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的本构关系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的本构关系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的本构关系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变形:不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只发生形、体变化。

破坏:既发生形、体变化、也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

1.岩体变形破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1)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及发展阶段

①压密阶段(OA段):

非线性压缩变形—变形对应力的变化反应明显;

裂隙闭合、充填物压密。

应力-应变曲线呈减速型(下凹型)。

②弹性变形阶段(AB段):

经压缩变形后,岩体由不连续介质转变为连续介质;

应力-应变呈线性关系;

弹性极限B点。

③稳定破裂发展阶段(BC段):

超过弹性极限(屈服点)后,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a.出现微破裂,随应力增长而发展,应力保持不变、破裂则停止发展;

b.应变:侧向应变加速发展,轴向应变有所增高,体积压缩速率减缓(由于微破裂的出现);

④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CD段):

微破裂发展出现质的变化:

a.破裂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即使是荷载应力保持不变,破裂仍会不断地累进性发展;

b. 最薄弱部位首先破坏,应力重分布导致次薄弱部位破坏,直至整体破坏。“累进性破坏”。

c. 应变:体积应变转为膨胀,轴向及侧向应变速率加速增大;

※结构不均匀;起始点为“长期强度”;

⑤强度丧失、完全破坏阶段(DE段):

破裂面发展为宏观贯通性破坏面,强度迅速降低,

岩体被分割成相互分离的块体—完全破坏。

(2)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

①张性破坏(图示);

②剪切破坏(图示):剪断,剪切。

③塑性破坏(图示)。

破坏形式取决于:荷载条件、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

二者的相互关系。

①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

a.与围压σ3有关:

低围压或负围压—拉张破坏(图示);

中等围压—剪切破坏(图示);

高围压(150MN/m2=1500kg/cm2)—塑性破坏。

的关系:

b.与σ

2

σ2/σ 3 <4(包括σ 2 =σ3),岩体剪断破坏,破坏角约θ=25°;

σ2/σ 3 >8(包括σ 2 =σ1):拉断破坏,破坏面∥σ1,破坏角0°;

4≤σ2/σ3≤8:张、剪性破坏,破坏角θ=15°。

②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

完整块体状—张性破坏;

碎裂结构、碎块结构—塑性破坏;

裂隙岩体—取决于结构面与各主应力之间的方位关系。

2.岩体的强度特性

强度特性取决于:岩性、结构; 受力状态。

一组结构面岩体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形式及极限强度性状。 极限应力比 n = σ1/σ3 (岩体破坏时的大、小应力)

(1)当(45°-φ/2)-17<α<(45°-φ/2)+17°

岩体沿结构面滑动破坏,

岩体强度受结构面的C i 、υi 控制;

C=0、α=(45°-υ/2)时,强度最小。随α增大或减小,强度增大。 (2)当α>(45°-φ/2)+27°

剪断完整岩石;

岩体强度受岩石的C E 、υE 控制;

岩体强度随结构面间距变小而降低。当间距足够大时,岩体强度接近岩石材料强度。

(3)当0<α<(45°-φ/2)-17°

或(45°-φ/2)+17°<α<(45°-φ/2)+27° 部分沿结构面滑动,部分剪断岩石。

岩体强度与结构面和岩石的抗剪性能均有关,且当α由8°→0°及

42°→52°,强度随之增高。

3.岩体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破坏

(1)拉断破坏机制

①拉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 岩体单向受拉或负围压。

a.与σ3垂直的裂隙,两端拉应力集中,最先拉断;

b.只要应力达到抗拉强度,即使应力不再增加,破裂也要发展。 破坏准则:[σ3]≥ S t ②压应力条件下的拉裂:

与σ1成一定交角的裂隙两端拉应力最高,形成平行于σ1的拉裂面。

a.单向受压:[σ1] = 8S t

b.三向受力:(σ1-σ3)/(σ1+σ3)≥ 8S t (2)剪切变形破坏机制与过程

①完整岩体的剪断破坏机制: a.纵向张性微破裂发展(图示); b.微观横向压碎代发展(图示); c.切断“薄梁”,累进性破坏(图示);

②沿已有结构面的剪切破坏机制:

a.平面摩擦:

层间错动面、剪性断裂、滑动面等。

破坏条件:剪应力≥结构面残余强度,S≥σtgυ

S

荷载方向与结构面法线的夹角≥平面摩擦角υ

S

b.糙面摩擦:

爬坡-越过凸起体:爬坡角较小、法向应力较低;

抗剪强度τ=σtg(υ

S

+i)

剪胀→裂缝收缩,剪胀为负值。

剪断凸起体:爬坡角较大、法向应力较高。但即使是法向应力为零,

i≥55°的凸起体仍会剪断;

抗剪强度τ=σtg(υ

S

)+C

凸起体刻痕或犁槽:

抗剪强度类似于剪断凸起体。

注意:

当σtgυ

S +C>τ>σtgυ

r

(残余强度、峰值强度),可能挤入累进性破

坏(原因:凸起体应力集中);

凸起体的抗剪强度不均一,“各个击破”方式破坏,结构面突然丧失稳定性,强度急剧降低,破坏具有突发性,迅速释放能量。

c.转动和滚动摩擦:

上滑面运动轨迹—对角点P;

对角线OP为半径的圆弧线;

相当于滑块越过一个圆弧形凸起体,任意一点切线与剪切方向的夹角即为该点的爬坡角或下降角。

过程:

起动摩擦角:υ

=α=δ=tg-1a/b

t

=δ-γ(γ转动角)

起动后摩擦角:υ

t

当对角线OP直立时:γ=δ

=0

υ

t

此时,上滑面抬至最高点,岩块翻转,δ翻转角;

继续滑动--上下滑面间距缩短,υ为负值,滑面承受拉应力。

注意:

a.翻转角δ< 结构面的静摩擦角υ;

b.分割碎块的结构面愈密(δ角越小),转动摩擦愈易发生;

c.转动剪切一旦起动,摩擦角随之降低,甚至为负值;

d.碎块边角越多(趋于圆球形),翻转角越小,甚至接近0°。此时,转动摩擦可变为滚动摩擦。

(3)剪切发展过程中的累进性破坏

岩体应力一旦超过其长期强度,则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

此时,平面滑动强度相当于残余强度;

糙面摩擦(或不连续结构面)强度则高于残余强度。

①累进性破坏:

a.结构不均一,剪应力集中不均一,

b.各凸起体强度不同;

c. 各凸起体强度降低速度不一。

②应力-强度关系类型:

a.突破口处的剪应力>岩石的极限强度:突然破坏,时间短;

b. 长期强度<突破口处的剪应力<岩石的极限强度:

加载至破坏的时间较长;

c. 突破口处的剪应力<长期强度(较接近):

工程年代内某一阶段将破坏,取决于强度降低速度(外营力);

d. 突破口处的剪应力≤长期强度:工程年代内不破坏。

③如何确定剪应力与长期强度的关系:

a.裂面连通率>50%:不考虑间断处(凸起体)的C值;

b.长期稳定,只考虑一级平缓起伏角;

短期稳定,可考虑次级较陡的凸起体;

≥3.5~4.0

c.K

C

(3)摩擦滑动过程中的粘滑与稳滑

①基本特点与产生条件:

a.稳滑:缓慢、持续地滑动,剪切位移无突变;

应力不发生突然释放(应力降),不产生振动。

多发生在低围压条件下。

b.粘滑:间歇性、跳跃性滑动,剪切位移发生突变;

产生很大的应力降(突然释放应力)和振动。

多发生在高围压条件下。

注意:

含有蒙脱石等膨胀性粘土矿物、或含水且透水性低,高围压下仍可表现为稳滑;

高温、高空隙压力,可使发生粘滑的围压条件提高。

②粘滑产生的机制:

结构面的摩擦阻力急剧降低,引起岩体突然失稳。

a.热软化效应:滑动面温度升高、抗剪强度降低;

静摩擦>>动摩擦

突然滑动前应有稳滑阶段(为证实)。

b.嵌入蠕动效应:较硬的凸起体逐渐嵌入对盘较软岩体,“刹车”形成“锁固”效应;

静摩擦>>动摩擦

c.脆性破坏:剪断“凸起体”;

间断“锁固段”。

4.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破坏

卸荷:①临空面附近岩体应力重分布导致应力集中效应;

②差异回弹在岩体中形成残余应力体系;

(1)差异卸荷回弹造成的张性破裂

①岩体材料性能差别;

②应力历史不同(颗粒和胶结物的受力不同);

③裂隙端部的扩展机制;

①岩芯裂饼现象:

力学机制:

a.岩柱受根部约束,不能充分回弹。回弹的充分程度随距受限面高度h 增加;

的岩柱已充

b.受限面只能约束一定高度岩柱回弹,超过某一临界高度h

分回弹(取决于岩性、岩柱直径);

c.岩柱短轴垂面上的残余法向压应力与受限面上的残余剪应力的关系(上图);

当岩柱边缘的最大剪应力突破岩石的抗剪强度,沿受限面迅速剪断,破裂面向岩柱中心发展,剪应力集中也随之向岩柱中心转移,直至剪断。

所以,一定的地应力环境、同类岩石的岩饼,厚度与直径的比值基本一致。

②坡脚根部的差异回弹:

(3)河谷卸荷变形破裂发育的基本模式

①宽谷:

边坡—水平位移;

底部—隆起、逆冲、形成空洞;

②窄谷:

边坡—水平剪切位移;

坡脚、谷底--高地应力集中,存积很高的应变能。

③其它类型(图示)???

4.岩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的变形破坏

动荷载—在岩体中传播的应力波。

①地震、爆破:岩体存在阻尼,由此激发的应力波最终逐渐消失;

②机械振动:应力波以强迫振动方式传播(干扰力),运动频率稳定;

(1)动应力与动参数之间的关系

①纵波在岩体中传播引起动态正应力(拉、压):

σd~质点加速度a P、振动频率f P、波速c P、弹模E;

②横波在岩体中传播引起剪应力:

τS~质点加速度a S、振动频率f S、波速c S、刚度(剪切模量)G;

(2)岩体结构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应力波穿过地质界面,产生透射波应力σ

t 、反射波应力σ

r

σt、σr~两侧介质性质(弹模及密度E1、ρ1,E2、ρ2)的差异。

①应力波由硬质岩体传入软质岩体,即E

1>E

2

(图示):

反射波引起拉应力(σ

r

为拉应力),界面附近张性破裂;

②应力波由软质岩体传入硬质岩体,即E

1

2

(图示):

反射波应力σ

r

为压应力,对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③应力波穿过软弱带(图示):

应力波的反射机制和低强度岩石吸收大量能量,软弱带对应力传播起屏蔽作用。

(3)动荷载作用下岩体破坏特征

①触发效应:

a.稳定性接近临界状态;

b.对振动特别敏感的岩土体(保水的碎裂岩体及松散岩体、保水疏松砂土、敏感粘土);

②累积效应:

多次位移积累,最终导致破坏。

5.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时间效应

(1)岩体具有流变特性

蠕变: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持续发展;

松弛:在变形恒定的条件下,岩体内的应力随时间逐渐降低。

(2)岩体(粘弹性介质)蠕变发展过程

①减速蠕变—相当于压缩变形阶段;

②等速蠕变—相当于稳定破裂发展阶段;

③加速蠕变:

应力超过长期强度,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

6.空隙水压力在岩体变形破坏中的作用

空隙、孔隙及裂隙中的地下水效应:

①机械、物理及化学作用—岩性不断变化、稳定性不断下降;

②力学作用—改变作用双方的受力状态。

(1)有效应力原理在岩体中的适用性

①裂隙岩体:

a.结构面上的正应力σS=σ-σW(有效应力);

b.剪应力τS=τ(空隙水压力变化对结构面上的剪应力无影响);

c.抗剪强度: 天然:τ=σtgυ+C

饱水:τS=σS tgυ+C = (σ-σW) tgυ+C

强度降低Δτ= -σW tgυ

②孔隙岩体:

有效应力原理应用于空隙岩体时,须考虑孔隙水压力作用的有效面

积系数η。

有效应力σS=σ-ησW

抗剪强度τS = (σ-ησW) tgυ+C

有效面积系数η(0~1):η=1-B/B

C

B=E/3(1-2μ)

B,B

C

—岩体、岩块的体积弹模;

混凝土η=0.84

花岗岩η=0.65

软弱岩体:低应力η=0.5~1

高应力有效应力不适用。

注意:研究破坏问题时,无论是裂隙岩体还是孔隙岩体,η=1;

研究变形问题时,裂席岩体,η=1;

完整岩体,η<1。

(2)引起空隙水压力变化的因素

①气象、水文条件变化(降雨、水库蓄水……):

导致地下水位大面积变化;

空隙水压力变化滞后于气象水文条件的变化。

②岩体受力状态的变化:

a.饱水土体:

保水土体所承受的附加应力P由颗粒和水共同承担(有效压力

P s 、中性压力P

We

),由附加应力引起的中性压力P

We

区别于土体中原有的静水压力,

称之为超孔隙水压力(或剩余孔隙水压力)。

受力前(孔隙水压力)τS=σS tgυ+C = (σ-σW) tgυ+C

受力后(超孔隙水压力)τS =(σS-σWe)tgυ+C

= (σ-σW-σWe) tgυ+C

排水:σWe→0、σS→σ;

变化过程取决于—加载速率、岩土体透水性、

b.岩体:

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好;

静力—难以形成很高的超孔隙水压力;

动荷载可形成很高的瞬时超空隙水压力,岩体强度急剧降低。

③岩体变形破裂:

a.饱水封闭条件:体积膨胀→孔隙水压力降低为负值→有效应力增加

岩体强度“膨胀强化”;

b.非封闭条件:

变形速率≤进出水速率:空隙水压力不变,岩体抗剪强度不变;

变形速率≥进出水速率:“膨胀强化”后孔隙水压力迅速上升;

c.水击机制:

煤柱尺寸对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状况研究

煤柱尺寸对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状况研究摘要:该文对矿区煤柱及围岩现场应力测试,分析了不同地质情况下不同的煤柱尺寸内应力受采动影响的变化趋势,提出如何进行煤柱尺寸的优化设计,从而保证在具体的地质情况及支护方式下煤柱的尺寸满足巷道的正常使用要求。 关键词:煤柱围岩应力;尺寸优化;巷道支护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al pillar mining area and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test, analyze the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internal stress pillar size by mining the change trend of influence,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carry on the pillar size optimization design, so as to ensure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specific ways and the support of the size of the coal pillar meet the normal use of the requirements. keywords: pillar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size optimization; of support 中图分类号: p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采准巷道[1]大多布置在煤层中,煤柱尺寸不仅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且影响煤炭资源回收率。煤柱尺寸偏小,不能承受采动时矿山压力的影响,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煤柱尺寸偏大时,

实验四岩石的弹性模量实验

实验四岩石的弹性模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岩石在载荷作用下,会发生变形。随着载荷的不断增加或在恒定载荷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岩石变形逐渐增大,最终导致岩石破坏。岩石变形有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粘性变形。 岩石的弹性模量是指岩石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与应变变化值之比。 通过本实验,要了解标准试件的加工机械、加工过程及检测程序,掌握岩石弹性模量的测试过程及数据处理、图形绘制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及工具 (一)仪器 1.电阻应变仪 2.电桥、万用表 3.数据采集仪或x——y函数记录仪 4.压力传感器 (二)设备 1.材料实验机 2.钻石机或车床、锯石机、磨石机或磨床 (三)材料 1.电阻应变片,标距为3×16mm~3×20mm,电阻值约为120Ω 2.胶结剂、防潮剂、清洁剂 (四)检验工具 游标卡尺(精度0.02mm),直角尺,水平检测台,百分表架和百分表 三、试件规格、加工精度、数量 与岩石抗压强度相同 四、实验原理 电阻应变片是一种把机械位移转化为电量变化的传感器。应变片粘贴在岩石试件上。试件受压时,电阻丝跟着缩短,截面增加,电阻值减小。试件受拉时,电阻丝跟着伸长,截面 =K?。电阻应变缩小,电阻值增大。应变片电阻值R的变化量?R与试件的应变?成正比,即?R R 仪为直接把电阻值的变化转为应变量的仪器。因此通过测量得到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也即测得试件在受压过程时的纵向应变值?l和横向应变值?d,进而可通过计算得出岩石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五、实验内容 1.了解试件的加工机具、检测机具,规程对尺寸和精度的要求及检测方法; 2.学会材料实验机的操作方法; 3.学会岩石试件的防潮处理及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接线、焊接技术; 4.学会电阻应变仪的测读方法,岩石的弹性模量的测量方法。 六、实验步骤 1.测定前核对岩石名称和岩样编号,对试件颜色、颗粒、层理、节理、裂隙、风化程 度、含水状态以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描述,并填入记录表1内。 2.检查试件加工精度,测量试件尺寸填入记录表内。 3.选择材料实验机度盘时,一般满足下式:0.2P0

深部围岩变形破坏时效性分析

深部围岩变形破坏时效性分析 1.引言 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规律是地下工程设计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地下洞室的失稳破坏,往往是从洞室周边开始、由于围岩应力超载或围岩位移过量所致,而岩石的流变性使得围岩的变形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由于岩石和岩体本身的结构和组成反映出明显的流变性质,另一方面也由于岩体的受力条件(包括长期受力和三轴应力状态)使流变性质更为突出,因此,在矿山和地下工程中表现的力学现象,包括地压、变形、破坏等等几乎都与时间有关。巷道或隧道开挖后,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围岩往往会向巷道或隧道内慢慢地移动收敛,具体表现是:侧墙逐渐向内移动,底板慢慢隆起,顶拱则进一步开裂。各种长期监测资料表明,自洞室开挖至数月或数年内,围岩的变形和应力分布均随时间发生变化。现在己经认识到岩体流变的普遍性,并用塑性流动和粘性流动来解释地下工程的时间效应问题。岩石的流变变形也是导致岩体地下工程中支护结构产生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作用于地下结构衬砌上的载荷会随时间而增长,大型边坡和地下洞室的变形会逐渐加大,甚至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对地下洞室变形时效性的研究,也是我们在地下工程中合理选择支护类型及支护结构的前提,对于研究开挖后的工程岩体的动态特征以及岩体工程的设计,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岩体时效(Rock Timeliness)的影响因素 岩体流变性质和时效特征是岩石材料的固有力学属性,也是用以解释和分析地质构造运动现象和进行岩体工程长期稳定性预测的重要依据。根据大地构造测试结果,地壳目前的平均蠕变速率为106l/s。不少大断层至今仍有持续移动的迹象。在边坡、隧洞、基坑、矿井、铁路路基等岩体工程中,岩体流变现象很常见。近年来,由于能源开发的扩大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所进行的天然气、液化气、油料以及核废料地下储藏课题研究,将岩石材料在不同荷载水平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长期变形与稳定问题提到了十分紧迫和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岩体工程中的时间效应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 (l)、岩石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粘性性质,如蠕变、松弛、滞后以及弹性后效等。一般的软岩,如盐岩、泥岩、粘土岩等,其粘滞系数都达到106-109MPa.S。硬岩的流变性态相对较弱,如测得的花岗岩的粘滞系数为1013MPa .S。然而,由于受到成岩过程中的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岩石材料中存在各种裂隙、节理、层理等构造面,这一结构特点导致脆性岩体亦呈现较强的

跨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与控制张玉涛

浅谈跨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与控制 张玉涛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临涣煤矿,安徽淮北235136) 摘 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跨采巷道围岩的变形机理及变形特点,并概述了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控制的关键。关键词 跨采巷道 围岩变形 控制 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5-2801.2012.06.106 Brief Talk on Deformation And Control Of Surrounding Rocks Of Roadway Affected By Overhead Mining Zhang Yu -tao (Linhuan Coal Mine ,Huaibei Mining Industy Group ,Huaibei 235136,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ed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eatures of surrounding rocks of roadway affected by overhead mining ,and briefly summa-rized the key of control measures of roadway affected by overhead mining. Key words roadway affected by overhead mining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s control *收稿日期:2012-05-08 作者简介:张玉涛(1982-),男,安徽阜阳人,2011年本科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现任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煤矿综采三区主管技术员。 我国现阶段煤层底板巷道主要采用跨采的方式,跨采形式分为横跨和纵跨两种方式,跨采巷道受采动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巷道位置、围岩性质及巷顶与煤层底板的垂直间距。在开采过程中,只有了解跨采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合理布置巷道,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的加固维护措施,才能够减少巷道变形量,满足矿井通风、运输和行人的要求。1跨采巷道变形破坏机理1.1 底板垂直应力传递规律 在工作面的推进过程中,随着上覆岩层自上而下的冒落、破断与沉降,工作面前方煤壁会形成超前支承压力,在采空区则会出现应力降低现象即卸压,在底板岩层中,也会相应的出现垂直应力的集中区和卸压区,它与支承应力的分布大体是相一致的。 煤壁下方应力集中等值线呈现出斜向煤壁前方的泡形传递状态,采空区下方则是斜向煤壁后方的泡形。当巷道位于采空区下方时,巷道处于卸压状态,主要受水平应力作用;当跨采巷道位于煤柱下方时,巷道位于应力集中区,垂直应力占主导地位。随着底板岩层深度的增加,应力集中系数和卸压程度减小,应力分布逐步缓和。1.2 跨采巷道变形破坏机理 在工作面的跨采过程中,跨采巷道的围岩应力平 衡状态被扰动,进而在跨采巷道某些部位产生了新的应力集中,底板巷道围岩处于二向围压状态,本身经受不住大的变形能量,因此,跨采巷道周边围岩的应力状态将再次调整,塑性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产生更大的压力和流动,最终导致跨采巷道围岩的最外层破裂区范围不断扩大,产生更大的碎胀变形。 跨采巷道变形失稳主要是由剪胀变形作用导致的,破裂区范围内的围岩自身稳定性差,围岩和支护体系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跨采巷道能否长期保持稳定以及受跨采影响的程度和范围。2跨采巷道围岩变形特点2.1 跨采方式不同 工作面开采时,横跨巷道存在围岩变形的相对稳定区,与横跨巷道相比,纵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严重,无相对稳定区,巷道的变形主要是顶底板的移近造成的,且变形量呈持续上升趋势。2.2 巷道位置不同 跨采巷道围岩变形与巷道所处位置密切相关。当巷道位于采空区下方时,巷道总体变形量较大,变形特征以两帮内移为主;当跨采巷道位于停采线下方时,巷道煤柱侧帮部及底板变形较大;当跨采巷道位于煤柱下方时,巷道变形强烈,变形特征呈全断面收缩,底鼓严重。随着与工作面垂距的加大,巷道的变形破坏程度减小。3跨采巷道的围岩稳定控制3.1 跨采巷道的位置优化 由于底板应力传播特性以及矿压显现的区域性, 4 7 12012年第6期

岩石应力-变形模量、弹性模量

1依据 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L264-2001; 2《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 3《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DL/T5368-2007。 2目的及范围 2.1目的 编制本作业指导书是为了规范、准确的完成对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的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的测定。 2.2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可分为电阻应变片法和千分表法,适用于能制成规则试件的各类岩石。坚硬和较坚硬的岩石宜采用电阻应变片法,较软岩宜采用千分表法对于变形较大的软岩和极软岩可采用百分表测量变形。 3仪器设备 1钻石机、锯石机、磨石机; 2测量平台; 3烘箱和饱和设备; 4万用电表、兆欧表; 5静态电阻应变仪; 6千(百)分表; 7测量表架; 8材料试验机。 4实验步骤 4.1试件制备 4.1.1试件可用岩心或岩块加工制成,试件在采取、运输和制备过程中应避免扰动 4.1.2试件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圆柱体直径或方柱体边长宜为48~54mm 2含大颗粒岩石的试件直径或边长应大于最大颗粒尺寸的10倍。 3试件高度与直径或边长之比宜为2.0~2.5。 4.1.3试件加工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件高度直径或边长的允许偏差为±0.3mm 2试件两端面的不平整度允许偏差为±0.05m 3端面应垂直于试件轴线允许偏差为±0.25°。 4方柱体或立方体试件相邻两而应互相垂直允许偏差为±025°。 4.1.3试件含水状态可根据需要选择天然状态、烘干状态或饱和状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天然状态应在试样拆除密封后立即制备试件并测定其天然含水率 2烘干状态对于不含矿物结晶水的岩石应在105-110℃的恒温下烘24h。对于含有矿物结晶水的岩石应降低烘干温度,可在40±5℃恒温下烘24h。将试件从烘箱中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试件质量。重复以上步骤直到相邻两

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介绍了某滑坡的特征,分析了滑坡区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对该滑坡体的变形和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分析表明:人为活动和地形地貌是滑坡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降雨诱发、岩层产状等因素是造成滑坡发生滑动和进一步破坏的诱发因素。 标签:滑坡变形破坏诱发因素 1概述 塔山滑坡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长沙区平岗村塔山开元塔底。由于建设工程的需要,在塔山的东南侧进行采石,采用放炮等土石法,致使塔山南侧岩石大量开采形成陡崖,并使周边岩土体产生裂缝,之后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塔山南侧裂缝逐渐扩大,至90年代,开始形成滑坡。1999~2001年,在修建塔山公园公路时对山体坡脚进行开挖,在公路北侧形成高约10~17m,坡度约35~45°的高陡边坡,滑坡距公路最近的平岗村居民区约22m,山坡坡脚距公路最近仅2m左右。2004年和2005年雨季,由于连降暴雨,滑坡有活动下滑的趋势,滑坡体前缘公路路面隆起,最高处隆起约40cm,隆起部分面积约有20~30m2,公路北侧排水沟产生变形歪斜,部分已经破坏,水沟上方在雨水后有地下水浸出,形成间歇性下降泉,平岗村内部分房屋墙面产生裂痕,进出塔山公园的公路曾数次被塔山山坡上崩塌的土体破坏。 2滑坡变形形态特征 X 根据实地踏勘,除滑坡体后壁出现较大裂缝外,滑坡周界及滑坡体底部也有约13处裂缝,现将裂缝走向一致的裂缝分为一组,共五组裂缝(表1)。 3滑坡体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塔山滑坡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坡积土层、风化残积土层、侏罗系中上统百足山群、全风化、强风化、少量中风化基岩组成(见图1)。滑坡体中上部为残积土层,主要由粉土、粉质粘性土组成,呈可塑状或松散状,含较多的碎石和砂、砾石,透水性较好;风化残积土层主要由粉质粘性土,含少量碎石和砂砾石组成,局部夹有全风化、强风化岩,其透水性较差;基岩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含少量强、中风化岩块,其透水性较好;滑床基本处在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岩石呈中厚层状,岩质坚硬,局部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土层、残坡积土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和相邻含水层之间的侧向补给。

岩石的变形特性及试验方法浅究

岩石地变形特性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岩石中地应力与应变地关系特性,它是影响建筑物稳定地重要因素.岩石在较小地力地作用下首先发生变形,变形量随作用力增大而增大,当作用力和变形量超过一定地限度后就会发生破坏,在作用力不断增大地过程中,岩石地变形和破坏是一个统一地连续地过程.工程岩体如果变形过大就会导致上面地建筑物失稳危及安全,因此工程勘察期间必须获得可靠地变形参数,才能据此在施工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其对工程地影响,保证建筑物地安全.下面分别从岩石地变形特性、变形阶段和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岩石变形地特性: 岩石地变形性质通常用应力应变曲线表示,它通过测量岩石试样受压时地应力应变关系得到.由于岩石地组成成分及其结构与构造比较复杂,所以岩石地应力应变关系也比较复杂,岩石变形过程中表现出弹性、塑性、粘性、脆性和延性等性质.①弹性:在一定应力范围内,物体受外力作用产生变形,去除外力后能够立即恢复原状地性质,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②塑性:物体受外力作用后发生变形,去除外力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地性质,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③粘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不能立刻完成,应变速率随应力增大而增大地性质,这种变形称为流动变形.④脆性:物体受力后,变形很小时就发生破裂地性质.⑤延性:物体能承受较大塑性变形而不丧失其承载力地性质.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另外,岩石地变形和破坏地性质还会随着受力状态地变化而变化.岩石在三向受力状态下与单向受力状态下地应力应变关系有很大地区别,随着围压增大,三向抗压强度增加,峰值变形增加,弹性极限增加,岩石由弹脆性向弹塑性、应变硬化转变.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岩石变形地阶段: 根据单向无侧限逐级维持荷载法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曲率地变化,可将岩石变形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①孔隙裂隙压密阶段:岩石中原有地微裂隙逐渐被压密,曲线呈上凹形,岩石变形多为塑性变形,曲线斜率随应力增大而逐渐增大,表示微裂隙地变化开始较快,随后逐渐减慢,对于微裂隙发育地岩石,本阶段较明显,但致密坚硬地岩石很难划出这个阶段,此阶段末点对应地应力称为压密极限强度.②弹性变形至微破裂稳定发展阶段:岩石中地微裂隙进一步闭合,孔隙被压缩,原有裂隙基本上没有新地发展,也没有产生新地裂隙,应力与应变基本上呈线性关系,曲线近于直线,岩石变形以弹性为主.此阶段末点对应地应力称为弹性极限强度.③塑性变形至破坏峰值阶段: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强度后,岩石中产生新地裂隙,同时已有裂隙也有新地发展,应变地增加速率超过应力地增加速率,应力应变曲线地斜率逐渐降低呈下凹形,体积变形由压缩转为膨胀,随着应力增加裂隙进一步扩展,岩石局部破损,且破损范围逐渐扩大形成贯通地破裂面,导致岩石破坏,岩石变形不再恢复,此段末点对应地应力称单轴极限抗压强度.④破坏后峰值跌落阶段至残余强度阶段:岩石破坏后,经过较大地变形,应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开始保持常数,此段末端对应地应力称为残余强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岩石变形地试验方法: ①、单轴压缩变形试验:这是室内测定岩石变形参数最常用地方法,是指试件在轴向压力下产生轴向压缩、横向膨胀,最后导致破坏地试验.适用于能制成圆柱体(高径比:)试件地各类岩石,可在不同含水状态下进行试验,同一含水状态下每组试件应为个.可采用电阻应变片法或千分表法,坚硬和较坚硬地岩石宜采用电阻应变片法,较软岩和软岩宜采用千分表法.一般采用一次连续加载法或逐级一次循环法,最大循环载荷为预估极限载荷地,试验时以每秒地速度逐级加载,施加一级载荷后立即测读相应载荷下地纵向和横向变形值,一分钟后再读一次,再施加下一级载荷,读数不少于组.用电阻应变片法时轴向或径向地应变片地数量可采用片或片且应牢固地贴在试件上;用千分表法时轴向和径向地千分表各采用只或只且应分别安装在试件直径地对称位置上.测试完成后根据测得地应力和应变值绘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可分别计算岩石地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和泊松比等变形参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三轴压缩变形试验:这是室内测定岩石变形参数较少用地方法,一般在测定三轴压缩强度地同时测读三轴压缩变形数据.适用于能制成圆柱体试件地各类岩石(高径比:),同一含水状态下每组不少于个试件,个试件分别在级(一般按等差数列来分)不同地侧压下做试验.试验时将岩石试件放在密闭容器内,先以每秒地速度同步施加侧压和轴压至预定地侧压值,并在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再以每秒地速度连续施加轴向

岩石的强度理论与本构关系

岩石的强度理论与本构关系 朱浮声 (东北大学土木系,沈阳110006) 朱浮声,1948年6月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1197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83年 获中国矿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东北大学博士学位11988年曾在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作访问学者,1993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任客座教授1现 任东北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辽宁省力学学会理事1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岩 土力学和岩土加固技术1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5锚 喷加固设计方法6等学术专著2部,译著1部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岩石强度理论和本构关系的发展和现状,讨论了它们不同的特点与适用条件1 关键词岩石,岩体,强度理论,本构关系 1前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技术的逐步完善,对岩石强度理论和本构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便更真实描述岩石和岩体力学特征,求解复杂的工程岩石力学问题1 由于岩石材料力学性质的某些相似性和其它历史原因,岩石强度理论和本构关系的早期研究曾大量引用了土力学成果,并提出了一些适用于岩土介质的强度理论和本构关系1随着岩石力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岩石和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不仅有别于其它非摩擦工程材料,而且,与土或混凝土等摩擦材料也存在较明显差异1例如,岩石破坏包括脆性、延性及由脆性向延性转化等复杂类型;岩体的力学特性受控于岩块和不连续面的力学特性;岩石工程的稳定性通常受主要不连续面控制等1因此,近年来又提出了适用于岩石、不连续面和岩体的强度理论或本构方程式1本文旨在介绍这些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已有岩土强度理论和本构关系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加以简要评价1 限于篇幅,本文仅涉及与时间无关的各向同性和等向强化模型1 2岩土共用的强度理论和本构关系 211弹性 均质、各向同性或横观各向同性模型曾被广泛用于描述岩土力学特征,特别是峰值强度前的应力-应变关系,并得到了大量解析解和实用近似解1考虑到应力-应变曲线的明显非线性特性,曾将非线性弹性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批数值算法,并在60~70年代的岩土力学分析中不断被引用1例如,以曲线各点的割线模量取代弹性常数,构成了各种超弹性模型[1],或以增量形式描述非线性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形成了亚弹性模型[2]等1但是,由于这些模型只考虑到岩土材料的弹性特征,并且,随着模型阶次增高,待定常数的数目往往过多,因而,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1

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机制

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机制 摘要:叙述岩体单元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与强度、能量释放与整体破坏等概念。在循环压缩载荷下,实测岩石的能量耗散及损伤,数据拟合表明,基于能量耗散分析建立的岩石损伤演化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岩石的损伤演化过程。在循环压缩载荷下同时实测不同加载速度及不同载荷水平下岩体内可释放应变能、耗散能、卸荷弹性模量及卸荷泊松比的变化规律,给出复杂应力条件下卸荷弹性模量的变化公式。基于可释放应变能建立岩体单元的整体破坏准则,该准则与大理岩的双压试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对工程中常见的层状岩体,提出基于畸变能与广义体积膨胀势能而建立的层状岩体破坏准则,该准则与层状岩的双压试验也符合得比较好。 关键词:岩石力学;可释放应变能;耗散能;破坏准则;岩体单元 1 引言 从能量的角度去观察及研究岩体力学问题,已得到工程界、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及重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从细观的角度去研究岩体单元的能量耗散与岩体单元损伤的关系、能量耗散与岩体本构的关系,以及岩体单元内可释放应变能与岩体单元破坏或破裂的关系,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次是从势能的极值及数学分析角度建立岩体结构的灾变模型,以确定岩体结构发生灾变的条件,这些条件可以用于工程岩体整体的稳定性判断;最后是从宏观的能量守恒角度去研究岩体结构经历了能量耗散即损伤以后的能量释放,用以估计工程中岩爆的烈度或碎裂岩块的飞溅速度,即定量分析岩体结构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在第一个方面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叙述了岩体单元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与损伤、能量释放与整体破坏等概念。在循环压缩载荷下,实测了岩石的能量耗散及损伤,数据拟合表明,基于能量耗散分析建立的岩石损伤演化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岩石的损伤演化过程。在循环压缩载荷下,也实测了不同加载速度及不同载荷水平下岩体内可释放应变能、耗散能、卸荷弹性模量及卸荷泊松比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复杂应力条件下卸荷弹性模量的变化公式。基于可释放应变能建立了岩体的整体破坏准则,该准则与大理岩的双压试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对工程中常见的层状岩体,提出了基于畸变能与广义体积膨胀势能而建立的层状岩体破坏准则,该准则与层状岩的双压试验结果也符合得比较好。 2 岩体内的耗散能与可释放应变能 考虑一个岩体单元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假设该物理过程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即一个封闭系统,外力功所产生的总输入能量为U,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式中:U d为耗散能;U e为可释放弹性应变能,其表达式为 式中:?及v分别为卸荷弹性模量与泊松比平均值。 耗散能U d用于形成材料内部损伤和塑性变形,其变化满足热力学第二定律,即内部状态的改变符合熵增加趋势。图1中岩体单元i的应力-应变曲线下点状阴影面积U i d代表了形成损伤和塑性形变时岩体单元所消耗的能量。可释放应变能U e为岩体单元卸载后释放的弹性应变能,该部分能量与卸荷弹性模量及卸荷泊松比直接相关,图1所示应力-应变曲线下的带状阴影面积U i e代表了岩体单元中储存的可释放应变能。从热力学观点来看,能量耗散是单向和不可逆的,而能量释放则是双向的,只要满足一定条件都是可逆的。 图2所示为某一砂岩试件在单轴循环压缩条件下的载荷-位移曲线,从图中可看出,当加载到某一载荷再卸载时,卸载曲线并不沿着原来的加载曲线,而是要低于加载曲线。加载曲线下的面积是外载所做的功,而卸载曲线下的面积是岩石释放的弹性能,也就是对应于该载荷时岩石的弹性变形能。加卸载曲线的不同

金属材料损坏与变形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陈健 晶体的缺陷第二章金属材料的性能 ⑴了解金属材料的失效形式, ⑵了解塑性变形的基本原理, ⑶提高对金属材料的性能的认识。 正确理解载荷,内力、应力的含义。 应力的应用意义。 ⑴与变形相关的概念 ⑵金属的变形 讲授、提问引导、图片展示、举例分析、

一,晶体的缺陷: 1点缺陷:间隙原子,空位原子,置代原子,在材料上表现为:使材料强度,硬度和电阻增加。 2线缺陷:刃位错(如图:P-6),在材料上表现为:使得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更加容易。 3面缺陷:有晶界面缺陷和亚晶界面缺陷,表现为金属的塑性变形阻力增大,内部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因此晶界越多,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越好。 第二章金属材料的性能 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机械零件因受力过大被破坏,而失去了工作能力。大家能否举些身边的例子呢? ——如:弯曲的自行车辐条,断掉的锯条、滑牙的螺栓等。 机械零件常见的损坏形式有三种: 变形:如铁钉的弯曲。 断裂:如刀具的断崩。 磨损:如螺栓的滑扣。 本次课给大家介绍金属材料损坏的形式、变形概念与本质等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一、与变形相关的概念 ㈠、载荷 1、概念 金属材料在加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受的外力。 2、分类:根据载荷作用性质分,三种: ⑴、静载荷:大小不变或变化过程缓慢的载荷。 ——如:桌上粉笔盒的受力,用双手拉住一根粉笔两端慢慢施力等。 ⑵、冲击载荷:突然增加的载荷。 ——如:用一只手捏住粉笔的一端,然后用手去弹击粉笔。 ⑶、变交载荷:大小、方向或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载荷。 ——如:通过在黑板上绘图分析自行车轮转动时辐条的受力。 根据载荷作用形式分,载荷又可以分为拉伸载荷、压缩载荷、弯曲载荷、剪切载荷和扭曲载荷等。 拉伸载荷压缩载荷弯曲载荷 剪切载荷扭曲载荷 ㈡、内力 见车工工艺书 P32, 图2—20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的本构关系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变形:不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只发生形、体变化。 破坏:既发生形、体变化、也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 1.岩体变形破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1)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及发展阶段 ①压密阶段(OA段): 非线性压缩变形—变形对应力的变化反应明显; 裂隙闭合、充填物压密。 应力-应变曲线呈减速型(下凹型)。 ②弹性变形阶段(AB段): 经压缩变形后,岩体由不连续介质转变为连续介质; 应力-应变呈线性关系; 弹性极限B点。 ③稳定破裂发展阶段(BC段): 超过弹性极限(屈服点)后,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a.出现微破裂,随应力增长而发展,应力保持不变、破裂则停止发展; b.应变:侧向应变加速发展,轴向应变有所增高,体积压缩速率减缓(由于微破裂的出现);

④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CD段): 微破裂发展出现质的变化: a.破裂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即使是荷载应力保持不变,破裂仍会不断地累进性发展; b. 最薄弱部位首先破坏,应力重分布导致次薄弱部位破坏,直至整体破坏。“累进性破坏”。 c. 应变:体积应变转为膨胀,轴向及侧向应变速率加速增大; ※结构不均匀;起始点为“长期强度”; ⑤强度丧失、完全破坏阶段(DE段): 破裂面发展为宏观贯通性破坏面,强度迅速降低, 岩体被分割成相互分离的块体—完全破坏。 (2)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 ①张性破坏(图示); ②剪切破坏(图示):剪断,剪切。 ③塑性破坏(图示)。 破坏形式取决于:荷载条件、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 二者的相互关系。 ①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 a.与围压σ3有关: 低围压或负围压—拉张破坏(图示); 中等围压—剪切破坏(图示); 高围压(150MN/m2=1500kg/cm2)—塑性破坏。 的关系: b.与σ 2 σ2/σ 3 <4(包括σ 2 =σ3),岩体剪断破坏,破坏角约θ=25°; σ2/σ 3 >8(包括σ 2 =σ1):拉断破坏,破坏面∥σ1,破坏角0°; 4≤σ2/σ3≤8:张、剪性破坏,破坏角θ=15°。 ②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 完整块体状—张性破坏; 碎裂结构、碎块结构—塑性破坏; 裂隙岩体—取决于结构面与各主应力之间的方位关系。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第26部分:岩体变形试验(承压板法)(标

I C S19.020 D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 Z/T0276.26 2015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第26部分:岩体变形试验 (承压板法) R e g u l a t i o n f o r t e s t i n g t h e p h y s i c a l a n d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r o c k P a r t26:T e s t f o r d e t e r m i n i n g t h e d e f o r m a t i o no f r o c km a s s (B e a r i n gp l a t em e t h o d) 2015-02-04发布2015-04-01实施

前言 D Z/T0276‘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分为31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第2部分:岩石含水率试验; 第3部分:岩石颗粒密度试验; 第4部分:岩石密度试验; 第5部分:岩石吸水性试验; 第6部分:岩石硬度试验; 第7部分:岩石光泽度试验; 第8部分:岩石抗冻试验; 第9部分:岩石耐崩解试验; 第10部分:岩石膨胀性试验; 第11部分:岩石溶蚀试验; 第12部分:岩石耐酸度与耐碱度试验; 第13部分:岩石比热试验; 第14部分:岩石热导率试验; 第15部分:岩石击穿电压和击穿强度试验; 第16部分:岩石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 第17部分:岩石放射性比活度试验; 第18部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第19部分: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 第20部分:岩石三轴压缩强度试验; 第21部分:岩石抗拉强度试验; 第22部分:岩石抗折强度试验; 第23部分: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 第24部分:岩石声波速度测试; 第25部分:岩石抗剪强度试验; 第26部分:岩体变形试验(承压板法); 第27部分:岩体变形试验(钻孔变形法); 第28部分:岩体强度试验(直剪试验); 第29部分:岩体强度试验(承压板法); 第30部分:岩体锚杆荷载试验; 第31部分:岩体声波速度测试三 本部分为D Z/T0276的第26部分三 本部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三 本部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委员会(S A C/T C93)归口三本部分由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负责起草,广东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参加起草三 本部分起草人:谭睿二原力智二石丙飞三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变形:岩体的宏观连续性无明显变化者。 破坏:岩体的宏观连续性已发生明显变化。 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机制)剪切破坏和拉断(张性)破坏。 一、岩体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 岩体破坏形式与围岩大小有明显关系。 注意:岩全破坏机制的转化随围压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破坏机制转化的界限围压称破坏机制转化围压。 一般认为,1/5~1/4[σ]不可拉断转化为剪切。 1/3~2/3[σ]可由剪切转化为塑性破坏。 有人认为(纳达),可用2σ偏向1σ的程度来划分应力状态类型。 应力状态类型参数 3 13122σσσσσα---= (=1,即σ2=σ1; =-1,即σ2=σ3) 二、岩体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 低围压条件下岩石三 轴试验表明。 坚硬的完整岩体主要表现为张性破坏。 含软弱结构面的块状岩体,当结构面与最大主应力夹角合适时,则表现为沿结构面的剪切。 碎裂岩体的破坏方式介于二者之间。 碎块状或散体状岩体主要为塑性破坏。 对第一种情况,某破坏判据已经介绍很多了。 第二种情况,可采用三向应力状态莫尔圆图解简单判断。 三、岩体的强度特征 单轴应力状态时,结构与1σ方向决定了岩体的破坏形式。 复杂应力状态时,含一组结构面的岩体破坏形式与岩体性质、结构面产状,应力状态关系很大。 2 岩体在加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 2.1 拉断破坏机制与过程 一、拉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 当0331≤+σσ时,拉应力对岩石破坏起主导作用。

t S -=][3σ 二、压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 压应力条件下裂缝尖端拉应力集中最强的部位位于与主压应力是?=40~30β地方向上,并逐渐向与 1σ平行地方向扩展。当0 331>+σσ时,破坏准则为: t S 8)/()(31231=+-σσσσ 3σ=0时为单轴压拉断。 2.2 剪切变形破坏机制与过程 一、潜在剪切面剪断机制与过程 A .滑移段 B .锁固段 进入稳定破裂阶段后,岩体内部应力状态变化复杂。产生一系列破裂。 (1)拉张分支裂隙的形成,原理同前。 (2)不稳定破裂阶段法向压碎带的形成,削弱锁固段岩石。 (3)潜在剪切面贯通。 剪胀,压碎带剪坏,锁固段变薄弱,最终全面贯通。 剪切破坏过程中岩石销固段被各个击破,所以整个剪切过程中剪切位段具有脉动的特征。 二、单剪应力条件下变形破坏机制与过程 即力偶作用于有一定厚度的剪切带中。 这种应力条件下可出现的两种破坏,张性雁裂和压扭性雁裂。其中张性雁裂对软弱带的强度削弱最大。 三、沿已有结构面剪切机制及过程(略) 2.3 弯曲变表破坏机制与过程 一、弯曲变形的基本形式 按受力条件:横弯、纵弯。 按约束条件:简支梁、外伸梁、悬臂梁。 梁弯曲时,轴受挤压,两翼受剪力作用→板梁滑脱 二、横弯条件下岩体的弯形与破坏 a. 轴部区 若以[] 2)()()(2121213231σσσσσσσ-+-+-=,y σ代表岩石的曲服应力。 极梁弯曲变形分三个阶段。 ①轻微隆起阶段 弯曲初期。梁底中心两侧出现局部塑性破坏,顶部受拉,但尚未破坏。(H/D=1.8%),H 上隆量。 ②强列隆起阶段

岩石的静力变形参数测定实验

实验一测定岩石的静力变形参数 一、基本原理 岩石静力变行参数主要有静变形模量、泊松比和剪切模量,本实验只介绍前两参数的测定。 变形模量是指岩石试样在单轴压缩条件下轴向压力与轴向应变之比。 (1)初始模量:应力-应变曲线远点处切线的斜率。 (2)切线模量:对应于曲线上某一点M的切线的斜率。 (3)割线模量:曲线上某一点M与原点O连线的斜率。一般取抗压强度为50%的应力水平的割线模量代表该岩石的变形模量。 (4)泊松比:指单轴受压条件下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一般用单轴抗压强度的50%时的 横向应变值和轴向应变值计算。 本试验是将岩石试样放在压力机上加压,用应变计或位移计测记不同应力作用下岩石试件的应变或变形值,绘出应力-应变曲线。目前,侧记变形(或应变)的仪表很多,如机械测表、电位差 传感器和电阻应变仪等,其中电阻应变仪在我国应用最广,在此着重介绍这种一起的测量方法。电阻应变仪测量岩石应变的原理是将电阻应变片粘贴在试样的侧面上,当岩石受压下产生变形时,粘贴在其上的应变片与岩石一起变形,应变片变形后,其电阻值发生变化,通过电阻应变仪的电桥装置测出电阻值并转换成应变值,此值即为岩石应变值。 二、仪器设备 (1)平台、角尺、卡尺; (2)压力机:能连续加荷,没有冲击,具足够的吨位(能在总吨位的10%~90%之间进行试验);(3)电阻应变仪及贴片设备; (4)导线焊接工具 三、操作步骤 1.试样制备 (1)采用圆柱体作为标准试样,直径为5cm,允许变化范围为4.8~5.2cm,高10cm,元需变化范围为9.5~10.5cm。当缺乏圆柱体制样设备时,允许采用5cm×5cm×10cm方柱体。 (2)试样制备的精度,应叨叨下列标准: ①沿试样整个高度上,直径差不超过0.3mm; ②两断面的平行度,最大不超过0.05mm; ③断面应垂直于试样轴,最大偏差不超过0.25度; ④试样表面应处理光滑。 (3)每种情况制备不少于3个试样。 2.试样描述 描述内容包括岩石的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胶结物、微裂隙发情况及其与主应力间的关系和含水状态等。 电阻片的粘贴和防潮处理3.

实验五岩石单轴压缩实验

实验五岩石单轴压缩实验 一.实验目的 岩石单轴压缩是指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强度、变形和破坏特征。通过该实验掌握岩石单轴压缩实验方法,学会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的计算方法;了解岩石单轴压缩过程的变形特征和破坏类型。 二.实验设备、仪器和材料 1.钻石机、锯石机、磨石机; 2.游标卡尺,精度0.02mm; 3.直角尺、水平检测台、百分表及百分表架; 4.YE-600型液压材料试验机; 5.JN-16型静态电阻应变仪; 6.电阻应变片(BX-120型); 7.胶结剂,清洁剂,脱脂棉,测试导线等。 三.试样的规格、加工精度、数量及含水状态 1. 试样规格:采用直径为50 mm,高为100 mm的标准圆柱体,对于一些裂隙比较发育的试样,可采用50 mm×50 mm×100 mm的立方体,由于岩石松软不能制取标准试样时,可采用非标准试样,需在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2. 加工精度: a 平行度:试样两端面的平行度偏差不得大于0.1mm。检测方法如图5-1所示,将试样放在水平检测台上,调整百分表的位置,使百分表触头紧贴试样表面,然后水平移动试样百分表指针的摆动幅度小于10格。 b 直径偏差:试样两端的直径偏差不得大于0.2 mm,用游标卡尺检查。 c 轴向偏差:试样的两端面应垂直于试样轴线。检测方法如图5-2所示,将试样放在水平检测台上,用直角尺紧贴试样垂直边,转动试样两者之间无明显缝隙。 3.试样数量:每种状态下试样的数量一般不少于3个。 4.含水状态:采用自然状态,即试样制成后放在底部有水的干燥器内1~2 d,以保持一定的湿度,但试样不得接触水面。 四. 1—百分表 2-百分表架 3-试样 4 2. 纵向、横向应变片排列采用“┫”形,尽可能避开裂隙,节 理等弱面。 3.粘贴工艺:试样表面清洗处理→涂胶→贴电阻应变片→固化处理→焊接导线→防潮

岩石三轴压缩及变形试验打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岩石三轴压缩及变形试验 岩石三轴压缩及变形试验 一、概述 岩石三轴试验,是在三向应力状态下测定岩石的强度和变形的一种方法。本指导书介绍的是侧向等压的三轴试验。 本规定可用于测定烘干和饱和状态的的试样,试样的含水状态用以下方法处理: (1)烘干状态的试样,在105~110 C 下烘24h 。 (2)饱和状态的试样,按7.1规定的进行饱和。 为了便于资料分析,在进行三轴试验的同时,应制样测定岩石的抗拉强度和单轴抗压强度。 二、试样备制 (1)试样可用钻孔岩心或坑槽探中采取的岩块,试样备制中不允许人为裂隙出现。 (2)试样为圆柱体,直径不小于5cm ,高度为直径的2~2.5倍。试样的大小可根据三轴试验机的性能和试验研究要求选择。 (3)试样数量,视所要求的受力方向或含水状态而定,每种情况下必须制备5~7个。 (4)试样制备的精度,在试样整个高度上,直径误差不得超过0.3mm 。两端面的不平行度最大不超过0.05mm 。端面应垂直于试样轴线,最大偏差不超过0.25度。 三、试样描述 试样描述见7.3。 四、主要仪器设备 (1)试样加工设备,量测工具与有关检查仪器见7.4.1,7.4.2。 (2)电阻应变片、粘结剂、万用表等。 (3)电阻应变仪(或数据采集器)、压力传感器、引伸仪等。除用电阻应变仪外,也可用精度能达到0.1 %和量程能满足变形测定需要的其它仪表。 (4)三轴应力试验机(见图11)。 五、试验程序 5.1试样的防油处理 首先在准备好的试样表面上涂上薄层胶液(如聚乙烯醇缩醛胶等),待胶液凝固后,再在试样上套上耐油的薄橡皮保护套或塑料套,与试样两端的密封件配合,以防止试样试验中进油及试样破坏后碎屑落入压力室。 5.2安装试样 把密封好的试样放置于保护筒中,将压力室顶部的螺旋压帽组件卸下并吊装在横梁上升起,然后将放置于保护筒中的试样,用卡杆吊放入三轴试验机的压力室内。保护筒的下端有一凸出的球柱,此时要注意使球柱对准压力室底部中心的圆销孔,并放置平稳。试样在压力室中安置好后,即可向压力室内注油,直至油液达到预定的位置为止,然后用螺旋压帽组件封闭压力室。 5.3安装测量变形仪表 (1)用测微表或位移传感器适用于测定试样的纵向变形,测表可按装在压力室

岩石本构模型.

岩石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一、岩石本构模型的定义 岩石本构关系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应力或应力速率与其应变或应变速率的关系。岩石变形性质为弹塑性或粘弹塑性变形,变形性质主要通过本构关系来反映,本构关系,即研究弹塑性或粘弹塑性本构关系。 岩石是一种非均匀的各向异性的材料,内含微裂纹,有时还有宏观的缺陷如裂纹、空穴、甚至节理等。对这些缺陷存在且材料对缺陷敏感时往往容易发生事故。脆性材料不同于韧性材料,对缺陷十分敏感。 由于岩石结构非均质和非连续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成熟的岩石力学本构关系。研究岩石本构关系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1)唯象学方法 ①用实验或断裂理论研究岩石的破坏准则。其基本点是假设在强度极限以前岩石本构关系可以近似用线性关系描述; ②塑性力学,流变力学及损伤力学方法。塑性力学有经典和广义塑性力学两部分。经典塑性力学理论主要适用于金属材料,广义塑性理论适用于岩石材料。内时理论和流变力学在描述岩石时效方面的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损伤力学是以微观裂纹为出发点来深入研究介质的力学形态,及基础是内变量理论。 (2)物理力学机理方面 岩石在初始状态下呈现微观缺陷,在本构理论中必须考虑其影响。依据一定的细观或微观力学机理,建立细观或微观力学模型,并借助于一定的宏观力学方法以建立宏观本构关系。 建立岩石本构关系一般通过两个途径:①利用岩石单轴或三轴试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数理统计的回归方法建立本构方程;②在实验观

察的基础上,提出某种基本假设,从而建立一个力学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本构方程。 二、岩石的本构关系分类 本构关系分类以下三类: ①弹性本构关系:线性弹性、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②弹塑性本构关系: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本构关系。 ③流变本构关系:岩石产生流变时的本构关系。流变性是指如果外界条件不变,应变或应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2.1 岩石弹性本构关系 1. 平面弹性本构关系 2. 空间问题弹性本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