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和斯密的分配理论的异同

李嘉图和斯密的分配理论的异同
李嘉图和斯密的分配理论的异同

经济学说史

—关于分配理论的异同

专业:经济学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号:0815124055

姓名:闫迁迁

在亚当斯密时代,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刚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确立,急需发展生产,斯密等人关注的中心是资本累积对于财富分配的影响问题,则被看作是一个次要和附带的问题。而李嘉图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越来越感觉到,资本累积的规模依存于资本利润的大小,而利润大小又与地主和工人的分配大小直接相关。由于地主阶级掌管了大量的土地,资本家不得不从地主手中租用土地而支付地租,致使资本家的利润减少,严重制约资本积累的扩大。资本家希望地租越少越好,执掌政权的地主阶级则想方设法保持高额地租。于是,李嘉图站在产业资产的角度,担当起了向地主阶级开炮的历史重任,试图从理论论证地租的不合理性,以捍卫资本家的利益。李嘉图的政治敏感度如同其在证卷市场上的敏感度一样高,他抓住分配问题作为自己以经济学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正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

李嘉图虽然以分配作为研究的主要任务,但是,他毕竟是一位生产经济学专家,他认为生产优先于分配,生产第一性,分配第二性,他以生产为落脚点来研究分配。所以,他不仅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且处处与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没有孤立地考察分配问题。他的主观意图也在于,通过对各方面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

李嘉图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第一,商品的价值被分割为资本、利润、地租三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对立,而地租是工资和利润的主要对立面;第二,工资的大小决定于工人家属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实际工资有下降的趋势;第三,利润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地租的余额,工资是决定利润的关键因素,利润率存下降的趋势;第四,地租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的利润的余额,地租和上涨的趋势。

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卫生、以工资为生和以利润为生这三种的收入。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同时,分配理论也是李嘉图经济理论的中心,他在《原理》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社会产品是在资本家,地主,商人之间分配的,“确立支配这中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利润和资本的积累,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加。李嘉图研究分配问题,是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的,他试图通过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立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基本收入。但是他和斯密一样,忽视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他比斯密更关心这些经济范畴之间的数据分析。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

一、斯密与李嘉图在工资分配理论的异同

斯密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工资理论。第一种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的报酬,是由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构成的,但它仅仅是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者维持其基本生活、延续后代所必须的收入。这种工资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第二种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在斯密看来,劳动

同其他商品一样,也有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劳动的市场价格是由资本家和工人双方在竞争所确定的劳动价格,它以劳动的自然价格为中心,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上下波动。这种工资理论是以生产费用论为基础的。

李嘉图则始终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分析工资,他认为工资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说:“劳动正像其它一切可以买卖并且可以在数量上增加或减少的物品一样,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在李嘉图看来,决定工资的既不是工人得到的货币,也不是工人得到的生活资料,而是决定于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工资的高低问题上,斯密说过:“充足的劳动报酬,鼓励普通人民增值,因而鼓励他们勤勉。劳动工资,是勤勉的奖励。丰富的生活资料,使劳动者体力增进,而生活改善和晚景优裕的愉快希望,使他们益加努力。所以,高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总是比低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活泼、勤勉和敏捷。”由此可以看出,斯密认为高工资对工人和资本家都是有利的。

在工资变动规律的问题上,斯密以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理论为基础,研究工资变动的规律。斯密还详细考察了资本积累、经济发展等因素通过对劳动力供求市场的变动。他认为在经济繁荣的国家,资本积累不断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是工资水平会提高。李嘉图也以劳动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为基础,他指出,劳动的自然价格是劳动的市场价格涨落的中心。劳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会上涨,供过于求时就会下跌。

二、斯密与李嘉图在利润分配理论的异同

斯密也有两种利润理论。第一种是从劳动决定价值的角度分析的,斯密认为利润是工人创造出来的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劳动对原材料加工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第二种利润理论是从三种收入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他认为利润是工资的“自然报酬”,是构成价值源泉之一。斯密认为,利润是资本家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的收入,他说:“利润就是他的收入,也就是他生活资料的正当来源。”

李嘉图则始终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分析利润,从而发展了斯密利润理论中的科学因素,他始终把利润看成是劳动耗费的产物,是劳动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李嘉图说:“商品的全部价值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也就是说利润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耗费的结果。,

李嘉图还认为,工资和利润在量上存在着反比例关系,而在工资和利润的变化中,工资是变化的原因,利润是变化的结果。引起这种变化的最终原因,是生产资料(主要是谷物)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当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下降,工资也下降,从而使利润增加;当劳动生产率下降,生活资料的价值就提高,工资也提高,从而使利润下降。在利润变动趋势的问题上,斯密认为国,但是他并不关心利润的源泉和本质,而只是关心随时间变化的利润率水平。他预测随时间发展利润率将下降,下降有三个理由:

1、资本积累会导致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结果使得工资上升,工资的上涨会导致利润的下降。

2、商品市场的竞争,产量的增加使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加剧,结果使商品价格的下降和利润的下降。

3、投资市场的竞争,斯密也觉得投资机会是有限的,资本积累的增加,只能会使利润下降。

李嘉图则认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耕种不断从优等地转向中等地和劣等地,单位农产品价值和价格要不断提高,因而使利润和利润率下降。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存在,不利于资本的积累,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李嘉图的利润理论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理论,他在利润理论中,揭示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工人和资本家利益的对立,但是他所讨论的对立关系只局限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也就是只从劳动时间不变为前提。

三、斯密与李嘉图在地租分配理论的异同

斯密的地租理论有四种。第一种工资理论认为:地租也是工人劳动所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的劳动的生产物或其价值在其工资、利润以外的一种扣除,是地主阶级“不劳而获”的收入;第二种工资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本身的产物,是土地的自然报酬,因而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商品价值的源泉。第三种工资理论认为: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或是这种垄断价格的结果,因为农业有土地不能任意添加的结果。第四种工资理论认为,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是自然力参与生产的结果。

李嘉图认为,地租是支付给地主使用土地原有不可摧毁的生产力的那部分土地产品。李嘉图把农场主在获得利润后付给地主的通常所说的“地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包括改良土地、修建建筑物的资本的报酬,另一部分是使用原有土地的代价,他把后一部分作为地租。他清楚的区分了地租、资本和利息。既然对土地的投资已经取得了相应收入,地租不过是使用原有土地所付出的代价,李嘉图正确指出了,地租就是地主犹豫占有土地而取得的不劳而获的收入。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在地租产生的原因的问题上,李嘉图认为,地租是由于土地有限以及每块耕地的位置和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的。如果土地像空气和水一样,数量无限,其质地均一,地租就不会产生。可见,李嘉图在这里研究的是级差地租。他指出了级差地租存在的前提条件。在地租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上,他认为,是由于土地上述特性,随着人口的增加,仅靠优等地以及中等地上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不得不耕种劣等地。而同质量的资本和劳动投在优等地和中等地上收获的农产品比在同量面积列等地上多,因此,优等地中等地上生产的单位农产品中的劳动耗费比劣等地低,而农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劣等地上最大的劳动耗费。

这种劳动耗费决定的价值,使耕种劣等地的资本家也能得到普遍利润,即利润平均利润。优等地和中等地上的农产品价值小于由劣等地条件所决定的社会价值。李嘉图正确的从劳动价值论说明地租的产生,级差地租量取决于不同于土地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这样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错误说法。

李嘉图理论

李嘉图模型 大卫·李嘉图: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1)假设 1. 各国生产函数不同:假设只有H、F两国,两国生产率不同。(各国拥有不同的生产函数,相对优势的不同会引起国际贸易。) 2. 各国相对禀赋相同: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劳动是同质的。劳动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 3. 规模报酬不变:单一生产要素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 4. 各国消费偏好相同:假设世界仅生产X、Y两种产品。 5. 不存在扭曲:假设自由贸易,市场完全竞争。 (2)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一国某产品的边际生产率高于另一国。 相对优势:一国生产某产品的机会成本较另一国更低(一国两产品边际生产率之比与另一国相比较)。 (3)生产可能性边界 由于规模报酬不变,单一生产要素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其斜率的绝对值为生产Y产品(由Y轴所表示的产品)的机会成本。 当国际上两产品的相对价格与本国自给自足情况下的相对价格相异时,本国将专业于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该产品,进口另一产品,贸易由此产生。

贸易通过交换和专业化,提高贸易双方的总体福利。因此,只要一国以不同于本国自给自足时的价格参与贸易,该国就获利。如图,无论是在国际相对价格P1*还是P2*,H国的消费都在比贸易前更高的无差别曲线上。 (4)工资的作用 绝对优势对各国实际工资差异起决定性作用,而比较优势则决定贸易方向。(5)贸易利益的分配:大国与小国

设F国经济规模有所增长(通过增加要素禀赋,改进科技等方式),F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外平行移动。在世界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F国会希望出口更多X,进口更多Y,消费点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别曲线上,F国福利改善,如上图。 如上的变化可以通过超需求曲线来表示,如上图。假设H国无变化,而F 国经济规模由E f增大到E f’,原世界相对价格P*不可能保持不变。H国对X需求不变,而F对X的供给却有所增加,导致X的世界相对价格由P0*下降至P1*。F 国的贸易条件有所恶化,而H国的贸易条件有所改善。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教案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教案 [教材分析]: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这一本教材重点章节。第三章内容是从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来看,把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基本分为两大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而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理解掌握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有助于学生理解各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贸易,为什么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但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会感到抽象、深奥、枯燥、难懂,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案例、计算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解并运用于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一、从案例中得出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进一步引入到分工也存在于国与国之间,通过计算证明绝对成本理论 三、总结绝对成本理论的局限性,进而引出比较成本理论,并计算演示 四、对比“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 五、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 [教学目的]: 1、重点理解并掌握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2、掌握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分工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理论难点:运用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理论计算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教学方法]: 案例法、比较法、发现法、计算演示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案例: 小故事: 在美国东部住着皮尔先生和他的太太,一清早,他们被日本生产的索尼牌闹钟叫醒的。梦中他正在考虑应该买一辆德国生产的车还是购买一辆日本生产的车。在皮尔先生家里,每天的早餐是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 (2)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 (2010-03-16 10:49:42) 转载 标签: 分类:管理学 杂谈 摘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着,他们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都为后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大卫-李嘉图的思想也受到了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前人的影响,是对前人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上。本文就在他们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发表一下观点。 关键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地租 分配理论是:亚当-斯密全部经济学思想的核心,亚当-斯密在他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配理论。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利润为生这三种的收入。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 同时,分配理论也是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他在《原理》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社会产品是在地主、资本家、商人之间分配的,“确立支配这中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利润和资本的积累,影响着社会生产里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李嘉图研究分配问题,是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的,他试图通过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全部产品价值视为是由劳动创造的,它是社会上一切阶级收入的源泉。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基本收入。但是他和斯密一样,忽视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他比斯密更关心这些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工资在社会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起着决

浅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浅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高岩峰 国际经济与贸易2010306202310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简要说明了比较成本理论的思想和核心,阐述了此理论的优点与不足,说明了其现实意义,然后就其对中国贸易经济的启示给予了一定的说明。 关键词:比较成本理论;贸易推动;劳动价值论;经济扩张;比较成本理论的批判 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1.1“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系统的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比较成本理论的产生既是客观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发展的要求。在李嘉图生活的年代,机器大工业正在取代工场手工业,各国的经济技术差距拉大,甚至出现先进国家比后进国家处于全面优势的新格局。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是否仍然能够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1.2“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 李嘉图全面继承了斯密的经济思想,并在诸多问题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和

提高。在国际贸易理论问题上,李嘉图十分赞同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观点,并对斯密关于一个国家应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论点做了修正和完善,指出一个国家不仅能以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而且也能以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 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仅可以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进口该商品,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一系列简单的假定为前提。这些假定主要有: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两国间自由贸易,不存在贸易壁垒;劳动在国内具有完全流动性,但在两国之间完全缺乏流动性;没有税收与运输费用;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完全取决于劳动成本。 在李嘉图看来,在商品的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致力于生产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他举例说,“如果两个人都生产鞋和帽子,其中一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人具有优势,不过在帽子生产上只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5或20%,而在鞋的生产上却要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3或33%;那么,这个具有优势的人专门生产鞋,而那个处于劣势的人专门生产帽子,则对双方都有利。 将这种认识推广到国家间的对外贸易,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只要集中生产那些成本劣势较小的商品;而在各种商品

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异同分析

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异同分析 亚当斯密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与大卫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论述对近代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两人在劳动价值论上有着很大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本文就两人在劳动价值论上的异同做一下分析。 一、斯密和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的相似点 1、二者都对价值和交换价值做了区分 亚当斯密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排除了从使用价值中去寻求交换价值的决定问题。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他并不理解价值的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坚持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尺度的正确观点,但他比斯密前进了一步一方面,他既认识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也认识到了两者的联系,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他认为,如果某一种商品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完全不能满足人们任何一种欲望,那么不管这种商品如何稀少,也不管生产它时耗费了多少劳动,它就绝不会具有交换价值。在这里,李嘉图就反对了把使用价值看作可有可无的斯密的观点,接近于理解到实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两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所决定。 斯密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他认为,人们之间要经常交换物品,而人们要渠道任何物品,必须历经一定的“辛苦”和“麻烦”。这种“辛苦”和“麻烦”就是生产产品必须付出的代价。生产产品的代价就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不仅把交换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凝结的劳动量,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而李嘉图则明确指出,绝大多数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我的价值尺度是劳动量”。“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实在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实在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而且,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是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因而决定价值量的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与投入它们的劳动量成正比”。并且,李嘉图批评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其劳动价值论有不少的错误。一是混淆了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和交换到的劳动,而这两者在量上是不相等的,购买到的劳动不能成为价值的尺度;二是将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混为一谈。一种商品生产出来后它的价值可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但这种分配不仅不会影响到价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 理论的异同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异同探析 1、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不同点: (1)理论假设的不同:①规模报酬不变与规模报酬递增.在李嘉图那里,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保持不变的,也即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其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内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正是规模经济使得各国谋求通过扩大特定产品的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而获得成本优势并进而导致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理论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②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传统理论假定市场完全竞争,但现实中情况却并不如此,同时企业倾向于追求规模经济的追求。差异产品的存在时这种追求的结果也是其原因。同时,差异产品的消费也带来消费者福利的增加。这些假定都打破了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而开展国际贸易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2)分析角度的不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多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现代贸易理论认为,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需求不同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需求不同的原因可以是偏好不同,也可以是收入不同。前者认为各国偏好受其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后者的典型代表是重叠需求理论。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各国的比较优势是固定的,分析是静态的,现代贸易理论则对现实中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在一些产品中领先地位的变化做出了解释。2、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 (1)理论的发展都是现实的反应。前溯至斯密甚至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发展都是为了回应实践的需要、解释现实和为实践服务。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能够带来财富和福利的增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持。二战以后的现代贸易理论一个重要的使命是解释现实中大量出现的产业内贸易以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 (2)现代贸易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而不是否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带来相对成本的差异,并带来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不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带来不同国家在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也即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无论是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是因为规模经济导致了成本差异进而带来了比较利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是解释了比较优势在产品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动态转移;重叠需求导致贸易的原因也在于各国规模生产其代表性需求产品而产生的成本优势导致的比较优势。 (3)在理论的政策意义上来看,目前所有的贸易理论都倾向于支持贸易自由化。依赖于不同的假设,特别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理论对于现实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国际贸易理论都认为各国之间一定的专业化分工和交换能够带来福利的增加,这种福利可能表现为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消费品种的增加。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摘要:大卫李嘉图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他经济思想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点,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思想经济发展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

李嘉图剩余价值理论

读书报告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指挥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思想领导了社会主义事业,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学理论的经典著作。批判的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并阐述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本书的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是马克思对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和李嘉图的利润理论的分析。 李嘉图认为,利润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二是指剩余价值。而马克思认为李嘉图和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一样,没有区分剩余价值和利润。他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而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也不是就剩余价值的形式。马克思认为,李嘉图没有区分利润和剩余价值,也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没有了解到剩余价值的起源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且李嘉图把价值和费用混淆,提出了错误的地租理论,以至于得到错误的关于利润提高和降低的原因的规律。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因此应该从可变资本的关系来考虑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把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 而且,马克思发现,李嘉图的剩余价值论中无法解决劳动量和劳动的价值。并且李嘉图混淆了劳动和劳动能力。他认为价值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而且,李嘉图没有分析剩余价值的起源,即使他正确的规定了劳动的价值。同时,李嘉图在利润名义下研究的剩余价值的实质是相对剩余价值。 李嘉图认为,利润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工资取决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取决于食品的价格。马克思认为李嘉图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在全部资本都由可变资本组成,或全部资本都直接用于工资的场合,剩余价值和利润才是等同的。李嘉图认为,利润不影响价值,利润率也不影响生产价格。马克思认为,由于李嘉图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采取了错误的抽象,得到了错误的结论。 在批判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同时,马克思也肯定了李嘉图的部分理论。他认为一切不论是由分工、机器的改进、运输工具的完善还是由对外贸易引起的改良,总之,一切缩短制造和运输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方法,并由此降低劳动的价值,都会增加剩余价值,增加利润,从而使资本家阶级发财致富。 通过阅读,感受到了伟大的马克思的思想的严谨性。他分析了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找出了其中的错误并进行分析,让人信服。同时,也对马克思的了解更深入了,他涉足多个领域,且影响巨大,是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领导者。马克思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定将指引我们走向社会主义,达到共和社会。

赵:斯密与李嘉图马克思理论对比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VS马克思理论比较 2014-5-12

马克思的相关经济理论 小练习 1、在财富的形态问题上,斯密的主张与重商主义不同之处是() A.前者认为财富只能来源于生产领域,后者则认为财富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B.前者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后者认为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

C.前者主张“富国裕民”,后者认为民穷国富 D.前者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模式,后者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2.在经济发展史上,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他认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①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其交换价值也很大②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 ③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其使用价值也很大④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没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3、“任何一件物品的价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这说明() A.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价值决定的 B.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C.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使用价值 D.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实现 4.斯密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的实际费用的一部分。斯密的这种观点() ①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②认为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 ③认为例如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④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斯密认为,市场规模制约着分工,因此他认为()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市场规模 B.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C.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D.分工决定交换 6.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必须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最好的办法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快科技的进步 C.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7.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的阶级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它代表的是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它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C.它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 D.它不符合当时英国社会的现状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8.李嘉图认为:财富往往使在地租稳定甚或下降的时候增加最为迅速。这说明() A.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 B.降低地租可以增加资本积累 C.国家的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 D.一个国家只有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能是前进的 9.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与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相比,其进步性表现在() ①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②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③意识到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④看到了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时候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0.按照李嘉图的观点,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 A.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 B.雇佣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减少 C.雇佣工人与其他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D.资本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减少 11.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其意义是() A.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生活水平下降的真正原因 B.承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的趋势 C.有助于缓和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D.有助于资本主义社会国民财富的增长 12.下列观点同属李嘉图和斯密的主张的是() ①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②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 ③市场会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④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上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与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属于二者相同点的是() ①二者都认为通过对外贸易,各国从中可以得到好处②二者都认为各国有自己绝对优势的产品③二者都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④二者都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国贸贸易毕业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Abstract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m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 假设世界由A,B两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在分别生产X,Y两种产品,在国际分工发生以前,其要素(劳动)分配、产品产量的情况如下: 国家X产品劳动投入Y产品劳动投入 A国 6 4 B国 1 2 如图所示,分工前,B国劳动生产率明显地高于A国。世界的全部产出为4单位,每一国家消费X,Y产品各1单位。世界的全部劳动支出为13单位,A国为10单位,B国为3单位,劳动分配在X产品上为7单位,分配在Y产品上为6单位。世界的总消费为4单位产品。进行分工后,A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因而A国集中生产Y产品而放弃生产X产品,B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B国两项都优,取最优的X产品),因而B国集中生产X而放弃生产Y产品,情况如下: 国家X产品劳动投入Y产品劳动投入 A国0 10 B国 3 0 由表知分工后, 价值比例分析如下: A国此时生产为10/4(原投4产出1,故现为:10/4出2.5单位),即2.5单位的Y产品,B 国此时生产为3/1,即3单位的X产品。 A国在保持分工前1单位Y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1.5单位(1单位Y相当6/4单位的X产品即1.5单位的X产品)的Y产品来换取X产品进行消费;B国则在保持分工前1单位X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2单位的X产品来换取Y产品进行消费; 如果假设交换的比率为1X:1Y,则双方通过交换均可以得到利益,从而世界的消费也得到提高,劳动得到节约(分工前A国国内原要用1.5单位Y产品换一单位的X产品,而通过分工后A国只要拿1单位的Y产品(同国外的B国交换)就可换取X产品)。这就是比较利益所在! 在这里,贸易的基础在于利益的比较:以X产品为Y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A国的4/6小于B 国的2/1(即在A国X产品比Y产品值钱,用工多。);以Y产品为X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A 国的6/4大于B国的1/2(即在B国Y产品比X产品值钱)。这决定了交换的基础,即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而B国的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依照这一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便会存在双方的比较利益,双方的福利水平即全球的福利水平也会因此而得到增加。 生产要素比例说计算比较成本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inSnu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

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大卫?李嘉图1816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可以说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属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严格的假设前提即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差异。若去掉这个假设即若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完全一致的话李嘉图则回答不了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己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

李嘉图和斯密的分配理论的异同

经济学说史 —关于分配理论的异同 专业:经济学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号:0815124055 姓名:闫迁迁

在亚当斯密时代,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刚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确立,急需发展生产,斯密等人关注的中心是资本累积对于财富分配的影响问题,则被看作是一个次要和附带的问题。而李嘉图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越来越感觉到,资本累积的规模依存于资本利润的大小,而利润大小又与地主和工人的分配大小直接相关。由于地主阶级掌管了大量的土地,资本家不得不从地主手中租用土地而支付地租,致使资本家的利润减少,严重制约资本积累的扩大。资本家希望地租越少越好,执掌政权的地主阶级则想方设法保持高额地租。于是,李嘉图站在产业资产的角度,担当起了向地主阶级开炮的历史重任,试图从理论论证地租的不合理性,以捍卫资本家的利益。李嘉图的政治敏感度如同其在证卷市场上的敏感度一样高,他抓住分配问题作为自己以经济学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正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 李嘉图虽然以分配作为研究的主要任务,但是,他毕竟是一位生产经济学专家,他认为生产优先于分配,生产第一性,分配第二性,他以生产为落脚点来研究分配。所以,他不仅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且处处与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没有孤立地考察分配问题。他的主观意图也在于,通过对各方面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 李嘉图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第一,商品的价值被分割为资本、利润、地租三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对立,而地租是工资和利润的主要对立面;第二,工资的大小决定于工人家属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实际工资有下降的趋势;第三,利润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地租的余额,工资是决定利润的关键因素,利润率存下降的趋势;第四,地租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的利润的余额,地租和上涨的趋势。 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卫生、以工资为生和以利润为生这三种的收入。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同时,分配理论也是李嘉图经济理论的中心,他在《原理》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社会产品是在资本家,地主,商人之间分配的,“确立支配这中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利润和资本的积累,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加。李嘉图研究分配问题,是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的,他试图通过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立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基本收入。但是他和斯密一样,忽视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他比斯密更关心这些经济范畴之间的数据分析。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 一、斯密与李嘉图在工资分配理论的异同 斯密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工资理论。第一种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的报酬,是由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构成的,但它仅仅是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者维持其基本生活、延续后代所必须的收入。这种工资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第二种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在斯密看来,劳动

浅析李嘉图等价定理述评(一)

浅析李嘉图等价定理述评(一) 论文关键词:李嘉图等价:举债:征税论文摘要:在研究举债和征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西方经济学家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李嘉图等价定理因其严格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成立,但却提供了一个估计财政政策效果的有用框架。正确理解李嘉图公债理论,对于研究政府举债与征税的关系及两者对经济的影响,对于研究政府财政政策的选择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和公债的财富效应 1974年,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在其发表的《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的著名论文中,采用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视角,通过深奥的数学推理发现,赤字融资的补偿陆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在政府支出既定的条件下,发债和征税的经济效应是一样的。发债实质上是延期征税,理性消费者会预期到:在政府支出既定时,目前由于赤字融资而导致的税收减少,会使未来的税收更高,而且未来税收增加额的现值会等于目前税收的减少,居民不会因为购买公债而增加消费。强调了政府筹资是通过征税还是举债的方式,对消费没有任何影响。这种思想的政策含义极为深远,如果人人都认识到他们的纳税只是被推迟了,那么,政府借人债务的任何增加都将被私人储蓄的等额增加所抵消,结果国内总储蓄不变。既不存在消费扩张,也没有收入的乘数效应,投资的挤出也不会发生,当然未来的一代人也就不会承担由于举债而使资本减少的负担。经济活动同政府预算平衡时完全相同。这样,巴罗的思想就否定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举债在短期内影响总需求,长期内可能通过“挤出效应”影响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 巴罗的以上观点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在其发表的题为《巴罗的(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论中,首次将巴罗的上述观点命名为“李嘉图等价定理”。巴罗关于上述税收和公债等价的思想,最初应该归功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李嘉图认为政府举债和征税对经济影响的性质是相同的,即两者都会减少国家的生产资本。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17章中说:“一个国家为筹划战争费用或政府一般支出而课征的税,都是从该国的生产性劳动中取得的。这种开支每有节省,即使不是增加到纳税人的资本中,一般也会增加到他们的收入之中。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征集2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2000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课征的100万镑,只不过是由付这100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实际开支的是那2000万镑,而不是为那2000万镑必须支付的利息。付不付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一次征收2000万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每年课征100万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这段话可以概括为:(1)政府举债会使国家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2)公债利息是以税收支付。这种支付实际上是收入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国家的财富不会由此而发生变化;(3)政府征税也会使国家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但征税后不存在利息支付问题;(4)政府举债与征税对经济的影响性质相同,即二者都会使国家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 李嘉图等价的核心观点是公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公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李嘉图等价的逻辑基础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即假定能预见未来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通过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通过发行公债而不是征税为政府支出筹资,并没有减少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总的税收负担,惟一改变的是推迟了征税的时间。根据李嘉图等价的观点,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准确地预见到无限的未来,他们的消费安排不仅根据他们现期收入,而且根据他们预期的未来收入,为了支付未来因偿还公债而将要增加的税收,他们会减少现时的消费。而增加储蓄。从本质上说,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中性原理: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公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形成(国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 因素。国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资本积累来自利润。主张降低地租的方式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2、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他从一元劳动 价值论出发得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是来自于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一观点可以通过书上:观点 一劳动加到原料中去的价值量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分割为工资和利润。观点二地租是付给地主 的一部分土地产品,而土地产品的价值是由从生产到送上市场这一整个过程所必需的劳动总量决定的。(李嘉图的上述 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观点三:一国的产品要在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要正确判断各阶级的收入状况,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其所得的相关产品量。假设由于机器和农业的改良,总产品增加了一倍,如果工资、地租和利润都增加一倍,这时三者之间的比例就会和以前一样。但如果此时工资增长了一半,地租增长了四分之三,剩下的增量全部归于利润,那么,利润相对提高,而地租和工资相对下降了。

相对工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工资理论 李嘉图认为,从长期来看,价格反映了生产成本,可称之为“自然价格”。自然价格中的人力成本,是劳动者维生所需的花费。如果工资反映人力成本的话,那么工资必须保持在可以维生的水平。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会高于勉强维生的水平。相对工资——能购买的食物和必需品的数量。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以及供养家庭的能力,不应取决于其工资的货币数量,而应取决于这笔货币所能购买的实物和必需品的数量,即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利润理论 李嘉图认为,实际工资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利润的降低,因为货物销售的毛利可分为工资和净利两个部分。在论文《论利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差别与联系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差别与联系 区别1:理论基础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是新古典主义经济的代表核心人物,二人共同提出了H-O资源禀赋理论。 区别2:理论要素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表明当生产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即只考虑了单一的生产优劣势。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区别3: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产生机理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生产不同优势产品的能力不同产生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资源禀赋理论认为,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区别4:两种理论的假设条件 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 a.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b.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c.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d.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e.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f.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g.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h.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i.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j.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k.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