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导学案2

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导学案2

高一物理《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导学案No.26编写人:靳大鹏审核人:高一物理组编写时间:2011-5-10

【学习目标】

1.知道探究活动须测定功与速度这两个物理量.

2.领会教科书中所给的实验方案.

3.知道实验方案中改变弹力做功大小与橡皮筋的条数成正比的方法.

4.体会以一根橡皮筋所做的功为单位来简化问题的思想方法.

5.知道实验方案中平衡摩擦力的方法.

6.知道当小车做匀速运动时进行速度测量更合理.

7.知道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重点难点】

1.、体会从寻找W-v的关系转向寻找W-v2关系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对不同的实验方案作出评价和选择.

【知识链接】

1.本节探究的目的是研究外力对物体________与物体_________关系.

2.本节实验并不需要测量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是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这样做可以大大简化操作.

3.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以由和___________来测量,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方法.打出的纸带上的点分布有________特点.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要受到摩擦阻力,类似于前面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可以使木板_________来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

5.本实验用到的器材:平板、小车、、钉子、______、纸带.

【问题探究】

我们在选取橡皮筋时应该注意什么?我们怎样来选择纸带上的点来确定小车的速度?你能不能说出本实验中平衡摩擦力的原理?

1.本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方法及技巧

(1)研究两个物理量的比例关系是探究两个量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研究比例关系可以为实验测量提供很大的方便和可能.例如,一根橡皮条对小车做的功是很难确定的,如果改用两根橡皮条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做的功的具体数值仍是很难确定的.但是,若以一根橡皮条对小车做的功为功的单位W,两根橡皮条做的功无疑是2W,这是何等巧妙!

(2)将问题转化为简化实验过程:探究的任务是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本实验总是让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使测定两个速度(初速度和末速度)的问题转化为测定一个末态速度的问题,非常有利于操作和数据处理发现规律(也有不足之处).

(3)设法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误差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探究工作是否成功,是否能正确地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本实验注重了两个方面:①平衡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摩擦力保证小车脱离橡皮条后做匀速运动;②在纸带上选取点迹清楚、间距均匀的部分计算小车的速度.

(4)利用物理图象,适当地进行坐标交换,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橡皮筋的选取

本实验采用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用一条橡皮筋时做功为W,用两条橡皮筋时做功为2W,依次类推,这样我们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示功,这种方法巧妙地避开了计算变力弹力所做的功.尽管在实验中,我们尽量使各橡皮筋的原长和伸长量相同,以保证各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相同,但是,若准备的橡皮筋规格不相同,同样会给实验带来很大的误差,所以选择橡皮筋时应注意几点:(1)所选用的橡皮筋劲度系数不宜过大,以免条数较多时弹力过大,打出的纸带点数过少,不宜求小车的速度.

(2)橡皮筋的材料要相同.

(3)橡皮筋的粗细要均匀.

3.平衡摩擦力

为了克服摩擦力,可以把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重力沿板斜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检查是否平衡时,可以把小车放到木板上,轻推一下小车,观察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4.利用纸带求小车的速度

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的点的分布并不均匀,点之间的距离呈现开始较小,而后逐渐增大,最后基本相同的特点.我们求速度时,应选用分布均匀的那些点进行计算,说明这时小车已经匀速运动了.

【典型例题】

应用点一:通过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例1:如图7-6-1为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过

程得出的一条纸带.

(1)应选哪些点距进行测量?

(2)怎样根据测得数据确定小车的速度?

解析:(1)C、D间距最大,最大速度点一定在C、D之间;

(2)在可测量的点中,C点的速度最接近最大速度,可测量的最短时间就是t CD.

答案:(1)选用CD段,(2)v=L CD/t CD

思维总结:(1)橡皮筋做功过程结束时对应小车速度最大的状态.

(2)小车速度最大的点附近打点间距最大.

(3)某点附近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等于该点的瞬时速度.

(4)在打点纸带上,被测量的时间间隔是一个打点间隔.

应用点二:探究思路的迁移

例2:某同学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

验.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电火花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先用手提着

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地方.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

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得到的纸带如图7-6-3所示,O点为

计时器打下的第1个点,该同学对数据进行了下列处理:取OA=AB=BC,并

根据纸带算出了A、B、C三点的速度分别为v A=0.12 m/s,v B=0.17 m/s,v C=0.21 m/s.

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否大致判断W∝v2?

解析:设由O到A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W,那么由O到B

的过程中,重力对

第 1 页共2 页

1.4尝试科学探究

1.4 尝试科学探究 学习目标 1. 经历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 2. 归纳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初步体验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3. 能把钟摆问题与生活中的钟表联系起来,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一、情景引入 爱因斯担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寻疑到解疑,你有没有尝试过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什么?让我们来学会科学探究,以小见大,直至发明创造…… 二、教材研究 问题1 ――你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吗?尝试提出问题。 很多探究活动都是从生活当中的现象开始的,课本中小慧观察到张师傅的举动之后能够想到:影响摆的准确性的因素有什么?那么你在生活当中肯定会看到下列现象,你提出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①吃苹果时,有的甜些,有的不甜。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 ②晾晒衣服时,有时干得快,有时慢。你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 ; ◎上体育课时,掷实心球,远近不同。你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 ; 问题2――猜想与假设是胡猜乱想吗? 在科学探究,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要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除了对小慧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合理的猜想外,任选探究1中的三个问题作一猜想: 。 问题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可以忽略吗?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基础,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小慧看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小慧和同学讨论后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 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球的轻重有关; ◎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角的大小有关; (1)为了探究第一个问题,他们选择的器材和工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第二个问题,他们选择的器材和工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第三个问题,他们选择的器材和工具是: ; 你能选择探究2中,你所提出的猜想中的一个进行探究,写出所需器材和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怎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填入记录表格。要学会设计表格。 把你所测量的结果填入下表 表一控制悬线长

向心加速度导学案

5.5、向心加速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能说出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学会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习点, 学会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预习案: 自主学习 1.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由于线速度________________,所以是变速运动,角速度;_____________(“存在”或“不存在”)加速度。 2.速度的变化量Δv有大小,也有方向,也是__________。 3.实例和理论推导都说明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__________.任何做______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 4、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5、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_____________ 。

探究案: 探究一 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吗? 探究二、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探究三、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1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 A和v 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 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平行? △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树林和草原导学案

《树林和草原》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屠格涅夫及相关文学常识,扎实掌握“濡湿、铿锵、颤抖、头晕目眩” 等重点词语。掌握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朗读和分析,欣赏 文中优美的语言,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让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 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第一课时 I教材助读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他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诗歌等。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严密,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的回味。代表作有 《父与子》《前夜》《猎人笔记等,他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猎人笔记》是他的 成名作品,《树林和草原》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一、整体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段,反复品味语言。朗读的基本要求: ⑴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⑵态度要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⑶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喜爱之情。 2. 找出你喜欢的句段,反复品味,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3通过朗读,你认为文章主要描绘了什么季节哪两个地方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4.再次诵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表示时间、景物及其特点的语句,概括地填到下列表格内。

n预习自测 1. 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濡湿()苦艾() 养麦()轧轧()铿锵()() 蔓草()榛树() 清澈()朦胧()()青苔() 穹窿()贪婪() 草垛()头晕目眩( ) 2. 给下面的多音字主要并组词。 颤:读 _________ 音时,可组词 _________。读___________ 时可组词_________ 。 3. 选词填空。 ⑴蕴蓄蕴藏 夜里________ 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 (点拨: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蓄积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的意思。主要区别:“蕴蓄” 一般指抽象的事物,“蕴藏”既可以指抽象事物,也可以指具体事物。) ⑵疲倦疲乏 你背上枪,不顾 _______ ,迅速地走着…… (点拨:都是形容词,都有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的意思。主要区别:“疲 倦”侧重精神感受,“疲乏”着重指体力缺乏,如“身体非常疲乏”。)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先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 老师和同学们探究解决。 第二课时 「学始于軀一^思考’我牧获 1. 作者是如何将自然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的? 2. 该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 3. 文章第四段用那么多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同学们用2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II质艇探充一质疑解疑合作探咒 探究点一精句赏析 1. 可是眼看着黄昏来临了。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蔽了半个天空。太阳就要落下去。附近的空气似乎特 别清澈,像玻璃一样;远处笼罩着一片柔和的雾气,看上去是温暖的。 提示:这里的景物描写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水底升 起。 提示:你能体味出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吗?

走进科学课程 开展科学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d1539574.html, 走进科学课程开展科学探究 作者:谭杰月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2期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课程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

6 向心加速度 整体设计 本节内容是在原有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来讨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要化解这个难点,首先要抓住要害,该要害就是“速度变化量”.对此,可以先介绍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然后逐渐过渡到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并让学生掌握怎样通过作图求得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进而最后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可以利用书中设计的“做一做: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推导得出,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能够品尝到自己探究的成果,体会成就感. 在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大小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这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思维的舞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的这种开放性,不要“一刀切”.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由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教学重点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 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和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 2.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知识准备:复习以前学过的加速度概念以及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并做好本节内容的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物体都要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才能做曲线运动,如下列两图(课件展示). 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小球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对于图中的地球和小球,它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复习导入

序言 体验科学探究教案

体验科学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在《科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突出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被列入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课程实施的建议中,科学探究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引言》下的《体验科学探究》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有关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物理原理、物理方法的时候进行的。作为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初二学生大多充满好奇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包括预习和自己动手小实验的能力。为了体现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本节课抓住学生活动为核心,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实验中体现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基础前提的作用。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节课可分为两个环节:(1)通过阅读“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让学生经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探究活动,感受探究的乐趣,初步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产生追根究底的欲望,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通过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能放多少回形针,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究的欲望,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向心加速度物理教案设计

向心加速度物理教案设计 本文题目:高一物理必修五二单元教案: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 其成立的条件。 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 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 刻改变。 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1 教材处理 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

l 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 l 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 l 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 l 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 5)栏目处理意见 l 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 l 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__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 l 51页做一做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 2 学生学习指导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 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习和领会. 3 学习资源 l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 l 向心力演示器影视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引言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会产生加速度,本节我们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2 速度变化量首先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改变,在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改变。 3 向心加速度方向:利用动画《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动态演示加速度的方向,体会极限的思想推导:结合《做一做》分组推导 由于三角形AOB与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根据的关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综合探究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导学案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学习目标】 1、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公民应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学习重点】 公民应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活动过程】 活动一: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请阅读课本第12页,思考问题: 1、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活动二:参与政治生活 请阅读课本第13-14页和31页第1段,思考问题: 2、【了解】中学生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3、【归纳】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基本内容、重要内容的区别。 活动三: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 请阅读课本第31-33页,思考下列问题: 4、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有哪些?

5、公民怎样做到有序(正确/理性)地参与政治生活? 6、公民为什么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检测反馈】 一、单项选择: 1.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作为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实际活动可能有() ①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②参加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 ③参加共青团的活动④参加选举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有助于()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③维护国家利益④树立民主法治理念,增强公民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 A.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B.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C.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D.关注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与作用 4.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的是() A.是否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B.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C.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D.是否经过国家机关的同意 5.【2013·浙江卷】2012年6月,中组部举办推荐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的网上投票活动,短短十天收到的选票就超过4300万张。这表明() ①我国民众对政治参与具有巨大热情②我国政治越来越走向娱乐化大众化 ③网络是一种扩大政治民主的新载体④我国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探究: 6.【2013·北京】为了保护和节约水资源,某校学生会正在草拟倡议书,向同学们征集倡议。结合《政治生活》中关于公民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两条倡议,要求有不同的理论依据。 倡议书(草稿) 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北京属于重度缺水地区,但在生产生活中,有些人节水意思匮乏,有的企业直接排放生产污水,破坏水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倡导建设节水型城市。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我们向全校同学倡议:倡议一: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向所在社区和学校提出节水建议。 理论依据:公民依法享有民主管理的权利。 倡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倡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案】倡议二:自觉节约用水,如注意拧紧水龙头等。 理论依据: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倡议三:对破坏水资源(或不合理用水)现象进行监督和举报。 理论依据:公民具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答出其他倡议及其理论依据,如倡议参与水价制定、积极建言献策, 理论依据为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等,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7:向心加速度(教案)

向心加速度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2.掌握向心加速度公式,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并能运用它们求解有关问题。 1.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 (1)向心加速度的定义: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加速度总指向□01圆心,我们把它叫作向心加速度。 (2)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总是沿着半径指向□02圆心,与该点的线速度方向□03垂直。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时刻在□04改变。 (3)向心加速度的作用效果: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05方向,不改变速度的□06大小。 2.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1)向心加速度的大小:a n=□07ω2r。根据v=ωr可得a n=□08v2r。 (2)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09方向改变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体现了□10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判一判 (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总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总指向圆心。() (3)匀速圆周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4)可以用公式a=v2 r求变速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 提示:(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总是指向圆心的。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总是指向圆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也总指向圆心。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总是指向圆心,所以其方向不断变化。 (4)×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a n=v2 r,而加速度为向心加速度a n与切向 加速度a t的矢量和。 想一想 荡秋千是小朋友很喜欢的游戏,当秋千向下荡时,请思考: (1)此时小朋友做的是匀速圆周运动还是变速圆周运动 (2)加速度指向悬挂点吗运动过程中,公式a n=v2 r=ω2r还适用吗 提示:(1)秋千荡下时,速度越来越大,做的是变速圆周运动。 (2)小朋友荡到最低点时,绳子拉力与重力的合力指向悬挂点,在其他位置,由于秋千做变速圆周运动,合外力既有指向圆心的分力,又有沿切向的分力,所 以合力不指向悬挂点,加速度不指向悬挂点。公式a n=v2 r=ω2r仍然适用。 课堂任务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第2课时)学案

综合探究二导学案(第2课时) 备课人:沈桃林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学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能说出低、中、高纬度和五带的划分; 2、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能运用经度计算时差; 4、努力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利用经纬网确定或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 难点:计算时差。 【课前预习】 1、观察课本P55 图2-58,完成下表: 2、观察课本P55 图2-59,完成下表: 3、中国的半球位置:(从南、北半球来看);(东、西半球来看)。 4、中国的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A.低纬度 B.中纬度 C.高纬度),大部分位于。(A.热带 B.温带 C.寒带) 5、计算时差:中国最西端的经度为73o E,最东端的经度为135o E,东西跨经度度,根据经度相差15度,时间即相差1小时来计算,中国最东端和最西端的时间大约相差 小时。 【课堂练习】 1、一艘油轮正航行在这样一个地方: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该油轮所在的位置是………() A.20°W,纬度0°B.160°E,纬度0° C.180°E,90°N D.经度0°,90°S 2、读甲乙地理位置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甲、乙两地经纬度判读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都在北半球 B.甲地是120o W,50o N C. 甲地是120o E,50o N D.乙地是120o E,40o N (2)关于甲、乙两地相对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地位于乙地的正北方 B.乙地位于甲地的正北方 C. 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 D.甲乙的相对位置无法判断 3、读某区域经纬网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点经度为,纬度为,B点经度为,纬度为。(2)从高、中、低纬看,A点位于纬度,B点位于纬度。 (3)从温度带来看,A点位于带,B点位于带。 (4)A点在B点的方向。 【教师个性化设计】 【学后反思】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报告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与的关系,希望由此找到表达式的线索。二、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橡皮筋)、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三、实验原理 1.分析与猜测 (1)通过研究重力做的功,我们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弹力做的功,我们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要研究动能的变化,也要从力做功开始。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时,力会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 2.探究的思路 (1)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 (2)实验方案:①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重物的牵引力下运动;当小车的质量比重物大很多时,可以把重物所受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牵引力,小车的运动距离和速度可以由纸带测出。分析牵引力的功W与速度v的关系. ②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通过橡皮筋来对小车做功W,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v,然后分析功W与速度v的关系. 甲乙 四、实验步骤: 方案① 1.安装置: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相连接. 2.接电源,打纸带:把纸带的一端在重物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重复几次,打下3~5条纸带。 3。选纸带:选取的,挑选纸带上第一个点及距离第一个点较远的点,并依次标上0,1,2,3…. 4.数据处理:测出0到点1、点2、点3…的距离,即为对应的下落高度h1、h2、h3…;利用公式v n=错误!,计算出点2、点3、点4…的瞬时速度v1、v2、v3….和相应的功. 5、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作个W v -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如果认为是2 W v ∝ 或其他。然后以W为纵坐标,v2(或其它)为横坐标作图。从而判定结论。 方案② 1.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器材。 2.平衡摩擦力: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稍微垫高,使小车能牵引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小车前端通过两铁钉连线时小车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1,将数据记入表格,用标尺记录小车的初始位置。 4.改用2条、3条、4条……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小车开始位置相同,每次橡皮筋拉开的长度相同,记录橡皮筋做功2W、3W、4W……情况下小车获得的速度v2、v3、v4……。 5.分析数据,研究W与v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各计数点1234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m) 重力做的功(J) 小车速度v(m/s) v2(m2/s2) 方案② Wv/m·s—1v2/m2·s-2 1 2 3 4 5 6 2、W-v、W-v2图像

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导学案

第五章五、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向心力及其方向,理解向心力的作用。 2.通过实验理解限定向心力的因素,掌握向心力的公式及其变形。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产生,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4.会根据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计算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 1. 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们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 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合作探究】 1、向心力定义:使物体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的 注意:(1) 向心力方向总是指向,时刻在,是一个力。 (2)向心力是根据命名的,它可以是、、 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它们的,还可以是某个力的。 (3)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不改变速度的。 2、向心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圆周半径和运动的角速度有关,其 关系为: F ===== 3、向心加速度: (1)概念: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只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 (2)大小:a ====== (3)方向:总是指向,时刻在,是一个 注意:当ω为常数时,a与r成;当v为常数时,a与r成;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a与r成正比还是反比。 4、匀速圆周运动的性质:加速度大小,方向时刻,是曲线运动。 注意: (1)匀速圆周运动只是线速度改变而不变,所以其所受的全 部用来改变,即合外力等于,由于速率不变,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大小。 (2)变速圆周运动,线速度、都改变,所以合外力不等于,向 心力只是等于合外力沿着圆周方向的分力,且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大小、方向都不断。

【课堂同步训练】 1、关于向心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才可能做圆周运动 B.向心力是指向圆心方向的合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C.向心力可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力的合力,也可以是其中某一种力或者是某一种力的分力 D.向心力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可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2、如图所示,小球在一细绳的牵引下,在光滑桌面上绕绳的另一端O作匀速圆周运动,关于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受重力、支持力和向心力的作用B.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C.受重力、支持力和拉力的作用D.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没有加速度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是不变的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心加速度越大,物体速率变化越快B.向心加速度越大,物体速度变化越快C.向心加速度越大,物体速度方向变化越快D.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恒量 5.在航空竞赛场里,由一系列路标塔指示飞机的飞行路径。在飞机转弯时,飞行员能承受的最大向心加速度大小约为6g(g为重力加速度)。设一飞机以150 m/s的速度飞行,当加速度为6g时,其路标塔转弯半径应该为多少? 6.线段OB=AB,A、B两球质量相等,它们绕O点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相同的角速度转动时,如图4所示,求两段线拉力之比。

《春》导学案

11《春》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②理清思路,培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3.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名诗词。 【自主学习案】 一.朗读指导 ①读音正确,声音洪亮。②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③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理由。 2.你最喜欢“春”的哪一幅画面?说说理由。 二.知识链接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春》等;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三.基础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 ..鸟巢.蓑.衣嘹.亮应和.薄.烟黄晕. 水涨.捉迷藏. 2.解释词语 酝酿: 应和: 卖弄: 欣欣然: 呼朋引伴: 宛转: 花枝招展: 【课堂探究案】 【合作研讨·文本探究】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4.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5.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请将自己搜集的写春天的诗文写下来。

物理实验之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

实验报告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86班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让橡皮筋拉动小车运动一定的位移,通过改变橡皮筋的 条数,改变拉力功的大小,看功的大小与物体速度(或 动能)的变化成怎样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木板、小车、橡皮筋、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电源、纸带等. 四、实验步骤 1.按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仪器. 2.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为W,并将得到的数据记入表格. 3.换用2条、3条、4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并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和第一次相同,测出v2、v3、v4……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分别为2W、3W、4W……将数据记入表格. 4.分析数据,尝试作W-v、W-v2等图象,探究W、v的关系. v 0.000.50 1.00 1.50 2.00 功与速度平方的关系

六、注意事项 1.本实验是利用橡皮筋的多少表示橡皮筋做功的大小,不需要求出每次做功的具体数值,因此所选用的橡皮筋要长度、粗细相同. 2.为了减小小车在运动中因受摩擦力带来的误差,可在长木板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下面垫一块木块,反复移动木块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向下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此时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这样可以消除摩擦力的影响. 3.在用纸带确定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时,应该是橡皮筋恢复形变以后小车的速度,所以在纸带上应选用那些间距较大,且相对均匀的点来确定小车的速度. 七、误差分析 误差来源:一是由于忘记平衡摩擦力或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二是橡皮筋长度、粗细不一,使得拉力及拉力的功与条数不成正比带来误差;三是纸带上点的间距测量也会带来误差. 八、实验结论 通过作图发现W-v2图近似是一条直线,说明W∝v2.

在探究“摆的秘密”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案例 在探究“摆的秘密”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 课例撰写邹秋菊(密云县第一小学) 评析李伟臣(密云县教研中心) 《学做科学(一)》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自主探究摆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做科学,了解科学探究。为保障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正常进行,避免以往自然课上教学《摆的秘密》一课时常出现的计时不准确、计时误差大等问题,除准备各种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外,我还特意用演示文稿精心设计了一个电脑计时器。 上课时,我首先出示一个制作好的摆,并让它动起来。学生一下子被这个以前没见过的装置吸引住了。然后,我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像它一样运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起了“玩过的秋千、在奶奶家见过的钟摆、邻居家小孩躺的摇篮……”接着,我又给学生讲了一个“伽利略研究吊灯摆动”的故事。当学生的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后,我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操纵摆,师生共同数摆的摆动次数。连续数了三次后,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规范操纵摆,学会了数摆在10秒钟内的摆动次数,而且还发现了摆的一个秘密——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鼓励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己制作一个摆,亲自数一数自己制作的摆在10秒内能摆动多少次。当各组学生汇报完自己制作的摆在10秒内摆动的次数后,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的喊了起来:“摆动次数怎么不一样呢?” 有的学生认为摆的快慢可能和摆线长短有关,因为他看到各组的摆线长短不同;有的学生认为摆的快慢和摆锤的轻重有关,因为他看到旁边几个组的摆锤有的是木块、有的是塑料块,而他们小组的重物是铁块;有的学生认为…… 怎样证明你们的解释是否正确呢?我的话音还没落,各组学生便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咱们先用长绳试一试,再把摆线变短试一试,看它分别摆动多少次; 我们用现在的摆线试一试,再把摆线在木棍上绕几圈试一试; 我们用现在的摆线,用铁摆锤试一试,然后换成塑料摆锤试一试; …… 在学生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我适时介入他们的讨论,使学生逐渐明确了做对比实验的方法和记录要求。此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便正式开始了(具体过程略)。通过实验,学生们搜集到大量的数据,还把数据进行了比较,一致认为摆的快慢和摆线的长短有关。由于“摆的快慢和摆锤的轻重无关”这个结论和他们最初的设想不同,学生们一时无法接受。有些学生还坚信改变摆锤的轻重,会改变摆的快慢。面对学生的疑惑,我及时引导他们再次进行反复的实验、思考,最

向心加速度导学案4

向心加速度导学案4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向心加速度 课题:向心加速度 【学习目标】 1.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 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 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 2.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学习流程】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近似)时,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着什么方向 光滑桌面上一个小球由于细线的牵引,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着什么方向 在前面的两个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中,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都指向什么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知,物体的加速度应指向什么方向

4.如何求匀速圆周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结合相似三角形和加速度的定义式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诱思讨论(合作学习) 例1.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的方向垂直 B.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恒定的 D.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 例 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随半径 变化的关系图线: A.甲球运动时线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B.乙球运动时线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C.甲球运动时角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D.乙球运动时角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例3.滑板运动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如图所示,某滑板运动员恰好从B点进入半径为2.0m 的1/4圆弧,该圆弧轨道在C点与水平轨道相接,运动员滑到C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12、《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12.《为人民服务》导学案学习人:课题:时间: 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剥削、兴旺、哀思、炊事员、精 兵简政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 绕中心论点论述的(重点)。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难点)。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1、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实践论》等等。毛泽东的诗词也很有名,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长征?七律》等。 2、时代背景 ①张思德生平: 张思德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是个孤儿。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1933年10月第一个报名参加仪陇县的少先队,后加入红军,在战斗中立过功,因在战斗中浑身是胆,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1935年5月跟随红军长征。1937年因伤病被编到警卫连,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调往延安,在中央警卫营任通讯班长。1942年10月担任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士挖窑烧炭,窑洞即将完成塌方,他奋力救出战士,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他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 ②写作背景 这篇演讲词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讲演。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在本文中,毛泽东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3月26向心加速度(导学案)(解析版)

人教版物理选修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 专题5.7 向心加速度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自主预习】 一、感受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1.实例分析 (1)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受太阳的力是万有引力,方向由地球中心指向_________. (2)光滑桌面上一个小球由于细线的牵引,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受到的力有_____、桌面的________、细线的________.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_在竖直方向上平衡,合力即细线的拉力总是指向____. 2.结论猜测 一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合力和加速度方向均指向_______. 二、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和方向 1.定义: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_______,这个加速度叫作向心加速度. 2.公式:(1)a n=______;(2)a n=_______. 3.方向:沿半径方向指向_________,时刻与线速度方向________. 【自主预习答案】 一、1.(1)太阳中心. (2)光重力、支持力、拉力.重力、支持力、圆心.

2.圆心. 二、1.圆心. 2.(1)v 2 r ;(2)ω2r . 3.圆心,垂直. 【问题探究】 一、向心加速度及其方向 【自学指导一】如图甲所示,表示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近似的);如图乙所示,表示光滑桌面上一个小球由于细线的牵引,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 (1)在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地球、小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吗?若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地球受到的力沿什么方向?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合力沿什么方向? (3)地球和小球的加速度方向变化吗?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答案】 (1)地球和小球的速度方向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2)地球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方向沿半径指向圆心.小球受到重力、支持力、线的拉力作用,合力等于线的拉力,方向沿半径指向圆心. (3)物体的加速度跟它所受合力方向一致,所以地球和小球的加速度都是时刻沿半径指向圆心,即加速度方向是变化的.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加速曲线运动. 【知识深化】对向心加速度及方向的理解 1.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总指向圆心,方向时刻改变.

19登勃朗峰 导学案 两套 (1)

19 登勃朗峰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人物的奇特。 2.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优美又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3.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 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2.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自主学习】 1.标注字音 翌()日隧()道俯瞰()穹()顶 巍峨()皑皑()蔓()延颠簸() 沟壑()旷()野纷至沓()来 2.解释下列词语 翌日: 巉峻: 拾级: 霓裳羽衣: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游记,请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 【第一部分(第1段)】 写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时在路上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2—6段)】 写作者抵达阿冉提村前看到的勃朗峰变幻的美景。 【第三部分(7—11段)】 写作者前往沙蒙尼途中偶遇的奇人奇事。 【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又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3.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4.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 【拓展延伸】 品析文章语言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提示: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象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2)“眼前的绚丽景色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提示:作者的感慨是: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 19. 登勃朗峰 【学习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