–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数

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膜中,即K x=k x,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K x a,应增大液相的湍流程度。在y-x图中,解吸过程的操作线在平衡线下方,本实验中是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水平线(因氧在水中浓度很小)。

三、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图2是吸收实验装置流程图。空气由风机1(定容式风机安装在室外)供给,阀2用于调节空气流量(放空法)。在气管中空气与氨混合后入塔,经吸收后排出,出口处有尾气调压阀9,这个阀在不同的流量下能自动维持一定的尾气压力,作为尾气通过分析器的推动力。

水经总阀15进入水过滤减压器16,经调节阀17及流量计18入塔。氨气由氨瓶23供给,开启氨瓶阀24,氨气即进入自动减压阀25中,这阀能自动将输出氨气压力稳定在0.05

—0.1(mPa)范围内,氨压力表26指示氨瓶内部压力,而氨压力表27则指示减压后的压力。

为了测量塔内压力和填料层下强降,装有表压计20和压差计19。此外,实验室还备有大气压力计测量大气压力。

排液管7可以上下移动,使液面控制在管子内部而不上升到塔截面内。

阀31不是用来调节空气流量的,它的作用是提高风机利用率,当不做吸收实验时,

可将此阀关闭,从油分离器3的预留管口接出旁管以供应其他地方用气。

图2XS—1吸收装置流程图

1-叶氏风机2-空气调节阀3-油分离器4-空气流量计5-填料塔6-栅板7-排液管8-莲蓬头9-尾气调压阀10-尾气取样管11-稳压瓶12-旋塞13-吸收盒14-湿式气体流量计15-总阀16-水过滤减压阀17-水调节阀18-水流量计19-压差计20-塔顶表压计21-表压计22-温度计23-氨瓶24-氨瓶阀5-氨自动减压阀26、27-氨压力表28-缓冲罐29-转子流量计30-表压计31-闸阀

四、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

(1)流体力学性能测定

①测定干填料压降:打开空气阀门,调节空气流量,从小到大,读取空气进口温度,

空气压力,空气流量,填料层压降并记录。

②测定湿物料压降:打开水阀门,并保持在一定流量不变,几分钟后,打开空气阀

门,调节空气流量,从小到大,读取空气进口温度,空气压力,空气流量,填料层

压降并记录。

(2)传质实验

①氧气减压后进入缓冲罐,罐内压力保持0.03-0.04MPa,不要过高,并注意减压阀

使用方法。为防止水倒罐进入氧气转子流量计中,开水前要关闭防倒罐阀或先通

入氧气后通水。

②调节水流量一定,同时通入氧气,并保持大约10min。

③分别从塔顶与塔底取出富氧水和贫氧水,用测氧仪分别分析各自氧的含量。

④实验完毕,关闭氧气时,务必先关氧气钢瓶总阀,然后才能关闭减压阀及调节阀。

检查总电源,总水阀及各管路阀门,确定安全后方可离开。

2.注意事项

①测定干填料压降时,塔内填料务必事先吹干。

②测定湿填料压降时,测定前要进行预液泛,使填料表面充分润湿。

③注意空气转子流量计的调节阀要缓慢开启和关闭,以免撞破玻璃管。

④氧气减压后进入缓冲罐,管内压力保持0.03-0.04MPa,不要过高,并注意减压阀

使用方法。为防止水倒灌进入氧气转子流量计中,开水前要关闭防倒灌阀,或先

通入氧气后通水。

⑤实验完毕,关闭氧气时,务必先关氧气钢瓶总阀,然后才能关闭减压阀及调节阀。

检查总电源、总水阀及各管路阀门,确实安全后方可离开。

五、原始数据(附页)

1、流体力学性能测定

2、传质实验

六、数据处理

序号温度V1/m3.h-1 V2/m3.h-1 u/m.s-1 h1/mm h2/mm Δh/mm Δp/Pa lgΔp lgu

1.00 3

2.10 9.50 338.00 219.00 119.00 1166.20

3.07

2.00 35.80 14.70 345.00 212.00 13

3.00 1303.40 3.12

3.00 36.70 20.00 357.00 198.00 159.00 1558.20 3.19

4.00 38.20 2

5.20 374.00 182.00 192.00 1881.60 3.27

5.00 40.10 29.80 393.00 164.00 229.00 2244.20 3.35

序号温度V1/m3.h-1 V2/m3.h-1 u/m.s-1 h1/mm h2/mm Δh/mm Δp/Pa lgΔp lgu

1.00 38.30 9.80 874.99 30.96 340.00 217.00 123.00 1205.40 3.08 1.49

2.00 41.20 15.20 1186.48 41.98 349.00 207.00 142.00 1391.60

3.14 1.62

3.00 4

4.00 20.00 1278.06 4

5.22 365.00 190.00 175.00 1715.00 3.23 1.66

4.00 47.20 2

5.20 1265.13 44.77 390.00 165.00 225.00 2205.00 3.34 1.65

5.00 47.20 30.50 1234.85 43.70 419.00 140.00 279.00 2734.20 3.44 1.64

1、氧气在不同温度下的亨利系数E 可用下式求取: E=〔-8.5694×10-5t 2+0.07714t+2.56〕×106

=〔-8.5694×10-5×293.152+0.07714×293.15+2.56×106 = 1.781×107KPa 2、单位时间氧解吸量G A 水流量 L=200 L/h=200×1000÷18×(1-1.12×10-5) =11.1kmol/h

可求得:x 1=(10.2÷1000÷32)/(10.2÷1000÷32+1000÷18)= 5.74×10-6 x 2=(9.3÷1000÷32)/ (9.3÷1000÷32+1000÷18)=5.23×10-6 G A =L (x 1-x 2)=11.1*(5.74×10-6-5.23×10-6)=5.661*10-6kmol/h 3、进塔气相浓度y 2,出塔气相浓度y 1 y 1=y 2=0.21 4、对数平均浓度差ΔX m

因为:

P=大气压+1/2(填料层压差)=101.3+1/2×0.118=101.359KPa m=E/P=1.781×107/101.359=1.757×105

xe 1= y 1/m=xe 2= y 2/m=0.21/ (1.757×105) =1.195×10-6 所以:ΔX m =[(x 1-xe 1)-(x 2-xe 2)]/ln[(x 1-x e1)/( x 2-x e2)] 前面已求得:x 1= 1.12×10-5 x 2=8.02×10-6 因此,代入各数据可得:ΔX m =4.285×10-6

3、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

Kxa= G A /(V p ×ΔX m )= GA/(1/4×π×d2×H ×ΔXm )

=5.661*10-6/(0.25×3.14×0.12×0.8×4.285×10-6)= 680.51Kmol/(m 3·h)

4、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H oL =

*x L a K =11.1/(3600*680.51×0.25×3.14×0.12)=2.078

七.结果分析与讨论

结果分析:体力学性能测定中,由所做的图像可以看出,符合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大致得到了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的关系,但实验结果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1. 实验装置存在一定的误差:读数时存在一定的误差。

2. 控制气速时不稳定,读书一定范围的变动。

3.

传质实验时装置进水,无法读出氧气气速。

八、思考题解答

1、填料塔在一定喷淋量时,气相负荷应控制在那个范围内进行操作?

答:水喷淋密度取10 ~15(m3/m2.h),空塔气速则维持在0.5~0.8(m/s),氧气流0.01~0.02(m3/s) 2、通过实验观察,填料塔的液泛首先从哪一部位开始?

答:直径一定的塔,可供气、液两相自由流动的截面是有限的。二者之一的流量若增大到某个限度,降液管内的液体便不能顺畅地流下;当管内的液体满到上层板的溢流堰顶时,便要漫到上层板,产生不正常积液,最后可导致两层板之间被泡沫液充满。这种现象,称为液泛,亦称淹塔。由定义可知,液泛即从塔底开始,由下至上。

3、欲提高传质系数,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提高液体流速,加强液相湍流程度。

计算题

计算 1、分配系数分别为100和110的两组分,在相比(β=V m /V s )为5的色谱柱上分离,若使分离度R=1.0,需多长色谱柱?若使分离度R=1.5,又需多长色谱柱?(设理论塔板高度为0.65mm ) 解:(1)K 1=100,K 2=110,β=V m /V s =5,R=1.0,H=0.65mm к1= K 1(V s /V m )= K 1/β=100/5=20 к2= K 2(V s /V m )=K 2/β=110/5=22 α= K 2/ K 1=110/100=1.1 1 1422 +-= k k n R αα= √n/4×〔(1.1﹣1)/1.1〕×(22)/22+1=1.0 n=2116 H=L/n L=nH=2116×0.65×10- 3=1.38 m (2)R=1.5时 √n/4×022/23=1.5 2 1 2 221L L R R = L=3.11m 2、在1m 长的气相色谱柱上,某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保留时间分别为5.80min 和6.60min ,两色谱峰的半峰宽分 别为0.23cm 和0.24cm ,空气的保留时间为1.10min ,记录纸速为0.50cm/min 。 计算:(1)代谢物的容量因子; (2)两组分的分离度; (3)以该药物计算色谱柱的有效塔板数; (4)在不改变塔板高度的条件下,分离度为1.5时所需柱长 解:L=1m ,t R1=5.80min ,t R2=6.60min ,t R0=1.10min ,u 0=0.50cm/min (W 1/2)1=0.23cm , (W 1/2)2=0.24cm

(1)к= t R2′/ t R0=(6.60﹣1.10)/1.10=5.00 (2)26.323 .085 .560.6)(2)2/1(122)2/1(1)2/1(12=-=-≈+-= W t t W W t t R R R R R (3)n eff =5.54(t R1′/(W 1/2)1)2 =5.54×〔(5.80﹣1.10)×0.50/0.23〕2 =578 (4)R 12/ R 22 = L 1/L 2 L 2 =(R 22/ R 12)L 1 =(1.52/3.262)×1 m =0.21 m 3、在一根3m 长的色谱柱上分析某样品,记录纸速为0.50cm/min ,得如下数据: 保留时间(t R )min ; 半峰宽(W 1/2)mm ; 峰高(h )mm ; 重量校正因子(以面积表示 f i ) 空气 1.0 内标物 6.8 2.0 2.43 1.00 待测组分 8.3 2.5 3.21 1.15 计算:(1)内标物与组分的分离度; (2)柱长为2m 时的分离度及内标物的半峰宽; (3)已知内标物在样品中的含量为2.55%,组分的含量是多少? 解:u = 0.50 cm/min ,L = 3m (1) R=2(t R2﹣t R1)/〔(W 1/2)1+(W 1/2)2〕=2(8.30﹣6.80)×0.50×10 / (2.0+2.5)=3.3 (2) 2 1 2 221L L R R = 69.23.33/2=?=R R 12/ R 22 = L 1/L 2 R 2= √2m/3m×3.3 =1.49 (3)A=1.065×W 1/2×h (2.0×2.43×1.00) / (2.5×3.21×1.15) = 2.55% / x% x% = 4.84%

吸收系数的测定

吸收系数的测定 一、实训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及设备结构; 2、 掌握吸收系数的测定方法; 3、 了解空塔气速和喷淋密度对总吸收系数的影响; 4、 了解气体空塔流速与压强降的关系。 二、基本原理 根据传质速率方程: m Y A Y K N ?= 即;m Y A Y F K F N G ?== 所以; m Y Y F G K ?= , 通过实验分别测定和计算(单位时间吸收的组分量)、(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平均传质推动力)的值,便可代入上式计算得吸收系数的值。 1、 单位时间吸收的组分量G (Kmol/h ) )(21Y Y V G -= 上式中:V(惰性气体流量)用空气转子流量计来测定;Y 1(进塔气体组成)可通过测定进塔时氨及空气流量来计算得到;Y 2(出塔气体组成)采用化学法进行尾气分析测定和计算得到。 2、 气液两相接触面积F(m 2) z D a aV F ?? ==24 π 上式中:V —填料的总体积(m 3 ) Z —填料层高度(m) D —吸收塔的内径(m) a —有效比表面积(m 2/m 3) η/t a a = 式中:a t —干填料的比表面积(m 2/m 3) η—填料的表面效率,可根据最小润湿分率查图表(参看教材) 最小润湿分率=规定的最小润湿率操作的润湿率 式中:填料的最小润湿分率=0.08m 3/m 2.h(规定的最少润湿率) 操作的润湿率=W/a t (m 3/m 2.h) 式中:W —喷淋密度,每小时每平方米塔截面上的喷淋的液体量。 (塔截面积)(水的体积流量)水Ω= V W 3、 平均传质推动力 m Y ? 本实验的吸收过程处于平衡线是直线的情况下,所以可用对数平均推动力法计算 m Y ?。

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薪酬权重系数)

某三甲医院案例: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薪酬权重系数) 国有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分配制度的改革。随着国家公务员工资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已摆到我们面前,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绩效工资。如何在医院复杂的人力资源分类状态下设计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体现公立医院社会事业属性特点的绩效工资方案十分重要。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根据医院不同系列、不同岗位设计的绩效工资方案,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了医院的快速发展。现介绍如下: 一、各类人员薪酬权重系数的设计 权重系数是指用于指导制定各类人员所有分配到的薪酬总额之间的比例参考数值。确定各类人员的权重系数供设计各类人员薪酬总额标准时作参考。目前国家对医院各类员工之间的分配差距并无明确规范,也无量化标准,但设计时要体现向高风险、高技术、高强度劳动和贡献大的岗位倾斜,并且与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分配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参照以下原则进行:1、根据地方政府文件规定;2、根据地方劳动部门发布的各类人员工资指导意见;3、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员工的承受能力、医院的改革成本、领导的期望目标等。(见表一、二) 二、临床科主任年薪设计 年薪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管理者的薪酬形式之一,是一种将目标任务、权力、利益、风险融合在一起的分配模式。由于它有预先设定的目标压力,又有达到目标后的利益,同时承担风险,管理者就能有计划、有措施地为完成目标任务发挥所能,并能有效地运用职权,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 医院是以临床和医技科室为核算单位。而临床科室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主动性,对临床科室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推动临床科室全面发展,推动临床科室两个效益增加,就可全面带动医技科室和医院其他部门发展。

吸收系数

序号 化 工 原 理 实 验 报 告 实 验 名 称: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日 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及操作。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 吸收塔中填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而气体在通过填料层时,由于有局部阻力和摩擦阻力而产生压强降。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吸收设备的重要参数,它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填料塔的适宜操作范围,选择适宜的气液负荷,因此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确定最适宜操作气速的依据。 图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 气体通过干填料(L=0)时,其压强降与空塔气速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上为一直线,如图4-7中AB线,其斜率为1.8~2。当有液体喷淋时,在低气速时,压强降和气速间的关联线与气体通过干填料时压强降和气速间的关联线AB线几乎平行,但压降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如图4-7中CD段。随气速的进一步增加出现载点(图中D 点),填料层持液量开始增大,压强降与空塔气速的关联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大,如图(4-7)中DE段。当气速增大到E点,填料层持液量越积越多,气体的压强几乎是垂直上升,气体以泡状通过液体,出现液泛现象,此点E称为泛点。 2、体积传质系数T的测定 反映填料吸收塔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是传质系数。影响传质系数的因素很多,因而对

分配系数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物理化学实验 系别:化学系 专业班号: 组别: 实验日期:2016年3月 日 姓名: 学号: 交报告日期:2016年3月 日 同组者: 实验名称:分配系数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测定碘在四氯化碳和水中的分配系数。 (2)测定水溶液中碘与碘离子之间配合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二、 实验原理 1. 碘在水和四氯化碳中分配系数的测定 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种溶质A 溶解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溶剂中,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此溶质在这两种溶剂中分配服从一定的规律。即如果溶质A 在这两种溶剂中既无解离作用,也无蒂合作用,则在一定温度下平衡时,该平衡可以表示如下: A(溶剂1) B (溶剂2) 根据相平衡规则,此时A 在这两种溶剂中的化学势相等。进一步根据溶质型组分的化学势表达式,,A 在这两种溶剂中的活度之比是一常数,可用K d 表示。若两种溶液都比较稀,则它们相对浓度之比近似等于K d ,称为分配系数; 12 12//c c c c c c K d ==θ θ 如果溶质A 在溶剂1和溶剂2中的分子形态不同,则分配系数的表示式就不同。例如,如果A 发生蒂合作用并主要以A n 形式存在,则该平衡可以表示为: A(溶剂1) nA (溶剂2) 其中n 是缔合度,它表明缔合分子A n 是由单分子组成的。此时分配系数可表示为: θ θc c c c K n d /)/(12= 若将I 2加入CCl 4和H 2O 这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中,则会在这两相中建立如下平衡:

I 2 (H 2 O) I 2(CCl 4) 分别滴定CCl 4层和H 2O 层中I 2的浓度。 2. 在水溶液中碘与碘离子配合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测定 在水溶液中会发生配合反应并建立碘负离子与碘三负离子平衡,其平衡 常数可表示为: ) /()/() /(23 2 3 2 3 θ θθθγγγc c c c c c a a a K I I I I I I I I I ?? ?= ?= --- --- 若溶液比较稀,则溶液中各组分活度系数都近似为1,那么 θθθ c K c c c c K c I I I ?=??≈ -- 2 3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把浓度为c 的KI 水溶液与I 2的CCl 4溶液按一定比 例混合后,用滴定方法测得浓度后可得出水层中配合碘的浓度为d=(b+d)-b,进一步可得出水溶液中碘和碘离子配合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为: b d c c d c K K c ?-?= ?=)(θ θ θ 三、 仪器和药品 150ml 分液漏斗3个,250ml 磨口锥形瓶3个,100ml 量筒1个,5ml 微量滴定管1支,20ml 移液管(有刻度)2个,5ml 移液管3支,25ml 移液管3支,CCl 4(分析纯),0.1mol/L 的KI 溶液,0.1mol/L 的Na 2S 2O 3溶液,I 2的CCl 4溶液(饱和),淀粉指示剂。 四、 实验步骤 (1) 先将三个洗净烘干的锥形瓶按实验表加入不同液体。 (2) 将上述装好溶液的锥形瓶塞号塞子,并剧烈摇动30min ,使碘在CCl 4 层和水层充分达到分配平衡。摇动时勿用手握瓶壁,以免温度发生变化,然后倒入分液漏斗静置。 (3) 待两层完全清晰后,用移液管吸取各样品的CCl 4层5ml 放入干净的锥 形瓶中,并用量筒加入KI 溶液10ml ,促使I 2被提取到水层中。摇动锥形瓶,然后用Na 2S 2O 3滴定。待淡至淡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剂继

吸收系数的测定[1]

吸收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流程及其操作; 2、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L,x2,t)的变化对操作结果的影响; 3、掌握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 Y a)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吸收塔的操作和调节 吸收操作的最终结果是表现在气体出口组成y2或回收率Ф上,因此降低y2(或提高Ф)是操作调节的目标。气体的进口条件(V,y1)是由前一工序决定的,吸收剂的进口条件(L,x2,t)是可控制和调节的。 (1)、吸收剂用量L的改变 这是常用的调节方法,当气体流量V不变,L增加,吸收速率N A增加,溶质吸收量增加,那么Y2减小,吸收率增大。当液相阻力较小(气膜控制)。L增大,吸收总系数变化较小或基本不变,溶质吸收量增加主要是平均推动力增大而引起;当液相阻力较大(液膜控制)L增大,吸收总系数大幅度增大,而平均推动力可能减小,但总的结果是使吸收率增大。 (2)、吸收剂入口温度t 温度降低使气体溶解度增大,相平衡常数m减小。对气膜控制过程,过程阻力1/K y a≈1/k Y a 。但平均推动力增大,吸收效果变好;而对液膜控制过程,过程阻力1/K Y a≈m/k X a将减小,平均推动力或许会减少,但总的结果是吸收效果变好,Y2减小。 (3)、进口浓度x2 x2降低,使塔顶推动力增大,全塔推动力增大,有利于吸收。这里有两种情况应注意(1)当L/V>m。气液两相在塔顶,接近平衡时,L增大,即L/V增大并不能使Y2明显降低,这时降低x2是有效的。(2)当L/V

吸收系数测量方法

GB/T 28504.4—20XX 7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吸收系数测量方法 A.1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掺铒光纤吸收系数的测量。 A.2测量设备 A.2.1通则 吸收系数测试系统示意图见图A.1,应根据被测光纤的工作波段选择相应的测量仪器。测量仪器须经校准或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宽带光源光谱分析仪 被测光纤 包层模剥除器图A.1 吸收系数测量系统示意图 A.2.2宽带光源根据测量波长选择合适的宽带光源,在测量范围内宽带光源的输出功率平坦度应小于5dB ,光源光功率应保证光纤不产生较强的ASE (放大自发辐射)光。 A.2.3光谱分析仪 接收经过光纤的光信号,分析并给出光谱特性。 A.3试样制备 A.3.1端面处理 剥去光纤两端的涂覆层,清洗干净,用专用光纤切割刀处理端面。 A.3.2光纤放置 将光纤均匀地绕在直径不小于165mm 的线轴上,缠绕时应避免出现扭曲。 A.4测试条件 在测量期间,环境条件应是标准试验大气条件: a)温度为15~35℃; b)相对湿度为25%~75%;

GB/T28504.4—20XX 8c)气压为86~106kPa。 A.5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a)接通测量系统相关仪器的电源,按规定进行预热; b)把制备好端面的被测光纤接入测量光路,输入端对准光源,输出端接入光谱分析仪中,光纤的 长度为l1,单位为m; c)调整光路使得注入光信号达到最大值,固定被测光纤的输入端; d)用光谱分析仪测量经过被测光纤吸收后的输出光谱曲线F1,把该曲线保存在光谱分析仪中; e)在距离光纤输入端l0(一般为1m)处截断光纤并制备端面,再用光谱分析仪测量经过短段被 测光纤的输出光谱曲线F2; f)在光谱分析仪的dBm坐标系中得到曲线F3(F3=F2-F1),读出曲线上相应波长的光功率差T, 单位为dB。 A.6结果计算 吸收系数按公式(A.1)计算。 α ┉┉┉┉┉┉┉┉┉┉┉┉┉┉┉(A.1) 式中: α——吸收系数,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T——光功率差,单位为分贝(dB); l1——光纤长度,单位为米(m); l0——光纤截断处距离输入端的长度,单位为米(m)。

吸收系数计算

关于吸收系数的计算 吸收系数在光学和分析化学或者仪器分析中有着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光学中的吸收系数概念是从光传播的物理推导得出的原始结论,具有线性条件下的普遍意义;分析化学中的关于紫外吸收光谱吸收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由光学中的原始公式推导出来的衍生公式。对于纯粹学化学的研究者而言,只学习了衍生的吸收公式,容易走入对不同材料吸收系数的计算的误区,从而得到错误的计算数据。根据自己在计算吸收系数时的经验,对于吸收系数的计算做如下总结,对自己和其他的初学者提供一些学习的参考资料。 一、光学中关于吸收系数的表述: 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光的强度随传播距离(穿透深度)而衰减的现象称为光的吸收。 光的吸收遵循吸收定律,关于吸收定律有两种形式的表述方式: (1) 布朗-朗伯定律 光经过一定介质后的出射光强为:0L I I e α-= I 0表示入射光强,L 表示光束垂直通过介质层的厚度,a 为一正常数,称为介质对该单色光的吸收系数。 介质的吸收系数a 的量纲是长度的倒数,单位是cm -1. 吸收系数a 的倒数(1/a)的物理意义是因介质的吸收使得光强衰减到原来1/e≈%时,光所通过的介质厚度。 将布朗-朗伯定律两边积分得到:0 I L Ln I α-= 用1cm 的比色皿,则L=1cm ,得到吸收系数为:0I Ln I α=- (2) 比尔定律 对于气体或溶解于不吸收的溶剂中的物质,吸收系数a 正比于单位体积中的吸收分子数,即正比于吸收物质的浓度c ,a=kc 。 因而吸收定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kcl e I I -=0,式中k 是于浓度无关的常数。 选自:光学(修订版)(蔡履中 王成彦 周玉芳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08月第2版) 二、分析化学中关于吸收系数的表述: 劳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law)是讨论吸收光能与溶液浓度和溶质层厚度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是分光分析的理论基础。 劳伯—比尔定律适用于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和均匀非散射的液体 (一) Lambert 氏定律 一束单色光通过透明溶液介质时,光能被吸收一部分,被吸

8弯矩分配法分配系数计算过程及结果8

弯矩分配法分配系数计算过程及结果: 6第层各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 I 节点 0.000 μ=上 4415.780.43644415.78420.42 i i i μ?= = =+?+?下下下 4420.420.56444420.42415.78 i i i μ?= = =+?+?IO 下 O 节点 0.000 μ=上 4415.78 0.313442415.78420.42228.58 i i i i μ?= = =++?+?+?下 下下 4420.42 0.404442415.78420.42228.58 i i i i μ?= ==++?+?+?左 左下 4428.58 0.283442415.78420.42228.58 i i i i μ?= ==++?+?+?右 右下 U 节点 0.000 μ=上 4415.780.35644415.78428.58 i i i μ?= = =+?+?下下下 4428.580.64444428.58415.78 i i i μ?= = =+?+?OU 下 第5、4层各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 H 、G 节点 4415.78 0.304 444415.784 15.78420.42 i i i i μ?= = =++?+?+? 上 上下上 4415.78 0.304444415.78415.78420.42 i i i i μ?== =++?+?+?下 下下上 4420.42 0.392444415.78415.78420.42 H N G M i i i i μ?= = =++?+?+?、下上 N 、M 节点

0.2384442415.78415.78420.42228.58 i i i i μ= = =+++?+?+?+?上 上下上 4415.78 0.2384442415.78415.78420.42228.58 i i i i i μ?= ==+++?+?+?+?下 下下上 4420.42 0.3084442415.78415.78420.42228.58 i i i i i μ?= = =+++?+?+?+?NH 、MG 下上 4228.58 0.216 4442415.784 15.78420.42 228.58 i i i i i μ?= = =+++?+?+? +?NT 、MS 下 上 T 、S 节点 4415.78 0.262 444415.784 15.78428.58 i i i i μ?= = =++?+?+? 上 上下上 4415.78 0.262444415.78415.78428.58 i i i i μ?= = =++?+?+?下 下下上 4428.58 0.47644415.78415.78428.58 i i i μ?= = =+?+?+?TN 、SM 下 第3层各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 F 节点 4415.78 0.266 444415.784 23.11420.42 i i i i μ?= = =++?+?+? 上 上下 上 4423.11 0.390444415.78423.11420.42 i i i i μ?= ==++?+?+?下 下下上 4420.42 0.344444423.11415.78420.42 i i i i μ?= = =++?+?+?FL 下上 L 节点 4415.78 0.2154442415.78423.11420.42228.58 i i i i i μ?= = =+++?+?+?+?上 上下上 4423.11 0.3144442415.78423.11420.42228.58 i i i i i μ?= ==+++?+?+?+?下 下下上 4420.42 0.2774442415.78423.11420.42228.58 i i i i i μ?= = =+++?+?+?+?LF 下上

油水分配系数知识

楼主可以借助ACDLABS软件对你的药物进行分析。 可以求得该药物的分子量,氢键供体数量,氢键受体数量,PSA,油水分配系数等等信息。 然后上网去查询以上信息相关的文章,就可以不做试验也能估算一下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logP值指某物质在正辛醇(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比值的对数值。反映了物质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情况。logP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亲油,反之,越小,则越亲水,即水溶性越好![1]? 测定药物油水分配系数的时候,可以选择油相和水相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一般选择正丁醇,因为它与生物膜整体的溶解度参数接近.油水分配系数的计算就是求平衡状态下正丁醇与水相中浓度的比值.若药物脂溶性大,则药物大部分进入油相,水相中浓度很小,分析误差会变大.为了减小测定误差,可以改变油相和水相的比例,例如从1:1降至1:4或者1:9,从而提高药物在水相中的溶解量. 油水分配系数和正辛醇分配系数都是分配系数,唯一的区别就是有机相的不同,从文献上看,油水分配系数是个总的概念,包括正辛醇分配系数。早期的油相一般多用橄榄油。 在测定油/水分配系数时,虽然可选作油相的溶剂很多,但在处方设计中应用最多的是正辛醇。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药物的溶解度参数(δ)为8~1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δ=10.24,与细胞类脂膜的溶解度参数(δ=10.3)相似,并且正辛醇溶解度参数正好位于一般药物的溶解度范围的中值附近,所以可以认为药物在正辛醇中形成近似理想溶液。 正辛醇与其它油相或有机相的差别在于介电常数(或电解质强度)不同,正辛醇是中等强度,油相是低强度。 从理论上分析:正辛醇为各向同性的溶剂,且不带电荷中心,因此无法模拟所有类型药物,特别是解离型药物的分配系数,因此,对于解离型药物来说,可能油水分配系数不等同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吧。 大家继续讨论,我的试验涉及这个主题,体外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与大鼠体内的肠吸收情况相悖,令我百思不得其解,请各位站友解惑献策! 我试验的单体的正辛醇水(pH为1-9的各种磷酸盐缓冲液)分配系数均小于0,按道理来说预示肠内吸收很差;但是我进行的体内试验表明该单体在大鼠体内的小肠吸收很强,而且已经有人用caco-2模型证明该单体确实有很强的渗透性。 此矛盾如何解决?或者如何解释呢??? 如果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均小于0,说明药物的水溶性较强,而脂溶性较差,如果以被动扩散机制透过细胞膜,用Caco-2模型求得的表观透过常数因该较低,如在实验得到相反的结论,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 1. 药物为某种受体的底物,存在主动过程; 2. 药物本身能够改变肠粘膜的通透性,起到吸收促进剂的作用,如EDTA能够打开细胞间的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加速药物细胞间(paracellular route)的渗透, 如果是这样要注意药物潜在的毒性以及刺激性。可否这样理解: 1.油水分配系数就是我们最常说的LogP (Partition Coefficient), 其计算方法是中性药物在油相与水相浓度的比值,在取对数。对于一些在水相部分电离的弱酸或弱碱,应先根据Henderson-hasselbach方程计算该pH值下中性药物分子的浓度。可以证明,LogP不受溶液pH值的影响。

填料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的测定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指导老师:叶向群成绩: 实验名称:填料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的测定实验类型:工程实验同组学生姓 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熟悉吸收塔的操作。 2.观察填料吸收塔的液泛显现,测定泛点空塔气速。 3.测定填料层压降Δ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 4.测定含氨空气—水系统的体积吸收系数K Yα。 二、实验装置 1.本实验装置的流程示意图见图5-1。主体设备是内径70毫米的吸收塔,塔内装10×9×1陶瓷拉西环填料。 2.物系是(水—空气—氨气)。惰性气体空气由漩涡气泵提供,氨气由液氨钢瓶供应,吸收剂水采用自来水,它们分别通过转子流量计测量。水葱塔顶喷淋至填料层与自下而上的含氨空气进行吸收过程,溶液由塔底经液封管流出塔外,塔底有液相取样口,经吸收后的尾 气由塔顶排至室外,自塔顶引出适量尾气,用化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

1—填料吸收塔2—旋涡气泵3—空气转子流量计4—液氨钢瓶5—氨气压力表6—氨气减压阀7—氨气稳压罐8—氨气转子流量计9—水转子流量计10—洗气瓶11—湿式流量计12—三通旋塞13、14、15、16—U型差压计17、18、19—温度计20—液位计 图5-1填料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三、基本原理 (一)填料层压力降Δ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喷淋密度L=0),其压力降ΔP与空塔气速u如图6中直线A所示,此直线斜率约为1.8,与气体以湍流方式通过管道时ΔP与u的关系相仿。如图6可知,当气速在L点以下时,在一定喷淋密度下,由于持液量增加而使空隙率减小,使得填料层的压降随之增加,又由于此时气体对液膜的流动无明显影响,在一定喷淋密度下,持液量不随气速变化,故其ΔP~u关系与干填料相仿。 在一定喷淋密度下,气速增大至一定程度时,随气速增大,液膜增厚,即出现“拦液状态”(如图6中L点以上),此时气体通过填料层的流动阻力剧增;若气速继续加大,喷淋液的下流严重受阻,使极具的液体从填料表面扩展到整个填料层空间,谓之“液泛状态”(如图6中F点),此时气体的流动阻力急剧增加。图6中F点即为泛点,与之相对应的气速称为泛点气速。 原料塔在液泛状态下操作,气液接触面积可达最大,其传质效率最高。但操作最不稳定,通常实际操作气速取泛点气速的60%~80%。 塔内气体的流速以其体积流量与塔截面积之比来表示,称之为空塔气速u。

γ射线的吸收与物质吸收系数的测定

材料物理08-1 XX 同组者:XXX 指导老师:XXX 实验日期:2010年04月11号 实验9-3 γ射线的吸收与物质吸收系数的测定 测量物质对γ射线的吸收规律,不仅有助于了解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理,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为了有效地屏蔽γ辐射,需要根据物质对γ射线的吸收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及厚度,反之,利用物质对γ射线的吸收规律可以进行探伤及测厚等。 【实验目的】 1、进一步认识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 2、测量不同能量的窄束γ射线在不同物质中的吸收系数。 【实验原理】 γ射线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主要有三种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对于低能γ射线,与物质的作用以光电效应为主,如果γ射线能量接近1MeV ,康普顿效应将占主导地位,而当γ射线能量超过1.02MeV 时,就有可能产生电子对效应。 准直成平行束的γ射线,通常称为窄束γ射线。单能的窄束γ射线在穿过物质时,由于上述三种效应,其强度会减弱,这种现象称为γ射线的吸收。γ射线强度的衰减服从指数规律,即 x x N e I e I I r μσ--==00 (9-3-1) 其中I 0和I 分别是穿过吸收物质前、后的γ射线强度,x 是γ射线穿过吸收物质的厚度(单位为㎝),σr 是光电、康普顿、电子对三种效应截面之和,N 是吸收物质单位体积中原子数,μ是吸收物质的线性吸收系数(N r σμ=,单位为㎝-1)。显然μ的大小反映了吸收物质吸收γ射线能力的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γ射线与吸收物质相互作用的三种效应的截面都是随入射γ射线的能量γE 和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Z 而变化,所以线性吸收系数μ是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Z 和γ射线能量γE 的函数。 考虑到σr 是光电、康普顿、电子对三种效应截面之和,那么线性吸收系数μ就可以表示为 p c ph μμμμ++= (9-3-2) 式中ph μ、c μ、p μ分别为光电、康普顿、电了对效应的线性吸收系数,且

吸收系数

γ射线的吸收与物质吸收系数μ的测定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081班08620124 吴勇军 摘要:本实验用Nal(Tl) 闪烁谱仪来分别测量60Co和137Cs 在一组吸收片(铅、铜或铝) 中的吸收曲线,并用最小二乘原理拟合求线性吸收系数。再根据已知一定放射源对一定材料的吸收系数来测量该材料的厚度。 关键词:γ射线吸收系数μ 引言:原子核由激发态向较低激发态跃迁时会辐射γ射线,γ射线在约10KeV到约10MeV 范围内与物质相互作用会产生三种效应的一种: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窄束γ射线穿过物质时其强度随物质的厚度的衰减服从指数规律。吸收系数μ是物质原子序数z和γ射线能量的函数,γ射线的线吸收系数μ是三种效应的线吸收系数之和。 而物质对γ射线的吸收能力也经常用“半吸收厚度”表示。 正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 2、了解窄束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及测量其在不同物质中的吸收系数。 二、实验原理 物质吸收系数μ的测定 γ辐射是处于激发态原子核损失能量的最显著方式。光子(γ射线)会与下列带电体发生相互作用:1)被束缚在原子中的电子;2)自由电子(单个电子);3)库仑场(核或电子的);4)核子(单个核子或整个核)。 这些类型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下列三种效应中的一种:1)光子的完全吸收;2)弹性散射;3)非弹性散射。因此从理论上讲,γ射线可能的吸收和散射有12种过程,但在从约10KeV到约10MeV范围内,大部分相互作用产生下列过程中的一种: ●低能时以光电效应为主。一个光子把它所有的能量给予一个束缚电子;核电子用其能量 的一部分来克服原子对它的束缚,其余的能量则作为动能; ●光子可以被原子或单个电子散射到另一方向,其能量可损失也可不损失。当光子的能量 大大超过电子的结合能时,光子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光子的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使它反冲出来,而散射光子的能量和运动方向都发生了变化,即所谓的康普顿效应,光子能量在1MeV左右时,这是主要的相互作用方式; ●若入射光子的能量超过1.02MeV,则电子对的生成成为可能。在带电粒子的库仑场中, 产生的电子对总动能等于光子能量减去这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能(2mc2=1.022MeV)。

化学平衡常数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化学平衡常数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1. 简述测定反应KI+I 2=KI 3的平衡常数的基本原理。 答:在恒温下,碘(I 2)溶在含有碘离子(I -)的溶液中,大部分成为络离子(I 3-),并存在下列平衡: 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2 32323I I I I I I I I I a c c c c K γγγαααθ------?== (2) 式中:α,c ,γ分别为活度,浓度和活度系数。由于在同一溶液中,离子强度相同(I -与I 3-电价相同)。由德 拜-休克尔公式: I I Z i i +-=1509.0lg 2γ (3) 计算可知,活度系数 --=3 I I γγ (4) 在水溶液中,I 2浓度很小 12 ≈I γ (5) 一定温度下,故得: c I I I a K c c c c K =≈--23 θ (6) 为了测定平衡常数,应在不干扰动态平衡的条件下测定平衡组成。在本实验中,当达到上述平衡时,若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来滴

定溶液中的I 2浓度,则会随着I 2的消耗,平衡将向左端移动,使I 3-继续分解,因而最终只能测得溶液中I 2和I 3-的总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在上述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CCl 4),然后充分震荡 (I -和I 3-不溶于CCl 4),当温度一定时,上述化学平衡及I 2在四氯化碳层和水层的分配平衡同时建立,如图1所示。首先测出I 2在H 2O 及CCl 4层中的分配系数K d ,待平衡后再测出I 2在CCl 4中的浓度,根据分配系数,可算出I 2在KI 水溶液中的浓度。再取上层水溶液分析,得到I 2和I 3-的总量。 ()平衡水层水层=,,3232---+I I I I c c c c (7) 由于在溶液中I -总量不变,固有: 平衡平衡初始=,,,3----I I I c c c (9) 因此,将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代入式(7)就可求出此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c 。 2. 在KI+I 2=KI 3反应平衡常数测定实验中,所用的碘量瓶和锥形瓶哪些需要干燥?哪些不需要干燥?为什么? 答:配置2号液的碘量瓶需要干燥,配置1号液的碘量瓶和锥形瓶不需要干燥。因为2号液是用来测定平衡浓度的,平衡时I -的浓度是用公式平衡平衡初始=,,,3----I I I c c c 求得,初始的KI 浓度必须准确已 知,所以必须干燥。1号液是用来测I 2在H 2O 及CCl 4层中的分配系数K d ,分配系数与浓度无关,锥形瓶是滴定用的,滴定的是I 2的总的物质的量,与浓度无关,因此不需干燥。 - 264 --2322O S I 2 O S 2 +=+I

γ射线的吸收与物质吸收系数μ的测定

γ射线的吸收与物质吸收系数μ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 2.了解窄束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及测量其在不同物质中的吸收系数 二.实验内容 1.测量137Cs的γ射线(取0.661MeV光电峰)在一组吸收片(铅、铜或铝)中的吸收曲线,并用最小二乘原理拟合求线性吸收系数。 2.测量60Co的γ射线(取1.17、1.33MeV光电峰或1.25MeV综合峰)在一组吸收片(铅或铜)中的吸收曲线,并用最小二乘原理拟合求线性吸收系数。 3.根据已知一定放射源对一定材料的吸收系数来测量该材料的厚度。 三.原理 γ辐射是激发核损失能量的最显著方式,γ跃迁可定义为一个核由激发态到较低的激发态、而原子序数Z和质量数A均保持不变的退激发过程。带电粒子(α或β粒子等)在一连串的多次电离和激发事件中不断地损失其能量,而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却在单次事件中便能导致完全的吸收或散射。简单地说,光子(γ射线)会与下列带电体发生相互作用:1)被束缚在原子中的电子;2)自由电子(单个电子);3)库仑场(核或电子的);4)核子(单个核子或整个核)。 这些类型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下列三种效应中的一种:1)光子的完全吸收;2)弹性散射;3)非弹性散射。因此从理论上讲,γ射线可能的吸收和散射有12种过程,但在从约10KeV到约10MeV范围内,大部分相互作用产生下列过程中的一种: ●低能时以光电效应为主。一个光子把它所有的能量给予一个束缚电子;核电子用其能量 的一部分来克服原子对它的束缚,其余的能量则作为动能; ●光子可以被原子或单个电子散射到另一方向,其能量可损失也可不损失。当光子的能量 大大超过电子的结合能时,光子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光子的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使它反冲出来,而散射光子的能量和运动方向都发生了变化,即所谓的康普顿效应,光子能量在1MeV左右时,这是主要的相互作用方式; ●若入射光子的能量超过1.02MeV,则电子对的生成成为可能。在带电粒子的库仑场中, 产生的电子对总动能等于光子能量减去这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能(2mc2=1.022MeV)。

12年投入产出分析系数计算

2012年投入产出表分析 ---投入产出系数上的差异 摘要: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对投入产出关联的剖析,是深刻展示产业结构变动内在机理的重要途径,一般可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指标来描述。本文试图利用2012年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的经济分析方法,主要计算出我国三个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两个指标,从而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及各产业间的关联。 关键词: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产业结构分析 投入结构是指投入产出表的纵列的费用结构。它以中间产品的投入形式反映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上的联系,其联系是用“投入系数”,即“直接消耗系 a)来衡量的。 数”( ij 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也为现存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提供了判别准则,为这一结构比例的合理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由表1可知,第二产业部门生产得到1元第二产业部门的产品,需要直接消耗本部门0.6134元的产品,第三部门0.1119元的产品。 但由于各产业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与相关产业有直接联系外,还存在着一定的间接联系,因此各产业产品在生产中除了有直接消耗外,还有间接消耗,即用 b)表示,该系数不仅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直接的技“完全消耗系数”( ij 术经济联系,还反映了各部门之间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并通过线性关系,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与最终使用联系在一起,矩阵公式为 1 () =- B I A- 由表2数据可知,第二产业部门每提供1元的最终使用时,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2.9078元的本部门产品,0.4480元的第三部门产品。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得出的

转化和吸收率计算

SO 2、CO 转化率及SO 3、CO 2吸收率的计算 1 原来SO 2转化率、SO 3吸收率的计算公式 SO 2转化率和SO 3吸收率是硫酸生产的两项重要工艺指标,在原化工部化肥司组织编写的《硫酸生产分析规程》(1988年修订版)中,SO 2转化率的计算公式为: 100) 015.01(?--= b a b a X (1) SO 3吸收率的计算公式为: 100) 015.01(100?--- =b a a c Y (2) 式中:a —转化器进口气体中SO 2浓度* ,%; b —吸收塔出口气体中SO 2浓度,%; C —吸收塔出口气体中SO 3浓度,%; X —SO 2转化率,%; Y —SO 3吸收率,%。 *本文中气体浓度是指气体摩尔分率,因为所涉及到的气体不是理想气体,气体摩尔分率与气体体积分率是有差异的。但是,目前工业控制分析上是测试气体体积分率,所以,可以用气体体积分率代替气体摩尔分率进行计算。 在(1)式推导中,转化器进口气体中SO 3浓度和吸收后剩余气体中SO 3浓度很低,已忽略不计;在(2)式推导中,把转化器进口气体中SO 3浓度忽略不计,并且采用了近似计算。正常生产时,SO 3吸收率一般在99.95%以上,未被吸收的SO 3浓度很小,完全可以略去,因此,(1)、(2)式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生产控制分析。 2 SO 2转化率、SO 3吸收率新的计算公式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特别是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于1997年1月1日实施以后,对于新建厂,当转化器进口气体中SO 2浓度达到8.0%时,转化率必须达到99.63%,吸收率必须达到99.99%,排放的SO 2和SO 3才能达标。因此,如生产不正常时,就不能按(1)、(2)式的计算方法检测某一段或几段的转化率及吸收率,笔者在总结多年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现推荐如下: 100)01.0015.01(01.0111 11?----= c b a ac b a X (3) 5010001.0)(5.11 11 11-?----= ac b a c b a Y (4) 100) 01.0015.01() 01.0015.01(1002211122?----- =c b b c b b X (5) 10001.0005.001.0005.0005.02 112211211 22121212?---+--+-+-= c c c b c b c b b c b c b c c b b Y (6)

γ射线的吸收与物质吸收系数的测定

材料物理08-1 XX 同组者:XXX 指导老师:XXX 实验日期:2010年04月11号 实验9-3 γ射线的吸收与物质吸收系数的测定 测量物质对γ射线的吸收规律,不仅有助于了解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理,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为了有效地屏蔽γ辐射,需要根据物质对γ射线的吸收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及厚度,反之,利用物质对γ射线的吸收规律可以进行探伤及测厚等。 【实验目的】 1、进一步认识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 2、测量不同能量的窄束γ射线在不同物质中的吸收系数。 【实验原理】 γ射线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主要有三种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对于低能γ射线,与物质的作用以光电效应为主,如果γ射线能量接近1MeV ,康普顿效应将占主导地位,而当γ射线能量超过1.02MeV 时,就有可能产生电子对效应。 准直成平行束的γ射线,通常称为窄束γ射线。单能的窄束γ射线在穿过物质时,由于上述三种效应,其强度会减弱,这种现象称为γ射线的吸收。γ射线强度的衰减服从指数规律,即 x x N e I e I I r μσ--==00 (9-3-1) 其中I 0和I 分别是穿过吸收物质前、后的γ射线强度,x 是γ射线穿过吸收物质的厚度(单位为㎝),σr 是光电、康普顿、电子对三种效应截面之和,N 是吸收物质单位体积中原子数,μ是吸收物质的线性吸收系数(N r σμ=,单位为㎝-1)。显然μ的大小反映了吸收物质吸收γ射线能力的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γ射线与吸收物质相互作用的三种效应的截面都是随入射γ射线的能量γE 和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Z 而变化,所以线性吸收系数μ是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Z 和γ射线能量γE 的函数。 考虑到σr 是光电、康普顿、电子对三种效应截面之和,那么线性吸收系数μ就可以表示为 p c ph μμμμ++= (9-3-2) 式中ph μ、c μ、p μ分别为光电、康普顿、电了对效应的线性吸收系数,且 ?? ???∝∝∝25 Z Z Z p c ph μμμ (9-3-3) 从中可以看出线性吸收系数μ与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Z 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于线性吸收系数μ与γ射线能量γE 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并且随吸收物质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