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直方图及其参数在贫血中的临床应用

红细胞直方图及其参数在贫血中的临床应用
红细胞直方图及其参数在贫血中的临床应用

红细胞直方图及其参数在贫血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不同贫血红细胞体积的变化,使红细胞体积分布图发生变化。探讨不同贫血其红细胞直方图及其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不同变化,对鉴别贫血类型及疗效观察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迈瑞BC-53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50例正常对照者和150例我院住院贫血患者外周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不同贫血MCV、RDW的改变各有特征,红细胞直方图也可发生不同变化。结论红细胞直方图结合MCV、RDW对各类贫血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贫血;红细胞直方图;MCV;RDW

血液分析仪在计数细胞数量的同时还提供细胞体积分布图形,在36-360fl 范围内分析红细胞,横坐标表示红细胞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红细胞出现的频率。当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直方图峰可左移或右移,或出现双峰,基底可变宽或变窄。不同类型的贫血,其红细胞直方图及其MCV、RDW也可发生不同变化。我们分析了50例健康对照者及150例不同类型的贫血患者的MCV、RDW及红细胞直方图的变化,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0例正常对照者为来我院体检者,150例贫血患者为我院住院患者,年龄12~75岁,其中男62例,女88例,均为临床和实验室已诊断。

1.2 仪器迈瑞BC-53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1.3 试剂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

1.4 方法做患者标本前用全血质控做好室内质控并全部在控。采取患者用EDTA抗凝的静脉血2 ml,用迈瑞BC-53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专人操作,并在标本留取后1 h内完成。

2 结果

71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MCV均小于正常值,RDW均增高,红细胞直方图中主峰左移,基底变宽,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和细胞的不均一性。29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MCV、RDW均增高,其红细胞直方图中主峰右移,基底明显变宽,显示明显的大细胞不均一性。16例再障和8例急性失血患者的MCV、RDW 均为正常范围、12例慢性病性贫血中3例为小细胞性、9例为正细胞性,它们的红细胞直方图中曲线均没有明显变化。5例溶血性贫血中RDW均增高明显,MCV 轻度增高,红细胞直方图基底变宽。4例铁粒幼细胞性贫血RDW均明显增高,其红细胞直方图显示两个细胞峰,基底明显变宽。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MCV正常或增高,RDW增高,红细胞直方图基底稍变宽。

3 讨论

3.1 缺铁性贫血RDW增高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98.1%[1],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指标,缺铁性贫血早期MCV尚处于参考范围时,RDW增高更是早期诊断的指征,当MCV减少时,RDW增高更为显著。当给予铁剂治疗时,网织红细胞增多并释放入血,与小红细胞并存,此时红细胞直方图可出现两个细胞峰,基底增宽,RDW将比给药前更大,说明治疗有效。随着正常红细胞增多和小红细胞的减少,RDW逐渐降至参考范围。用RDW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组贫血。前者缺乏则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后者缺乏则“一碳基团”的转移发生障碍,棱苷酸特别是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减少,以致骨髓中幼红细胞内DNA的合成也受到影响。细胞分裂增殖的速度下降,因而导致贫血。除恶性贫血外,属于营养不良性贫血范畴。 其特征: 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缺铁性贫血贫血程度严重。维生素B12缺乏时,因周围神经变性导致肢端麻木、针刺、冰冷等感觉异常以及行走困难等神经系统症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 1.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的临床症状、骨髓象及血象的改变相似,但维生素B12缺乏可有神经系统症状,而叶酸缺乏无神经系统症状。 2.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象为大细胞正常血红蛋白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4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32Pg,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网织红细胞正常,即可做出诊断。②骨髓血片呈巨幼红细胞增多,红细胞体积较大,核染色质疏松。③血清叶酸值<6.8mmol/L(3ng/ml)、红细胞叶酸值<227mmol/L(100ng/ml)提示叶酸缺乏。④若叶酸值正常,应测孕妇血清维生素B12值,若<90pg/ml,提示维生素B12缺乏。 3.诊断 (1)有维生素B12生理需要量增加或偏食而致营养不良的病史。 (2)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液学改变。 (3)维生素B12浓度测定。若无条件进行该项检查,可予维生素B12进行治疗性实验,疗效显著亦支持诊断。 (4)除外其他原因昕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鉴别诊断:巨幼红细胞增多可见于:①红细胞生成的过度刺激(如失血或溶血);②膜表面积增加(如肝脏病时),红细胞容量增加,所以红细胞显得直径大,但较薄,中心浅染区扩大,在部分阻塞性黄疸和胆固醇增高病例,红细胞的表面积亦较大;③黏液性水肿、再生低下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及骨髓增生性疾病;④红白血病、白血病、维生素B6反应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难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亦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尿毒症和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可能时应测定血清中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含最以资鉴别。 药物治疗 1.维生素B12 B12体内储存为3~5mg,易于补充。B12的用量随病情轻重而定,开始时一般用100~500μg,每日肌注1次,连续2—3周,若神经系统损害明显,开始剂量宜大,每日500~1000μg肌注,以后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延睦,每周2次,待血象恢复正常后则改为每月1000μg,维持2~3个月,必要时作鞘内注射。20次肌注B12 1000μg可提供3mg的存储。 注射后2~3天内,大多数病人体力和食欲增加,舌炎改善,舌乳头在4—7日内再现,2~3周后恢复正常。血象显示网织红细胞增加,5~8日后上升至高峰,此后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在1周后恢复正常。骨髓于6~10小时后巨幼红细胞明显减少。24~48小时后红细胞系统恢复至正常幼红细胞。可用甲钴胺口服剂,每片0.5mg,每日2~3次。 2.叶酸 体内储存为5~10mg,易于补充。叶酸缺乏者可每日口服5~10mg。维生素C能促使叶酸变成四氢叶酸而参与核酸代谢,可同时口服,每日300mg。若胃肠症状明显而不吸收时,在开始治疗的头2~3天内可改为肌注,每日10~15mg。连续治疗3个月,或至血象完全恢复正常为止。

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形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137546.html, 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形态分析 作者:柴迪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29期 【摘要】目的关于缺血性贫血患者根据红细胞形态进行疾病诊断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在我校附属医院接受诊断的缺铁性贫血患者66例,以及66例来我校附属医院进行身体健康体检的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的患者使用了外周血进行了血红细胞各项参数情况的检查,又给予进行该疾病检查的患者,骨髓学的检查,以及血红细胞形态的检查。对比分析两组人检查的结果。结果患者组在红细胞形态的检查中,红细胞的异常情况十分明显,出现了多 种的异常形态;在血红细胞的参数检查中,两组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 【关键词】缺血性;贫血;红细胞;形态 【中图分类号】R81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9..01 本次研究,分别选取了进行缺血性贫血疾病检查诊断,以及身体健康的人,各66例,进行研究,患者分组后均接受了外周血检查,之后进行血红细胞参数检查的组间数据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校附属医院门诊部门接诊的缺血性贫血疾病患者,以及体检人群132例进行研究。将其按照检查类别的不同,随机分为了两组(贫血组、体检组)。其中男54例,女78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在(39.7±2.4)岁;经过对罹患有该疾病的患者进行了临床的初步检查,可知其面部的颜色较为苍白,身体酸软无力,且女性患者有着月经量过多的情况。选取的66例体检人群,对其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检查结果正常。对上述两组患者与人群的临床一般资料,进行详细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查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外周血检查使用的仪器为:日本光电的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型号为MEK-822K;检查中使用的显微镜是:奥林巴斯;使用的图片染色液是:瑞士染色液、骨髓铁染色液。 1.2.1 外周血检查 患者在清晨起床后,护理人员在其处于空腹的状态下,采集静脉血,数量约为5 ml。之后将采集好的血液样本,置入到抗凝管内,并在其中置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溶液,将两者混合后,获得混合液,放置约2 h后,使用仪器进行红细胞

红细胞直方图及其参数在贫血中的临床应用

红细胞直方图及其参数在贫血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不同贫血红细胞体积的变化,使红细胞体积分布图发生变化。探讨不同贫血其红细胞直方图及其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不同变化,对鉴别贫血类型及疗效观察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迈瑞BC-53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50例正常对照者和150例我院住院贫血患者外周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不同贫血MCV、RDW的改变各有特征,红细胞直方图也可发生不同变化。结论红细胞直方图结合MCV、RDW对各类贫血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贫血;红细胞直方图;MCV;RDW 血液分析仪在计数细胞数量的同时还提供细胞体积分布图形,在36-360fl 范围内分析红细胞,横坐标表示红细胞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红细胞出现的频率。当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直方图峰可左移或右移,或出现双峰,基底可变宽或变窄。不同类型的贫血,其红细胞直方图及其MCV、RDW也可发生不同变化。我们分析了50例健康对照者及150例不同类型的贫血患者的MCV、RDW及红细胞直方图的变化,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0例正常对照者为来我院体检者,150例贫血患者为我院住院患者,年龄12~75岁,其中男62例,女88例,均为临床和实验室已诊断。 1.2 仪器迈瑞BC-53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1.3 试剂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 1.4 方法做患者标本前用全血质控做好室内质控并全部在控。采取患者用EDTA抗凝的静脉血2 ml,用迈瑞BC-53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专人操作,并在标本留取后1 h内完成。 2 结果 71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MCV均小于正常值,RDW均增高,红细胞直方图中主峰左移,基底变宽,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和细胞的不均一性。29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MCV、RDW均增高,其红细胞直方图中主峰右移,基底明显变宽,显示明显的大细胞不均一性。16例再障和8例急性失血患者的MCV、RDW 均为正常范围、12例慢性病性贫血中3例为小细胞性、9例为正细胞性,它们的红细胞直方图中曲线均没有明显变化。5例溶血性贫血中RDW均增高明显,MCV 轻度增高,红细胞直方图基底变宽。4例铁粒幼细胞性贫血RDW均明显增高,其红细胞直方图显示两个细胞峰,基底明显变宽。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MCV正常或增高,RDW增高,红细胞直方图基底稍变宽。 3 讨论 3.1 缺铁性贫血RDW增高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98.1%[1],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指标,缺铁性贫血早期MCV尚处于参考范围时,RDW增高更是早期诊断的指征,当MCV减少时,RDW增高更为显著。当给予铁剂治疗时,网织红细胞增多并释放入血,与小红细胞并存,此时红细胞直方图可出现两个细胞峰,基底增宽,RDW将比给药前更大,说明治疗有效。随着正常红细胞增多和小红细胞的减少,RDW逐渐降至参考范围。用RDW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 2、0.37,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及程度 男性女性孕妇 贫血 Hb<120g/L Hb<110g/L Hb<100g/L 极重度 Hb<30g/L 重度Hb30~59g/L 中度Hb60~89g/L 轻度Hb90~120g/L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MCV(fl) MCH(pg) 疾病

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迄今,绝大多数血细胞分析仪使用电阻抗法进行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积测定。红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为红细胞的数目,脉冲的高度代表单个脉冲细胞的体积,根据所测单个红细胞体积及相同体积细胞占总体的比例,可打印出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此直方图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相同体积细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可直观的反映细胞体积分布。尤其是某些贫血红细胞直方图有其特点,此种图形变化结合红细胞的其他参数进行分析,对贫血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颇有价值,分析时,要注意观察图形峰的位置、峰底的宽度、峰顶的形状及有无双峰的现象。 下面以BC-32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为例,介绍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图1):BC-3200红细胞直方图的显示范围0.0~250.0fl,峰值在80~90fl,峰形大致呈两侧对称正态分布曲线。 若红细胞的体积大小发生改变,可见红细胞直方图左移(MCV变小)或右移(MCV变大)或出现双峰。同时峰底宽度亦随红细胞体积异质性(RDW值)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大或变小。如下面几种异常红细胞直方图。 缺铁性贫血的直方图(图2):此类贫血是由于人体缺铁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等,MCV<80fl,直方图显示峰值左移,峰底变宽,显示小细胞不均一性。经铁剂治疗后,直方图将出现一系列变化。治疗初期,外周血中出现部分正常红细胞,但仍以病理性小细胞为主,故直方图表现为双峰,左峰高于右峰(图3);随着治疗的进展,正常红细胞占主导地位,此时双峰仍存在,右峰高于左峰(图4);以后红细胞逐渐趋于正常,直方图也将恢复正常。故根据直方图的变化,可动态观察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用药。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

3.为什么患者的红细胞变成镰刀状?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溶血性疾病,其特点是在氧分压低的情况下,红细胞就由正常的双凹圆饼状变成镰刀形。产生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正常的血红蛋白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构成的四聚体,其中每条肽链都以非共价键与一个血红蛋白相连接。α链由141个氨基酸组成,β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位于β链上从N末端开始的第6位的氨基酸,在正常的血红蛋白分子中是谷氨酸,在病态的分子中却被缬氨酸所代替。由于带负电的极性亲水谷氨酸被不带电的非极性疏水缬氨酸所代替,致使血红蛋白的溶解度下降。在氧张力低的毛细血管区,血红蛋白形成管状凝胶结构(如棒状结构),导致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即镰变)。 当血液脱氧合(不携氧)时,镰刀形细胞大大增多。这种细胞极脆,易破损造成血液血红蛋白低水平。更严重的后果是某些器官的毛细血管被这些长形异常细胞堵塞,这是许多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病人早死的主要原因。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是从双亲处接受Hb突变基因的一种遗传病。只从父母一方得到此异常基因,则仅有约1%的红细胞镰刀形化,这种人只有轻微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症状,如避免强烈的运动或其他使循环系统紧张的状态,可过完全正常的生活。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分子病”,即分子结构、特别是蛋白质分子结构发生遗传性变化而造成的病变。异常血红蛋白β链的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这个疏水氨基酸正好适合另一血红蛋白分子β链EF角上的“口袋”,这使两条血红蛋白链互相“锁”在一起,最终与其他血红蛋白链共同形成一个不溶的长柱形螺旋纤维束,使红细胞扭旋成镰刀形。至于为什么脱氧合血红蛋白镰刀形化而氧合血红蛋白(携氧)不镰刀形化?可以简单解释为:在氧合形式中,血红蛋白亚基的重新排列使β链的口袋不能接受相邻的血红蛋白分子。根本原因:基因突变 4.患者产生症状(贫血、疼痛等)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什么? 正常的血红蛋白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构成的四聚体,其中每条肽链都以非共价键与一个血红素相连接。α链由141个氨基酸组成,β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1956年,英格拉姆(Ingram)等人用胰蛋白酶把正常的血红蛋白(HbA)和镰形细胞的血红蛋白(HbS)在相同条件下切成肽段,通过对比二者的滤纸电泳双向层析谱,发现有一个肽段的位置不同。这是β链N末端的一段肽链。也就是说,HbS和HbA的α链是完全相同的,

贫血

贫血 根据贫血波及的范围和引起的原因不同,可将贫血分为局部性贫血和全身性贫血两种。 一、局部性贫血 局部性贫血指由于局部组织、器官的小动脉发生阻塞或变窄而使供血减少的现象。当供血中断时称为局部性缺血。 (一)、原因 1.动脉痉挛在某些化学物质(如肾上腺素)、外伤、剧痛等作用下,小动脉发生痉挛收缩,使管腔变窄,供血减少,使相应部位发生贫血。 2.动脉受到压迫肿瘤、寄生虫、胸腹水及长期卧压局部动脉,使动脉供血减少,使相应部位发生贫血。 3.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常见原因有血管炎症、血栓等。(二)病理变化 发生贫血时,局部组织、器官因供血减少而致体积缩小,颜色变淡,如皮肤、黏膜等组织呈苍白色,肝呈褐色,肺呈灰白色等。同时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缺氧,局部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减弱,局部温度降低。 (三)对机体的影响

局部贫血对机体的影响依贫血的时间长短、程度,组织器官对贫血的耐受能力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而定。若贫血时间短,侧支循环建立快,贫血组织可迅速恢复正常;若贫血时间长,侧支循环建立较慢,则组织细胞可能由于缺氧而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坏死。一般皮肤、结缔组织等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大,肌肉组织可耐受 3~4h;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很差,缺氧几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二、全身性贫血 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最为重要。贫血常常继发于许多疾病过程中。 (一)类型及病因 按贫血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可分为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四大类。 1.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指各种疾病造成红细胞溶解,在体内破坏速度超过了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血液寄生虫(焦虫等)、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化学药品、有毒植物及代谢性疾病、电离辐射、同体免疫或自身免疫反应等都可造成溶血。 2.失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丢失造成失血性贫血。最常见于各类外伤或肝脾破裂急性出血。另外多见寄生虫病(内寄生虫如钩虫、胃虫、肝片吸虫等,外寄生虫如蜱、吸血虱和某些蚤类等)和出

贫血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贫血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也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如果人体对铁的摄入量不足,便会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使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显着减少,随之红细胞数目就减少。其结果,会使人体内的各细胞、组织供氧不足,将导致缺铁性贫血症。 引起贫血的几个原因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贫血的原因主要是造血的原料缺乏,造血原料主要包括铁、维生素 b12、叶酸、维生素 b6及蛋白质;或是造血工厂本身瘫痪、停产了,如骨髓因感染、中毒、放射线破坏,或被其他细胞如肿瘤细胞占据等;还可能是使工厂机器运转的“润滑剂”不足,也就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因素缺乏,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等。这类贫血中常见的类型有: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 或叶酸缺乏性巨幼红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铅中毒性贫血以及肿瘤引起的贫血等。 2、溶血性贫血 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果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溶血性贫血”,较少见。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每天约有 1%衰老红细胞从血中清除,同时又有相应数量的新生红细胞

从骨髓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红细胞数目的恒定。当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此时虽然骨髓造血增强,但尚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的损耗,这也是引发贫血的原因之一。 3、失血性贫血 顾名思义,这是由于血液丢失过多引起的贫血,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儿童中急性失血少见,多为慢性隐匿性长时间失血。如胃肠道对牛奶过敏、肠道畸形、肠道钩虫病、产伤如头颅血肿、月经过多等可发生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是快速大量出血引起的贫血;慢性失血后贫血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中度出血所致的小细胞性贫血。 贫血的症状 1、一般表现:面色苍白、疲乏、易倦是贫血最常见的症状,贫血严重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低热; 2、心血管系统:活动后心慌、气短最为常见,重度贫血时,即使平静状态也可能有气短甚至端坐呼吸。部分严重贫血患者还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检查时可有轻度怵音,下肢水肿、心电图出现改变。 3、神经系统: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贫血可出现神志模糊或痴呆等症状,小儿贫血时可哭闹不安、躁动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4、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恶心较为常见,溶血性贫血患者可有黄疸和脾脏肿大; 5.泌尿生殖系统: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患者常有多尿、尿比重降低、性欲降低,女性患者常有月经不规则、过多或减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