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障碍,甚或內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增生性关节炎、骨软骨炎、慢性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肢体筋脉,经脉气血不通是基本病机。

病因:

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久居高寒潮湿之地,或常处水中、野外潮湿寒冷等环境,或气候突变,冷热交错,或起居不慎等原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留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久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3、痰浊瘀血。痰浊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因此在弊病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阻滞经脉;或七情郁结,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跌打外伤,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

4、正气不足。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失调,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病机:

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不通。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外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以实证为主。由于病邪性质的偏盛,症状表现亦有不同,其中风邪胜者为行痹,病位偏上;寒邪胜者为痛痹;湿邪胜者为着痹,部位偏下;热邪胜者为热痹。各种邪气之间亦可互相转化。

痹证日久可以出现三个方面的病理演变: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痹阻经络,深入骨骱,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二是痹证日久耗伤气血,伤及肝肾,虚实

相兼;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入脏腑,出现脏腑痹证,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如《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设于心”,则为心痹,“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行痹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累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头痛、发热等表证。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浮或浮缓。

病机分析: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故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痛处游走不定,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风胜则卫气不固,营卫失和,则可见恶风、头痛、发热等表证。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用,适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组成】防风甘草当归茯苓杏仁肉桂各30克黄芩秦艽葛根各9克麻黄15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用15克,加大枣3枚、生姜5片,水煎服。

【功效】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治】主治行痹,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伸屈不利,或见恶寒发热,苔薄白或腻,脉浮。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性皮炎等病症。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方用防风、秦艽祛风除痹;麻黄、葛根发散风寒;当归活血利痹,有助于祛风除湿;更佐以黄芩,使无伤阴之弊。临床应用以关节痹痛、游走无定,或有恶寒发热为辨证要点。

【加减】临床如见游走周身,加威灵仙、防己、络石藤、桑枝;发于上肢,加羌活、姜黄;发于下肢,加独活、牛膝;恶寒发热、身有汗出者,去麻黄,加芍药。以腰背酸痛为主,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关节渐次化热,宜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姜春华老师曾经指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卓效。关键在于附子,不用则无效。何绍奇认为:附子用量不足亦不效。

痛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分析: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故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增,得热则减;湿性重着黏滞,流注关节经络,故肢体沉重,屈伸不利。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证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方源】《金匮》卷上。

【组成】:麻黄芍药黄耆甘草(炙)各9g 制川乌6g(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用法】: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功用】:温经散寒,舒筋止痛。

【主治】:主治寒涩痹痛,痛有定处,遇寒则甚,肢节挛缩,不可屈伸,舌苔薄白,脉弦紧等。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类疼痛、类风湿关节炎等病症。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寒涩痹痛。方用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配以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临床应用以关节疼痛有定处、筋脉拘急、苔白、脉弦紧为辨证要点。《金匮要略》原方乌头未提及炮制,但是用蜜同煎以解其毒,今多用制川乌头有毒,用量宜由小量开始逐步增

加,如3~5克增至15克,且应久煎,则较为安全,此外,琵伍蜂蜜、甘草等既能止痛,又可制约毒性,可为应用时参考。

寒痉汤

李士懋(1936-2015年),山东黄县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曾任河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导师。国家药品审评专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2008年被授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称号,2014年被授予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

组成:桂枝9~12克,麻黄6~9克,生姜9~15克,大枣3~10枚,炮附片6~30克(先煎),细辛3~10克,炙甘草6~9克,全蝎2~10克,蜈蚣1~20条。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解凝

主治:辨证属寒凝证者即可使用。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属于寒凝者均可使用此方治疗。

用法:炮附子先煎1个小时,加余药再煎30分钟,煎两次,分服。每2~3小时服1煎,配合辅汗三法(啜粥、温覆、频服),直至正汗出为期,未透继服。正汗的标准为: 一微微汗出,二遍身皆见,三持续2~5h而自敛。不需发汗则1剂两煎,早晚分服。

方解:寒痉汤由桂枝去芍药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和止痉散三方相合而得。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表证误下而兼见脉促胸满者。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本方辛甘相合,乃保胸阳,宣卫阳之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太少两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心肾阳气不足,又复受寒邪,此方温阳散寒。蜈蚣、全蝎二药为止痉散,功能熄风止痉,通络止痛。

寒凝证是本方的主治证型。寒凝证的诊断标准有三:一是脉痉,二是恶寒,三是有疼痛表现。痉脉表现为脉沉弦拘紧,脉象搏动不舒展,如转绳索,紧张度高,为最重要的使用标准。脉痉并见部分恶寒、疼痛表现便可使用本方。

着痹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分析: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故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风湿相搏,气血失和则肌肤麻木不仁。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来源】《类证治裁》卷五

【组成】薏苡仁30 当归10 川芎7 生姜10 桂枝10 羌活10 独活10防风10白术10甘草6 川乌6麻黄6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寒湿痹痛,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或有

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等。

【方解】方中白术、孩仁除湿利痹,当君药;独活、宪活、防风、桂枝祛风除湿,草乌、川乌、麻黄、生姜温燥寒湿,共为臣药;当归、川芎活血通络止痛,为佐药。全方有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效。方中米仁用量可以用至50-100g。临床应用以湿痹疼痛、痛有定处、重着麻木、舌苔白腻,为其辨证要点。局部红肿、舌苔黄腻,甚则发热者,禁服。

加减: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五加皮以利水通络;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以祛风通络;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祛湿;痰湿盛者,加半夏、南星。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juān)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蠲痹汤

来源:《医学心悟》

组成:羌活1钱独活1钱桂心5分秦艽1钱当归3钱川芎7分甘草(炙,5分)海风藤2钱桑枝3钱乳香(透明者,8分)木香8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者。

加减:风气胜者,更加秦艽、防风;寒气胜者,加附子;湿气胜

者,加防己、萆、苡仁。痛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间有湿热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肿处热辣,此寒久变热也,去肉桂,加黄柏三分。

热痹

症状:关节疼痛,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病机分析: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故见关节肿痛而热,得冷则舒,发热,汗出,小便黄,大便干;湿为阴邪,重着黏滞,湿胜则肿,故有皮下结节或红斑;湿热交阻于内,故口渴而不欲饮,烦躁不安。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前方以清热宣痹为主,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后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

组成:知母18 克,炙甘草 6 克,石膏30 克,粳米10 克,桂枝9 克,防己15 克,杏仁15 克,滑石15 克,连翘9 克,山栀9 克,薏苡仁15 克,半夏9 克,晚蚕沙9 克,赤小豆9 克,姜黄6g,海桐皮9g。

加减: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紫草;关节肿甚,

加猪苓、茯苓;发热、恶风、咽痛,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加玄参、麦冬、生地黄。

痰瘀痹阻证

症状:病程日久,肌肉关节肿胀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或关节肌肤紫黯、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病机分析: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故关节肿胀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按之较硬,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痰瘀流注皮肤,则见肤色晦暗,皮下硬结、瘀斑,眼睑浮肿;痰饮留滞胸胁,可见胸闷痰多;痰瘀阻络,皮肤失养,则肌肤干燥,或肌肤甲错。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陈皮、半夏(姜汁炒)各一钱,白茯苓(去皮)一钱,桃仁(去皮去尖)八分,红花三分,白芥子一钱,甘草三分。

加减:皮下有结节加胆南星、天竺黄;痰瘀胶结,疼痛不已,加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搜剔经络;瘀血痹阻,关节肿大、强直、畸形,加丹参、鸡血藤、三七、土鳖虫,或用桃红饮。

桃红饮:桃仁9克,红花9克,当归尾9克,川芎9克,威灵仙9克。

肝肾两虚证

症状:痹证日久不愈,关节肿胀畸形,屈伸不利,肌肉瘦削(xue),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头晕目眩,失眠。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病机分析:痹久伤阴,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而见关节肿胀畸形,屈伸不利;虚火内旺,故关节灼热疼痛;肝肾阴虚,可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肝肾不足,经脉失于濡养、温煦,则可见畏寒肢冷,阳痿,遗精;虚火扰心,可见心烦,失眠。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或独活寄生汤。

补血荣筋丸:痹症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来源】《杏苑生春》卷七,

【组成】肉苁蓉牛膝天麻木瓜鹿茸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空腹时用米汤或温酒送服。

【主治】阴血衰弱,不能养筋,筋缓不能自主,肢体痿软无力者。

【方解】: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鹿茸、菟丝子、牛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桑寄生、天麻、木瓜袪风湿,舒筋通络止痛。

【加减】:肾气虚,腰膝酸软,乏力较著,加鹿角霜、续断、狗脊;阳虚,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加附子、干姜、巴戟天,或合用阳和汤加减;肝肾阴亏,腰膝疼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加鬼板、熟地、女贞子,或合用河车大造丸加减。

独活寄生汤: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组成】: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用法】:上?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解】: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常用方。其证乃因感受风寒湿邪而患痹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所致。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正如《素问·痹论》所言:“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肾主骨,肝主筋,邪客筋骨,日久必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又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

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其证属正虚邪实,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既应祛散风寒湿邪,又当补益肝肾气血。方中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臣以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本证因痹证日久而见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且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加减】: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以下是个人经验:

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

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分类: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按症状分类:疼痛型,麻木型,眩晕型等。

基本方:桂枝、附子、威灵仙、红花、白芷、葛根、制川乌、炙甘草。

疼痛型辨证按以上痹证分型治疗,疼痛严重者酌情增加乳香、没药、元胡、蜈蚣、全虫等活血通经止痛的药物。

麻木型的如无疼痛症状者,可少用或不用止痛的药物,增强补益气血的药物,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抽筋者加白芍、伸筋草、木瓜;并增加细辛,从小剂量开始用,逐渐增加,并注意保证安全。

眩晕型在中医上认为是骨关节水肿,用利水通关法:白术、米仁、泽兰、泽泻、茯苓、黄芪(45g以上)。

腰腿痛

这里指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引起的腰部疼痛,以及因压迫神经引起的腿部疼痛或麻木等症状。

基本方:桂枝、附子、当归、白术、熟地、杜仲、续断、牛膝、

淫羊藿、炙甘草。

加减:寒重者加制川乌、制草乌,一般3-5g开始使用;

日久化热者加黄芩或知母;

湿气重者加米仁50-100g,防己、木通、独活等利水药物;

压迫神经者加白芍30,夏天无等;

胀痛者加三棱、莪术;

刺痛者加桃仁、红花、地龙等;

疼痛甚者加全虫、蜈蚣、元胡等;

麻木者加重熟地用量,增加白芍、木瓜、细辛等;

使用激素者,加穿山龙50g;

大便干燥者加重白术和熟地用量。

痛风

在中医上认为其为着瘀痹,因此应祛湿化瘀。

土茯苓、萆薢、米仁、威灵仙、泽兰、泽泻、赤芍、土鳖虫、地龙、桃仁。(土茯苓和萆薢用量均为30-40g)

热重者加寒水石、知母、虎杖、水牛角、羚羊角;

痛重者加全虫、蜈蚣、元胡;

漫肿者加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半夏等;

关节肿胀畸形者加甲珠8-10g、蜣螂虫5-8g、蜂房10-15g;

尿血着加小蓟、白茅根;

用激素者加穿山龙50g;

累及到肾者加通淋的药物,缓解期用温经散寒,补气,补肝肾的药物。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 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 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 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缓。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 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二、 1、 甚 、甬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2、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障碍,甚或內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增生性关节炎、骨软骨炎、慢性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肢体筋脉,经脉气血不通是基本病机。 病因: 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久居高寒潮湿之地,或常处水中、野外潮湿寒冷等环境,或气候突变,冷热交错,或起居不慎等原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留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久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3、痰浊瘀血。痰浊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因此在弊病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阻滞经脉;或七情郁结,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跌打外伤,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 4、正气不足。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失调,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病机: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不通。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外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以实证为主。由于病邪性质的偏盛,症状表现亦有不同,其中风邪胜者为行痹,病位偏上;寒邪胜者为痛痹;湿邪胜者为着痹,部位偏下;热邪胜者为热痹。各种邪气之间亦可互相转化。 痹证日久可以出现三个方面的病理演变: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痹阻经络,深入骨骱,导

五法六经治痛风吴雄志

五法六经治痛风 吴雄志 真传一刻第64期:吴雄志-五法六经治痛风 中医家2017-03-13 14:25 吴雄志" action-data="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3f2549396.html,%2Flarge%2F16c e00051fc852f15eb6" action-type="show-slide"> 吴雄志"> 今人纵口腹之欲而不节饮食,痛风就是其中的果报之一。 西医认为痛风为代谢性疾病,但目前的治疗除了控制饮食结构、止痛之外还没有很好的办法。中医素有六经统万病之说,对于痛风的治疗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吴师学贯中西,以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截断法五法一气贯通理法方药。下面,就让我们来领略吴师五法

六经论治痛风的精彩吧! 吴雄志">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关于痛风的话题。 实际上这个对于我来说很困难。第一,我从来没有研究过痛风。第二,过去十年里,我都没有看内科杂病了。早期我是个中医内科大夫,看内科杂病。后来这十年,我到天津肿瘤医院专门从事肿瘤研究。 由于挂号系统的原因,内科杂病的患者根本不可能挂上号,所以这10年,我没接触内科杂病。又缺少专门的研究,所以说我的水平是很有限的。但是,我希望把十多年前很简单、很肤浅的认识抛出来跟大家讨论,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一、西医的看法 痛风是个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血尿酸增高后引起的。急性痛风早期主要是以关节的疼痛为典型表现。后来会形成痛风结石,尿酸盐结晶可以沉淀在皮下,我们叫做痛风结石或者痛风结节。白色的点点样,像珍珠一样,或者就叫痛风珍

珠。多发生在游离的、弧形的皮肤边缘,比如耳朵就容易发生痛风结石。 我们其实还做过另外的一些研究,痛风晚期的病人关节都烂了,骨头都露出来了,骨头上破溃的关节就有很多痛风结石,白色或者黄色的痛风结节。有的严重的病人躺在床上,双下肢都烂了,露出来都是骨头,可以看到好多结节。这就是临床的痛风结节或者痛风结石。在肾脏也可以沉淀,引起肾功能的改变。 痛风是由高尿酸引起的,尿酸是核酸代谢的中产物。DNA、RNA(遗传信息)主要是由核酸构成,最后代谢产物为尿酸。尿酸主要是从肾脏排出,大概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还有一小部分从消化道排出,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以上是西医的看法。那么中医怎么看呢?因为我不研究痛风,所以就只讲点自己的体会。 二、中医的认识

乙肝辨证施治五法

乙肝辨证施治五法 【关键词】乙肝辨证施治 乙型肝炎是临床十分棘手的传染病,不但发病率高,而且治愈率相当低,至今尚无理想药物。如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干扰素等可使病例的检测指标转阴,但停药后又复发。笔者根据乙肝起病缓,病程长,病变波及多脏器,病情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特点,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运用辨证施治理论,将乙肝的治疗归纳为五法,颇见成效,概述如下。 1 解毒利湿法 乙肝重要的病理环节是湿热、疫毒(简称邪毒)为主,好袭肝胆脾胃,导致其功能失调。肝主藏血之脏,邪毒深入肝脉,于血分,则成疫毒,形成湿热,疫毒蕴结之证。主证:身重体倦,口干,口中黏腻,食少纳差,恶心厌油,大便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肝利胆,除湿解毒。自拟龙蜂解毒汤:龙胆草15 g,蜂房15 g,栀子12 g,茵陈20 g,贯众15 g,板蓝根15 g,土茯苓15 g,白花蛇舌草20 g,泽泻12 g,柴胡12 g,甘草10 g。水煎三次,每次取汁200 ml,早、中、晚餐前分服。若湿重者加苍术;热盛、黄疸者,重用龙胆草、栀子、茵陈;胁痛者加元胡、川楝;气滞、腹胀、便结者加厚朴、大黄。

2 疏肝理气法 中医认为:恼怒伤肝,忧思伤脾,肝喜条达,面恶抑郁。疏达失宜,正不胜邪,使邪毒滞留肝内,致肝气不舒,气机失畅之证。主证:烦躁,易怒,胸闷不舒,疲倦失眠,右胁胀痛,舌苔白、质淡,脉弦。自拟疏肝解郁汤。柴胡15 g,香附15 g,枳壳12 g,郁金15 g,佛手15 g,赤芍18 g,白术18 g,柏子仁12 g,木香15 g。水煎三次,取汁600 ml,分早、中、晚餐前分服。 3 培土荣木法 祖国医学认为,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肝、脾二脏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曰:“木得土而达。”中医五行学说认为:“木无土而不生,土无木则不达。”又如《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通过健脾补气既可培土扶木,又可以防止木乘土位,即所谓脾实则肝自愈。适应证:面黄肌瘦,腹胀,食少纳差,便溏,胁痛,疲乏,恶心厌油,肝、脾肿大,舌淡苔薄,舌边有齿痕,脉细或弦缓,自拟养肝健脾汤。党参30 g,黄芪30 g,熟地24 g,柴胡12 g,白芍15 g,云苓15 g,炒白术20 g,郁金15 g,砂仁15 g,陈皮12 g,丹参20 g,当归15 g。水煎三次,取汁600 ml,分早、中、晚餐前分服。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治疗经络五法

神医叶天士经络治疗五法 导读:清代名医叶天士,四大温病学家之一,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贡献巨大的伟大医家。他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又是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对于各脏腑经络的治疗方法,可谓是独树一帜,小编今天推荐的治络法,即是他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 人体不外气血,初病尚浅,病在气分,日子长久,必然入络。治络法,是叶天士的独特治疗方法之一。叶氏对络的认识,遵《内经》“经络皆统血”之旨,认为络病为血分疾病的一部分,提出了“安血络”的治法;同时还认为络病多为邪深隐伏之病证,提出了治肝络、胃络、肺络等。关于络病的治法,叶氏有两个基本法则:一为络实证,叶氏认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二为络虚证,叶氏提出“络虚则痛”“通补最宜”,用药当取“柔剂通药”,如络虚寒则用“柔温辛补”,络虚热则用“凉润辛补”。总之,叶氏强调通络诸药要活泼,不能随便使用滋腻之品;通血络要润补,勿投燥热劫液之品,禁用“辛燥散气”之品;同时“苦寒碍阳”之品也与络病不宜。在以上基本法则的基础上,叶氏制定了治络诸法,根据临床常见络病及叶氏常用治络方法,现罗列五法。 1.辛润通络法(《临证指南医案·胁痛门·沈案》) 【主治】肝气滞着,胸肋胀痛,营液枯槁或老年病后,胁痛,咽干舌燥,或左胁疼痛,难以转侧,以及癥瘕初起,脉涩小等。 【处方】旋覆花9g,红新绛5g,当归须9g,柏子仁12g,光桃仁9g,青葱管8根。 【加减】脉涩,胃痛,胁痛甚者,加炒延胡;咳嗽引痛胸胁者,去当归、柏子仁,加杏仁、薏苡仁、冬瓜仁;脉不流利,气血两痹致痛者,去旋覆、新绛,加香附、苏梗、延胡;胁痛,吐血者,去当归、青葱,加丹皮、钩藤;久痛络虚,结聚成瘕者,去旋覆,加鹿角片;络虚久痛有年,色脉衰夺者,去旋覆、柏子、新绛,加生鹿角、桂枝。 【体会】此为《金匮》旋覆花汤之加味法。《金匮》云:“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所谓肝着者,为肝气郁滞,着而不行。取旋覆花下气散结,青葱行气通络,新绛安络;盖治络取乎辛润,辛则能通,润则入络,络为血络,血为濡润之质,故加味厚多液之当归,性温气芳,直达血络,用须者,取其味之薄,即《内经》“味厚则泄,薄则通”之义,欲其通行之速;柏子仁辛甘多液,益阴润燥,以宁营络;桃仁辛润入血,以行血络。方使营阴润,络血行,通而不着,何痛之有? 2.辛泄肝络法(《临证指南医案·疝门·明案》) 【主治】肝气不和。疝病小腹坚聚有形,或下坠延及肾囊胀痛;并治妇人腹中癥瘕。 【处方】当归须9g,淡吴萸3g,炒穿山甲6g,青木香6g,延胡索9g,川楝子6g。

20110522鲍鹏山讲《商鞅书》制民五法

鲍鹏山讲《商鞅书〉制民五法: “制民”之手段一: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小人政治。 直接鼓吹以弱民去消灭强民,以便留下弱民,甚至用奸民去驾驭良民,这实在令人惊愕。不读《商君书》,绝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种混账理论。 国家用强民来去除强民,就会削弱。国家用弱民来去除强民,就会强大。 [原文: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这个句子原封不动地在《商君书》中两次出现(《去强》和《弱民》,应该是作者很得意的政治格言吧?至少是他发明的专制政治的要诀。为什么"以强去强者弱"?因为用强民来除去另一部分强民,剩下的还是强民,政治和政府要面对的还是不大容易对付的强民,政府就相对显得弱了。所以不如直接用弱民来除去一切强民,剰下的自然都是侏儒之群,对付起来就游刃有余。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杀豪俊,搞优汰劣胜、愚民、弱民,既是体制的需要(只要封建专制体制不消灭,这种政策就永不可免),也不能说没受到《商君书》的教导。 《弱民》篇中还说: 用强民来攻治强民和弱民,最后剩下的仍然是强民;用弱民来攻治弱民和强民,强民就会被消灭。强民存在,国家就弱;强民消灭,就能成就王业。 [原文:以强攻强弱,强存。以弱攻弱强,强去。强存则弱,强去则王。故以强攻弱,削。以弱攻强,王也。(此段文字原文不可通,从高亨训释〉〕 这最后一句泄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历代统治者和被驯服的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王"道太平盛世,原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侏儒之国! 死水一潭的社会确实太像“稳定”,萎靡不振的国民也果然如同柔顺,但是,一个充斥着愚弱之民的国家真的能强大,能稳定么?清朝末年,曾有一个目光炯炯的知识分子看出这个大秘密大黑暗,他就是龚自珍。他在《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中沉痛地说: 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 这种弱民攻强民,不才杀才民的结果是什么昵?龚自珍沉痛地指出:这种结果乃是社会中不但没有了才士、才民、才商等等,甚至连“才偷”、“才驵”、“才盗”都没有了! 而这不正是封建统治者所孜孜以求的么? 一个生物死亡了,可能不会再闹事惹麻烦,但一个社会的死亡可能恰恰要出大事,惹大麻烦。一个完全没有了个性间志的一元社会,不是在沉默中灭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 比“以弱去强”更可怕,更丑恶,更暗无天日的,《商君书》竟然提出要“以奸民治”: 囯家利用良民来统治奸民.国家必乱,以至于削灭。国家利用奸民来统治良民,国家必治.以至于强。 [原文: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去强》〕 读者诸君可曾见过这样违背人伦天理的政治理论?几千年来,流氓奸民独霸一方鱼肉人民的情况不少见吧。如果能把人民训练得能忍受流氓了,民自然也就弱了,可以说,流氓地痞也是专制皇权的第一道防线。故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执业药师-五法论治中医血症

执业药师——五法论治中医血症 出血症即出血性病症。包括目衄、鼻衄、齿衄、发斑、咳血(咯血)、吐血(呕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种种。祝氏经验:首辨虚实,继辨寒热,再辨归脏属腑,还辨血与气的关系,最后确立治法。概括论之,多用五法为治,分述如下: (一)上病取其下 凡上部出血的病症如鼻衄、咯血、呕血等,须用降气、降火、降血之法,引其下行则血能循经。常用药有牛膝、代赭石、花蕊石、降香、黄芩、黄连、山栀、生石膏、麦冬、玄参、藕节、白及、白茅根等。代表方如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玉女煎、泻白散。 (二)下病取其上 凡下部出血的病症如便血、尿血、崩漏等,须用升提、举陷、固涩之法,升其清阳,固其渗漏,则血有所统。常用药有黑升麻、黑芥穗、生荷叶、柴胡、地榆、槐花、杜仲、川断、山萸肉、补骨脂、血余炭、乌贼骨、旱莲草、柿饼炭、赤石脂、禹余粮等。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四生丸、黄土汤。 (三)上下皆出血,治惟取其中 若上见吐衄,下见便漏,降血或升提均不宜者,惟培补中土、益气固脱乃属良法。常用独参汤治之,使无形生有形,而后再以归脾汤、归芍六君子汤调理脾胃,滋其化源。 (四)有滞可化瘀,有瘀不宜补 血溢脉外,久则成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且可再度出血,如跌打损伤之皮下瘀斑,外在出血紫黑成块均为瘀血出血之证,治不宜补。诚如唐容川所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故以去瘀为治血要法。”常用药有花蕊石、三七粉、茜草根、郁金、酒军炭、荆芥炭、蒲黄炭等。代表方如花蕊石散、十灰散、茜根散。 (五)用药不纯寒,治血兼顾气 出血症不宜纯用一派苦寒凉涩之品,因血得寒则凝,纯用不仅苦寒克害脾胃,且易生留瘀之变。曾治1例尿血病人,前医用知柏地黄汤加石韦、白茅根、生地榆、滑石等久治不效,祝氏考虑其为过用寒凉,致使火郁于内,不得发越,乃于原方加入少量荆芥、麻黄,辛温反佐,取“火郁发之”之义,服药数剂而血止。祝氏治疗血证时非常重视气对血的影响,气血相互为用,气逆则血升,气虚则血脱,前者宜降气降火,后者宜益气固脱,故在治疗血证的方中每见用旋覆花、苏子、黄芪、党参、白术等气分之药。 前人治疗出血症常用炭类药物,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水能克火,从而有“血遇黑则止”、“火烧诸黑药皆能止”之说,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创制十灰散治疗肺病咯血,所用药物均取炒炭,疗效甚佳,可见中医炭药止血的理论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祝氏继承前人经验,悉心体会,治疗血证亦喜用炭类药物,初步统计有40余种。祝

短期内增强免疫力五法

运动、饮食与保健 短期内增强免疫力五法 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至关重要,专家推荐的一些在短时期内增强免疫功能的方法,你不妨试试。 增加抗氧化剂的吸收。你可以靠服用一些抗氧化剂保健品来增强免疫功能。如每天坚持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也可以通过每天食用两个柑橘类水果来补充维生素C。 每天喝绿茶。也多吃西红柿和其他红色、深色的水果。 确保食用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及其他富含淀粉的食物,因为碳水化和物是免疫细胞最重要的食物。 每天保证充足睡眠。 在这段时间内不要做剧烈活动。剧烈活动会压抑免疫系统功能。这里,为你设计了“两份”菜单,保证你适量运动。 室内健身跑 赤足原地跑:地上放一块洗衣板或旧的塑料澡盆,铺上一些小石子(鹅卵石),光脚在上面慢速原地跑,天凉时可穿软底鞋或厚袜子。 原地提吊跑:站立原地后,双手握虚拳,双脚轮流提起,臀随之自然拉动,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提腿的高度和跑步的速度。 踮脚退步跑:先测量室内来回的步数,而后背向目标,目视前方,头正身直,双手握虚拳置于腰间,踮起双脚,小步向后退去,同时拉动双臂,默默步数。 强力登楼:以力所能及的速度跑步上楼,下楼时赤可退跑,但是每次只能跨一节台阶。 塑身健身操 客厅。(1)、轻轻松开双脚,右手往上伸直,左手轻轻伸直。(2)、左右交互进行,下半身要保持固定,身体要配合举高的一手伸直。(3)、将双手左右张开与肩齐,并将上半身倾斜至90度,然后进行上下运动。(4)、倾斜上半身,使左手贴在右膝盖上,而右手用力往后伸直。(5)、抬高上半身,双手在胸前鼓掌。此时,背部要尽量伸直,使胸部忘前挺。 厨房。(1)、肩部运动,两腿伸直站立,抬头挺胸,收腹站立,双臂轮流伸直上举。(2)、腰部运动,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一臂尽量向侧拉伸,下腹不动,收腹收臀。 按照血型定食谱 美国康匿狄格州著名的“自然疗法”专家彼德·达达姆先生,最近提出了他最新的饮食理念,即按血型定食谱。这位长期从事血型研究的医生指出,人的血型可以决定他们的身体如何利用摄入的不同食物。例如爱斯基摩人和某些印第安部落的人以肉食为主而很少吃蔬菜瓜果,但也很少佣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大多数都是O型血。在达达姆医生的新作《吃适应你血型的食物》一书中,分别对O型血、A型血、B型血、AB型血的人提出了完整的饮食模式,甚至还为不同血型的人各开列出了完全不同的减肥食谱—— O型血:可以靠吃瘦肉、动物肝脏、海鲜和绿叶蔬菜来控制体重,如果靠玉米、谷物、卷心菜、土豆来减肥的话,那将是徒劳。 A型血:此血型的祖先最早是从事农耕的,这类人适合以蔬菜为主的食谱,某些植物蛋白质,如大豆蛋白质对他们来说是最佳的保健食品,常吃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 B型血:B型血者最早为游牧民族,因而对肉类和乳类食品尤为适宜。但对这类人来说,鸡肉、玉米、番茄、大部分坚果和种籽类食物却并不是健康食品。 AB型血:他们既适应动物蛋白又适应植物蛋白,其消化系统较为灵敏。因此建议这类人不妨每天少吃些高蛋白食物,但可以多吃几次。而鱼、豆腐、绿叶蔬菜、乳制品则堪称是他们的健康食品。 提高血液质量可延缓衰老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腰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特点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如发现腰骶椎结构异常(移行椎、椎弓根崩裂、脊椎滑脱)说明相邻椎间盘将会由于应力增加而加快变性,增加突出机会。此外可发现有误结核,等骨病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4.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腰关节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头疼。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 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 (4)常见于20-50岁老年人发病率低长期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5)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6)活动时加重(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腰肢间盘突出。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腰节疼痛,多见于腰椎4-5、腰5-骶椎1两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下肢放射痛,患侧肌力下降,及活动受限,压痛,X线表现有轻度椎管狭

窄。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患肢发射痛伴患侧肢体麻木不仁,支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患侧肌力明显降低x线表现椎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髓核突出等。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腰关节隐隐作痛,腰腰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防风、防己、黄芪、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木香、乳香、甘草。 (2)风湿热痹证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茯苓、石膏、川芎、白芍、独活、黄芩、生地、白术、细辛等。 (3)瘀血闭阻证 治则: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地龙、川芎、没药、香附、羌活、秦艽、牛腰、甘草。 (4)肝肾亏虚证 治则: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经方大师胡希恕:痹证治疗-这几个方子就够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痹证治疗,这几个方子就够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依六经八纲辨证精神,痹之为证多属表证,方剂亦多从此类取之。其治疗该病用得最多的处方只有几个。到底是哪几个处方?又是如何加减化裁的?且看正文~~前列腺炎在临床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急慢性前列腺炎都有,慢性的更多,但是前列腺炎的治疗大多数用清利湿热这些办法治疗,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我在临床上,一边学习一边临证的过程中,发现在陈士铎的《辨证录》里面有一个方子很好用,我临床使用过,确实疗效不错,现介绍一下。书中淋证里面说“人有小便流白浊者,如米泔之汁,如屋漏之水,或痛如刀割,或涩而刺痛,溺溲短少,大便后急”。像这些症状描述的就是一个急性前列腺炎病人,因为有尿道流白浊的东西,还感觉到疼痛、刺痛,小便短少(每次尿量少、尿频),大便以后不舒服,这都是前列腺的问题。陈士铎有一个治疗这个病的方子,叫散精汤。方子的组成:刘寄奴一两,车前子五钱,黄柏五分,白术一两。水煎服。他讲的是很神的,一剂即愈,当然我在临床实践中不是这样的,应该说一剂症状减轻了,以前说的好就是不疼了、不流了就算好了,现在我们是检查化验没事了才算好,要求标准不一样。另外,他还有一张方子也是针对这个的,叫桂车汤(车前子一两、肉桂三分、知母一钱,王不留

行两钱),水煎服。也是一剂愈。这两个方子合起来分析一下就知道了,车前子是一个必用的药,我经常用的一张方子就是在刘寄奴、车前子、白术、黄柏的基础上,加王不留行,这样合起来以后用于治疗急性前列腺炎疗效非常好,我治疗了很多的病例,疗效确实比其他的方子都好,所以把这个方子介绍给大家。当然在辨证的基础上,再在这个方子上进行加减或者调整剂量,那样的话就更加稳妥。另外,在慢性和急性前列腺炎的患者,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对于前列腺炎的病人,一定是告诉他不可以喝酒,不要吃辛辣的东西,因为这些都容易引起体内的湿热,使湿热加重,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告诉患者,让他严格的禁止这些。前一段时间正好有一个肾功能不全的病人,60多岁,男性,这个病人也有前列腺增生肥大,伴随有前列腺的炎症,病人出院的时候蛮好,肾功能也在好转。病人回去以后高兴,他的朋友们过来看他。病人认为,原来这么重的病好到这种程度,祝贺祝贺吧,就拿了一瓶葡萄酒,老哥几个坐在一起喝,也就喝了一瓶,他自己喝了一杯,是中午喝的,到晚上12点就尿不出来了,赶紧跑到医院插导尿管,这才解决了。所以说,酒,哪怕是葡萄酒、啤酒,都不要饮用,饮用以后就便这个病迅速加重,非常快。所以说对前列腺炎病人的饮食治疗,必须强调戒酒和戒食辛辣。这就是我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参考。对痹痛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上应发汗或利小便,

痹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证 1、概述: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 2、病因病机: 引起痹证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者为饮食药物失当,跌仆损伤,老年久病,外因者为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病初病位邪在经脉、筋骨、肌肉、关节,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病理性质为虚实相兼,病理演变过程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3、诊断依据 ⑴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⑵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⑶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4、辨证论治:

痹证的辨证要点是一辨邪气盛衰,二辨虚实。行痹者,痹痛游走不定,为风邪盛;痛痹者,为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寒邪盛;着痹者,关节酸痛、重着、漫肿,为湿邪盛;热痹者,为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邪盛。痰邪所致者,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瘀邪所致者为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实证者,为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瘀之邪明显;虚痹者为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者应祛邪通络,治疗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者应补肝肾、益气血。具体证型分证论治如下: ⑴风寒湿痹证 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痛处游走,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为风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选用防风汤加减:防风、麻黄、秦艽、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②痛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屈伸不利,形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为寒夹风湿、留滞经络、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药选用乌头汤加减: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蜂蜜等。 ③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为湿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选用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瓜蒌仁、丹皮、桃仁等。

中医治疗痹证临床处方

中医治疗痹证临床处方手册 一、辨证:风痹(行痹) 主证: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有时局部红、肿、热,伸屈不利,或见恶寒发热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或弦治则:驱风通络 参考:游走性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常用药物:羌活、独活、桂枝、麻黄、防风、细辛、海风芚、白芷、威灵仙、当归、川芎、秦艽 辨证用药:上肢痛:加威灵仙、姜黄,下肢痛:加牛膝、防己,腰痛:加杜仲、寄生,手指痛:加红花、附子,身痛沉重:加山药、苡米、茯苓、体虚:加黄芪、熟地

二、辨证:寒痹(痛痹) 主证: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剧痛得热则减、得寒则重,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则:散寒除湿 参考: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常用药物:乌头、附子、肉桂、麻黄、桂枝、细辛、威灵仙、青风芚、姜黄 辨证用药:痛甚者可服小活络丹,每服一丸一日2—3次

三、辨证:湿痹(着痹) 主证:关节疼痛、肢体沉重、痛处固定或肌肤麻木,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缓濡 治则:祛湿活络 参考:亚急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 常用药物:薏苡仁、苍术、防己、木瓜、苍耳子、独活、南五加皮、臭梧桐 辨证用药:见风痹

四、辨证:热痹 主证: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不能活动,拒按,多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燥,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疏风清热 参考:相当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或慢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常用药物:石膏、知母、防己、秦艽、豨莶草、洛石芚、忍冬芚、桑枝、丝瓜络、桑寄生 辨证用药:热重:用生石膏、滑石、知母、桑枝,瘀血:用丹皮、赤芍、丹参

五、辨证:风寒湿痹(肝肾两虚者) 主证:腰膝冷痛、腿足屈伸不利或肌肤麻木,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 治则:疏风散寒、袪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参考:慢性关节炎 常用药物:寄生、川断、杜仲、鸡血藤、牛膝、南五加皮虎骨、狗脊、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党参、白术、茯苓、黄精、天麻辨证用药:湿重:加苡仁、苍术、白术,上肢痛:加姜黄、羌活,下肢痛:加独活、威灵仙,小关节痛:加桂枝或桑枝,骨刺:加白芍、甘草、木瓜、威灵仙,寒重:加川草乌,冷痹久:加白花蛇、乌梢蛇、川乌、千年健

“中医辨证论治”病例练习题-痹症

“中医辨证论治”病例练习题-痹症 姚某,女,45岁。2009年5月25日初诊。 患者体型偏瘦,双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三年。来诊时症见:双膝关节红肿热痛,痛如刀割,筋脉抽挚,入夜更深,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双膝关节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痹症。患者双膝关节红肿热痛,痛如刀割,筋脉抽挚,入夜更深,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风湿热痹。其病因病机为: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中医病症鉴别: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因痛而影响活动,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痿证是无力运动,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痹症。中医证候诊断:风湿热痹。 中医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剂: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2g、黄柏12g、连翘12g、 桂枝12g、防己12g、薏苡仁12g、滑石15g(包煎)、 赤小豆30g、蚕砂10g(包煎)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便秘 计某,男,75岁。2008年12月9日初诊。 患者素有胃疾。大便干结,数日一行,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肠结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为主症,诊断为便秘。患者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伴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辨证为血虚秘。其病因病机为: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中医病症鉴别:便秘与肠结皆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便秘。中医证候诊断:血虚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