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

200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英语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

变革,分析其发展过程,探讨教育政策变化对英语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改革开放初期英语课程的改革(1978~1990)

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为了适应国际交流

和经济合作的需要,中国开始着手改革英语教育。首先是修订了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引入了更加实用的内容和交际能力教学。英语课程也从以文法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向了注重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教育模式。

在此期间,教育部还推出了一系列英语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国内外合作办学也开始兴起,引进了外籍教师和国外教材。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英语能力,为后续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1990~2000)

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了英语课程改革。教育部提

出了“终身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内容逐渐多样化,注重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外教材的使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展学生

听说能力方面。教育部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环境,提高他们的英语沟通能力。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教育资源开始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应用,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

四、教育政策变化对英语课程的影响(2000~2008)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政策逐渐走向国际化,英语教育

也面临新的变革。2001年,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强调英语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语言水平的提高。

英语课程从语言技能训练向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延伸,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与此同时,教师培训也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培养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五、课程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英语课程的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仍然存在,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改革措施来改善。其次,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然而,课程改革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对此,相关部门逐渐重视英语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

六、总结

通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

经历了从注重语言技能训练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教育政策变化对英语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课程内容和教

师培训也逐渐得到改进。然而,英语课程改革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和资源的均衡分配。

在未来,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应加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机会。只有这样,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在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相互交织的。

首先,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目前英语课程改革中最大的挑战之一。由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一些地区的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导致英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改革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以确保英语教育水平的统一和提高。

其次,应试教育倾向在英语教育中仍然存在。当前,英语课程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倾向不仅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也限制了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发展。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然而,英语课程改革也带来了许多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相关部门逐渐重视英语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实施英语普及计划,提供免费英语培训课程,以满足就业需求。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获取更多的英语学习

资源,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未来,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除了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学生的沟通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改革应加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机会。

总之,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资源的均衡分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将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在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挑战和机遇。首先,挑战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英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项枯燥的任务,因此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同时,课程改革也需要解决学生学习英语的难题,例如语法和发音等方面的困难。

然而,英语课程改革也带来了许多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相关部门逐渐重视英语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实施英语普及计划,提供免费英语培训课程,以满足就业需求。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获取更多的英语学习资源,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未来,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除了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学生的沟通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实践性任务和项目学习来实现。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英语课程改革还需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在一些贫困地区,学生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英语教育资源,这导致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竞争力相对较低。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机会。

同时,改革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知识,以便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因此,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总之,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资源的均衡分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将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三十年

迹,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整顿恢复,大致上是从197 8年到80年代中期。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改革以探索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其主要内容,同时在大纲制订和执行、教材建设、教法试验、测试评估等方面都有所建树。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延续到目前,主要特征是狠抓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精品课和精品教材建设,对于前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进行反思,为英语专业的学科重新定位,从而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当时英语专业面临“三无”的局面??一无大纲、二无计划、三无教材。文革中使用的教材已经无法再使用,而新的教材还没有编写出来。当时教师中的说法是“无米下锅”或者是“等米下锅”。1 978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英语教材会议,对于国外教材的引进和国内教材的编写作了初步的探讨。1980年8月在烟台通过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

课教学大纲,之后又经过修订,在全国试行。虽然当时还不可能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但这毕竟是文革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第一份大纲,对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恢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年11月在青岛召开了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大会,王佐良教授任第一届编审委员会主任,会上制订了1980-1985年外语专业教材编写计划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工作条例》。198 1年7月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在大连召开了全国性的英语教材会议,由编审委员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许国璋教授主持。会议敦促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北京大学、广州外国语学院等教材编写单位尽快完成各自承担的基础英语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在编审委员会下面设了两个办公室,北方办公室设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南方办公室设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在此期间,教育部恢复了研究生教育,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共设5个,即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批准博士生导师共9名;硕士点共设28个,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广州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等。1984年国务院批准第二批博士点和硕士点授予单位,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增加了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学院两个博士点。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和博士点的建立对于我国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年培养的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和硕士已经成为今日我国英语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有些则更成为学术带头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 200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英语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 变革,分析其发展过程,探讨教育政策变化对英语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改革开放初期英语课程的改革(1978~1990) 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为了适应国际交流 和经济合作的需要,中国开始着手改革英语教育。首先是修订了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引入了更加实用的内容和交际能力教学。英语课程也从以文法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向了注重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教育模式。 在此期间,教育部还推出了一系列英语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国内外合作办学也开始兴起,引进了外籍教师和国外教材。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英语能力,为后续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1990~2000) 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了英语课程改革。教育部提 出了“终身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内容逐渐多样化,注重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外教材的使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展学生

听说能力方面。教育部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环境,提高他们的英语沟通能力。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教育资源开始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应用,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 四、教育政策变化对英语课程的影响(2000~2008)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政策逐渐走向国际化,英语教育 也面临新的变革。2001年,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强调英语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语言水平的提高。 英语课程从语言技能训练向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延伸,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与此同时,教师培训也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培养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五、课程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英语课程的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仍然存在,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改革措施来改善。其次,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然而,课程改革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对此,相关部门逐渐重视英语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 六、总结 通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 经历了从注重语言技能训练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教育政策变化对英语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课程内容和教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①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① 【摘要】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自起源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曲折中不断探索,教育目的趋于科学化,由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学习逐步发展到以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从增加思维情感教育,再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增加国际理解和世界意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师资力量合理化,培训师资,增加师资数量,提高师资质量。注重学生主体化,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学习方式多样化,多样化手段导入教学内容。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教育目的;师资力量;学生主体;学习方式 一、引言 我国外语教学曲折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本文简单回顾了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从教育目的,师资力量、学生的主体化、以及学习方式多样化四个方面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 二、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自元代的“回回国子学”到建国前的外语教学,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并受到重视。建国后,俄语学习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英语在困境中艰难生存,发展缓慢。1957年到1965年,外语教育受到大跃进、反右倾等的政治运动的影响,突击英语教学,制定了不符实实际的一系列课程标准,但与此同时,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培养了国家所急需的外语人才。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语教学完全停滞,英语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英语迅速恢复并蓬勃发展,改革全面展开,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测试评估等取了重大发展。 三、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 (1)教育目的科学化 纵观我国英语教学的历史,教育目标逐步趋向于科学化。由20世纪以前以语法翻译法为依托来培养外语实用人才,到现在我国的课程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额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变,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的进步。 (2)师资力量合理化 随着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跨文化合作交流的日益密切,外语师资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事实《2003——2007年教育整形行动计划》之后,外语教师教育工作得到很大发展。1949——1956年迅速发展的俄语

【毕业论文选题】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语言基本技能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比较熟练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英语研究和教学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则是对你学习成果的检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以下选题以供参考。 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一: 1、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育图景 2、从“能力本位”到“表现标准本位” 3、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 4、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研究 5、中国聋校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6、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 7、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8、大学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9、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10、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 11、引导智慧生成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 12、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政策的战略演变 13、教育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 14、教育实习对英语教育硕士教师信念的影响研究 15、英语教育硕士实习生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 16、乌鲁木齐市中学少数民族双语班英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17、中学生英语学习态度与情感教育研究 18、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 19、英语教育硕士项目的实效及改进策略研究 1

20、国外MOOC视频在专业英语视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1、英语浸入式环境下学前儿童家庭英语教育的实践研究 22、《K-12STEM教育通用评估体系》翻译报告 23、教育实习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24、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的理解 25、基于岗位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26、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7、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8、初中英语课堂上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状况的调查研究 29、赏识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0、小学英语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 31、探析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32、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研究 33、英语国际化形势下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史研究 34、在英语师范教育课程中培养教学知识 35、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反思 36、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英语语音教学个案研究 37、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8、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 39、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40、教育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二: 41、新教传教士与晚清英语教育 42、以合作学习为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研究 43、英美职前教师教育实习之比较研究 2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聚焦中小学英语教学 编者按:英语是外语,但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英语学科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研究方面都有很大进展,可以说是实现了?和平革命?。但是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诟病也不绝于耳,?费时低效?、?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曾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认识中小学英语教学?怎样面对新课程下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存着这样的设问,《中国教育报》特别策划了?聚焦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专题,并邀请到了英语教育界的专家、富有经验的中小学教研员、教师等,一起寻找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轨迹,直面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些基本的理念问题及新课程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浙江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张强老师在本人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向共同体其他成员推荐了这组文章,希望通过大家的认真学习,引发我们对英语教学的思考,并对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引导。 聚焦中小学英语教学之一 30年:中小学英语课程演绎?和平革命? 刘道义 英语课程从曲折走向有序 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之一,许多国家都把英语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中国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育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起起伏伏,走过了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1978年至今,英语教育在我国的中小学呈现出了直线发展的趋势,英语逐渐成为中小学校的主要基础课之一,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重要。 30年间,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0年):英语教学大纲研制工作启动。当时,我国的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还基本处于起步状态,教学大纲的制订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还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冲破?左?的思潮束缚。 这一阶段,我国共制订了4个英语教学大纲: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第一阶段的大纲修订与第二阶段的大纲编订实际上有一段并行的时期。 仔细分析第一阶段的4个大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以下进步:一是外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确立,外语成为我国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从1983年起,凡学过外语的初中学生,报考高中要考外语,成绩百分之百计入总分。到了90年代,外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英语更是在社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道义 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88年,1988年至2001年,2001年至今。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小学英语教材不断改革创新。现在,分别介绍三个历史阶段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制情况及其特点。 一、以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为基础编制的通用中小学英语教材 1978年,全国教材会议英语编写组编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并且编写了小学英语课本六册、初中英语课本六册和高中英语课本二册。此外,为了适应当时高中英语教学的需要,1979年秋季编辑出版了程度较低的过渡性的高中代用课本二册。配合各册课本使用还编写了供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这套教材对拨乱反正,纠正不顾外语教学规律突出政治的错误倾向,对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80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2年秋,中小学开始使用新编的英语课本(小学1~4册,初中1~6册)。接着,在1984年开始使用高中课本(1~3册)。这一套统编教材一直用到1998年(最后一届高三学生),是建国后使用时间最长的英语教材。这个期间,尽管教学大纲几经调整,但教材没有做大的变动,仅相应作了修订和调整(主要是减轻分量)。领导这段时期教材编制工作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志公和唐钧。 1986年11月,根据“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明确教学要求”的原则,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了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这个大纲确定,中学外语科有两个起点,一个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另一个是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其要求接近初中一年级开始的外语课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大纲的精神,听取了广大师生对现行教材的意见,对教材作了适当的修订,降低了难度。也就是根据这个大纲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人教社在现行初、高中教材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高中起始的英语教材,共六册。 从1978年到1992年,全国各地中小学使用一套通用教材,称为“统编教材”。当时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的编者受20世纪中期的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的影响较大,而且参考了以此理论为基础编写的大量外国引进版教材。分析起来,我国那个时期的通用教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运用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 当时谈到语言知识,仅限于语音、语法和词汇。教材十分重视对英语的语言知识作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安排。例如,课本中的语音教学是以模仿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字母、单词、句子和课文逐步学习英语的语音和语调;通过大量单词的拼法和读音逐渐记住必要的拼读规则;采用句型训练和语法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语法。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 【摘要】我国最初的外语教学从元代的“回回国子学”中得到发展,到清末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形成了外语课程的雏形,民国时期英语课程标准逐步完善,直到建国后的改革开放,我国英语课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其课程目标逐渐系统化、人性化和具体化,其教学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以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中国;英语课程;发展 引言:课程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取代了以往“教学大纲”的称谓,作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而英语课程改革,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总体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1 建国前外语课程的雏形与形成和完善 1.1 元代外语课程的影子 我国的外语教学最早出现在元代,“回回国子学”是我国有史料可查的最早外语学校,到后来明朝的“四夷馆”,清朝的私塾、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外语教育在为官府提供译员、满足外交和商务需要的同时,在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也就出现了英语课程的影子。 1.2 清末外语课程的雏形与形成 清末,随着清政府与国外交流加强,外语教学也得到了重视。该时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而英语教学也是从这一历史时期逐渐开始规范化、制度化。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规定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外国语为中学堂必须而最重之功课,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正是因为这两部学制是由政府颁布并且将英语课程规范化、制度化,所以可以将其视为是中国英语课程标准的雏形。与壬寅学制相比,癸卯学制在英语课程的规定和课程目标方面更为详尽,课时安排也有所变动。但是有一点未变的是,英语课程依然是中学各科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1.3 民国时期英语课程标准的完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民政府对教育方面进行改革,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后者规定了课程内容、授课的课时等方面的改革,从此以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大概四十年的时间。1913

现状与变化: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现状与变化: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孙绵涛于江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强调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教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是,仅仅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起步、兴起与发展、全面深化、创新与科学发展四个阶段。经历了这四个阶段以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政策改革现状变化趋势 作者简介:孙绵涛,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行政和教育效能;于江,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8

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的一次巨大转折,它把我国带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阶段。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上,从一元文化转为多元文化。从此,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变革的社会更是需要教育作出迅速的应对,教育必须为变革的社会培养一代新人。基于对教育功能的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由于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学校从注重强调应试教育向强调素质教育转变,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合格公民转变。基于这种认识,以下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状况做简要的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状况 (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何以见证改革开放40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何以见证改革开放4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制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础教育以灌输式 教育为主,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教育部门开 始重视教育的质量和多样性,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和改革。1996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倡导 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为后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基础教 育课程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 逐渐加强了社会实践和实验性教学的内容,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 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还加强了信息技术、创新创业、体育健康等内容 的培养,使教育更贴近社会实际,更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教 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死记硬背教学逐渐被灵活的探究式和实践性教学所取代。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 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积极的教 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 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评价上实现了全面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评 价制度也得到了创新和完善。传统的单一的笔试成绩评价逐渐被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所取代,学生的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学习动力都得到了全面的考量。学校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重 大的变化,不再只以教育成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过 程的质量。这些变化使得评价逐渐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利 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针对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制度、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培 养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信中国的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会不断深化和完善,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育评价的研究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育评价的研究作者:汪诗钰 来源:《中学生英语·中旬刊》 2020年第3期 汪诗钰 社会的不断进步,思想境界不断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在这样的环境背 景下,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为了顺应新课程的理念初中的英语教育评价方式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英语评价研究现今社会还没有一定的深度,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少,所以本文通过 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区别出发,找出新课改后应该注意的 关键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提高初中英语教育的质量。 1.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创新点 事实上,教学评价主要是用来检验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在后续工作结合实际 教学经验针对教学设计做出修改,在评价过程中不要延续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模式,而是 在新课改理念影响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教育活动,传统的课堂教 育忽视学生角色的主体作用,而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放大为主体作用,主要针对考试来展 开知识点的讲授,课件的内容编排也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况。无论是学生对于英语基础 知识的学习还是对语法的把握都要以兴趣为导向,教师应该从开发学生的思维出发,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为目的,将学生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从而达成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的作用。 2.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一次全新的革命,将传统模式下重学历逐渐转变为重能力,也 就是说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有进步空间的学生,应该走出“手把手式”教学的困境,留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针对初中英语学科进行评价的探索与 实践在现有考评的基础之上对学生、教师、课程实施进行全方位、多元化、激励性评价积极倡 导发展性评价,能够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得对于初中生的英语素质评价更加的全面化、公 平化、科学化。 新课程改革作为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结合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三方合力,学校要严格贯彻和执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将学 生的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效地结合,不仅要培养能学习的学生,更要培养会学习的学生,家 长作为课后学生的主要教育者也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初中英语教学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这也需要教师与家长合力完成,在校期间 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提升学生知识吸收的效率,课后家长能适当督促进行巩固学习。只有 这样才能充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思想。 3. 遵循评价原则给初中生提供持续不断的英语学习动力 初中的年级包括初一、初二、初三,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层次性,避 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整体上加强对于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考查。首先,关注学生内心的 情感诉求,初中这个特殊的时期,是学生叛逆的高峰时期,所以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应该采取一 定特殊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教师不要过度地灌输知识,否则不但不能够促进 学生学习的进步,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增加互动环节帮助 学生培养自信的同时还能够反映出目前初中英语教育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当今世纪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英语已成为国际交往和 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基础阶段的英语课程经历了曲折的改革历程,最终确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育体系。这为我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英语教学目的的变化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英语课程的变化 1.课程教学更加灵活自由 课程教学灵活性与自由性的问题是指结合具体情况对语言教学进行适 当的取舍和调整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教材的选取与安排和教学媒介等。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实则是鼓励学校和老师根据不同的地方情况、 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的学生对象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选取教材的内容和 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2.课程实施设计更加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统 一的课程。课程在改革历程中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 教师因材施教,将学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也出现了由研究教学方 法转向研究学习方法的一种趋势,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情感以及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教育的基本技能。多样性的评价方式也以学生作为主体,将学生 的学习结果以及认知和情感态度等学习过程纳入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兴 趣与自信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不仅注意全面性和全体性,而且注 重发展差异性、持续性,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趋于个性化 这里说的课程个性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设计出符合中国特色的英语 课程。20世纪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根源是没有立足 于我国现状以及英语在我国是外语这一基本国情;二是课程个性化的问题 实际上是因材施教的问题。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注意到学生的 个体差异性,即个性,针对不同程度、特点的学生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 生的探索精神和开发潜能。 三、改革开放以来教材观的转变 从吃透教材到开发教材的转变。以往,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资源, 视其高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成了对教师的最高要求。结果是:教师被扼杀了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设置,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搞好 校本课程。由教好教材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好学生不仅会促进教学改革,还会有利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可以发现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1 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英语在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以及教材观三方面所 做的改革,是顺应课程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其 总的趋势是朝着灵活性与开放性、科学性与完善性的方向发展的。这充分 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希望在综合 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改革。

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期建设阶段、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期、改革开放初期、新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开始了基础教育改革 的初期建设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庞大的基础教育人口需求,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同时,新政权也需要对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和政策,建立了新的教育机构。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中国教育法》,确立了社会 主义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此后,国家开始实施两个教育方针:普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在普及教育方面,国家大力发展了基础教育,并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政策,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初级教育。在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面,中央政府推行了劳动教育制度,将劳动纳入学校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然而,这一时期也存在一些问题。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过分强调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教育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和教育机构关闭,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这一时期,大批教师被打倒、下放或迫害,知识分子的培养和选拔机制被破坏。教育水平和质量下降,教育事业陷入低谷。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标志着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 新的发展阶段。中央政府开始着手扭转教育领域的困境,并推

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通过取消学杂费、提供免费教科书等手段,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建设了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设施,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聘用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教育系统也引进了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国外的教育课程、教材和教育方法开始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教育评价制度也得到了改进,突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入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央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政府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和师资条件,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从初期建设到改革开放初期,再到新时期,中国的基础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教育改革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如教育公平不足、师资短缺等。因此,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仍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同被引文献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5条 1 金利;;走近思想品德课[J];时事(时事报告初中生版);2010年06期 2 马文志;;浅谈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研);2011年08期 3 李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趣味[J];学周刊;2011年20期 4 吴景武;;思品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5 林梅;;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 杨建国;;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年12期 2 黄云星;;思想品德课要“温度”更要“深度”[J];江西教育;2007年12期 3 郭银树;;思想品德课“学”“教”“练”的尝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11期 4 范艳霞;;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考复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9期 5 左军;;依托思想品德课教材发展学生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31期 6 欧阳侁;联系实际上好思想品德课[J];江西教育;1982年05期 7 曾玉麟;学校如何加强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领导[J];江西教育;1983年01期 8 邱瑞贤;;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J];人民教育;1983年07期 9 于增慧;;配合思想品德课开展少先队活动[J];天津教育;1983年06期 10 曾玉麟;我们是怎样开展思想品德课教研活动的[J];江西教育;198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 祁玉秀;;浅谈思想品德课的备课[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2 何春歧;;关于采用“体验型”课型上好思想品德课的思考[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3 宋文;刘明洁;;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发挥教育机智[A];探索创新发展[C];2000年 4 林钰婵;;优化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5 周恩林;;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设计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刘军;;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的最爱[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 [C];2012年 7 向迎春;;论音乐教育的知行合一[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

近代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发展回顾

近代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发展回顾 摘要:本文以Stern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从课程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对我国近代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发展历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指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改革趋势。对理解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把握未来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 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尽管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英语课程进行了阐述[1-11],但却鲜有文章运用课程理论分析其发展问题。Stern[12][13]对课程理论做了完整具体的阐述,对二语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的组成要素,即目标与内容,课程教学和评价 基于Stern的课程理论,本文从目标与内容,课程教学和评价这三个要素对近代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指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同时期的课程对未来课程的设计具有影响作用”[14],因此本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当前课程和把握未来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2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分析 Stern认为,课程通常包含三大要素,他们都直接影响语言教学。 2.1 目标与内容 课程首先要回答要学什么,达到什么目的。Stern的多维课程包括了水平、认知、情感和迁移四个目标。“课程应该提倡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13:79]。水平目标包括能力,技能和语言行为,但并不是语言学习的唯一目标,应该也包括认知、情感和迁移能力。认知目标既是指对目的语的知识,文化和社会的知识。情感贯穿于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迁移目标是对前三个目标的概括,即通过外语学习,获得语言学习技能,对语言社会的洞察力以及发展对语言、文化和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与目标相对应,多维课程也应该包括4个主要内容,即语言、文化、交际活动和通识语言教育。 通过对比发现,四项基本技能和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内容,一直是英语教学中备受重视的部分,而其他三个目标则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外语教学逐渐从单一的知识目标向培养学生语言知识技能、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多维目标发展。各个目标的内容,除水平目标外,在表述上也逐渐细化;认知目标还逐步包括观察、归纳和联想等技能;情感目标由语言兴趣发展为情感教育,迁移目标也逐渐着眼于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近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由一维向多维,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根据Stern的课程理论,这两个变化都是符合课程科学发展的,是课程发展的重要一步,对语言教学以及对教学评价和课程计划具有重要作用。 2.2课程教学 “怎样教”是课程的第二要素,包括教学方法、学时、内容的挑选和安排以及教学媒介等。 通过对比发现,近代我国在英语课程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变化。课程从对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的顺序和教法做具体的规定,到原则性指导,到最后提出教学建议,可以看出教学方法逐渐改变过去的硬性,内容逐渐简化,实则是充分鼓励学校和教师在遵循教学总目标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制度变迁 作者:王嘉铭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03期 1978年以来,我国基础英语课程制度经历了恢复调整、战略转型和改革创新三个发展阶段,其变迁既受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也受到原有制度的路径的制约。基础英语课程改革不仅呈现改革动态的断裂与平衡,其本质也反映为政治冲突和利益调整的产物。 课程制度历史演变路径依赖 当今世界,全球化与信息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世界各国掀起了以知识和人才创新为主的教育竞赛。基础教育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积蓄未来的手段势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迎接挑战。其中,以英语学科为代表的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全球化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将视角局限在学科范围中,以语言学和教育学分析教学改革问题虽然可以获得对课改的直观信息,但很难将课程与教学问题融入社会情境与政治变革的宏大历史背景,本文认为借助政治学视角梳理我国近30年基础英语理课程改革或是课程制度变迁的全过程将进一步解释课程变革中的制度变迁问题。 一、基础英语课程制度的历史沿改 基础英语课程制度变迁以国家意志为导向、以政策规范为文本,以国家、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为实现途径,旨在实现共同的课程愿景和价值诉求。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制度变化,课程制度变迁总体呈现由单一趋向多元、由盲目趋向科学、由模仿趋向创新的变化轨迹,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可将基础英语课程制度变迁分为拨乱反正与制度调整期、快速发展与稳步提高期、效益提升与超越创新期三个阶段。 1.恢复调整期(1978-1987) 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随后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同年8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提出解决目前中国外语人才紧缺的唯一办法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人们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外语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1979年教育部颁发的《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中学外语课和语文、数学一样,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198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指出:外语课程语种为英语、俄语或日语,一般以英语为主。

K清风我国近英语教学法研究成就及展望

我国近30年英语教学法研究成就及展望

我国近30年英语教学法研究成就及展望 2021-04-01 22:31:29| 分类:教育科研|字号订阅 摘要:近30年来我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硕果累累,对英语教学法的认识不断深入和丰富,研究范围、层次和深度都有所开展。不过英语教学法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还存在缺乏。我国英语教学法研究要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就需要摆正研究的价值取向,也要从更宽泛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来研究英语教学法。这就要求我国英语教学法研究者要注重研究的哲学意识和实践意识,学习并掌握科 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研究、成就、展望 【作者简介】尹国杰〔1970-〕:男,四川阆中人,副教授,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论、英语教学法。 一、前言 虽然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真正取得长足开展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对英语教学的研究,是伴随着英语教学的实施而开展的。英语对中国学习者来说是一门外语,如果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能够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这是所有英语教师都关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就是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内容。那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还存在哪些方面的缺乏呢?这成就和缺乏对以后的研究又有什么启示呢?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1978-2007年的数据为根底,以“英语教学法〞为文献标题进行了检索,然后进行多维度的统计和分析。 二、我国近30年来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成就 1、研究成果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