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刚,男,1975年生,副教授,校聘教授,工学博士,博士后

韩建刚简介

韩建刚,男,1975年生陕西大荔,教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博士后,现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海南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海南省力学学会理事、秘书长,海南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师。

1998年毕业于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系(现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 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岩土工程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在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束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土力学》、《结构力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具备坚实而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对边坡及基坑支护设计、桩基、复合地基的设计检测;建筑物的加固、抢险、托换;工程事故的鉴定及评价;桥梁的静、动载试验及桥梁的施工监测等具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已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6篇,ISTP收录9篇,专著1部,教材2部,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省自然基金项目以及有关预研项目、研究项目多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3项。

主要研究方向:边坡、滑坡及深基坑支护相关研究;工程结构施工监控及健康监测。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岩土工程

文科军,男,1957年7月生,博士后,教授,现任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环...

文科军,男,1957年7月生,博士后,教授,现任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系党总支书记。 工作和学习简历: 1982-1987年在原新疆八一农学院林学系作助教 1987-1995年在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作讲师 1988-1990年创建林学院平原实习林场并兼任场长 1995-2002年在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和环境系作副教授 1992-1998年在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并获博士学位 1998-1999年任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副院长,林学会理事 1999-2000年任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环境学会理事 2000-2002年获中国留学基金委资助学习外语后赴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获博士后 2002.11.26 晋升教授 2003.3-2003.12 竞聘环资学院院长,后被任命为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院长 2003.12-至今调入天津,任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系书记兼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 发表论文及教材: 1 A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Permeability of Shelterbelt 《Protective Plantation Technology》--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otective plantation Technology June 10 to 19,1990,Harbin,China;204-209;Wen Kejun(国际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2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helterbelt structure and windproof efficienc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SCI 收录53(1991)257-266;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Amsterdam;Ke-Jun Wen(国际核心期刊,总部美国纽约,阿姆斯特丹出版社;第一作者) 3 林带结构的基本特征与透风系数的关系《水土保持学报》(核心期刊)1988(2)63-70第一作者 4 林带防风特征与疏透度关系的研究《水土保持学报》(核心期刊)1990(3)87-91 第一作者 5 应用数量化理论1分析和田护田林带的防风作用《八一农学院学报》1987(2)42-54;第一作者 6 和田县护田林防风效能正交分析及设计指标探讨《新疆农业科学》1987(6)27-29;第一作者 7 林带透风系数与湍流度关系的风洞实验研究《八一农学院学报》1992(2)58-63;第一作者 8 林带防护特征与总防风效能的风洞研究《八一农学院学报》1992(增刊)39-44;第一作者 9 护田林带正交设计对总防风效能试验结果的模糊分析《新疆林业》1988(2)24-25;第一作者 10 和田县护田林提高小麦千粒重作用的调查分析《新疆林业科技》1989(2)24-28;第一作者 11 防沙治沙讲座(共四期)1992(3-4月);插花艺术讲座(共14期)《新疆林业报》1994(1-7月)

工商管理学院牛东晓,男,日生

工商管理学院牛东晓, 男,日生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乞建勋,男,1946年10月生,汉族,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乞建勋教授是我国技术经济预测与决策领域的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现代管理的新方法,尤其在网络计划管理与优化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重大进展。推导出了"机动时间定理"、"路长定理"、"非特征路线定理"等优化的基本定理,并利用这些定理解决了最低成本加快方法中的最大有效压缩量和群截面的求法,解决了各阶次关键路线的求法等一系列的网络计划优化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近二三十年被国际一致公认的疑难问题--工序顺序排序优化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解决了常见的一些应用最广的特殊情况下的顺序优化问题,创造出了一套独特方法,为彻底解决该难题奠定了基础。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网络计划论文六十多篇,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网络计划优化领域中第一部学术专着《网络计划优化新理论与技术经济决策》,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兼任全国系统动力学学会理事、全国项目管理委员会委员、全国价值工程协会理事、《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编委、《价值工程》编委。 先后承担及主持的纵向、横向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一项为国家电力公司重大科研项目,一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在2001-2006年间,电力管理与优化决策研究所承担了3项纵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008);横向课题17项。其中《电厂大修的网络计划优化新理论及其软件开发》获得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优化理论与技术经济决策、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应用、电力经济管理。 牛东晓,男,1962年10月15日生,汉族,安徽宿县人,现任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牛东晓教授是技术经济预测与决策领域的专家,致力于电力与经济系统中的预测与决策问题的研究,同时也开展电力工程建设项

电子科大光电学院导师

导师姓名:吴志明 出生年月:1964年01月 特称: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属性:专职 学术经历: 198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 1988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 1993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固体电子学系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 2008美国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3年以来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至今。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外与传感技术,光电材料与器件、敏感材料与传感器、电子薄膜与集成技术等,负责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省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已通过部、省级鉴定(或验收)10项。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家“863计划”网评专家。近年来在其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检索70余篇次。 博士招生专业硕士招生专业 080300光学工程080300光学工程 02方向:激光与光电工程03方向:红外与传感技术09方向:光电能源技术10方向:传感网技术02方向:激光与光电工程03方向:红外与传感技术09方向:光电能源技术10方向:传感网技术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05方向:SOC/SIP系统芯片技术07方向: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1方向: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6方向:纳米电子材料 07方向:敏感与智能材料 导师代码:11269 导师姓名:李世彬

华中师范大学现任领导

当前位置:首页->>学校概况->>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丁烈云书记: 丁烈云,男,1955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武汉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学士(1978年3月—1982年1月),武汉工学院管理工程专业硕士(1984年9月—1987年6月),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2000年3月——2002年12月)。先后在武汉工业大学(1982年1月—1984年8月,1987年7月—1988年4月)、武汉城建学院(1988年4月—2000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5月—2003年6月)工作,历任武汉城建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系主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1994年8月—1999年3月)、党委书记兼院长(1999年3月—2000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正厅级)兼国防科技研究院院长、产业集团党委书记(2000年5月—2003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03年6月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设工程和房地产管理,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十五攻关子课题,10多项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70余篇,著作2部,4件工程建设软件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 教育部科技委委员、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科协副主席。 马敏校长: 马敏,男,1955年6月生,四川雅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在该校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年7月至1992年1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1997年4月至10月在英国牛津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2003年6月起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首任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教育部首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主要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评审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研究方向为辛亥革命史、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会史博览会史、教会大学史等。自1985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等重点和一般社科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六部,主编学术著作七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

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信息

何继宁,男,1963年1月出生,副教授,河北热处理学会理事,在读博士。198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工作。1999年9月被聘副教授。现任材料学院党委委员、材料一系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主讲《金属力学性能》、《材料性能》,《新型陶瓷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课程。电话:26564581、26564579 email:hejining@https://www.360docs.net/doc/3d19208339.html, 二、研究方向:表面工程,主要研究金属表面陶瓷涂层、金属陶瓷涂层、复合涂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目前主攻方向等离子焰流反应形成纳米涂层。三、发表的论文目录 99以来,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国外重要期刊, SCI、EI收录6篇,ISTP 1篇,国际会议、核心期刊13篇,获奖情况 1)焰流控制自反应合成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研究 2005年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2)金属表面耐磨蚀梯度材料的研究获2001年河北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3)金属表面耐蚀涂层研究获天津市9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4)“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大工程意识的研究”获99年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2研究项目情况 99年以来,共主持和承担天津市、河北省自然基金及科委计划项目1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签订横向课题1项,到校科研经费120余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取得科研成果5项,在研项目7项。 1)已鉴定或完成的科研成果: (1)金属表面耐磨蚀梯度材料的研究省级鉴定国际先进 2000年9月第二主研 (2)金属表面耐蚀梯度陶瓷材料验收国际先进 2001年12月第二主研(3)焰流控制自反应合成陶瓷涂层省级鉴定国际领先 2003年4月第二主研 (4)金属表面耐蚀涂层的推广验收 2003年11月第二主研 (5)反应形成AL2O3陶瓷梯度热障涂层的研究(2001~2003) 省级鉴定国际先进 5.5万元第二主研 现承担项目 (1)应等离子喷涂纳米晶TiN涂层的研究项目批准号:50472033 国家自然基金 2005.01~2007.12 26万元第二主研 (2)应等离子合成纳米晶TiCN涂层的研究河北省自然基金 E2005000056 5万元主持

湖南科技大学2020年度校聘教授、副教授实施方案【模板】

湖南科技大学2020年度“校聘”教授、 副教授实施方案 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发展需要,考虑到学校教师队伍高水平发展与高级职称评审职数紧缺的实际状况,经2020年10月9日校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2020年12月2日校长办公会审定,启动学校2020年度“校聘”教授、副教授评审与聘任工作。 一、岗位界定 (一)“校聘教授”是指未经学校职称评审取得“教授”任职资格,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发展需要,以“副教授”身份“低职高聘”教授岗位;“校聘副教授”是指未经学校职称评审取得“副教授”任职资格,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发展需要,以“讲师”身份“低职高聘”副教授岗位。 (二)“校聘教授”“校聘副教授”岗位聘任期间不晋升档案工资,必须通过正常申报评审且经省人社厅备案后,方可取得相应职称的任职资格。 二、聘任条件 (一)“校聘教授”岗位聘任条件 1.坚持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具有优良的师德表现和深厚的教育情怀; 2.坚持高校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任现职以来(或最近三年)每年独立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工作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3.符合《湖南科技大学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认定实施办法》(科大政发〔2019〕5号)规定的教授申报评审条件(含2020年度校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认定符合申报条件)。 (二)“校聘副教授”岗位聘任条件 1.坚持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具有优良的师德表现和深厚的教育情怀;

2.坚持高校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任现职以来(或最近三年)每年独立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工作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3.符合《湖南科技大学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认定实施办法》(科大政发〔2019〕5号)规定的副教授申报评审条件(含2020年度校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认定符合申报条件);或《湖南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青年创新人才(奋进学者)”岗位在聘人选。 三、评审程序 (一)个人申报。符合申报评审条件的教师按照文件规定的要求如实填写有关表格。 (二)单位推荐。教学科研单位专业技术职称推荐委员会推荐。 (三)学校评审。学校人事聘任委员会评议并提出拟聘意见。 (四)校长聘任。校长办公会审定,校长聘任。 (五)签订聘用合同。 四、聘期管理 (一)“校聘教授”“校聘副教授”岗位聘期为3年,聘期结束自动解聘。聘任期间签订3年服务期协议。 (二)“校聘教授”“校聘副教授”享受校内教授、副教授相应待遇,不晋升档案工资。 (三)“校聘教授”“校聘副教授”按照湖南省和学校相关管理规定实施聘期管理。 湖南科技大学人事处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日

机械学院教师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教师简介》 一、机械工程系 吴玉光,男,1961年5月生,获博士学位、教授。现任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学习经历:1978.10-1982.7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精密机械及自动化专业,本科;1985.9-1988.7,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研究生;1998.2-2001.7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1.11-2004.3上海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工作经历:1982.8-1985.8江苏省徐州手表厂工作;1988.8至2006.9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师;2006.10至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95获得水利部优秀教师称号。社会兼职:全国高校制造技术与机床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先进产品建模,加工工艺自动规划,组合夹具自动设计、多指抓取自动规划等。主要承担课程:机械CAD/CAM,机械工程导论,实体造型与参数化设计。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三十余篇,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5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二项。 孙鲁涌,男,副教授,1982年浙江大学精密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浙江大学机械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机械工程系副主任,浙江省高校机械原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讲课程:机械原理、优化设计、软件工程、科技英语、高等机械学、现代设计方法、机构分析与综合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要科研方向为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数字化现代设计技术、CAD、新型机构与传动、机电系统设计等。主持了基于啮合理论的精密小模数齿轮技术研究、面向概念设计的产品三维造型系统模型与功能研究、钟罩式煤气表检定装置数据采集技术研究等课题,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张云电,男,1956年3月出生,安徽省人,获硕士学位,教授。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超声电子、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技术。主讲创造学、特种加工等本科生课程和超硬磨料磨具与磨削、超声原理等研究生课程。张云电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产学研工程、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军事电子科学预研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循环式多级超声波分散、超声珩磨、超声研磨、波导内腔超声推挤方法、表面微坑加工方法等多项研究,在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蜂窝状微坑设计和制造技术》、《超声加工及其应用》、《薄壁缸套生产技术》等4部专著,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国家级新产品1项。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陈国金,男,1961年5月出生,浙江宁波人,教授,获硕士学位,现攻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仪器、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主讲课程:机械控制工程,机电传动与控制,机电系统设计,接口与通讯等课程。陈国金教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与技术、计算机控制及应用、故障测试及诊断、环境工程装备、监测及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科技项目、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教委

上海海事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导师 联系方式

电子工程系 朱大奇教授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电子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机生产工程学会机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模范教师,《船海工程》核心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通信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水下机器人传感、控制与路径规划;港航设备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Email:dqzhu@https://www.360docs.net/doc/3d19208339.html, 谢宏教授男,1962年生,陕西汉中市人,工学博士,教授。2002年4月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4年7月至2004年9月在悉尼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物流信息监控和生物信号处理等Email:hongxie@https://www.360docs.net/doc/3d19208339.html, 曾连荪教授男,教授。长期从事无线接入技术和定位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成功了多项导弹测控、医疗电子和汽车电子工业产品。上海无线电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惯性学会理事;上海通信制造行业协会定位导航专委会副主任。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负责过五项国防“七五”、“八五”等预研攻关和型号项目。目前为我国无线测控网建设首席专家,建设总工程师。研究方向:无线接入技术、定位测控技术、安全监控技术等。Email:lszeng@https://www.360docs.net/doc/3d19208339.html, 安博文副教授男,1969年出生,上海市曙光学者,副教授。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 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200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武汉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Email:bwan@https://www.360docs.net/doc/3d19208339.html, 薄华副教授女,1971年生,副教授。2006年6月,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防科技八五重点预研项目、“十五”国防预研以及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在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遥感图像处理。Email:huabo@https://www.360docs.net/doc/3d19208339.html, 徐志京副教授男,1972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研和参与上海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交通部通达项目1项,云南省交通厅项目1项以及横向项目多项。主研和参与的科研项目10多项,主要涵盖电子海图系统应用、AIS 系统应用、GPS导航定位应用等领域,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专利一项,软件著作权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2001-2009年,主要从事船舶导航信息的采集处理、电子海图信息处理系统、无线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纵向、横向课题多项。2009年至今,承担交通部专项建设实验室---水下传感器网络实验室筹建和研究工作,实验室拥有较好的水声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和实验条件,主要从事水环境信号的采集处理、水声信号的采集处理、水声通信、水下通信网、水声图像处理等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等工作。Email:zjxu@https://www.360docs.net/doc/3d19208339.html,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导师简介

关于研究方向、就业前景与导师 大半年没来这个论坛逛逛了,今天来到,忽然想起了一年前准备考北理工时懵懂无知的样子。作为一个原外校的学生,对北理工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当时多么希望能认识一位学长,在平时多指点指点自己,少走些弯路,但希望总归是希望,最终还是自己摸爬滚打一路走来。此处,我想说的是关于复试后选择导师的有关事宜,当时由于自己选择导师时的无知与不负责任,导致我与自己的梦想越走越远,希望此文能够帮助学弟学妹们不要重蹈我的覆辙。好的,废话少说,言归正传,首先说下选导师的步骤。在我们之前,每届新生在开学之后都会召开师生双选会,在双选会上来选导师,但我们这届并没有,都是自己联系的导师。有个别学生是在复试前找的导师,我觉得意义不大,因为去年的复试是相当公正严格的,而且复试成绩占的比重相当大,看过某个帖子计算了一下,实际总成绩中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大约各占一半,并不是表面上看去的三七分或者四六分,因此初试成绩低的朋友可千万不要放弃,机会也相当大的哦~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包括我)。我是在复试结束回校的两周之后才开始联系导师的,当时对老师和研究方向不甚了解,在论坛上找了个介绍导师的帖子随便选了几个导师去联系(我发的邮件),结果前两个老师都说学生已经招满了,还好,第三个老师也就是我现在的导师给我打电话来了,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这么晚才找导师”。。。因此,我个人的建议是复试前先瞄上自己心仪的导师,待复试名单出来后趁热打铁在回校之前去找导师面对面的交流,初试成绩很高的同学可以再复试前就去找比较牛的导师,当然,也有不少同学是开学之后联系的导师。其实何时联系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找什么类型的导师,研究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下面我就来介绍介绍。 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至关重要,可以说决定着你将来的就业方向。拿我来说,在读研之前我就非常想进银行的软开,但由于选导师前没有查清楚,随便报了位老师,结果现在的老师根本不搞数据库(一般搞数据库的进银行的概率比我们不搞数据库的概率大的多),可以说我现在已经放弃了进银行工作的梦想了。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就是存在着这样微妙的关系。现在就将部分导师和其目前项目的方向以及你将来的就业方向简单的配一下对,你就对号入座吧~ 一、进入高校当教师 假如你有这样的梦想,那是非得读博不可了,初试成绩好的话硕博连读貌似挺容易的,身边貌似没有同学愿意读博的,若你初试成绩不好也没关系,研一这年你就好好学文化课吧,听英语老师说研一结束后对总成绩拍名,靠前的可以保博,不过一般学的好的也都去考清华北大的博士了。。。 至于导师嘛,当然是选择那些大牛教授了,别的帖子和学院网上都可以查到,不过听说最NB的是贾云德老师,看上去是一个人很不错的老师,呵呵。 二、进入银行软开部门 银行的工作绝对是个肥差,基本都解决户口,这两年都有老多人进入各种银行。要说研究方向,当然要选有与数据库相关项目的老师了,这里简单介绍几个普通的老师。 1、 王全玉 目前项目貌似都跟DB有关,不过用的技术不统一,有的用C#,现在好像又出来个图像处理方面的东东,用的是VC,反正用到啥就学啥吧,都是现用现学的。据同学说他在开学之前说每月都会发点工资(好像是四五百的样子),但是一学期都结束了,从来没听他提过money的事情。。。 2、 宿红毅

吴涧,男,汉族,1973年5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涧,男,汉族,1973年5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涧,男,汉族,1973年5月生,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业务经历: 1991—1995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本科; 1995—1997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硕士 研究生; 1997—1999年,云南大学地球科学系气象专业助教;1999—2002年,云南大学地球科学系气象专业讲师;2002—2003年,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讲师; 2000 --2003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博士研究生;2003—2006年,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副教授; 2006年—至今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 2004--2006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博士后。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1)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2)大气边界层研究 主讲过的课程: (1)大气物理学基础;(2)计算方法;(3)数值天气预报;(5)热学; (6)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硕士);(7)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硕士);(8)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硕士)

22,吴涧,蒋维楣,陈新梅,王卫国, 生物质燃烧对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对流层臭氧含量影响的模拟研究,环境科学, 2004,25(2):1-6 23,吴涧,蒋维楣,刘红年等,硫酸盐气溶胶直接和间接辐射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2002,22(2).129-134 24,吴涧,蒋维楣,王卫国,山区盆地大气湍流特征与污染扩散的数值试验,环境科学学报2000, 20(5):554-557 25,吴涧,蒋维楣,王卫国,山谷地形流场和扩散的数值模拟.高原气象,2001,20(2):140-147 26,吴涧,蒋维楣,刘红年等,我国对流层臭氧增加对温度的影响,高原气象, 2003, 22(2) 132-142 27,符传博, 吴涧*, 丹利. 近50年云南省雨日及降水量的气候变化. 高原气象, 2011,30 (4): 1027-1033 (通信作者) 28,吴涧, 刘佳. 近二十年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地区云量变化特征分析.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4): 551-559 29, 吴涧,杨茜,符淙斌,王卫国,吴佳,许彦艳,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对流层顶高度演变特征的研究,热带气象学报,2007,23(6):348-354 30,吴涧,王卫国,谢应齐,罗燕,屈卫峰,矿尘气溶胶短波辐射效应的初步研究,热带气象学报, 2004,20(3): 328-336 31,吴涧,刘红年,王卫国,刘罡,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的在线与固定转化率模拟方法的对比研究,热带气象学报,2005,21(6): 614-620 32,吴涧,蒋维楣,复杂地形空气质量模式的分析与实验.南京大学学报,1997,33(4):618-622 33,吴涧,蒋维楣,刘红年等,区域气候模式和大气化学模式对中国地区气候变化和对流层臭氧分布的模拟,南京大学学报,2002,38(4):572-582 34, 吴涧,蒋维楣,王卫国,罗燕,姚克亚,袁仁民,我国春季大气沙尘气溶胶分布和短波辐射效应的数值模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4,34(1):116-125 35,吴涧,蒋维楣,对流边界层的大涡模拟研究.气象科学,1999,19(1):33-41 36,吴涧,蒋维楣,水雾输送扩散的数值模拟,气象科学,1999,19(2):122-128 37,吴涧,李湘云,蒋维楣,李昕,三维非静力E-ε闭合模式对山体流场及浓度分布的模拟.气象科学,1999,19(4):343-349 38, 吴涧,杨茜,王卫国,袁敏,樊雯璇,全球对流层顶温度场演变的气候学特征分析,云南大学学报,2006, 28(4): 323-332 39,吴涧,罗燕,王卫国,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气溶胶辐射气候效应不同模拟方法的对比,云南大学学报,2005,27(4): 323-331 40,吴涧,王卫国,谢应齐,郭世昌,陈新梅,罗燕,中国地区工业硫酸盐气溶胶对辐射和温度的影响,云南大学学报,2003, 25(1): 41-47 41,吴涧,王卫国,郭世昌,张艳霞,卫星实测臭氧总量资料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应用研究,云南大学学报,2002, 24(4): 287-293 42,吴涧,王卫国,郭世昌,谢应齐,陈新梅,中国地区大气硫化物分布和输送基本特征的模拟研究,云南大学学报,2002, 24(3): 204-210 43,吴涧,周志恩,王卫国,郭世昌,杨明珠,昆明地区臭氧总量变化与降水之间关系的初步分析,云南大学学报,2001, 23(4): 248-251 44, 张利,吴涧*,张武,1955-2000年中国能见度趋势变化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11,47(6):46-55. (通信作者) 获奖情况: (1) 1998---1999年度获云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 2002.4获云南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3) 2002.5获中国气象学会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称号; (4) 2003.4获云南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 (5) 2003.8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6) 2007.7 获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杭电通信工程学院教师简介

通信工程学院教师简介 曹海燕,女,1975年10月出生,安徽枞阳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讲师。200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华南理工大学电信学院院长韦岗教授。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信息论与编码、扩频通信理论。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申请专利一项,目前正在参与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陈华华,男,1975年10月出生,浙江绍兴人,博士,副教授,现为通信工程学院教师。1999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3月在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电路与系统,获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在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获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5年4月任讲师,2007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曾担任《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MATLAB与仿真》、《多媒体技术》等本科生课程和《现代通信技术》、《IP交换技术》等研究生课程的主讲教师。研究方向: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三维重建、模式识别、无线传感网络。曾先后参与国防科研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主持校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 篇,其中EI收录10余篇。 陈颖,女,1978年9月出生,浙江省东阳人,讲师。2006年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通信与信息系统)学位。毕业后在无线通信教研室任助教、讲师。研究方向:无线通信系统、软件无线电技术、通信ASIC设计、数字通信技术。主要从事通信方面教学科研工作,为通信、电子专业本科生开设了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课程。主持院级课题4项,参与中科院子课题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同时参加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三等奖”。 戴绍港,男,1979年10月出生,浙江省瑞安人,通信学院专业教师。2001年7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材料科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3月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读研究生,研究数字通信技术及软件无线电技术。毕业后留校在无线通信教研室任助教、讲师。研究方向:软件无线电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多年从事指导学生科协与大学生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工作,于2005年被学校评为校优秀学习指导教师,在2006年和2007年指导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分别获得省大学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一等奖。当前主要从事软件无线电、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及电子设计方面教学科研工作,为通信工程、信息对抗专业本科生开设通信系统导论、软件无线电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实验等4门课程。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校基金课题1项,参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3项,在《电子器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等发表多篇论文,主持与参编教材1部。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导师简介-土木工程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导师简介-土木工程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 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导师简介 1.罗迎社教授 罗迎社,男,1954年1月生,湖南长沙人,二级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国家二级教授,我校首批“树人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人社部、湖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日本名古屋大学、岐阜大学国际合作研究员。“工程流变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力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湖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国际流变学学会理事(唯一的中国籍理事)。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流变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3项(10672191,11072270,51178474);教育部重点、省自科重点和教育厅重点各1项;出版专著5本;发表学术论文147篇,其中SCI 收录32篇,EI收录49篇,ISTP收录2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9项,其中第一发明人各5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奖、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化学学会联合授予的“第二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等多项教学科研奖励。 E-mail:lys0258@https://www.360docs.net/doc/3d19208339.html,/doc/b25647362.html 2.贺国京教授 贺国京,男,1964年5月生,湖南岳阳人,二级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南省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带头人,瑞典Lulea大学兼职教授。IASC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国际科学与计算工程学会)国际会员,IABS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目录 船舶与海洋工 程 (1) 力 学 (18) 控制科学与工 程 (27)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3 5 信息与通信工 程 (47) 管理科学与工 程………………………5 4

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部编 2001年11月

船舶与海洋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一、概况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1989年设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三个二级学科,他们均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国内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学科建设主体任务分别由学校的船舶工程学院、动力与核能工程学院、水声工程系承担。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学校有关部门和和博士后所在学科及学院共同建设与管理。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十分宽广。涉及各类舰船的设计与制造、船舶CAD/CAM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船舶操纵性、船舶非线性波浪载荷预报、船舶动力装置总体性能、动力装置轴系振动、主动隔振、热能机械气动热力学、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海洋声学、水下声信道、声纳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水下目标探测与成像、水声定位导航、水下结构振动及减振降噪技术等。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最重要基地之一,具有博士后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优越环境。流动站共有教授57名、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1名、博士后合作导师20名、副教授75名。在硬件设施方面,流动站具有供博士后进行科学研究具备当代国内与世界先进水平实验环境。包括: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水声信息处理中心、声呐系统环境实验室、水声信道模拟实验室、重力低噪声水洞实验室等)、船模试验水池、水平循环水槽实验室、结构平台实验室、船舶振动与噪声实验室、柴燃联合动力实验装置、柴油机主动控制实验装置、柴油机电控实验装置、闭式循环柴油机实验装置及先进的大型软件,如:SAS、ANSYS、Pro/E、CFX、SYSNOISE等。 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为流动站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科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