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紫外线的诱变育种

实验三   紫外线的诱变育种
实验三   紫外线的诱变育种

实验三紫外线的诱变育种(学时:4)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效应,并学习物理因素诱变育种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紫外线对微生物有诱变作用,主要引起的是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引起菌体遗传性变异。

三、菌种与仪器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仪器: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紫外线灯(15W),电磁搅拌器,离心机

四、操作步骤

1.菌悬液的制备

A、取培养48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的斜面4—5支,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菌苔洗下,并倒入盛有玻璃珠的小三角烧瓶中,振荡30分钟,以打碎菌块。

B、将上述菌液离心(3000r/min,离心15分钟),弃去上清液,将菌体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2—3次,最后制成菌悬液。

C、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每毫升108个。

2.平板制作将淀粉琼脂培养基溶化后,冷至55℃左右时倒平板,凝固后待用。

3.紫外线处理

A、将紫外线灯开关打开预热约20分钟。

B、取直径9cm无菌平皿2套,分别加入上述菌悬液5ml,并放入无菌搅拌棒于平皿中。

C、将盛有菌悬液的2平皿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在距离为30cm,功率为15W的紫外线灯下分别搅拌照射1分钟及3分钟。

4.稀释在红灯下,将上述经诱变处理的菌悬液以10倍稀释法稀释成10-1-10-6(具体可按估计的存活率进行稀释)。

5.涂平板取10-4、10-5、10-6三个稀释度涂平板,每个稀释度涂平板3只,每只平板加稀释菌液0.1ml,用无菌玻璃刮棒涂匀。以同样操作,取未经紫外线处理的菌稀释液涂平板作对照。

6.培养

将上述涂匀的平板,用黑布(或黑纸)包好,置37℃培养48小时。注意每个平皿背面要标明处理时间和稀释度。

7.计数将培养48小时后的平板取出进行细菌计数,根据对照平板上菌落数,计算出每毫升菌液中的活菌数。同样计算出紫外线处理1分钟、3分钟后的存活细胞数及其致死率。

8.观察诱变效应

将细胞计数后的平板,分别向菌落数在5—6个左右的平板内加碘液数滴,在菌落周围将出现透明圈。分别测量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并计算其比值(HC值)。与对照平板进行比较,根据结果,说明诱变效应。并选取HC比值大的菌落移接到试管斜面上培养。此斜面可作复筛用。

五、实验结果(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六、思考题

1.用于诱变的菌悬液(或孢子悬液)为什么要充分振荡?

2.经紫外线处理后的操作和培养为什么要在暗处或红光下进行?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作者:佚名来源:生物秀时间:2008-4-18 实验仪器大全实验试剂大全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以紫外线诱变获得用于酱油生产的高产蛋白酶菌株为例,学习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操作方法。 内容:1.对米曲霉(Aspergills oryzae )出发菌株进行处理,制备孢子悬液。 2.用紫外线进行诱变处理。 3.用平板透明圈法进行两次初筛。 4.用摇瓶法进行复筛及酶活性测定。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米曲霉斜面菌种; 豆饼斜面培养基、酪素培养基、蒸馏水、0.5%酪蛋白; 三角瓶(300mL、500mL)、试管、培养皿(9cm)、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紫外照射箱、磁力搅拌器、脱脂棉、无菌漏斗、玻璃珠、移液管、涂布器、酒精灯。 三、操作步骤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及菌悬液制备 1.出发菌株的选择可直接选用生产酱油的米曲霉菌株,或选用高产蛋白酶的米曲霉菌株。2. 菌悬液制备取出发菌株转接至豆饼斜面培养基中,30℃培养3~5d 活化。然后孢子洗至装有1mL 0.lmol/L pH6.0 的无菌磷酸缓冲液的三角瓶中(内装玻璃珠,装量以大致铺满瓶底为宜),30℃振荡30min,用垫有脱脂棉的灭菌漏斗过滤,制成把子悬液,调其浓度为106~108 个/mL,冷冻保藏备用。 (二)诱变处理 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所用诱变剂种类及剂量的选择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有时还可采用复合处理,可获得更好的结果。本实验学习用紫外线照射的诱变方法。 1.紫外线处理打开紫外灯(30W)预热20min。取5mL 菌悬液放在无菌的培养皿(9cm)中,同时制作5 份。逐一操作,将培养皿平放在离紫外灯30cm(垂直距离)处的磁力搅拌器上,照射l min 后打开培养皿盖,开始照射,与照射处理开始的同时打开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即时计算时间,照射时间分别为15 s、30 s、l min、2 min、5 min。照射后,诱变菌液在黑暗冷冻中保存1~2h 然后在红灯下稀释涂菌进行初筛。 2.稀释菌悬液按10 倍稀释至10-6,从10-5和10-6中各取出0.lmL 加入到酪素培养基平板中(每个稀释度均做3 个重复),然后涂菌并静置,待菌液渗入培养基后倒置,于30℃恒温培养2~3d。 (三)优良菌株的筛选 1. 初筛首先观察在菌落周围出现的透明圈大小,并测量其菌落直径与透明圈直径之比,选择其比值大且菌落直径也大的菌落40~50 个,作为复筛菌株。 2.平板复筛分别倒酪素培养基平板,在每个平皿的背面用红笔划线分区,从圆心划线至周边分成8 等份,1~7 份中点种初筛菌株,第8 份点种原始菌株,作为对照。培养48h 后即可见生长,若出现明显的透明圈,即可按初筛方法检测,获得数株二次优良菌株,进大摇瓶复筛阶段。3.摇瓶复筛将初筛出的菌株,接入米曲霉复筛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其方法是,称取麦秩85g,

诱变育种流程及紫外诱变育种的详细步骤

诱变育种流程及紫外诱变育 种的详细步骤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1.首先是天然菌种的选育: 调查研究及查阅充分的资料 ↓ 设计实验方案 ↓确定采集样品的生态环境 采样 ↓确定特定的增殖条件 增殖培养 确定特殊的选择培养基及可能的 定性或半定量快速检出法 平板分离 ↓ 原种斜面 ↓确定发酵培养基础条件 筛选 ↓ 初筛(1株1瓶) ↓ 复筛(1株3~5瓶) ↓结合初步工艺条件摸索 再复筛(1株3~5瓶) ↓ 3~5株 ↓ 单株纯种分离 生产性能试验 →毒性试验 菌种鉴定 2.诱变菌种:

出发菌株----菌种纯化(出发菌株性能测定)----制备斜面孢子----制备单孢子悬液(悬液进行活菌计数)----诱变剂处理(存活菌数的测定并计算存活率)----平板分离(测定变异率)----挑取变异菌落并移植至斜面上----初筛(初筛数据分析,生产性状的粗测)----斜面传代----复筛(复筛数据分析,精确测定生产性状)----变异菌株(菌株参数分析)----小型或中型投产试验----大型投产试验。 诱变育种应把握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在选用理化因素作诱变剂时,在同样效果下,应选用最简便的因素;在同样简便的条件下,应选用最高效的因素。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最好采用生产上已发生自变的菌株,选用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选取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或应用性状的菌株。4)处理单细胞或孢子悬液。单细胞悬液应均匀而分散,孢子、芽孢等应稍加萌发。5)选用合适的诱变剂量。一般正变较多出现在低剂量中,负变较多地出现在高剂量中。6)选用高效的筛选方法。 紫外线诱变育种: 紫外线诱变一般采用15W紫外线杀菌灯,波长为253- 265nm.灯与处理物的距离为30cm,照射时间依菌种而异,一般为几秒至几十分钟。一般我们常以细胞的死亡率表示,希望照射的剂量死亡率控制在70~80%为宜。 被照射的菌悬液细胞数,细菌为106个/ml左右,霉菌孢子和酵母细胞为106~107个 /ml。由于紫外线穿透力不强,要求照射液不

紫外线强度测定法

4.4紫外线强度测定法 4.4.1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 4.4.1.1适用范围:监测紫外线灯管在垂直1m处的照射强度。 4.4.1.2使用方法: (1)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化学卡置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 (2)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 (3)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4.4.1.3结果判定: (1)30w新灯管,不低于90μW/cm2为合格。 (2)使用中的旧灯管不低于70μW/cm2为合格。 4.4.1.4注意事项: (1)紫外线照射时应严格控制时间,否则测定结果不准确。 (2)指示卡为光敏材料制成,应避光保存。 每支灯管重复测定 3 次。各次数据均达标准可判辐照强度合格。 3.1. 4.2 紫外线消毒灯和紫外线消毒器 (1) 消毒使用的紫外线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nm~275nm ,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nm~270nm ,消毒用的紫外线光源必须能够产生辐照值达到国家标准的杀菌紫外线灯。 (2) 制备紫外线消毒灯,应采用等级品的石英玻璃管,以期得到满意的紫外线辐照强度。 (3) 紫外线消毒灯可以配用对紫外线反射系数高的材料(如抛光铝板)制成的反射罩 (4) 要求用于消毒的紫外线灯在电压为220V 、环境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辐射的253.7nm 紫外线强度( 使用中的强度) 不得低于70 μW/cm2 ( 普通30W 直管紫外线灯在距灯管1 m 处测定,特殊紫外线灯在使用距离处测定,使用的紫外线测强仪必须经过标定,且在有效期内)。 (5) 紫外线灯使用过程中其辐照强度逐渐降低,故应经常测定消毒紫外线的强度,一旦 降到要求的强度以下时,应及时更换。 (6) 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 μW/cm2的时间( 功率≥ 30W),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紫外灯生产单位应提供实际使用寿命。 (7) 目前我国使用的紫外线消毒灯有下述几种: 1) 普通直管热阴极低压汞紫外线消毒灯:灯管采用石英玻璃或其它对紫外线透过率高的玻璃制成,功率为40W、30W、20 W、15 W等。要求出厂新灯辐射253.7nm 紫外线的强度(在距离1m 处测定,不加反光罩)为:功率>30W 灯,≥90μW/cm2;功率>20W灯,≥60μW/cm2;功率15W 灯,≥20μW/cm2。由于这种灯在辐射253.7nm 紫外线的同时,也辐射一部分184.9nm 紫外线,故可产生臭氧。 2) 高强度紫外线消毒灯:要求辐射253.7nm 紫外线的强度(在距离1m 处测定)为:功 率30W 灯,>170μW/cm2;11W 灯, >40μW/cm2。 3) 低臭氧紫外线消毒灯:也是热阴极低压汞灯,可为直管型或H型,由于采用了特 殊工艺和灯管材料,故臭氧产量很低,要求臭氧产量<1mg/h 。 4 )高臭氧紫外线消毒灯:由于采取了特殊工艺,这种灯产生较大比例的波长184.9nm 的紫外线,故臭氧产量较大。

紫外线诱变育种

紫外线诱变选育α-淀粉高产菌株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菌种的物理因素诱变育种基本技术。 2.通过诱变技术筛选出高产ɑ-淀粉酶的菌株。 二、实验原理 紫外线是一种最常用有效的物理诱变因素,其诱变效应主要是由于它引起DNA结构的改变而形成突变型。紫外线诱变,一般采用15W或30W紫外线灯,照射距离为20-30cm,照射时间依菌种而异,一般为1-3min,死亡率控制在50%-80%为宜。被照射处理的细胞,必须呈均匀分散的单细胞悬浮液状态,以利于均匀接触诱变剂,并可减少不纯种的出现。同时,对于细菌细胞的生理状态则要求培养至对数期为最好。本实验以紫外线处理产淀粉酶的枯草杆菌,通过透明圈法初筛,选择淀粉酶活力高的生产菌株。 三、实验材料 1.菌种产淀粉酶枯草芽孢杆菌 2.器材装有15W或30W紫外灯的超净工作台、电磁力搅拌器(含转子)、低速离心机、培养皿、涂布器、10m L离心管、(1、5、10m L)吸管、250m L三角瓶、恒温摇床、培养箱、直尺、棉签、橡皮手套、洗耳球 3.培养基和试剂 ①无菌水、75%酒精 ②0.5%碘液碘片1g、碘化钾2g、蒸馏水200m L,先将碘化钾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将碘片溶解在碘化钾溶液中,待碘片全部溶解后,加足水即可。 ③选择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g,牛肉膏1g,N a C l0.5g,琼脂2g,蒸馏水100m L,p H6.8~ 7.0,121℃灭菌20m i n。 ④肉汤培养基牛肉膏0.5g,蛋白胨1g,N a C l0.5g,蒸馏水100m L,p H7.2~7.4,121℃灭菌20m i n。 四、实验步骤 1.菌体培养取枯草芽孢杆菌一环接种于盛有20m L肉汤培养基的250m L三角瓶中,于37℃振荡培养12h,即为对数期的菌种。 2.菌悬液的制备取5m L发酵液于10m L离心管中,以3000r/m i n离心10m i n,弃去上清液。加入无菌水9m L,振荡洗涤,离心10m i n,弃去上清液。加入无菌水9m L,振荡均匀。 3.诱变处理将菌悬液倾于无菌培养皿中(内放一个磁力搅拌棒),置电磁力搅拌器上于超净工作台紫外灯下(距离30c m)照射0.5-1m i n。 4.取0.1-0.2m L诱变后菌悬液于选择培养基平板上,用涂布器涂匀。置37℃暗箱培养48h。 5.在长出菌落的周围滴加碘液,观察并测定透明圈直径(C)和菌落直径(H),挑选C/H 值最大者接入斜面保藏。 五、注意事项 1.紫外线对人体的细胞,尤其是人的眼睛和皮肤有伤害,长时间与紫外线接触会造成灼伤。故操作时要戴防护眼镜,操作尽量控制在防护罩内。 2.空气在紫外灯照射下,会产生臭氧,臭氧也有杀菌作用。臭氧过高,会引起人不舒服,同时也会影响菌体的成活率。臭氧在空气中的含量不能超过0.1%-1%。 六、结果与讨论 1.利用紫外诱变育种,应注意哪些因素?

实验三 紫外线的诱变育种

实验三紫外线的诱变育种(学时:4)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效应,并学习物理因素诱变育种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紫外线对微生物有诱变作用,主要引起的是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引起菌体遗传性变异。 三、菌种与仪器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仪器: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紫外线灯(15W),电磁搅拌器,离心机 四、操作步骤 1.菌悬液的制备 A、取培养48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的斜面4—5支,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菌苔洗下,并倒入盛有玻璃珠的小三角烧瓶中,振荡30分钟,以打碎菌块。 B、将上述菌液离心(3000r/min,离心15分钟),弃去上清液,将菌体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2—3次,最后制成菌悬液。 C、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每毫升108个。 2.平板制作将淀粉琼脂培养基溶化后,冷至55℃左右时倒平板,凝固后待用。 3.紫外线处理 A、将紫外线灯开关打开预热约20分钟。 B、取直径9cm无菌平皿2套,分别加入上述菌悬液5ml,并放入无菌搅拌棒于平皿中。 C、将盛有菌悬液的2平皿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在距离为30cm,功率为15W的紫外线灯下分别搅拌照射1分钟及3分钟。 4.稀释在红灯下,将上述经诱变处理的菌悬液以10倍稀释法稀释成10-1-10-6(具体可按估计的存活率进行稀释)。 5.涂平板取10-4、10-5、10-6三个稀释度涂平板,每个稀释度涂平板3只,每只平板加稀释菌液0.1ml,用无菌玻璃刮棒涂匀。以同样操作,取未经紫外线处理的菌稀释液涂平板作对照。 6.培养 将上述涂匀的平板,用黑布(或黑纸)包好,置37℃培养48小时。注意每个平皿背面要标明处理时间和稀释度。 7.计数将培养48小时后的平板取出进行细菌计数,根据对照平板上菌落数,计算出每毫升菌液中的活菌数。同样计算出紫外线处理1分钟、3分钟后的存活细胞数及其致死率。 8.观察诱变效应

紫外线诱变育种高产纤维素菌实验方案

紫外线诱变育种高产纤维素菌 实验方案 诱变方案:纤维素酶活力较高菌株→紫外线诱变→初筛→复筛→稳定性试验. 实验目的:对有一定能力产纤维素酶的菌种进行紫外线诱变,诱变出高产纤维素酶的菌种。 实验原理:紫外线诱变处理的有效波长为200~300×10nm,最适为254nm(此为核酸的吸收高峰)。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吸收紫外光后,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二聚体出现会减弱双键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有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另外二聚体的形成,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总之紫外辐射可以引起碱基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或缺失,即是所谓的诱变。 材料和器皿: (1)菌种:木霉单孢子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液体和固体),生理盐水。 (3)器皿:无菌培养皿,无菌试管,无菌移液管(5ml,1ml),150ml三角瓶(内装有玻璃珠),无菌离心管等。 (4)仪器:紫外灯(装在无菌操作箱内),磁力搅拌器等。 实验步骤: 紫外线诱变育种 单孢子悬液制备:用生理盐水洗下出发菌株的斜面孢子摇床上震荡分散30min,4 层无菌擦镜纸过滤,制备单孢子悬液。

稀释对照菌液(未照射菌液) 将未经照射的菌液稀释成10-1~10-6,然后从10-5,10-6两管中各吸取0.1ml菌液于牛肉膏蛋白胨平板上(每个稀释度做三个皿),用无菌涂布棒土布均匀后,倒置于32度条件下培养过夜,第二天取出,计算菌落数,将记得的结果记录于表格中。 UV 诱变:取单孢子悬液5mL 于直径9cm 的培养皿内, 同时放入无菌搅拌子,在磁力搅拌器 .....的搅拌下置于15W 紫外线灭菌灯下30cm 处分别处理0s.30s、1min、2min、3min、5min、7min、9min、11min。在红灯下稀释适当倍数,0.1mL 涂PDA 平板,30℃避光培养过夜。诱变致死率检测:分别取等量的不同诱变时间的菌液和未诱变菌液涂布于PDA 平板,30℃培养72h。以未诱变菌液培养后的菌落数为基准计算 不同诱变时间的致死率,选择致死率较高的诱变菌液继续检测其产纤维素酶的能力。致死率(%)=(对照皿的菌落总数-诱变处理后的菌落总数)/对照皿的菌落总数×100 筛选培养基的选择 ........:.挑取孢子接种到PDA 斜面培养基上活化,28℃ 培养72h。通过点样法分别接种于平板筛选培养基1和培养基2 上,28℃培养72h。观察不同培养基上纤维素酶生产菌的透明圈大小,以确定合适的选择培养基,为进一步筛选做准备. 最佳筛选培养基的确定(对比) 经观察,如果发现平板筛选培养基1 中透明圈较小,平板筛选培养基2(改良培养基)中菌落周围透明圈较明显,因此选择平

紫外线灯监测

紫外线灯 (1)每次开灯5分钟后开始计时,每周用酒精擦拭灯管一次。 (2)灯管1000小时以内6个月测一次,1000小时以后3个月测一次。 (3)测试时应先开灯3到7分钟然后将紫外线测试卡置于紫外线灯管正中垂直1米处照射1分钟后判断结果,普通30W灯管照射强度大于等于90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小于70需更换灯管,更换新灯管后从0开始计时。检测后在卡上注明监测日期.地点,强度,并将指示卡粘贴在记录单背面。 空气培养: (1)每月测试一次,每次测试前清洁通风,消毒一小时后静置半小时再进行测试。 (2)测试面积小于30平米的房间用3个培养皿,对角成直线排放离地离墙一米。测试面积大于30平米的用5个培养皿,四角离地离墙1米各放一个,房中间离地1米放一个。 (3)测试前在培养皿底外注明顺序位置,5分钟后收培养皿,摆放时从里到外依次摆放,收时从外到里。最后送往检验科。 注意事项:采样时严格无菌操作,将培养皿平板盖平移打开置外缘,暴露5分钟,由外向内收盖好标本,立即送检。 空培正常值: 一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病房小于或等于10cfu/m2 二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NICU,烧 伤病房,早产室等 小于或等于200cfu/m2 三类各类普通病房,检查室,采血室,治 疗室,化验室,急诊抢救室,换药室 小于或等于500cfu/m2 物品浸泡浓度 类别浓度 mg/l 时间方法 物表擦拭125 停置5分钟 浸泡湿化瓶250 浸泡15-30分钟先消毒后清洗浸泡止血带250 浸泡15-30分钟先消毒后清洗

器械500-100 浸泡15-30分钟先消毒后清洗 奥抗阳性1000 浸泡30分钟适当搅拌均匀体温计500 浸泡30分钟一人一用一消毒 血压计500 每周清洁袖带每周消毒一 次

大肠杆菌紫外诱变实验

大肠杆菌紫外诱变实验 【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诱变方案的设计和紫外诱变的实验手段。理解自发突变和紫外诱变的机理,分析不同诱变目的、诱变手段和诱变筛选在诱变应用中的关系。了解诱变育种在微生物工业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微生物菌种质量优劣对发酵工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自然界中的菌种一般在生产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而且自然突变频率低,突变幅度小,单纯依靠自然界中微生物群体来进行的自然选择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因此现在的微生物发酵生产菌种绝大多数都是经过人工改造的,而菌种改造有诱变改造和基因改造两方面。虽然现在基因工程菌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菌种改造方式,但通过物理化学诱变对菌种品质进行改造仍然是工业生产菌重要的来源。 诱变分为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物理诱变采用紫外光、X射线、射线、射线、射线、快中子和超声波等,其中紫外光诱变因其效果好、实验设备简单等优点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物理诱变剂。 而化学诱变则是采用一些可以和DNA起作用,改变其分子结构,最终引起遗传改变的化学物质对诱变对象进行处理,得到诱变菌种的方法。实验室中常用的有亚硝酸、硫酸二乙酯、亚硝酸胍等(这3种诱变剂诱变效果依次增加,毒性也依次增大)。 物理诱变往往被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常用的电离辐射有X射线、射线、射线、快中子等。电离辐射的特点是穿透力强,对生物作用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辐射的直接作用是指辐射所产生的直接物理损伤,是由于能量量子直接与染色体作用而造成的原始损伤,是一种物理作用;而辐射的间接作用则是一种化学作用,是由于生物细胞中的水分子受到辐射作用产生各种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和溶质分子或直接和染色体发生作用产生遗传损伤。 由于不同作用的时效差别,辐射的作用过程大体可分为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生物学效应等4个阶段,时效发生可以从10-12s到几年。辐射中常采用的剂量单位为伦琴(R)。一个伦琴相当于在00C及101325Pa(760mmHg)下,每立方厘米干燥空气中能产生个离子对的电离剂量。 此外还有拉德(rad)、尔格(erg)、居里(Ci)等单位。其换算关系如下: 1rad=100erg/g=10- 次衰变/秒 非电离辐射最典型的就是紫外线,其电磁波谱位置为40~390nm。而由于DNA分子的紫外吸收峰位于260 nm。因而波长在200~300 nm之间的紫外线被用于紫外诱变。紫外诱变时的剂量与所用紫外灯管的功率以及照射距离和照射时间相关,实验中往往采用改变照射时间来改变照射剂量。由于照射致死率在95%~99%的时候回复突变株出现率最高,因而实践中多用70%~80%的致死率进行诱变。 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相比主要的差别是诱变的特异性强,往往专一作用于DNA分子的特定结构。化学诱变主要分为4大类: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移码突变剂和其他类。 由于不同的化学诱变剂性能差别很大,在使用前必须对影响其效果的温度、PH值、光照、溶剂等做清楚的分析,同时对其半衰期、毒性及防护也要充分了解,这样才能保证使用的有效性和人体安全性。化学诱变的剂量是由使用浓度和处理时间决定的,操作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高浓度短时间处理或是低浓度长时间处理。 在诱变中制定好诱变方案是很重要的,诱变育种包括诱变和筛选两步。首先制定一个明确的筛选目标,因为诱变是不定向的,我们必须采用定向的筛选方法将我们所需要的菌株从原始菌和突变株中分离出来,同时还应考虑选出的菌种在生长速度、温度适应、产孢子等方面不能产生过多不适应生产的变化。 在充分考虑了实验的工作量要求后结合本实验室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要求提出诱变和筛选方案。在筛选方法选择中要考虑到兼顾筛选色工作量和可信度。当筛选方法可信度高时,往往检测方法是比较繁琐的(尤其是涉及一些蛋白质或氨基酸含量变化的突变类型)。这时为了提高筛选工作量往往降低筛选的可信度,减少筛选的繁琐程度,而在复筛中进一步加以确定。根据筛选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用合适的诱变剂。筛选方案确定后,不要经常改变,保持工作的稳定性,这样有利于总结提高。 本实验以大肠杆菌为材料,选择紫外线为诱变剂,进行诱变处理:筛选青霉素抗性菌,绘制致死曲线并计算诱变率。

紫外线杀菌灯的使用及检测方法

紫外线杀菌灯的使用及检测方法 紫外线杀菌是一种传统的、有效的消毒方法,在医院,食品厂,水处理等已被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灯管辐射强度低及应用不当会影响消毒灭菌效果。为了保证满意的消毒效果,在使用中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监测和管理措施。 1.灯管的辐射强度: 紫外线辐射强度是影响消毒效果的最基本的因素,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新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应大于100VW/cm2 (距离1m处)为合格,正在使用中的灯管辐射强度最低应达到70 VW/cm2暂可使用,但必须延长照射时间。依据紫外线照射剂量等于辐射强度乘以照射时间的公式可求出不同强度所需延长照射时间,亦可看出高强度短时间或低强度长时间均能获得同样的灭菌效果。若紫外线光源的强度低于40VW/cm2,则再延长照射时间也不能起到满意的杀菌作用,即应停止使用。不要认为紫外线灯管只要亮着,就还有杀菌作用。 2.灯管安装的数量 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第3版第2分册(医院消毒规范)规定,室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灯安装数量(30W紫外线灯,在垂直1m处辐射强度高于70μW/cm2)为平均每立方米

不少于1.5W,并且要求分布均匀、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2. 2m,使得人的呼吸带处于有效照射范围。连续照射不少于30mi n,紫外线的辐射强度与辐射距离呈反比,悬挂太高,影响灭菌效果。如果是物体表面消毒,灯管距照射表面应以1m为宜,杀菌才有效。 3.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对紫外线辐射强度有一定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辐射强度降低,如温度下降到4℃时,辐射强度则可下降65%~80%左右,严重影响杀菌效果。一般以室温20~40℃为紫外线消毒的适宜温度,在此温度范围内紫外线辐射的强度最大且稳定,能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4.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高,紫外线辐射穿透细胞减少。有关文献介绍,相对湿度在55%~60%时,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杀灭率最强,相对湿度在6 0%~70%以上时,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率降低,相对湿度在80%以上甚至反而对微生物有激活作用,可使杀菌力下降30%~40%。刚刚湿拖地和擦桌面后立即进行紫外线消毒,会使室内湿度增大,影响消毒效果。因此,使用紫外线消毒时室内要保持清洁、干燥.

紫外线诱变改善酵母菌细胞表面性质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环境工程 紫外线诱变改善酵母菌细胞表面性质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紫外线是常用的物理诱变因子, 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有很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紫外辐射能作用于DNA ,因此在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对于紫外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研究的比较清楚的一个作用是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二聚体出现会减弱双键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有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二聚体的形成,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紫外辐射可以引起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或缺失等。 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进行了利用酵母茵处理废水的探索性研究。并于90年代成功地实现了酵母茵废水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日本一制油厂利用酵母处理高含油废水,对于平均含油量达11900mg/L的废水,除油率可达99%。此外,通过在反应器中接入功能菌株能增加目标底物的降解,降低其毒性。同时也可以缩短降解时间,酵母已被成功应用于处理高浓度含油废水以及石油的脱蜡等。然而,在酵母菌处理废水的实际运行中,酵母菌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往往受到其表面性质的影响而不够理想。因此,可利用紫外诱变得到疏水性好、乳化能力强、絮凝性好的酵母菌菌株,并进行连续培养得到遗传性状稳定的菌株。从而使酵母菌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提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综述紫外诱变育种(微生物)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2.设计实验,诱变酵母菌细胞; 3.考察诱变后酵母细胞表面性质的变化;细胞表面性质:疏水性、絮凝性、乳化能力等; 4.筛选对于废水处理有益的诱变菌株,主要是COD降解能力高、絮凝性好等特点。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紫外线照射酵母菌对其进行诱变,再以相应的分析方法分析诱变所得菌株的疏水性、絮凝性以及乳化能力,筛选出COD降解能力强、絮凝性好的对废水处理有益的酵母菌菌株。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①构建紫外诱变酵母菌实验台,对培养所得的酵母菌进行紫外诱变。 ②建立对诱变所得的酵母菌菌株进行表面性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分析酵母菌的疏水性、

紫外线诱变育种综述

紫外线诱变育种 摘要:紫外线诱变操作简单、对实验设备要求低,是目前被广泛运用的一种物理诱变剂,人们利用紫外线诱变得到了大量的优秀菌种。本文论述了紫外线诱变的原理、操作流程、其适用范围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紫外线诱变育种微生物 目前微生物发酵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许多生产行业,如生产啤酒、白酒、乳制品、酶制剂、抗生素等行业,同时微生物在解决人类的粮食能源、健康、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中正显露出越来越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1]。但就目前被投入工业化使用的工业菌大多在生长周期、培养基、产率等方面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理想的工业菌种必须具备: 遗传性状稳定、纯净无污染、能产生许多繁殖单位、生长迅速、能于短时间内生产所要的产物、可以长期保存等特性。诱变是最早在抗生素上应用的一种育种技术, 它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于抗生菌, 人为的使其遗传物质发生变异, 从中选育高产菌株[2]。紫外线诱变属于一种物理诱变剂,它是在微生物发酵技术育种中最早使用的一种诱变方法。紫外线诱变可以用于大量不同的菌种育种中,如芽孢杆菌、链霉菌、镰刀菌等,通过紫外线对微生物进行诱变,得到了大量比较优秀的工业菌种。由于紫外线诱变育种简便易行、对条件和设备要求较低并能较好地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故在微生物育种中仍广泛应用[3]。本文对紫外线诱变的原理、操作流程、其适用范围、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一、紫外线诱变的原理 紫外线属于一种物理诱变剂,它能使被照射的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中的内层电子提高能级。主要生化反应:1.DNA链和氢键的断裂 2.DNA分子间(内)的交联 3.嘧啶的水合作用 4.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5.造成碱基对转换 6.修复后造成差错和缺失。 紫外线诱变处理的有效波长为200- 300×10nm,最适为254nm(此为核酸的吸收高峰)。DNA和 RNA的嘌呤和嘧啶吸收紫外光后,DNA 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二聚体出现会减弱双键间氢键的作用[4],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有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另外二聚体的形成,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 的复制和转录.总之紫外辐射可以引起碱基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或缺失,即是所谓的诱变[5],从而引起上述的生化反应。 二、紫外线诱变的操作流程 1、测定菌种的生长曲线 首先对需要进行诱变的实验菌种进行纯化,然后将菌种接到培养基中培养。在不同的时间取适量的培养液,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其中菌体浓度的OD值,通常是每两个小时检测一次[6]。根据不同时间的OD值绘制实验菌种的生长曲线,找到其对数生长期。 2、对处于对数期的菌种进行诱变 将实验菌种接到培养基中,根据其生长曲线培养到对数期的中期。然后离心分离得到菌体,用生理盐水把菌体制成菌悬液,调节菌悬液使菌体浓度在108个/ml左右。各取5mL 菌悬液移入18 个无菌培养皿中,置于距30W 紫外灯30cm 处

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要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紫外线强度监测 [紫外线指示卡结构与性能]: 紫外线强度指示卡由卡片纸、紫外线感光色块和标准色组成。中央为紫外线感光色块,两端分别印上辐射照度为90μW/cm2和70μW/cm2的标准色块,当紫外线感光色块受到紫外线照射后,随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强弱,产生深浅程度不同的紫红色,与标准色块比较可监测紫外线灯253.7nm波段紫外线的辐射强度。 [使用范围]: 用于各型杀菌紫外线灯辐射照度的监测。 [使用方法]: 测定时,打开紫外线灯管5min,待其稳定后,将指示卡置于距紫外线灯管下方垂直1m中央处,将有图案一面朝向灯管,照射1min。紫外线灯照射后,图案中的紫外线感光色块由乳白色变成深浅程度不同的紫红色。将其与标准色块相比,即可测知紫外线灯辐照强度是否达到使用要求。 新的紫外线灯管测试辐射强度值≥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的旧灯管,辐射强度值≥70μW/cm2时,可继续使用,辐照强度值<70μW/cm2时,应更换成新灯管。

注意:使用中的大于90uW/cm2 的半年监测一次,大于70uW/cm2小于90uW/cm2 一季度监测一次,累计使用1000小时换无论是否监测合格均换新管。 [操作方法]: 1.查看紫外线需要监测的时间,按时进行监测: (1)使用中的大于90uW/cm2 的半年监测一次; (2)大于70uW/cm2小于90uW/cm2 一季度监测一次; (3)累计使用1000小时换无论是否监测合格均换新管; (4)换新管时需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标记监测时间及监测位置: (1)将紫外线指示卡注明监测时间、地点。如:2013.06.06治疗室; (2)将待监测的紫外线灯管由里到外或由左到右设定为编号①、②…;将指示卡按顺序写上编号①、②…; (3)模板格式: 3. 监测与监测对比度: (1)打开紫外线灯管5 min,待其稳定后,将指示卡置于距紫外 线灯管下方垂直1 m中央处,将有图案一面朝向灯管,照射1 min。 (2)紫外线灯照射后,图案中的紫外线感光色块由乳白色变成 深浅程度不同的紫红色。将其与标准色块相比,即可测知紫外线灯辐 照强度是否达到使用要求。 4.记录监测结果:

诱变育种流程及紫外诱变育种的详细步骤

1.首先是天然菌种的选育: 调查研究及查阅充分的资料 ↓ 设计实验方案 ↓确定采集样品的生态环境 采样 ↓确定特定的增殖条件 增殖培养 确定特殊的选择培养基及可能的 定性或半定量快速检出法 平板分离 ↓ 原种斜面 ↓确定发酵培养基础条件 筛选 ↓ 初筛(1株1瓶) ↓ 复筛(1株3~5瓶) ↓结合初步工艺条件摸索 再复筛(1株3~5瓶) ↓ 3~5株 ↓ 单株纯种分离 生产性能试验 →毒性试验 菌种鉴定 2.诱变菌种: 出发菌株----菌种纯化(出发菌株性能测定)----制备斜面孢子

----制备单孢子悬液(悬液进行活菌计数)----诱变剂处理(存活菌数的测定并计算存活率)----平板分离(测定变异率)----挑取变异菌落并移植至斜面上----初筛(初筛数据分析,生产性状的粗测)----斜面传代----复筛(复筛数据分析,精确测定生产性状)----变异菌株(菌株参数分析)----小型或中型投产试验----大型投产试验。 诱变育种应把握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在选用理化因素作诱变剂时,在同样效果下,应选用最简便的因素;在同样简便的条件下,应选用最高效的因素。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最好采用生产上已发生自变的菌株,选用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选取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或应用性状的菌株。4)处理单细胞或孢子悬液。单细胞悬液应均匀而分散,孢子、芽孢等应稍加萌发。5)选用合适的诱变剂量。一般正变较多出现在低剂量中,负变较多地出现在高剂量中。6)选用高效的筛选方法。 紫外线诱变育种: 紫外线诱变一般采用15W紫外线杀菌灯,波长为253-265nm.灯与处理物的距离为30cm,照射时间依菌种而异,一般为几秒至几十分钟。一般我们常以细胞的死亡率表示,希望照射的剂量死亡率控制在70~80%为宜。 被照射的菌悬液细胞数,细菌为106个/ml左右,霉菌孢子和酵母细胞为106~107个 /ml。由于紫外线穿透力不强,要求照射液不要太深,约~厚,同时要用电磁搅拌器或手工进行搅拌,使照射均匀。

紫外线灯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紫外线灯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1.该文件归口质量保障部管理。 2.QC主管负责该文件的培训与具体实施。 3.微生物限度检测员对该文件的正确执行负责。 程序: 1.本公司质量保障部微生物检测室(包括微生物限度检测室、阳性菌检定,以及相关辅助间)装设有紫外灯。 2.紫外灯一般在操作前和完成检测后进行。 3.紫外灯用于室内空间空气和物品表面的杀菌。 4.紫外灯灭菌程序 4.1紫外灯开启前,应完成的准备工作:用消毒剂擦拭超净工作台、开启超净工作台洁净送风和工作台紫外灯、关闭门同时人员撤离。 4.2开启微生物检测室紫外灯。填写紫外灯灭菌记录中“开始时间”栏。 4.3照射持续规定时间(一般为30分钟)后,关闭紫外灯。填写紫外灯灭菌记录中“结束时间”栏。 4.4紫外灯关闭后,等待10~20分钟,人员按规定程序进入。 4.5完善紫外灯使用记录。 5.紫外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5.1一般用于灭菌的紫外线波长为200~300nm,灭菌力最强的波长为253.7nm。

5.2紫外灯照射期间,人员不得进入;人员进入房间时,也应提前20~30分钟关闭紫外灯;因紫外线对人体照射过久会发生结膜炎,红斑及皮肤烧灼等现象。特殊情况,若必须在人进去后仍要开紫外灯灭菌时,则人的皮肤及眼睛应有有效的防护措施。 5.3 紫外线的杀菌力,随紫外灯管使用时间增加而减退,一般使用时间过到额定时间70%时应更换紫灯管,以保证杀菌效果。紫外线灯有效使用时限一般为3000小时。 5.4紫外线的杀菌作用随菌种不同而不同,杀霉菌的照射量要比杀杆菌大40~50倍。 5.5紫外线照射通常按相对湿度为60%的基础设计;室内湿度增加时,照射量应相应增加。 5.6 紫外线灭菌效果与照射的时间长短有关,应通过验证来确定照射时间。 5.7紫外线照射灯的安装形式及高度,应根据实际情况。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诱变

2.3.3 单孢子悬液的制备用生理盐水从成熟的孢子斜面上洗下孢子,倒入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置摇床上振荡打散30min,经四层无菌擦镜纸过滤,得单孢子悬液。 2.3.4 紫外诱变 取孢子悬浮液5ml,置于Φ90mm无菌平皿中,打开皿盖,在磁力搅拌状态下用紫外灯(波长253.7nm,功率20W,照射距离30cm)照射,时间分别为0 s、4 s、8 s、12 s、16 s和20s,取不同照射剂量的处理液0.1ml适当稀释涂皿,37℃避光培养5d,待菌落长出,进行活菌计数。以未经过诱变饱子悬浮液的活菌数为基准,然后以照射时间为横坐标,致死率为纵坐标,绘制致死率曲线。 按照与致死率测定相同的办法,将孢子悬液照射一定时间后,取0.1ml诱变处理液适当稀释涂皿,37℃避光培养5d。 2.4.3 紫外线对KN-16孢子的诱变 紫外线是一种使用最早沿用最久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微生物诱变剂,其诱变频率高而且不易回复,紫外线可以引起微生物菌体的DNA突变,形成嘧啶二聚体。光照会断开嘧啶二聚体,所以紫外线诱变时要在避光条件下进行。以前认为致死率在90%~99.9%效果好。但是目前的报道认为致死率在70%~80%有利于正突变型的产生,且筛选的菌株遗传稳定性好。本实验对出发菌株KN-16进行紫外线照射0 s,4 s,8 s,12 s,16 s,20s结果如下: 2.4. 3.1 紫外线对出发菌株KN-16的致死曲线 KN-16菌株的孢子对紫外线的照射极其敏感(如图7所示),孢子致死率随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处理时间为4s时致死率为34.5%,8s时为73.4%,12s时为88.5%,16s时为93.4%,20s时为97.4%。8 s~20s 处理致死率上升缓慢。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1. 内容 1.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定义: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导致的遗传变化称为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其发生变化的范围很小,所以又称点突变(point mutati on)或狭义的突变。广义的突变又称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包括大段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 (2)基因突变的特点:自发性、不对应性、稀有性、独立性、可诱变性、稳定性 (3)基因突变的类型 ?按发生方式:自发、诱发; ?按突变表型: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按遗传物质的结构改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按碱基变化与遗传信息的改变: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 (4)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实验:Luria的变量实验、Newcombe的涂布实验、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实验。 (5)紫外线对DNA损伤及修复 紫外线对DNA损伤:嘧啶对紫外线比嘌呤敏感得多,其光化学反应产物主要是嘧啶二聚体和水合物,相邻嘧啶形成二聚体后,造成局部DNA分子无法配对,从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或突变。 紫外线对DNA损伤的修复:光复活作用、切除修复。 2.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原则:简便有效诱变剂、优良出发菌株、单孢处理、最适诱变量、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注意形态生理和产量的相关指标、设计高产筛选方案、运用高效筛选方法。 突变株筛选方法:产量突变株筛选、抗药突变株筛选、营养缺陷型筛选。 2. 练习 一、选择 1. 已知DNA的碱基序列为CATCATCA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产生如下碱基序列的改变: CACCATCAT?() A.缺失 B.插入 C.颠换 D.转换 答案:D 2. 以下碱基序列中哪个最易受紫外线破坏?() A.AGGCAA B.CTTTGA C.GUAAAU D.CGGAGA

1.医院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应一年监测一次。[]

1.医院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应一年监测一次。 2.医疗卫生监督员在某县级医疗机构检查时,发现该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间未安排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卫生监督员调查取证后,作出警告处罚,并责令限期改正,但该机构在整改期内未予改正,卫生监督员准备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3.乡村医生应当在基本用药目录规定的范围内用药。 4.医疗机构办理变更登记,需要换发新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新证的有效期限起始日期为原登记日期,截止日期与副本保持一致。 5.某医院将门诊部出租给某公司并以该院的名义成立体检中心对外服务,对该医院,按医疗机构出借转让许可证处罚。 6.某医疗机构内科医生从事儿科诊疗活动属于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 7.医疗美容项目由卫生部委托的中华医学会制定并发布。 8.《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中“划定区域内的供血者”,是指划定区域内常住人口的供血浆人员。 9.中医从业人员,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后,可以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10.以次氯酸钠和戊二醛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剂需卫生部发放卫生行政许可批件。 11.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灭菌。 12.行政强制措施权可以委托。 13.行政机关收集证据时,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7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14.根据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所有抽象行政行为都不能申请复议。 15.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可根据服务区域实际需要,设立独立的分支机构、固定采血点、储血点时应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16.单采血浆站采集血浆前,可按照要求选择重点项目对供浆者进行健康检查或血液化验。 17.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必须向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取得《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许可证》后,方可在我国内地行医。 18.医师取得执业证书后,必须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

诱变育种流程及紫外诱变育种的详细步骤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1.首先是天然菌种的选育: 调查研究及查阅充分的资料 ↓ 设计实验方案 ↓确定采集样品的生态环境 采样 ↓确定特定的增殖条件 增殖培养 确定特殊的选择培养基及可能的 定性或半定量快速检出法平板分离 ↓ 原种斜面 ↓确定发酵培养基础条件 筛选 ↓ 初筛(1株1瓶) ↓ 复筛(1株3~5瓶) ↓结合初步工艺条件摸索 再复筛(1株3~5瓶) ↓ 3~5株 ↓ 单株纯种分离 生产性能试验 →毒性试验 菌种鉴定 2.诱变菌种:

出发菌株----菌种纯化(出发菌株性能测定)----制备斜面孢子----制备单孢子悬液(悬液进行活菌计数)----诱变剂处理(存活菌数的测定并计算存活率)----平板分离(测定变异率)----挑取变异菌落并移植至斜面上----初筛(初筛数据分析,生产性状的粗测)----斜面传代----复筛(复筛数据分析,精确测定生产性状)----变异菌株(菌株参数分析)----小型或中型投产试验----大型投产试验。 诱变育种应把握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在选用理化因素作诱变剂时,在同样效果下,应选用最简便的因素;在同样简便的条件下,应选用最高效的因素。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最好采用生产上已发生自变的菌株,选用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选取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或应用性状的菌株。4)处理单细胞或孢子悬液。单细胞悬液应均匀而分散,孢子、芽孢等应稍加萌发。5)选用合适的诱变剂量。一般正变较多出现在低剂量中,负变较多地出现在高剂量中。6)选用高效的筛选方法。 紫外线诱变育种: 紫外线诱变一般采用15W紫外线杀菌灯,波长为253-265nm.灯与处理物的距离为30cm,照射时间依菌种而异,一般为几秒至几十分钟。一般我们常以细胞的死亡率表示,希望照射的剂量死亡率控制在70~80%为宜。 被照射的菌悬液细胞数,细菌为106个/ml左右,霉菌孢子和酵母细胞为106~107个/ml。由于紫外线穿透力不强,要求照射液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