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期末课程论文

食用菌栽培技术期末课程论文
食用菌栽培技术期末课程论文

食用菌栽培技术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光线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姓名:赖迪文

学号: 07266130

班级:生物技术071 课程名称:食用菌栽培技术

上交日期: 2009-5-15

光线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关键词:光线平菇生长

一.背景

(一)价值[1]

平菇是我国食用菌栽培者惯用的名称和商品名。学名为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又叫北风菌、冻菌(低温下栽培)、鲍鱼菇(味道类似鲍鱼)等。

1)营养价值

平菇肉肥质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鲜菇中含水量为85.70~92.90%,游离氨基酸有23种,谷氨基酸含量特别高,总氮含量为2.8%~6.1%,总糖量26.8%~44.4%,同时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和矿质元素(P、Fe、K)等。(谷氨基酸含量特别高)

2)药用价值

平菇除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之外,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如:多糖蛋白:抑制癌细胞;牛磺酸:降低血液中胆固醇;菌糖、甘露糖、纤维素、助消化的各种酶等:用于胃肠作用,促进消化。

(二)生活条件[2]

1)、营养

平菇不能制造养分,它所需要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是从培养基中得到。

C源:棉籽壳、玉米芯、麦草、稻草、甘蔗渣等都含丰富碳素物质,平菇能分泌纤维素酶、木质素酶与半纤维素酶将其分解成单糖,吸收利用。

N源:一般利用各种天然含氮化合物,如:花生饼粉、豆粉、麸皮、米糠等作为氮素营养来源,它能被平菇所分泌的蛋白酶分解成可吸收的氨基酸被利用。

矿质元素:P、Mg、S、Ca、K等;在实际栽培中,常常加入适量的钙镁磷肥、石膏粉或过磷酸钙以提供Ca、Mg、P等。

维生素:天然培养料中含量基本上能满足需要。

2)、温度:平菇低温、变温结实型

温度对平菇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子实体的形成以及平菇产量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生长阶段要求的温度不同。

菌丝体生长:范围 5~35℃,最适24~27℃;

子实体形成:范围 8~22℃,最适15~18℃;

3)、水分与湿度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60~70%,空气相对湿度65~70%;

子实体形成阶段:要求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以80~95%为宜。

空气相对湿度过大,会导致杂菌滋生,但若太低,培养料水分会很快蒸发,影响菌丝正常生长。

4)、pH

平菇喜欢偏酸性环境。生长范围为pH 3.0~7.0,以pH 5~6为最适,配制培养料时,pH应调到6.5左右。

5)、空气

平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

菌丝生长:注意适当通风换气。据试验,平菇菌丝体对CO2有较大的忍耐性,当CO2浓度为20~30%(体积)时,其生长量比正常通气情况还提高30~40%,但CO2>30%菌丝生长量骤然下降。

子实体形成:由于旺盛的呼吸作用,对O2的要求也急剧增加,因而必须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

注:在缺O2条件下,很难形成子实体,即使形成也往往菌柄细长、菌盖薄小、畸形或不发育。因此,出菇后要经常通风换气。

6)、光线

平菇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光线的要求是不同的。

菌丝体生长:不需光,强光会抑制菌丝生长,应尽量避免光照。

子实体形成与发育:不需要光照。

子实体形成:需一定散射光。光线过暗,菇体畸形,只长菌柄不长菌盖,但强光也会妨碍平菇的正常生长。

以上这些因素都能影响到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因而,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满足平菇在不同阶段对各种因素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稳产、高产,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实验设计思路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是由其遗传性所决定的,但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二者形成特定的生态体系,只有了解、掌握他们的规律才能取得高产、稳产和优质的产品。影响食用菌的环境条件:物理(温度、湿度、空气、光)化学(营养、pH)生物(有害生物与有益生物)。食用菌不含叶绿素,菌丝生长完全不需要光照,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线越强,菌丝生长越慢,尤其是直射光对其生长不利。因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菌丝,同时在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也快。但在子实体分化和生长时期多数需要散射光,黑木耳还需要一定的阳光,不同食用菌对光照强度要求不同。

设计思路:控制湿度(每天浇等量的水)与O2(袋口敞开)等外界条件,温度影响相对较小,比较不同强度的光照(阳台(光照强,有紫外线),室内(散射光),卫生间(光照弱))对平菇生长的影响。

本设计实验的目的是比较不同强度光线对平菇生长的影响。找到比较适合的光照强度。三.实验研究步骤

1、培养料的准备[3]

1.1培养料的配方:

棉籽壳 92%( 9.2斤)、玉米粉 2.5%(125g)、黄豆粉 2.5% (125g)、石膏(硫酸钙)2.0 % (100g)、碳酸钙 1.0 % (50g)、pH 6~6.5、水=65%

按配方称取原料→拌料→调节含水量65%左右→装袋→灭菌(1.5kg/cm2,1.5~2h)→冷却→接种(接入黄豆大小一块菌种)→培养(25℃~27℃)→菌丝长满瓶(袋)→培养7d~8d→扩大成栽培种。

1.2拌料:将培养料按照配方比例混合拌匀,料水比应控制在65%左右(即用手指挤压有水渗出但不滴下为宜)

1.2装袋:用手装时,边装边用手指压。用手压时只按袋壁四周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四周紧中间松,两端紧中间松,松紧合适,有利于菌丝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中,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绑扎紧,准备灭菌。

2、灭菌[4]

灭菌装好料的袋依次摆放于锅内架上,中间留出少许空隙,加水开始灭菌。初时加大火力,尽快使温度升到100℃;否则培养料易变酸。维持8~10h,待温度降至80℃时,再慢慢开门,取出料袋,放到无菌室中,准备接种。

3、接种与培养[5]

3.1菌种选择: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败。一般选用生长健壮、洁白浓密、纯洁、绝对无杂菌、菌龄小、爬壁力强的栽培种作菌种。

3.2接种:料内温度降至30℃时方可接种。接种开始,先用75%的酒精擦洗双手及接种工具及塑料袋,在无菌操作台上接种。

3.3 培养:接好菌的料袋移入培养室内发菌,料内温度不能超过30℃。菌丝吃透料层,结成块,这时即准备出菇。

4、培养与观察

实验共分四组,每组两袋,分别放在阳台(光照强,有紫外线),室内(散射光),卫生间(光照弱)比较不同光照强度对平菇萌发、生长的影响。

为了减小其它环境因素对平菇生长的影响,控制湿度(每天浇等量的水)与O2(袋口敞开)等外界条件,温度较难控制但其对影响相对较小。

四.结果与分析

结果:

1)室内:菌盖直径为14cm,菌褶明显,菌柄长6cm

2)阳台:

3)卫生间:菌盖直径为6cm,菌褶明显,菌柄长4.2cm 十二.课程感想菌盖直径为1.2cm,菌褶不明显,菌柄长4.5cm

菌盖直径为5mm,菌褶不明显,菌柄长3.6cm

分析:

1)因为开始培养时菌丝体已经长成,因此本次实验主要是研究子实体的生长。

2)为了加速子实体形成,用两天自然光照刺激后,再放回阳台,室内,卫生间生长。

3)放在阳台的平菇,由于紫外线照射,抑制了子实体的形成,菌盖生长缓慢,而放在室内的平菇因为散射光照射子实体生长良好,而置在卫生间的平菇因为每天有近1小时的60瓦白炽灯,生长情况也不错。

4) 放在阳台上的平菇菌丝体生长缓慢,其形成子实体时,放在室内的平菇子实体已经形成菌盖,在卫生间的平菇子实体菌盖也具雏形,因此在拍照时相差较大。

5)室内空气流通程度较好,O2浓度高,CO2浓度底对平菇子实体生长起一定的促进作用。[6] 6)虽然浇的水是等量的,但卫生间中空气湿度较高满足子实体生长要求,利于其生长。

7) 室内温度在25℃左右,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

五.课程感想

食用菌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健身强体的理想食品,含极为丰富的矿质营养元素、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最主要的是它含高蛋白、低脂肪,有“植物性食品的顶峰”之美誉也是我们人类的三大食物之一。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双孢蘑菇中的络氨酸酶可以降低血压,核苷酸有抗病毒的作用;香菇中的维生素D原能增强人的体质和预防感冒,还可以防止肝硬化等是人们公认的营养保健食品。

但在我国食用菌业存在许多问题,如食用菌育成的品种少且不配套,且有些食用菌单产水平低、品质差;栽培者的素质低栽培管理技术落后;食用菌的研究力量薄弱,缺乏研究食用菌的高级人才。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食用菌势必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栽培模式也会由单一向复杂发展,需要更多的研究,栽培工作人员。

因此学习栽培食用菌不仅有助增长自己的技能,更能为自己的就业增加一条很好的出路,如果有兴趣继续深入研究还能为我国食用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学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1]. 常明昌主编《食用菌栽培技术》绪论第三节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2]. 常明昌主编《食用菌栽培技术》第五章食用菌的生态

[3]. 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蒋冬花老师“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上课时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2009年

[4]. 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蒋冬花老师“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上课时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2009年

[5]. 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蒋冬花老师“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上课时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2009年

[6]. 王久恩刘化民王建民河扎省食用菌研究所《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平菇子实体发育的影响》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论文详解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技术研究综述 学院:园艺 专业年级:设施2008 学号:080373018 姓名:邓威权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方式,本文通过介绍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与常规季节栽培的差异,以及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立足我国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还不成熟的国情,提出了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如何进行工厂选址、合理布局、厂房车间设计以及生产管理上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管理 目前,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金针菇栽培业都很发达,他们均采用完整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体系进行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每个栽培厂日产量都在吨级以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而国内金针菇栽培仍以季节性栽培为主。随着金针菇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金针菇生产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金针菇市场发展的需要,工厂化设施栽培在现代金针菇生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也兴建了多家金针菇栽培厂,但成功的还在少数,研究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以及工厂布局等方法对加快我国工厂化栽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的意义 1.1 概念 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是随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集现代化企业化管理栽培方法。金针菇工厂化栽培顾名思义,是通过人为地改进设施设备、人工调控条件及其它辅助手段进行的栽培,使金针菇在不能正常生产的自然季节里生长、出菇,并且还可获得与正常季节的生产相近的生产效果[1]。 1.2 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与常规季节栽培的区别 1.2.1栽培时间 金针菇属于低温型恒温结实性菌类,在自然的气候条件下栽培,要考虑出菇温度是否适宜,北方地区栽培季节从9月下旬到次年夏初;南方地区栽培,一般在10月下旬到次年4月底进行,栽培时间受到了较大限制[2]。相比之下,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周年都可以生产,不存在栽培季节的选择问题。 1.2.2 栽培规模 工业化设施栽培, 各生产场规模较大,投入往往需要上千万,甚至上亿元,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周年栽培的企业通常都是采用流水线生产,自然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就比常规的季节栽培高。金针菇专业户季节栽培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对栽培场所的要求往往低,通常采用“一区制”,即菌丝培养和出菇置在同室内进行,相比之下,工厂化栽培卫生要求高,通常采用“二区制”,甚至“三区制”,把培养诱导、驯化抑制、出菇分区管理。

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方案1

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方案1 《食用菌培训技术》培训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培训期限 1、招生对象:具有初中或相当初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生活能够自理。 2、培训期限:20天。 二、培训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食用菌的概念与分类。 2、重点掌握平菇、香菇、银耳、黑木耳、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 3、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具有食用菌栽培专业技能。 2、具有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技能。 3、具有食用菌管理技术和收获贮藏的技术技能。 4、具有食用菌加工技术技能。 三、教学要求 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平菇、香菇、银耳、黑木耳、杏鲍菇、白灵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熟悉菌种的培养、配方、接菌、田间管理、杂菌污染的防治、害虫的防治、采收等方法,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四、教学计划安排

1、总课时:120课时 2、理论知识课时数:60课时。 3、技能操作课时数:60课时。 五、培训计划表 课时分配表 理论知识部分实验部分 总课总课内容内容时时 6 6 食用菌基础知识平菇栽培 10 6 菌种的制作香菇栽培 4 6 平菇栽培技术食用菌母钟培养基配制 1 4 6 香菇栽培技术母钟无菌操作 4 6 灵芝栽培技术银耳栽培 4 6 鸡腿菇栽培技术黑木耳栽培 4 6 银耳栽培技术杏鲍菇栽培 4 6 黑木耳栽培技术原种制作 4 6 杏鲍菇栽培技术原种接种(无菌操作) 4 6 金针菇栽培技术白灵菇栽培 4 白灵菇栽培技术 4 食用菌病虫害及防治 4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与加工 60 60 合计 总课时:120课时 六、教学内容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 教学目的:使全体学员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高产技术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介绍常见的食用菌 二、学习食用菌丰产栽培技术 塑料大棚丰产栽培与食用菌常规栽培技术基本相同~我们以典型的低温品种香菇、典型的高温品种紫木耳以及大多NT中温型品种的平菇为代表~采用塑料菌袋栽培的方法~简介其大棚综合丰产栽培技术。1.大棚香菇丰产栽培技术1.1栽培准备工作从接种到出菇约需90,120天~整个生长期约300,330天~一般于夏、秋高温季节在室内降温条件下制备栽培袋,规格为17厘米×34厘米~圆形,菌块~秋末冬初出菇。香菇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3,32?~适温为10,28?~子实体的生育温度为5,25?~适温为12,17?~栽培方式为床架式~一个棚内安排宽65厘米的栽培床6行~主走道宽50厘米~其它走道宽35厘米~中间床架分上、中2层~包地面为3层立体式。两边床架设一层床面~包地面为2层。紧靠大棚两边的两行床不设床架~只在地面E栽培一层。每2层床面间隔距离为50,60厘米~床沿高20厘米~地床床沿可用红砖拱立排成。整个大棚地面用红砖面平~或将面整平再种香菇。其栽培方式可分固体原种栽培或液体菌 种制作后栽培二种。主要措施为:斜面母种一原种,摇瓶菌种,一,液体栽培种,一栽培袋菌种脱袋排放一菌块恢复生长和转色培养一出菇管理一采收。排放菌种前先在床面上垫上地膜~先垫一边~再将菌种脱袋~成排均匀摆放在床面上。排完一个床面~将另一边地膜覆盖于菌块之上~不必盖紧盖严~便于通气。以后精心培管~待转色、出菇~直到采收后床膜才予以撤换。1.2转色、出菇管理出菇前~菌丝有一段转色的生理变化~这一期间~棚温要保持在20,23?之间~还要掀盖地膜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设施农业栽培专门化方向课程,是从事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及生产技术,并能利用其原理对生产技术进行实践及革新。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及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生产的基础知识,能够对食用菌进行分类识别,熟练掌握食用菌的菌种生产技术,并能根据播种期与生产量,确定出合适的各级菌种的生产时间与制种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管理关键技术,制订食用菌生产计划,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了解食用菌菌种的概念,能够分辨出各食用菌种类。 (2)掌握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 (3)掌握食用菌生产中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4)熟悉平菇、香菇、木耳、双抱菇、鸡腿菇、金针菇等主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栽培关键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实施 1.教学建议 (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交融渐进式教学方式,把知识的传授融人到技能训练中,实现“教、学、做三合一”,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在做的过程中引入社会上的新技术和新技能,再通过各小情境的学习、知识讲座、现场教学等方式,使传统知识与新技术相呼应。 (2)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实习实训等参与食用菌生产全过程,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材编写建议 (1)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行业专家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参照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相应职业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应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通过现场指导、参观调研、技

食用菌论文

XXX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经济学院班级:投资1班 姓名: XXXX 学号:XXX 课程论文题目: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 课程名称:食用菌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2012 年 4月 15 日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 学生: (经济学院,学号) 摘要: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力,降低胆固醇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叙述了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开发利用进展。 关键词:食用菌,营养成分,开发利用 一、食用营养价值 中国的食用菌资源丰富,也是最早栽培、利用食用菌的国家之一。1100多年前已有人工栽培木耳的记载。至少在800多年前香菇的栽培已在浙江西南部开始。草菇则是200多年前首先在闽粤一带开始栽培。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 菇类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鲜菇1.5-6%、干菇15-35%,高于一般蔬菜,而且它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全面,大多菇类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其中蘑菇、草菇、金针菇中赖氨酸含量丰富,而谷物中缺乏,赖氨酸有利于儿童体质和智力发育,金针菇在日本更是称为"增智菇".菇类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矿质元素。如VB1、VB12、Vc、Vk、VD及磷、钠、钾、钙、铁和许多微量元素,可以补充其它食品中的不足。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如鲜蘑菇含蛋白质为1.5-3.5%,是大白菜的3倍,萝卜的6倍,苹果的17倍。1公斤干蘑菇所含蛋白质相当于 2公斤瘦肉,3公斤鸡蛋或12公斤牛奶的蛋白量。食用菌中赖氨酸含很丰富,含有组成蛋白质的18种氨基酸,和人体所必需的8种微量元素。谷物食品中含量少的赖氨酸,食用菌中含量也相当丰富。食用菌脂肪含量很低,约占干品重量的0.2%-3.6%,而其中74-83%是人体健康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用菌还含有维生素,食用菌富含的VB1、V12,都高于肉类,草菇Vc含量为辣椒的1.2~2.8倍,是柚、橙的2~5倍,香菇的17倍。香菇Vd原含量高达128国际单位,是紫菜的8倍,甘薯的7倍,大豆的21倍。VD原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VD,促进对钙的吸收。食用菌还富含多种矿质元素:磷、钾、钠、钙、铁、锌、镁、锰、等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银耳含有较多的磷,有助于恢复和提高大脑功能。香菇、木耳含铁量高。香菇的灰分元素中钾占64%,是碱性食物中的高级食品,可中和肉类食品产生的酸。 食用菌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常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如香菇不仅含有各种人体必

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

食用菌的种类与价值 食用菌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 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达12万余种,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达6000余种,可供食用的有2000余种,能大面积人工栽培的只有40~50种。食用菌在分类上属于菌物介真菌门,绝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如平菇、香菇,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如羊肚菌。中国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中国已知的食用菌约657种,它们分属于41个科、132个属,器重担子菌620种,占94.4%,子囊菌39种,占5.6%。2000年统计中国的食用菌达938种,人工栽培的50余种。 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食用菌栽培做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食用菌产品曾一度供不应求,卖价不菲。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有些国家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菇厂,还发展了既供观赏又供食品的家庭种菇和用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技术21世纪食用菌将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2005年中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据中国食用菌商务网调查统计,2010年中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2000万吨,占世界70%。由全禾菌业、九发集团等单位开发了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和工厂化栽培技术,大大提升了中国食用菌生产水平。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对国内市场要加大宣传力度及产业整合。 食物的营养价值主要在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组成、碳水化合物、脂肪及其组成、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六大营养要素的含量和比例。从总体上说,食用菌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优质美味食物食用菌产品为人类提供高蛋白,低脂肪食疗兼用的优质健康食品。食用菌产业成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项目。为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就业门路。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食用菌袋料栽培开辟了综合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的有效途径。变废为宝,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 食用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齐全且比例平衡。据分析测定,食用菌蛋白质的含量(按干重计)为19.37%,大大高于小麦、水稻、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也高于多数蔬菜水果。蛋白质是生命的存在方式,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组成蛋白质的20种主要氨基酸中,有9种是必须氨基酸,必须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直接摄取。这9种必须氨基酸是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和苯丙氨酸。食用菌正是蛋

食用菌培训教材——用原种直接栽培食用菌

怎样用食用菌原种栽培食用菌 食用菌培训技术教材之食用菌原种栽培创新技术 摘要:湖北省宜都市湾市食用菌天麻繁育场技术总监胡文华研发成功的食用菌原种栽培创新技术,是利用食用菌菌种原种2级种直接栽培,打破了食用菌常规栽培用栽培种3级种栽培的历史沿革,缩短了食用菌栽培生产周期,使食用菌栽培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了。 关键词:食用菌原种2级种栽培创新技术 概述:常规食用菌栽培都是用食用菌栽培种3级种进行栽培,常规的食用菌栽培种大多经历了“母种→原种→栽培种”多代甚至于几十代的菌种转接种扩繁生产操作,使得菌株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抗性弱化,自然而然就会给食用菌终端生产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湖北省宜都市湾市食用菌天麻繁育场技术总监胡文华研发成功的食用菌原种栽培创新技术,弥补了上述短板,砍掉了食用菌栽培种的生产工艺流程,直接用食用菌原种进行栽培,省工省时,食用菌品质和产量也大大提高了。现将食用菌原种栽培创新技术介绍如下: 1. 食用菌菌种母种1级种简法复制技术 1.1 食用菌菌种母种1级种试管培养基简法生产 食用菌菌种母种1级种试管培养基简法复制生产采用湖北省宜

都市1湾3市8食7252用菌天麻3358繁育场技术总监胡文华发明的“广谱通用型食用菌菌种培养基生产技术”。这种广谱通用型食用菌菌种培养基以颗粒型谷物为原料,谷粒、麦粒、玉米粒均可,简称颗粒培养基(下同),又称天然无公害培养基。这种颗粒培养基制作方法特别简单,取谷粒、麦粒、玉米粒一种或多种,与胡文华发明的食用菌种包衣剂混合均匀后,就可以分装试管了。1支试管(18毫米×180毫米玻璃试管,下同)装入颗粒培养基约10克,成本不足1角钱,棉花塞堵封试管口。一次可根据生产需要,制作分装试管500支~1000支。分装完后,分别放入家用压力锅内消毒灭菌40分钟,取出冷却至常温后即为食用菌菌种母种试管培养基(简称试管培养基,下同)。 1.2 食用菌菌种母种试管培养基接种 以EP318平菇(简称平菇,下同)为例:EP318平菇,是湖北省宜都市湾市食用菌天麻繁育场技13术0总8516监8616胡文华1995年6月在市郊318国道旁已砍伐的榆树蔸上采集到1丛重8500克的野生平菇,经孢子分离自交融合耐碱性驯化培育而得,2000年6月又经亲本正交融合二次驯化选育。其耐碱性特强,能在PH6.5~11偏碱性的生态环境生长茁壮,能抗拒和抵御病菌、霉菌、杂菌的侵蚀。菌丝在5~38℃长势良好,4~39℃出菇正常。菇朵丛生,中低温期黑褐色,高温期铁黑至浅灰色,柄短盖大肉厚,肉质肥嫩清香,野味浓郁。南北各地均可选用木屑、酒糟、蔗渣、玉米芯、谷壳、花生壳、棉籽壳等颗粒型培养料,采用“袋畦通氧全转化高产法”周年栽培,

食用菌种植实施方案

丹麻镇锦州村食用菌种植实施方案 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青海省农牧厅“四五计划”要求,围绕丹麻镇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 为导向,以食用菌示范基地为基础,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狠抓落实,突 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逐步整体推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路 子。 二、任务目标按照青海省农牧厅“四五计划”项目安排,积极开展创业富民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累积技术和管理经验搞好示范基地,并作为锦州村食用菌种植技术现场观摩、培训和推广中心,带动锦州村民规模化种植食用菌,从而达到创业富民的目的。 三、工作重点 示范优质品种:主要是双孢菇、平菇等。 集成高产技术:本着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实现良种化,良种良法配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利用农作物秸杆栽培食用菌,拉长生物链条,开发高蛋白食品。 加强病虫害防控:优先采用科学育种、选用抗病品种、利用天敌、灯光诱杀等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菇体生长期杜绝施用化学农药,无菇期适量使用低残农药,在突出生态、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掌握适时适期防治,把病虫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主要技术内容 (一)主推技术 该技术通过利用选育低温型优良食用菌品种进行反季节栽培,实现低温、高海拔地区成功栽培食用菌的目的,对于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社会对食用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1.品种选择及菌种生产技术。根据锦州村特殊气候条件,采用反季节栽培模式,推广应用优质 高产、适销对路及价值较高适宜反季节栽培的低温双孢菇、平菇和香菇,针对锦州村冷凉气候特点, 采用塑料大棚设施或空置平房,进行栽培。菌种生产按照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母种、原种、 栽培种生产。 2.培养料选用。栽培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保持适宜的颗粒度和一定的吸水能力。培养料采用通风发酵处理和高压、常压灭菌,达到防霉速生增产的效果。 双孢菇具体配比如下(以100 平方米用料计算):稻草3500斤,牛粪3000斤,过磷酸钙100 斤,石膏100斤,石灰60斤、尿素30千克、发酵剂5 千克、农药若干。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 教学目的:使全体学员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高产技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常见的食用菌 二、学习食用菌丰产栽培技术 塑料大棚丰产栽培与食用菌常规栽培技术基本相同,我们以典型的低温品种香菇、典型的高温品种紫木耳以及大多NT中温型品种的平菇为代表,采用塑料菌袋栽培的方法,简介其大棚综合丰产栽培技术。1.大棚香菇丰产栽培技术1.1栽培准备工作从接种到出菇约需90~120天,整个生长期约300~330天,一般于夏、秋高温季节在室内降温条件下制备栽培袋(规格为17厘米×34厘米,圆形)菌块,秋末冬初出菇。香菇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3~32℃,适温为10~28℃,子实体的生育温度为5~25℃,适温为12~17℃,栽培方式为床架式,一个棚内安排宽65厘米的栽培床6行,主走道宽50厘米,其它走道宽35厘米,中间床架分上、中2层,包地面为3层立体式。两边床架设一层床面,包地面为2层。紧靠大棚两边的两行床不设床架,只在地面E栽培一层。每2层床面间隔距离为50~60厘米,床沿高20厘米,地床床沿可用红砖拱立排成。整个大棚地面用红砖面平,或

将面整平再种香菇。其栽培方式可分固体原种栽培或液体菌种制作后栽培二种。主要措施为:斜面母种一原种(摇瓶菌种)一(液体栽培种)一栽培袋菌种脱袋排放一菌块恢复生长和转色培养一出菇管理一采收。排放菌种前先在床面上垫上地膜,先垫一边,再将菌种脱袋,成排均匀摆放在床面上。排完一个床面,将另一边地膜覆盖于菌块之上,不必盖紧盖严,便于通气。以后精心培管,待转色、出菇,直到采收后床膜才予以撤换。1.2转色、出菇管理出菇前,菌丝有一段转色的生理变化,这一期间,棚温要保持在20~23℃之间,还要掀盖地膜以通风、保温。要防止高温、高湿所带来的菌丝陡长,形成厚菌皮,影响产量、质量。如果条件适宜,自脱袋至转色约需10天。转色后菌块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这段时期称为出菇期。①秋冬菇(10~12月),由于棚温过高,须经常揭膜降温,长期保持棚温在10~15℃之间。每收获1次,须短时间揭开床膜换气,以促发育。②冬菇(1~2月)这时气温低,菌丝生长缓慢,宜于晴天对地面喷水保湿,通常以保温为主。③春季菇(3~6月)首先是将菌块浸水,含水量为60%即可。其次是控制棚温,保持昼夜温差在20~25℃到10~15℃,也即10℃的温差。以后气温升高,可适当揭膜降温。2.紫木耳栽培技术要点2.1发育条件紫木耳适应广,菌丝在5~39℃之间即可正常生长,子实体为0~42℃,紫木耳喜高温、高湿,对氧气要求不严格,缺氧环境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红河州未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食用菌栽培项目 实 施 方 案 项目单位:红河州未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法人代表:黄春梅 项目建设地点:红河州建水县青云轻工业园区 项目时间: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

目录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概况 2、财务状况 二、项目建设方案 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 2、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3、设备、建筑物及进度安排 4、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构成 5、项目效益 (1)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社会效益 第二章建设方案 一、建设方案和规模 1、建设方案 2、建设规模 (1)固定资产投资: ①建筑物②设备③其他。 (2)水电、道路等公益设施建设 (3)技术培训 二、生产工艺流程 1、工艺技术 2、设备方案 3、实施进度安排 第三章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依据 二、投资概算 三、资金来源 四、资金使用和管理 1、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 2、自筹资金使用和管理 第四章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第五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1、建设阶段的机构设置及职责 2、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 3、经营管理措施 4、技术培训 5、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一、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二、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三、评价与审批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概况 近年来,全球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以上,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由于食用菌尤其是食药兼用的菌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热量的特点,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类和可食性纤维素,富含氨基酸、真菌多糖、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具有明显的食疗价值。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它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二十一世纪天然、营养、健康的保健食品要求,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 食用菌作为国际公认的健康食品,在国内外市场极为畅销,每吨售价达4000—20000元人民币,价格看好,效益可观。有人预测21世纪的食品重点是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而食用菌正是保健食品的佼佼者,它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目前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蘑菇量已达20公斤,而我国仅5公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膳食意识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因此,开发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云南省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云南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 资料来源于江西贵溪象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高级农艺师江国志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常见食用菌的栽培及管理技术;了解食用菌的段木栽培技术。 重点与难点 1、不同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 2、不同食用菌的栽培、管理技术 3、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常见种类、栽培方法、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 食用菌品种多样,特性各异。只有经过栽培管理,生产出各种食用菌产品,才能显示出它们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供人们享用,因此,食用菌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 食用菌依其生长习性可分为木腐型和草腐型。木腐型食用菌是以木质材料为主要原料,分解木质素能力较强的一类食用菌,如香菇、侧耳、黑木耳和金针菇等。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方式分为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草腐型食用菌是以秸杆类物质为主要栽培原料,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一类食用菌,如双孢蘑菇、草菇、鸡腿菇和竹荪等。 所谓“代料”,是指代替段木栽培木腐型食用菌的各种有机物。代料栽培食用菌,不仅可以保护林木,而且具有生产周期短、生物学效率高、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点。生物学效率是指食用菌鲜重与所用的培养料干重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如100kg干培养料生产了80kg 新鲜食用菌,则这种食用菌的生物学效率为80%,生物学效率也称为转化率。利用农林业的秸杆、枝杈及酿造工业的副产品栽培食用菌,还可以消除环境污染,所以,人们说食用菌生产是一个“一箭三雕”的产业。第一只雕是食用菌产品;第二只雕是减少了秸杆的剩余量,降低了焚烧秸杆对环境的污染;第三只雕是生产了大量的有机肥,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平菇栽培 一、概述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真菌。侧耳属的子实体菌盖多偏生于菌柄的一侧,菌褶延生至菌柄,形似耳状而得名。侧耳属是一个大家族,共有30多种,有很多名优品种,除平菇外,还有阿魏菇、鲍鱼菇、杏鲍菇、风尾菇、榆黄蘑、姬菇等。人们通常所说的平菇泛指侧耳属中许多品种,俗名冻菇、北风菇等。其中较著名的为糙皮侧耳、美味侧耳、紫孢侧耳、金顶侧耳等,普遍栽培的大多为糙皮侧耳。 平菇是世界四大食用菌之一,总产量仅屈居蘑菇之后,列为第二。人工栽培起源于德国,始于1900年。我国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1972年由河南省刘纯业用棉籽壳生料栽培成功

食用菌栽培教学计划

食用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食用菌产业具有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产业特点,其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记载的不少于850种,著名的有1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已超过60种,有一定生产规模的30种左右,除了已商业性栽培的常见菇类,如平菇、香菇、金针菇、滑菇、银耳、黑木耳、猴头菇等的生产得到巩固外,各种新开发或新引进的珍稀食用菌,如姬松茸、真姬菇、杏鲍菇、灵芝、阿魏菇、白灵菇、茶薪菇、杨树菇、大球盖菇等也引起各地菇农的重视,成为继常见品种之后,最具开发潜力的栽培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地完善成熟,我区的下岗职工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使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次培训的人员大多是有一定食用菌基础的职工,因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地把食用菌栽培的技术进行推广,使广大下岗职工快速脱贫致富,推动我区食用菌事业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黄毅教授38年的研究成果,全书讲述了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知识,讲解了食用菌类的基础知识、制种方法,详尽地讲述了香菇、蘑菇、秀珍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茶树菇、滑菇、黑木耳、银耳、草菇、鸡腿蘑、灵芝及竹荪等15种商业性较强的食用菌栽培步骤、操作要点,以及食用菌的保鲜加工、病虫害防治方法。 教材内容主要分基础篇、制种篇、栽培篇、保鲜与加工篇、病虫

害防治篇,共计二十四章,73节。具体包括:绪论、第一章大型真菌的形态与发育;第二章大型真菌的生态;第三章食用菌的生理;第四章菌种类型、制种设备与菌种场布局;第五章菌种培养基的制备;第六章灭菌与消毒;第七章菌种的分离、提纯、扩大、培养与保存;第八章香菇栽培;第九章蘑菇栽培;第十章平菇栽培;第十一章秀珍菇栽培;第十二章金针菇栽培;第十三章杏鲍菇栽培;第十四章白灵菇栽培;第十五章茶薪菇栽培;第十六章滑菇栽培;第十七章黑木耳栽培;第十八章银耳栽培;第十九章草菇栽培;第二十章鸡腿蘑栽培;第二十一章灵芝栽培;第二十二章竹荪栽培;保鲜与加工篇第二十三章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篇第二十四章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教材重点主要有:掌握常规、特殊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掌握消毒、灭菌技术;熟练掌握接种技术;掌握菌种培养的条件;掌握菌种质量鉴定与保藏的主要方法;掌握常规和一些稀特菌类的栽培技能;掌握一定的食用菌加工方法。 教材难点有:菌种类型、制种设备与菌种场布局;灭菌与消毒;菌种的分离、提纯、扩大、培养与保存;香菇、蘑菇、秀珍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茶树菇、滑菇、黑木耳、银耳、草菇、鸡腿蘑、灵芝及竹荪等15种食用菌栽培技术。 本册教材共安排150学时的讲授内容,350学时的实践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员较为系统的掌握食用菌生产理论,提高对食用菌基本

食用菌栽培技术 结课论文

平菇栽培初步研究 摘要:平菇是著名中外的食用菌之一。它的栽培史很短,从本世纪初开始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以后种植日益增加。为满总市场需要,平菇的高产技术成为继续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平菇扥营养价值、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高产栽培方法、管理技术、适时采收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字:平菇高产栽培技术生产过程管理技术 平菇,学名为侧耳,又称北风菌,天花菌等。各又有不同名称,如:美味侧耳、鲍鱼菇、凤尾菇。它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经常食用平菇,对降低血压和减少胆固醇有显作用,对贫血、植物性神经紊乱、肝炎等有一定疗效。由于平菇含有酸性多糖,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增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有独特的功效。 平菇栽培容易,适应性强,生产周期短,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产量高,成为北方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途径。 我国人工栽培的侧耳属食用菌种类繁多,达15种[1],俗称平菇的侧耳,狭义上仅糙皮侧耳(P. ostreatus)一种,广义上则包括分类学上称之为糙皮侧耳(P. ostreatus,俗称灰平菇)、紫抱侧耳( P. sapidus,俗称灰平菇)、佛罗里达侧耳(P. florida,俗称自平菇)、凤尾菇( P. sajorcaju,常俗称高温平菇)、肺形侧耳(P. pulmonarius,俗称珍珠菇)、黄自侧耳(P. corncopiae,俗称姬菇)的6个种。 平菇种植栽培是一项比较成热的技术,但怎样以低廉的成木、较小的劳动强度帮助菇农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价格普遍提高的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栽培场所和原料 环境空气清新,水源卫生、方便,场地周围清洁,远离(100m)畜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

农业生态种植进一步发展着眼于整个大农业种植系统,它包括农业的广度,即生物功能维;农业的深度,即资源开发功能维;农业的高度,即经济增值维。它不是通常直观的立体农业种植,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与当前“循环经济”的概念相似。 上述3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体农业进行理论尝试,都是对传统平面农业单作的扬弃。第一种概念的边界只限于立体多层种植,是农作物轮作、间作、套作在现代农业技术下的延伸和发展, 由于概念边界过窄,局限于种植业内部的山、水、田、滩、路的多维利用,忽略了兴起中的食用菌、农牧药材、种植,以及庭院种、养加工,容易使立体农业同间作、套作混淆起来;第二种概念能够反映出当代中国立体农业的本质特征,它既有区域内垂直梯度的立体种养循环布局,又有单位面积(水体)立面空间的种养(加工)合理配置;第三种概念边界过宽,包容农、工、商综合发展,边界的无限延长无疑否定了立体农业本身的特点,造成与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之间的概念重叠和模糊,失去了立体农业存在价值。 经过以上分析,可把立体农业的概念总结如下: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

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构成立体农业模式的基本单元是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

食用菌栽培技术汇总

食用菌栽培技术——香菇 一、概述 香菇又名香蕈、香信、香菰、椎茸,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香菇属。香菇的人工栽培在我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栽培香菇都用“砍花法”,是一种自然接种的段木栽培法。一直到了60年代中期才开始培育纯菌种,改用人工接种的段木栽培法。70年代中期出现了代料压块栽培法,后又发展为塑料袋栽培法,产量显著增加。我国目前已是世界上香菇 生产的第一大国。 香菇是著名的食药兼用菌,其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7种为人体所必需。所含麦角甾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有增强人体抗疾病和预防感冒的功效;香菇多糖有抗肿瘤作用;腺嘌呤和胆碱可预防肝硬化和血管硬化;酪氨酸氧化酶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双链核糖核酸可诱导干扰素产生,有抗病毒作用。民间将香菇用于解毒,益胃气和治风破血。 香菇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特产品之一,其一级品为花菇。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香菇菌丝白色,绒毛状,具横隔和分枝,多锁状联合,成熟后扭结成网状,老化后形成褐色菌膜。子实体中等大至稍大。菌盖直径5~12厘米,扁半球形,边缘内卷,成熟后渐平展,深褐色至深肉桂色,有深色鳞片。菌肉厚,白色。菌褶白色,密,弯生,不等长。菌柄中生至偏生,白色,内实,常弯曲,长3~8厘米,粗0.5~1.5厘米;中部着生菌环,窄,易 破碎消失;环以下有纤维状白色鳞片。孢子椭圆形,无色,光滑。 2.生活条件 (1)营养 香菇是木生菌,以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淀粉等作为生长发育的碳源,但要经过相应的酶分解为单糖后才能吸收利用。香菇以多种有机氮和无机氮作为氮源,小分子的氨基酸、尿素、铵等可以直接吸收,大分子的蛋白质、蛋白胨就需降解后吸收。香菇菌丝生长还需要多种矿质元素,以磷、钾、镁最为重要。香菇也需要生长素,包括多种维生素、核酸和激素,这些多数能自我满足,只有维生素B1需补充。 (2)温度 香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低于10℃或高于30℃则有碍其生长。子实体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20℃,并要求有大于10℃的昼夜温差。目前生产中使用的香菇品种有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三种温度类型,其出菇适温高温型为15~25℃,中温型为7~20℃,低温型为5~15℃。 (3)水分 香菇所需的水分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基内的含水量,二是空气湿度,其适宜量因代料栽培与段木栽培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①代料栽培。长菌丝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为55%~60%,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出菇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为40%~68%,空气相对湿度85%~90%。 ②段木栽培。长菌丝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为45%~50%,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出菇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为50%~60%,空气相对湿度80%~90%。 (4)空气 香菇是好气性菌类。在香菇生长环境中,由于通气不良、二氧化碳积累过多、氧气不足,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会受到明显的抑制,这就加速了菌丝的老化,子实体易产生畸形, 也有利于杂菌的滋生。新鲜的空气是保证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5)光照 香菇菌丝的生长不需要光线,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菌丝生长良好,强光能抑制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散射光,光线太弱,出菇少,朵小,柄细长,质量次,但直射光又对香菇

食用菌栽培论文题目及评分标准

2011-2012-1学期《食用菌栽培》开卷试题 结课论文参考内容(非题目) 1、详述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生物学特性、常见种类、栽培方法、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等)。 2、某省(市、县)食用菌资源的概况及发展状况。 3、常见毒蕈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形态、生境、毒性、辨别方法等)。 4、常见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方法。 5、某省(市、县)食用菌的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 6、食用菌的食、药用价值及在大农业中的地位。 7、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用的消毒与灭菌方法(培养基,室内、器械、表面消毒等方面)。 8、食用菌栽培场地的类型及建设方法(半地下式、地下式、地上式、简易菇房、建设方法等)。 9、食用菌栽培中常用的肥料及施肥方法(肥液、复合肥液、微肥、生长激素、物理刺激效应等)。 10、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11、菇类常见的保鲜加工方法(保鲜方法、加工方法、产品种类(饲料、调味品、食品生产等)。 12、食用菌药膳的营养价值加工方法及发展趋势等。 13、食用菌在制药方面的应用(药品种类、药用价值、配方等)。 14、食用菌深加工产品的概况。 15、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 16、工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 17、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 18、食用菌栽培新技术。 19、食用菌质量与安全问题。 20、食用菌类食品(蛋糕、饲料、酱、、蜜饯风味产品等)的研制问题。 21、食用菌立体栽培技术。 22、食用菌在立体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23、新型栽培料在栽培食用菌中的研究。 24、食用菌栽培料的杂菌防除方法。 25、食用菌菌渣的开发利用。

26、食用菌干品的制备与贮藏方面。 27、食用菌栽培标准化、无害化方面的发展状况。 28、我国(省、市、县)名特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情况。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食用菌栽培工》(初级)培训班教学计划 一、培训目标 1、掌握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保健价值、了解食用菌栽培的发展方向; 2、掌握食用菌菌种的分类、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分离、 培育方法、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类型与制作,了解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判断方法; 3、掌握常见食用菌栽培实例(平菇、香菇、金针菇); 4、掌握珍稀食用菌栽培与管理方法、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 二、教学重点 1、食用菌栽培发展方向; 2、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分离、培育方法,母种、原种和栽培种质量判断的方法; 3、常见食用菌栽培与管理方法、栽培的过程和关键步骤; 4、珍稀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与管理、间歇期的管理。 三、教学难点 1、食用菌栽培新技术以及产业化发展方向; 2、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制种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与培育过程中条件的控制;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栽培出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菌; 4、食用菌出菇期管理以及如何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四、教学内容

§5.1食用菌栽培技术概述 §5.2食用菌菌种的来源与培育 §5.3常见食用菌栽培实例 §5.4珍稀食用菌栽培实例 五、教学原则: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工程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适应岗位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确保学员达到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初级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要求。 六、培训开始时间:2017.10.27 七、培训地点: 五、课时安排: (一)培训课时: 总课时数:42课时 理论知识:18课时 技能操作:24课时 (二)课时安排表: 授课内容理论实操授课教师日 次 1 绪论 6 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2 菌种的制作 6 3 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6

食用菌栽培技术期末课程论文

食用菌栽培技术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光线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姓名:赖迪文 学号: 07266130 班级:生物技术071 课程名称:食用菌栽培技术 上交日期: 2009-5-15

光线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关键词:光线平菇生长 一.背景 (一)价值[1] 平菇是我国食用菌栽培者惯用的名称和商品名。学名为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又叫北风菌、冻菌(低温下栽培)、鲍鱼菇(味道类似鲍鱼)等。 1)营养价值 平菇肉肥质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鲜菇中含水量为85.70~92.90%,游离氨基酸有23种,谷氨基酸含量特别高,总氮含量为2.8%~6.1%,总糖量26.8%~44.4%,同时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和矿质元素(P、Fe、K)等。(谷氨基酸含量特别高) 2)药用价值 平菇除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之外,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如:多糖蛋白:抑制癌细胞;牛磺酸:降低血液中胆固醇;菌糖、甘露糖、纤维素、助消化的各种酶等:用于胃肠作用,促进消化。 (二)生活条件[2] 1)、营养 平菇不能制造养分,它所需要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是从培养基中得到。 C源:棉籽壳、玉米芯、麦草、稻草、甘蔗渣等都含丰富碳素物质,平菇能分泌纤维素酶、木质素酶与半纤维素酶将其分解成单糖,吸收利用。 N源:一般利用各种天然含氮化合物,如:花生饼粉、豆粉、麸皮、米糠等作为氮素营养来源,它能被平菇所分泌的蛋白酶分解成可吸收的氨基酸被利用。 矿质元素:P、Mg、S、Ca、K等;在实际栽培中,常常加入适量的钙镁磷肥、石膏粉或过磷酸钙以提供Ca、Mg、P等。 维生素:天然培养料中含量基本上能满足需要。 2)、温度:平菇低温、变温结实型 温度对平菇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子实体的形成以及平菇产量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生长阶段要求的温度不同。 菌丝体生长:范围 5~35℃,最适24~27℃; 子实体形成:范围 8~22℃,最适15~18℃; 3)、水分与湿度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60~70%,空气相对湿度65~70%; 子实体形成阶段:要求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以80~95%为宜。 空气相对湿度过大,会导致杂菌滋生,但若太低,培养料水分会很快蒸发,影响菌丝正常生长。 4)、pH 平菇喜欢偏酸性环境。生长范围为pH 3.0~7.0,以pH 5~6为最适,配制培养料时,pH应调到6.5左右。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种植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重点讲授黑木耳、香菇、榆黄蘑、滑菇、平菇、杏孢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同时从食用菌的生产方案设计、菌种的培养、配方、接菌、田间管理、杂菌污染的防治、害虫的防治、采收等各个环节做出详细的介绍,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较为全面的介绍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从而为广大学生和食用菌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借鉴。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以典型食用菌为主,适当介绍一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新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要运用微生物学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食用菌的概念与分类。 2. 重点掌握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 3. 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具有食用菌栽培专业技能。 2.具有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技能。 3.具有食用菌管理技术和收获贮藏的技术技能。 4.具有食用菌加工技术技能。 三、教材 推荐使用教材: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推荐参考书目: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版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0版 、课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概念及食用菌名称的演变。 熟悉:食用菌的价值及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及毒菌。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食用菌的概念 一、食用菌的概念 二、食用菌名称的演变 第二节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第三节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