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疯魔不哲学欢乐版西方哲学史-推荐下载

不疯魔不哲学欢乐版西方哲学史-推荐下载
不疯魔不哲学欢乐版西方哲学史-推荐下载

哲不解的日记《不疯魔,不哲学——欢乐版西方哲学史》(原名《哲学十二钗》)序言及目录2013-05-06 16:54:38我写了下序言,大家帮看看怎么样呀。

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让哲学家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

擅长诡辩的苏格拉底立马会反问你:什么是意义?

老实憨厚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会说: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我的哲学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信仰上帝,阿门;

笛卡尔会说:我的哲学是为了确立人的主体性;

黑格尔会说:理性主宰着一切,我的哲学是为了确定理性的至高无上;

马克思会说:他们都喜欢解释世界,我的哲学要改造世界;

维特根斯坦会说:哲学的争论是因为日常语言的错误用法,我搞哲学是为了不搞哲学;

……

思想不同,流派不同,答案斑驳迥异。

但所有的哲学家们都会在哲学的终极意义上达成一致:哲学是为了追求人类的至善和幸福,哲学关乎着人类的生存。

不过,这种宏大叙事般的终极意义对于那些过着普通平淡世俗生活的人们而言却遥不可及。对此,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云:“哲学是人生的保姆,她会照看我们——但不是奶妈,她不会哺乳我们。”克尔凯郭尔诙谐地讽刺着哲学家:“哲学家是一群善良好心的家伙,他们愿意帮助

别人进入理论,但除了他们的荒谬而又呆板的严肃性和重视理论的态度,还有些关于他们的疯狂的事迹。他们同情那些过去的人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完善,并且不可能有公正客观的理论体系里,但当你询问他们新的体系时,他们总用新的借口搪塞你:不,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新的体系就快完成了,将在下个星期天前完成。”尽管如克尔凯郭尔般犀利的哲学家们善于犀利地自嘲,可在外人眼里,这群疯狂的哲学家们依然可以魅力十足地接受着后世的顶礼膜拜。

对于个体而言,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无意义”。学习哲学也许不会使你升官发财,升职加薪,大多数哲学家本人也被思想本身折磨的痛苦抑郁,气质异于常人。然而,对于人类整体而言,哲学意义非凡,哲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类的尊严恰恰来源于人类的思想。人类该何去何从?为了满足欲望,我们制造工具,发展科技,生产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更多商品,然而这一切却并未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为了攫取利益,人类相互厮杀,为了满足消费欲望,我们苦心钻营,人类也不曾料到自己有一天竟会沦为这些工具与商品的奴隶。为了避免沉沦,哲学以它从不懈怠的批判精神,指引着人类的进步,就算某天人类社会如桃花源般完美,哲学家们仍然可以从中挑剔出毛病,苛刻地继续完成他们的批判。哲学是一种超越,超越时代的缺陷与不足,超越人类的那些痛苦与孤独,指引着人类永远以夸父追日般的热情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终极自由与幸福。

如果你热爱思想,那些艰深晦涩的大部头的哲学著作却总令你望而生畏,止步不前,那你不妨尝试下本书吧。早些时候,当有人向我抱怨有心学哲学无奈看不懂时,我开玩笑地回答说我会给你写一本欢乐版通俗哲学史,于是有了早期信手涂鸦以网络日志形式写的《哲学十二钗》,意外的是,这种写作方式竟然在网络上吸引了很多的读者,我也从此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写好每一篇。一路走来,我惊喜不断,惊喜于自己竟然能持之以恒地写下去,更惊喜于在这个功利的消费主义时代还是有这么多的青年人对哲学充满了热爱。这些网络日志后得编辑的青睐,故能集结成册,成为《不疯魔,不哲学——欢乐版西方哲学史》。

本书依旧采取《哲学十二钗》的纪传体编排方式,分为正册和副册。每一“钗”或是一位哲学家(如《毒舌男叔本华》),或是一双哲学家(如《雌雄大侠波伏娃与萨特》),或是某个哲学流派(如《丐帮哲学家:犬儒学派》)。“哲学十二钗”正副册的划分也是依据各钗的思想魅力与影响力,所谓正册,也就是十二冠首哲学家之册了。当然,在排名顺序上免不了作者本人的主观喜好,难免有不客观之处,加之作者水平有限,肯请各位读者朋友们见谅并批评指正。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思想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把握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本书还设置了编年体的编排,这种叙述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和哲学流派的划分,阅读完《哲学十二钗》也就对大致把握了哲学史的发展脉络。

最后,该如何使用本书呢?作为一本通俗读物,本书重在思想启发与调动起大家阅读哲学的兴趣,当哲学家本人那些鲜活的思想被各种书本凝固化,本书试图提供另外一种认识哲学家们以及他们思想的新方式。本书更像是哲学盛宴前的开胃餐前酒,能够刺激读者们的欲望,滋补身心,健胃消食,拉近每一位普通哲学学习者与精深哲学思想之间的距离。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任何哲学学习者而言,严肃的原著阅读不可替代。

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能嘲笑哲学,这才真是哲学思维。”

最后,衷心地希望每位读者能在这次轻松的阅读中有所裨益。———————————————————————————————————————————后来新写的没放在网络上,大家查缺补漏下,看看哪章没看过。

纪传体排版

哲学十二钗正册:

老宅男康德

处女座的黑格尔

马克思的幽灵(附:管鲍之交:马克思与恩格斯)

美女、才女、痴情女:汉娜?阿伦特

一半天才,一半疯子:尼采

磨镜片的斯宾诺莎

雌雄大侠波伏娃与萨特

丐帮哲学家:犬儒学派

居家好男人弗洛伊德

毒舌男叔本华

胆小鬼笛卡尔

海德格尔:农夫、山泉、有点田

哲学十二钗副册:

两颗启蒙星:卢梭与伏尔泰(附:互为死对头的卢梭与伏尔泰)

天才矮帅富维特根斯坦

公知罗素

落跑新郎克尔凯郭尔

马基雅维利:枪杆子里出政权

弗洛姆:人,艺术地去爱吧

贪污犯培根

古希腊三贤之苏格拉底:我家有只河东狮

古希腊三贤之柏拉图:逃出囚徒洞

古希腊三贤之逍遥派掌门亚里士多德

基督教哲学双台柱: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

恶之花福柯

编年体排版(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与哲学流派)

哲学的童年:古希腊三贤之苏格拉底:我家有只河东狮

古希腊三贤之柏拉图:逃出囚徒洞

古希腊三贤之逍遥派掌门亚里士多德

丐帮哲学家:犬儒学派

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基督教哲学双台柱: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

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枪杆子里出政权

近代哲学:贪污犯培根

胆小鬼笛卡尔

磨镜片的斯宾诺莎

启蒙时代:两颗启蒙星:卢梭与伏尔泰

德国古典哲学:老宅男康德

处女座的黑格尔

德国哲学的新时代:毒舌男叔本华

马克思的幽灵

一半天才,一半疯子:尼采

居家好男人弗洛伊德

存在主义:落跑新郎克尔凯郭尔

海德格尔:农夫、山泉、有点田

雌雄大侠波伏娃与萨特

分析哲学:公知罗素

天才矮帅富维特根斯坦

二战后的政治哲学:美女、才女、痴情女:汉娜?阿伦特

西方马克思主义:弗洛姆:人,艺术地去爱吧

后现代主义:恶之花福柯

如何学习2.02013-05-03 20:45:19非原创。但非常有道理。框架很重要。框架20%,学以致用70%,阶段性锤子10%.

一、首先花20%的精力与时间去构建基础与框架

当一个人的基础与框架(对一个新事物的整体性结构性认识)没有构建,那么他的进步是相对缓

慢的,而如果他没有有意识的构建这个框架,就好像是瞎子赶路,会大量的浪费精力。

我初一的时候加入了校编程班,虽然我是最后一个离开编程班的人,但是很遗憾的是,我终究是离开了,一年没到. 是什么让当时数学上绝不会落后于编程所需要的知识的我以失败告终呢?原因是初一,我第一次编程的那刻,也是我第一次摸电脑的那刻,我甚至不会开机,以为pascal蓝屏就是电脑的一切;我甚至连begin ,var 的中文意思都不知道,整个体系一点点根基都没有,所以这一切对我而言太难了. 然而大学的头一个月,因为英语与数学及计算机知识这些基础已经有了,敲键盘的速度相当于准录入员,所以一个月便拿下了整本C程序设计,大二跳级期间还一起把操作系统与编译原理数据结构看下了. 这就是基础与框架的作用。

构建基础的时候是最辛苦的,构建完基础与框架,接着就可以不断的填充与训练,填充以让这个框架有实质的内容,训练使你对这个框架有更深入的理解,而最终对整个事物有深入的认识。

二、先框架再训练,学以致用(70%精力)

人学习任何一样新的事物,你总能听到前辈们对你说:要多练多听多写多读多想,一个字,就是多. 这事实上就是使用了人类神经的学习机制--不断的训练能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水准. 如果搭建了框架,人的学习会更有序,训练的效率会更明显. 我在学习日语的初期,曾经有意识的先构建基础与框架,花了一个月时间猛攻语法,为语法是语言的概括,是语言的提纲携领,是学习语言的组织形式的最佳手段,并且不失全面性. 虽然过程十分辛苦,在论坛问问题的时候遭到别人的嘲笑(因为他们觉得我学习的方法有问题),五个星期后,我已经能够通过查少量的字典通读整个标准日本语初级下册了(相当于三级水平(日语能力测试分四级,一级最高))。

使用是一个最好的反馈,并且可以加深自己的认识。所以一定要多多使用。

三、阶段性锤子(10%精力)

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学习的成果是渐近的,而不是从0到1的非连续跳跃. 所以有必要让自己的学习有阶段性的成果,一来代表所学的能够在实际中派上用场,二来也是鼓舞自己勉励自己,三来如果学习因为每些事情中断,这些学习成果至少已经是到手了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他如果看到一个钉子,他会拿一个锺子给它猛力一锤,然后又转身拿个更大的家伙再给它猛力一锤,还不止这些,他还要转身开个大机器再给这个钉子以无比猛力的一锤。

你所要做的就是在每一个阶段都给你所学的猛力一锺. 然后最后一举把钉子锤入木桩,你就胜利了。

-----------------------------PS:如何快速看一本书-----------------------------

1. 看你不懂的,看的书越多,你就会发现知识点重现率越高,你看过的大可不看,直接看你没看过的。

2. 快速看完一本书,宁肯半懂不懂地看完,也不要用一个星期乃至更多时间细啃一本书,因为1)信息爆炸时代,很多知识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使得遗漏率较低2)一个人的耐心有限,时间拉得越长,就越难看完,并且每次看都要回忆上一回讲的是什么,增加了成本,同时降低了效果。

那些快速看完的,你至少收获了以下信息:说了些什么,文章是如何组织的,有哪些是令人感兴趣的,值不值得再读。

3. 那些你一看就模糊知道懂得的,只看结论不看分析,那些文学性结论(如最高,最大,。。。)你都可以猜到的,大可连结论都略过。

4. 看你想看的,看到一个结论觉得有用,大可以看其分析,通过分析,考察其可信度;看一本书,根据你想看的,看对应章节,如有不懂,再往前翻。

5. 看完整章再做笔记,看完整本,再借助集体智慧。

看完一段就做笔记,影响连贯性,如非信息过于密集,最好是看完整章再做笔记,有时可以自已回忆一下都说了些什么,实在想不起来再回翻确认。

同样,除非信息过于密集,要看完整本书,再借助网络这一大脑,集思广益,帮你解答问题,帮你扩展提高认识,不必办看边查网络。

6. 信息密度高VS信息密度低,经典VS杂芜

这里的关键是,你要先确定一本书是信息密度低还是信息密度高,信息密度与读者自身的信息存量有关,如果一本书对你而言信息密度比较高,且是经典(众人说好),那么这是最应该花你的精华时间来读(长时间段,工作效率高的时间),信息密度低且经典,花精华时间来读,迅速翻阅,在感兴趣的地方仔细阅读,信息密度高且杂芜,一般的杂志与网络论坛即是如此,可花非精华时间,只读其中一两篇,信息密度低且杂芜(再差的东西都可能出现让你眼睛一亮的理念)你应该花你最不宝贵的时间段来阅读这些,且最好是用无目的性的阅读,或许能够有所收获。

7. 读书要把握作者的逻辑脉络,多想想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一本书对你真的十分重要,那么有必要考察作者的背景,写这本书深层次的意图。

8. 任何书都有缺陷,我们要读的是大局而纠缠于小的瑕疵,当然,如果逻辑上犯错过多,那么就要质疑一下作者的水平了。

zzpaper的日记讲义: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眼光2013-05-06 13:56:35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理论及方法之二

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眼光

上次课开场白,我说我读硕士时也迷理论,后来突然转变了,发现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改变了读书的志趣和方法,就把西方时髦的理论书丢在一边了。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我发生这样的转变呢?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当时读到了陈平原老师的《现代中国学术之建立》;另一原因,是张文江老师给我们讲的典籍选读课。

【】自我读硕士始,先后几次遇到自己的兴趣和陈老师已经做过的题目相同的,这是我后来要投他门下读博的直接原因(最初是我研一第一篇交导师王文英老师的论文,谈许地山的宗教情怀,当时读到陈老师硕士阶段写的文章,就受到启发;此后我读晚清小说,有陈老师的《叙事模式的转变》;硕士论文做晚清科学小说,陈老师又有一篇《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考博时,第一次在北大五院的现代文学教研室接受面试,我向老师们介绍我的论文思路,提及西方的乌托邦想象传统,王风老师【陈门大弟子】说,周作人译过Lucian 啊,我于是回上海开始读琉善和周作人,这是我对古希腊文学之中译历史产生兴趣的起点)。《现代中国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是陈老师1998年出版的一部专著,谈民国以来,现代中国学者是如何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的。我们知道传统士大夫,核心价值观念里有为君王服务的追求,“学而优则仕”。当然也有些个别的例子,这在晚明时候以及清代多一些,但整体来看,传统学者那里学术和政治,其实都是不分开的。陈老师的观点,就是说自清末至民国,中国近代学术转型,从章太炎到胡适,最大的变化就是政学分途。所以章太炎反对官学,也反对国立大学,他提倡私学,学归民间。近日读胡文辉《现代学林点将录》,以为章太炎学术地位相对于“托塔天王晁盖”,旧头领也,政治上激进,学术上滞后,没有实质的影响,这个看法很浅。章太炎这种将学术与政治关怀分离,“求是之学为无用之用”,这个影响是很深远的。胡适这代人呢,首先是学者,他说要十年不谈政治,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但后来忍不住又参政了。可胡适的学术和政治,两者并不关联,越是搞政治,其学术越从“义理”转到“考据”上去了。所以现代学术建立之后,单就学者的本业来说,就是学术走向专业化。这是这部书的一个大概情况。此书有一个时代背景在,我们知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重视的是思想解放,不管你具体什么专业什么学科,最看重的,往往是思想的活跃和进步,这旨在反对此前30年的政治压抑思想、教条主义。90年代开始之后,社会环境有些特殊的地方,思想谈的少了。学者从社会关怀中退回到书斋。李泽厚所谓“思想淡出,学术突出”,我当时在上海听到不少学者还在反思九十年代的这些变化。陈老师是比较主动地开始转变思路的,后来陈老师谈到说89年之后,他读一部书特别受到触动,就是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谈学术师承的问题,为学术史中的世代评判高下,厘清学术发展的脉络和走向,令他非常感动。他办《学人》这个刊物,写《学者的人间情怀》这样的文章,启动北大出版社的“学术史研究丛书”,都可佐证。其中主要的思路,就是要说清楚学者到底该做什么,怎么做,既然以学术研究为志业,就要遵循学术规范。我在北大读书时,2006年,陈老师给中文系博士班开了一门必修课,就是讲学术规范,是对照着民国学人来谈的。最近几年,几个学者早年(80年代)的著作被批评存在抄袭,其实就是学术规范意识不明确之时代的产物。

这么说,大家可能听不明白我受的影响是什么,我说得直观一点:陈老师重视的这个学术史的

关怀,就是说,我们的研究,都有一个渊源。不是你凭空地去追求真理,也不是你倚靠才情、想象力来做学问,这是一种浮躁的态度。80年代虽然大家回忆起来很美好,但是问题也很大,就是思想突出的时候,大家都推崇那种人前能侃会吹的,【删去两句。。。】。你读的各种东西多了,吸收了很多人的观点,杂糅一起,都变成自己的想法,就到处讲习、辩论。这显得气氛活跃、热闹,但问题是,这些真的都是你自己的创见吗?你在借用、暗袭他人成说的时候,如果和你自己的想法不太一致,你会不会加以改造,扭曲人家的观点来配合自己的结论呢。如果有这些问题,你所从事的这个精神活动,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我觉得就是显得很粗糙,不够精准。有人后来也批评陈老师,说他的学术规范,束缚了学者的手脚,失去了很多原始的生气。但我觉得,强调学术规范还是好处更多,除了说精准之外,也是使得学术的世代承袭和发展脉络更为清楚,这是对学术和学者生命的尊重。你如何选择你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对象,在其中重视哪些学者,如何评判选择他们的成绩,这其中包涵了你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这是学者自己应有的使命,你做到这些,作为学者就够了。否则你社会影响多大、政治作为多大,但这一点没做到,那也不算是够格的学者。换句话说,我们写学术史,标准只能是学术规范下的成绩,不可能是道德、政治、社会影响这些方面。

【】陈平原老师主编的“学术史丛书”,有他写的《总序》,其中说:

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两句虽未点明出处,但有引号,这出自章学诚《校雠通义》开篇之“叙”:

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古人著录,不徒为甲乙部次计。……盖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无少缺逸,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刘向刘歆父子,开启的是文献目录之学。《七略》的成就被《汉书?艺文志》所吸收,首先是一个图书分类别目的工作,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再就是各类别的著作,源头在哪儿,比如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墨家

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理官就是治狱的官吏,清庙之守,就是庙中管理人员,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侍奉先人亡魂,故墨家好谈鬼)。还有就是互相的影响与变化。部次流别,才可以“申明大道”。老子和韩非子思想很不同,但他们之间,有无关系?孔子受到老子的影响了么?庄子受到孔子的影响了么?或者说可以反过来看?说到底,都得有学术史的眼光。使人能够“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还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是极好的学术史的著作,但这些是以书籍为单位写成的,我们一般视之为目录学,但实际上就是学术史。此外也有以人为单位的,陈老师总序里面提到的黄宗羲《明儒学案》、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皆是。近代以后,比较重要的是梁启超、钱穆各自独立完成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我记得我这时读了陈老师书后,便去读以上各种关于清代学术史的书籍,黄宗羲那本书,写明代学术史,其实是思想或者说义理的传承,《汉学师承记》则是考据学的传承。我当时对于后者兴趣极大。因为你想想看,思想义理上的传承,只能是越往后越没出息,你的核心精义都是前人说了的,你继承了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呢?考据学的传承就不同了,那是方法的继承和发扬,这就会越往后越精进。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今天看来,也是有些简单的。但在当时,我一时间就把学术几乎等同于考据了,所以自己也满怀热情地去读一些古典经史著作。

但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不只是古籍的考据,现代文学,同样也有发挥这一精神的用武之地。陈平原老师的《现代中国学术之建立》第八章,《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是当时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篇论文。后来,王晓明老师修订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2003年版,前面的3卷本问世于1997年),即收入陈老师此文。写的就是周氏兄弟所受乃师章太炎文风的影响,各又因性情不同而有所侧重,鲁迅重视魏晋风度,周作人崇六朝散文。

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有陈老师《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发表于1993年,我是在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一书中读到的),所提示我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使我真正明白看清楚学问高下之别的重要。我一个外专业考进来的年轻人,开始哪里懂学问有高下之别呢。去复旦的博士生公寓找人,有个古代文学的博士,我问他上过陈思和的课吗,他面无表情,回答说:“不认识,没听说过”。这时我才明白,他心里有个高下之别,故而要以这种姿态来明确

自己的位置,虽然他的标准和依据,未必就对。换句话说,你研究徐志摩,你把徐志摩当成你最爱的对象,和你研究鲁迅,你深刻地理解鲁迅,这两者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档次的吗?我在未明白这个道理之前,我也读徐志摩全集,我也读鲁迅全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徐志摩就可以扔掉了。

陈老师这两篇文章对我的另外一个重要提示是:没有石头缝跳出来的猴王。越是大才,越是思想深沉、文词厚重的人,他背后的渊源,越是丰富。后来我看鲁迅的学生徐梵澄说鲁迅:他治古学,如编目录、作校刊、加案语、为注解等,皆须简单明白,有其体例之范限,用不着多言。由此造“成文章简短,专论一事,意思不蔓不枝,用字精当;而多出之以诙谐、讽刺,读之从来不会使人生厌”的文风。就是这个道理。我后来自己讲课,谈到鲁迅《秋夜》(两棵枣树)源自汉乐府《咄唶(duōjiè)歌》:“枣下何攒攒,荣华各有时。夏欲初赤时,人从四边来。枣适今日赐,谁当仰视之?”(见于《文选》卷十八潘安仁《笙赋》李善注)。还有鲁迅的《雪》一篇的构思,有南北朝时期文家雪赋的一些影子。这两个论点的思路,或者说研究方法,学术渊源,就是陈老师这两篇文章这里来的。因为假如是徐志摩或赵树理,我们即使发现类似的情况,也不必这么做文章,因为这不重要。但鲁迅的生涯中很大的一个方面是学者,他的学问趣味、知识视野,和他文学创作就很有关系。这也是我不太喜欢当代文学的原因,当代文学作家很多人学问都不太好。你研究莫言,就不必去调查他是不是受汉魏六朝文学的影响。有专家说,莫言山东人,骨子里是《水浒》的风度,其实上次开会杨早师兄说得更准,是《聊斋》的影响。水泊梁山离高密没有淄川近的。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如果我当时只受到陈平原老师的影响的话,我以后的发展方向可能和现在不太一样。另外一个当时影响我的人是张文江老师。我是考硕士报复旦被调剂到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这其中很多不情愿。但我遇到张老师之后,我觉得来上海社科院也是万幸。张老师1956年出生,比

陈老师小2岁,他是上海人,文革后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又跟施蛰存先生读古代文学硕士。1985年毕业后就到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工作了。张老师毕业前,认识了一位当代研究道教和易经的大宗师,潘雨廷先生,工作后就一直去潘家听课,帮助潘先生整理他的易学文稿。我先说这位潘先生,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从他的生平和著述来看,他是个非常神奇的人。比如他的老师有周善培、熊十力、唐文治、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这些人,周善培、唐文治学问应该也是不错的,立身之功业更为显赫,做了很多事情,于历史有影响的;熊十力、马一浮是二十世纪的大儒,都是儒学、佛学两个方向打通的;杨是易学名家,又深研道藏的,懂气功,丁福保为杨践形写的对联:宿世早应成佛去,今生单为著书来,这境界高极了;薛是薛福成后人,所谓民国两大名门公子留学欧美四处听课而不求学位的,一陈寅恪,一薛学潜,他是搞物理学的,试图沟通量子力学和易学、超相对论和易学。杨践形也是提倡科学易的,就是把中西学术打通了研究易经。因此潘先生的道藏研究和易学与易学史的研究,都非常与众不同。他1991年去

世了,此后张老师多年以来、直到现在,很重要的一个不断在做的工作就是整理潘先生的文稿。去年年初,张老师出版了他当年与潘先生朝夕相处的时候问学的日记,题为《潘雨廷先生谈话录》,也赐我一册阅读。今年年初《南都阅读周刊》要评选去年出版书籍的红与黑,我是他们邀请的“说书人”之一,所推荐的“红”书即此册。这个书对我来说,有很多很多的启发,我读第一页开头这几段给你们听,就可以领略一个大概的风格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十八日

先生言:

迴向思想,出于佛教,将无始以来的习气全迴向完,唯此中国尚无相等的概念。《华严经》十信(信为道德源功德母)、十往、十行,积德甚多,于是十迴向,全发挥掉。迴向之后,才可以谈到十地了。迴向的目的,是要成功一个大圆镜智,是转识成智的步骤。镜子照东西无遁形,但照后本身一样不留,清清楚楚(但实际仍全在)。如老太婆代人念经,画红圈卖钱,本身并无功德。

众生有烦恼障,菩萨无烦恼障,有知识障,迴向可去掉知识障。迴向的方法是哪里来的迴向哪里,如写邵康节就迴向邵康节,写熊先生(十力)就迴向熊先生。故前日杜之韦认为不要读书,读书转增障碍是不对的。

此先生对我第三次谈迴向,始知与老子“圣人不积”之旨仍异。

这是日记第一则,我觉得便不好懂,佛学的概念解释是一回事,弄明白字面意思了,你能不能理解他的境界。日记里说前几天一个人主张不读书,读书都是增加了疑问和障碍,结果潘先生说,回向可以去掉知识障的。我原本理解回向就是佛教里面的一个术语。比如张文江老师2003年岁末患了肝癌住院,我那时刚去北京,听张**老师告诉我这个消息,急得心灰,我母亲信佛

非常虔诚,她要我去上海看张老师,并捎去她的信,意思是说,我所有念佛所积之功德善法都愿回向给您,希望您能康复。我忘记张老师怎么回复的了,但他那时住在病房里,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整理这部厚厚的《谈话录》。后来肝脏移植手术成功,出院后继续读书讲学,出版了他一些旧文和讲课的一些讲义(《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古典学术讲要》、《庄子内七篇析义》)。我现在体会,我母亲念佛之回向,就类如潘先生第一段说的,本身并无功德,所有的都给张老师了。现在流行什么赠人玫瑰手里馀香,但佛教之回向,不是这样,自身一点不留。张老师的意思,好像又是说不认可这个结论,“但实际仍全在”,或者说,其实可以全给别人自

己仍全在的。读书求学的所得,其实最后要发挥掉,这不是说忘了,而是“转识成智”,因此读

书多障碍增多的意见是不对的。始知与老子“圣人不积”之旨仍异,老子讲的,没有如此圆融啊。在准备这个讲义到此处的时候,我给张文江老师打了个电话,因为自己也有一些困惑,想听听他的判断。顺便说起我要给你们讲这个理论方法。张老师的意思就是说,这些理论什么的,就是玩弄文本,谁也不必当真的,当真了,反而陷进去了,自己牺牲了,也没有价值的。读书治学,最后还是要跳出来,是和人生合而为一的。否则你越认真就越可惜了。老师的回向,就是整理他老师的书稿,就是给学生孜孜不倦地解答一切问题。我问他:我明知学生们大多不打算认真听课,但我还要认真准备讲义,心里总是很难受。他说:但还是有几个好学读书的学生,我从来没有懈怠过的。(就此来说,陈平原、夏晓虹两位老师也是这样的老师,我去年年底有幸陪了他们整整一天,观察到的就是这样的学者和老师,但他们名气和影响大,需要应对的事情更复杂许多)。

【】十一年了。当时,张文江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学期的《庄子》,第二学期讲佛经、翻译文学和钱锺书。现在来看,后面这两个题目都对我发生作用了。翻译文学,张老师选择的文本是周克希先生翻译的《小王子》和《追忆逝水年华》,以及张佩芬翻译的黑塞小说《玻璃球游戏》。周克希翻译的是法国文学,他在译文的推敲上多次征求王安忆和张文江老师的意见,张老师就给我们谈这些文字推敲的用心,这些汉语的表现力到底如何组合是最理想的,部分关键之关键的字,要对照原文和上下文语境,建立起来一个足够匹配的东西。我记得以前看《埃及艳后》那部电影,结尾处屋大维打到埃及,兵士来报:“马克安东尼死了。”屋大维大怒,他说这个消息,你能这么平淡地说出来吗?这么可怕的对手、伟大的勇士,死了,你要撕扯头发、仿佛世界末日那样嘶喊大叫。但这是电影,可通过语气、动作转达。文字本身如何传达出这样的力度呢?你认为没有办法,那就是汉语在你手里无法驾驭到像法语在《小王子》作者Saint-

Exupéry的手里那样,翻译就是母语的对决和较量。张老师选普鲁斯特和黑塞,比较好理解,他说20世纪西方文学最伟大的三部小说,此其二,再加上《尤利西斯》。但为何要讲《小王子》呢?我想可能是儿童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实质上很缺少的一个东西,因此翻译体现得出汉语

的变化来。这也许不是张老师的本意,但我所受的启发和触动源自于此。现在我在继续做的工

作之一就是近现代汉语翻译西方古典文学的研究,此前主要是文献的梳理,然后会在思想和文

学观念的影响上做些考察。但最核心的问题意识是我上面所说的,我们今天需要通过翻译西方

的经典来检验我们汉语现在的生命力。

另一个目前在发生影响的题目,是钱锺书。张文江老师第一部专著就是《钱锺书传》(1993年),他读书时和钱锺书有过书信往来【钱信中说:“对经典第一手的认识比博览博士论文来得实惠。近人的学术著作(包括我的在内)不必多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来他去北京游访

一圈,见到了徐梵澄和钱锺书。这个今天说起来很不得了,当时其实也不稀奇,很多人都去拜

访过钱锺书的。张老师写《钱锺书传》的时候,《管锥编》、《谈艺录》的最后一次增订本都

还没出版,《石语》也还没出版。他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讲《管锥编》和《谈艺录》的整体结构,就是此书里面的内容。90年代张老师自己细细的研读了《管锥编》和其所涉及的十部古籍,写了一部《管锥编读解》(2000年),这不是泛泛地读了,比如《周易正义》、《焦氏易林》、《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这四部因为张老师在给潘雨廷先生整理他的道藏书目提要,易学史和书目提要,这些书肯定熟悉程度超过了钱锺书的。《太平广记》和《全上古三代秦汉

三国六朝文》是大部头,读下来都是很费力的。我们知道钱锺书《管锥编》虽然是以此十书为

核心,但又旁涉中西文献各几千种,我们不可能10年间把他读过的都再过一遍的,那么《读解》读解的是什么呢?我当时迷《管锥编》,同时读张老师的《读解》,也想学他样子去对读

那十部书(没有读完,《左传正义》和《焦氏易林》没看,《太平广记》读了大半,《全上古

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还有个尾巴没看完),我发现张老师书中对于《管锥编》里面反复列举

比较的一些修辞上高低的诗文句子,只拈出思想上最高的那个来。你们要记住我这句话,我这

话不是胡说的。后来张老师到我们宿舍来聊天,看我把他的书涂满了笔记,感叹说只见到我这

样仔细地读他此书的一人而已。他这书的价值之一,就是采选一个最有思想价值的东西出来,

另一个价值是钱有在义理思想上没说到最好处的,他要替钱讲出来。这另一个价值,我们这里

先不要讲了。我讲说采选思想上最有价值的,这个方法,这个思路,开启我读书的另一个认识。为什么这么说?我前面说,陈老师提出的学术史的关怀,提出的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使我凡事

注意渊源脉络,什么思想源自哪个传统,什么文词始于何种体类。钱锺书的学问,讲“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说到底,也是学术史的眼光。他尤其重视的就是修辞命意的

独创、模仿、暗袭、翻新和改造,你们读《管锥编》,可能很不满,他通篇都在罗列引文,偶

尔中间有一些点缀性的评议,但你要慢慢细看,这其中不断在评价,哪些翻新使得原本所创立

的修辞变得更有力的,哪些看上去了不起的名言,其实是偷师了之前什么人的意思,中国古典

里面设立的比喻如何和西方文人不谋而合,这些都是文思与诗艺的核心话题。太密集了,钱锺

书把一生几十年的读书笔记都摘出来做此事了,令一般人只是赞叹佩服了。

但考镜源流不是最终目标,最后要落实到一个有实质的东西上来,好东西只是文词上的精彩吗?文词是通思想的,而思想是要解决实际的人生问题的。《管锥编》里面有这些好东西,但没有

空间余地来讲清楚其价值了。张老师的《读解》,在我看来就是要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很

随机的翻出一页来举一个例子,比如《全宋文》卷四六(各位要知道这宋是刘宋),鲍照《观

漏赋》:“嗟生民之永途,躬与后而皆恤,死零落而无二,生差池之非一”,后面这两句是说,

人生有许多不同,幸福不幸福啊什么的,但都是死一个结局。钱锺书接下来引韩愈《秋怀诗》,“人生虽多途,赴死惟一轨”,评价说“即此意而语更简洁醒豁”,就是说韩愈的表达用了鲍照的那

个命意,但韩愈的语言更为简洁醒豁,有力度。随后又引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作家的类似的话。张老师的《读解》,则在韩愈诗句后评论说:“按此即人生之基本事实,释家所谓‘死决定至’,

无可逃避者也。小乘佛教‘十念’,其十曰‘念死’,盖以‘死’刺激‘生’,以此策励精进也。”好吧,你

以为鲍照、韩愈所讲的这个意思道出人生的悲剧之真相了,结果却不应该仅是如此,明知前途

惟有一死,或如鲁迅所说的,前面等你的就是一个坟,但你知道了你就该更有勇气的,安排好

此生的每一天,迸发出你个人生命的价值来。这反而使得你的生更充分更踏实了。你翻看《管

锥编读解》,到处是这样的智慧。

【】我这样说,不是说陈平原老师本身缺少这样的智慧,陈老师身处北大中文系的环境,论文、讲学都要一个合乎体制的视野和格局,这决定了他的著作思考要承接时代,更多强调学术史的

渊源。张文江老师所处环境相对简单,他也是读很多的书的,他说他年轻时每天买一本读完,

但他要做减法,所以后来书大多送人了。张老师说,八十年代去北京时差点有个机会可以和陈

老师会面对谈,但错过了。我读书时,陈老师有次问我张老师的情况,说读了张老师的《曾国

藩的学术与人生》一文,非常惊讶上海还有这样旧派治学写文章路数的学者。这可能说明两个

人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张老师近年出的讲义,题为《古典学术讲要》,可见他也是看重“学术”这个说法的,但为何不是学术史,而是讲要,就是他更偏重于义理的关键,而不是考据的全面。【张老师的《说文析义》第一部分,当时说是送给我们几个同学毕业的礼物。我后来打印出来

给古文字专业的同学看,他们说,这个解释不合古文字的实际情况。古文字专业要求你解说

《说文》里面的字义,要合乎考古所见上古文献中文字的演变规律,张老师的解说,是说,即

使当时不作此解,但字形上有这样的暗示,由此也可以揭示一些潜在的思想。】他给我们讲

《庄子》是我感受最美好的一个学期。都是文本一句一句读下来,解释一个大白话的意思,再

说自己的看法。现在出版的《庄子内七篇析义》,基本和我那年听的差不太多。当时还讲了几

篇外篇和杂篇,比如最后一篇《天下篇》,张老师说,这就是先秦的学术史,比《韩非子?解老》、《荀子?非十二子》、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要好多了,是“理解中华学术的枢纽之一”。

【《天下篇》有对先秦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这个阶层不是单纯以经济身份为标准的,而是

比较复杂的多个标准,七个阶层:相应神明的三种人,是天人、神人、至人。相应圣王的四种人,是圣人、君子、百官、民。具体还可以再分成几类。然后说,诸子百家思想,是如何对应

这七个阶层的。比如说,《庄子》就是天人、神人、至人的教科书,而《论语》是圣人和君子

的立场,他们就理解不了前三个阶层,还要去教育百官和民。《天下篇》提及三种学派方向:“旧法世传之史”,“邹鲁之士、搢绅先生”,以及“百家之学”。道家、儒家是大宗,其余散开来是

百家。】现在这些讲义基本上都发表了,大家可以在豆瓣小组中找得到电子文本,虽然有些

ocr造成的错字。我记得当时听课,印象最深的几句,就是张老师反复说,要看到一个“上出之象”,他说中国文化最好的东西,都有一个向上走的决心。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你一定要去最高楼头看看,不能老是人家告诉你什么,你连裁判决断的能力都没有的。老师就

是要找到比自己更好的学生的,学生来听课就是来检查你一下你到底行不行。他说,最高层怎

么去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好吧,我们坐电梯坐到最高层了,不是,你站在楼顶,还

要再上一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竿子不是平放的,是竖着的,你爬到头了,无可依傍之处,你还要再上去一步啊。怎么上去啊。老师教的就这么多了,你还得超过你老师,更好的当

然还没教你就会了。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近乎没有道理,但我现在也相信,有这样的人。我是不

是呢,你是不是呢,总体来看,一直存在有这个信心和决心的人。这就是另一种学术史的眼光。

【】我毕业时,张老师正在家自学古希腊文,后来我到北京读博,也自学了一点,我这是受了

张老师的影响,希望能够吸收西方思想源头上最好的那些东西。这几年张老师读赫拉克利特残

篇和读《九章集》的文章,我都看到了,很多见解非常犀利。但果真也不是真正意义上西方古

典学研究内部的学者会讲的内容和思考的方向。这又如何呢。【时间关系不展开了】

于我本人,两位老师的学术史眼光都一直发生影响。有个朋友,评价我的书,说看得出陈夏老

师的文献功夫的影响,看不出张文江老师的作用,她说得也对也不对。我相信以后这两者会更

平均。

今天讲的这些,看起来是没啥用的,没办法直接指导你们写论文。但这是我这些年学习读书接

受的最好的东西,我告诉各位了。如果各位愿意用这个眼光,来读书,我猜你们也会有很多好

的变化的。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完整版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这是一本中国大学生了解欧洲文化的英语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英语中有数不清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等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或者牵涉到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果对这些所知无多,读书未必全懂,对谈也难顺利。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欧洲文化入门》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Europe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2、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程 3、课程学时:32学时 4、学分:2 5、先修课程:《高级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 6、适用专业:英语 7、大纲执笔:英语专业教研室 8、大纲审批:外语系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5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有关欧洲文化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并为以后开专业课提供大量重要的背景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英语,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教学大纲对象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全部用英语授课。 了解欧洲文化对英语发展的影响和欧洲文化发展的脉络; 了解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 了解欧洲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将欧洲文化与同时期的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学生应准备一些工具书、参考书、选本、译本。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希腊、罗马文化 基督教及其《圣经》 中世纪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十七世纪 启蒙运动 浪漫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达尔文学说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及其它 五、考试考核办法:笔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

西方哲学史---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第二章思考题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第三章思考题 1、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的来源、过程和真理性等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2、简述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理论。 3、培根创建的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社会契约论方面的差异性与连续性。 5、洛克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说”的?他所提出的“白板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试分析洛克的实体学说与经验论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 7、贝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实体学说和两种性质学说而得出了否定物质实体的结论? 8、试说明贝克莱从“存在就是被感知”走向“自然实在论”的思想过程,并分析贝克莱哲学的内在矛盾。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2019-01-01 读完《西方哲学史》后,你有什么感触和反思呢, 。unj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欢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理解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情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 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理解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 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以上,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哲学三个阶段,为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学打下了传统根基。 它提出了逻辑、存在、实体等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性质的争论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关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以上,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成为西欧不可侵犯的绝对意识形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浓重阴影所笼罩。从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到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的过渡反应了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复苏,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为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以上,近代早期西欧哲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演化出欧陆唯理论同不列颠经验论的对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对经验(外在或内在)的重视。唯理论演变成莱布尼茨

-沃尔夫体系中的独断论,而经验论则在休谟那里成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为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上,18世纪法国哲学包括法国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两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上则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法国自然神论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础,而激进的卢梭则引导了后世批判哲学(马克思和尼采)的出现。法国唯物主义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义成为法国哲学鲜明的特点。

以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古典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它将考察重点转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了西方哲学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的第二次飞跃。康德通过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发展出认识论的先验自我意识统摄机能和道德实践领域的纯粹理性,以及沟通两者的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三段论将整个世界容纳在绝对精神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最终达成绝对理性自我意识的宏大历史过程。因此,黑格尔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大体系,并引发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其的反思。 以下,19世纪中后期,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走向终结,导致了向现代西哲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了人间,对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确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海德格尔语);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则着重于人生命意志的实现。 两者的思想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对后世的现代西哲,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西马、精神分析学乃至后现代哲学,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启发。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 笔记

希腊哲学一,发展脉络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希 二,早期自然哲学 主要研究问题:世界本原是什么?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希希希希希希希自自自自“自”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克赛诺芬尼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三,鼎盛时期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一,智者学派 发挥逻各斯理论探讨威力,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强力工具。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二,原子论 存在从数量上变为多,性质上变为一。 希腊自然哲学发展之高峰。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三,苏格拉底 1,认识你自己。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 2,神学目的论。 3,真善统一。“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知识论与道德论至统一。 4,方法论。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通过在具体实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定义的做法。 苏格拉底派的分流 1,麦加拉派:普遍东西存在,个别事物非存在。 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生活简单粗陋、随心所欲,鄙视道德规范。 3,昔勒尼派:美德是促进快乐的手段,快乐时生活的目的。 四,柏拉图 1,本体论的理念论 理念是普遍本质或共相,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2,认识论的回忆说 “绝对本质”知识受肉体遮蔽,经感觉经验的刺激,而被回忆;学习即回忆。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第一讲:导论*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 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1.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2.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 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 与儒家* 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上》*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课后思考题

西哲史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引论:“中国哲学”辨析 1.中国哲学的“中国” 中国既是一个渐次扩展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概念。讲的是以地理为基础的文化概念的“中国”。 “中国”哲学,可以指“中国人”的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系”的哲学。讲的主要是“中国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可以指中国的一般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的特殊哲学。讲的是中国的一般哲学。 2.现代的“哲学”概念 哲学是西方的概念。据赫拉克利特所言,毕达戈拉斯第一个使用了philosophia 的名称,并自称philosophos。又,苏格拉底前,有智者(sophia),苏格拉底不 喜欢普罗泰戈拉等人自称为智者,加了“爱”(philem),成了philosophia。 19世纪,日本人西周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将其介 绍到中国。 “中国古来并无与今所谓哲学意义完全相同的名称。”(张岱年) 德里达论“哲学”: (1)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系,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的“翻译”转化等等。 (2)当人们试图从严格的意义上去思考什么是哲学时,……从哲学中看到对所谓希腊语中的那个大写逻各斯的承认与臣服,这个逻各斯既是理性、话语、比例关系,又是计算和语言--逻各斯意谓的是这一切--它也指“聚集”:legein,也就是使聚集者。(《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10页) 罗素的定义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11页) 中译名“哲学”的问题 没有求真就不可能有科学,但是“真”本身并不是任何科学的对象,唯有一种智慧才研究它,那就是希腊人特别地创造出来的那种对于智慧的追求。它的中译名“哲学”虽然也指明了这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大学问,却未能表达出在原文里显示的唯 有希腊哲学才具有的那个对真理的热爱之意。(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2003,2页) 3.“哲学”学科 哲学是西方的学科,无论是作为知识类型还是作为大学的学术建制。 1912年北京大学设立哲学门,1914年开始招生,1919年改为哲学系。 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中没有哲学一类。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也与所谓的哲学不同。义理之学 义理:最早见于《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 序言 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这些内容要是。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尤其麻烦的是,建国以来,从中学到大学乃至专业研究生,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正统哲学,并将其他学说斥为异端,结果造成一片荒芜。“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哲学家,而是一个集经济学和政治学于一体的巨匠,所以把他的学术体系冠以‘政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801中西哲学史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学院名称(盖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3年 7月 15 日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一、考核要求 《中国哲学史》着重探究从先秦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内重要哲学家与重要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与问题意识,其具体内容有:先秦诸子哲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等。本科目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发展、高潮,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及其内在逻辑联系。通过本科目的考核,使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进而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西方哲学史》属于哲学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西方哲学史的重要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以及西方哲学的逻辑发展线索。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哲学史》的考核要使考生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哲学家和重要哲学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内在逻辑和主体精神,初步能够对中国数千年来的哲学进行分析和评价,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考核评价目标:第一,要掌握西方哲学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说”,亚理士多德的“四因说”。第二,要掌握西方哲学家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如本体论与宇宙论的不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不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不同。第三,要有“哲学史”的意识,即,了解不同哲学家思想流变的逻辑线索,如: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前代德国思想家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吸收了何种养料?他们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考核内容 《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二、“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内容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第二节“仁”的学说 一、“仁”是“爱人” 二、“仁”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三、“仁”是“仁政” 第三节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西方哲学课讲义 序言 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这些内容要是。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尤其麻烦的是,建国以来,从中学到大学乃至专业研究生,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正统哲学,并将其他学说斥为异端,结果造成一片荒芜。“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

全增虾:西方哲学史(表格脉络)

哲学史读书笔记 原始哲学 哲学家生卒年代主要观点所属派别主要贡献 泰乐士Thales 前624-前547 水是世界本原 万物皆有神在 米利都 第一个哲学家, 是古希腊唯物 主义哲学的开 始 安纳克西曼德 Anaximander 世界是无限定者中无数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米利都 安纳西美尼斯 Anaximenes 前570-526 空气是世界的本原米利都 希腊哲学 哲学家生卒年代主要观点所属派别主要贡献 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0 数及其关系是万物本源 提出灵魂不死和轮回说 毕达哥拉斯 是古希腊唯心 主义的开始 帕梅尼得斯Parmenides 前570-前480 世间万物始终存在 事物没有真正的变化 感官不可靠,理性才可信 理性主义的奠 基人 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 前540-前480 变化是万物的基本特征, 万物的变化有规律可殉, 世界是一团活火 感官是可靠的 辩证法的奠基 人 1

恩陪逗可拉斯Empedocles 前490-前430 水火土气是世界的本原 爱和恨是事物聚散的动力 感觉和理性同样重要 安纳萨哥拉斯Anaxagoras 前500-前428 大自然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组成 太阳是一块红热的石头 秩序是创造万物的力量 德莫克里特前460-前370 世界由不同形状的原子构成 事物的发生是机械化的,事件的发生在于其自身的原因,遵从必然的法则 灵魂由一种特别的原子构成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知识是人的理性中固有的 柏拉图前427-前347 灵魂不灭, 世界分为理型世界和感官世界,现实世界是理性世界的复制品。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人类通过感觉认识世界,没有理型世界存在,事物由质料和形式构成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目的性 皮浪前365-前275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都不可信怀疑学派 安提塞尼斯Antisthenes 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之上,每个人都 可以获得幸福 犬儒学派 伊壁鸠鲁Epicurus 前341-前270 无神论者,反对宗教迷信 享乐主义的倡导者 思维依赖感觉 伊壁鸠鲁 2

《哲学导论》讲课教案

《哲学导论》讲课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属于文科基础理论课程,讲述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问题领域及研究旨趣,阐明哲学与其他学问的区别与联系、哲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哲学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与作为人类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性质与领域;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西方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为在其他哲学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与学理基础。 [教材与参考用书] 本课程已由课程负责人王德峰编撰教材----《哲学导论》,于2000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智慧之光——世界十大思想家》(王德峰、吴晓明)(上海古籍出版社)《思想家》([英] 麦基)(三联书店) 《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理想的冲突》([美]宾克莱)(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课程讲授纲要]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 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

西方哲学史脉络

一、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之前: 米利都学派:包括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分别认为世界本原是水,不确定的无限制者和气,他们的思想具有独断性但却是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的最终本性的问题。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基础,而且提出了形式的概念(米利都学派形成了原初物质或质料的观念),对柏拉图哲学有重要影响。 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处于流变之中,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提出了作为普遍规律的理性。巴门尼德和芝诺属于埃利亚学派,信服逻辑推理而非感知,认为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一,one,变化和多样性在他们看来都只是一个幻觉。恩培多克勒否定一的观念,提出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时多(土、气、火、水),并认为拖动变化的力是爱和恨。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心灵的概念,认为实在的本质是由心灵和物质构成。 原子论: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德谟克利特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思想也是原子的运动。除了自然秩序以外,德谟克利特还关注其他两个哲学问题,即知识理论和伦理学。 随着伦理学成为哲学最关注的问题,哲学走到了一个分水岭。智者派和苏格拉底关注的问题从自然转向人类、道德和伦理。 智者派主要是怀疑主义,相对主义,不相信有真理存在,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认为不存在任何真理,而塞拉西马柯认

为有力即有理。 苏格拉底批判智者派,通过论辩,坚定地追求真理,为确定的知识寻找基础,将知和行联系起来,认为认识善就是行善,知识就是美德。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提出了灵魂或心灵,要追求善的生活。知识理论:思想的助产术和强调定义的重要性。道德哲学:知识就是善,恶行即无知。 柏拉图(著作可以看) 知识理论:洞穴理论,线段理论(想象、信念、思想、完善的理智)和理念论(善的理念,存在于神的心灵,事物和理念相分离,是对理念的分有和模仿,知识就在于对适当理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道德哲学:灵魂包括理性、精神和欲望三部分,恶行的原因是无知或遗忘,恢复失去的道德是通过回忆、感性经验之间的矛盾和导师,作为功能之实现的德行包括节制、勇敢、智慧和正义。 政治哲学:国家中的三个等级(劳动者——欲望、保卫者——精神、统治者——理性),哲学王,理想国的衰败(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宇宙观:德穆勒以理念为原型,从容受者中塑造出事物。 亚里士多德(著作可以看) 逻辑学:范畴和推理的起点(主词和谓词,即实体和范畴),三段论(第一原理)。 形而上学:界定形而上学的问题(研究存在着的实体和实体由之而形成的过程),作为事物的首要本质的实体(事物的本然性质和偶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