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寡糖在动物体内抗氧化功能研究进展

壳寡糖在动物体内抗氧化功能研究进展
壳寡糖在动物体内抗氧化功能研究进展

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9-03-17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K J 2008B 318)[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33004[作者简介]王 寅(1981-),男,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 [文章编号]1000-2200(2010)02-0206-03 综 述 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王 寅 综述,王洪巨 审校 [关键词]应激,心理学;动物模型;大鼠;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 39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应激因素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得到广泛重视。心理应激触发机体产生的生理学效应包括急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引发炎症反应过程。因此,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用于临床药物的筛选和评价,并且通过这些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了解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的预后评估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对于心理应激模型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将主要的几类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及其评价方法作一综述。 1 慢性抑郁型动物模型 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行为迟缓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同时可伴有睡眠减少,体重降低等躯体症状。1.1 模型制作 1.1.1 慢性温和的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 ic m ild stress ,C M S) 由K atz 等 [1] 于1981年创立,但缺点较多,如过强的 应激刺激常导致动物死亡。由W ill ner 等[2-3] 对其进行改 进,是目前应用和研究较多的一种抑郁症模型。让大鼠在2~4周内每天经历一种不愉快的轻度应激,包括冷水游泳(4 ,5m i n),电击(电流强度1.0mA,频率1次/分),热环境(45 ,5m in),日夜颠倒,闪光刺激(频率3次/分),禁食,禁水,夹尾(1m in)等刺激。每种刺激形式不连续2天出现,形成一种CM S ,避免动物对同一种刺激产生适应。1.1.2 束缚应激模型 慢性束缚模型[4-5] 是将动物限制在 一个狭小的容器内(直径5cm ,长20cm ),使动物产生无助 或抑郁,每次刺激时间约1h 。 1.1.3 行为绝望(behav i oural despair ,BD )模型 亦称之为 强迫游泳模型 (f o rced s w i m m i ng test ,F S T ),由Porso lt 等1977年建立,被R enard 等[6-7]应用,是将大鼠(或小鼠)置入盛水的环形玻璃缸内强迫游泳。动物最初在水中拼命游动、挣扎,试图逃脱,随之感到逃脱是不可能的,便不再挣扎和游动,仅将头部露出水面,肢体漂浮,维持一种不动状态,称之为 BD 。由此衍生出小鼠的悬尾模型(tail suspension test ,T ST ),是将小鼠尾部悬挂,悬尾小鼠为克服不正常体位而挣 扎活动,但活动一定时间后,出现间断性不动,显示 绝望 状态[7-8]。 1.1.4 其他类型 如药物诱发的抑郁模型[9],孤养模型[10]等抑郁模型。 1.2 模型行为评分 目前尚无公认的经典测量抑郁情绪的测验,在各种抑郁模型动物中主要通过以下试验测量抑郁水平:多用敞箱试验[1]进行行为测评,表现为大鼠自发性探究行为明显减弱,运动能力降低。体重减轻、性行为减少、血浆中糖皮质激素升高,睡眠周期紊乱。同时发现老鼠天生偏好糖水的兴趣下降,运用糖水消耗试验测定24h 饮用1%蔗糖溶液的量,若糖水消耗显著降低,表示抑郁模型造模成功[2]。1.3 模型评价 上述抑郁模型可用于抗抑郁药物的筛选及抑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因其采用的刺激因子类似人在生活中经历的应激事件强度,较好地模拟了人类快感缺乏、兴趣降低这一核心症状,并且模型稳定持久,作为抑郁应激模型是理想的。2 焦虑动物模型 焦虑是事先知道但又不可避免的、即将发生的应激性事件引起的一种预期反应,以恐惧、担心、紧张等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伴心悸、多汗、手脚发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核心症状为担忧。2.1 模型制作 2.1.1 间氯苯哌嗪(mCPP)诱导焦虑的明暗箱模型 1998 年B ilke -i Go rz 等[11]建立了W istar 大鼠mCPP (2.5m g /kg)诱导焦虑的明暗模型,焦虑症状是通过对动物进入明箱的次数明显减少表现的。谭德讲等[12]用ddy 小鼠取代W i star 大鼠建立mCPP 诱导焦虑的明暗箱模型,是一个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焦虑模型。 2.1.2 V oge l 饮水冲突试验和条件性电击饮水冲突是将动物的饮水行为和不确定的电击结合起来,动物如果想满足饮水的需要就可能受到电击的创伤,由此造成动物在饮水和避免电击之间的冲突,产生焦虑反应[13]。而条件性电击模型中,将某种信号和电击随机结合起来,信号出现后可能会出现电击,也可能不出现电击,动物处于期待性焦虑反应[14]。2.1.3 社会行为模型 该类模型包括天敌暴露[15]、社会隔离、母爱剥夺[16]等。天敌暴露模型是将动物暴露于对其生命有强烈威胁的另一动物面前,天敌就会进行猛烈的进攻, 而造成其焦虑水平的提高。但这一模型往往会对试验动物造成创伤,故多采用可视天敌暴露和天敌气味暴露等模型。2.2 模型行为评分标准 经典的测量动物焦虑反应的方法是高架十字迷宫试验[17]和敞箱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是 206 J Bengbu M ed Co l,l Februar y 2010,Vo.l 35,N o .2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姚浪群 北京爱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胡红军 随着我国畜牧业特别是现代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动物福利意识的增强,动物应激医学已成为动物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应激医学研究中,动物氧化应激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 1 氧化应激概念与起因 1.1 氧化应激概念 动物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自由基,这些自由基通常不会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机体依靠自身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主要包括抗氧化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硫转酶GST等)以及非酶类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褪黑素、a-硫辛酸、类胡萝卜素、微量元素铜、锌、硒等),可以保护机体组织和细胞防止自由基的损伤。当动物机体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的水平高于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时,氧化还原状态失衡,过量的自由基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即诱发氧化应激,并导致氧化损伤。因此,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是机体应答内外环境,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机体进行多层次应激性调节和信号转导,同时造成氧化损伤的重要生命过程。器官和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依赖于它的抗氧化系统的状态和氧化剂与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 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膜磷脂过氧化、蛋白质过氧化(受体和酶)以及DNA的氧化损伤。脂质、蛋白质和DNA的氧化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过程。急性和慢性的应激都能通过产生自由基诱导胃肠道、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氧化应激。 1.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1 自由基的产生 细胞在正常新陈代谢和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都会产生活性氧代谢物(ROM)——自由基。首先,肠上皮细胞的主动新陈代谢本身就是ROM的来源,其生成与电子传递链的活性有关。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包括超氧化物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羟基自由基(·OH),它们都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其次,另一个内源性氧化应激源自于肠道先天及获得性免疫系统在与许多共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氮(NO),其在食物和水的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当动物遭受应激刺激或患病时,机体代谢出现异常而骤然产生大量自由基,过量的自由基数

动物热应激的生理变化机制

文献综述题目:动物热应激的生理变化机制

动物热应激的生理变化机制 摘要:随着畜牧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的逐步深入畜禽应激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动物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有关动物应激机理的研究则更加引人注目。因此只有彻底弄清楚HSPs的调控机制才有可能了解应激的作用本质,为应激的研究提供参考,从而为动物生产中的应激监测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热应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动物在不良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组特异性蛋白质,任何应激均可诱导机体的HSPs合成增加,它能使动物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保护机体不受或少受损害。HSPs作为应激的调控蛋白对阐明动物的应激机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热应激反应的最大特点是在应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合成增加,而正常蛋白质的合成则受到抑制。从而对机体的生长代谢、免疫功能等造成影响。文章综述畜禽热应激发生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运用系统动物营养学的思维方法,从动态和整体的角度探讨畜禽热应激生理变化规律。 关键词:畜禽;热应激;生理变化;系统动物营养学 热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所做出的非特异性生理反映的总和。随着集约化高密度饲养方式的迅速发展,热应激对畜禽生产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量研究显示,热应激严重影响机体呼吸、循环、消化、免疫和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使机体新陈代谢发生改变。但有关畜禽热应激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多从静态和局部的角度出发,少有以机体整体为研究对象,动态的研究热应激发生发展规律的报道。文章运用系统动物营养学的思维方法,以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动态和整体的角度探讨畜禽热应激生理变化规律。 1.畜禽热应激生理变化规律探讨 在大量的试验研究中,对温热环境强度量化和统一的困难,可能也是造成各试验结论不一致甚至相悖的原因之一。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是机体新陈代谢的2个方面,热刺激下机体散热受阻导致能量代谢失衡,引起物质代谢失衡,机体便做出一系列反映来维持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运动着的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可推测机体对热应激的调节同样有一个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1.1开始阶段 只有能量代谢平衡受到破坏。当温热环境最开始作用于机体时,抑制了机体的散热,在很短时间内(也许是数十分钟到数小时)无法散发的热量在体内蓄积,引起体温的细微变化,作用于体内的温度感受器(如颈动脉窦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器发出神经冲动,与体表神经末梢由于温热刺激而产生的神经冲动一同传至中枢神经;中枢首先从行为调节与加强机体散热上做出反映,机体表现出一系列有利于散热的行为与生理变化,如静止、伸展四肢及轻微喘息等[1]。正如Zhou和Yamamoto(1997)的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使肉鸡呼吸频率升高,此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平衡没有受到影响。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建立一种理想的肿瘤动物模型对研究肿瘤的发病、治疗和预防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小鼠肿瘤模型具有生长周期快、易获得、易操作等优点被基础实验研究所广泛采用,如何选择和建立一个合适的小鼠肿瘤模型对肿瘤的整个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肿瘤,动物模型,小鼠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肿瘤的研究一般都是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一个完全反映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比较困难,但可依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动物实验模型。 1.实验动物的选择 可用作肿瘤模型的动物有很多,小鼠肿瘤模型作为其中一种常用模型主要因为有以下几个优点。(1)易获得,常用的肿瘤模型小鼠通常采用SPF级小鼠,SPF级小鼠一般医学院校及研究所都能买到。(2)生长周期短,一般小鼠肿瘤模型两周左右就能长大,能大大缩短实验周期。(3)易操作,小鼠的动物实验操作一般简便,因此可适当增加组内样本数量,使实验数据更具说服力。 2.理想的建立肿瘤模型应具备的条件 (1)肿瘤生长的过程应与人类肿瘤生长过程相似,做到尽可能复制出与人类肿瘤相同的模型。 (2)制作模型的方法简单易行。 (3)动物模型的重复性要好,要能满足实验的多次重复试验结果稳定性好。 (4)采用的建模方法对实验人员和环境无危害或危害较小。 3.肿瘤来源的选择 现在世界上保有近500种的动物移植瘤,但常用于筛药的不到40种,多数为小鼠肿瘤,其次是大鼠和仓鼠移植瘤,包括小鼠L1210淋巴白血病,P1534淋巴白血病,艾氏腹水瘤,Friehd病毒白血病,肉瘤180,白血病P388,Lewis肺癌,腺癌755,白血病615,Walker-256,吉田肉瘤,肉瘤45,Liol淋巴瘤,Dunning 白血病,Wagner癌肉瘤,白血病L5170Y,P1798淋巴肉瘤,LPC-1浆细胞瘤,淋巴瘤8,B16或Cloadman黑色素瘤,Ridaway骨肉瘤,Gardner 淋巴肉瘤,肉瘤37,P315白血病,Mur hy-sturm淋巴肉瘤,Jensen肉瘤,Geurin氏癌,仓鼠十二指肠腺癌和人体肉瘤HSL第1代杂交鼠移植。它们对抗癌药作用的敏感性大致可分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 畜牧业 特别是现代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动物福利意识的增 强,动物 应激医学已成为动物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应激医学研究中,动物氧化应 激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 1 氧化应激概念与起因 1.1 氧化应激概念 动物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自由基,这些自由基通常不会导致组织细胞 的损伤,机体依靠自身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主要包括抗氧化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 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谷胱甘肽硫转酶 GST 等) 及非酶类的抗氧化剂(包括 维生素 C 、维生素 E 、谷胱甘肽、褪黑素、 a- 硫辛酸、类胡萝 卜素、微量元素 铜、锌、硒等),可以保护机体组织和细胞防止自由基的损伤。当动物机 体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的水平高于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时,氧化还原状态失衡,过量的 自由基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即诱发氧化应激,并导致氧化损伤。因此,氧化应激 (Oxidative Stress) 是机体应答内外环境,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机体进行多层次应激性调节 和信号转导,同时造成氧化损伤的重要生命过程。器官和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依赖于 它的抗氧化系统的状态和氧化剂与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 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膜磷脂过氧化、蛋白质过氧化 (受体和酶 )以及 DNA 的氧化损伤。 脂质、 蛋白质和 DNA 的氧化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 衰老等过程。急性和慢性的应激都能通过产生自由基诱导胃肠道、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氧 化应激。 1.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1 自由基的产生 细胞在正常新陈代谢和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 基。首先,肠上皮细胞的主动新陈代谢本身就是 性有关。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包括超氧 化物阴离子 ( · OH) ,它们都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不可避免的 产物。其次,另一个内源性氧化应激源 自于肠道先天 及获得性免疫系统在与许多共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 氮 (NO) ,其在食物和水的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当动物遭受应激刺激或患病时,机体代谢出现异常而骤然产生大量自由基,过量的自 由基数量 将超过抗氧化体系的还原能力, 使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 结果会导致机体损伤。 目前研究表明主要有四种致细胞损伤机制: 1) 对脂类和细胞膜的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2) 对蛋白质、酶的损伤,从而导致蛋白质变性,功能丧失和酶失活。 3) 对核酸和染色体的破坏,从而导致 DNA 链的断裂,染色体的畸变和断裂。 4) 对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从而使细胞外基质变得疏松,弹性降低。 1.2.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2.1 外源性因素 1.2.2.1.1 日粮 营养因素 营养缺乏或不良可能使体内自由基增加,而且还影响抗氧化酶生物合成及 内源性抗氧 都会产生活性氧代谢物 (ROM) ——自由 ROM 的来源,其生成与电子传递链的活 (O2-) 、过氧化氢 (H2O2) 和羟基自由基

动物应激反应

一、应激反应的概念 (一)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体内外各种强烈因素(即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机能和代谢的改变。 任何对动物机体或情绪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可以成为应激原。当这种应激反应真正威胁到动物的健康时,动物就会觉得不适。根据动物是否感到不适这一标准可将应激反应分为良性应激和不良性应两类。 (二)良性应激:是指使动物感到愉快的应激,是对动物的有益应激。如猪有玩耍时的奔跑行为和交配行为。 (三)恶性应激:是指那些危及动物福利和健康的应激,常使动物感到无聊、压抑和紧张。恶性应激是引发一种或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 另外,也有人将应激反应分为免疫应激反应和非免疫应激反应。 二、养殖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 (一)气候因素 过冷、过热、强光照射.湿度过大都会对动物产生应激反应,有资料表明,低温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若舍内温度低l 0℃以下,就会引起猪的应激反应,尤其仔猪会冻死,低温伴有通风不良或贼风侵袭,湿度过大,会进一步加重猪的应激反应。在高温环境下,几乎所有规模化猪场都造成

母猪采食量下降,临产期、围产期死亡及仔猪死亡,母猪发情率降低,返情率提高20%~30%,窝产仔数、仔猪初生重、成活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损失达到20%以上。 (二)有毒有害气体 冬天畜舍中的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会对动物产生刺激,产生应激反应,浓度过高,就会损伤呼吸道粘膜,使抗病力下降,呼吸系统发病。 (三)惊吓等环境因素 如噪音、突然断电,强辐射、奇光、外人入舍、饲养规程变更、饲养员突然更换或衣着及工作程序的变化等都会引起动物的应激反应。 (四)饲养管理因素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饲养员的粗暴对待、去势、断尾、打号、断喙.接种疫苗、注射药物、保定等,此时动物处于一种"戒备"状态,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通过这些变化来动员机体的防御机能,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 (五)营养因素 主要指饲料中营养不平衡、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会对动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在饲养管理中,饲喂时间、饲喂次数、饲喂量、突然更换饲料、饮水不足和水质不卫生或水温过低都会造成应激。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 Leukemia )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 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 。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3d12867874.html, 网站) 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

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 血病(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儿童白血病90% 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 ~80%是ALL。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 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 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 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 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尾静脉注射接种模型,可形成全身性扩散的白血病模型。符 合白血病临床过程规律,此模型以动物生存期作为评价药效 的主要指标,并对采血样本进行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测。下面以尾静脉注射模型实验步骤为例: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小鼠和细胞(如NOD-SCID 小鼠和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荷瘤细胞量一般1-2 ×

维生素A对动物氧化应激的减缓作用机制

动物营养学报2019,31(6):2458?2464ChineseJournalofAnimalNutrition 一 doi:10.3969/j.issn.1006?267x.2019.06.002 维生素A对动物氧化应激的减缓作用机制 石惠宇1,2一闫素梅1? (1.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8;2.海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海口570228) 摘一要:花生四烯酸(ARA)二活性氧和一氧化氮(NO)过量产生可以引起细胞氧化损伤三维生素A可以有效地调控ARA和NO的生成,在减缓氧化应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本文主要从提高硒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的表达和活性二通过Trx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GPx1/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途径对ARA及NO进行调节2个方面综述了维生素A对动物氧化应激的减缓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维生素A对氧化应激的调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三关键词:维生素A;动物;氧化应激;调节机制 中图分类号:S816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006?267X(2019)06?2458?07收稿日期:2018-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60466) 作者简介:石惠宇(1988 ),女,蒙古族,内蒙古清水河人,讲师,博士,从事动物矿物质与维生素营养研究三E?mail:shihuiyu2017@163.com?通信作者:闫素梅,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ansmimau@163.com 一一动物的产奶量高低和乳品质优劣与乳腺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1]三乳腺组织作为动物体内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的功能部位,在泌乳期间需氧代谢活动明显加剧,存在生成过量自由基的风险,如活性氧(ROS)二过氧化氢(H2O2)二一氧化氮(NO)以及花生四烯酸(ARA)等生成过量三对高产奶牛而言,围产后期和泌乳前期尤为明显三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速率维持动态平衡三当自由基生成速率大于清除速率时,则自由基大量累积并与细胞DNA二蛋白质二类脂膜等发生氧化反应[2-3],会降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的抗氧化机能二免疫功能及炎症应答能力,增强奶牛对疾病的易感性,进而影响泌乳功能,最终导致产奶量和乳品质下降[4]三乳腺氧化应激水平的进程性提高会使乳腺免疫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导致乳房炎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提高[5]三因此,减缓乳腺细胞氧化应激二保持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对维持动物健康及高产具有重要意义[6]三研究表明,维生素A可以有效调控ARA及NO的生成,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防御细胞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发生三本文主要综述了维生素A对动物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对深入开展维生素A调节机制的研究二科学补充维生素A及增强动物的抗氧化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三 1一维生素A对氧化应激的减缓作用 一一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过氧化氢酶(CAT)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的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是反映机体抗氧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三本课题组的前期试验结果显示,维生素A具有提高抗氧化功能二减缓氧化应激的作用,可增强奶牛血清中SOD和GPx的活性并降低MDA的含量[7];另有报道指出,在NRC(2001)推荐量的基础上提高维生素A水平到220IU/kgBW,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的抗氧化功能[7]三LeBlanc等[8]的研究显示,血清视黄醇含量每增加100ng/mL,临床性乳腺炎风险相对降低60%三利用体外法的研究也发现,维

脑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脑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动物模型是研究肿瘤发病机制和检验各种治疗方法的有力武器,本文就脑肿瘤动物模型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脑肿瘤目前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而肿瘤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生物学特性和检测各种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高模拟性工具。自上世纪以来,先后建立了化学物质诱发脑肿瘤模型、病毒诱发模型、同种以及异种移植模型,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动物模型又将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1.早期脑肿瘤动物模型及其局限性 1.1 自发性脑肿瘤动物模型 脑肿瘤在哺乳动物中的发病率不一,有报道狗为0.1-0.5%,SD大鼠(7803只)为0.44%,但另一组41000只SD大鼠中仅发现38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灵长类动物中更为罕见,曾解剖14000只恒河猴和1247只猕猴尸体,未发现一例脑肿瘤[1]。由于发病率低,加之自发瘤的隐匿性及荷瘤动物生存期短的特点,自发瘤模型难以用于临床。 1.2 化学物质诱发模型 早期使用甲基胆蒽注入鼠脑实质内可成功诱发出脑肿瘤,其中大部分为胶质瘤和脑膜肉瘤。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一种合成的致癌物质N-亚硝基脲及其衍生物乙基亚硝基脲(ENU)等进行肿瘤诱发实验。Kostener[2]等将50㎎/㎏的ENU给受孕20天的大鼠一次性静脉注射后,子代中均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但ENU对成年鼠诱发脑肿瘤率较低。亚硝基脲类物质诱发的脑肿瘤在部位、类型、诱导时间以及恶性程度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 1.3病毒诱发模型 由于发现病毒与脑肿瘤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一些学者试图使用病毒进行脑肿瘤诱发实验,核糖核酸病毒(Rous肉瘤病毒)和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腺病毒)均可诱发脑肿瘤。Bigner[3]等把浓缩的Rous肉瘤病毒(0.01ml)注射到一种新生犬脑内,经一段潜伏期后全部发生胶质瘤或肉瘤,而且在动物体内并未发现子代病毒,这说明病毒的致瘤机理可能与其复制无关。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d12867874.html,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也有人将AD12病毒直接注入到出生后24小时的鼠脑实质内,经过数月的潜伏期后就能发生脑肿瘤,其中大部分为髓母细胞瘤。Tabuchi[4] 则把感染Rous病毒的纤维母细胞接种到猴的右额叶内,73%发生了肿瘤,主要是肉瘤。病毒诱发的脑肿瘤可在同种动物中连续传代,经过克隆后可制成生物特性稳定的模型,但其致瘤周期不一,诱发瘤性质差别较大,而且病毒不宜保存,对人也有一定的伤害作用,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2.脑肿瘤移植模型 同种移植模型较多用于胶质瘤的研究。将诱发的鼠脑胶质瘤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形成稳定的细胞系,如C6,9L,BT4A等,再将这些细胞植入同种大鼠脑内,可得到同种移植胶质瘤模型。脑肿瘤同种移植模型虽能提高肿瘤的模拟性和统一性,但动物脑瘤与人脑瘤相比,在遗传学、细胞动力学和生物学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脑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由于免疫排斥反应的存在,早期多将肿瘤移植于动物免疫缺陷区,如豚鼠眼前房、仓鼠颊囊、兔角膜和鸡胚绒毛膜等,还有学者采用药物、X线照射等方法抑制动物免疫反应[5]。直到1968年由于免疫缺陷动物的发现,才真正开创了脑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时代,这些动物包括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裸小鼠、裸大鼠,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CBA/N小鼠以及T、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的Lasat小鼠、SCID小鼠等。目前对于脑肿瘤移植的方法还存在不同意见,主要包括:脑内移植、肾包膜下移植和皮下移植。脑内移植最接近肿瘤的人体生长环境,但其操作复杂,动物感染及死亡率高。近来有学者[6]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浓缩的肿瘤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 (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 (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 (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的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 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 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 实验步骤 一、肝癌 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 (1)取体重250 g左右的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 (2)按性别分笼饲养。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 (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 (1)用含0.06%DBA的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 (2)4~6月就有大量的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 (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 (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 (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 (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 (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的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6.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 (1)每日饲料中含0.001~0.015 ppm,混入饲料中喂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达80%。 二、胃癌 1.甲基胆蒽诱发小鼠胃癌 (1)取20 g左右的小鼠,无菌手术下,在腺胃粘膜面穿挂含甲基胆蒽(MC)线结。(2)含MC的线结是用普通细线,在一端打结后,将线结置于盛有MC小玻璃试管内,在

氧化应激对猪肠道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2018?30(8):2887 ̄2893ChineseJournalofAnimalNutrition 一 doi:10.3969/j.issn.1006 ̄267x.2018.08.002 氧化应激对猪肠道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凤鸣一陈佳亿一彭一伟一韦良开一李颖慧一黄兴国?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 摘一要: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种畜繁殖障碍二幼畜成活率低和发病率高二畜产品品质下降等都与氧化应激有关?氧化应激已经成为动物健康与营养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肠道氧自由基产生来源二氧化应激影响肠上皮细胞增殖分化机制及猪生产中氧化应激对肠道氧化损伤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氧自由基?氧化应激?肠上皮细胞 中图分类号:S856.4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006 ̄267X(2018)08 ̄2887 ̄07收稿日期:2018-0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26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500500) 作者简介:陈凤鸣(1991 )?男?安徽桐城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E ̄mail:cfming@stu.hunau.edu.cn?通信作者:黄兴国?教授?博士生导师?E ̄mail:huangxi8379@aliyun.com 一一机体氧化还原反应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途径以及细胞功能的基础[1]?其稳态的维持主要是依赖于机体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oxygenspecies?ROS)产生过量或者机体抗氧化系统遭到破坏?就会打破这种动态平衡?引起氧化应激(oxidativestress?OX)[2]?ROS过量产生或抗氧化剂系统清除ROS 不足都会引起氧化应激?导致肠道细胞凋亡和组织损伤 [3] ?肠道黏膜屏障遭到破坏将会迅速激活 先天性免疫?引起固有层急性炎症反应?一旦肠道黏膜屏障被破坏?免疫细胞和肠上皮细胞与致病因子发生反应?并产生炎症介质和ROS?进而破坏DNA二蛋白质和脂质 [4] ?最终导致破坏肠上皮细胞 层凋亡途径的激活?目前有关ROS在细胞中的作用都是针对一定水平范围而言的?低水平的ROS促进细胞有益反应?高水平的ROS导致氧化应激?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然而?不同的ROS产生系统也可能导致不同的响应?例如?在线粒体中产生的ROS更容易引起细胞损伤和凋亡[5-6]?而在膜上产生的ROS更有助于细胞增殖分化的信号传导[7]?当然?这样区别也不是绝对的?线粒体产生的ROS也被证明对细胞增殖二迁移和转移有积极作用[8-9]?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H)氧化酶产生的ROS也可诱导细胞凋亡[10]?ROS在生理水平范围内参与许多信号传导途径?包括基因转录二蛋白激酶活化等?从而实现对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和细胞运动性的协调[11]?因此?ROS的两面性增加了使用抗氧化剂用量的难度? 1一肠道ROS产生的来源 一一动物肠道自由基按照来源可分为内源性自由基和外源性自由基?内源性自由基主要来源于线粒体呼吸链(mETC)二NADPH氧化酶及黄嘌呤氧化酶等氧化酶酶促反应途径?肠道中的过渡金属离子通过芬顿反应也会产生自由基?肠道共生菌也会诱导肠上皮细胞产生自由基?此外?机体内巨噬细胞和过氧化物酶也会产生自由基?环境因素(高温二低温二过高的饲养密度等)二疾病因素(细菌或病毒感染二寄生虫球虫等)二饲粮因素(不饱和脂肪的氧化二霉菌毒素等)等因素导致机体产生外源性自由基?形成氧化损伤? 1.1一mETC和NADPH氧化酶酶促反应 一一线粒体内膜上有由辅酶Q二外周蛋白以及细胞色素c等组成的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MRC)?MRCⅠ和Ⅲ的电子泄露导致分子氧的还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_百替生物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沈富毅,潘隽玮,郁嘉伦,余昂,侯晓骏 [摘要]动物模型在肿瘤病因的揭示,发病机理的探索以及治疗措施的评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常规转基因方法之后,可诱导表达转基因、基因打靶、条件性基因打靶以及基因捕获等技术的出现及其在肿瘤模型建立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能较好模拟人体相应肿瘤的动物模型,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并有助于人们找到攻克肿瘤的办法。 [关键词]肿瘤,小鼠模型,转基因 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动物模型在肿瘤病因、发病机理的揭示以及治疗措施的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肿瘤动物模型最早源自小鼠自发突变系或经致癌剂诱变而得,对它们的研究使我们对环境致癌物及其代谢活动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自发突变频率在自然状态下通常很低,而诱发模型也因其不可精确控制性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随着人们对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入,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小鼠生殖系引入可诱导或精细调控突变技术的应用,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1.常规转基因(transgenic) 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原核显微注射技术,使我们可以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鼠生殖系以构建转基因动物模型。目的基因在合适启动子驱动下表达,可赋予转基因动物新的表型,通过其表型分析可识别研究基因的功能。转基因动物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建立转基因的肿瘤动物模型,该研究始于1974年,Jaenisch等1用显微注射法将多瘤病毒SV40的DNA导入到小鼠的囊胚(blastocyst)中,在子代小鼠的肝、肾组织中检测到了SV40的DNA。这一结果证明,将外源基因导入胚胎细胞中并实现整合是可能的。以后相继有人用同样的方法实现了外源基因向小鼠受精卵的转移,并能遗传给后代。在基因转移的方法上相继出现了逆转录病毒载体法、电脉冲法等。1985年,Adams2等用转基因方法首次构建了B淋巴瘤myc癌基因易位的小鼠模型,此后10年,陆续发展了针对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的转基因小鼠研究。如今这项技术运用较为成熟的是,利用免疫球蛋白启动子调控的c-myc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导致早期淋巴瘤的发生3。在LTR/c-myc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利用哺乳类动物肿瘤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LTR)驱动c-myc广谱的表达,可造成多种组织形成肿瘤,如睾丸、乳腺和淋巴系。1984年Stewart把小鼠乳腺癌病毒(MMTV)的增强子与myc基因或ras基因连接,形成的MMTV-myc转基因小鼠和MMTV/V-Ha-Ras转基因小鼠都有高的乳腺癌发生率4。近年来,这项技术更多的运用于肿瘤发生机制的探索上。Li等5构建了乳腺癌WAP-Tag转基因小鼠模型,该模型由小鼠乳清酸蛋白WAP启动子和SV40大T抗原构建而成,可用于乳腺癌变过程中细胞的增殖与凋亡、DNA突变及修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研究中,Heisterkamp等6构建的bcr-abl和crkl双转基因小鼠发病潜伏期及存活期均大大缩短,直接证明了crkl参与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知识讲解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 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3d12867874.html,网站)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儿童白血病90%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80%是ALL。 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 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 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第二章 第三节 动物应激与应激性疾病

应激(Stress) 应激(Stress)是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或处于紧张状态时出现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全球损失800-1000亿美元。 应激原(stressor):引起应激的刺激叫应激原,其种类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非损伤性和损伤性两大类。 应激原 一非损伤性应激原主要有: 神经性刺激:如动物分群,断奶,更换饲料,驱赶,捉捕,运输,剪毛,去势,声光刺激,疼痛刺激等等。 温度如环境过热,过冷。 本讲所涉及的反应主要是指由非损伤应激原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应激。 二、损伤性激原 创伤,烧伤,中毒,感染,寄生虫侵袭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刺激因素。 损伤和非损伤两类应激原所引起的应激反应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伴有组织细胞的坏死,炎症反应,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 一、应激及应激性疾病的危害性 有人估计,我国牧区每个冬季天寒草寒枯死草的家畜不下500万头,未死的活重下降1/3。两者相加,约相当于全国收购量的5-6倍(姚旦,1988)。 我省几个集约化鸡场每年死于应激的肉鸡约占死亡鸡数的20-30%。 美国和联邦德国,苍白,松软渗出性猪肉(Pale soft exudative, PSE)占屠宰猪的10-20%,肉价低5-10%(Kolata,J.A. 1986)。 另有报导(Jopel ,D.G.1975),美国有1/3以上的猪场发生应激综合症,35%发生PSE肉。 欧美及日本,猪胃溃疡很普遍;我国长春、北京、武汉等地调查,发生率84%(徐英泉等,1980).我校调查湖南省的发生率也很高(朱1994)。 应激性疾病的危害性 乳牛群的光热和噪音应激,导致日本均产奶量下降38.4%,怀孕率下降22.5%,流产率升高18%(袁绵和,1988);蛋鸡在抓捕,惊吓等应激下,产软壳蛋,双黄蛋、小蛋、蛋包蛋,其产蛋率、受精率下降,甚至出现腹膜炎,卵巢囊种等(Mills, A. D. etal,1987)。 其它影响,如影响免疫反应,降低抵抗力,如低温诱致幼畜的大肠杆菌性肠炎发病率升高,家禽对新城疫,出血性肠炎,马立克病,禽败血霉形体,球虫病等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牛运输热的发病(病原体至少有10种细菌和8种病态)也必须有应激因子的存在,才能复制等等(姚旦,1988) 二、应激的机理及代谢改变 在对应激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二)血浆蛋白的研究 (三)基因表达的研究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这是经典的应激反应学说,20年代Cannon提出了紧急学说(emergency theory),30年代内分泌学家Sely提出了全身适应征候群学说(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按此思路,深入全面的研究已得到很大发展,最重要,最突出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是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 1.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 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浓度血液升高。

壳寡糖_氨基葡萄糖非酶褐变研究进展_步芬

壳寡糖/氨基葡萄糖非酶褐变研究进展 步芬1,李博1,徐光富2,王岁楼1* 1. 中国药科大学食品科学与安全系(南京 210009); 2. 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南京 210009) 摘要壳寡糖和氨基葡萄糖在功能性食品和医药领域应用广泛, 但不当的生产工艺会引起非酶褐变, 严重影响产品外观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对壳寡糖及氨基葡萄糖非酶褐变程度表征、非酶褐变机理、影响因素、非酶褐变抑制进行了综述。褐变降解途径主要有羰氨反应, 反醇醛缩合, 分子间脱水和烯醇化反应; 壳寡糖和氨基葡萄糖非酶褐变主要受温度, pH, 加热时间的影响; NaBH4, NaHSO3等还原剂能够有效抑制壳寡糖和氨基葡萄糖非酶褐变。 关键词壳寡糖; 氨基葡萄糖; 非酶褐变 The Research on Progress of Nonenzymic Browning of Chitooligomers and Glucosamine Bu Fen1, Li Bo1, Xu Guang-fu2, Wang Sui-lou1* 1.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Safet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2. College of Basic Scienc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Abstract Chitooligomers and glucosamine have broad application in health food and medical domain. However, improper manufacture technology could lead to nonenzymic browning. Nonenzymic browning severely affected the appearance and bioactivity.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tooligomers and glucosamine on degree of nonenzymic browning, mechanism, in? uencing factors, and inhibition of browning are reviewed in this study. The degradation pro? le of chitooligomers and glucosamine mainly includes aminocarbonyl reaction, retro-aldol condensation, dehydration and enolization; Nonenzymic browning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pH and heating time; NaBH 4, NaHSO 3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nonenzymic browning of chitooligomers and glucosamine. Keywords chitooligomers; glucosamine; nonenzymic browning 壳寡糖是氨基葡萄糖和乙酰氨基葡萄糖β-1,4糖苷键连接的聚合度小于20的壳聚糖,通常由甲壳类动物外壳中的甲壳素脱乙酰化后得到[1],壳寡糖完全水解后即得氨基葡萄糖。壳寡糖和氨基葡萄糖水溶性良好、无毒[2],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在功能性食品及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壳寡糖能增殖双歧杆菌、乳酸菌等人体有益菌群[3],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对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保护肝功能等有辅助治疗作用[4]。同时,壳寡糖有抗癌、免疫增强作用[5]、抑菌活性[6]、神经保护[7]、增强肠通透大分子亲水复合物[8]、促进神经元分化及轴突的外向生长[9]等,还可以弱化过氧化氢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10]。氨基葡萄糖则具有抗菌、抗癌[11]、治疗关节炎和刺激蛋白多糖合成等功能[12],还可诱导K562细胞向巨噬细胞方向分化[13]。 导期和晶核生成速率的添加剂至关重要。添加剂的加入,影响了形成的碳酸钙晶体的形状。添加不同的添加剂对碳酸钙晶体形状的影响不一样,但都没有改变碳酸钙晶体的类型。 参考文献: [1] Peter G, Koustoukos.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in Aqueous Solutions[J]. Chem Soc Faraday Trans I, 1984, 80: 1181-1192. [2] 程伶. 天然钙及其在加工食品中的应用[J]. 四川粮油科技, 1997, 2: 41-43. [3] 陈维钧, 许斯欣, 沈参秋, 等. 蔗汁清净[M]. 北京: 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 2001: 136-146. [4] 司合芸, 李记明. 葡萄酒化学降酸方法的研究[J]. 食品工 业科技, 2000, 21(5): 11-13. [5] Francisco Espínola, Manuel Moya, Diego G. Fernández. Improved extraction of virgin olive oil using calcium carbonate as coadjuvant extractant[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9, 92: 112-118. [6] 姜鲁华, 杜芳林. 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 中国 粉体技术, 2002, 8(2): 28. [7] Nielsen A E. Kinetics of Precipitation[M]. London: Perganoon Press, 1964: 1-19. [8] 李广兵, 方健, 徐敬, 等. 水垢成垢诱导期机理研究[J]. 同 济大学学报, 2000, 28(5): 555-559. [9] 姚允斌. 物理化学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23. 1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