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

附件1

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

(试行)

省教育厅

目录

前言 (3)

一、建设目标 (4)

二、建设原则 (5)

三、建设容 (5)

(一)学生发展 (7)

(二)教师发展 (8)

五、应用服务 (10)

(一)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 (10)

(二)教学应用服务 (11)

(三)管理应用服务 (11)

(四)研训应用服务 (12)

(五)生活应用服务 (13)

六、数字资源 (13)

(一)建设趋势 (13)

(二)资源类别 (14)

(三)资源来源 (15)

(四)建设要求 (15)

七、基础设施 (16)

(一)校园网 (16)

(二)数据中心 (17)

(三)终端 (18)

(四)多媒体教室 (19)

(五)计算机教室 (19)

(六)教师研训室 (20)

(七)录播教室 (21)

(八)其他数字化环境 (21)

(一)组织架构 (22)

(二)信息化领导力建设 (22)

(三)资金投入 (23)

(四)人员培训 (23)

(五)制度建设 (24)

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

育水平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

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在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

行动中,明确提出制订中小学校、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

化校园建设基本标准,推动数字化校园达标建设。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能推动

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教学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为教师

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支撑环境,已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衡量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

《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的制定旨在规和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确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和重点建设容。同时也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编制数字化校园建设基本标准做奠基性工作。

一、建设目标

数字化校园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校园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而构建的信息化环境。数字化校园具有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等特征,其宗旨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建设目标如下:

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基础设施(网络、终端、教室等)、资源(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学习、

教学、研究、管理、生活等)的数字化。

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各种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建设网络应用环境,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全覆盖;促进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每个班级都享受到优质数字资源;打造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家庭与学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网络连通。

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融合,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决策水平与管理效率;优化师生交流方式,培养师生信息化生存能力,实现师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建设原则

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为核心。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贯彻应用驱动的基本原则,从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整体科学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实践。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目标,突出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信息化某些方面的应用

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校园。

强调教育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与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总体规划,整体设计,相互协调。要充分依托中央、省、地市等部署的教育云公共服务,提升学校信息化能力。

三、建设容

数字化校园的系统构架如示意图所示,其建设容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和基础设施。为了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建设容,分阶段、有重点地整体推进。

数字化校园系统架构示意图

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指南规范.doc

附件 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推进我省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精神,特制定《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设目标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在教育科学、学习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重构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智慧校园建设要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建设目标如下: 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

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实现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到教育活动的智能化。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各种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着力打造网络学习空间,改变师生交流方式,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 创新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智能化教育环境,突出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环境下教学创新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优化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教研与培训等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实施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评价和服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 打造典型示范意义的特色。结合各地实际条件和发展目标,在智慧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资源共享、应用融合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研究性、示范性应用,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智慧校园,引领我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和发展。 二、建设原则 坚持开放多元。智慧校园是智慧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学校要广泛学习吸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教育应用创新,形成新方法、新流程、新

2019年全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指南

附件2: 2019年全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 指南 安徽省电化教育馆编 2019年1月

目录 一、参赛人员范围 二、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设置 (二)项目说明及要求 (三)评选指标 (四)作品资格审定 (五)作品制作 三、作品报送及相关说明 附表1: 作品登记表(课件、微课) 附表2:作品登记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案例、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

一、参赛人员范围 面向全省基础教育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和教育技术工作者。 二、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设置 安徽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的参赛项目包括: 课件、微课、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案例、教育资源应用案例(限项目单位参加)、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不设置)。 (二)项目说明及要求 1.课件: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以是针对某几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制作工具和呈现形式不限。移动终端课件作品应能在iPAD、Android 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 各类教学软件、学生自主学习软件、教学评价软件、仿真实验软件等均可报送,建议同时报送软件运行录屏解说文件。 (1)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 (2)报送形式: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含附表1)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课件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如相关字体、白板软件等。 2.微课:是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和典型问题解决、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

第十三届湖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指南

附件 第十三届湖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 指南 大奖赛组委会编 2013年4月

目录 一、参赛人员范围 二、大赛分组及作品分类 (一)大赛分组 (二)作品分类 三、作品说明及要求 (一)作品说明 (二)作品资格审定 (三)作品制作 四、参赛作品报送要求 (一)作品报送形式 (二)作品报送数量 (三)填写作品登记表 五、参赛作品评比方法及奖项设置 (一)评比办法 (二)评比指标 (三)奖项设置 六、其他事项

一、参赛人员范围 全省中小学校(含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学校)教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高等教育院校教师。 二、大赛分组及作品分类 (一)大赛分组 大奖赛根据不同学校教育教学要求和特点,分幼教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特教组、中职组、高教组7个参赛组别(按照作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划分)。 (二)作品分类 大奖赛各组别设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教学工具软件、精品开放课程、Autodesk虚拟展示课件、移动终端课件、移动终端课例、学科主题社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九个比赛类别。 三、作品说明及要求 (一)作品说明 1.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包含PPT课件、动画课件及其他多媒体课件。 ①PPT课件是指用PowerPoint软件,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和传递教学内容,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软件。可以是针对某些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单纯的教学媒体资源素材不属于课件范畴。 制作要求:PPT课件要有菜单、按钮、超链接及使用说明。PPT课件中使用的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超链接文件要与PPT

(完整版)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V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及 其实施,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新型劳动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联系紧密,且以实践为主体的基础性学习领域。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 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 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合经济、环境、法律、伦理、 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 术教育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顺应当今科技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进入信息时代, 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将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写和刷新。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基因工程、农业新技术以及一些新兴的生活科技日益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将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结构性的发展和变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课程内容 上的选择性。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 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强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加强劳动与技术、家政、职业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深入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理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实施和开发中,应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一)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 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 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 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 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二)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小学3-6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 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 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三)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 劳动与技术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发展的内在机理,还要体

2019年全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指南

附件2: 2019年全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 指 南 目 录 一、参赛人员范围 二、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设置 (二)项目说明及要求 (三)评选指标 (四)作品资格审定 (五)作品制作 三、作品报送及相关说明 附表1: 作品登记表(课件、微课) 附表2:作品登记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案例、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 一、参赛人员范围 面向全省基础教育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与教育技术工作者. 二、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设置 安徽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得参赛项目包括: 安徽省电化教育馆编 2019年1月

课件、微课、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案例、教育资源应用案例(限项目单位参加)、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不设置)。 (二)项目说明及要求 1、课件:就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得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教学手段有效呈现得应用软件,目得就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得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就是针对某几个知识点,也可以就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制作工具与呈现形式不限。移动终端课件作品应能在iPAD、Android 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 各类教学软件、学生自主学习软件、教学评价软件、仿真实验软件等均可报送,建议同时报送软件运行录屏解说文件。 (1)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 (2)报送形式: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含附表1)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课件应易于安装、运行与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如相关字体、白板软件等. 2、微课:就是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与典型问题解决、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得微视频课程。主要形式可以就是讲授视频,也可以就是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与电子白板等录制得批注讲解视频. (1)制作要求:报送得微课作品应就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要求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视频片头要求蓝底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指南

附件2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指南 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根据教育 部及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要求,特制定“十三五”江 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指南。“十三五”期间,全省教育 信息化课题研究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为核心,以构建全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教育发 展大局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 注重案例培育和模式重建。申请人可参照本指南所提出的研 究领域和方向,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和特长,自拟课题名称 申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研究; 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和发展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研究;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信息社会公民基本素养的范式研究;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范式研究;

以教育信息化提升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范式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 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实践研究。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教育教学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M 世界课程改革的智慧型课程资源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C微课、翻转课、SPOC等适应未来人才培养、引领 数据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专业化教学应用工具软件开发及其学科应用研究; 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远程同步课堂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研究; 无线校园环境下的精准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伴随式数据收集的大数据教学分析研究; 基于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在线教育及其与线下教育融合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终身学习、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 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新型治理方式的研究。 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

附件1 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 (试行) 省教育厅 目录 前言 (3) 一、建设目标 (4) 二、建设原则 (5) 三、建设容 (5)

(一)学生发展 (7) (二)教师发展 (8) 五、应用服务 (10) (一)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 (10) (二)教学应用服务 (11) (三)管理应用服务 (11) (四)研训应用服务 (12) (五)生活应用服务 (13) 六、数字资源 (13) (一)建设趋势 (13) (二)资源类别 (14) (三)资源来源 (15) (四)建设要求 (15) 七、基础设施 (16) (一)校园网 (16) (二)数据中心 (17) (三)终端 (18) (四)多媒体教室 (19) (五)计算机教室 (19) (六)教师研训室 (20) (七)录播教室 (21) (八)其他数字化环境 (21)

(一)组织架构 (22) (二)信息化领导力建设 (22) (三)资金投入 (23) (四)人员培训 (23) (五)制度建设 (24) 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 育水平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 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在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 行动中,明确提出制订中小学校、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 化校园建设基本标准,推动数字化校园达标建设。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能推动 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教学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为教师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课题指南

附件1: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课题指南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要求和精神,制定2018年度课题指南。本阶段课题研究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 目标,以探索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学习环境建设及应用模式创新为主要内容,关注师生信息素养和科创水平提升,注重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成果培育和推广。申请人可参照本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和特长,自拟课题名称申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信息化促推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互联网+”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区域性网络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网络精准扶贫、扶智机制与路径研究; 区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未来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

基础教育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 教育网络安全管控与治理机制研究。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智能教学环境建设研究; 智慧教室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研究;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数字化学习研究; 智能化学习工具及评测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 基于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生计算思维与编程教学实践研究; STEAM教育模式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研究; 信息时代有效开展研学旅行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校际协同教学机制研究; 基于视频录播教室的同步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研究; 利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研究。 三、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教学点(农村中小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的实践研究; 少数民族双语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云平台的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指南

附件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 指南 目录 一、参加人员范围 二、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设置 (二)项目说明及要求 (三)评选指标 (四)作品资格审定 (五)作品制作 三、参加办法 (一)参加办法及报送作品数量 (二)报送时间、方式及费用 四、评选及交流展示 五、组织工作 (一)组织领导 (二)联系方式附表1: 作品登记表活动组织委员会编2016年4月

附表2:作品名单及联系人信息表

一、参加人员范围 各级各类学校及有关部委、行业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教育技术工作者。 二、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设置 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简称“信息化活动”)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教育教学要求和特点,按照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分组(按照作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划分)设置项目。 1.基础教育组:课件、课例、微课、学科主题社区。 幼儿教育:课件、课例、微课。 特殊教育:课件、课例、微课。 教学点: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教育资源应用课例。 2.中等职业教育组:课件、精品开放课程、微课。 3.高等教育组:课件、精品开放课程、微课。 (二)项目说明及要求 1.课件: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以是针对某些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制作工具和呈现形式不限。移动终端课件作品应能在iPAD、Android 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 各类教学软件、学生自主学习软件、教学评价软件、仿真实训软件等均可报送。 (1)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作品大小不超过700MB。 (2)报送形式:通过活动网站上传报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如相关字体、白板软件等。 2. 课例: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的课堂教学案例,重点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2018年度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课题申报意向书 课题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题负责人资料

二、负责人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附: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课题指南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要求和精神,制定2018年度课题指南。本阶段课题研究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目标,以探索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学习环境建设及应用模式创新为主要内容,关注师生信息素养和科创水平提升,注重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成果培育和推广。申请人可参照本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和特长,自拟课题名称申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信息化促推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互联网+”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区域性网络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网络精准扶贫、扶智机制与路径研究; 区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未来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 基础教育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 教育网络安全管控与治理机制研究。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智能教学环境建设研究;

2018年全市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指南

附件: 2018年全市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指南 一、参赛人员范围 2018年全市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面向全市基础教育类中小学教师、中职教师、幼教、特教和教学点教师。 二、参赛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设置 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的参赛项目包括: 基础教育组:课件、微课、课例、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创新教育教学案例。 幼儿教育:课件、微课、课例。 特殊教育:课件、微课、课例。 中等职业教育:课件、微课、课例 教学点: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教育资源应用课例。 (二)项目说明及要求 1.课件: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以是针对某几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制作工具和呈现形式不限。移动终端课件作品应能在iPAD、Android 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

各类教学软件、学生自主学习软件、教学评价软件、仿真实验软件等均可报送,建议同时报送软件运行录屏解说文件。 (1)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 (2)报送形式: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含附表1)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课件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如相关字体、白板软件等; PowerPoint课件需同时提交PowerPoint放映格式文件(既文件名扩展为pps、ppsx)。 2.微课:是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和典型问题解决、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微视频课程。主要形式可以是讲授视频,也可以是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录制的批注讲解视频。 (1)制作要求:报送的微课作品应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要求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名、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flv、mp4、wmv等),画面尺寸为640×480以上,播放时间不超过10分钟。总大小建议不超过100MB。 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如有学习指导、练习题和配套学习资源等材料请一并提交。 (2)报送形式: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含附表1)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

天津市第十八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指南

附件1: 天津市第十八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指南 一、项目设置: 1、课件(含移动终端课件)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含移动终端课例) 3、学科主题社区 4、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 5、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 6、精品开放课程 7、微课 进入复评的作品不再收费。如选送中央电教馆,需另交全国评审费,具体金额请参见《第十八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文件及指南》。 二、报送要求: 请各区(县)及直属校于6月13日前将上表中的前四项报送到天津电教馆信息部,将后五项报送到教研部。报送材料如下: 1、课件(含移动终端课件) ①课件(含移动终端课件)参赛作品光盘(请各区县、直属校集中组织刻录,一式

两份,占用空间较大的个别课件可单独刻录)。内容以文件夹形式建立,一级文件夹“XX 区(县)/直属校——课件(含移动终端课件)”;二级文件夹分别命名“课件”、“移动终端课件”;三级文件夹命名为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幼教、特教;四级文件夹命名为“XX学科——作品名称”内含参赛作品、参赛作品登记表电子版(参见附件2,表中各项均为必填项),并确保无毒、能够运行; ②区(县)课件(含移动终端课件)汇总表(附件3)纸质和电子版,电子版刻录在课件作品光盘中; ③每区(县)限报基础教育组30件作品,中等职业教育组不限报作品数量,幼教组20件作品,特教组20件作品;直属校限报5件作品; ④课件(含移动终端课件)参赛作品的主要作者最多不超过3人。 2、学科主题社区 ①参赛作品登记表电子版(见附件2,表中各项均为必填项,请各区、县、直属校集中组织刻录); ②区(县)学科主题社区汇总表(附件5)纸质和电子版; ③各组别报送数量不限(职教组无学科主题社区项目); ④每件参赛作品的主要作者最多不超过3人。 注:本项目采取网上评审,不需要提交作品光盘。 3、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 ①参赛作品光盘(请各区县、直属校集中组织刻录,一式两份)。内容以文件夹形式建立,一级文件夹“XX区(县)/直属校——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二级文件夹分别命名为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幼教、特教;三级文件夹命名为“XX学科——作品名称”内含参赛作品、软件设计说明文档及使用说明文档、模拟演示视频、应用案例、使用报告和参赛作品登记表电子版(参见附件2,表中各项均为必填项),并确保能够运行; ②区(县)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汇总表(附件7)纸质和电子版,电子版刻录在作品光盘中; ③报送数量不限; ④每件作品的主要作者最多不超过5人;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移动终端课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精

第十九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指南

第十九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 指南 大奖赛组织委员会编 2015年3月

目录 一、参赛人员范围 二、参赛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设置 (二)项目说明及要求 (三)评比指标 (四)作品资格审定 (五)作品制作 三、参赛办法 (一)参赛办法及报送作品数量 (二)报送时间、方式及评审费 四、参赛作品评比及奖项设置 (一)评比办法 (二)奖项设置 五、组织工作 (一)组织领导 (二)联系方式 附表1: 参赛作品登记表 附表2:参赛作品名单及联系人信息 一、参赛人员范围 各级各类学校及有关部委、行业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教育技术工作者。 二、参赛项目设置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设置 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简称“大奖赛”)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教育教学要求和特点,按照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分组(按照作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划分)设置参赛项目。 1.基础教育组:课件(含移动终端课件)、课例(含移动终端课例、机器人教学课例等)、学科主题社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综合课例、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微课。 幼儿教育:课件、课例。 特殊教育:课件、课例。 教学点: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教育资源应用课例 2.中等职业教育组:课件(含移动终端课件)、精品开放课程、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微课。 3.高等教育组:课件(含移动终端课件)、精品开放课程、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微课。 (二)项目说明及要求 1.课件: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以是针对某些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制作工具和呈现形式不限。单纯的教学媒体资源以及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不属于课件范畴。 移动终端课件:利用移动终端的多媒体交互性,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和传递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进行教学设计。作品应能在iPAD、Android 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组委会提供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的相关工具软件及其学习资料供参赛者免费下载试用。 (1)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作品大小不超过700MB。 (2)报送形式:通过大赛网站上传报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如相关字体、白板软件等。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

附件二: 国家级、省级教育信息技术科学研究 “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指南 一、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与整体推进的实践与研究 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和典型案例(特色)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协作实践和模式研究。 二、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应用和绩效研究 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应用绩效研究;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绩效研究;金教工程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绩效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等各类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绩效研究;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及其支持服务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策略与应用研究;教育信息管理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绩效研究。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绩效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推进模式研究;数字化校园与家庭、学校、社区的协同教育研究;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研究;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数字化校园与人的

发展研究。 四、信息技术对于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策略方法及典型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过程整体重构与设计的研究;E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学科课程教学典型模式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个别化(差异性)教学的研究;跨地区、跨学校的远程协作学习研究;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典型案例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与评价研究;游戏化学习研究;虚拟现实与教学应用研究;移动学习实践与研究;现代传媒文化与学习的研究;基于现代传媒环境下的学习和能力发展研究;特教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研究。 五、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 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与应用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与实践模式研究;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电子书包开发与典型应用研究;特色(本地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游戏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学前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虚拟现实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智能学习软件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