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纲五常”

什么是“三纲五常”
什么是“三纲五常”

什么是“三纲五常”

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示例:可是像我这样出身名门,幼读诗书,对圣人三纲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目录 1基本信息 1.1 读音 1.2 含义 2详细解释 2.1 三纲 2.2 五常 2.3 演变 3评价 4影响 5作用 6企业界说 6.1 三纲 6.2 五常 1基本信息 读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含义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2详细解释 三纲 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演变 董仲舒的“五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

三纲五常新解读

三纲五常新解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作用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策略 “三纲五常”,著名品牌专家谢付亮先生研究提出的一种企业家品牌塑造策略,其中“三纲”主要是指打造企业家品牌要“以企业家个人品牌定位为纲”,“以社会责任为纲”,以及“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为纲”;“五常”则是指企业家品牌的日常驱动力,其主要是指要成功塑造企业家品牌,企业家就要常练内功、常创新、常制造新闻事件、常走访基层、常反省。 含义 “三纲”是塑造企业家品牌的重要根基,离开了这“三纲”,企业家品牌的积极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下面具体分析“三纲”的含义。 其一,以企业家个人品牌定位为纲,是指塑造企业家品牌首先必须做好企业家品牌定位,而且要遵循“三位一体”的定位法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大多存在三类品牌——企业家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因此,在进行品牌定位时,三类品牌的“灵魂”必须和谐统一,一定不能自相矛盾。例如,我们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在为诗诺尔珠宝服务时,就充分运用了这个策略,将王飞(企业家)定位为中国珍珠首饰行业的领军人物,诗诺尔(企业)定位为东方珠宝领军企业,雪孩子(产品)定位为中国高档珍珠首饰第一品牌,这些定位方式在随后的品牌塑造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尔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性教育

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性道德是情爱双方都要思考的问题,那么我们应遵循的一般的道德标准不包括:()。 1.0 分 ? A、 只有获得没有给予 ? B、 言行一致 ?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 洁身自好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下列选项不属于50-80 年代中期中国性文化表现的是()。 1.0 分 ? A、 各种书籍、影视畏“性”如虎 ? B、 服饰颜色主要是黑、白、灰、军绿、兰 ? C、 关于“婚外恋”、“性生活”等一类词出现

? D、 不允许穿“奇装异服”,只穿中山服,长裙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大学生中需要一种有效的生活态度,有效意味着我们要跟生活定一个重要等级,以下最重要的是()。 1.0 分 ? A、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能力 ? B、 体验一段美好的爱情 ? C、 大学学习与发展职业能力 ? D、 建立亲密关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一个女性说:“我像个女汉子那样顶天立地”。这种说法指的是()。 1.0 分 ? A、 性度

B、 性感 ? C、 性别自我概念 ? D、 性向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出现性快感时,我们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的神经递质。 1.0 分 ? A、 乙酰胆碱 ? B、 多巴胺 ? C、 去甲肾上腺素 ? D、 肾上腺素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目前艾滋病治疗方法中最经典最有效的疗法是( )。 1.0 分 ? A、 抗病毒治疗 ? B、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鸡尾酒疗法) ? C、 对症治疗 ? D、 激素治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 下列选项不属于青春期的第二性征的是()。1.0 分 ? A、 女性月经初潮 ? B、 女性乳房隆起 ? C、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出自《封神演义》 可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反而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三纲并非是为臣、子、妻定的,而是给君、父、夫定的! 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至于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

中国文化的总纲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

中国文化的总纲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 中国文化的总纲领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也就是俗称的封建礼教,它是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一提起封建礼教,人人恨之入骨。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夫为臣、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父子有亲:是指父慈子孝,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爱、用智慧来教导他的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关怀体贴父母的需要,来尽他的孝道。这样,就能够让父子这一伦发展得非常和谐、非常圆满。君臣有义:是指君仁臣忠。君仁,是处处替下属着想,甚至于不是只有替下属着想,还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着想。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仁厚之心,那下属一定会很感恩他,

一定会效忠他。臣忠,这个忠是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这叫臣忠。君臣关系是道,仁与忠就是德。夫妇有别:是指夫义妇顺。即在家庭中承担的不同责任。丈夫要扶持自己的妻子,扶持她教育好孩子。夫更有本分孝顺父母扶持上一代。还有责任要扶持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负责。妻子则是“相夫教子”。要对家庭负责,对先生负责,对下一代的教育负责。主要责任就是把一个家庭治理好。长幼有序:是指兄友弟恭。即哥哥要时刻想着弟弟,对弟弟关怀备至;而弟弟从小到大有哥哥的照顾,这份恩情不能忘怀,要非常敬重哥哥。手足规劝之道,即当兄弟有过失的时候,兄弟之间要懂得劝诫。朋友有信:是指朋友之间交往要有信义,讲究信用。若有过错,劝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以道德来往,自然朋友有信也。这五伦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即不存在生活在伦理关系之外的人。宋代伦理道德观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为标志。因为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二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二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自汉代董仲舒改造原始儒学以后,新的儒家政治伦理学即“三纲五常”成为历代遵循的金科玉律,五常是、、、、。2.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 系列的史学巨著。司马迁的《史记》是第一部体通史;班固的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唐代杜佑的是典制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唐代的《史通》为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3.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成就辉煌,其代表有洛阳的、大同 的、敦煌的。 4.经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学问,西汉讲微言大义的占主导地位,东汉讲文字训诂的获得大发展,学者辈出。 5.佛教“四谛”是指、、、。 6.汉字是世界上古老而典型的表意文字,它的主要构造方法为 象形、、、。 7.东汉后期,张陵创立的与张角创立 的,为早期的民间道教。北朝时,对道教进行改革,获得北魏统治者推崇。金元时期王重阳创立,风靡一时。 8.元杂剧作者可知姓名者约有200人,其主要代表则是“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马致远、、。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且较成熟的文字是()。 A.陶文 B.金文 C.甲骨文 D.石鼓文 2.把中国古代各门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A.音乐 B.戏曲 C.建筑 D.园林 3.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性专著是()。 A. 《廿二史考异》 B.《十七史商榷》 C. 《文史通义》 D.《廿二史札记》 4.唐代画家中被称做画圣的是()。 A.李思训 B.吴道子 C.闫立本 D.韩干 5.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6.中国古代类书中,规模最大的是() A.《太平广记》 B.《太平御览》 C.《永乐大典》 D.《艺文类聚》 7.民间道教“天师道”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葛洪 C.张陵 D.张角 8.主张五德终始学说的学者是() A.孟子 B.荀子 C.邹衍 D.韩非 9.中国古代科学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10.佛教中国化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A.华严宗 B.天台宗 C.法相宗 D.禅宗

中华文化概说单选及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需要掌握的单项选择题(黑体为参考答案):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文”是指()。 (1)占星术(2)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3)祭天的文字(4)天文知识 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使用了合成的“文化”一词的书是()。 (1)《文选》(2)《尚书》 (3)《史记》(4)《说苑》 3.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是()。 (1)文字(2)花纹 (3)以文教化(4)学历 4.在文化定义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分为()。 (1)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2)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4)文化事像和文化产品 5.“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积淀,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被称为()。 (1)狭义文化(2)广义文化 (3)文化内涵(4)文化事像 6.狭义的文化侧重的是()。 (1)物质财富(2)事物的复合体 (3)能力与习惯(4)人类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创造 7.由人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一切器物,既是有形的文化部分,亦是()。 (1)审美文化(2)精神文化 (3)观念文化(4)物化的精神文化 8.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最主要的特征是()。 (1)具有表意性(2)具有语言性 (3)具有储存性(4)具有图形性 9.“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商末周初的()。 (1)甲骨文上(2)铜器铭文上 (3)竹简上(4)丝织品上 10.在国际文书上第一次使用“中国”为国家名称是在()。 (1)战国(2)唐朝(3)明朝(4)清朝 11.“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是谁提出的()。

(1)齐桓公(2)秦始皇(3)朱元璋(4)孙中山12.中国独特的大陆海岸型半封闭式的自然环境,具有中国地理环境的大陆整体性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 (1)历史悠久性(2)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道路 (3)历史封闭性(4)超稳定结构 13.人类存在和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 (1)地理环境(2)生活环境(3)政治环境(4)社会环境14.中国的万里长城最早修筑于()。 (1)春秋战国(2)秦汉(3)隋唐(4)明清15.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后来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南方经济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是在()。 (1)汉代(2)南北朝(3)唐代(4)宋代16.中国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得到强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在()。 (1)秦汉时期(2)隋唐时期(3)宋元时期(4)明清时期17.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人们被长期束缚在土地上,养成了()。 (1)崇尚科学的态度(2)迷狂幻想的习惯 (3)因循守旧的心理(4)敢于冒险的精神 18.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政策需要是()。 (1)重工(2)重商(3)尚农(4)谋利 19.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 (1)官本位制(2)宗法制与君主专制相结合 (3)皇权主义(4)宗教神权占统治地位 20.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构成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准绳的是()。 (1)封建等级制(2)任人唯亲 (3)“三纲五常”(4)家国同构 1.中国古代哲学的人文精神内涵是指()。 (1)以人性反对神性(2)以人性反对兽性,以人文超越天文 (3)反对人的物化和技术化(4)以人的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 2.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的罕见怪异之事的看法是()。 (1)敬鬼神(2)重鬼神轻人事 (3)语怪力乱神(4)重人事轻鬼神

什么是“三纲五常”

什么是“三纲五常” 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示例:可是像我这样出身名门,幼读诗书,对圣人三纲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

“三纲五常”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三纲五常“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所谓“三纲五常”是指:“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理、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养。“君臣义”:君指管理者;臣指被管理者;这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个人基本人际关系。义指合理的责任,我前面论述过。所以“君臣义”就是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承担合理的责任。这是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社会所必须的。 “父子亲”:是指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父母要全力抚养教导好子女,同时子女成人后也一定要赡养好父母“夫妻顺”:是指夫妻之间要和睦恩爱,不要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利益,要从夫妻家庭的共同利益出发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达到家庭的稳定,避免不必要的离婚。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知识的意思,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以上都是我们现代中国逐渐缺失的宝贵的个人修养,同时也值得西方国家学习。并且我并没有看出以上的“三纲五常”会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反我觉得它更会起到互促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三纲五常”并不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在现代中国社会我们反而更需要进一步发扬“三纲五常”的个人修养精神,才能获得更加和谐的社会。 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在进行学习研究过程中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要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意:《礼记.乐记》中有一段话:“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 孔颖达对此作了如下注解:“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者,按礼纬含文嘉云,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纲”为本,就是主体支撑,结构上是主干,功能上是主导,所谓纲举目张。“纲”是一个系统的决定因素和主要方面,“纲要”是把握事物的关键,是核心本质,是统帅,是灵魂,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故谓之“纲”。一句话,“三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三种人际关系,如何处理这三种基本关系就成了伦理学的首要问题。君臣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纲。父子关系体现父母与子女的亲缘关系,是一切血缘关系的总纲。夫妻关系是婚姻家庭关系的总纲。“三纲”是客观存在,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三纲”,如何正确处理“三纲”关系。韩国学者赵骏河在他的《东方伦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一书中对“三纲”作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解释,他认为“纲”具有“模范”的意义,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夫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赵骏河先生的这个解释非常有趣,也是合情合理的,是合乎儒家“三纲”伦理之本义的。重要的是,这样的现代诠释赋予“三纲”以新的时代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三纲”的本义,而且为儒家伦理的现代化做出了“推陈出新”思想贡献,这是孔子所谓“温故而知新”的典范,很值得敬佩。 赋予“三纲”以“模范”和“示范”的意义,说明在“三纲”的伦理关系中,主导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当家作主”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这个“纲”,就难免出现互相推委、彼此扯皮、责任纠缠不清的问题。有了“三纲”,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目录 三纲五常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泊静子曰:上文所引《论语·为政》语,何晏集解所引马融注,实已为后人之见解,不得谓之为孔子之本意。故概述中所谓“源于孔子”,实为臆造。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有五常:仁、义、理、智、信 五常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运动。《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这是封建礼教。五常的内容,旧时说法不一。一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所规定的关系;二说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它和“三纲”常连起来说,即“三纲五常”。一般不说成“三纲五伦”。 编辑本段三纲五常的辩证看法三纲五常出处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

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时代价值

摘要: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构筑了一套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传统核心价值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研究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内涵及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阐明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汲取其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董仲舒;三纲五常;批判继承;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072-02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习近平曾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当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怎样更好地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的社会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本文拟在分析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基础上,谈谈其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一、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产生的背景 早在春秋时期,反映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礼、乐,便已经开始“崩坏”。秦汉虽然已经产生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但由于一方面,当时的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后来虽然秦朝统一,但是时间上比较仓促;另一方面,当时也未能为最高统治者所重视,因而没有被普遍推行。至汉武帝初期,七国叛乱结束后,国内诸侯分裂割据的局势得到一定遏制,国家逐渐趋向统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一系列政治、思想统一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措施,结束了当时的分裂局势,实现了统一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最终建成。为了巩固皇权、稳定社会和满足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确立和普遍推行反映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伦理观念,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针对阶级矛盾尖锐,董仲舒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他综合先秦以及秦汉以来诸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正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的内涵 (一)三纲 所谓“三纲”即人们处理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社会关系时应有的基本原则。“君为臣纲”作为三纲首位,主要是把皇权进行神圣化并宣扬绝对的忠于君主的思想。“父为子纲”是贯彻“君为臣纲”的基础,此纲的中心含义是宣扬封建社会的孝道。“夫为妻纲”是三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关系是每一个社会阶段都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三纲”首次出现于《春秋繁露》中,是董仲舒在继承儒家的传统思想基础上提炼总结而成的。 《论语?颜渊》载: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依孔子来看,在政治生活中主体是君和臣,在家庭生活中主体是父和子,它们是社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的安定、天下的太平,君臣、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尤为重要的。战国后期,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战国末期,荀子提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荀子?王制》)。法家韩非也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韩非子?忠孝》)。依据以上各位思想家的观点,董仲舒用《易传》中关于“阳尊阴卑”“乾坤定位”的天道观念与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加以联系,在天人系统之中确立了“三纲”的基本内容。董仲舒为使“三纲”之道神圣化、绝对化、合理化,即以他的“天意”和“阳尊阴卑”学说作为理论依据。他首先追溯于“天”来论证“三纲”,他宣称:“天子受命于天……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臣、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春秋繁露?顺命》)他认为人的一切都与天相应,道德也囊括其中。董仲舒进一步以“阳尊阴卑”学说为理论依据进行论证。

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详解

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详解 时间:2014-01-06 09:22 来源:我爱看历史 董仲舒 “三纲五常”思想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但是它的形成和发展却是非常的缓慢。早在先秦时期,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以及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的“三顺”等思想都是三纲五常思想的萌芽,而董仲舒在先人思想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三纲”的概念。直到东汉时期的《白虎通》对此思想作了更为明确和详细的论述,至此“三纲”“五常”也被正式列为国家法典,但此时的“三纲”和“五常”还没有被连起来使用,直到东汉后期的马融首次连用了“三纲五常”这个概念。 在董仲舒看来道德便是“三纲”、“五常”,“三纲”一般被认为是用来规定上下等级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五常”则一般被认为是用来处理人际关系的。所谓“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之前的尊卑关系,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则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董仲舒的“三纲”思想从孟子“人伦”思想中提取了其中三伦,即“君臣、父子、夫妻”。在他看来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关系是最重要的的,而这三种关系中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也就是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这其实就是后人所谓的“三纲”。他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道:“天子寿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话主要说了不管是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都是在“天命”之下的,都必须要绝对的“顺”,否则就是“逆”。但是董仲舒这里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单向的,臣、子、妻只有义务却没有权利,与之相对应的君、父、夫只有权利却没有义务。董仲舒用“天命”把这种君权、父权、夫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三纲”就被确立为封建社会最高的道德规范。正如毛泽东说的:“这四种权利——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五常主要指“仁、义、礼、智、信”,“常”是恒常,永远不变的意思。初始的“五常”是指处于特定关系和地位中的“君子”们所应当遵从的特殊道德规范。“五常”的提出虽然提出的时间很早,但是被概括为“五常”的却是董仲舒,而且在内容上他也做了一些新的诠释。如居于“五常”思想核心的“仁”,也就是“爱人”。董仲舒对这个“爱人”作了新的解说,要求“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陂之事,无辟违之行”。这里董仲舒主要揭示了“仁”的思想可以作为调和人际矛盾的思想武器。关于“义”他认为“义与仁殊”,“仁”和“义”是两个不同的道德范畴,也就是他所说的“仁者人也”,“义者我也”。《仁义法》中所说的:“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与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董仲舒在这里把处理人际关系归结为处理对人和对己两个方面,把提升自我修养与待人处事统一起来,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模式是很科学的。 关于“礼、智、信”董仲舒也有不同的看法。在周朝,礼便是约束人们的最基本和必须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他山之石——韩国学者赵骏河在他的《东方伦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一书中对“三纲”解释如下:“纲”具有“模范”的意义,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夫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赋予“三纲”以“模范”和“示范”的意义,说明在“三纲”的伦理关系中,主导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当家作主”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这个“纲”,就难免出现互相推委、彼此扯皮、责任纠缠不清的问题。有了“三纲”,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三纲五常”,认为它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下面我们看看“三纲五常”的实际含义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是否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造成阻碍? 所谓“三纲五常”是指:“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理、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养。下面我具体说明以下它的实际含义。“君臣义”:君指管理者;臣指被管理者;这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个人基本人际关系。义指合理的责任,我前面论述过。所以“君臣义”就是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承担合理的责任。这是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社会所必须的。“父子亲”:是指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父母要全力抚养教导好子女,同时子女成人后也一定要赡养好父母。“夫妻顺”:是指夫妻之间要和睦恩爱,不要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利益,要从夫妻家庭的共同利益出发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达到家庭的稳定,避免不必要的离 婚。“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知识的意思,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以上都是我们现代中国逐渐缺失的宝贵的个人修养,同时也值得西方国家学习。并且我并没有看出以上的“三纲五常”会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反我觉得它更会起到互促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三纲五常”并不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在现代中国社会我们反而更需要进一步发扬“三纲五常”的个人修养精神,才能获得更加和谐的社会。 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在进行学习研究过程中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要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礼记.乐记》中有一段话:“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孔颖达对此作了如下注解:“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者,按礼纬含文嘉云,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纲”为本,就是主体支撑,结构上是主干,功能上是主导,所谓纲举目张。“纲”是一个系统的决定因素和主要方面,“纲要”是把握事物的关键,是核心本质,是统帅,是灵魂,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故谓之“纲”。一句话,“三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三种人际关系,如何处理这三种基本关系就成了伦理学的首要问题。君臣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纲。父子关系体现父母与子女的亲缘关系,是一切血缘关系的总纲。夫妻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在孔孟原始儒学那里并未形成。大体说来,先秦两汉是其孕育和形成期,并在中国政治伦理文化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发生过较大作用,可视为“三纲五常”观念的第一个高峰期; 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这一思想理论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且其在思想上也长期被滞抑,应视为“三纲五常”的低迷期,在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的作用也大为减弱;至宋明时期,三纲五常受到理学家的青睐并被大力张扬,其在理学思想理论体系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强化,在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这可视为“三纲五常”观念的第二个高峰期。 孔孟倡导的“亲亲”、“尊尊”、“贤贤”等伦理道德观念经过《周易》阴阳说和天道 观以及法家功利观念洗礼之后的产物。它的出现也与儒学的制度化进程相关联。孔子从 维护周礼的立场,提出了保持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序的重要性,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这对三纲观念的孕育无疑有某种催化的作用。但是从《论语》来看,孔子并不认为君臣之间必须是单方面的绝对服从关系,而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这里,君臣之间还只是体现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关于父子关系,主要体现在他所说的“孝”道中,孔子的孝主要体现在“敬”、“生事、死葬、终祭”等方面,同时又主张父子互隐,这些都似与“父为子纲”不搭界。《论语》中没有明确讲到夫妻关系,更谈不到夫妻的尊卑秩序问题。较早给夫妻关系加以定位的是《中庸》: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以夫妇为君子之道的始基。《周易·序卦》明确地讲: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这是对《中庸》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在这里,夫妇关系被视为父子、君臣上下尊卑关系的基础。《孟子·滕文公上》则将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并列夫妇关系并列在一起的说法,但却将三者置在“五伦”中,说“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较早将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并列在一起的说法。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五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三从四德是妇女的行为规范。 “三从”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