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

张永红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

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对比想象学校的梧桐)秋天的

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四、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背诵古诗(齐背,分组比赛背,)注意字音。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习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说课稿

9《古诗三首》说课稿 《元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不少描景绘物的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 三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三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一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

夜书所见的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设计意图] (一)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夜书所见说课稿修订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夜书所见》说课稿 张永红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

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 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童捉蟋蟀 B.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促、深”2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4.学习仄起平收式的吟诵曲调,学习吟唱《夜书所见》。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温故引新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背景,研读诗歌 1、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书:写、记录) 2、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3、研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a. 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 b.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c.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诗句) d.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e·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f.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 (3)你们都能理解到诗歌所包含的感情了,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根据感情,指导学生用吟诵的语调读课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入声字“叶”和“动”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4) 指名吟诵,感悟 4、研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夜书所见

9、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郁闷孤独,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儿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求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名句。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促”等。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所见 2、背《所见》这是袁枚夏日的所见 3、板书完整课题。叶绍翁写的

4、解题:(1)说说夜书所见的理解。(出示选择书的意思:一指书本,二指写。) 这里的见不仅指看到,还包括听到想到甚至感觉到的. 5、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思考诗人写的是什么? 2、交流: (1)读诗正音:相机学习生字促读准音扩词 理解:促织 范写深 挑上声,用细枝在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写:深促 (2)讨论: 诗人写了什么?(萧萧梧叶江上秋风篱落一灯儿童挑促织) 并相机指导理解:萧萧梧叶江上秋风篱落一灯 以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意句子的倒装。诗人看见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亮着一盏灯,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吧!) 预设:儿童:你是怎么知道诗人看到了儿童? 诗中哪个字?(知) 在这里”知”是料想猜想的意思,看来这是诗人想到的. 看来,诗人是看到篱笆旁亮着一盏灯,心想:也许是有儿童在捉蟋蟀吧! 原来这些都是诗人之所见啊 三、品读诗歌 过渡:就让我们随着诗人走进这个诗人描绘的秋 1、出示图片1:看,那是什么?(梧叶在风中飘舞……发出)这就是萧萧梧叶 指导朗读:这就是萧萧梧叶,范读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 张永红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产生了几点疑问: 一、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什么时候产生这个称谓的? 二、“山东兄弟”指谁? 三、“重阳”是指天还是节日?

四、重阳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九九重阳这一天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关于重阳的诗歌比较多。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此诗是王维17岁时旅居长安所作。九月九日,橘红橙绿,黄菊盛开,金桂飘香,红叶流丹。正是游览的好季节。但王维写此诗时才17岁,并不是“老人”,所以唐朝应该不是叫“老人节”。宋李清照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看来宋朝同样很注重重阳节的。而毛主席词《采桑子重阳》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人生易老、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但“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 在我们这儿,是不时新过重阳的,只有一些单位挂一两幅标语了事。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没有山,登高是没有的,菊花也少有人种,菊花酒没有听说过。这里是洋河酒的家乡,正流行的“蓝色经典”就盛产于此。茱萸也没有人能说清是什么。在我印象中,唯一能和重阳节沾上边的,就是我们这有个“重九诗会”,那一天,不少道中之人在一起觞咏之间,畅叙友情,写诗作词,自娱自乐。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夜书所见》在

《夜书所见》的说课稿

《夜书所见》的说课稿 《夜书所见》的说课稿范文 篇一:《夜书所见》说课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俗

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会以“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话说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你们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 2.联系旧知: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词就是回忆童年趣事。引导学生诵读《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3.导入新课(板书: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提示:多读几遍,先要读得通顺,读得字正腔圆,再按七绝223的停板法读书古诗的音韵、节奏。 1.查读生字词(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萧萧梧叶篙落知道 送寒声动客情挑促织一灯明 2.再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和教师补充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环境,触摸诗人的郁结。(课件出示:配上插图的诗歌)

①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相应板书。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寒风阵阵,夜深人静,秋风吹皱一江水 淘气的孩子,矮矮的篱笆,挑灯起蟋蟀,送来一阵阵寒意 ③音乐渲染: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历,想象那是一个怎样凄凉的秋夜。 师:那一夜——秋风吹皱一江水,河面上明镜般的月亮不见了。 ④想象诗人的心情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句。 师:(渲染气氛):人心都是肉长的,离开家乡的人,怎能不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夜,诗人怎能睡得着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孤独和思念读第一、第二句(生朗读)。 师:(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2.走进生活情境,品味诗人情感。 ①读诗句想象儿童捉蟋蟀的情景。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②转换角色,追忆童年。 师:深更半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真活泼的孩子却顾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灯笼兴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这动人的情景,诗人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不拘一格猜想诗人童年趣事,老师在“小诗人”追忆童年生活时,特意询问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从而指导学生吟诵后两句诗歌。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b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b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小学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夜书所见》教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lesson plan of "What You See in the Night Book"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

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说课稿1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二、说学情和学法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因此古诗采用了诵读法和想象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三、说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1、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2、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二人小组内完成自学导读单生字词部分后,交流汇报。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2、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并学习这种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四从大组合作学习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带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再次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背诵。 三、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记忆。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范文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第五册教材,第三单元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安排了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了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体会诗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有时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意思与当今意思有些不同如山东,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通过资料了解一些节日的风俗也是这首诗的重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九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重视根据古诗学习步骤来学习,培养学习古诗的能力,为第一首诗的学习又做了一次巩固。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在知识与技能上朗读背诵诗歌 2、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课文 3、在感情与态度价值观上要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这样可为后面要学的古诗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并介绍写作时的背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介绍背景时引出一个节日重阳节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己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了资料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给予以正确的答案。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有节奏的读诗、理解字词意思、根据字词意思,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继续有感情的读诗、背诵古诗。 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步骤,知道这堂课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不要盲目去学习古诗,三年级学生毕竟接触古诗较少,根据上首诗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步骤,形成

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b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b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课导学案_3

4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7.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说课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说课稿 【小编寄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说课稿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特地为教师朋友分享的比较优质的教学资源。这篇说课稿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希望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说课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全班齐背诵《夜书所见》。

(2)师:大家背的很熟,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新诗。 (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忆”是回忆,想念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说九月九日想起山东的兄弟。 师:为什么要在九月九日才想起山东的兄弟,同学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九月九日是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在中国古代,六为阴数,就为阳数,两个九位为重阳,所以叫重阳节。古代东汉(25-225年)皇宫中有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登高的习

惯。 生:山东兄弟不是指山东,而是指王维的家乡,华山以东。 师:对,这样说准确。老师想问问大家,谁知道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生:作者王维十几岁就离开故乡参加科举考试,到了20岁才中进士,自然会产生思乡的念头,尤其到了重阳节。 师:说的很好,请大家齐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讲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来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出示幻灯片)

师:谁能来读一读。(师范读、生齐读、生个别读) 师:你们在小声读一读,共同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来理解诗的意思。遇到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四人一小组) 生:独字是什么意思;异是什么意思;逢什么意思;倍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板书) 生:独是指独自;异字是不同,别的,其他的;逢时遇到;倍是加倍遥是遥远的意思。(板书) 生:答。 师:补充不懂得,问懂得整首诗的意思吗?

最2020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第一单元 《大青树下的小学》 《花的学校》 《不懂就要问》 《所见》 第二单元 《古诗三首》: 《三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秋天的雨》 《听听,秋的声音》 第三单元 《卖火柴的小》 《那一定会很好》 《在牛肚子里旅行》 《一块奶酪》 第四单元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不会叫的狗》 《搭船的鸟》 第五单元 《金色的草地》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第六单元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滨小城》 《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七单元 《大自然的声音》 《父亲、树林和鸟》 《带刺的朋友》 第八单元 《司马光》 《掌声》 《灰雀》 《手术台就是阵地》 《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体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氛。课文中联系课文内容,配备了精美的插图。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除对学校美丽与团结的描写是本文的特点外,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能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夜书所见》说课稿 张永红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