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理论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认知理论。分析和研究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和特点有助于了解第二语言习得机制,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关键词]中介语;特点;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近40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中介语理论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语言行为。因此,中介语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使用的目的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由于这是一种介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所以称之为“中介语”。

与lnterlanguage (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由Corder在论文《学习者错误的意义》中提出,他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的目的语语

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美国语言学Selinker于1969年在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1年,W. Nemsers在《外语学习者的相似系统》中提出了“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1972年Selinker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 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较详细的阐述,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的努力。”根据塞格林的定义,中介语既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interlanguage continuum塞格林还指出中介语本身是一个阶段到过程的双重系统和庞大体系,即母语→中介语→目标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系统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标语。并指出要到目标语必须经过中介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

二、中介语的产生

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产生了对比分析方法(20世纪中期)。它通过对人们的母语以及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法、

结构各项系统地进行比较并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并且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克服两种语言系统的不同之处的过程。这一方法为人们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提供了一种思路,然而它却将第二语言和母语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母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干扰因素。这种所谓“母语负面影响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也没有揭示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对比分析之后又出现了一种叫做“错误分析”的研究方法,认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就能够反映他对这一语言的掌握程度,通过对这些错系统地分析,人们就能够认识和了解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并认为产生第二语言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是语言内部本身的结构和系统,而并非母语的影响。然而,这一方法中所谓的“错误”完全是以目的语系统为标准,它将人们的第二语言学习与目的语完全对立起来分析,忽略了他们的间的联系。中介语理论的产生彻底打破了对比分析的理论束缚,使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做出的努力”,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具有其独立性,这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状态。当学习者试图操用第二语言时,他的语言运用就是一种中介语,这一语言包括母语特征也有目的标语的特征,同时与两者又有区别。它是一种独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并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立语言系统。由于强调第一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

“不断向目标接近的过程”,故Nemser称之为“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而corder使用了“个人言语”idiosyncratic dialec,t他着重强调了学习者语言运用的独特性。虽然这个名称各有其侧重点,但他们共同包含的一个概念就是,每一个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在形成其特有的独立的语言系统。而“中介语”这一名称能够在这一学科领域里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与另外两个名称相比它较为中性,更主要的是包含了以下两个含义, (1)表明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处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状态。(2)体现了学习者语言变化速度的不规则,即语言的不稳定性。(3)以“语言”为中心,这明确地显示了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在本质上是受规则限制的,是一种具有充分交际功能的语言系统(Sridhar1981)。

二、中介语的特点

(一)渗透性(permeable)

美国学者Adjemian(1976)提出了可渗透性(permeability)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语言都具有渗透性。中介语与其他语言的区别仅在于渗透性的程度不同而已。中介语的可渗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包括母语规则对中介语的渗透和目的语规则泛化时对中介语的渗透。母语的渗透是以第二语言学习者借助母语规则套用目的语规则为特征。目的语的渗透则是对已学过的目的语规则的滥用和泛化为特征。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之所以具有可渗透性的特点,是因为中介语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在任何进展

阶段都不是固定的,都可进行改变和完善,这是一个新知识对原有知识不断渗透并不断修正中介语错误的开放系统。中介语就是在不断被输入新的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得到修正、完善、丰富、逐步接近目的语。

(二)动态性(dynamic)

中介语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但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个阶段,而是学习者借助“假设-验证”(hypothesis —testing)的手段,在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过渡阶段的系统来接受关于目的语的新的规则,不断地做出有关目的语的假设并证实自己,并逐步地修正这临时的中介语系统以适应目的语规则。中介语正是在不断修正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向目的语系统靠拢。这种动态性也体现了中介语内在的不稳定性和接受变化的倾向。

(三)系统性(systematic)

Ellis认为尽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规则的运用是可预测的。中介语同其他的自然语言一样,具有人类语言所具备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同样由一系列规则组成,自成体系。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与目的语系统有差距,但学习者目的语使用中的这些中介语仍然遵循一定的规则,不是任意的。其语言行为受中介语系统支配的,这与使用母语时的情况完全相似。这种系统性构成了中介语的语言规则与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中介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要适当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从一开始就以目的语的标准要求学生,希望学生在语音、语法、词

汇等方面都与目的语一致。根据中介语理论,学生的外语是介于其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它的发展、变化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应根据这些规律看待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判断他们的语言变异有哪些是自由的、任意的,哪些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教师如果对学生要求过高,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正常的学习过程。

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安排教学

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会影响他们中介语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提供符合学生认识能力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形式。教学内容应有趣味性,练习要多样化,教学方法要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中介语的健康发展。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应使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使用好学习策略。健康、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敢于面对错误。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目的语知识进行交流,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在课外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参考书目】

1.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认知发生基础,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9.

2.辛春雷.中介语与中介语理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99.

3.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王建勤.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 (2)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摘要中介语理论的提出虽然已有20多年,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至今还没有看到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起步较晚,如果把鲁健骥发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4)作为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开端,至今还不到10年,而且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笔者认为,中介语研究对语言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值得大力提倡,也值得花大工夫去做。本文关于中介语研究的一些想法是根据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和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前状况提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希望能为汉语中介语研究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母语干扰;中介语理论;学英语;目的语;学习汉语;外国人;语音偏误;语调;语言系统;教师;

目录 引言 (3) 一中介语研究的意义 (4) 二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标研究任何问题 (4) (一)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 (4) (二)揭示汉语中介语约发展规律 (4) 1、汉语习得的阶段性 (5) 2、汉语习得的条件 (5) 3、汉语中介语发展的群体特征 (5) (三)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 (6) 三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方法和旅略 (6) (一)研究方法 (6) 1、观察 (6) 2、实脸 (6) 3、比较..............................................................................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分析 (6)

5、描写 (6) (二)研究策略 (7) 1、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 (7) 2、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 (7) 9参考文献 9致谢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引言 有人说过,语言教学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么教。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怎么教要由教什么来决定,即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但是同样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这说明怎么教不但要由教什么来决定,而且要由其他因素来决定。在其他因素中,最根本的是怎么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研究怎么学就是揭示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属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范围。但是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不限于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它们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为了集中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就需要专门开展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 研究语言学习理论必须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现入手语言学习和习得既是 一种生理过程又是一种心理过程—主要是心理过程,研究语言学习规律最重要的是揭示语言学习和习得的心理过程。但是现阶段还没有一种测量这种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所以只能 通过研究学生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来进行推测。 针对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不足,国外于60年代末提出的中介语理给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控制与配置研究文献综述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控制与配置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交通问题已经 成为制约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因素,突出表现为交通拥挤,交通运输效率低下等。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大运量、速度快、安全、准时等特点,可有效减少小汽车出行,以有限的道路资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同时我国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国大城市必须向大规模、高密度、低能耗、占地少的方向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共交通体系是我国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城市轨道 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同时,应做好与之相配套的土地规划。其中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规划是重点。同时,世界各国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表明,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辐射与集聚效应来体现,而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客源状况。因此,轨道交通车站附近土地--般会随着轨道交通站点的建成进行高密度的开发,各种住宅和商业设施高密度集中,改变了原有的城市布局。所以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用地控制与功能配置就显得极其关键,是处理好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重中之重。 1.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国外关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轨道交通站点对临近土 地价值、用地开发、人口密度的影响等方面。C. Baker (1983)利用1979-1982 年的数据 分析表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向地铁站点集聚的趋势; R. Cevero (1993) 认为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开发更多的住宅和工作场所,会带来改善环境质量、振兴城市中心区、提供廉价住房、优化整合城市空间结构等诸多利好: A. E. Lepage公司和多伦多不动产委员会研究表明地铁沿线能吸引土地的高密度高强度开发: JHK&Associates公司(1987) 与R.Cervero(1993)均发现,由站点中心向四周密度逐步降低的梯度分布形式将最大程 度地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 Peter Calthorpe著作《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 生态、社区 和美国之梦》中建构了大都市地区的新发展模式一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理论(T0D),认为区域的增长结构应以公共交通的发展为导向,采用更为紧凑的城市结构; R. Cervero&Kockelman (1997) 提出了“TOD" 的“3D”原则,即密度(Density) 、多样 性(Diversity) 、合理的设计(Design) 。国内关于轨道交通站点临近地区用地控制、 开发强度和功能配置的系统研究还较少,主要以定性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主,而以基于中观层面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使用和房地产变化趋势的研究居多。 2.站点地区分类及不同地区的功能配置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实践当中,通常有四种划分的标准: 步行半径、功能一文脉因素、地形标志、开发边界。在国内众多研究中,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一般选择以步行半径为依据进行划分。通常引入步行合理区的概念。步行合理区是指乘客到轨道交通站点的合理步行时间内所行走的距离范围,一般为步行十分钟以内,即500米左右的圆形范围。而该范围又被称为轨道交通站点的直接影响区。该区域内站点对周边用地开发强度的影响最为直接,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也最为突出,是规划研究的重点。 在站点地区的分类体系方面,国内主要包括节点导向和功能导向。节点导向的分类依 据主要是车站的交通功能,例如分为大型换乘枢纽站、换乘站、一般车站等。功能导向又称之为场所导向,主要是按照站点周边用地功能及在城市中的作用进行划分,其优点在于对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规划与土地开发有较为明显的指导作用。在研究轨道交通与土地利

中介语演讲稿

3.1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70年代初开始衰落,反映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这种理论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因此,语言学家们为语言教师勾画了这样一幅图景:首先,语言学家们通过两种语言系统(L1和L2)的对比,为语言教师提供一个详细的菜单。这个菜单包括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语言教师便依据这些不同点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据此来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后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语言学家的许诺仅仅是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已。70年代初,对比分析遭到激烈的批评。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错误完全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来预测。由此推论,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问题是,语言差异是语言学上的概念,学习的难点则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学习的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教学实践也证明,依据对比分析确认的难点事实上并不完全导致错误的产生。对比分析的理论方法存在的致命弱点,如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人们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心理学的问题。语言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由于对比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危机,人们呼吁一种新的理论的诞生,并要求这种新的理论把目光投向学习的主体和客体。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3.2中介语的概念 于根元、鲁健骥等是在中国应用语言学领域,最早进行了介绍、评述和研究中介语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我们来看他们是怎么界定中介语的。于根元认为,所谓中介语就是介于习得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他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创造的语言系统。鲁健骥认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我们着重重复一下鲁健骥对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

关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报告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 沈锐1,黄薇2 (1.红河学院教育技术系2.红河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XX蒙自661100) 【摘要】本文探讨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主要思路以及具体实现方法,重点介绍了汉语中介语语料的加工方法以及语料数据库的设计思路,并阐明了该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语料库;中介语;汉语教学 语料库是指按一定的语言学原则收集的语言文本或话语片断而建立的电子资料库。本文所述汉语中介语料库是基于语言学中中介语理论设计与实施的。中介语是心理语言学中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研究模式,其将语言学习者置于观察中心,去研究他们如何有意识地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迁移的各种动态表现。中介语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并发展至今,虽然时间并不长,但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无论是进行中介语研究还是使用中介语理论进行第二语言教学都需要收集分析大量的语料,因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和整理语料变得十分迫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建设和使用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数据库,可以收集不同背景和不同学习阶段外国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书面语和用文字转写的口语语料,并对语料属性、词汇、语法等单位进行计算机处理,以实现对各种条件和要求下的语料数据进行便捷的机器检索和提取,可以为研究母语非汉语学生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提供大量的各种单项的或综合的资料和信息。因此,我们提出了建设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课题,由于语料库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限于人力物力条件,本文讨论的是中

小规模的语料库。 一、需求分析和框架设计 语料库建设不能盲目进行,首先要进行调研,对语料库的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半自动化的语料库构建是目前语料库建设的主流技术,目的是在确保语料库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人工参与的比例,增加自动化程度,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质量可靠、可扩充、成本低,能够全面、细致地记录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征和研究他们汉语习得过程的语料库。依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建立数据库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主要是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教师,以及辅助母语非汉语学生自学,因此主要注重以上二类服务对象的应用需求,确保建成的语料库能够对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以及教材的编写提供持续支持。基于以上要求,在对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思路及框架做了总体考虑,基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介语语料库为专门用途语料库,主要目的为研究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中介语现象而设计制作的。 2、中介语现象存在于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书面语料及口语语料中,由于口语语料的收集、分析和标注都较为困难,因此在建库的第一阶段只考虑收录书面语料,这有利于语料库的快速建设与使用。 3、语料标注的加工标准使用中科院计算所汉语词性标记集V3.0。 二、语料收集与加工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中介语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 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 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 1.独立性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 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 4.系统性 中介语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学习者对中介语的使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英师11101班 201100495 姓名: 关于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摘要: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通过对近20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的分析,大概可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类,一是翻译和评介外国理论,二是探讨年龄差异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年龄因素,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领域。但是,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该领域的各项研究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王初明,2001)我国学者除了翻译介绍国外理论以外,还主要探讨了所谓临界期或关键期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等问题,这方面已有大量文章问世。下面,笔者将对近20年来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论文作一综述,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翻译、评介国外理论的论著 国外有关二语习得年龄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多围绕着所谓的关键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或译临界期假说)展开的。这一理论最初的构想来自Lennenberg(1967),后来围绕此理论形成支持派和反对派。我国学者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对支持派和反对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述上。戴曼纯介绍了 C .Snow和M. Hoefnagel-hohle(1978)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相关试验及研究,以及一些学者有关“敏感期”假设的实验研究(戴曼纯,1994)。王初明就国外语言习得临界期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大致介绍(王初明,2001)。王立非和李瑛就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在1999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

interlanguage-theory-中介语理论

Interlanguage theory Interlanguage theory 1.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The dominant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he 1950s and 1960a was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language learning is like any other kind of learning in that it involves habit formation. Habits are formed when learners respond to stimuli in the environment and subsequently have their responses reinforced so that they are remembered. Thus, a habit is a 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 Learning took place when learner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making the correct respond to a given stimulus.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behaviorist account of L2 acquisition emphasize only what can be directly observed and ignore what goes on in the‘black box’ of the learner’s mind. Learners frequently do not produce output that simply reproduces the input. In short, learning is not just a response to external stimuli. 2. A mentalist(精神第一性论者)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3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和评析,进而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关键词:二语习得;综述;研究趋势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般认为S.P.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三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1984年,鲁健骥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有20多年的历史。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正如Ellis(1994)在评价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时所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与此同时,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界限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集中用于错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错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错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如鲁健骥(1984)、王初明(1989)等。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界的高度重视。这个时期,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以及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90年代的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研究。如孙德坤(1993)、鲁健骥(1993)、吕必松(1993)、戴曼纯(1994)等。 (三)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后期,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分析,二是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习得过程研究仍是汉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汉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以及汉语认知研究。如江新(1998)、刘召兴(2001)、戴曼纯(2000)、程朝晖(1997)、石定果、万业馨(1998)、朱志平、哈丽娜(1999)等。

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理论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认知理论。分析和研究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和特点有助于了解第二语言习得机制,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关键词]中介语;特点;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近40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中介语理论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语言行为。因此,中介语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使用的目的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由于这是一种介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所以称之为“中介语”。 与lnterlanguage (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由Corder在论文《学习者错误的意义》中提出,他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的目的语语

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美国语言学Selinker于1969年在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1年,W. Nemsers在《外语学习者的相似系统》中提出了“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1972年Selinker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 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较详细的阐述,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的努力。”根据塞格林的定义,中介语既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interlanguage continuum塞格林还指出中介语本身是一个阶段到过程的双重系统和庞大体系,即母语→中介语→目标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系统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标语。并指出要到目标语必须经过中介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 二、中介语的产生 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产生了对比分析方法(20世纪中期)。它通过对人们的母语以及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法、

中介语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学家们开始利用研究母语习得的方法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开始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语言进行系统描述。这就是中介语,它的基础是是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与之前不同的是把研究重点移到语言学习者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或者外语学习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例如对第二语言的过度概括,以及有意回避学习者母语中所没有的结构等等。本文作者通过对中介语理论特点,作用的剖析得出它对外于教学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中介语概念及其界定 1.1中介语的基本定义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独特的语言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吴学达1996)。在中国,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吕必松先生对中介语的界定: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它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又不同于目的语。概括说来,它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1.2中介语特点 中介语,作为一种过渡语,它既有着母语的特征,又具有目的语的特征。国内外一些学者(Ellis ,1985,王立非2000;杨连瑞,1996;吴学达,1994)系统的对其特征做了一个归纳,其特征如下: 1)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它是不断变化,逐步接近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表示。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 2)中介语由于其本身特点,只能发挥有限的交际功能。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又区别于外语,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外语来自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因为中介语常常反映出学习者运用某些规则去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4)把中介语称为一种语言,是因为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性和功能。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因此,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它同儿童语言一样,应视为一个合法的系统,其间的错误不应受到教师过多的非难和 责备。有些中介语的产生来自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和句法特点典型的过度概括,即over-generalization.例如:根据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的一般疑问句要用does 来帮助提问的规则就套用到情态动词上,从而产生“Does he can sing?”的句子。桂诗春(1985)认为,过度往往和减少冗余有关,例如过去时的ed 有时是多余的,因为过去的概念可由上下文表示,因此学习者会简单地说出象“Yesterday I make a cake and give my mother as a gift.”这样的句子。最后,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言系统与将目的语的作为本族语的人相比是一个减少或简化了的系统。 2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 中介语(interlanguage)概念及中介语理论与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Corder 的《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一文中。Corder 将学习者尚未达到目的语语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或“独特的语言”(idiosyn -cratic dialect);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Selinker 在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一文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 ”一词;1971年,W.Nemser 在《外语学习者的渐进系统》中提出了“渐进系统"(approximate system)的概念;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模式研究和错误分析,使得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注意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依赖母语、却又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并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并进行了详细阐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在Larry Selinker 其发表的著名的论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体副教授,系及学习者语言的”中,其中论述了中介语的三个主要特点,即系统性(systematic)、可渗透性(permeable)与动态性(dynamic)。这三个特点是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具有的基本特征。 3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来说,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英语是我们希望习得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要学好英语,我们就应该对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有了这个了解,我们就能够明白哪些地方可以借助我们的母语来学好第二语言,哪些地方我们要避开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而少走弯路,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及策略差异、不同的原有基础、不同的学习目的等。但最为重要的却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语言产 中介语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董媛媛 (西安石油大学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来寻找外语自然习得过程的规律,为外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该文主要通过对中介语理论的探讨得出中介语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它的研究成果启发了外语教学,从而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关键词:中介语;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1)01-0244-02 收稿日期:2010-08-28修回日期:2010-09-29 244 语言学研究 2011年1月

手机社交软件传播学意义探析文献综述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题目手机社交软件的传播学意义探析现状文献综述 姓名徐阳 学号094030338 院、系传媒学院新闻系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指导教师(职称/学历)杜忠锋(讲师/硕士)

手机社交软件的传播学意义探析现状文献综述 摘要:手机社交软件就是可以在安装在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如人人网,开心网等传统的社交网站移植到手机客户端的软件以及诸如陌陌,微信,米聊等基于定位用户地理位置从而与附近陌生人建立联系或者基于备份手机通讯录KIK②的新兴手机社交软件。手机社交软件的开发是建立在社交网络的成功经验上的。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 关键词:手机;社交网络;KIK;传播学;新媒体 手机类移动社交软件是基于本地手机通讯录,网络好友(以微信为例,QQ 好友)或基于定位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直接建立起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推送技术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包括文字短信、语音传送及图片视频传送)、来电大头贴和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的IM(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它跨越了运营商壁垒、硬件壁垒、软件壁垒和社交网络壁垒,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沉淀到手机上从而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甚至超越了“六度分割理论”,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MSN和QQ大行其道的今天,手机的社交潜力终于被挖掘出来了。 然而由于手机社交软件出现较新,国内学者普遍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到相关研究上来,因此笔者目前所参考的文献主要是相关的社交网站方面的研究和手机新媒体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社交网站SNS研究概况 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SNS的全称也可以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严格讲,国内SNS并非社会性网络服务,而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Social Network Sites(即社交网站)。以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白社会等SNS平台为典型代表。 国内学者对于社交网站SNS的研究大致起步于2004年,而且多以My Speace 和Facebook为例,这与当时Facebook在传统互联网中的异军突起不无关系,随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吕必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状态,人类的语言也是如此。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以及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都有所谓的中间状态。现代应用语言学理论把语言中的这些中间状态称为中介现象。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介物”语音方面,词语方面,语法方面还有御用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中介语,在语言规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中介状态。 中介语的特点 1.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它有一套自身的规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方面都有表现。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这套规则去生成或理解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话语。中介语具有人类其他语言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可以用作交际的工具。 2,,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新知识和新规则不断注入;原有的尚未学好的规则和结构也在不断修正调整。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长,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 3.反复性。 在对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随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目的语的规范运动的,但这并不是说,这种接近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有反复、有曲折的,这就是中介语的反复性。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可能有规律地重现。 .具有顽固性(“化石化”) 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比如在语音方面,有的学生学了很长时间,到了高年级,还是掌握不了某几个音。我们把这种现象也称作“化石化”。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研究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的中介语情况及其特点 (二)对外汉语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学生母语和汉语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运用迁移理论恰当引导 (三)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留学生的中介语不断接近目的语

(全英文论文)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形象的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2、(英语毕业论文)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开题报告+论文) 3、(英语毕业论文)《紫色》中“家”的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4、(英语毕业论文)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5、(英语毕业论文)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6、(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色 7、(英语毕业论文)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开题报告+论文) 8、(英语毕业论文)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 9、(英语毕业论文)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 10、(英语毕业论文)用目的论理论研究英汉电影名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1、(英语毕业论文)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2、(英语毕业论文)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1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4、(英语毕业论文)从中美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看两国的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5、(英语毕业论文)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16、(英语毕业论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7、(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1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中介语概论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赛林格在1969 年提出的。在之后 的几年里,他又详尽地阐述了中介语的概念, 他在研究中发现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相近于目标语, 却又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一种语言体系从而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 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性 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的过渡体系, 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笔者以近年来国内外中介语研究结果为依据, 归纳出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性 中介语作为自然语言之一,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它的变化呈现一种渐变的形式,这种变化不是瞬间改变,而是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 其

语言逐渐向目的语渗透,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语言系统以向目标语言靠近。因此也有人把中介语的这个特点称 为“渗透性”。中介语没有稳定的终极状态, 也没有抵御其他语言, 不受其侵扰的能力。 2. 系统性 中介语虽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但是改变的倾向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则虽在变化,但也形成了一个有系列性的,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独立语言体系。以中介语语法为例,中介语语法体系虽然不如第二语言语法体系完善,但是它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语言、语法和词汇规则的相对独立的过渡语言系统。如“正迁移”,“负迁移”均是由理论指导的。二语习得者正是按照这套规则体系,更加自如地运用中介语,而像目标语言逐渐过渡。如果学习者能早一些发现这个系统的规律,体会到它的系统性,就会以更快,更高效的速率靠近目标语。 3. 反复性 由于中介语在变化时的形式不是直接的,跳跃的,而是在想目标语靠近时呈现逐渐渗透的形式。所以中介语在向第二语言逐步靠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的现象。二语学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K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 来的。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 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 向目的语靠近。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重点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 中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② 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③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 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Selinker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 语言的迁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的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 材料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zation)。Selinker认为,学习者形 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 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 语法。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 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由于存在着语言僵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 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 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 则或形式的渗透。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即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而是不断的借助 “假设-检验”手段,缓慢地修改已有的规则以适应目的语新规 则的过程。③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即中介语是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 KK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 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 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实际 是语言知识的一种表征。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进 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这种表征在第二言语学习中的作用 打下了理论基础。Selinker中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 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中介语系统 是怎样影响语言输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