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适应症:1外伤性硬膜下血肿

2脑血管意外或畸形

3自发性脑出血

严重颅脑外伤伴脑疝

用物准备:开颅包、开颅辅助、脑外显微器械、大衣、小单、大单、冲洗器、头皮夹硅胶引流管双极电凝脑外专用电钻及钻套吸引器0、4、7号丝线、骨蜡

缝合针脑棉(1厘米、1/3、整块棉片)明胶海绵(若干)头网帽输血器

20毫升注射器、伤口敷料

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部位而定,有仰卧、侧卧、侧俯卧、俯卧和坐位

手术切口:根据手术部位常有冠状切口、额部和额颞部切口、颞部和颞顶部切口、额顶部切口、顶枕部切口、翼点入路切口。

麻醉方式:一般是气管内全身麻醉

手术步骤:

1.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单:碘伏消毒皮肤,递大单、小单,铺大洞巾,粘贴手术巾。递布巾钳2把,治疗巾一块做一口袋,固定吸引器,双极电凝。

2.切开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递手术刀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递头皮夹钳上头皮夹,头皮止血。或递双极电凝止血,递手术刀或纱布,钝性或锐性分离,帽状腱膜下疏松组织层,向皮瓣基底部翻转。用双极电凝于皮肤腱膜瓣内面止血,用纱布垫于基底部外面,递湿的盐水纱布覆盖于其内面,头皮拉勾牵引固定皮瓣。

3.去骨瓣。递骨膜剥离器,沿切口内侧切开和剥离骨膜。递电钻钻孔,血管钳去除颅骨内板碎片。递脑棉填塞在骨孔内暂时止血,递线锯导引板引导线锯依次于两孔中锯开颅骨。递骨膜剥离器插入骨瓣下,向上翻起骨瓣。递咬骨钳咬平骨缘,骨蜡涂抹骨窗、脑棉片或双极电凝脑膜止血。骨瓣用盐水纱布包裹保存。

4.切开硬脑膜。用冲洗器吸生理盐水冲洗硬脑膜。递双极电凝或明胶海绵脑棉片彻底止血后,递脑膜镊提起脑膜、尖刀片在脑膜上切一小口,脑膜剪扩大切口,剪开硬脑膜并用0号丝线小圆针悬吊硬膜。

5.颅内血肿处理。准备明胶海绵若干块,片薄、剪小块备用,小圆针0号线备用,其余根据具体手术进行相应配合

6.血肿处理后,见无出血点,核对缝针和脑棉,递小圆针0号丝线缝合硬脑膜。置硅胶引流管于硬膜下或硬膜外。

7.缝合骨膜。放回骨瓣,递7号丝线角针缝合骨膜。

8.缝合帽状腱膜(圆针)、皮肤(4号丝线)。递碘伏棉球消毒切口周围皮肤,递4#丝线,依次圆针缝合帽状腱膜,角针缝合皮肤。切口再次消毒。

9.包扎伤口。覆盖敷料,包扎。

10.器械护士配合要点(1)按常规开颅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应精力集中,

传递手术用物时准确到位,动作轻柔迅速,切忌碰撞医生手臂。

(2)及时擦净双极电凝镊的尖端(勿用刀片刮),保证有效电凝,

根据手术要求调节双极电凝的大小。

(3)术中保持负压吸引通畅,大小适度,根据手术要求及时更换

大小不同的吸引器头,避免吸力过大损伤脑组织。

(4)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适当规格的棉片并准确清点计数,使用后

及时收回清理,确保无遗漏。

(5)抗生素大多数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在手术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颅内感染。

11.巡回护士配合要点(1)呼吸道阻塞会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升高,因此,病人进手

术室后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予面罩吸

氧,同时评估有无其他部位外伤。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静脉通道是麻醉及手术中给药、补液、

输血的生命线。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道,用18~20号静脉留置针。

(3)根据病情予合适的体位,应以病人舒适、安全、无副损伤并充

分暴露手术野为原则,注意保护病人的眼、耳。

(4)术中按手术要求调节双极电凝的功率,手术部位深时备好冷光

源,根据手术需要调节光源以保证良好的视野,利于手术的进行。

(5)手术前及关颅前、关颅后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手术台上所有器

械物品,准确无误地记录。

(6)注意保暖和观察病人的尿量。

(7)注意病人安全,防坠床、压伤等意外发生。

脑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配合常规(可编辑修改word版)

脑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配合常规 一、适应症 1.外伤性硬膜外血肿 2.脑血管意外或畸形 3.自发性脑出血 4.严重颅脑外伤伴脑疝 2、用物准备 开颅器械手术衣剖腹包冲洗器头皮夹硅胶引流管双极电凝电钻电钻套吸引器 1.4#线骨蜡缝针脑棉(若干)绷带备止血纱布明胶海绵 三、手术体位 根据手术部位而定,有仰卧、侧卧、侧俯卧、俯卧和坐位

四、手术切口 根据手术部位常有冠状切口、额部和额颞部切口、颞部和颞顶部切口、额顶部切口、顶枕部切口、翼点入路切口。 五、麻醉方式 一般是气管内全身麻醉。 六、手术步骤及配合 1.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单:碘伏消毒皮肤,递治疗巾、中单(第一块呈 U 形环绕头部尾端搭于胸前、第二块直接铺于胸前),铺大洞巾,粘贴脑外科手术切口膜。递巾钳 2 把,治疗巾一块做一口袋,橡皮筋固定吸引器,双极电凝。 2.切开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 递手术刀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递头皮夹钳上头皮夹,头皮止血。或递双极电凝止血,递手术刀或纱布,钝性或锐性分离,帽状腱膜下疏松组织层,向皮瓣基底部翻

转。用双极电凝于皮肤腱膜瓣内面止血,用纱布垫于基底部外面,递湿的盐水纱布覆盖于其内面,头皮拉勾牵引固定皮瓣。 3.去骨瓣。 递骨膜剥离器,沿切口内侧切开和剥离骨膜。递电钻钻孔,血管钳去除颅骨内板碎片。递脑棉填塞在骨孔内暂时止血,递线锯导引板引导线锯依次于两孔中锯开颅骨。递骨膜剥离器插入骨瓣下,向上翻起骨瓣。递咬骨钳咬平骨缘,骨蜡涂抹骨窗、脑棉片或双极电凝脑膜止血。骨瓣用盐水纱布包裹保存。 4.切开硬脑膜,准备冷光源。 用冲洗器吸生理盐水冲洗硬脑膜。递双极电凝或明胶海绵脑棉片彻底止血后,递脑膜镊提起脑膜、11#刀片在脑膜上切一小口,脑膜剪扩大切口,剪开硬脑膜并用 1#线小圆针悬吊硬膜。 5.颅内血肿处理。 根据具体手术进行相应配合

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适应症:1外伤性硬膜下血肿 2脑血管意外或畸形 3自发性脑出血 严重颅脑外伤伴脑疝 用物准备:开颅包、开颅辅助、脑外显微器械、大衣、小单、大单、冲洗器、头皮夹硅胶引流管双极电凝脑外专用电钻及钻套吸引器0、4、7号丝线、骨蜡 缝合针脑棉(1厘米、1/3、整块棉片)明胶海绵(若干)头网帽输血器 20毫升注射器、伤口敷料 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部位而定,有仰卧、侧卧、侧俯卧、俯卧和坐位 手术切口:根据手术部位常有冠状切口、额部和额颞部切口、颞部和颞顶部切口、额顶部切口、顶枕部切口、翼点入路切口。 麻醉方式:一般是气管内全身麻醉 手术步骤: 1.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单:碘伏消毒皮肤,递大单、小单,铺大洞巾,粘贴手术巾。递布巾钳2把,治疗巾一块做一口袋,固定吸引器,双极电凝。 2.切开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递手术刀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递头皮夹钳上头皮夹,头皮止血。或递双极电凝止血,递手术刀或纱布,钝性或锐性分离,帽状腱膜下疏松组织层,向皮瓣基底部翻转。用双极电凝于皮肤腱膜瓣内面止血,用纱布垫于基底部外面,递湿的盐水纱布覆盖于其内面,头皮拉勾牵引固定皮瓣。 3.去骨瓣。递骨膜剥离器,沿切口内侧切开和剥离骨膜。递电钻钻孔,血管钳去除颅骨内板碎片。递脑棉填塞在骨孔内暂时止血,递线锯导引板引导线锯依次于两孔中锯开颅骨。递骨膜剥离器插入骨瓣下,向上翻起骨瓣。递咬骨钳咬平骨缘,骨蜡涂抹骨窗、脑棉片或双极电凝脑膜止血。骨瓣用盐水纱布包裹保存。 4.切开硬脑膜。用冲洗器吸生理盐水冲洗硬脑膜。递双极电凝或明胶海绵脑棉片彻底止血后,递脑膜镊提起脑膜、尖刀片在脑膜上切一小口,脑膜剪扩大切口,剪开硬脑膜并用0号丝线小圆针悬吊硬膜。 5.颅内血肿处理。准备明胶海绵若干块,片薄、剪小块备用,小圆针0号线备用,其余根据具体手术进行相应配合 6.血肿处理后,见无出血点,核对缝针和脑棉,递小圆针0号丝线缝合硬脑膜。置硅胶引流管于硬膜下或硬膜外。 7.缝合骨膜。放回骨瓣,递7号丝线角针缝合骨膜。 8.缝合帽状腱膜(圆针)、皮肤(4号丝线)。递碘伏棉球消毒切口周围皮肤,递4#丝线,依次圆针缝合帽状腱膜,角针缝合皮肤。切口再次消毒。 9.包扎伤口。覆盖敷料,包扎。 10.器械护士配合要点(1)按常规开颅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应精力集中, 传递手术用物时准确到位,动作轻柔迅速,切忌碰撞医生手臂。 (2)及时擦净双极电凝镊的尖端(勿用刀片刮),保证有效电凝, 根据手术要求调节双极电凝的大小。 (3)术中保持负压吸引通畅,大小适度,根据手术要求及时更换 大小不同的吸引器头,避免吸力过大损伤脑组织。 (4)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适当规格的棉片并准确清点计数,使用后 及时收回清理,确保无遗漏。

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doc

颅内血肿清除术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手术物品准备: 1、手术器械开颅基础器械包 1 个、干持物钳 1 套、蛇型自动拉勾 1 套、若为小脑出血则再备后颅窝撑开器 1 个。 2、敷料基础辅料包 1 个、大腹包 1 个、手术衣 4~6 件 3、一次性物品骨蜡、切口膜、止血纱布、明胶海绵、棉片、小纱布、缝 针、丝线若干。 4、药品常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双氧水、止血用生物胶。 5、仪器双极电凝器 1 套、开颅电钻 1 套、中心吸引 1 套 手术体位:根据血肿的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 手术步骤: 1.皮肤消毒 常规 1%聚吡咯酮碘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贴无菌切口膜 2.头皮切开和止血 2.在耳上方做“∩”形切口,切开皮肤,止血后上头皮夹。 2.2 切开皮下组织、帽状腱膜。 2.3 分离颞肌,剥离骨膜,将皮瓣翻向耳侧,电凝止血。用双2-0 丝线或皮肤固定勾固定皮瓣,充分暴露术野 3.打开骨瓣、硬膜 3.1 用电钻在颅骨上钻 4 个孔,孔间插入线锯导板,用线锯将颅骨锯开,骨 瓣放入双氧水中浸泡。

3.2 骨窗周围用骨蜡封闭止血。用 6*17 圆针 3-0 丝线将骨窗周围硬脑膜悬吊于附近的骨膜或帽状腱膜上。 3.3 用 11 号刀片在脑膜沟处切开脑膜,用窄神经剥离子轻松分离后,脑膜 剪“∩”形剪开脑膜 4.清除血肿 4.1 脑穿针蘸水湿润后探查血肿部位及深度,电凝器止血后用窄脑压板轻轻 拉开脑组织,用小号吸引器吸出脑内血肿,电凝器仔细止血,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也可用双氧水小棉片放入腔内止血。 4.2 将坏死组织一并切除。可将止血纱布剪成小块铺于出血腔内,再在表 面喷可吸收生物胶。 5.缝合硬膜。 5.1 清点用物后,用6*17 圆针 3-0 丝线严密缝合硬脑膜。 5.2 若硬脑膜从颅骨内分离而有渗血时,可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垫一明胶 海绵, 6*17 圆针 3-0 丝线悬吊止血。再次清点用物。 6.放置引流管 同前 7.关颅 7.1 将骨瓣复位, 8*20 圆针 2-0 丝线缝合骨膜数针以固定骨瓣。9*25 三角针 2-0 丝线缝合帽状腱膜及皮肤。 7.2 双氧水或 1%聚吡咯碘消毒皮肤,小纱布覆盖切口,绷带包扎切口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麻醉方式: 1、全身麻醉 2、患者病情危重时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 物品准备: 1、手术器械开颅基础器械包1个、干持物钳1套。 2、敷料基础敷料包1个,大腹包1个、手术衣4~6件。 3、一次性物品骨蜡、切口、止血纱布、明胶海绵、面片、小纱布、缝针、丝线若干。 4、药品常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双氧水、止血用生物胶。 5、仪器双极电凝器1套、开颅电钻1套、中心吸引1套。 手术体位: 1、仰卧位使用于额顶部血肿 2、侧卧位适用于顶颞及枕后部血肿。 手术步骤: 1.皮肤消毒 常规1%聚吡咯酮碘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贴无菌切口膜 2.头皮切口和止血 2.1在切口两侧铺以干纱布块,沿切口线分段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整个皮瓣可分为3~4段完成。每切开一段,即用头皮夹夹住内、外缘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大的出血点可以电凝止血。 2.2钝性或锐性分离皮肤-腱膜瓣与其下的疏松组织层。

2.3止血满意后,将皮肤-腱膜瓣翻向颅底侧,并在其下垫以纱布团,使皮肤-腱膜内的血管不致因屈曲过度而闭塞,然后以盐水纱布覆盖其上。用双2-0丝线或皮肤固定勾将皮瓣翻起固定,充分显露术野 3.骨瓣成型 3.1切开头皮和肌肉后,按骨瓣形状弧形切开骨膜,以骨膜剥离器分开骨膜及颞肌。 3.2设计骨孔,通常一个骨瓣共钻孔5~6个,空间距离6~7cm。3.3将电钻与颅骨表面垂直钻透颅骨。钻孔完成后,以小刮匙或脑膜剥离器刮尽孔内边缘残留的内板碎片,将线锯导板插入相邻的两个骨孔之间,用线锯将骨瓣各边一一锯开。 3.4若用气动或电动钻时,可换上铣刀进行切割。 3.5最后,沿颅骨锯开线插入骨膜剥离器至骨瓣下方,翻起骨瓣将骨窗下缘附着的肌肉稍向下推开以咬骨钳将骨折线两侧骨瓣修齐,并用骨蜡涂塞止血。 3.6取下的骨瓣可放入双氧水中浸泡 4.清除血肿 4.1用一窄脑压板或神经玻璃子由颅顶部向颅底侧逐渐清除血块,出血点电凝止血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4.2将骨窗周围硬脑膜用6*17圆针3-0丝线悬吊于附近的骨膜或帽状腱膜上,放猴子硬脑膜剥离形成新的血肿。 4.3如因脑膜从颅骨内面分离而有渗血时,可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垫一明胶海绵,6*17圆针3-0丝线再次悬吊,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也可用双氧水小纱布压迫片刻做止血用 5.探察 彻底止血后,用11号刀片在硬脑膜表面切开0.5cm做探察,检查颅内无异常,6*17圆针3-0丝线缝合硬脑膜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一病人信息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患者韩玉成,男,64岁于2016-3-1上午于局麻下行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术, 二.相关解剖 颅底部由不规则的软骨化骨组成,颅底内表面由前向后为阶梯型的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前高后低。前大部半部被面部诸骨覆盖,后半部枕外粗隆、上项线以下部分称枕下区,是手术通向颅后窝的途径。 脑组织外有3层脑膜覆盖,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硬脑膜内层反折处形成静脉窦,静脉窦壁厚缺乏弹性,破裂时止血困难 蛛网膜位于硬脑膜下,两者间为硬脑膜下腔。 软脑膜紧贴脑表面,深入脑的所有凹陷和裂沟,在一定

部位形成邹襞,与室管膜愈合形成脉络膜组织,进入脑室形成脉 三硬膜外血肿手术适应症 1.伤后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有骨折线经过血管沟,并有明显 脑受压症状或出现颞叶沟回疝综合征者。 2.CT发现在硬膜下有一较大的梭形血肿,使中线移位者。 3.经钻孔证实为硬膜下血肿者。 四手术的麻醉方式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 五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部位,采取适合的体位。一般多为仰卧位。 六用物准备 器械包:开颅包、脑系电动钻、方巾、手术衣、脑开、 仪器:脑系电动钻、电刀、吸引器 一次性物品:双极、电刀、骨蜡、明胶海绵、引流管、1.4.7#丝线、输液器、20ml、5mL注射器、头皮夹、脑棉片、必要时备止血纱。 巡回护士:根据体位备头架或头圈、两组静脉通道(必要时麻醉师深静脉置管)、眼贴膜、双耳塞棉球、神外专用标记盒、调节

好室温。 七手术配合 1.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単:递消毒钳,络合碘纱球消毒头部皮肤,并用酒精棉球脱碘。依次递无菌巾,中单,神经外科专用手术粘贴膜,铺大孔被,递巾钳,固定吸引器、双极电凝、电刀。 2.切开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沿切口线两侧铺干盐水垫,递手术刀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每切一段,递头皮夹钳钳夹头皮夹,头皮止血。出血部位递双极电凝止血,切开头皮后,递手术刀或干盐水垫钝性或锐性分离帽状腱膜下疏松组织层,向皮瓣基底部翻转。皮肤腱膜瓣内面用双极电凝止血,递盐水垫垫于基底部外面,递湿的盐水垫覆盖其内面。 3.骨瓣形成:递手术刀和骨膜分离器,沿切口内侧切开和剥离骨膜。递颅骨钻钻孔,递小刮匙刮出孔内板碎片,也可用电动颅骨钻和铣刀(动力系统)。递线锯导引条和线锯锯开颅骨。递骨膜分离器插入骨瓣下,向上翻起骨瓣。递骨蜡或脑棉片或双极电凝止血。骨瓣用盐水纱布包裹。 4.清除血肿,彻底止血:递神经剥离子或脑压板,轻轻将血肿从硬脑膜游离下来,可也以用吸引器吸除,遇活动性出血,递双极电凝止血或丝线贯穿结扎。如走行于骨管内的脑膜中动脉出血,递骨蜡或小棉花片填塞止血,则配合进行修补。硬脑膜表面的小血管渗血,递双极电凝一一止血。

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29例临床分析

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29例临床 分析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8例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ICP、脑水肿体积和中线移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3],手术切口自颧弓上0.5 cm、耳屏前1 cm处开始,于耳廓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止于前额发际下,骨瓣采用游离骨瓣或带颞肌骨瓣,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 cm,钻孔5~6个,形成一个大小约12 cm×15 cm的骨窗,形成骨瓣后咬除蝶骨嵴外约1/3,显露蝶骨平台,以充分暴露颞叶和部分额叶,切开硬脑膜以充分暴露额叶、颞叶、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彻底清除血肿、挫裂伤坏死脑组织,如伴有颞叶钩回疝则行脑疝复位术,以减少继发性脑损伤。探查同侧大脑中静脉及其属支血栓情况,彻底清除硬膜下坏死脑组织和血肿组织,并切开侧裂蛛网膜以减轻对侧裂血管的压迫。对照组采用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根据颅脑CT检查确定血肿部位,根据其具体部位分别采用额颞、颞顶、顶枕大骨瓣开颅行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放置引流管,围术期脱水降颅压等各项治疗措施均按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要求执行[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的GCS、颅内压(ICP)、脑水肿、中线移位情况。并于伤后3个月按照GOS预后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预后。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ICP、脑水肿体积和中线移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GOS预后评分良好或中残13例(GOS 4~5分),重残或植物生存状态11例(GOS 2~3分),死亡5例,总生存率为82.76%;对照组GOS预后评分良好或中残5例(GOS 4~5分),重残或植物生存状态8例(GOS2~3分),死亡16例,总生存率为44.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损伤后的血肿形成、脑水肿、脑肿胀所导致的恶性颅内高压。有研究显示,入院时GCS 3~5分的特重型颅脑伤的病死率超过50%[5]。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患者,由于其解剖上紧邻蝶骨嵴,正好是对冲性脑损伤和其他脑外伤的释力点,同时在侧裂区还有复杂的导静脉和侧裂静脉丛[6],一旦发生脑挫裂伤极易引起血管痉挛甚至完全性闭塞,致使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并导致急性单侧脑肿胀[7]。随着肿胀

慢性硬膜下机化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突发命名性失语1例

慢性硬膜下机化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突发命名性失语1例 发表时间:2013-02-21T14:59:13.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吴雪峰周仲明杨根华[导读] 本文收集的1例79岁女性患者因头部外伤二月伴右侧肢体乏力15天入院。 吴雪峰周仲明杨根华(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214221) 【摘要】本文收集的1例79岁女性患者因头部外伤二月伴右侧肢体乏力15天入院。入院时查体右侧肢体肌力IV级,左侧肢体肌力V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初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头颅CT及头颅MRI检查示左侧额颞顶枕慢性硬膜下血肿,予以左额顶钻孔引流术,未能冲出暗红色血性液体,改行左侧额颞顶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见硬脑膜下暗红色团块状纤维机化样组织,韧性较好,予以大部清除。术后第三天下午出现命名性失语,右上肢肌力下降,伴有右手指活动受限,考虑为左侧颞上回、顶部下方的脑血管痉挛、水肿或局部的脑软化有关系。 【关键词】慢性血肿伴机化硬膜下术后命名性失语 1. 一般资料 患者,女,79岁,因头部外伤二月伴右侧肢体乏力15天于2012年10月30日就诊。于08月30日患者有头部外伤史,左颞顶部着力,当时无昏迷史。于10月15日患者家人发现其时有胡言乱语,伴有右侧肢体乏力,时有麻木感。神经系统查体:神清,双瞳等大等圆,直径2.5mm,光反应灵敏,右侧上、下肢体肌力IV级,左侧肢体肌力V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原有“高血压”史三年,平时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qd”降血压,血压控制较为平稳。入院行头颅CT检查示:左侧额颞顶枕硬膜下低密度影,考虑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入院后予积极术前准备,查心脏彩超示左房略大,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房早连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部分伴二联律,其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请心内科及麻醉科会诊均表示能耐受手术。于11月08日在全麻下行左侧额顶部钻孔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术中取左顶结节及偏前5cm左额切口,颅骨钻孔,“十”字切开硬脑膜,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未见明显暗红色血性液体引出。术中考虑患者左侧额颞顶枕慢性硬膜下血肿未完全液化,改行左额颞顶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见硬脑膜下暗红色团块状纤维机化样组织,韧性较好,大部清除纤维样组织。术后复查头颅CT示左侧额颞顶枕血肿基本消失。术后第三天下午患者出现命名性失语,右上肢肌力下降,伴有右手指活动受限,立即查头颅CT示左顶叶局部有混杂密度影,未见迟发性血肿形成。立即予解痉扩血管(尼莫地平片40mg 3次/天),脱水降颅压(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 静滴q6h),营养神经(维生素B12针500ug 肌注 qod)。于11月13日(术后第五天)出现右侧面颊部、右侧口角抽搐不止,无神志丧失,考虑局灶性癫痫发作,立即予地西泮注射液10mg 肌注,患者抽搐立即停止。以后口服“卡马西平片0.1 tid”抗癫痫。术后第七天患者能说出子女的名字,术后第九天患者语言功能基本恢复。 2.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由于老年人脑组织有萎缩,头部外伤后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度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1]。本例患者入院二月前有头部外伤史。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理,有学者认为与患者年龄偏大,病程时间长有关[2]。因血肿内侧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为期较久的血肿,其外侧膜毛细血管栓塞、坏死及结缔组织变性而发生钙化。本例患者术前检查考虑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发现患者血肿未完全液化,改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笔者认为:在做钻孔引流术头皮切口设计时,应考虑到骨瓣开颅的可能性。一般取顶结节及额部二处纵形切口,必要时可相连形成马蹄形切口开颅。术中发现左侧硬膜下暗红色团块状纤维机化样组织,韧性好,术中大部清除纤维样组织,与顶叶皮层血管相连处纤维样组织予以保留,未做进一步清除,以免损伤皮层血管导致脑梗塞出现。术中操作未出现医源性损伤大脑皮质。术后第三天患者突然出现命名性失语,右上肢肌力下降,伴有右手指活动受限,急查头颅CT示左顶叶局部有混杂密度影,考虑与左侧颞上回、顶部下方的脑血管痉挛、水肿或局部的脑软化有关系。立即予解痉扩血管、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等处理,经积极治疗六天患者语言功能基本恢复,右上肢肌力恢复接近正常。应该说,术前未曾想到患者术后能出现失语现象。笔者工作以来,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出现失语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以前曾遇到术后失明、对侧出现硬膜下血肿、切口感染等情况,经积极治疗后均取得不错的恢复。所以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前应考虑问题细致、周到,术中有可能改变术式行骨瓣开颅,术后合并出现偏瘫、失语、癫痫、失明等情况,这些应向家属详细交代。术后一旦出现失语现象,作为医生,千万莫慌,应沉着应对,与家属做好沟通工作。若手术中未损伤到优势半球顶叶脑皮质,未损伤到局部血管,及时使用解痉扩血管药物、脱水、激素、营养神经等处理,语言功能均有恢复可能。本例患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语言功能恢复快,家属与医生均感觉到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北京: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2. [2].郭峰,孙里杨,王列. 骨瓣开颅治疗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71.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一例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7.2.28 地点:手术室护办室 参加人员:手术室全体人员 主讲人:洪少进 主持人:郑绘 郑绘:大家下午好!颅脑损伤手术基本是急诊手术,病情都比较重,我们护士必须要有良好的抢救技术,以及熟练的手术配合技术。下面请主讲人介绍一下主要内容。 洪少进: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颅脑损伤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1.病史介绍 2.概述 3.解剖 4.分类 5.病因 6.临床表现 7.检查 8.治疗 9.洗手护士配合 10.巡回护士配合 11.PIO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病史: 一;病史介绍 患者郑玉花,男,70岁,住院号:17010099. 因患者今天在工地干活时,突发头痛,被工友送回家休息。8点左右,患者意识逐渐模糊,当地乡村医生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呼120急诊送入我院检查治疗。病程中,小便失禁。无四肢抽搐,无呕吐,右侧上下肢活动减少。头颅CT示左基底节颅内血肿。 完善相关检查,积极术前准备,于2017-2-25下午3点在全麻插管下行左基底节颅内血肿清除术,于17:00带气管插管转入ICU病房。二:概述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其分类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三者可合并存在。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颅骨骨

折包括颅盖骨线状骨折、颅底骨折、凹陷性骨折。脑损伤包括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按损伤发生的时间和类型又可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按颅腔内容物是否与外界交通分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和开放性颅脑损伤。根据伤情程度又可分为轻、中、重、特重四型。 洪少进: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解剖: 三:解剖 颅骨 脑颅(8块) 成对:顶骨、颞骨 不成对:筛骨、蝶骨、额骨、枕骨 面颅(15块) 成对:上颌骨、颧骨、下鼻骨、鼻骨、腭骨、泪骨 不成对:犁骨、舌骨、下颌骨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脑分化而来,小脑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 脑干 脑干(brain stem)属于脑的一部分,即脊髓向颅腔内延伸的部分。脑干位于颅后窝,自枕骨大孔至蝶鞍之间。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由外向内有硬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它们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并通过被膜的血管使脑和脊髓得到营养。 硬脑膜 由两层合成,外层兼有颅骨内膜的作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构成硬脑膜窦,硬脑膜在颅底处与颅骨结合紧密。 由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大脑镰、小脑幕:幕切迹、小脑镰、鞍隔 海绵窦的毗邻与交通 两侧有横支相连,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上颌神经通过。 脑蛛网膜 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隙 软脑膜 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入沟裂。脑的血管在软脑膜内

开颅去骨瓣血肿清除术

开颅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 物品准备: 台下: 电刀双极电凝机脑动力系统复方氯化纳溶液若干瓶生理盐水根据病情随时准备输血 台上: 器械:脑外包或大钻孔包 其它:21号刀片11号刀片各1个慕丝线1、4、7号线各2包50ml注射器2个吸引器连接管头皮夹1包普外皮肤贴膜脑外皮肤贴膜骨蜡明胶海绵5袋电刀头双极电凝头及线脑棉片1包脑外科套针止血纱布(普通)橡皮引流管1根引流袋大敷贴5个 术前巡回护士配合: 1、建立静脉留置针,一般选择下肢静脉;麻醉师一般会做股静脉留置针,接三 通连接输血器备用; 2、将双托盘置于患者胸前,双托盘上缘平于患者乳房,并用绷带固定于手术床; 3、将电刀负极板贴于患者肌肉丰富部位,并将患者双手用中单裹于手术床两旁, 用约束带固定患者双膝; 4、将双极电凝脚踏放于手术医生脚旁; 5、协助手术医生用龙胆紫做手术切口标识,用碘酒固定,并协助手术医生将患 者眼耳用棉球及贴膜遮盖; 6、将头圈置于患者头下,两沙袋放于患者颈两旁固定; 7、与洗手护士清点脑棉片及缝针数目。 手术配合: 1、消毒:3%碘酒消毒及酒精消毒; 2、铺单:铺单时,台下巡回护士需将患者头部抬起配合铺单,以及将双托盘盖 盘形成无菌区; 3、洗手护士将脑动力系统组装好,选择合适钻头,连接好手柄,将线尾交于巡 回护士连接于主机,并将铣刀头组装好放于扇形台备用; 4、固定吸引器管(开始选择粗吸引器头)、电刀及双极电凝,巡回护士分别于台 下连接;用布巾钳将小单固定于双托盘上缘,方便放置吸引器头、电刀头及双极电凝; 5、打湿块纱布,交于术者试双极电凝,并调节双极电凝大小; 6、弧形切开皮肤、皮下及腱膜层:递2块干纱垫,21号圆刀于手术医生切开, 并递头皮夹钳持头皮止血,吸引器头持续吸引; 7、游离皮瓣止血:递21号刀游离皮瓣,双极电凝止血,递弹簧拉钩牵开,同时 用两布巾钳或血管钳夹于双托盘下缘,固定协助牵开; 8、切开及剥离骨膜:递21号刀切开,骨膜剥离子剥离; 9、颅骨钻孔:递脑动力系统颅骨钻(巡回护士与术者核对是否钻功能)开颅, 边钻边用50ml注射器滴注盐水浸湿骨孔,骨蜡(捏小团捏软)止血;

颅内血肿清除术

颅内血肿清除术 相关解剖知识: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药。 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部位,采用合适的体位。 手术切口:选择血肿距表面最近避开重要的骨瓣开颅。 用物准备:小小手术包,脑外科包,手术衣,布类,大腹单,双极电凝,颅骨钻,一次性用物:吸引管、窥镜辅助套、10ML注射器2具、50ML空针1具、头皮夹、脑棉片、止血海绵、骨蜡、引流管、脑外科贴膜、21#、11#刀片、缝线。 手术步骤及护理操作配合: 一.手术视野皮肤消毒:碘酒、酒精。铺单:对折中单1张铺于头、颈下方。治疗巾3张,用4张小贴膜粘贴。递中单1/3折叠覆盖托盘,斜铺中单2张,中单1张围头及托盘,铺中单覆盖肢体,铺大单。贴脑外科贴膜,做一器械布袋。 二.切开头皮及皮瓣新:21#刀切开头皮及帽状腱膜。头皮夹止血、电凝止血。翻转皮瓣,头皮拉钩牵开固定在托盘上。皮瓣用盐水纱布块覆盖。 三.剥离骨膜,递颅骨钻钻孔。50ML注射器冷却热量。递线据导板和线据锯开颅骨,咬骨钳咬平骨缘,骨蜡止血。 四.切开因硬脑膜:11#刀切开,脑膜镊,脑膜剪切开。如脑膜外或脑膜下有血肿应先清除。 五.清除颅内血肿:递双极电凝切开2—3CM的脑皮质,递脑压板

和吸引器,向脑深部分离直达血肿颅腔内,清除血肿。双极电凝止血、小脑棉片止血、止血海绵。 六.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递双氧水(双氧水海绵)和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彻底止血。6×17圆针1#线缝硬膜边缘在颞肌上,放置12#或14#红尿管或专用引流管,角针固定。 七.缝合切口:清点脑棉、纱块、器械。9×17圆针4#线缝合帽状腱膜及皮下,9×28角针4#线缝头皮。敷料覆盖切口,绑带包扎。器械护士配合重点:动作迅速,双极电凝用湿纱布擦洗,脑棉片数目。巡回护士护理重点:双耳塞棉球,颅骨钻使用,双极电凝使用频率,肾水准备(视情况)。

开颅血肿清除术注意事项

开颅血肿清除术注意事项 文章目录*一、开颅血肿清除术注意事项*二、为什么会导致颅内血肿*三、颅内血肿有什么不良影响 开颅血肿清除术注意事项1、开颅血肿清除术注意事项处理深部血肿时,脑皮质切口应选择非功能区和距脑表面近的部位,且切口不宜过大,避免加重脑损伤。 最好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使照明良好,止血彻底,损伤轻微。 在血肿接近脑组织处,避免使用强力吸引,以防出现新的出血和加重脑的损伤。最好用镊子夹一小棉片,边剥离血肿边用吸引器在棉片上吸引,这样可以减轻脑的损伤。对与脑组织粘连较重的血块不必勉强清除,以防引起新的出血。 2、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处理 与一般开颅术后处理相同,但对下列情况应予特殊处理: 脑疝时间较长,年老体弱,或并发脑伤较重,脑疝虽已回复,但估计意识障碍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术。 对继发脑干损伤严重,术后生命体征又不平稳,可进行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及低温疗法。 对重症病人,如有条件,最好收入ICU病房,进行全面监护。 3、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步骤 开颅:按照CT或其他检查方法定位,作相应马蹄形切口,作成形骨瓣,或咬除颅骨。前者显露充分,后者快速,负担较轻,术后

自然形成外减压。 切开皮层、清除血肿:典型的基底节外侧型血肿手术,多采用颞上回或颞中回前中部入路。一般深入5cm即可达血肿腔。亦有分开外侧裂,经岛叶进入血肿者,此入路皮质损伤轻,但要避免损伤侧裂血管。清除血肿后有时可见豆纹动脉仍有活动性出血,最好在手术显微镜下止血,只夹闭出血的分支血管,以保证其主干不受损伤。深入5~7cm达血肿腔者多为基底节内侧型血肿。手术中应尽可能不要损伤血肿壁,附着在血肿壁上的少量血块不要强求清除。尤其在深部内侧型血肿更要避免盲目用电凝止血。破入脑室的血肿应清除,但应采用额中回或顶叶入路,切开皮层,清除脑室内血肿后,再通过侧脑室壁血肿穿破处清除脑内残余血肿,术后行脑室引流。 为什么会导致颅内血肿颅内慢性血肿,由于出血缓慢,当时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也可能自行停止出血。大约两星期后,颅内血肿周围形成了完整的包膜,血肿内凝血块开始液化吸收,但也可能由于血肿体积慢慢增大,或血肿腔内再次出血,刺激大脑而出现一系列脑部症状,如头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人可出现烦躁不安,不认识人,不能计算等症状,严重者可有精神异常或昏迷。 据有关资料报道,约70%的“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在发病前一个月左右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其中60岁左右的病人

颅内血肿清除术

颅内血肿清除术相关解剖知识:额叶、顶叶、颞叶、枕叶。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药。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部位,采用合适的体位。手术切口:选择血肿距表面最近避开重要的骨瓣开颅。用物准备:小小手术包,脑外科包,手术衣,布类,大腹单,双极电凝,颅骨钻,一次性用物:吸引管、窥镜辅助套、10ML注射器2具、50ML空针1具、头皮夹、脑棉片、止血海绵、骨蜡、引流管、脑外科贴膜、21#、11#刀片、缝线。手术步骤及护理操作配合:一.手术视野皮肤消毒:碘酒、酒精。铺单:对折中单1张铺于头、颈下方。治疗巾3张,用4张小贴膜粘贴。递中单1/3折叠覆盖托盘,斜铺中单2张,中单1张围头及托盘,铺中单覆盖肢体,铺大单。贴脑外科贴膜,做一器械布袋。二.切开头皮及皮瓣新:21#刀切开头皮及帽状腱膜。头皮夹止血、电凝止血。翻转皮瓣,头皮拉钩牵开固定在托盘上。皮瓣用盐水纱布块覆盖。三.剥离骨膜,递颅骨钻钻孔。50ML注射器冷却热量。递线据导板和线据锯开颅骨,咬骨钳咬平骨缘,骨蜡止血。四.切开因硬脑

膜:11#刀切开,脑膜镊,脑膜剪切开。如脑膜外或脑膜下有血肿应先清除。五.清除颅内血肿:递双极电凝切开2—3CM的脑皮质,递脑压板 和吸引器,向脑深部分离直达血肿颅腔内,清除血肿。双极电凝止血、小脑棉片止血、止血海绵。六.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递双氧水(双氧水海绵)和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彻底止血。6×17圆针1#线缝硬膜边缘在颞肌上,放置12#或14#红尿管或专用引流管,角针固定。七.缝合切口:清点脑棉、纱块、器械。9×17圆针4#线缝合帽状腱膜及皮下, 9×28角针4#线缝头皮。敷料覆盖切口,绑带包扎。器械护士配合重点:动作迅速,双极电凝用湿纱布擦洗,脑棉片数目。巡回护士护理重点:双耳塞棉球,颅骨钻使用,双极电凝使用频率,肾水准备(视情况)。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15T11:42:27.52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8期作者:黄璞嘉 [导读] 浏阳市集里医院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各占优势。 浏阳市集里医院湖南 410300 【摘要】目的:观察及分析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并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我院接诊的患高血压脑出血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乙组与甲组,每组各包含40例患者。乙组40例患者采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甲组40例患者则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ADL评分均有显著降低,其中又以乙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结论: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各占优势,因此医师可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2]。为了分析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抽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我院接诊的患高血压脑出血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别给予以上两种手术治疗,现总结临床效果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抽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我院接诊的患高血压脑出血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入组标准:①患者均符合《神经外科学》中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均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③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肝、心、肾等严重疾病者;②合并免疫性疾病、严重感染的患者;③具有相关手术禁忌症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乙组与甲组,每组各包含40例患者。乙组4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其中年龄最小44岁,最大者71岁,平均年龄(57.36±5.17)岁;其中外囊出血患者10例,内囊出血患者9例,丘脑基底节出血患者15例,皮质下出血患者4例,其它部位出血患者2例。甲组40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其中年龄最小52岁,最大者81岁,平均年龄(63.47±7.12)岁;其中外囊出血患者9例,内囊出血患者8例,丘脑基底节出血患者16例,皮质下出血患者3例,其它部位出血患者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迅速完善相关临床检查,以尽快确诊,以及时明确患者的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并按照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乙组40例患者采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具体措施为:常规给予全身麻醉,待麻醉满意后协助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按照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钻孔为止,选取患者的血肿最厚部位进行钻孔,于该位置前下及后上方咬1小缺口,以便将引流管斜行放置,将硬膜切开的同时,将引流管放入,直至血肿腔,以保证多方位冲洗及抽吸,常规给予引流管留置。甲组40例患者则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措施为:常规给予全身麻醉,使患者体位取仰卧位,保持头部偏向健侧,作一额颞弧形切口,常规对骨瓣进行游离,往前下方对蝶骨脊进行咬除后,将额叶和颞叶轻轻分开,将岛叶暴露出来,再以脑针穿刺无血管区,深度为0.5cm~1.0cm,直至到达血肿腔为止,然后将岛叶切开,以吸引器对血肿进行轻柔的抽吸,给予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无出血为止。然后常规给予引流管放置,逐层关闭切口,术毕。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处理,并常规给予基础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以血肿清除超过80%作为清除标准)和死亡情况,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4]对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x2比较法与t检验法对进行对比分析,(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和病死率对比 经表1可见,甲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对比(P>0.05)。 2.2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变化对比 经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DL评分对比(P>0.05)。两组治疗后的ADL评分均有显著降低,其中又以乙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 <0.05)。

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4~2015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行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行微创穿刺,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对照组生存13例,死亡3例;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Ⅰ~Ⅱ级生存率为25.0%,病死率为18.8%。观察组生存15例,死亡1例;ADLI~II级生存率为62.5%,病死率为6.3%。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颅骨钻孔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创伤小、生存率高、病死率低,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术式。 标签: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微创穿刺;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继发于高血压后的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型疾病,常发生于50~70岁,特点为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属高血压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类。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存质量。临床中传统的保守治疗与开颅手术疗效均不理想。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了微创穿刺手术的专项研究,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男9例,女7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9.4±4.8)岁,观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58.3±5.3)岁。两组患者治疗之前均伴有高血压史,发病时间均在24h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微创钻孔法,具体如下。 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插管,取仰卧位,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出血量的大小以及昏迷程度的不同,切实的设计最佳切口。不主张去除大骨瓣,但须行充分的颅内减压。手术过程中要动作轻柔,力度适中,减少不必要的牵拉。尽量避开重要的脑部功能区和血管走形区,选择血肿距皮层最浅的一侧进入肿腔,及时止血,血压升高后未见出血即为最好,切忌粗暴。术后均给予常规脱水、降压、抗感染治疗。 微创钻孔引流手术:患者入院后采用CT定位穿刺点,根据血肿深浅决定穿刺针长度,行微创穿刺术,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患者呼吸畅通。穿刺成功后,首

最新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路径

最新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临床路径 一、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I61.902),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神经外科学》(第2版,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 (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2)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3)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相应部位的对应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 ①基底节区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肢体偏瘫,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②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不同程度的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易于出现意识障碍。 ③小脑出血: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易于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 ④脑叶出血: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流利和听力障碍。 2.辅助检查: (1)颅脑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 (2)颅脑MRI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颅脑CTA检查:有助于排出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原因出血。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YL针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对比研究

YL针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在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开颅血肿清除术与YL针血肿穿刺引流术两种治疗方法和疗效,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随机均分为穿刺组和开颅组两组,分别应用YL针血腫穿刺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穿刺组50例患者有12例基本痊愈,28例显著改善,6例改善,治疗有效率为92.0%,开颅组患者则有10例基本痊愈,26例显著改善和8例改善,治疗有效率为88.0%,两组患者均有颅内感染和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0%和46.0%,开颅组并发症远高于穿刺组。结论开颅血肿清除术与YL针血肿穿刺引流术对于脑出血患者都可起到极好的治疗效果,但后者术后并发症更少,效果更好。 标签:脑出血;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对比研究脑出血在我国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发生在脑部基底节区[1]。脑出血出现后多形成血肿,造成周边组织缺血并直接破坏脑组织,产生的毒性物质还导致继发损伤,在脑出血的治疗中外科手术是主要手段。临床上对于脑出血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包括YL针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脑出血的治疗意义重大[2]。在此以我院脑出血患者为资料,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优劣,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病例来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运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共100例,患者包括65例男性和3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40~79岁,平均年龄64.9岁。上述患者均为脑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在50ml~68.9ml,平均6 2.3ml。随机将该100例患者分为每组50例的两组,即穿刺引流组和开颅组,分别采用YL针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未发现显著差异性(P>0.05),有对比研究价值。 1.2方法及观察指标手术前后给予两组患者以血压控制、降颅内压以及抗感染和水电解质平衡维持等常规基础性治疗。 穿刺组患者依照《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操作指南》应用YL-1型针进行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治疗所用YL-1型针由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操作医师根据CT扫描所得的血肿定位进行穿刺,穿刺后抽吸尚未凝固的血液,之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冲洗后接无菌引流袋并采用无菌辅料覆盖固定,6h 后通过引流管向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2万U,用3~5ml生理盐水稀释,封闭4h 之后开放引流,引流1~2次/d。 开颅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开颅治疗,根据CT结果选择层面钻孔开直径3cm左右骨窗。暴露脑皮层后先使用脑穿针穿刺抽出部分血肿,之后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