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

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
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

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

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很常见,国内外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很多报道,本文就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踝关节;生物力学;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R3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8-0139-02

踝关节损伤在体育运动中很常见。据近期文献[1]报道,在所有体育运动相关的损伤中,踝关节损伤约占25%。踝关节损伤以韧带损伤为主,Fong等[2]调查指出体育运动中踝关节韧带损伤率约占踝关节总体损伤率的80%。踝关节的损伤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正常比赛及训练,如处理不当还会产生踝关节不稳以及退变性骨关节炎等慢性损伤。踝关节损伤机制的研究一直都为国内外运动医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生物力学新技术的出现,国内外对踝关节着陆伤机制的研究也有了更好的理解。本文就体育运动中踝关节着陆损伤的相关生物力学文献综述如下。

1踝关节容易发生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踝关节包括胫距、胫腓和距腓三个关节面,主要保证足部背伸、跖屈、翻转、旋转的功能。胫腓骨远端的内踝、外踝共同行成的踝穴,距骨和踝关节内外侧不能完全匹配,这是踝关节容易发生旋转的解剖学基础。在跳起着陆过程中,踝关节逐渐从跖屈位变换到背伸位,在此过程中踝关节面间的接触面积不断增加,而单位面积受力不断减少,在着陆稳定时,距骨内外侧关节面与胫腓骨间的接触面积最大[3]。踝关节的稳定与韧带的关系密切。踝关节外侧有外侧韧带加固,它起自外踝,分三束止于距骨前外侧、外侧和距骨后方,被分别称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外侧韧带是踝部最薄弱的韧带,也是着陆过程较易损伤到的结构。踝关节内侧有强大而坚韧的三角韧带加固。三角韧带的解剖结构多而细小,其维持关节生物力学稳定的机制复杂。Boden等[4]认为,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内侧结构、外侧结构和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此三个结构中有两个是稳定的,则踝关节稳定。在踝关节处于跖屈或背屈位时,三角韧带对踝关节及小腿的旋转稳定性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Michelson等[5]认为踝关节处于极度背伸和跖屈位时,踝关节均内翻,而三角韧带可以有效限制距骨外旋而保证踝关节的稳定。

2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2.1生物建模与三维有限元

采用生物建模来对足部的应力分布进行研究可以为踝关节落地损伤提供足部生理学和病理学方面的证据。建立适当的踝关节生物力学模型成为足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点。三维有限元技术可以利用CT或MRI扫描技术获取正常踝关节的各种三维坐标值,然后输入有限元分析软件而建立起踝关节的有限元模型。它不仅可以有效地仿真人体骨骼肌肉系统,还可以推测内部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应力分布变化[6]。同传统生物力学的研究相比,三维有限元法还具有费用低、应用广、适应性强的优点。陶凯等[7]运用三维有限元模型量化了不同姿势下的足底压力分布、踝关节内部软组织应力分布以及跳起着陆时足弓的变形对足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Cheung等[8]运用MRI图像建立了高度解剖学相似的踝部有限元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成因及快速康复方法分析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成因及快速康复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2T12:18:37.883Z 来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作者:刘小平刘进炼(通讯作者)周耀东张叶松周青[导读] 踝关节运动损伤采用手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方式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骨科上海 215000 [摘要]目的:探究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成因及快速康复方法。方法:选取我院骨外科2015年9月~2016年4月份收治的50例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采用手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的方式,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效。结果:观察组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采用MBI评分,其临床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踝关节运动损伤采用手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方式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踝关节;运动损伤;快速康复 【中图分类号】R5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110-01 踝关节运动损伤是运动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损伤类型,其外在表现为踝关节肿胀、淤血以及行走不便等现象,若是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未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很可能加重病情,给患者留下后遗症。但是传统的康复训练对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研究50例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手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的方式,取得良好的进展,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外科2015年9月~2016年4月份收治的50例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19岁~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2± 2.73)岁,病程为4个月~10个月,平均病程为(6.2±1.7)个月,该组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1岁~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3±1.96)岁,病程为4个月~9个月,平均病程为(6.1±1.3)个月,本组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应用手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的临床治疗模式。以上50例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现象。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以上50例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无任何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采用单纯的康复训练进行临床治疗。具体方式为:站立训练,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需要每天单腿闭眼站立20min;慢跑锻炼,每天患者需进行一次1000m的匀速慢跑,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能;负重提跟训练,患者每天两手各提一个10kg左右的沙袋,绷紧双脚,以前脚掌为支点。保持动作为1min后,进行下一组动作,每组20个,每天三组。观察组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手法配合训练,一天一次,连续坚持五天。具体为采用患者的仰卧位,将圆枕垫放置到患者的跟腱部位,将患者膝盖以下的肢体完全展露出来,并在踝关节四周用自制的药膏进行涂抹润滑,大约五分钟后,采用揉法沿着患者踝关节筋络走向进行理筋、松膜。 1.3疗效判断标准痊愈: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的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全部消失,患者的踝关节能自由活动;显效: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踝关节的疼痛、肿胀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具有显著的改善,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的踝关节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有效: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的疼痛、肿胀等症状较之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对患者的正常行走、活动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无效: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接受推拿治疗后,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有病情加重趋向[2]。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该组总例数*100%。 2结果 两组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治疗后,对照组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其中痊愈6例。观察组踝关节运动损伤总有效率为96%,痊愈患者有例12,两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踝关节主要是指胫骨下关节面与内外踝关节面之间形成的关节窝。由于关节囊的前后比较容易松弛,加之胫骨落在了距骨隆起突出的位置,内踝关节以及外踝关节包裹在距骨的两侧,这样才能使人足可以进行背屈和跖屈运动,但是其活动能力在各个侧方运动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3]。此外人的距骨上关节面是前宽后窄的关系,在做背屈运动时,踝关节的稳定性较强,但是做跖屈运动的话,踝关节的稳定性相比而言就会差一些,因此非常容易造成踝关节运动损伤。 踝关节运动损伤位置大部分都是在外侧的副韧带,腱鞘等一些软组织处。因为从踝关节解剖构造方面来看,外侧副韧带容易损伤的原因是它比其他部位更加的脆弱。从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来看,人的足部在进行跖屈运动时,若是用力不当会造成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牵拉,一旦该力度超出踝关节的最大承受力,就会出现踝关节运动损伤。其次,人的足部于外翻位也容易造成踝关节运动损伤。此外,外力因素也是造成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外部的旋转拧力造成踝关节的损伤。相关研究表明,造成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本身对踝关节的健康运动知识了解不足,加之踝关节的运动量过大,进而造成了踝关节运动损伤[4]。比如,从未涉及体育运动方面的人员没有进行踝关节的活动训练,直接进行篮球、跳高、长跑等运动,造成踝关节骨折。

运动损伤试题及答案

一、如何认识运动损伤的潜在原因及其致伤条件在运动损伤发生规律中的作用。(试举例说明) 答:概念,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主要与两个潜在因素有关: (1)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 (2)身体某些部位的生理解剖弱点。 在教学训练安排不当、局部负担过重等直接原因的作用下,导致专项运动的特殊技术要求与局部解剖生理特点不相适应,就容易发生损伤。 例如: 篮球运动:1膝关节呈半蹲位(130°~150°)滑步、进攻、防守、制动、踏跳、发力及屈伸、扭转; 2 膝关节此角度为其解剖生理弱点处,稳定性相对减弱,其稳定性此多依赖于股四头肌和髌骨维持。——髌骨劳损 投掷铁饼:1膝关节呈半蹲位完成旋转、屈伸、扭转、发力等动作 2膝关节此时的角度恰恰是其解剖生理弱点,稳定性相对减弱,易发生内外旋(翻)及关节面间的“不合槽”运动 ——膝关节损伤 体操运动 1悬吊、转肩等动作使肩部承受的牵拉力很大 2肩关节悬吊位运动时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肩袖肌维持,其又极易受到肱骨大结节和肩峰的挤压和摩擦 ——肩袖损伤 二、在学校体育中,运动损伤的发生有何特点?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的发生特点:运动损伤由于运动项目多,因而伤种很多。从发病率上看,各个项目及各个部位的损伤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是小伤轻伤多、软组织损伤多、慢性损伤多、复合性损伤多、严重伤及急性伤少。 在慢性小损伤中,有些属陈旧性损伤,但更多的则是劳损,属运动技术伤。 (一)肌肉、肌腱及韧带 急性伤少,慢性小损伤多。这一类损伤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纤维结缔组织的损伤性炎症及变性,俗称“末端病”。是治疗最困难的运动损伤之一。 (二)关节软骨损伤 如髌骨软骨病、骨关节病等,大多系劳损所致。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软骨的退行性变。由于软骨受伤后难以完全再生,因而治疗也较为困难。 (三)骨组织劳损 最常见的是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前者一般改变训练方案,多可自愈,不直接影响训练;而疲劳性骨折则愈合困难。 另一类型是骨软骨炎。对这一类骨化中心慢性损伤的防治,须予以重视。 (四)关节不稳 发病虽少但种类繁多。常见有膝直向不稳与旋转不稳;肩关节前后不稳;肘关节内侧不稳;踝关节内外侧不稳等。 关节的稳定主要依赖于骨骼、韧带及肌肉共同维持。有的关节不稳是一种因素引起的,

踝关节功能解剖、损伤和恢复

在关节分类中,与膝关节等并列概念是足关节。足关节包括踝关节、驸骨间关节、驸趾关节、跖zhí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一: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分析 1、踝关节解剖学分析 踝关节又称距小腿关节,或是距上关节。有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的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的屈戌关节。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距骨滑车的关节面在形状上前宽后窄。内、外踝在高度上不一致,内踝高于外踝。 导致了:内翻大于外展,同时踝关节屈时内外翻的幅度小于伸时。 2、踝关节的辅助结构 内侧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强韧的三角韧带,起自胫骨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骨、跟骨、足舟骨的内侧,限制足过度外翻。

外侧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均较为薄弱,有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的功能。 3、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肉 运动踝关节的主要作用肌,有小腿后面的屈肌和小腿前面的伸肌。它们均起自小腿骨或股骨内、外上髁,肌腱跨越踝关节止于足骨上。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踝关节完成屈、伸运动。 A、使踝关节屈(跖屈)的主要肌群: 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近固定收缩,踝关节屈,如绷脚动作。远固定收缩,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完成提踵和蹬地动作。 这里主要讲一下,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皮下,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它包括浅层的腓肠肌、深层的比目鱼肌。有三个头,腓肠肌两个头为双关节肌;比目鱼肌为羽状肌单关节肌。 小腿三头肌是构成小腿形态的主要肌肉,也影响另小腿维度的重要因素;在行走、跳跃中,是足关节蹬伸的主要肌肉。

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两个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后面;比目鱼肌起于胫骨后面的比目鱼肌线和腓骨上部的后面。 止点:3头会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肌腹,向下移行为跟腱,止于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足在踝关节处屈,腓肠肌还能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 远固定收缩时,使小腿在踝关机处屈,或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防止人体向前倾倒,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当膝关节屈至90°以上时,该肌仅有比目鱼肌能屈踝关节。 练习方法:负重提踵,跳绳发展力量,勾脚侧压腿发展伸展性。 B 踝关节伸(背屈)的主要肌群。 主要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第三腓骨肌。 近固定收缩时,足在踝关节处伸。远固定收缩时,拉小腿向前。 足外翻: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 足内翻: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

正常人体运动学 第四章 髋关节运动学

一、髋关节运动学 (一)髋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二)髋关节的功能解剖 (三)髋关节的生物力学 (一)髋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1.髋关节的组成 主要结构:由髋骨的髋臼和股骨的股骨头构成。 辅助结构:关节唇、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股骨头韧带。 髋关节的辅助结构 (1)髂股韧带:位于关节前面,起自髂前下棘,向下呈“人”字形,经关节囊前方止于转子间线。作用:加强关节囊;限制大腿过伸、内收,在髋关节所有动作中,除屈曲外,髂股韧带均处于紧张状态。 (2)耻股韧带:位于髋关节前内侧,起自髂耻隆起、耻骨上支、闭孔膜等,斜向下外,移行于关节囊的内侧部,止于转子间线的下部。作用:限制髋关节过度外展和外旋。 (3)坐股韧带:位于髋关节后面,起自坐骨,向外上经股骨颈后面,止于大转子根部。作用: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 股骨头韧带:位于关节腔内,连接髋臼横韧带和股骨头凹,营养股骨头的血管从此韧带中通过,成年后封闭。作用:固定股骨头。 关节特点:关节头小,关节窝深而大,关节面积相差较小;关节囊厚而坚韧,尤以前部及上部更为明显,后部和下部较为薄弱;当髋关节伸直时,关节囊紧张,而髋关节屈曲、内收及轻度内旋时,关节囊松弛;韧带多而强大,稳固性强,灵活性小。 关节类型:球窝关节 运动:屈伸、收展、回旋、环转 2.髋关节的运动方向 髋关节能绕三个基本轴运动,其基本运动方向有: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及环转。 (1)屈曲范围0°~125°,伸展范围0°~15°。 测定方法:卧位,下肢伸直,此时髋关节处于0°位。下肢抬高,大腿紧靠腹部为屈髋,下肢向后提拉为伸髋。 (2)内收范围0°~45°,外展范围0°~45°。 测量方法:下肢向躯干正中线靠拢为内收,远离躯干正中线为外展。 (3)内旋范围0°~45°,外旋范围0°~45°。

脚踝扭伤的康复性训练

脚踝扭伤的康复性训练 脚踝扭伤是最常见的体育伤病之一。当脚踝或者足部由于翻转,扭伤或者受到超乎平常的外力时,踝关节周围的韧带也会受到拉伸或被撕裂。在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导致脚踝扭伤的原因是运动过程中脚下踏空或者是下落过程中着陆踏空。不同程度的脚踝扭伤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可按照其严重性分为下列 几个级别: 一级:韧带受到拉伸,或者小范围被撕裂,韧带未有松弛,弹性恢复能力良好 二级:韧带部分被撕裂,韧带部分松弛,弹性恢复能力收到一定损伤 三级:韧带完全被撕裂,韧带完全松弛,弹性恢复能力完全丧脚踝扭伤的紧急处理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伤痛,处理方法应遵循R.I.C.E四步,即休息(rest),冰敷(ice),按压(compression)和抬腿(elevation)[注1],这也是对于软组织挫伤,肌肉拉伤最好的处理方法。 踝关节恢复第一步:回复关节原有的位置,在受到踝关节损伤之后,需要回复由损伤造成的关节移位和结构受损。医师会大致检查关节是否移位和对软组织受损情况进行检查(包括跟腱,韧带和软骨)。如果这些组织受到损伤,你很可能需要打绷带或者使用外部支架,情况严重的话,需要进行手术。如果出现任何疑似的裂痕或者脱位,就需要核磁共振检测或者X射线检测来进一步确定结果并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踝关节恢复第二步:恢复关节稳定,当关节已经复位,下一步就需要恢复关节的稳定。这就需要一些特殊的练习来帮助重建脚踝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练习的难度逐渐增加,大致分为: 1.小范围运动——灵活性练习 2.平衡——感知练习 3.加强力量练习 4.加强持久练习 5.灵活性——增强练习 踝关节恢复第三步,踝关节恢复训练可用于一级踝关节损伤的恢复。如果你受到更加严重的损伤,那么还是遵从你的医师和理疗师的建议和计划。你应该经常在你的理疗师指导下完胜康复训练,这样可以根据你自身的条件以及受伤程度来为你自己量身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最佳康复方案。 脚踝灵活性练习,当你的踝关节基本可以活动并且局部的肿胀也得到控制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灵活性训练了,轻轻的让你的踝关节做一些小范围运动。 毛巾拉伸

踝关节扭伤常识

踝关节扭伤常识 药学部张晓芳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的脚扭了。”其实这是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一种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有资料显示,它占所有运动创伤的20%~40%。踝关节扭伤多为踝关节周围韧带的过度牵拉或撕裂,严重者可伴有撕脱骨折。由于踝关节是人运动的重要枢纽及承重关节,因此其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人的生活和运动质量。 那么,为什么踝关节比较容易受伤呢?受伤以后应该怎么办?会不会有后遗症?是不是就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不要紧,歇几天就会好了”呢? 踝关节因何易扭伤 这是踝关节的功能和它的解剖结构决定的。踝关节在跖屈时,也就是我们做踮脚这个动作时,往往脚会向内翻,即脚心翻向内。由于踝关节特有的解剖结构,这时踝关节不能很好地匹配,处于“灵活有余,稳重不足”的不稳定状态。所以,我们在踝关节跖屈,比如下楼梯、下山、起跳后落地等活动时,如果失去平衡,就容易引起关节的内翻,导致踝关节的内翻损伤,即踝外侧扭伤。统计表明,踝外侧扭伤约占踝扭伤总数的85%。这时,踝关节内的软组织受到挤压撞击出现软骨面损伤、滑膜肿胀,使踝关节周围出现肿胀、淤血。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正确治疗,就会出现踝关节外侧支撑强度下降,关节本体感觉减退。这样,踝关节的不稳定状态就会加重,踝关节容易再次扭伤,出现疼痛、肿胀、行走不稳等慢性期症状,并可引起其他关节损伤,出现连锁反应。

怎么预防踝关节扭伤 ●平时注意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训练。 ●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 ●适当减少运动量。 ●运动时选择鞋底柔软的高帮鞋、弹力绷带或半硬的支具。 如何判断踝关节扭伤程度 急性扭伤的患者多表现为疼痛、皮下淤血;严重的可有滑膜或软骨损伤,表现为踝关节周围的肿胀和压痛,踝关节活动受限。韧带撕裂或骨折发生时,踝关节损伤侧或骨折端疼痛、肿胀更为明显。反复多次损伤的患者,关节囊往往松弛,易继发软骨损伤、滑膜炎、骨赘和其他关节面的损伤,出现慢性损伤侧或关节内广泛的疼痛、压痛、肿胀,穿高跟鞋或在不平整的道路上行走时,有不安全感和腿打软的表现。许多患者为此深受困扰,不得不在踝关节外缠绕厚厚的绷带和护具以增加安全感。踝关节扭伤后,患者常需拍摄X线片,以排除骨折、发现增生的骨赘。MRI(核磁共振)能清楚地显示软骨、韧带和滑膜的损伤,结合病史和体检,医生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并予以相应的治疗,以消除致痛因素,增强关节稳定,缓解症状。 扭伤了,怎么治 许多人都对踝关节扭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养两天就好了”,其实不然。适当的休息是需要的,但并不是治疗的全部,未经正规治疗的患者,踝关节再次损伤的可能性是经正规治疗患者的3~4倍。急性期的初次损伤患者,如果损伤没有累及韧带组织,只要能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正规的保守治疗,遵守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的原则,多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急性期24~48小时可冷敷,每次10~20分钟,6小时一次,48小时之后热敷2~3天,以促使局部组织渗液尽快吸收,减轻疼痛。必要时,可用胶布敷贴踝部固定制动2~3周。

常见运动损伤的恢复

常见运动损伤的恢复性练习 摘要:在运动过程中或多或少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一旦受到严重的运动损伤,常要休息很长时间,并重新参加训练,方可达到以前的运动水平,所以可以根据发病的规律和特点,及时的采取各种措施,合理安排伤后的训练,以及用运一些辅助的恢复性练习方法加速功能的恢复,这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运动损伤功能恢复性练习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即运动损伤。在运动过程中或多或少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一旦受到严重的运动损伤,常要用到压迫包扎,冷敷,垫高受伤部位等方法进行急救,以减轻疼痛感.有时以为不痛了,就好了,实际上并非如此.要想恢复到以前的运动水平,不休息几个礼拜,是不可能恢复的.但也在发生运动损伤后不能完全的“等待”其损伤部位的恢复,而应充分考虑到发病的特点和规律,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合理安排伤后的训练,以及运用一些辅助的恢复性的练习方法,加速功能的恢复。所以总结几种常见的运动损伤的恢复性练习,通过体育锻炼,做肌肉组织的练习,加速受伤部位的痊愈,以促进运动机能的恢复。 一踝及足部 踝及足部系指胫腓远端的整个足。踝关节由胫骨、腓骨的远端与距骨构成,胫腓骨远端由坚韧的韧带相连。踝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较紧张,有侧副韧带加固,内侧为一尖向上、呈扁形的三角韧带;外侧有距前、跟腓和距腓后韧带。由于外踝比内踝长,且靠后,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坚强,因而足内翻活动比外翻大;又因距前体宽后窄,当足跖屈时,较窄的距骨体后部进入踝穴,允许有一定的侧向运动和较大的内翻运动,踝关节稳定性下降。此外,使足背伸外翻的肌肉较弱,使足跖屈内翻的胫前肌较强;当踝关节屈伸时,足似有沿纵轴15度到20度的旋转活动即背伸时旋前,跖屈时旋后。这些解剖生理特点,使踝关节易发生内翻而

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

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 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很常见,国内外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很多报道,本文就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踝关节;生物力学;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R3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8-0139-02 踝关节损伤在体育运动中很常见。据近期文献[1]报道,在所有体育运动相关的损伤中,踝关节损伤约占25%。踝关节损伤以韧带损伤为主,Fong等[2]调查指出体育运动中踝关节韧带损伤率约占踝关节总体损伤率的80%。踝关节的损伤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正常比赛及训练,如处理不当还会产生踝关节不稳以及退变性骨关节炎等慢性损伤。踝关节损伤机制的研究一直都为国内外运动医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生物力学新技术的出现,国内外对踝关节着陆伤机制的研究也有了更好的理解。本文就体育运动中踝关节着陆损伤的相关生物力学文献综述如下。 1踝关节容易发生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踝关节包括胫距、胫腓和距腓三个关节面,主要保证足部背伸、跖屈、翻转、旋转的功能。胫腓骨远端的内踝、外踝共同行成的踝穴,距骨和踝关节内外侧不能完全匹配,这是踝关节容易发生旋转的解剖学基础。在跳起着陆过程中,踝关节逐渐从跖屈位变换到背伸位,在此过程中踝关节面间的接触面积不断增加,而单位面积受力不断减少,在着陆稳定时,距骨内外侧关节面与胫腓骨间的接触面积最大[3]。踝关节的稳定与韧带的关系密切。踝关节外侧有外侧韧带加固,它起自外踝,分三束止于距骨前外侧、外侧和距骨后方,被分别称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外侧韧带是踝部最薄弱的韧带,也是着陆过程较易损伤到的结构。踝关节内侧有强大而坚韧的三角韧带加固。三角韧带的解剖结构多而细小,其维持关节生物力学稳定的机制复杂。Boden等[4]认为,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内侧结构、外侧结构和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此三个结构中有两个是稳定的,则踝关节稳定。在踝关节处于跖屈或背屈位时,三角韧带对踝关节及小腿的旋转稳定性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Michelson等[5]认为踝关节处于极度背伸和跖屈位时,踝关节均内翻,而三角韧带可以有效限制距骨外旋而保证踝关节的稳定。 2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2.1生物建模与三维有限元 采用生物建模来对足部的应力分布进行研究可以为踝关节落地损伤提供足部生理学和病理学方面的证据。建立适当的踝关节生物力学模型成为足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点。三维有限元技术可以利用CT或MRI扫描技术获取正常踝关节的各种三维坐标值,然后输入有限元分析软件而建立起踝关节的有限元模型。它不仅可以有效地仿真人体骨骼肌肉系统,还可以推测内部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应力分布变化[6]。同传统生物力学的研究相比,三维有限元法还具有费用低、应用广、适应性强的优点。陶凯等[7]运用三维有限元模型量化了不同姿势下的足底压力分布、踝关节内部软组织应力分布以及跳起着陆时足弓的变形对足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Cheung等[8]运用MRI图像建立了高度解剖学相似的踝部有限元

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特点及分析开题报告

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特点及分析开题报告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逐渐发展到高度与速度齐全;身体与技术相结合;进攻、防守、篮板球三者并重;智力、意志与技术相统一的高强度现代运动,运动员很容易受伤。不论是高水平的国家队、甲级队,还是各体校、大学生业余篮球队,都难免受伤病的困扰。据调查运动员中踝关节的损伤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训练,而且妨碍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甚至缩短运动寿命。该文对篮球运动员的踝关节损伤特点进行探讨,阐述损伤的解剖学结构基础,研究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和训练提供有益的帮助。避免或降低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确保学生、运动员身体健康。 二、文献综述(要归纳总结,把看的文章相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归纳总结出来,下面1-5是我能想到的大点,如果你还有其他的可以进行补充或者删减) 1.损伤的解剖学结构基础(研究目的里面既然写了要阐述结构基础,下面的行文就必须要体现)补充内容 2.损伤频率较高部位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在踝关节损伤部位调查中发现:外踝韧带损伤者占54.2%;其中踝关节软骨病者占27.7%;其它损伤者占8.4%;内踝韧带损伤者占6.0%;胫腓骨伤撕脱骨折者仅占 3.6%”。补充内容,如某某认为损伤的高发部

位是什么.(一个大点下面要有3个以上作者的分析) 3.损伤程度的研究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轻度损伤较为多见,占68.7%,中度损伤占22.9%,重度损伤较为少见,仅占8.4%”。 4.运动损伤发生原因的研究 5.篮球运动员踝关节运动损伤预防的研究 在《运动损伤康复学》中,张笃超和李湘奇指出:“在我国,篮球运动是一项开展较为普遍的体育项目。比赛中双方争夺激烈,局面瞬息万变,要求运动员发展全面,训练有素。互相冲撞,技术动作不当可能造成损伤。最常见的创伤是由于跌倒、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确,如踩在别人脚上或脚被别人踩伤,运动中的急转、急停和冲撞、场地不平或过滑均可引起的急性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可演变成慢性疾患,经常疼痛而妨碍运动。” 孙涛和胡师在《论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预防》中指出:“由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进攻、急停、踏跳和上篮等,要求关节处于半蹲位时微屈伸和扭转运作,其负担量较大;踝关节是人体最远端的大关节,几乎支持着人体全部重量,其外踝比内踝长,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强,内翻比外翻容易,而且活动幅度大。距骨体前宽和后窄,当足跖屈时,踝关节较不稳定,在场地不平及起跳与落地身体失去平衡时,易使踝关节损伤”。在《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及处理》中,xx霞指出“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大多为急性损伤,受伤程

踝关节内翻——损伤机理及应急处理方法

踝关节内翻(通俗说就是崴脚)损伤机理及应急处理方法 对篮球运动员而言,踝关节损伤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损伤,起跳落地瞬间踩到别人脚上,或者由于疲劳导致踝关节力量不足从而内翻,很常见,所以很多人都对其非常的恐惧,非常的害怕崴脚。。 踝关节 足部包括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是下肢承重关节。前者有胫腓骨下端与距骨体上面组成,后者由距骨下面与跟骨组成。胫腓骨下端有内外踝和侧副韧带连接,使踝关节相当稳定。有背屈、跖屈、内翻、外翻和外旋等功能。 主要韧带 外踝韧带 距腓前韧带最薄弱,在踝关节内翻时最容易损伤。 跟腓韧带常联合距腓前韧带损伤,有时可能伴有撕脱骨折。 距腓后韧带极少单独损伤 内踝韧带 又称三角韧带,分深浅两层,十分坚固并与关节囊紧紧相连,限制踝关节外翻。

胫腓骨间连接 由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骨间膜和横韧带组成,加强和支持下胫腓关节。 距跟韧带 是距下关节的组成部分,连接距骨和跟骨。

运动生物力学讨论 踝关节背屈30度,跖屈50度 这个角度很重要,是正常的生理限制。。但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女性穿的高跟鞋严重超过了跖屈的限度。。这对于踝关节都是很不利的。。 距骨体前宽后窄,因距鞍较窄所以踝关节在跖屈位稍松动,易扭伤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较弱,内侧副韧带较强,且内踝低于外踝,所以内翻韧带容易拉伤。 当打篮球的时候踩到了别人的脚上时,由于以上解剖学特点,容易出现外翻扭伤,造成外侧副韧带损伤、腓骨远端骨骺撕脱,甚至胫腓骨骨折等联合损伤。 诊断和治疗 排除骨折 排除韧带全断 RICE原则处理 根据情况尽快安排X片、CT或MRI检查 根据不同情况用胶布或石膏固定一段时间 合理安排康复训练 如果急性踝关节内翻损伤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并科学的安排康复和训练,容易演变成慢性踝关节不稳,更有可能出现骨性关节炎和更多的急性踝关节损伤。。。

运动损伤的种类及处理方法

运动损伤的种类及处理 方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运动损伤多见于年轻人群,他们热爱运动,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但常常因缺乏一定的运动训练卫生知识和出现运动损伤后的应急措施,而对伤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严重者甚至导致终身遗憾。 一、擦伤——即皮肤的表皮擦伤。如擦伤部位较浅,只需涂红药水即可;如擦伤创面较脏或有渗血时,应用生理盐水清创后再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 二、肌肉拉伤——指肌纤维撕裂而致的损伤。主要由于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可根据疼痛程度知道受伤的轻重,一旦出现疼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点敷上冰块或冷毛巾,保持30分钟,以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切忌搓揉及热敷。 三、挫伤——由于身体局部受到钝器打击而引起的组织损伤。轻度损伤不需特殊处理,经冷敷处理24小时后可用活血化瘀叮剂,局部可用伤湿止痛膏贴上,在伤后第一天予以冷敷,第二天热敷。约一周后可吸收消失。较重的挫伤可用云南白药加白酒调敷伤处并包扎,隔日换药一次,每日2-3次,加理疗。 四、扭伤——由于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造成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撕裂所致。多发生在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及腰部。不同部位的扭伤,其治疗方法也不同。 1、急性腰扭伤——让患者仰卧在垫得较厚的木床上,腰下垫一个枕头,先冷敷后热敷。

2、关节扭伤——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扭伤时,将扭伤部位垫高,先冷敷2-3天后再热敷。如扭伤部位肿胀、皮肤青紫和疼痛,可用陈醋半斤炖热后用毛巾蘸敷伤处,每天2-3次,每次10分钟。 五、脱臼——即关节脱位。一旦发生脱臼,应嘱咐病人保持安静、不要活动,更不可揉搓脱臼部位。如脱臼部位在肩部,可把患者肘部弯成直角,再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挂在颈上,再用一条宽带缠过胸部,在对侧胸作结。如脱臼部位在髋部,则应立即让病人躺在软卧上送往医院。六、骨折——常见骨折分为两种,一种是皮肤不破,没有伤口,断骨不与外界相通,称为闭合性骨折;另一种是骨头的尖端穿过皮肤,有伤口与外界相通,称为开放性骨折。对开放性骨折,不可用手直接接触伤口,以免引起骨髓炎,应用消毒纱布对伤口作初步包扎、止血后,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医院处理。骨折后肢体不稳定,容易移动,会加重损伤和剧烈疼痛,可找木板、塑料板等将肢体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如一时找不到外固定的材料,骨折在上肢者,可屈曲肘关节固定于躯干上;骨折在下肢者,可伸直腿足,固定于对侧的肢体上。 怀疑脊柱有骨折者,需尽早平卧在门板或担架上,躯干四周用衣服、被单等垫好,不致移动,不能抬伤者头部,这样会引起伤者脊髓损伤或发生截瘫。昏迷者应俯卧,头转向一侧,以免呕吐时将呕吐物吸入肺内。怀疑颈椎骨折时,需在头颈两侧置一枕头或扶持患者头颈部,不使其在运输途中发生晃动,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医院处理。

踝关节疾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 林剑浩 写在课前的话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十分常见,尤其是篮球、足球等运动 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会继发很多疾病,给日常 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因此,针对踝关节外侧韧带 损伤的病人,如何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十分 重要。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什么后果? 一、概述 (一)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十分常见,其中内翻扭伤最多,占 85% 。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中,53% 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中, 21% 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一份统计资料中,每一天在美国会发生 23000 例的踝关节扭伤。右图为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示意图。 (二)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合并症 踝关节外侧副韧的损伤常伴有: 1. 腓骨肌腱炎:踝关节内翻时,在外侧部位的两个肌腱即腓骨长短肌,由于慢性牵拉出现肌腱炎。 2. 踝关节前外侧撞击征

3. 踝关节滑膜炎:病人外侧副韧带瘢痕愈合, 副韧带相对延长,踝关节内外侧失去平衡,病人走路时会出现距骨内翻,长时间将导致踝关节滑膜炎。 4. 93% 患者关节镜下可发现,由于踝关节外侧 副韧带损伤继发的滑膜炎、游离体、骨软骨病变及骨 赘。 所以如果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远期会继发很多疾病。 (三 )踝关节慢性不稳定 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慢性不稳定发生率为 10-30% ,病人表现为反反复复的踝关节扭伤。走在不平整的路面上,患者自述有不稳的感觉。所以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必须得到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当,踝关节韧带断裂处,会变成瘢痕连接,导致韧带变长、松弛,引起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不平衡,在日常活动当中会出现距骨过度活动,踝关节反复扭伤,于是导致踝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长时间关节内侧发生退行性改变。对于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踝关节外侧有哪些韧带?强度如何?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二、踝关节外侧功能解剖 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是踝关节外侧最主要的韧带。如右图所示。 (一) 距腓前韧带 距腓前韧带是这三个韧带当中最薄弱的韧带,其走向是水平位的,作用是防止足向前脱位,即对抗距骨向前移位;在足跖屈时其作用为限制足内翻。 (二)跟腓韧带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机制分析及康复措施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机制分析及康复措施 发表时间:2019-10-31T17:10:20.7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6期作者:姚登车1 张虹1 鲁兴荣2 [导读] 提高预防意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运动康复措施,多方面入手,旨在更好的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1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新疆阿克苏 843000) (2阿克苏市朝阳医院新疆阿克苏 843000) 【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机制及运动康复措施。方法:通过对100名跑步运动年限在半年以上、跑步频率在3次/周或累计15公里/周的跑步爱好者进行问卷调查、踝关节关节活动度测量、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测试、下肢稳定性测试等,对踝关节运动损伤机制及运动康复分析。结果:踝关节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及下肢稳定性直接决定了踝关节部位容易发生损伤,损伤急性期通过POLICE原则处理,后期对踝关节进行包括肌肉力量和稳定性训练在内的运动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踝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结论: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机制复杂,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踝关节康复。 【关键词】踝关节;运动损伤;机制;运动康复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6-0050-02 国内外针对跑步运动员的研究表明,下肢力量、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等功能特点和跑步损伤发生有关。国外研究显示,下肢本体感觉差,平衡能力差,运动控制障碍,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缺失能够预测跑步爱好者下肢损伤风险,并且通过平衡练习会对减少损伤风险和提高损伤后的运动能力有明显作用。这说明提高稳定性会减少损伤风险。为了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跑步爱好者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机制及运动康复,现对阿克苏市某夜跑团100余名跑步爱好者进行踝关节运动损伤机制及运动康复分析。 1.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100名跑步运动年限在半年以上、跑步频率在3次/周或累计15公里/周的跑步爱好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受试者进行下肢结构测试,与包括下肢各关节活动度、下肢肌力、下肢稳定性在内的下肢功能测试。获得跑步爱好者下肢损伤特征,并分析下肢结构和功能特征与下肢损伤的关系。 1.2 目标 获得跑步爱好者踝关节损伤特征,并分析得出跑步爱好者踝关节结构和功能特征与踝关节损伤的关系。为制定针对性的跑步损伤康复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跑步损伤防治提供研究基础。 1.3 方法 (1)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结合跑步项目特点设计跑步伤病调查表,包括跑步爱好者基本信息、当前跑步情况、受伤部位、受伤次数、受伤原因、受伤性质、受伤时间、伤病诊断情况、伤病处理方法、带伤跑步情况等方面。 (2)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测试:使用MMT徒手肌力检查。按照MMT肌力检查分级标准,对小腿三头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等进行肌力评定,并记录。 (3)下肢稳定性测试:采用单腿闭眼站立评价下肢稳定性。令患者闭眼,双手交叉放于胸前,屈髋45°、屈膝90°,闭眼。记录所能保持的最长时间,并记录。 2.踝关节运动损伤机制分析 2.1 踝关节特殊的生理结构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通过对100名跑步爱好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20人曾在跑步过程中发生过崴脚,且均为内翻,发生率高达20%,这与踝关节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踝关节是由内外踝以及胫骨下段的距骨滑车和关节窝形成的关节头组成的,关节面前宽后窄,内踝短、外踝长。在踝关节运动过程中,处于背屈状态时,面宽的一端会直接进入关节窝,这时候踝关节不易发生扭伤,稳定性比较好;处在跖屈状态,窄关节面会直接进入关节窝,踝关节的稳定性减弱,易出现运动损伤[1]。另外,踝关节周围的韧带主要由外侧三条韧带以及内侧三角韧带组成,内侧的三角韧带韧性大,外侧的韧带韧性较小,加之外踝比较长、踝关节在内翻时幅度比较大[2][3],故而,在跑步过程中易发生内翻崴脚。 2.2 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在测试结果中发现跑步者在使用等长肌肉测力计进行等长力量测试得到的踝关节背屈肌肉力量上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仅在健康男性跑者和健康女性跑者的比较中发现踝关节背屈动作中,男性跑者表现出更大的肌肉力量,且具有显著差异,这更多的与性别之间的差异相关。以上肌肉力量测试的结果说明这个测试动作反映的下肢肌肉力量与下肢跑步运动损伤之间没有明显关联。 2.3 下肢稳定性与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关系 从本次测试的结果来看,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均值在30秒以上,虽然标准差较大,但是该均值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跑步爱好者拥有较好的下肢静态平衡能力。但就时间差值进行对比时发现,男性和女性双侧下肢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差均大于一般人群,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经常跑步的双侧下肢静态平衡能力虽然整体较好,但是双侧差值相比一般人群具有较大差异,即双侧下肢的静态平衡能力差距越大,失衡越严重则跑步下肢损伤可能性越大[4]。 3.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康复措施 3.1 踝关节运动损伤早期用POLICE原则处理 对于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患者,应在第一时间用POLICE原则处理,即保护(P):以适当的工具及姿势进行防护,避免运动损伤后再度伤害;合适的负荷(OL):在不引起明显疼痛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向不同方向活动踝关节,以早期保护好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冰敷(I):冰敷可以控制受损组织的肿胀,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加压包扎(C):使用弹力绷带或护具或支具加压兼保护;抬高患者(E):抬高的高度至少超过心脏位置,以加速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达到消肿、止痛、防治肌肉短缩的目的。 3.2 运动康复训练 在常规处理12~24h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康复计划,主要通过活动练习、力量练习、功能练习及特殊练习来改善肌肉功能。从治疗第1天开始,用力缓慢活动脚趾,不要引起踝关节活动,5min/次;放松大腿肌肉并在不增加疼痛的情况下活动股四头肌,采用练习收缩方法进行400次/d。第2天在前一天基础上加上抬腿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30s,4~6组/d。练习1周后根据患者情

正常踝关节与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讲座? 正常踝关节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邓宇 李新春  梁荣光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广州医学 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01年至今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2006 年9月至今攻读广州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踝关节(ankle j oint )是全身第三大持重关节,由胫骨下端和内、外踝构成的踝穴及距骨体共同组成榫眼状关节。踝关节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固定,有趾、拇屈、伸肌腱、腱鞘及胫前后动脉环抱(包绕)。踝关节与距跟舟关节互有韧带连接,互相协调活动,因此,踝关节是运动创伤、肌腱、腱鞘磨损、关节退变、骨折脱位和感染病变的好发部位 [1]。一、踝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解剖1.X 光摄影[1-4] (图1)。(1)正位片:踝关节间隙显示清晰,呈八字或鞍形,顶部横行,中部微凹,由胫骨下关节面与距骨(滑车)上关节面构成。两侧斜行部,分别为内、外踝关节间隙。整个关节间隙连续不中断,对应关节面相互平行,关节间隙宽度约3~4mm 。内踝下方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深方可见两条高密度的带状阴影,向前下方延至跗横关节附近,前内侧者为胫骨后肌及其肌腱,外侧为趾长屈肌及肌腱。两条肌腱附近的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外踝软组织层次不如内踝明显,皮下组织较薄,在外踝下方皮肤和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腓骨长、短肌腱及其腱鞘的带状阴影,其内侧为密度较低的囊外脂肪垫。(2)侧位片:踝关节间隙呈前后走行并向上凸的弧形线。内、外踝与距骨相重叠。距骨(滑车)上关节面的前后长度远大于胫骨下关节面。踝关节前方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胫骨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及其腱鞘构成的带状密影,其后方为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前脂肪层)。踝关节后方皮肤及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较宽而致密的长条状跟腱,跟腱前方及跟骨上方可见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跟上脂肪垫(后脂肪层),是四肢大关节中关节外较大的脂肪垫,向上延伸至比目鱼肌腹。脂肪垫前方梭形密影由拇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胫骨后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腓骨长短肌腱重叠而成。

踝关节扭伤的康复原则提升

踝关节扭伤的康复原则提升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也是全身最为常见的关节扭伤。可引 起踝关节周围的内外侧韧带及下胫腓韧带损伤。轻者为踝关节侧副韧带部分撕裂,重者为韧带断裂伤,甚至出现撕脱性骨折、软骨面损伤等。临床以内翻型扭伤为多见,多因为足外缘着地、足部突然内收而引起。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踝关节疼痛,活动功能受限,关节周围皮肤青紫且肿胀,伤足不敢用力着地,跛行步态,活动时疼痛加剧等。如果失治或者误治易造成习惯性扭伤。踝关节扭伤后再次受伤的可能性比正常踝关节高40~70%。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遵循“RICE”原则:“R”就是制动休息,立即停止运动,让患部处于不动的状态,以利于肿胀的消除和损伤组织的修复;“I”是指冰敷,扭伤后48小时内对患肢冰敷或者冷敷,刺激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以减轻扭伤部位的疼痛和肿胀;“C”即加压包扎,加压包扎可使患部内出血及淤血现象减轻,还可以防止侵出的体液渗入到组织内部,并能促进其吸收;“E”是指抬高患肢,把患部提高到比心脏高的位置,不仅可以减轻通向损伤部位的血液及来自体液的压力以促进静脉的回流,患部的肿胀及淤血也会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减轻。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达到止痛、减轻肿胀和止血的目的。 临床上踝关节扭伤或拉伤后需要遵循RICE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但是美国康复医师协会的发言人Robertson近期提出一个惊人观点:踝关节扭伤或拉伤后RICE治疗策略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措施,这类患者伤后早期应该尽早开始损伤关节的运动锻炼。 踝关节扭伤或拉伤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该病自限性,可自愈。文献报道美国每天踝关节损伤的发生数量接近2.8万,但一项美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系统综述发现,仅有35-85%踝关节损伤患者3年内愈合。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近些年踝关节损伤后的治疗开始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文章强烈建议将目前踝关节损伤治疗的RICE原则替换为POLICE原则:保护 protect,适当负重 optimal loading,冰敷 ice,加压包扎 compression,抬高患肢 elevation。研究证据支持早期活动而不是休 息,NATA的研究者发现目前有A级证据支持踝关节损伤I级(牵拉,韧带纤维损伤)、II级(韧带部分撕裂)后的康复功能锻炼。目前并没有踝关节扭伤后即刻负重行走的直接证据,但一些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踝关节扭伤后数天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并组建增加负重可以使得患者踝关节扭伤恢复更快,有经验的物理治疗师按摩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踝关节尽早恢复功能。对III级踝关节扭伤患者(完全性韧带撕裂),有B级证据支持伤后10天内早期制动,此后

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特点及分析开题报告

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特点及分析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逐渐进展到高度与速度齐全;躯体与技术相结合;进攻、防守、篮板球三者并重;智力、意志与技术相统一的高强度现代运动,运动员很容易受伤。别论是高水平的国家队、甲级队,依然各体校、大学生业余篮球队,都难免受伤病的困扰。据调查运动员中踝关节的损伤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别仅妨碍了正常的教学训练,而且影响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甚至缩短运动寿命。该文对篮球运动员的踝关节损伤特点进行探讨,阐述损伤的解剖学结构基础,研究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办法,以期为将来的教学和训练提供有益的帮助。幸免或落低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确保学生、运动员躯体健康。 二、文献综述(要归纳总结,把看的文章相同的观点,别同的观点归纳总结出来,下面1-5是我能想到的大点,假如你还有其他的能够进行补充或者删减) 1. 损伤的解剖学结构基础(研究目的里面既然写了要阐述结构基础,下面的行文就必须要体现) 补充内容 2.损伤频率较高部位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在踝关节损伤部位调查中发觉:外踝韧带损伤者占54.2%;其中踝关节软骨病者占27.7%;其它损伤者占8.4%;内踝韧带损伤者占6.0%;胫腓骨伤撕脱骨折者仅占3.6%”。补充内容,如某某认为损伤的高发部位是什么.(一具大点下面要有3个以上作者的分析) 3. 损伤程度的研究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轻度损伤较为多见,占68.7%,中度损伤占22.9%,重度损伤较为少见,仅占8.4%”。 4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的研究 5.篮球运动员踝关节运动损伤预防的研究 在《运动损伤康复学》中,张笃超和李湘奇指出:“在我国,篮球运动是一项开展较为普遍的体育项目。竞赛中双方争夺激烈,局面瞬息万变,要求运动员进展全面,训练有素。互相冲撞,技术动作别当可能造成损伤。最常见的创伤是由于跌倒、跳起抢球降地别正确,如踩在别人足上或足被别人踩伤,运动中的急转、急停和冲撞、场地别平或过滑均可引起的急性损伤,假如处理别当可演变成慢性疾患,经常疼痛而影响运动。” 孙涛和胡师在《论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预防》中指出:“由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进攻、急停、踏跳和上篮等,要求关节处于半蹲位时微屈伸和扭转运作,其负担量较大;踝关节是人体最远端的大关节,几乎支持着人体全部分量,其外踝比内踝长,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强,内翻比外翻容易,而且活动幅度大。距骨体前宽和后窄,当脚跖屈时,踝关节较别稳定,在场地别平及起跳与降地躯体失去平衡时,易使踝关节损伤”。在《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及处理》中,张云霞指出“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大多为急性损伤,受伤程度以中度损伤的最多,篮球运动损伤大部分是由于急性损伤所致,当首次没有治疗完全很可能转为慢性。篮球队员和篮球爱好者由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其技术和躯体素养都存在别脚,在一定强度和激烈的训练竞赛及活动中受伤事情很可能发生,能够用一些积极措施幸免轻伤,而一旦受伤很大程度上算是中度和重度了。”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在踝关节损伤部位调查中发觉:外踝韧带损伤者占54.2%;其中踝关节软骨病者占27.7%;其它损伤者占8.4%;内踝韧带损伤者占6.0%;胫腓骨伤撕脱骨折者仅占3.6%”。而踝关节损伤程度的调查结果:轻度损伤较为多见,占68.7%,中度损伤占22.9%,重度损伤较为少见,仅占8.4%”。 针对引起踝关节损伤的要紧因素,王寿秋,郑蕊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成因及预防》中指出“未做预备活动或预备活动别充分,缺乏自我爱护能力,学生的生理状态别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