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详细版 (2)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详细版 (2)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详细版 (2)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详细版

淄博七中王静

【教学目标】

1、利用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文中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理解作者情感,

2、多角度多方法赏析本文语言。

【教学难点】

赏析本文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一、导入

杜甫说“春雨贵如油”,那是暖雨的丝丝滋润,而有人却偏偏喜欢“冷雨”,他为何喜欢冷雨?他又从冷雨中体会到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听听他对冷雨的诉说,那种独特的冷雨的感受。

二、教学过程

1、全文15段,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哪些段落直接写了雨景,哪些段落没有直接写雨?

(注意每段的起始句及承上启下的句子)

学生速读后做答:写雨——1、5、7、8、、9、10、11、12、13、14、15

未直接写雨——2、3、4、6、

2、未直接写雨的段落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做答:第二段写作者由现实的雨而引起的联想“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第三段写作者的疑惑“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

第四段写文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

第六段写美国丹佛他山的景象

3、这些段落既然没有写雨可以删去吗?

学生自由理解后做结:第二段是由雨引发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的联想(然则他日思夜想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第三段是些因为久离祖国而产生的牵挂,第四段是写文化中的雨(“美丽的中文不老”“一个雨字”),第六段由美国的景象联想到祖国的雨情雨韵的中国,初看不是写雨,而实际是处处写雨,不能删除。

4、概括一下写雨段落的内容,并运用文中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组讨论做结:1、雨季开始春寒之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连思想都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一直下着雨

5、听看嗅雨“听”雨——冨于感性空濛而迷幻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

的香味土腥气

7、听雨美感“听”雨——总是一种美感凄凉,凄清,凄楚更笼上一层凄迷摧

心折骨迷失自己

8、屋瓦雨声——清脆可听

9、雨天的屋瓦——灰而温柔低沉的安慰温柔的灰美人

10、岛上听雨——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单调里自有一

种柔婉与亲切似幻似真

11——12古屋听雨——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从少年听到中年单调而耐听回忆的音乐潮潮润润的音乐

13音乐绝响听雨绝响——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14恋爱雨季——凉凉甜甜的雨水有点兴奋

15雨打伞上现实的雨——干干爽爽的白雨变相的自我补偿前尘隔海古屋不再5、补充作者的情况:余光中(1928—),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春分之日,清明之前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这些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卷走。

一湾浅浅的海峡,像一柄无情的蓝刀,将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以将伤口缝合。无论在内地、香港、南洋或是在国际,我久已被称为台湾作家。但是我同时也是中国人,而且早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中国的祸福荣辱都是我无可遮掩的“胎记”。然而在今日的台湾,在某些场合,对某些人说来,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从母亲到外遇》

6、试着将全文分成三部分并简要概括。

师生总结:1、由雨季开始引发思念春雨引发思念

2、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抒发浓浓的相思

(1)文化文字方面关于“雨”联想(雨的文字)

(2)从嗅看舔等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嗅雨、观雨)

(3)从听的角度写“雨”,抒写对大陆生活的回忆与思念(听雨)

3、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把思念沉入心底(雨的回忆沉淀)

7、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

8、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

明确:“神”是思乡的感情,在文中的具体载体是“冷雨”,“形”是“听听”,从感觉触觉嗅觉各种角度去“听”。

9、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

明确:听听那冷雨——听我乡愁的诉说,比直抒胸臆更含蓄典雅,也更具体,雨越缠绵乡愁就越多,给人以淡淡的情味,承载起本文的主旨——绵绵不绝的乡愁

10、“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在喊谁呢?

明确: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11、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课堂小结: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

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三、作业:比较《乡愁》一诗与《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在思想感情与抒情角度方面有什么异同。

第二课时赏析语句,体会特色

一、导入

诗人余光中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心中的冷雨,也听着看着嗅着这冷雨,有人说他的语言晦涩难懂,有人说他的语言典雅深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语言看一看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教学过程:

1、读完后这篇文章给你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锁住你最喜欢的词句段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选择,目的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找到赏析语言的切入点。

如: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淅淅(有节奏感)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长句有气势)

……

2、找出共同感受不错的句子一起再赏析。(可根据课堂实际灵活选用)

(!)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由外到内的写法。因为乡愁牵绵不断,躲过现实的雨躲不过乡愁这心中的雨,因为思念故国思想也在下雨

(2)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明确:比喻,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以及如今未能统一的现状都给人一种凄冷的味道,不能让人释怀。

(3)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明确:不矛盾,“嘲弄”是因为不能回到大陆,“安慰”是思乡之情日切,只好住到跟大陆故乡相关的地方来慰藉相思。两者的内在感情是统一的,都表现家国之思(4)杏花。春雨。江南。

明确:独词成句,强调突出,引人注意,引人思考。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家国之思,赤子之情

(5)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明确: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此外还有长短句相结合(错落的句式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的写作特色

(6)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明确:“凄凉”寂寞冷落,“凄清”清冷凄凉,“凄楚”凄凉悲惨,“凄迷”悲伤怅惘。写出了景物凄凉而模糊的状态,是感情的递进,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7)“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明确:比喻、拟人化的手法,将朴实的事物写得具体形象可感,写出了雨天的情趣

3、余光中的语言之所以难懂是因为他语言带有诗的特质,走近看实际就是借助了一定的手法,那么他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对偶、排比

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叠词、独词成句、长句短句相结合

描摹物象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巧妙而细腻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使文章具有

特有的意韵和情境

5、课堂小结:

#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6、作业:选择最喜欢的文中的一句话,进行详细的赏析,写出具体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化用诗句,韵味十足

一、导入

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余光中不仅用诗一样的语言诉说乡愁,还用古典文化的魅力吹奏出清远的思乡之歌。今天就让我们去欣赏这样的歌。

二、教学过程

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引用或化用了古诗的句子(自由寻找)

学生回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教师补充: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2、思考这些句子分别化用或者引用了那些诗句,化用或活用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

(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回扣原文,说说这首诗写出中国高山什么特点?作者引用这些古诗句目的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物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的朦胧,迷离的特点,这一神韵正好和中国古典文化吻合,寄予了余先生深深的忧思,对家乡山水的怀念

(2)御沟冰泮水托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风入松(元)虞集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宋)志南

化用的是哪一首?有什么含义?

明确:第一首,京中做官要回南方

(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余先生在想起这首诗时同时想起了什么?

明确:离乡时的送别

(4)剑门道中遇微雨

(南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写这首诗时为何黯然销魂?余光中化用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滋味?

明确:远游。游子在外不能归家的苦楚

(5)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使余光中想到了他的什么年代?

明确:少年时代的美好

(6)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化用这首诗余先生的心情如何?

明确: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对良辰美景不能享受只能回味的失落(7)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的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漫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余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想到这首诗的?

明确:凄凉,凄美,凄楚乡愁

(8)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什么?

明确:中国山水文化天然宁静之美,心会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白居易《长恨歌》

这又体现中国风景的什么特点?明确:景物的朦胧迷离之美

(9)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变现了江南风景的什么魅力?

明确: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总结:借对中国风景、中国山水的赞美,表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传达出对大陆的眷恋

(10)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不同的年龄听雨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明确:少年年幼无知,在灯下听雨,听故事,温馨。中年漂泊异乡,沧桑。老年是面对的是国家的分裂,浓浓的伤感。听雨也就是听人生。

三、课堂小结:余光中的文化内涵相当深厚,他的这篇《听听那冷雨》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化用在课文之中,却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领我们自然进入古典的情境,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风景,聆听了雨的声音,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体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却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古稀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之情。

四、作业:根据你所掌握的关于雨的诗词,或化用或引用,写写你心中的冷雨。

补充:课堂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渗透了学生自己的思考,比如:

说到对雨的感受,作者一会儿用“他是厦门人”“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又说“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他”是否是一个人或者是一种人?

明确:文中大多数的他指像作者一样漂泊在外的游子,而十年前中的他是指祖国大陆,大陆的文革是一场文化的腥风血雨,许多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不仅是对人心的摧残,更是对文化的劫难。作者这样说说明自己的痛心,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教学效果:先从弄清思路理清头绪,看懂文章入手,学生不会在赏析语句品味语言时摸不着头脑。最后的活用诗句部分,有些学生能够找到出处,有一些不清楚。总体看来比较实用。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因为优美的语言像诗一样,所以就带有了含蓄朦胧的特点,再加上学生没有离家漂泊的切身感受,古典文化的积淀不够,也就相应的带来了学生难以读懂的问题。而对于老师,如此长篇幅的散文,如何把握,引领学生抓住重点,既领略文章之美又学会赏析理解散文,实在是有些不好入手,甚至难以下手,难教。

难懂难教不是意味着不学不教。我力求从语文本身的特点入手,先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理解,让学生能够理解这篇散文的主旨。因为读懂是第一步,也是学生进一步赏析的基础。其次,进入美感品读,让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粗浅的赏析,再告之以方法,理性的赏析品味。最后,因为余光中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再从活用诗句的角度进行个别赏析,最终理解文章中自始至终的意境,也为学生的古典文化做一个积累。

没有很特别的设计,只是自己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的一次尝试,从结果来看,学生能够从不懂到看懂,再由看懂体会到明白原来有这样的内涵,真正读懂会欣赏会理解。我觉得,这是语文教学的初衷吧。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

听听那冷雨 【文本导读】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作者卡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惊蛰.( ) ②裾.边( ) ③仓颉.( )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 )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⑨氤氲 ..( ) ⑩沁.鼻( ) ?岑.寂( ) ?断柯.折枝( ) ?蓊郁 ..( ) ?一峰半壑.( ) ?山隐水迢.( )

《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1、容易读错的字 惊蛰.zhé裙裾.jū孺.rú慕仓颉.jié滂.滂沱.pāngtuó沱薄荷 ..bò·he 蠕.rú动氤氲 ..kēng ..yīnyūn 岑.cén寂肘.zhǒu关节冉.冉rǎn 铿铿 纤.xiān手晌.shǎng午湿黏黏.nián 苔.tái藓.xiǎn 挟.xié来 掀.xiān翻滂滂沛.沛pèi 忐忑 ..tǎntè惊悸.jì寒濑.lài 舐舐.shì擎.qíng天啾啾.jiū屋椽.chuán潜.意识qián 2、容易写错的字 惊蛰【海蜇、蜂螫(蛰)】凭(平)空【平白无故、平添】 三番五次沉思冥想青霭 3、容易混淆的词语 【春寒料峭】形容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注意这个成语在时间上的限制。 【想入非非】有两个意义: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第二个意义是常用义,是贬义,因此要注意带有中性色彩的第一个意义。 【百读不厌】形容诗文含义精深,引人入胜。该成语只形容诗文一类的文字读物,强调的是读物的精彩,不表示自己读的次数多,也不表示自己的喜爱程度。 【百思不解】“百思不解”强调思考次数之多,“大惑不解”强调的是疑惑之深。 【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或事出意外使人震惊。注意该成语的适用对象。 4、作家作品 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其《逍遥游》散文集后记中,“在《逍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这一类作品里,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

(完整版)《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听听那冷雨》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雷电霹雹(báo) B.滂沱(tuó)青霭(ǎi)仓颉(jí)淅淅沥沥(lì) C.氤氲(yūn)羯鼓(jié)潺潺(chán)一峰半壑(hè) D.寒濑(lài)岑寂(cán)惊蛰(zhé)鸟声啾啾(jiū)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淋淋离离宛然窥见乍现 B.千变万化骇人翁郁嗅闻 C.惊心动魄迷离清爽擎天 D.心寒眸酸按磨幽暗晌午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是不可能的。 ②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吧。 ③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侵到他舌底,心底。 A.基本进而径直 B.基本反而一直 C.几乎进而径直 D.几乎反而一直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是一部让人们百看不厌的百科全书。 B.印度洋大海啸制造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剧。 C.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D.他把捡到的钱包送到办公室后,碰到人看他,脸上露出忐忐忑忑的神情。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 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许回来中国。 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句是() A.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 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我的血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一、学习目标 1.欣赏“雨”的意象美。 2.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二、学习重点 1.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三、学习难点 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四、课前预习 1.文题为《听听那冷雨》,可见作者重点是要写听雨,文章是不是所有的语段都在写“听雨”?请浏览课文,抓住提示性词句,从对雨的不同观察角度着手,来理清全文思路,梳理文章脉络。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 雨情听雨 2.作者听雨后有什么联想、感受? 3.除了听觉外,作者还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的?写出了雨的哪些特点? 4.(1)第5节中,作者化用蒋捷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悟。请阅读“知识链接”部分的原词及注解,说说该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分别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哪些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2)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这首词呢? 5.作者为什么要选“雨”这个意象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在“雨”之前加“冷”字?为什么还要在“冷雨”前加上“那”字,为什么不用“这”? 6.以“听雨”部分为主(也可到其他段落中寻找),请分别从句式(长短句)、叠词、修辞等方面各找出你最欣赏的1句话,赏析在下面的空白处。 地点感受 第5节 第6-7节 第8-10节 《必修二》学案 1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代表诗作: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文本中的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之时。咸淳十年(1274)成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其他有关“雨”的名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巴山夜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南唐·李煜《浪淘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声声慢》 2

听听那冷雨中的诗句

《听听那冷雨》中出现的一些诗句 1、杏花春雨江南 虞集《风入松》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 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这是元人虞集所写的一首《风入松》词。通观《风入松》全词,在艺术上毕竟没有什么特出之处,倒是煞尾的“杏花春雨江南”一句,如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三中所说具有“自然风韵”,为全词生色不少。短短六字,排列三样物色,把具体性与概括性统一起来,融合写实与写意,达到了诗中有画、景中有情的妙境。虞集对这句词似乎颇为得意,在《腊月偶题》诗中又写道:“杏花春雨在江南。”可是,因为牵于诗律而添一“在”字,却失去了原句空灵的气象、蕴藉的情致。原句在当时即为人传诵,陈旅《题虞先生词后》诗说:“先生归卧江南雨,谁为掀帘看杏花。”着“掀帘”二字,同样太实,显得境界狭小,笔力窘弱。还是原句六字,既突出了地区、季节、景物的典型特征,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又以少总多,以实带虚,给读者留下运用自己生活体验、发挥自己审美想象的余地,与作者共同去完成一幅南国春艳图的艺术创造。 2“荡胸生层云”选自《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简评: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3“商略黄昏雨”选自《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燕(yan1)雁:北国燕赵之地。 拟共天随住: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住松江,近苏州。当时杨万里等人要用陆的天然情趣,来救江西诗派的瘦硬之风。白石虽是江西人,论诗却是膺服陆龟蒙的。陆龟蒙不羡权贵,恬淡江湖的性格,也很合白石的脾胃。 【字词释义】 商略:商量,酝酿。此处指遥望山峰,雨意很浓。 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宋词凡用四桥,大半皆谓吴江城外之甘泉桥……。《苏州志》:甘泉桥旧名第四桥。”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的教学设计 1、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1、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句。 2、熟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和你有疑惑的地方。 3、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直接出示课题《听听那冷雨》 师:雨是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春雨绵绵、秋雨潇潇。雨落在地上,有时也落在人的心上,引人遐想,勾人情思。文人笔下的雨更是词句优美,意象多端。谁能来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请2—3位学生回答。教师幻灯展示以下诗句: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

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 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师:当你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时,会获得哪些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 信息:内心凄凉、乡愁等。疑问:他是怎么“听雨”的?听到了什么?为什么选择“听雨”,而不是看雨或思雨呢?为什么选择“雨”,而不选择风或雪?为什么“雨”的前面加了“冷”?…… 过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太多的问题,这是一篇值得大家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文章。 师:这节课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个问题,也许它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究竟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情感的寄托,而不选风或雪?从中又寄托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朗读课文1—4节,从文中找出依据来。【PP3展示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潇潇冷雨中去探求答案吧。 学生自读文章。圈划文中的关键词或语句。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

[作者及写作背景]见《基础训练》5页 [预习自测] 一、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1)单音字 料峭.( ) 琐屑. ( ) 啾.啾( ) 空濛. ( ) 岑.寂( ) 黔.首( ) 寒濑. ( ) 青霭.( ) 峰壑.( ) 羯. 鼓( ) 仓颉.( ) 舐.( ) 咀嚼. ( ) 皑.皑( ) 霏.霏( ) 苔藓. ( ) 沁.鼻( ) 滂沛..( ) 淅沥..( ) 忐忑..( ) 氤氲..( ) 惊蛰. ( ) (2)多音字 劲 干劲( ) 粘 粘土( ) 强劲( ) 粘贴( ) 佛 佛经( ) 荷花( ) 仿佛( ) 荷 荷重( ) 薄荷( ) 折 打折( ) 露 展露( ) 折腾( ) 露马脚( ) 宿 星宿( ) 纤 纤长( ) 宿敌( ) 纤夫( ) 2.辨析组词 空m éng ( ) 寒l ài ( ) 柠m éng ( ) 水t ǎ( ) m éng ( )昽 天l ài ( ) m éng ( )眬 ni án ( )度 j ìng ( )旅 zh ān ( )连 j ǐng ( )椎 围r ào ( ) r ú( )雅 妖r áo ( ) r ú( )慕 富r áo ( ) r ú( )染 sh ì( )犊情深

tiǎn()盘子 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加以积累。 二、预习思考:1.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 2.从文章的冷雨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3.读了本文之后,你对文章总的感觉怎么样? [咬文嚼字] 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2.从文章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3.文章第六段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岭美在哪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5.作者一再写到“雨”,那么“雨”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神”是什么? 四、补充本文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宋)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唐)杜牧《清明》

[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

[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问题补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4)题。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 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25 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灾难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大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这种美

感,岂是什么rain 和pluie 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20 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情调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25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鲁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的韵律美,解读本文中的特色语言(叠词,长句,诗词化用等)并能仿写。 2. 体味古典文化的魅力。 3. 感受作者低沉婉转、清冷缠绵的情感之美。 【学法指导】 诵读,鉴赏交流 【课前预习】 一、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幼时在家乡读书。9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1940年进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已迁回南京)。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选读了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在厦门的《江声日报》和《晨光报》上发表诗作10余首。同年7月随父母到香港,失学一年。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23岁台大外文系毕业。之后在军中当了3年的翻译官,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58年去美国,在依阿华大学读美国文学及英文写作课,获艺术硕士学位。1964年再次赴美,讲学1年,教授中国文学。1969年第3次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教书。1971年返台,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自称“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等。诗的代表作是《乡愁》。著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评著有《梵谷传》。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反映了台湾整个诗坛30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因此,余光中又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编写人:李龙美审稿人:高一语文组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 滂沱 ..()空濛.()蠕.()动咬啮.() 氤氲 ..()岑.()寂幽黯.()羯.()鼓 寒濑.()舔舐.()啁啾 ..() 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 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 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 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 ②氤氲: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濑: ⑥石破天惊: ⑦想入非非: 4.文学常识 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 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二)佳句赏析 1.“先是料料峭峭……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3.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4、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优美的句子加赏析

优美的句子加赏析 优美的句子加赏析 1、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4、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 ――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 ――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 ――张爱玲《心愿》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

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 ――《秋叶》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 ――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9、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副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辩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译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我们!都有责任! 赏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已,这件事不能这么做,会造成怎样怎样的`后果。这就是责任! 1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11、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在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 赏析:该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 12、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浮生若梦”,“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

听听那冷雨导学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时间:2013年11月24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积累文中出现的相关多音字。 2.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 3.领会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培养学生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 4.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课时安排】4课时 课前预习案 【习得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籁.()舔舐.()寒濑.()氤氲 ..()滂沱 ..() 鞭挞.()岑.寂()沁.鼻()咬啮.()铿锵 ..() 啁啾 ..()揪.住()铁锹.()愀.然()如椽.大笔()仓颉.()寒濑.()水獭.()巷.道()街巷.() 2、记准下列加点词语并掌握划线成语的意思 想入非非石破天惊三番.五次惊蛰.海蜇.元宵.云霄.倾泻.泄.密 3、介绍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1949年赴香港,1950年到台湾。几十年来,余关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课堂学习案 1、自主学习 (1)作者写了哪些地方和哪些时候的雨,又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的? (2)“冷”包含着怎样的含义?(提示:表层和内在两层含义) 2、合作学习

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特点。(可从句式(长短句)、叠词、修辞等方面品味,提倡个性化品读、多元化品读,开拓创新阅读空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迁移训练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以“我心中的冷雨”为话题写一段短文。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 (3)字数:300字以上。 课后延伸案 (一)《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出自语文必修二教材“慢慢走,欣赏啊”板块。这是一篇诗质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 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 的眷恋。 学情分析:学生虽已初步涉足鉴赏散文的方法,但这篇散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学生基础不太好,又没有充分的时间来预习,作为第一课时,要想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 度,比较困难。 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积累文中出现的相关字音。 2、培养学生提炼、概括信息能力;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 教学重难点:从句式、叠词、修辞等方面品味文章语言 教法设计:品读法、讨论法、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蒋捷《虞美人听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李白杜甫是这样,蒋捷也是这样,余光中更是这样。乡愁这场雨从秦汉下到唐宋,从唐宋下到现在。到处都听得见这雨声,淋淋沥沥,淋漓至今。今天,就让我们伴着那雨声,去感受一下那剪不断的,跨越时空而来的无尽的乡愁。 二、速读课文(标出序号,划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和不好理解的句子),感知文章内容。 三、总体把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1、作者写了听雨,仅仅是听吗?又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的?(利用这两个问题带领学生探索文章的脉络和基本技巧) 参考: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第5节开头有一句承上启下局为答题关键“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和寻找关键句子的能力。)第1节、第2节可以概括为感觉或“想”(第1节中多次出现,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2、为什么写听雨?(“雨”之意境) (从经典古诗中体会意象的主观色彩)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这是喜雨、好雨,心暖则雨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这是苦雨、寒雨,心苦而雨寒。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 3、写听雨,为什么选择冷雨?

《听听那冷雨》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以描写望着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着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于他的诗。《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的修辞" 技巧吧 (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

听听那冷雨 (2)

《听听那冷雨》听课反思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李雪梅 听了湛江一中董老师的一堂“高效”语文课,感慨良多。董老师尝试的是“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是高效性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一般包括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能多于10分钟,包括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点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而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 基于以上对高效课堂的定义,再来理解董老师的高效课堂教学。毋庸置疑,董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仪态磊落大方,声音高昂有力富有感染,略带沙哑低沉的嗓音是对余光中这位乡愁诗人的最好阐释。当董老师说到余光中的诗《浪子回头》里面那两句“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时,作为听众的我,心中猛然一震,从此

余光中的形象在心里定格。由此我佩服董老师的教学功力已然达到了一种高妙境界。 董老师是第一次尝试这种课,所以讲授的时间就多了一些。他以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导入,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乡愁的氛围,接下来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余光中的《乡愁》诗。把学生带入到了乡愁的体验之中。然后老师讲作者余光中并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任务。本该不到十分钟的讲解变成了30多分钟。好在在这段时间里,有的学生主动查阅工具书,完成了导学案中第一部分的预习任务。接着进入高效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全班按照空间顺序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巡查本组组员的学习情况。每两个小组完成的任务是一样的,这样有助于进行答案的对比。然后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并讲解为什么。在各小组进行自主探究之前,董老师也对任务进行了分析示例。以鉴赏句子为例,要求要从写作手法这个角度入手。这样,学生清楚了自己做什么、怎么做,顺利地进入了这一环节的学习。由于每组任务量不大,这一环节学生用时并不多,完成的效果也比较好。也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动口、动手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极好的促进。但董老师对学生写下来的答案不置可否、不做臧否,他的观点是只要学生的思路对就可以,不纠正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想象,不耿耿于遣词用句,不汲汲于层次表达,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听听那冷雨 学案 (3)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听听那冷雨学案 年轻的时候,余光中戏称自己可以“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他对写作四度空间的定义:诗、散文、评论和翻译。对于每一项,他都有其独爱之处,正如他所说:“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 “我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古典文学比较爱好。虽然我是从事新文学的创作,不过我觉得我作品的基调,主要的灵感,感情的来源,主要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白天教的是英文,晚上写的是中文。……在文学上,我追求的是四样东西,诗、散文、评论、翻译。我的这四个追求,是我生命的‘四度空间’。” 美 字 体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赏美文 不朽,是一堆顽石?(节选) 余光中 那天在悠悠的西敏古寺里,众鬼寂寂,所有的石像什么也没说。游客自纽约来,游客自欧陆来,左顾右盼,争先恐后,一批批的游客,也吓得什么都不敢妄说。岑寂中,只听得那该死的向导,无礼加上无知,在空厅堂上指东点西,制造合法的噪音。十个向导,有九个进不了天国。但最后,那卑微继续的噪音,亦如历史上大小事件的骚响一样,终于寂灭,在西敏古寺深沉的肃穆之中。游客散后,他兀自坐在大理石精之间,低回久不能去。 那些石精铜怪,千魂百魄的噤嘿之中,自有一种冥冥的雄辩,再响的噪音也辩它不赢,一层深似一层的阴影里,有一种音乐,灰扑扑地安抚他敏感的神经。当晚回到旅舍,他告诉自己的日记:“那是一座特大号的鬼屋。徘徊在幽光中,被那样的鬼所祟,却是无比的安慰。 大过瘾。大感动。那样的被祟等于被祝福。很久,没有流那样的泪了。” 说它是一座特大号的鬼屋,一点也没错。在那座嵯峨的中世纪古寺里,幢幢作祟的鬼魂,可分三类。掘墓埋骨的,是实鬼。立碑留名的,是虚鬼。勒石供像的一类,有虚有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