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楼宇经济税收监控的思考

关于加强楼宇经济税收监控的思考
关于加强楼宇经济税收监控的思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关于加强楼宇经济税收监控的思考

作者:边境, 孙桂荣, Bian-Jing, Sun-Guirong

作者单位:天津市河西区地方税务局,300203

刊名:

天津经济

英文刊名:TIANJIN ECONOMY

年,卷(期):2011(2)

参考文献(4条)

1.张斌加强楼宇经济税收征管的思考

2.陈仲朝江东区发展楼宇经济专题调研

3.郭建勋以楼宇经济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4.朱国平加强对中心城区楼宇经济税收管理 20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f10243315.html,/Periodical_tjjj201102013.aspx

浅析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浅析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学员姓名入学时 间指导老师试点 学校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绪论 一、宏观经济与税收关系的理论基础 1宏观税负理论 2、税收弹性理论 3、平衡预算原理 二、税收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1税收收入与GDP总量回归 2、税收收入与GDP双对数回归 三、税收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 1?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2?税制变动的影响。 3?税收政策的影响。 四、税收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的若干结论 五、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学号讲师

【摘要】税收收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从税收对经济的 影响来看,既可以妨碍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和征管三大要素决定了税收的宏观特征,但在三大要素的关系中,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展开 了激烈讨论。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税收与经济增长(主要指GDP 的增长)关系进行研 究,试图找出一定的规律,建立适当的模型,以供参考。 【关键词】税收GDP 税收收入协调发展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与经济关系的一般原理。对税收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分析,首先要选择能代表“经济”的具体指标。虽然在影响 宏观经济指标中有很多对税收具有明显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但要找到一个最能代表经济的 规范指标当属国内生产总值(GDP) 。本文通过借鉴宏观税负理论和税收弹性理论,通过计量经 济学模型试图对经济增长与税收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与税收关系的理论基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今社会,谋求本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宏观经 济政策的共同目标。在西方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颇为丰富,而且不同的学派还建 立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 在这些模型中,很多学者都考虑到了政府的作用,其中政府政策运行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 估量的影响,这些政策就包括税收政策。所以在衡量经济增长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税收对经济 增长不可或缺的影响。 1、宏观税负理论宏观税负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额(用T 表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 即T/GDP, 也称宏观税率。进入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学者阿瑟? 拉弗通过拉弗曲线解释了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税率为0 时,税收收入为0;税率为100%时,将无人选择工作,生产停止,也没有税收收入。如果税率由100% 开始下降,则生产开始恢复,政府有少量税收;当税率继续下降时,生产扩大,政府税收增加。同样道理,如果税率从0 开始上升,政府收入也会增加,但不会影响生产。 C 点右方区域被视为“禁区”因,为在取得等量税收收入的情况下,该区域的税率要比左方区域税率高 得多。可产生最大生产量和税收收入的点是 A 点,超过 A 点,生产和税收都会下降。拉弗曲线 表明,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 税率设计有一个最佳点C,在这个最佳点上,使得宏观税负水平处于最优状态,即能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如果技术水平出现了进步,C 点会发生向左或向右的移动。从长期来看,C 点最终的运动方向只能是向左,即越来越接近于0。不过在短期内,C 点的运动态势应当结合技术进步对社会公众收入的具体影响来谈,如果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内,使得低收入人群显著增多社会公众自然会希望采用政府提供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产品与服务,C 点必然会向右移动,此时得到一个新的拉弗曲线,C'取代C点成为新的税率最佳点,A取代A点成为新的最大税收收入点。如果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内使得高收入人群显著增多,社会公众则会希望采用市 场交换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产品与服务,C 点必然向左移动,此时也会得到一个新的拉弗曲线,C"取代C点成为新的最佳税率点,A"取代A点成为新的最大税收收入点。 2、税收弹性理论 研究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离不开对税收弹性的分析。税收弹性反映的是税收收 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其基本表达式为:E=( △ T/T)/( △ GDP/GDP)E为税收弹性,T为

楼宇经济的几点思考

**区楼宇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主要以商务楼宇为载体,通过楼宇招商引资,引进税源,增加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楼宇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整合城市经济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城市繁荣文明的鲜明标志。 近年来,我区楼宇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批具有集聚和带动作用的示范楼宇、特色楼宇,在我区经济发展领域的地位及作用日益提升。“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档次,做大做强我区楼宇经济,从而实现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楼宇经济绝非是依靠大兴土木就可以构筑的经济形态,楼宇经济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文化背景的沉淀和金融、交通、人才、信息和社会等综合因素的支撑。因此,我们只有在深入理解楼宇经济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区基本情况,找出优势与不足,大胆探索与实践,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区的发展楼宇经济的道路。 一、楼宇经济的特点 (一)楼宇经济是产业链经济。楼宇经济是在一定的区

域范围,物资、信息、人才、资金等经济要素集聚整合,形成产业链,具有特定的功能定位的,集约型、大密度、高效益经济。 (二)楼宇经济是辐射经济。众多企业在楼宇内经营会衍生出信息服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和后勤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带动周边地区商业、会展、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和餐饮等业态的发展,并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 (三)楼宇经济是环境经济。楼宇发展对于周边交通、人文、社区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城区的环境建设必须围绕楼宇承载的经济要素,方能吸引相应的经济要素的进入。 (四)楼宇经济是培育性经济。由于特色楼宇可以给地方带来稳定的、持续的税收回报,并承载特定的社会、经济职能,单靠市场的手段难以形成,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培育。 二、我区楼宇经济发展现状 (一)总量规模不大。受历史的局限,我区现有楼宇总量较少,早期商务楼宇发展的自发成分较大。目前我区在用楼宇近10幢,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仅200余家,2010年税收超千万楼宇仅有正益大厦一家。截至2011年8月,经区规划建设局审批的办公类房地产项目共22项,总建筑面积74.4万平方米,仅占总建筑面积的15.9%,可用办公面积48.8万平方米,仅占总可用面积的12.4%。楼宇总量偏少,难以适应楼宇经济持续性、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将

解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10243315.html, 解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作者:李文仁 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1期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与土地是息息相关的, 目前土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有巨大影响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离不开土地的使用。本文就探讨的就是土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要素贡献 一、从古典到新古典:土地的理论重要性下降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认为,一方面,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即“财富之母”。另一方面,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供给总量固定的土地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后,新古典经济学取代了古典学派,认为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土地不仅可以为资本所替代,而且技术进步足以抵消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舒尔茨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更是将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强调到极致。他认为,“人类的未来是开放的,并不为空间、能源及土地所决定”;美国的国民收人中只有5%来自于自然资源的贡献,20%来自于可再生资本,而劳动的贡献占75%。因此,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可减少对诸如土地等稀缺性资源的依赖程度。 二、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外关于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从理论上探讨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平衡增长路径、动态无效率等问题。由于将土地供给视为固定不变的量,所以很少有研究土地供给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大多数实证研究探讨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二是有关研究结论远未达成一致。例如,Metzemakers和Louw认为,土地与劳动一样是国民经济增长的要素,产业用地的短缺将限制经济发展,同时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社会福利。Harvey等却认为,土地流量变化相对于其庞大的存量很小, 因此新增土地供应对价格及产出影响很小。Kiyotaki和West建立了一个包含土地的生产函 数,其中土地与资本的替代弹性固定,对地价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分析表明,二者的关系并不显著。在政策分析方面,Barbier强调资源利用和管理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自然资 源是一种重要资产(即自然资本),提供独特的服务,滞后的政策和无效率的管理将阻碍经济增长。zhang的分析则表明,土地市场结构对长期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 对中国经济增长研究多为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由于所用数据及处理方法或模型构建的不同,研究结论有很大差别。邹至庄、王文博、黄国华以及汪伟等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本贡献大于其他要素,资本贡献率大于50%。马承需和岳林、詹锋以及任志娟等则认为,劳动

税收计量经济学论文

我国税收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是在参考了多个关于影响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自1988年至2007年的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选取的自变量有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和零售商品物价水平。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得出结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和零售商品物价水平三者均对我国税收收入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零售商品物价水平税收计量思考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等,而税收则由政府征收,取自于民、用之于民。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与经济的一般原理。这几年来,中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甚至“超速增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科学地对税收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和预测分析非常重要,对研究我国税收增长规律,制定经济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78-2008年的3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到314045亿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财政收支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1978年为519.28亿元,到2008年已增长到54223.79亿元,31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6.76%。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研究影响中国税收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规律,以及预测中国税收未来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关于发挥税收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发挥税收职能服务经济发展的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税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税收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税收不但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而且运用税收杠杆,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调整分配关系,缓解社会分配不公,进而建立和谐社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老河口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老河口市国家税务局在国地税分设后的十五年期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使企业增加产值81250万元,增加税收3180多万元。年税收收入由1994年的4200万元,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14056万元,促进了老河口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最近,笔者就税务机关服务经济发展问题作了一些调查,并有一些新的认识。 一 税务机关在传统上比较重视开展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企业工作,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级税务机关紧紧围绕服务企业,注意培植税源、参与招商引资等工作,在“经济与税收”、“取与予”等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多年来,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增强了参与意识,一方面正确执行税收政策,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力求增强企业“造血机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税务机关的工作特点和有利条件,为企业提供信息,融通资金,代培财会人员,帮助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克服了单纯“就税收论税收”的观念,牢固树立了从经济到税收观点。同时,注意正确处理促产增收,服务企业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围绕经济发展,促进税收增长,赢得了以法治税与服务企业相互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新局面,促进了税收工作的深入发展。如老河口市国税局,在

某地经济发展几点思考

大胡同商贸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为CBD副中心的确立,随着天津西站的建设,按照天津市“商贸红桥”的功能定位,作为天津市商业发祥地的大胡同,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结合商贸区自身特点,利用大胡同商贸区这一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地区商业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胡同商贸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每个大胡同人思考的课题。 一、大胡同商品市场概况 大胡同商品市场的商品素以商品小、单价低、品种全、花色多而闻名华北,也是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小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和重大的促进作用。今天,大胡同商贸区跻身于年销售额100亿元,纳税在1亿元的全国十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行列之中。 二、大胡同商品批发市场简介 (一)大胡同的辉煌历史 作为天津百姓的“购物天堂”、近代天津商业的发祥地,大胡同素有商业“聚宝盆”之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从露天市场到规模经营,实现了拥有50万平方米的商业区,5500余家商户,10000余个摊位,年交易额超过120亿元,税收超一个亿元,现在的大胡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摇

篮”。 (二)潜在的的危机 随着天津八大商圈的确定,大胡同发展中的矛盾更加凸显,空间布局不合理,较为混杂,现代化城市的缺失成为大胡同商贸区市场发展的阻碍,信誉度等级低,小商品市场购物环境差,在人们追求购买情感的时代,对大胡同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天津百姓客观喜爱大胡同的商品,但是对其环境状况则存在着诸多抱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胡同小商品市场的竞争力。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对高档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低档商品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及时调整和转变业态,随着周边城市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本市蓝海小商品市场建设,加上大胡同没有自己的商品品牌,今后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 三、大胡同市场的SWOT情况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安德鲁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用来准确地分析企业的现实情况,以确定企业本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找出所面临的有利以及不利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为大胡同做出相对

我国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计量经济学

我国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计量经济学

2013.8.27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 我国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姓名:郭瑞 班级:2010国际经济与贸易 1班 学号:1002013023 时间:2012年12月16日

摘要:税收是我们国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搜索相关的网站信息对分析我国税收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一系列的文献综述,并通过Eviews计量经济学软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包括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对我国财政收入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计量分析

目录 引言-------------------------------------------------------------- 5 一、理论综述------------------------------------------------------ 6 (一)文献综述 --------------------------------------------- 6 1.国内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6 2.财政收入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6 (二)现状分析 --------------------------------------------- 6 二、实证分析------------------------------------------------------ 6 (一)变量选取 --------------------------------------------- 6 (二)数据取得 --------------------------------------------- 7 (三)模型的建立与构造------------------------------------- 10 (四)模型检验 -------------------------------------------- 12 1.经济意义检验-------------------------------------- 12 2.统计检验------------------------------------------ 12 3.计量检验------------------------------------------ 13 (1)多重线性检验 ---------------------------- 13 (2)邹氏检验 -------------------------------- 17 (3)异方差检验 ------------------------------ 19 (4)自相关检验 ------------------------------ 27 (五)模型修正 -------------------------------------------- 29 三、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29 (一)结论分析 -------------------------------------------- 29 (二)政策建议 -------------------------------------------- 30 参考文献--------------------------------------------------------- 31

土地和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赋税不但是维持公共权力的经济基础,对于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政府通过对税种和税率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控制或鼓励某一经济行为或其他行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比如减免田赋,加重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和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其重农抑商的目的;严格控制盐、铁和茶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多次进行大幅度的税制改革,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和经济情势等等。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赋役:在古代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贡赋制,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 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秦朝: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朝:编户齐民: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③影响: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曹魏时期: 实行新的赋税制——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订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租调制的田租租额较低,而且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 西晋:

浅谈如何发挥税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如何发挥税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作为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的税收在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国家税收更能体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国力强大,税收政策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建立与完善的税收制度 税收是一种分配方式,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国家征税是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如果不能科学管理,可能对纳税人或社会带来超额负担。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首先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其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在税制建设上税制应该统一,公平,简化,扩大税基,合理制定税率,征纳成本低。 1、税收的宏观调控要求及时、足额、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掌握必要的财力、物力,在我国当前突出的表现应该是提高整个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调节供求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矫正收入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包括缩小地区间差距。 2、改革流转税,实行内外资企业统一的流转税制,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整个工业生产和流通领域,税率统一,同时开征消费税和资源税,并实行差别较大的税率,体现税收对特种消费品高额收益和自然资源级差收益的调节。利用各种产品的供求弹性不同,影响税负转嫁的程度,从而影响产品的相对价格和生产者消费者的抉择。通过统一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税利分流,取消国有大中型企业调节税,取消企业税后征集“两金”,取消奖金税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创造必要条件。 3、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公司制是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所采取的一种主要企业组织形式。税收作为对微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果进行课征的一种分配活动,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和产权制度的不断创新,其有关政策和制度也必须作进一步完善,以更好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统一企业所得税,降低税负。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均采用统一的计税依据和税率,取消单独对外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的做法,平衡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企业所得税前的扣除项目应当按照国际通行的财务、会计准则设计,不合理的税前扣除规定应当修改。原则上,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都应当允许在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对于工资和坏账核销等对金

地方税务局税收收入和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范文

吐鲁番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收入与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3日来源:吐鲁番市地方税务局 “十三五”时期,是吐鲁番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也是实现“五个吐鲁番”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乌吐区域经济一体化、乌吐机场建设运营一体化和乌吐空铁联运一体化的实施,以及吐鲁番被自治区确定为新能源基地为我们发挥独特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牢牢把握机遇、用好机遇,是我们争取主动、形成优势的关键。 一、税收与经济总体情况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局克服了宏观经济复杂多变和政策性减收等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税收平稳增长。上半年,吐鲁番全市税务系统(包括国税、地税)税收收入完成159762万元,同比增长4.52%。其中:我市地税系统完成税收收入99277万元,同比增长23.12%,高于全市税务系统平均水平(4.52%)18.60个百分点,增收18645万元;其他收入4641万元,下降1.63%,减收77万元。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税收收入83268万元,同比增长25.12%,增收16718万元,完成区局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74000万元的47.86%,

慢于时间进度2.14个百分点。截止6月底,税收收入完成进度在21个地州市中处于第4位。 吐鲁番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夯实“一个基础”、打造“三个版本”、建设“五个吐鲁番”的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攻项目,促发展,优服务。上半年,吐鲁番市工业投资平稳增长,大宗工业品产量增长,产品销售率持续回升,工业经济呈现出“逆势上扬和逆势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居全疆前列。1至6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3.27亿元,同比增长9.15%,其中地方属完成75.88亿元,同比增长10.3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4.05亿元,同比增长7.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89亿元,同比增长12.73%。全市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5.12亿元,同比增长31.73%。 二、税收与经济主要特点 (一)经济税收协调发展,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近两年我局税收平均增幅为-4.5%,与GDP增减基本同步,税收与经济的弹性系数为1.06。上半年累计税收增幅23.12%,剔除“营改增”因素后可比增长27.94%。这一变动

典型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中国土地学会

典型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 蔡玉梅*张晓玲**姚林君***王建峰**** 摘要:大陆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发展时期,探讨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对于科学预测未来耕地资源变化,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典型工业化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分析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与耕地数量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耕地变化规模有所不同。未来大陆工业化占用耕地表现为一个从多到少的趋势。 关键词:经济发展耕地变化工业化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具有养育、生态以及社会保障等多种功能[1]。有不可再生性。无论是耕地资源富裕的美国还是匮乏的日本都十分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而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占用耕地,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为耕地保护提供重要的支持。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一直是和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目前关于经济发展和耕地变化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为基础,以典型地区的定量研究为主[2];国家尺度的研究由于土地数据的缺失,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的寻找具有一定的困难[3];实际上,不同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耕地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分析为前提,可以提高经济发展条件下耕地变化趋势预测的科学性。本文总结主要工业化国 *蔡玉梅.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研究员 **张晓玲.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所长、研究员 ***姚林君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 ****王建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变化的规律,对于科学判断未来20年大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耕地资源需求,制定相应的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和方法 (一)国家的选择 众所周知,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长达两百多年工业化道路的序幕,工业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820年,世界GDP 总量为6950亿美元(可比价格1990年盖凯美元,下同),20世纪末接近40万亿美元,增长了近50倍。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以能源、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大量快速的消耗。以工业化为特点的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是各工业化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考虑到大陆目前所处的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选择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年度统计资料,以各国2005年GDP总量数据为依据,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中国(大陆)。 (二)数据来源 1、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 不同国家长时间序列经济发展的对比研究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对比各个国家实际经济发展水平(GDP)的统一货币尺度。考虑本币对美元的汇率由各国政府视国内外经济情况而定,并非实际价值的体现。同时,根据各个国家自行确定的汇率计算GDP很难在全球尺度上客观的评估不同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及水平的高低。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过国际对比项目研究建议提出的以可比价格折算的国际元(PPP)作为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的货币尺度,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5]。本文采用国际元作为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支出

分数:______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 支出 系别:国贸系 班级:国本五 学号: 2012016533 姓名:张璐 指导老师:岁磊

【提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衡量宏观经济的经济指标之一。本人认为人均GDP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的变化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以及政府支出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本文选取了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试验和分析。 【关键字】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税收、政府支出 具体数据如下: 图1数据收集 注: 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每人)(单位:元) X1:居民消费水平(单位:亿元) X2:国家税收(单位:亿元) X3:政府支出(单位:亿元)

由此,我们可得到Y与X1 、X2、X3的散点图,如下: 图2 Y与X1 图3 Y与X2

图4 Y与X3 由图我们可以发现Y与X1 X2 X3都有比较明显的线形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三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eviews7 命令框中输入:LS Y C X1 X2 X3回车 所以我们得到以下结果:Y=-275.7004+0.763471X1+0.330198X2-0.069827X3 在现有的学习中,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单位根检验及协整的方法,所以对模型的平稳性暂时不作考虑。

若不考虑单位根检验,直接用我们在前几章学习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1.拟合优度:我们由表可知,,修正的可决系数为,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在F分布表中查出临界值,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和我国政府支出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3.T检验:对于C、X1、X2的系数,t的统计量的绝对值都>2.179,都通过了检验,而X3的系数的t统计量为-2.033472,在df=12、α=0.05的情况下,t统计量应大于2.179,显然X3的系数不能通过T检验。 根据经验判断无法通过第一步检验的原因很可能是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4.我们对X1 X2 X2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在命令框中输入:COR X1 X2 X3回车得到以下结果: 可以发现X1、X2、X3之间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 模型的回归结果为: 模型的回归结果为: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税收【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土地税收 一、土地税收概论 1.税收的基本原理 (1)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按预定的标准强制性地从个人和企业向国家财政的资源转移。 (2)税收的特点 ①税收的缴纳具有强制性。 ②税收的征收具有无偿性。 ③税收具有固定性, (3)税法的概念与类型 税法就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由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用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依照税收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税法可以分为税收基本法、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依据税法的渊源与效力,可以分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部门规章和地方税收法规;以征税客体为依据,税收实体法又可分为流转税法、所得税法、财产税法、行为税法。 (4)税收制度的概念及构成 税收制度可以从税收结构和税收法律制度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税收结构分析,税收制度是指一国各种税收及其要素的构成体系。从法的角度来看,税收制度是一国税收法律、法规、

规章的总称。 税收制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经济体制改革前的税收制度、两步利改税时期的税收制度及1994年改革后形成的分税制体系。 一般来讲,税收制度主要包括下述几个要素: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减免税、征收期限、征收方式和违章处理等。 2.土地税收的概念及特点 (1)土地税收的概念 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土地税收与地租有着本质的区别: 产生的前提不同。 土地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地租是随着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租佃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地租就会存在。 ②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土地税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地租存在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③分配层次不同。土地税收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地租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土地税收的特点 ①土地税收是国家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 ②土地税收以土地制度为基础。 ③土地税税源稳定。 ④土地税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转嫁。

关于税收收入怎样带动经济发展的研究

经济学学士学位论文 关于税收收入怎样带动经济发展的研究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税收收入怎样带动经济发展的研究 内容摘要: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工具,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与经济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税收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它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税收受制于经济发展;同时,税收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重视税收手段的运用。相应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税收的问题,即税收经济系统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将为发展中国家有效地运用税收手段提供指导。 关键词:税收经济税收经济系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

关于税收收入怎样带动经济发展的研究 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清晰地显现出趋热的特点。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表现良好的乐观状况下,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升等问题,显示出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不可低估。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税收形势表现得却很喜人,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49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15亿元,同比增长29%。然而,在税收收入再创历史新高的时候,冷静地估计和分析财税形势,准确把握财税政策,对未来的收入走势进行预测,清醒地透视问题,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一.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一)税收经济,可系统的概括为征税所涉及的经济领域和经济行为,它是国家乃至超越国家界限的整体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税收经济的状态对该国整体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深深地制约着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经济的稳定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国的经济秩序,研究税收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有利于我们运用系统的方法,寻求一种对税收经济最大限度地起到良性作用的综合调节机制,它是建立和完善税收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经济决定税收,这是前提。经济是税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税收分配的范围和程度,并从根本上决定新税种的产生、发展和更替。但从税收研究角度讲,税收又对经济具有反作用。随着税收分配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税收职能也随之拓展,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也不断扩大。这主要表现在税收的财政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的日益加强,特别是在现代经济中,绝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收入的80%以上都是通过税收筹集的,正因为如此,税收也随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如何运用税收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的现行研究尚嫌不足。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效的发展税收理论,以求确定可行的税收政策。另一方面,我国关于经济发展与税收问题的研究尚嫌零碎,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税收体系中还没有确立地位。在国际财政学界,关于经济发展与税收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成果借鉴,但其仍存有不足:

上海市黄浦区楼宇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及其给我市的启示与思考

上海市黄浦区楼宇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及其给我 市的启示与思考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加快推动我市楼宇经济及其招商引资工作,今年3月3日,市商务局组织市本级有关街道赴上海市学习考察发展楼宇经济工作,与上海市黄浦区商务委员会、金融服务办公室和打浦桥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了服务业集聚区域和重点楼宇。现将学习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海市黄浦区楼宇经济发展情况及主要特点 黄浦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全区面积20.52 平方公里,2014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1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亿元,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431.1亿元,其中区级可支配收入163.5亿元。该区是我国著名的商贸集聚区,拥有南京路商贸商务圈、淮海路商贸商务圈、外滩金融集聚区,是上海市商务楼宇最为集中的区域,已开发形成商业商务楼宇面积1300多万平方米。其楼宇经济发展情况及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楼宇经济运行质量好、贡献作用大。据统计,目前黄浦区共有2万平方米以上的重点商务楼宇165幢,面积600万平方米。2014年,165幢楼宇实现税收257.7亿元,同比增长7.5%,占黄浦区税收总收入的59.8%。165幢楼宇中亿元楼宇58幢,其中单幢楼宇最高税收达19.4亿元,平均落税率为46.9%。

(二)业态功能定位水准高、带动效应强。黄浦区持续聚焦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金融服务业、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业、休闲旅游业、航运物流业等六大业态,形成了外滩金融集聚带、新天地国际高端商务区、打浦桥综合商务区、人民广场公共文化商务区、豫园商业文化旅游区等五大功能区,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上海市其它城区商务发展和商贸繁荣起到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市场运作租售效率高、流转速度快。黄浦区下辖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外滩、豫园等重点商贸商务区域,地段、市口优势明显,引领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该区楼宇需求十分旺盛,年平均出租率达到95%以上,租金价格一直保持稳定,平均租金每天每平方米达7.5元左右,而且租期期满后不断有企业愿意加价承租,十分抢手。 (四)入驻企业品牌影响大、跨国业务多。由于地域优势和一流的人文环境,黄浦区集聚了大批高端商业商务业态和品牌龙头企业,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金外滩国际广场、SOHO复兴等重点项目成为外商首选的楼宇,上海清算所等重要功能性机构和一大批新型金融企业陆续落户。截止2014年,全区引进跨国公司达40家,涉及各行业的总部型和龙头型企业,有效地拓展了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离岸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创意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上海市黄浦区发展楼宇经济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破解用地难题,保障用地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严格规范土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视频会议精神,整顿土地市场,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确保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您来我县调研时讲的“四个越来越严”的讲话精神,对全县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研汇总,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县从2006年以来,到2010年共报批用地21个批次和一个单独选址,面积400.6476公顷,其中批而未征48.1750公顷,土地是经济发展载体,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国家也将实行更加严格的政策,新增建设用地受到了严格控制,上级每年分配给市县的建设用地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市本级的使用,作为郸城县的建设用地指标基本为零,,特别今年是县启动的10个重点工业项目和10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教育园区建设、创业园区建设、医院新区等建设项目土地需求量大项目用地矛盾更为突出。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一方面国家实行严格的用地计划控制政策,全力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又

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样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破解这一矛盾,实现“既保护资源、又保障发展”的目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有效破解土地制约瓶颈,保持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利用情况严重,闲置率高,供地率低。 前些年,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迫切发展经济,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上马建设项目时,土地粗放利用和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比较淡薄,有“饥不择食”现象存在,不考虑客观因素,盲目招商引资,企业要多少地就给多少地,没有考虑其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等,土地利用率很低,更有甚之“圈而不建”,造成用地规模过大,闲置率高,供地率低,浪费了土地资源。 2、用地布局不合理。由于前些年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存在不合理,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混杂,在多种用途可以兼容的情况下,选择了价值或功效较低的用途,土地利用效率大打折扣,忽略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加上没有硬性指标等配套约束机制,也对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