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1、月经病的治则是重在治本调经。 治疗大法是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补肾为第一大法。 2、女性特殊生理现象:月经、带下、妊娠、产育(分娩、产褥、哺乳)。 3、妊娠病的治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 治疗大法:补肾,目的在于固胎之本,用药以补肾益阴为主;健脾,目的在于益血之源,用药以健脾益血为主;疏肝,目的在于通调气机,用药以理气清热为主。若胎元异常,胎殁难留,或胎死难下者,则安之无益,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4、妊娠恶阻的主要发病机制: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5、产后病的病理特点是: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 治则是: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治疗方法是:产后多虚应以大补气血为主,但其用药须防滞邪;产后多瘀,当以活血行瘀之法,然产后之活血化瘀,又须佐以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化瘀而不伤血。具体选方用药,必须照顾气血。开郁勿过于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勿过用温燥,清热勿过用苦寒。同时,应掌握产后用药“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此外,对产后急危重症如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痉证、产后发热等,需及时明确诊断,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救治。 6、月经问诊内容:了解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行天数,末次月经日期,末次前月经日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经期前后的症状,现在或经断前后的情况。常用 14 表示初潮年龄、周期、经期。 7、产后病诊断应掌握哪些内容: 产后病的诊断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疼与不疼,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以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同时,参以脉证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新产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急重症“三冲”: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 急重症“三急”: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8、实证痛经的证型、治法方药 ①、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当归、赤芍药、桃仁、川芎、枳壳、红花、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乌药、香附、甘草)②、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人参、当归、川芎、白芍药、肉桂、莪术、牡丹皮、甘草、牛膝)③、湿热蕴结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牡丹皮、黄连、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 14、“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 15、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又称月事、月水、月信。 16、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17、妊娠:是从受孕至分娩的过程。“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妊娠的开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妊娠的结束。 18、预产期: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加14)。 19、分娩的四期:第一产程,自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的一段时间。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指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的一段时间。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指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的一段时间,第四产程,胎盘娩出至产后4小时。

中医妇科学重点章节方歌

中医妇科学重点章节方歌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型 1.1.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心脾两虚者,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1.1.2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1.2血热型 1.2.1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 先期经少两地汤,玄麦地骨生地襄更配阿胶与白芍,阴虚血热此方良1.2.2阳盛血热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清经散中用白芍,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1.2.3肝郁血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加丹栀去姜薄 2.月经后期 2.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2.2血虚型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2.3血寒型 2.3.1虚寒证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 大小二营景岳煎,熟地枸杞归草餐大营杜仲牛膝桂,小营山药白芍添2.3.2实寒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2.4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 乌药汤治经后延,气郁腹胀脉象弦量少淤块色红暗,归草木香香附圆2.5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 二陈汤去乌梅加芎归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江西中医学院考试复习资料之《中医妇科学》重点名词解释 按字母分类版

名词解释 A 暗经:终身不潮却能受孕者 B 避年:一年一行者. 崩漏: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交替出现,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概称崩漏。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 不孕证:凡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或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又连续2年未再受孕者,称不孕症,前者为原发性不孕,古称“全不产”;后者为继发性不孕,古称“断绪”。 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改称 C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称为产后痉病,又称产后发痉、产后痉风。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生理性产后发热:如产后1-2日内,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见轻微发热,无其他症状,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属正常生理现象。 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沥不尽者。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产后三急:产后诸病唯呕吐、盗汗、泄泻为急 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怀孕前状态约6-8周 D 堕胎、小产: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落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落者为小产,半产. 带下(白带):健康女性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色白或无色透明,性粘而不稠,量适中,无特殊臭气,津津常润,正常生理现象. 带下病: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为带下过少。 E 恶露: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约持续3-4天干净,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约7-10天干净,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约2-3周干净.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子病,病儿,阻病. 儿枕痛:产妇产褥期间因瘀血引起的发生与分娩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 F 妇人脏躁:妇人无故悲伤欲哭,不能自控,精神恍惚,忧郁不宁,呵欠频作,甚

中医妇科学重点

《黄帝内经》记载了第1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方,四乌贼骨一蘆茹丸。 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经》 《金匱要略方论》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开创外治法的先河。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见癥瘕、子宫之名。 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是昝殷的《产宝》。 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分科。 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内容全面且系统。 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贵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张子和著《儒门事亲》钩取死胎成功的案例,开创了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河。 朱震亨《格致余论》第1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妙药。 万全《广嗣纪要》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螺、纹、鼓、角、脉的5种不宜,即“五不女”做了论述。 阴户,又名“四边”,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 阴户、玉门是生育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 子门,又名子户,指子宫颈口部位。 阴道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是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 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关于女子胞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中医学的子宫形态除了包括子宫的实体之外,还包括两侧的附件。 胞宫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 肾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胞络者,系于肾”。肾脉又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功能上的联系: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肾精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肾主生殖。 肝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肝经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功能上的联系: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主疏泄而司血海,对胞宫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脾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脾经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功能上的联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护人体后天生命的根本。脾所生所统之血,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 受孕之初,按月行径而无损于胎儿的称为“激经”、“盛胎”、“垢胎”。 月经的产生机制: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3.任通冲盛 带下:广义带下是泛指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而言;狭义带下是专指妇女阴中流出一种黏腻液体而言。 健康女子,润泽于阴户、阴道内的无色无臭、黏而不稠的液体,称为生理性带下。 妊娠期间整个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生理特点。 预产期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1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如按农历计算,月数算法同上,日数加14. 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 弄胎: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新产后6周内称产褥期,整个集体的生理特点是“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 病因淫邪因素。寒:寒为阴邪,收引凝涩,易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热:热为阳邪,耗气伤津,每易动血,迫血妄行。 湿:湿为阴邪,重浊黏滞,阻塞气机。 情志因素:怒,气逆冲上。思,思则气结。恐,气下、气乱。 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闪挫,调摄失宜。 体质因素 病机妇科疾病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1.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2.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3.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1.肾藏精,主生殖,胞络系于肾。肾气虚:子宫脱垂、胎动不安、崩漏、月经先后无定期、不孕;肾阴虚:肾阴是肾气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闭经、不孕、崩漏;肾阳虚:命门之火。痛经,经闭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8、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9、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 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 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 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 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10.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病;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11.生理性带下:为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 12.受孕前提: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其条件为男女生殖之精适时结合。 13.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14.足月临产的特征:胎位下移,腰腹阵痛,下腹坠胀而有便意,隐刀有少量血水排出(见红)。 15、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的脏腑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的状态,此期间需要6周,称为产褥期。 16、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诸论 1、春秋战国时代,扁鹊专门从事妇产科的医疗工作,称为“带下医” 2、汉代“女医”(或“乳医”),师古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 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 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 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的《产宝》 6、宋代发展为独立专科,九科之中有产科 7、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医宗金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 女性的生理特点 一、 阴户,又名“四边”——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摸的部位。 生育胎儿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入口 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第一道门户) 阴道,又名子肠。 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 精、防御外邪的处所 子门,又名子户。——子宫颈口部位。 主持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娩出胎儿的关 口 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 器。记载最早见于《内径》 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 二、 月经,称它为“月事”“月信”“月水” 初潮:14岁左右,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 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断经”,女子46~52岁绝经 一般为28日左右,但在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为3-7日,多 数为4-5日,一般行经总量50-80ml 经色:正常多为暗红色, 较淡 加深 淡红 经质:正常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 “并月”2个月一至 “居经”“季经”3个月一至 “避年”一年一行 “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 月经周期 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1、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 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2、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 下指健康女子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称生理性带下.. 3、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的脏腑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的状态;此期间需要 6-8周.. 4、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正常分娩者;产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哺乳.. 月经病 1、月经不调: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 为特征的病变 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调经..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者;连续两个周期以上.. ①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丹皮、地骨皮、黄柏、白芍、茯苓、熟地、青蒿 ②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③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调经两地汤生地、阿胶、白芍、玄参、麦冬、地骨皮 ④脾气虚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⑤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菟熟地萸参山药草五味远志 二、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 ①血虚补血调经大补元煎②肾虚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③血寒温经散寒;行血调经温经汤④气滞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 ①肾虚补肾调经固阴煎②肝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四、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总量超80ml 1、治则治法:月经期重在止血;非经期理气和血;安冲治本.. ①气虚补气固冲摄血举元煎参芪术草升麻 ②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 ③血瘀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五、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不足2天;甚至点滴即净.. ①肾虚补肾填精、养血调经归肾丸②血虚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③痰湿燥湿化痰调经苍附导痰丸④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六、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①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②血瘀活血化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③血湿热清热祛湿、化瘀止血固经丸加败酱草、鱼腥草④血虚热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七、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量阴道出血者..排卵期出血 ①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②湿热清热利湿、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胶枣加小蓟、茯苓③血瘀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闭经:女子年逾16岁而无月经来潮者..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3、治则治法: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古人诊治闭经以血枯、血隔分虚实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消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消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笔记——消渴 一、概述 消渴又称糖尿病,是由于正气亏虚、体液失调导致的病症。其 特征是烦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视力模糊、口渴难耐等并发症。中医对于消渴的治疗注重调理阴阳平衡,促进 气血运行,调和脏腑功能。 二、病机和病因 消渴的病机主要是阳虚、阴亏、营血不足所致。病因多与饮食 不节、情志失调、遗传因素等有关。近年来,久坐不动、妊娠糖尿 病的增多也是导致消渴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三、中医治疗原则 1. 滋阴益肾:通过补充阴精、活血化瘀等方法,滋养阴阴。常 用的药物有生地黄、黄精等。 2. 祛瘀通络:采用活血化瘀、疏通血脉的方法,改善瘀血引起 的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桃红四物汤、当归、川芎等。

3. 调和脏腑功能:通过调整脾胃、肝胆、心肾等脏腑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全身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四、常用中药方剂 1. 黄连解毒饮:用黄连、知母、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2. 六味地黄丸:主要由熟地、山药、丹皮等中药制成,具有滋阴益肾、生津止渴的功效。 3. 通脉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中药制成,可祛瘀通络、活血化瘀。 五、饮食调理 1. 控制总体热量:合理控制饮食总能量,避免肥胖和高血糖。 2. 低糖饮食:限制摄入糖分,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3. 增加膳食纤维: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血糖的平稳。 六、其他辅助治疗

1.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 2. 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焦虑和压力。 七、注意事项 1. 遵医嘱用药: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按时服用。 2. 定期复查:定期测量血糖,观察病情变化。 3. 合理饮食: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避免暴饮暴食。 4. 合理运动: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消渴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请在治疗过程中充分听从医生的建议,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妇科学记忆口诀-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医妇科学记忆口诀-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对于一名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来说,我非常了解复习资料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医的疾病诊断,涉及的东西很多,知识的粘连性很大。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考生一次性顺利通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我特把搜集到而定中医妇科学记忆口诀整理出来,与广大考生一起分享。 月经病 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内伤里,房室累,劳倦疲。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 经先期,热与虚。补中汤,气虚与。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经后期,寒虚滞。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经愆期,气血伤。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期延长,瘀虚热。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 经量多,虚与热。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若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经量少,虚与痰。滋血汤,血虚予。桃四物,血瘀逐。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经行异症 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谷不化,参苓术。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间期血,精元充,阳内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痛经 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经闭 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妊娠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妊娠病 妊娠病 概述 妊娠病的定义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

妊娠病的范围 包括妊娠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胎萎不长、胎死不下、子满、子肿、子晕、子痫、子嗽、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小便不通、妊娠瘙痒症、妊娠贫血、难产等。妊娠病的诊断首先要明确妊娠诊断。根据停经史、早孕反应、脉滑等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如妊娠试验、基础体温、B 超等判断是否妊娠。如需保胎可暂不进行妇科检查。如病情需要亦需择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注意与激经、闭经、癥瘕等鉴别。妊娠病的诊断,自始至终要注意胎元未殒与已殒的鉴别,注意胎儿的发育情况以及母体的健康状况,必要时要注意排除畸胎等。 妊娠病的发病机理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 房室不节、劳逸过度内因与外因相互结合,影响脏腑、气血、冲任、跌仆闪挫、素体虚弱胞宫、胞脉、胞络、胎元,导致妊娠病的发生阴阳气血、偏盛偏虚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若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 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妊娠期间用药的注意事项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如果病情确实有需要,亦可适当选用,但需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时间,“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妊娠恶阻

恶阻的发生,主要病机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临床常见的病因为脾胃 虚弱、肝胃不和,并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葡萄胎、妊娠合并急性胃肠炎、孕痈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证 主要证候: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甚则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头 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证 主要证候:妊娠早期,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腻;烦渴,口干口苦,头胀而晕,胸满胁痛,暧气叹息;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妊娠恶阻的调摄 本病发生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应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解除顾虑,避

中医妇科学复习资料

妇科病证概述篇 1生理 女之本,血为用,冲任督,带脉通,肝脾和,气血充,先天本,肾之精。女二七,肾气盛,天癸至,月事行;一月来,为常情;二月始,称并经;三月至,名居经;一年者,避年名;终身闭,经不行,若无病,称暗经。2病理 气血损,伤七情,寒湿热,经带病,产育多,脏气弱,劳倦过,正气夺。3治法 妇人病,重调养,冲任调,气血畅。青益肾,中舒肝,老年者,培中元。热则清,瘀则通,虚宜补,实宜攻。病邪祛,血脉行,正气复,体康宁。常见病证篇 1月经病 月经病,证多端,临证时,细分辨。月经先期 经先期,色鲜红,经量多,血妄行。四物汤,芩连并,热邪祛,血安宁。月经后期 经推后,质清淡,小腹寒,色紫黯。首选方,温经汤,寒邪祛,血脉畅。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气郁,经错乱,乳房胀,胸胁满。调情志,当为先,解肝郁,逍遥散。月经过多 经量多,因两端,气血虚,热为患。属虚证,色偏淡,质如水,头晕眩。益气血,滋化源,四物汤,酌加减。热邪迫,血妄行,如泉涌,色鲜红,里热重,大便干。清火热,玉烛散。月经过少 经量少,期缩短,因血虚,最多见。益气血,培中乡,首选用,八珍汤。痛经 青春期,多此证,气血阻,经不通,伴血块,色紫黯,宜桃红,酌加减。绝经 年未老,经先停,心肝脾,郁不行。调三脏,补肾精,益经汤,可通经。2崩漏

经期长,血不断,似水淋,如涌泉,崩势急,漏势缓,舒清补,三法选。气虚崩漏 气虚者,经水淋,身乏力,肢体沉。法益气,新血生,固气汤,漏下停。郁结崩漏 肝郁滞,色紫红,痛拒按,经水崩。平肝气,开郁闭,止血汤,功全齐。血热崩漏 血热盛,经妄行,脉洪数,面色红。滋阴液,泄热淫,清海丸,化裁饮。3更年期常见证 经将绝,肝肾弱,天癸竭,月事错,头晕眩,性急躁,夜失眠,精血耗。滋肝肾,疗虚损,知柏丸,二仙饮。4带下证 带下证,五色见,青黄赤,黑白兼,嗅气味,颜色参,分稀薄,辨稠粘。带量多,质稀薄,流不尽,似水浊。命门衰,肾中寒,选金匮,肾气丸。赤白带,黄绿兼,味臭秽,口苦干。利湿浊,并清肝,柴栀芩,合龙胆。

中医妇科学期末复习资料4.docx

中医妇科速记 1、六淫中与妇科关系最大的:寒、湿、热邪。主要易引起血分病变。 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肾、肝、脾。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 3、《傅青主女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 4、胞宫与心皆有直接或间接地朕系。 5、末次月经第一天,月份加9,日数加7 6、问月经史:月经的期、量、色、质。问产后史:分娩情况。 7、带下病:了解量、色、质、气味。 8、恶露是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持续3〜4 天干净;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7〜10天干净;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2〜3周干净。 9、寿胎丸:补益肾气。 右归丸:温补肾阳。 真武汤:温阳行水。 丹棚逍遥散:疏肝清热,肝郁化火。 龙胆泻肝汤:疏肝清热利湿。 乌药汤: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逍遥散:疏肝解郁 举元煎:健牌升阳。 完带汤:健脾除湿。 四物汤:补血养血。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 清经散:清热凉血。 10、阴道冲洗常用量500ml左右。外阴血肿,贴敷。中药保留灌肠,一般保留30分钟以上1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经带胎产诸病。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因阴精亏损,阴不敛阳以致阳失潜藏而致妇科疾病。 滋肾养阴,填精益髓:肾阴不足或真阴亏损之病。 12、在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潮者,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还有终生不潮却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盛胎一、月经病 1. 重在治本调经。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冲任失调《济阴纲目》:“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1、月经先期仙器不归古神-血经两地消散先气补归固肾-血经两地逍散 气虚证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血虚证1阳盛血热证: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血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板逍遥散。 2、月经后期后面的党员请(经)勿纹熊唉后(面的)当元(请)乌温苓艾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3血寒证温经汤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 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5痰湿证: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写归二陈汤。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宋代陈自明的。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产后大便难多由所致。 4、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 o 5、产后病的发病特点是 O 6、身体无病月经三月一潮者称为 o 7、女子的生理特点主要有------ 、----- 、------ 、----- 、------ 。 8、产后发热各型中,型最急最重,方选。 9、育龄妇女,月经一向正常,突然停经,首先应考虑是否。 10、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以为大法。 11、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 12、经行吐IH发生的主要机理是 o 1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唐代咎殷的()o 14、产后三审是指先审,以辨;次审,以验:再审,以查 o 15、逆经治疗以为大法,常用的引经药为川牛膝。 16、感染邪毒型产后发热方选 o 17、育龄妇女,月经一向正常,突然停经,首先应考虑是否。 18、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 o 19、导致崩漏的主要病机是________________ 乙常见病因有,,。 20、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与并举。 21、绝经前后诸证得治疗以为大法,若肾阴阳俱虚者,方 用。 22、妊娠恶阻的主要病机是 o

A1型题 1、妇科第一首方剂是: A启宫丸B寿胎丸C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D固冲汤E大补元煎 2、月经产生的机理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 A肾气盛 B天癸至 C任脉通 D冲脉盛 E血溢胞宫 3、新产后机体的生理特点是: A阴血不足,气易偏盛B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C肝失调达,气机逆乱D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E肾阴不足,心火上炎 4、正常恶露干净的时间为; A产后2周内B产后3周内 C产后6周内 D产后1周内E产后1月内 5、下列哪项不是血瘀所致的月经病: A月经过少B月经先期C痛经 D崩漏E经间期出血 6、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方药可选: A桃红四物汤B逍遥散C少腹逐瘀汤 D膈下逐瘀汤E血府逐瘀汤 7、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理性带下: A带下无色,质粘,无臭B青春发育期白带增多C月经前后白带增多D妊娠初期白带量多E带下量多,质稠,味臭 8、下列关于脾虚型带下病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 B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白质稀 C临床可兼脾虚证D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E可用完带汤治疗 9、妊娠恶阻的发病机理主要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 妇科杂病的定义 凡不属经、带、胎、产和前阴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为“妇科杂病”; 妇科杂病的范围 常见的妇科杂病有症瘕、盆腔炎、不孕症、阴痒、阴疮、子宫脱垂、妇人脏躁; 病因病机 由于杂病范围广,其病因病机亦较为复杂;寒热湿邪、七情内伤、生活因素、体质因素诸多病因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其病机主要是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直接或间接影响冲任、胞宫、胞脉、胞络而发生妇科杂病;最常见的病因病机是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湿壅阻,肾虚,肝郁,脾虚,冲任、胞脉胞络损伤,及脏阴不足等; 杂病的治疗 重在整体调补肾、肝、脾功能,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胞宫,以恢复其生理功能,并注意祛邪;常用具体治法有补肾疏肝、健脾、益气、祛瘀、化痰、消症、清热解毒、甘润滋养及外用杀虫止痒等;杂病大多病程日久,经年累月,治疗难图速愈,必须坚持服药调治,配合心理治疗,假以时日,方显疗效; 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妇科杂病范畴的是 A.不孕症 B.乳汁自出 C.盆腔炎 D.阴挺 E.脏躁 症瘕的定义

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症瘕;症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一般以为症属血病,瘕属气病,但临床常难以划分,故并称症瘕;症瘕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这里仅指良性症瘕;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首先应与妊娠子宫及尿潴留鉴别;然后识别妇科良性症瘕所涉主要病种,如卵巢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陈旧性宫外孕;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无痛,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症; 方药:香棱丸或大黄蟅虫丸; 痰湿瘀结证 主要证候: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沥难净,经间带下增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症;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 2012205160 1、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诊断辩证规律和防治女性特有疾病的一门临 床学科。 2、《内径》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一煮茹丸。 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 4、晋代王叔和著成《脉经》,其中在妇科方面,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 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著的《产宝》。 6、宋代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 7、明代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 8、傅山著《傅青主女科》,书中辩证以肝、脾、肾三脏立论。 9、阴户,又名“四边”。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10、玉门,又名“龙门”、“胞门”,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 未嫁女属玉门。” 11、阴户、玉门是生育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出入口。 12、阴道,又名子肠。解剖位置与西医学一致。 13、子门,又名子户。指子宫颈口部位。 14、阴道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则是“主 定月水,生子之道”,即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 15、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它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明,各依其 时。 16、冲、任、督、带四脉的生理特点:(1)属经络范畴,而有经络形象。(2)有湖泽、海洋一样的功能。 (3)四脉是相互连通的。(4)流蓄于四脉的气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经。 17、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 18、任脉与肝、脾、肾三经分别交会于“曲骨”、“中极”、“关元”,取三经之精血以为养。 19、肾与胞宫在经络上的联系:“胞络者,系于肾。” 20、肝与胞宫在经络上的联系:肝经与任脉交会于“曲骨”;又与督脉交会于“百会”;与冲脉交会于“三阴 交”。 21、肝与胞宫在功能上的联系:肝对胞宫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2、脾与胞宫在经络上的联系:脾经与任脉交会于“中极”;又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 23、脾与胞宫在功能上的联系:脾所生所统之血,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 24、心与胞宫在经络上的联系:“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25、心与胞宫在功能上的联系:心主神明和血脉,统辖一身上下。因此胞宫的行经、胎孕的功能正常与否,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月经病,多违期, 量色质, 变常序。致病因, 主次理: 寒热湿,外邪欺; 忧思怒, 内伤里,房室累, 劳倦疲。 经早至; 多属热; 渐迟至, 多寒邪;错杂至, 肝郁结。 实量 多,虚淡色,热紫红, 寒纯黑; 瘀为患,血块泻。 经先期,热与虚。 补中汤, 气虚与。阳盛热, 清经散; 肝郁热,黑逍遥; 阴虚热, 两地汤。经后期, 寒虚滞。 温经汤, 实寒休; 暖宫丸, 虚寒求;补元煎, 血虚救; 乌药 汤,气滞疏。经愆期, 气血伤。 逍遥散,肝郁畅, 固阴煎, 肾虚商。期延长, 瘀虚热。 桃四物,合失笑, 祛血瘀, 能活血; 两地汤, 二至丸, 养阴液,退虚热。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 )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 )肾气虚证:固阴煎 2 .血热型 1 )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一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一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 )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一固阴煎 物,血瘀逐。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四、月经过多 1 )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 良。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一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一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一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经量多,虚与热。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 升固摄。 血热者,红紫色; 保阴煎, 清凉折。 若血瘀, 紫黑色; 失笑散,化活血。 经量少, 虚与痰。滋血汤, 血虚予。 桃四 1) 肾虚型一归肾丸 2) 血虚型-滋血汤 3) 血瘀型一桃红四物汤 4) 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肝郁火, 胁胀疼; 引经汤,血下行。 肺阴虚, 潮热咳; 滋肺肾, 顺经汤。经行泻,脾肾虚, 治求本, 调经辅。谷不化, 参苓术。 五更 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间期血,精元充, 阳内动, 血妄动;肾阴虚, 滋阴血, 二至丸, 两地合; 湿热蕴, 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 瘀血留, 化淤血,逐瘀汤, 止血 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 急治标, 缓图本; 漏养血, 崩固升。 血热者, 分虚实; 滋虚热,保阴煎;清实热, 用固经。 肾虚者,分阴阳; 左右 归,快煎尝。脾虚漏,益气摄;宜固本,止崩汤。血瘀者, 小腹痛; 四物予, 失笑散。 脾虚证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肾气虚: 肾阳虚: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 党参、黄芪、阿胶 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 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虚热证: 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 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 _ 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 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肝肾亏, 腰腿酸;归肾丸, 细调养。 气血虚,面色苍; 养荣汤,甚堪尝。虚血燥, 五烦潮; 一阴煎,养阴调。 气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