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作者:施亚利

[摘要]“一五”时期,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把许多重点项目安排在武汉,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武汉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三: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有较好的基础、政府重视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工业管理体制同多种经济成分和工业生产水平基本适应。武汉发挥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但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适度发展,农业发展滞后。
[关键词]“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武汉工业建设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地和销售地展开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沿岸铁矿、铜矿资源和江汉平原农业优势,以及长江、京广铁路交通之便。设想把武汉建设成为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南方工业基地,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重点工程项目中的3项即武汉钢铁公司一期工程、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安排在武汉。随后,国家又安排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汉阳造纸厂、武汉热电厂、武汉热水瓶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的工业建设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探讨,目的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武汉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准备以武汉为中心建立华中工业区的计划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武汉不负众望,抓住了这个机会,工业建设成果卓著。

(一)工业基本建设和新增工业有了巨大发展
1954年11月。与武钢配套建设的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兴建,装机容量为11.2万千瓦。1957年8月,青山热电厂第一台2.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并网发电。1954年12月,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进入全面施工。该项目投资2575万元,建设规模为日屠宰生猪6000头。日结冻能力350吨,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厂。1955年6月12日,国家正式批准一期武汉钢铁公司工程建设的初步设计。1957年4月8日,武钢正式动工兴建,第一期工程的建设规模为年产钢、铁各150万吨,钢材110万吨,建设投资12.85亿元。1957年6月,武钢主体工程,即高炉系统等正式动工。武钢建设进入高潮阶段。1955年7月21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式开工。大桥将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连接起来。使湘桂线、浙赣线和准备新建的南方其他各线与北方铁路干线相连接。从而把全国铁路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运输网络,将南北各省的公路通过长江大桥联结起来。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通车典礼。1956年3月,武汉锅炉厂动工兴建,设计能力为年产12蒸吨/时-40蒸吨,时中压锅炉110台,总蒸发量为3280蒸吨,时,建设投资总概算为6312万元。1956年4月。武汉重型机床厂开工建设,建设规模为年产重型机床380台。1956年底,武昌造船厂动工兴建。
“一五”时期武汉工业有很大发展,开始建立钢铁冶炼、机械制造、船舶制造等重工业,原有工业经过改建和扩建也有较快发展。工业基本建设和新增工业固定资产分别平均递增62.95%和47.02%。新建、扩建工厂160多个,其中新建企业32个。已全部或部分投入生产的29个。武汉已由一个商业比重大的城市开始转变为内地重要的工业城市。

(二)工业生产与效益有了迅速发展
从职工人数来看,1952年。工业部门职工仅8.52万人。1957年。工业职工总数达到20.9万人,为1952年的2.45倍。
从设备和固定资产来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投资的重点是恢复与发展轻纺工业生产。“一五”计划时期,重点投资重工业的大中型项目建设。除属于国家156项重点建设的武钢、青山热电站、武重外,还有武锅、国棉一厂、汉阳造纸厂等,累计完成投资额5.4亿元,占同一时期总投资的35.41%,平均每年递增36.5%,新增固定资产3.65亿元。由于国家大量投资,武汉工业装备水平逐步提高,固定资产逐年增加。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1952―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时期,国家集中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在汉新建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并陆续开始投产,加之原有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2.69亿元,比1952年增长1.9倍,为1949年的4.6倍。五年间,武汉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虽不及带有恢复时期性质的时期快(1952年与1949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9.8%),但仍然是建国后武汉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1%。且经济效益比较理想。与此同时,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亦由1952年的39.3%上升至1957年的50.8%,标志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从此得以确立,武汉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产品来看,“一五”计划时期,已生产出解放前不能生产的重型机床、内河船舶、挖泥船、收音机等产品,仅地方工业就有新产品153种。还开发了回声测量仪、胰岛素等当时国内缺门产品。“一五”计划时期最后一年,开始烧碱、塑料和电风扇的小批量生产。
从经济效益来看,“一五”计划时期,工业经济效益增长较快。1957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29.8元,比1952年提高10.9元;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27.5元,提高6.5元,定额流动资金周转83天。加速32天。

(三)工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清末,武汉从国外引进新式设备,并聘用“洋师”、“洋匠”。在全国就很有影响。嗣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也曾引进过一些外国的机器设备,如汉阳兵工厂、各大纱厂、针织厂、面粉厂、肥皂厂购置的进口机床设备,制枪炮机、发电机、纺织机械、制粉机和香皂机等。“一五”期间,武重、武锅建厂时购置的关键设备均从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引进,对推动武汉市工业技术进步起过积极作用。到1957年,武汉已能设计制造一些大型的、技术复杂的工程。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中,工程技术人员由1952年的1300人增至1957年的5800人。在职工中所占比例由2.5%上升到4.6%。

(四)工业门类、产业结构逐步合理
建国前,武汉市工业门类残缺不全。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畸形性、落后性。“一五”计划期间,武汉调整了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三大支柱,造纸、食品、化工、轻工等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
先看冶金工业,武汉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建设最早的城市。1893年建成的汉阳铁厂是当时远东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国后,党和国家把发展冶金工业摆在优先位置。在武汉建设全国第二个钢铁中心――武汉钢铁公司。武钢于1955年 10月破土施工,1958年9月一号高炉建成出铁。武钢的兴建使武汉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武汉地方冶金工业从1954年5月1日起步,逐步发展成能进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的冶炼及压延加工的生产体系。武汉地区拥有中央和地方两支冶金工业队伍。
其次是机械工业,“一五”计划期间,武汉地区机械工业基本建设总投资1.8亿元,主要项目有武汉重型机床厂等限额以上项目4项,武汉机床厂等限额以下项目30余项。武汉重型机床厂于1953年筹建,1955年9月破土动工。1956年4月开始兴建厂房,1958年6月底全部竣工。该厂是国内最大的重型机床厂之一,生产能力和潜力在机床制造行业中均占领先地位。武汉锅炉厂第一期工程始于1956年元月。投资总额为4355.1万元,该厂已成为国内生产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的五大骨干企业之一。
三是纺织工业,武汉是继上海之后国内早期建立的我国现代纺织工业基地之一。1892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武汉地区第一座近代机器纺织工业。称官布局。接着又建成官纱局、缫丝局和制麻局,武汉纺织业从此进入近代机器纺织时代。建国前,纺织机械设备主要从国外引进。1949年后,武汉纺织工业技术设备用国产纺织机械设备建设新厂和改造老厂旧设备。从武汉解放到1957年,纺织工业年产值平均递增17%,纱锭从解放初的12万枚增到27万枚。

二、“一五”时期武汉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第一,从1949年5月到1952年底,武汉市人民政府提出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已为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创造了条件。
武汉解放后,将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完整地接收下来,改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700多个大小单位,其中官僚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31个。公职人员及

人才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上)

人才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上)试题 总分值100.0分 您的考试成绩:84.0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1 题. 造成全球经济一体的始作俑者应该首推跨国企业的企业家与科学家。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第2 题. 据统计,当今世界有3.9亿技术人才不在出生国效力。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A 案: 第3 题. 当前,合作与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各国人才战略发展趋势。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第4 题. 当前,我国人才发展事业进入了一个重大战略转折期和黄金机遇期,人才发展将 进入一个重大创新活动期。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第5 题. 2010年5月25日,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 划纲要》。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 第1 题. 从1978年至2004年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情况来看,人力资本因素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占()。 A. 8.30% B. 18.30% C. 28.30% D. 38.30%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C 案: 第2 题. 20世纪中期,新加坡人才流失率曾经高达90%,但从20世纪()年代开始,其人 才回流率逐年上升。 A. 60 B. 70 C. 80 D. 90 标准答 D 案: 您的答 D 案: 第3 题. 当前,最急缺人才的发展中国家高端人才却大量流失向()国家。 A. 其他发展中 B. 新兴 C. 西方 D. 发达 标准答 D 案: 您的答 D 案: 第4 题. 在资源禀赋上,中国的资源相对短缺,特别是()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 瓶颈。 A. 煤炭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工业历史资源的现状 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记载,从1860年代至1990年代选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1家企业(解放前132家、解放后239家)作为本次规划的调研对象。通过对371处企业的全面调查,目前全市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二、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 一是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武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工业企业;三是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工业企业;四是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三、工业遗产推荐名单 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该29处工业遗产从发展阶段上涵盖了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13处,已被列为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其中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6处);从建筑形式上则包含了建筑群11处,单体建筑16处,附属建构筑物2处。(详见附表1) 四、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 《规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1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二级工业遗产6处,三级工业遗产8处:一级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此类工业遗产以保护为主,充分尊重历史特征,对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应在

人才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下) 试题及答案

人才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下)试题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千分之三。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B 第 2 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才先行实现经济追赶是一条普遍规律。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 3 题. 目前中国人才流失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 4 题. 创新型国家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 5 题. 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1月26日报道的美国有关政府机构最新数据表明,在美国留学五年后仍然留在美国的博士中,韩国最高。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B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 第 1 题. 当前,我们要努力做到用()造就人才。 A. 事业 B. 环境 C. 机制 D. 法制 标准答案:A 第 2 题. ()是对国家和经济最具安全性、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A. 知识和科技 B. 人才 C. 自然资源 D. 文化 标准答案:A

第 3 题. ()是人才优先的活的灵魂。 A. “天生我材必有用” B.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C.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D. “不拘一格降人才” 标准答案:D 第 4 题. 在人才发展指标体系中,除()我国居世界首位外,其他各项指标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A. 人才贡献率 B. 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例 C. 人才资源总量 D.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标准答案:C 第 5 题. 要加大对人才发展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推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促进人才资本优先积累。 A. 效益 B. 数量 C. 能力 D. 目的 标准答案:A 多选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当前,各级政府围绕促进各类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流动和激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的良好制度氛围。 A. 党管人才 B. 鼓励人才干事业 C. 支持人才干成事业 D. 帮助人才干好事业 标准答案:BCD 第 2 题. 目前,在中国,()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A. 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 B. 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 C. 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 D. 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 标准答案:ABCD 第 3 题. 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的具体措施包括()。 A. 确定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B. 确立我国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C. 坚持以用为本,创新体制机制 D. 坚持人才统筹发展的政策创新和工程创新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Eduwest

第四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导学 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在前一阶段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科技、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会议和座谈会上,亲自动员全党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育“四有”新人。 在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之前后,全国上下围绕教育问题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如:教育的社会性和功能的讨论; 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讨论; 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讨论; 关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问题的讨论; 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讨论; 关于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讨论; 邓小平正是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进而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的指示。 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同时又是基于他对教育在新技术革命中的战略意义的分析,把教育同人才、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看待的。这正是现代生产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做到: 1.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和要点 在学习“教育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人力资源”一部分时,应了解“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科技发展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一部分时,应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学习“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重要条件”一部分时,应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内涵。 同时,应掌握经济持续增长离不开教育,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2.理解和领会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学习本章,应联系实际,理解为什么说经济持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 同时,结合教育发展和工作实际,领会教育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和

历史的选择——布哈林的平衡论与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

历史的选择——布哈林的平衡论与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 人们在历史上所提出来的解决他们那个时代问题的方案,主张及其所采取的行为和效 只能放进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研究和分析苏联20年代关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和方法。 一、布哈林和斯大林工业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0年代,苏联处于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作出抉择的重要关头,不同的—选择不仅关系到 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和结构,而且也关系到工业化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和形成。苏联在当时的国 内国际历史条件下应确定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或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工业化方案?这个 问题在当时迫在眉睫,是苏联党的领导人面临的选择。从实际情况来看,到了20年代末,苏 、 联经济发展就是在布哈林与斯大林这二者之间进行的一种选择,即布哈林的“平衡发展战 略”和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 布哈林强调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协调性,主张工‘农业平衡发展。他的“平 衡”发展战略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增长的前提,同时只有工业才 能改造农业和推动农业的发展——工农业平衡发展;‘重工业与轻工业并重发展;主张仍用新 经济政策的方法发展经济,即利用市场的力量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经济;认 为富农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充分

的积累资金。 布哈林在《关于过渡时期的规律性问题》一文中说;“我国的需求大部分是农民的需 ( 求。……也就是说,决定需求的同内市场的接收能力直接决定轻工业规模,,部分地决定冶啪 和其它工业规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连锁联系’这又决定其它部门间的比例。”[1]因此,应 首先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增加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生产,并相应地增加生产资料部门的, 投资,使其与消费资料部门舶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工业只有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 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才能持续地保持最高的速度。工业的迅速发展要以农业能够有迅速的真 正积累为前提。 布哈林认为,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积累决定着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量,从而决定着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规模.因此,他主张重工业与轻工业并重发展,他说,“如果我们不得 — 不把重点放在生产资料的发展上,那么同时也必须使轻工业有相应的发展。轻工业的资金周 转较快,在较短期内即可收回投资额。我们必须使两种工业的发展达到最佳的结合”。[2]布哈 林还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或者在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仍然需要利用价值规律。应该利 用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价格来控制经济过程,因为市场决定的交换率是最有效的经济状态, 是实现最佳效率的指标。因此,管理经济必须根据这个指标进行。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一、发展新起点 二、发展新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4、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 (二)“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 3、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4、在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三、发展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指标 四、发展新任务 (一)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五、发展新举措 (一)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亚友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2、继续坚持都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 (四)按照生态宜居的新内涵,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1、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塑造城市特色魅力。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 3、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宜居环境。 (五)按照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好服务型政府。 2、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赢取市场发展空间。 (六)按照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力化解就业压力。 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武汉工业发展_十三五_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背景 “十三五”是武汉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时期,也是武汉工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城市经济升级版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组织编制了《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规划武汉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定位、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及重点项目,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有关规定,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7年2月委托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君邦公司”) 承担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规划概述 2.1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武汉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新城区。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 2.2规划战略导向 ——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武汉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高端发展。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先进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动工业向高端发展的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创新设计、制造技术及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度,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分析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分析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最根本的还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1]。 关键词:教育优先发展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工作方针,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政治智慧的结晶其确立和推进展现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看为重中之重。【2】 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无论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还是深谋远虑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大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必须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出发点应该是多视角、多层面的。就战略一词的本质涵义而言,全局性和长远性是其定位的核心依据。全局性是空间上的定位,而长远性则是时间上的定位。因此,教育优先不仅含有在同时期同等条件下,教育要超前于其它行业先行发展的意义;而且还包括在长远的多种事务不能齐头并进时,在排序上使教育先行的内涵。勿庸置疑,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二、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一切的功劳该归于改革开放,在人口众多的背景下,我国的人才处于短缺阶段,造成这一后果的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我国很多行业无人才可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发展变显得更为重要。百业应以教育为先,其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到现在来看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从高等教育入学率来看,年年都在增长,这些都是教育发展的成果。所以优先发展教育可以普遍提高全民素质,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时代,教育则变得更加重要。我国的文化传承需要教育,经济建设需要教育,奔向小康更需要教育。 其次,优先发展教育可以满足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需要。有利于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教育优先发展是基于当今世界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依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时代特征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重在落实;新时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妥善解决关系教育全局的重大问题,使教育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使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4] 最后,优先发展教育必然会引导着科学、文化、卫生、国防等其他行业的发

如何评价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策略

如何评价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策略 一、时代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的中国可谓是一穷二白,在国际社会上更是孤立无援,作为农业为主的国家,我国的经济基础很差,急需改变现状,发展工业化。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着其特定的经济与政治背景。 1、政治上:由于我国领导人缺乏工业发展的经验,作为共产主义国家,在当 时的世界阵营里面,我们能够效仿的只有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 模式。其次,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和挑衅,需要重工业的发展来保护国家的独立发展。 2、经济基础上: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千百年来坚持着低效率的小农经 济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报告认为当时中国的现代性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 工业基础的薄弱使得我国的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军工等无法 发展,也就无法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我国的经济也无从发展,因此我国 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作用 1953-1957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 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要任务,在当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1、奠定经济基础: 一五计划期间,用和平的手段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经济基础。同时,苏联的技术援助帮助中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工 业发展的经验,为以后的进一步工业化做准备。 2、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提高了国防和军事防御能力,成功地爆炸了

2020年(发展战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发展战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壹、发展新起点 二、发展新环境 (壹)“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俩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4、新壹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二) “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壹步加剧。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壹步加剧。 3、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壹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4、于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壹步加剧。 三、发展新目标 (壹)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指标 四、发展新任务

(壹)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五、发展新举措 (壹)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亚友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壹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2、继续坚持均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

2019年树立强烈地人才意识,大力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题库

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大力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单选题: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要素。 A. 核心 B.基本 C.内在 D.外在 ★下列国家中,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有()。 A. 中国 B.巴西 C.菲律宾 D.越南 ★为了提高人才回流率,世界各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其中,法国出台的政策是()。 A.提供高级职位,解决子女教育及眷属就业问题 B.智力回归 500 人计划 C.卓越研究中心计划 D.国家及海外研究人员归国激励基金 ★在全球人才指数报告的排名中,中国在2015 年排名()位。 A.30 B.31 C.32 D.33 ★()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 A. 思想 B.理念 C. 科技 D.文化 而且★美国为了吸引人才,声明从美国高校()专业毕业的国际留学生可以直接申请绿卡, 没有名额限制。 A. 文科 B. 理工科 C. 商科 D.医科 ★目前,我国人口的中位年龄约为()岁。 A.25 B.30 C.36 D.40 多选题: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就是()。 A.科技创新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B.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引起全面改革的过程 C.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不断开发涌现的过程 D.产业变革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各国移民政策调整主要聚焦在()人才。 A. 高端 B.中端 C. 紧缺 D.普通 ★美国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来的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集聚吸引力()等国的一千名科学家参加。 A. 英国 B.德国 C.法国 D. 意大利

★下列承认双重国籍制度的国家有()。 A. 加拿大 B.澳大利亚 C.韩国 D.日本 ★下列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积分制移民的国家是()。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韩国 D.日本 ★下列承认双重国籍制度的国家有()。 A.人才管理体制不顺 B.人才政策开放度不够高 C.市场主体难以发挥作用 D.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到位 判断题: ★20 世纪初,国际人才市场出现了一群在人才流出国和流入国之间来回流动的高级人才, 形成了人才环流。 A.正确 B.错误 ★为了吸引留学生人才,新加坡政府在2004 年启动了全球校园计划。 A.正确 B.错误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A.正确 B.错误 ★外国留学生比直接引进的外籍人才更熟悉引进国国情,相对本土人才节省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成本。 A.正确 B.错误 ★为了吸引留学生人才,日本推出了“留学生30 万人计划”。 A.正确 B.错误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承载者。 A.正确 B.错误 C.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光辉历程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4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金贵乡潘昶小学的孩子们在新建校园里快乐地学习与生活。(本报资料图片)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性事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大的战略机遇,中国政府冷静观察、从容应对,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这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 (一)世界风云变幻与教育的重大使命 在中国的改革史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个重大事件,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城市发表了“南方谈话”,他洞察全球政治风云变化和经济发展,对“苏东剧变”作了深刻剖析,阐述了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趋势,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向。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的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抉择---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时,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目标的历史新阶段。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尝试。 知识经济对中国优先发展教育有重大启示。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发达国家开始从后工业化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亟须跨越式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研究思考知识经济对中国社会和跨世纪教育发展的影响。世界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折时代,发达国家相继从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指出:知识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知识的极端重要性,已经或正在改变工业组织、公司结构、商业竞争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创造财富的途径,甚至战争的方式。他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提出:“我们正快速迈向一个迥然不同的权力结构,这一权力结构造成的将不是一个分成两种文明的世界,而是一个为三种截然对立和相互竞争

“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作者:施亚利 [摘要]“一五”时期,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把许多重点项目安排在武汉,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武汉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三: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有较好的基础、政府重视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工业管理体制同多种经济成分和工业生产水平基本适应。武汉发挥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但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适度发展,农业发展滞后。
[关键词]“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武汉工业建设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地和销售地展开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沿岸铁矿、铜矿资源和江汉平原农业优势,以及长江、京广铁路交通之便。设想把武汉建设成为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南方工业基地,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重点工程项目中的3项即武汉钢铁公司一期工程、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安排在武汉。随后,国家又安排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汉阳造纸厂、武汉热电厂、武汉热水瓶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的工业建设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探讨,目的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武汉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准备以武汉为中心建立华中工业区的计划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武汉不负众望,抓住了这个机会,工业建设成果卓著。

(一)工业基本建设和新增工业有了巨大发展
1954年11月。与武钢配套建设的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兴建,装机容量为11.2万千瓦。1957年8月,青山热电厂第一台2.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并网发电。1954年12月,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进入全面施工。该项目投资2575万元,建设规模为日屠宰生猪6000头。日结冻能力350吨,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厂。1955年6月12日,国家正式批准一期武汉钢铁公司工程建设的初步设计。1957年4月8日,武钢正式动工兴建,第一期工程的建设规模为年产钢、铁各150万吨,钢材110万吨,建设投资12.85亿元。1957年6月,武钢主体工程,即高炉系统等正式动工。武钢建设进入高潮阶段。1955年7月21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式开工。大桥将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连接起来。使湘桂线、浙赣线和准备新建的南方其他各线与北方铁路干线相连接。从而把全国铁路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运输网络,将南北各省的公路通过长江大桥联结起来。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通车典礼。1956年3月,武汉锅炉厂动工兴建,设计能力为年产12蒸吨/时-40蒸吨,时中压锅炉110台,总蒸发量为3280蒸吨,时,建设投资总概算为6312万元。1956年4月。武汉重型机床厂开工建设,建设规模为年产重型机床380台。1956年底,武昌造船厂动工兴建。
“一五”时期武汉工业有很大发展,开始建立钢铁冶炼、机械制造、船舶制造等重工业,原有工业经过改建和扩建也有较快发展。工业基本建设和新增工业固定资产分别平均递增62.95%和47.02%。新建、扩建工厂160多个,其中新建企业32个。已全部或部分投入生产的29个。武汉已由一个商业比重大的城市开始转变为内地重要的工业城市。

(二)工业生产与效益有了迅速发展
从职工人数来看,1952年。工业部门职工仅8.52万人。1957年。工业职工总数达到20.9万人,为1952年的2.45倍。
从设备和固定资产来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投资的重点是恢复与发展轻纺工业生产。“一五”计划时期,重点投资重工业的大中型项目建设。除属于国家156项重点建设的武钢、青山热电站、武重外,还有武锅、国棉一厂、汉阳造纸厂等,累计完成投资额5.4亿元,占同一时期总投资的35.41%,平均每年递增36.5%,新增固定资产3.65亿元。由于国家大量投资,武汉工业装备水平逐步提高,固定资产逐年增加。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1952―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

武汉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介绍

2010年武汉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介绍 一、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0年,全市工业战线牢牢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精心组织经济运行,扎实开展服务企业工作,推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努力巩固和扩大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呈明显前高后低走势。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424.59亿元,增长28.4%;完成增加值1941.33亿元,增长21.7%,增速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从全年增长态势看,受政策刺激效应逐步减弱及同期基数大幅抬高等影响,增速呈明显前高后低特征。一季度、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4%、30.2%,前三季度、全年分别回落到24.5%、21.7%。分月增加值增速基本呈逐月放缓走势,下半年均降至20%以下,12月份在增加值规模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同比仅增长14.9%。 表: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情况 (二)重点产业生产全面增长,汽车产业突破千亿元。2010年,全市11个重点产业产值全部保持增长,增幅在

15.9%以上。6个支柱产业发挥骨干支撑作用,合计完成产值496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7.3%;增幅为3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成为全市首个突破1000亿元大关的产业,全年完成产值1212.28亿元,增长43.7%,持续领跑工业行业;钢铁产业产值875.08亿元,增长32.7%;电子信息产业产值924.79亿元,增长30.2%;石化产业产值384.95亿元,增长29.5%;食品烟草产业产值692.03亿元,增长22.8%;装备制造产业产值874.87亿元,增长17.5%。 (三)百亿元企业带动作用突出,中小企业增长态势良好。2010年,全市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0个,同比增加2个,分别为武钢、神龙、东风本田、武石化、武烟集团、富士康、冠捷、邮科院、华中电网、武汉供电公司。10个百亿元企业合计完成产值3008.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6.8%;净增产值732.56亿元,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14.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1.5%。与此同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累计完成产值3202.57亿元,增长23.2%。 (四)多数产品保持增长,船舶、空调、汽车等大产品增幅突出。2010年,全市重点跟踪的37个产品中,30个保持增长,增长面达8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增幅在30%以上的有7个产品,其中船舶、空调、汽车分别完成产量79.91

关于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思考(广西)

关于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思考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人力资本的作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战略资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人才优先”为核心的24字方针,集中体现了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要素的战略思想。广西实现跨越发展,必须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做到“四个优先”:位置优先把人才发展放在最优先的位置;积累优先瞄准未来发展,作好人才储备;投资优先优先投资人才开发,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开发优先在整体发展中,优先开发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在此,笔者谈谈广西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建立和完善“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机制 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目的在于使用,人才在使用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坚持“以用为本”,用好现有人才,盘活现有人才资源,需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其一,进一步提高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地位,使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激励创新热情,涌现大量创新人才;其二,注重以项目用才育才。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等各类平台,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中使用人才;其三,发挥企业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主体作用;其四,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克服“官本位”倾向,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作用的良好环境。 思考二:人才战略要紧贴为产业发展服务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广西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走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现在的瓶颈是,人才资本相对匮乏和人才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缺乏造就世界品牌的人才,严重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紧贴产业发展,突破人才瓶颈制约,当前应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其一,根据广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优化现有人才结构,把人才战略体现到产业战略中去,把人才优势体现到产业优势中去。其二,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沿领域,采取特殊措施和办法,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其三,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向企业流动,打造一批“旗舰型”的企业。四是完善区域人才开发政策与协调机制,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其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使教育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 思考三:确立开放的人才战略 “天下人才天下用,天下人才为我用”。要提倡“世界性的人才观”,扩大人才开放,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力资源规则和惯例,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一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国际化政策,建立健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引进一批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二是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吸引优秀留学人才来广西发展。三是着力推进本土人才国际化,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和鼓励企业主动“走出去”开发和利用海外人才。 思考四:制订人才储备计划 根据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要求,广西急需储备四种紧缺人才,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席执行宫人才,特别是“旗舰型”跨国公司的企业领袖;现代服务业人才,重点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通晓国际商务运作规则的外向型人才。这四类人才对广西未来十年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因此,要切实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较大幅度地提高人力资本投入比重,提高投资效益;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继续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及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发挥企业在人才储备中的主体作用,储才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思考五:营造优质的人才服务环境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了在短时间里赶上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防力量以抵抗军事威胁和侵略,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对经济实行国家的高度计划,对内实行高积累、高投入,以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即赶超发展战略。二十世纪中后期,后发国家强烈的赶超愿望,使激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重要位置,都先后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即经济赶超的战略;同时,为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赶超战略,都逐步实行了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经济经过多年的积累,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林毅夫指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能够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脱离比较优势进行赶超,因而不能取得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功。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和劳动力的过剩以及技术的落后。在通过扭曲要素价格和其他经济管制推行重工业化的情况下,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把有限的资本倾斜配置到几个产业上,与此同时必须压抑其它产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不符合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只好依赖于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才得以生存,因此,这些产业必然是缺乏效率、竞争能力和自生能力的。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节后形成矛盾并抑制了对劳动力的吸引,相当大规模的人口长久处于贫困之中的状况难以改变,也就不能在整体上缩小与发达经济在资本和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从理论上建,按战后法国家的要素禀赋时间需要有个发展的“过渡期”,比如保护个体农业和手工业,保护私营工商业,通过不同经济成分的竞争,推动生产条件的改进和生活的改善,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积累。但是,为什么中国在当时会对三大改造提前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并在不考虑比较优势战略的情况下,坚决地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呢? 按照整体经济学理论逻辑体系,并着重于从当时中国面临的约束条件去分析,导致重工业优先发展得以形成的因素是很多的:首先,中国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迫切地想要解决如何更快地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问题,强烈的赶超愿望,使领导者的激进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主导;其次,朝鲜战争引发中共领导人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忧虑担心;再次,中国共产道夺取政权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新政权的不成任何经济封锁,阻断了中国与西方社会的联系,强化了中国另辟蹊径的决心;最后,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验对中国产业的示范效应和苏联给予的全面援助,是中国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中共中央决策层形成了加速实现工业化国家是关系国家和政权生死存亡头等大事的共识,他们感到:“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有一点独立的能力,更不用说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太小的国家,原料短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为了掌握主动权必须迅速提高国防军施攻防实力和战时国民经济的动员能力。要使国家真正实现独立富强,必须迅速地建立起比较完整地、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必须把重工业摆在突出位置上。 显然,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不是个单纯的经济决策问题,而是中央领导人对更加复杂多元的价值评估后的取舍。但只要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