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新探索(doc 17页)

国有企业改革新探索(doc 17页)
国有企业改革新探索(doc 17页)

重泰模式:国有企业改革新探索

2001-03-15

董志强吴跃建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如何重组资本、人员等要素,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是一项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工作。

目前,国有企业实现资产(含物力资产和人力资产)重组的主要方式有兼并、收购、破产等。但是,这些方式常常以高昂的交易费用为代价--在许多现实的并购案例中,不难找出这些例子,许多并购企业运作状况并不好,比如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旧体制的因循沿袭,重组企业的文化和员工观念的冲突,人员问题难以解决,债务和社会包袱带来的沉重负担,从而,这样的改革常常具有较高的改革成本,尤其是在不具备进行这样的改革的条件下(比如员工观念认识落后、素质低下等情况)。因此,如果寻求到一种低成本、见效快的改革方式,对国企改革将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许多的企业走出了成功的道路,成为改革的范例。重庆泰山电信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泰)就是其中之

一。

重泰在改革中走出了自己的模式,并且这个模式对中国国有企业或许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一、重泰的奇迹

一个在成立时还寂寂无名的企业,拥有300余员工,在一年零九个月后就已经成为知名企业,产值达到4亿多元,产品畅销全国12省市--这就是重泰创造的奇迹。

重泰建立于1998年12月,实际上是一个合作性质的公司。与重泰有密切联系的是重庆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和山东鲁能泰山公司。重庆电线电缆公司本来是一个国有企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曾在短期内成为民营企业,后又成为国有控股企业,企业体制混乱、关系不顺、经营绩效非常的差。近年来,重庆电线电缆公司在外没有市场,在内成本居高不下,又缺乏发展资金,生产近于停滞,大量设备闲置。为了挽救这个企业,1998年重庆市电力局托管了该企业两个车间,并寻求与鲁能泰山合作,成立了重庆泰山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对托管的两个车间进行运作。

重泰成立的第一年(1999年),就创造产值两个亿。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又迈上新台阶。上半年实现产值

1.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销售收入1.46亿元(不含税),比去年同期增长200%;利润643.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6%。公司计划今年创造产值

2.679亿。

重泰在经营上的成功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她解决了300余下岗工人再就业,盘活闲置的近2亿元国有资产存量,并且以每年600万元的托管费稳定了重庆电线电缆厂的2000名职工。现在,重泰立足重庆,已经走向全国12个省,在陕西等省还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销售量在西南同业中排名第一。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重泰走过了由不被认识到被认识、不被了解到被了解、不被接受到点名接受的道路。重泰的卓越成绩受到了各方的关注,不少专家和记者曾到重泰考察,一些海外媒体对他们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也对重泰进行了专访。无一例外地,人们都对重泰现象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考察重泰的诞生历程和改革道路之后。结合重泰改革的历史和制度特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重泰是如何成长的。

二、创意改革

重泰的奇迹是改革的产物。但是重泰的改革与许多国有企

业改革经历并不相同,它所进行的改革是一场非常富有创意的改革。

重泰的成立其实很曲折。在重庆电线电缆公司面临大量的资产浪费时,作为企业主管部门的重庆市电力局试图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尝试了好些改革方案,从国有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再改制成国有控股公司,都未见有良好效果。到1998年,公司到了停产的地步,近两千名员工和大量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人力、资本的双重浪费。重庆电线电缆公司似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有人开始提出破产的想法,建议先让其破产,再重新再造企业。宣告破产再造企业固然是可行方法之一,但是,这个方案的实施无疑会带来巨大的改革成本。怎样寻求一条低成本的改革道路?电力局的叶局长想到了与知名企业进行合作。

在合作对象上,电力局选定了鲁能泰山,因为鲁能泰山与重庆电线电缆具有优势互补的特征。鲁能泰山有优秀的品牌、市场商誉、过硬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实力、比较先进的管理,而这些恰恰是重庆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所缺乏的;但是后者也有自身的优势,就是有近两个亿的固定资产设备以及一批技术人员和工人,只不过他们都处于闲置状态。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走向合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赢利!鲁能泰山并不愿与重庆电线电缆公司进行合作,它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重庆电线电缆公司虽然有两亿资产,但相当一部分是不良资产,没有太多的经营价值;二是重庆电线电缆公司已是一个特困企业,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合作经营,比如其员工安置、公司管理等都麻烦重重,而且跟特困企业打交道本身也意味着较大的风险,因此鲁能泰山难以建立对重庆电线电缆的信任。于是,合作之事因为没有双方可接受的方式而搁置下来。

重庆电力局叶局长并没因此而罢休。怎样实现两家企业的合作?叶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他并没有想到什么先进的理论和模式,他的认识很朴实:首先,不良资产和优良资产都处于闲置状态,这种长期的闲置所需付出的成本是高昂的,与其让不良资产拖死优良资产,不如将优良资产剥离出来重组盘活。叶后来对他的想法这样比喻:"假如你有一筐西红柿,有些已经烂掉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好的西红柿捡出来尽快卖掉,或许还可以卖个好价钱呢;如果你要将烂西红柿与好西红柿搭售,恐怕一个也卖不出去,最后全都烂掉。"其次,信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既然信任

问题无从解决而导致鲁能泰山不愿与重庆电线电缆公司合作,那么就由电力局托管重庆电线电缆公司,以电力局的良好声誉作为信誉保证。基于这样的考虑,电力局将重庆电线电缆公司两个绩优资产车间进行

了托管,以此与鲁能泰山进行合作。由于也考虑到合作当中难免会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双方企业可能在制度和文化上发生冲突,甚至以前的一些不良因素也可能沉淀下来。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合作双方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即"重泰")来进行运作。

1998年11月,重庆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与重庆电力局签定托管协议,将其三个资产设备较好的车间交由重庆电力局托管。重庆电力局随即与鲁能泰山签定合作协议,成立重泰公司来对托管资产进行运作。重泰公司承担每年的托管费600万元(2000年升至630万),支付给重庆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说重泰的成立是独特和富有创意的改革的成果,原因在于,无论是这里的托管还是合作,在国内都未曾有如此操作的先例。就托管而言,从法律的角度,一般只有政府和金融企业才有托管一说;从行政角度,企业的托管也有很多的实践。但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学者)认为,重泰每年

600万元给重庆电线电缆公司,使得这种情况更象租赁而不是托管。但另一些学者则提出重泰的这种托管,是经营性托管,是托管的一种新类型。

理论总是为解释现实而存在或被创新的。重泰的改革方式是经营性托管,但说是托管的新类型恐怕不当,因为早在美国19世纪下叶,一些企业就进行了经营性托管组建托拉斯。重泰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是部分的经营性托管,即将一部分优良资产剥离出来进行托管,这在以前的托管中是没有的,其理论依据则是电力局叶局长的"西红柿理论",托管的目的只在盘活国有资产,而不是寻求垄断--虽然,与此同时鲁能泰山的确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而且,经营性托管就合作而言,国内企业鲜有类似重泰的这种不发生产权关系的合作。当然,这并非没有理论依据--不少外国企业在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时都不愿发生产权关系,中外合作企业法就是这一方面的法律规范,在这里,重泰实际上是把中外合作的方式搬到了国内企业的合作上来。

重泰的这套操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它降低了改革的成本,加快了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三、管理再造

企业间的托管与合作只是为重泰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制度条件。一个企业的真正发展还需要改革内部管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结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能力。管理本身就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重泰在建立之初便彻底再造了自己的管理--它之所以能够彻底再造,与合作双方成立新公司来进行运作有关,试想,如果不是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它的管理容易再造吗?毕竟,白纸好画图。

重泰的管理很有特色,它奉行一种"简约管理"的思想。在许多的企业,人员复杂,部门大而全、小而全,但重泰与众不同,它的部门没有太多地细分,每一个员工可能都是多面手,有时在别的企业需要3、4个人干的工作,重泰只需要一个人。作为一个年产值逾4亿的公司,却只有300余员工,其中全部的管理人员仅有19人,不能不说是令人惊奇的事--这就是简约管理的效力。由于内部管理的得力,整个企业才真正做到了轻装上阵。

重泰很重视制度的建设,迄今公司运行仅一年多,但是在强化财务管理、降低成本、物流管理、生产管理、质量控

制、销售、形象宣传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且见效显著。公司也在完善制度方面作出了努力,出台了《公司各部门职能》,为促进公司的法治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过,与其奉行的简约管理相应,重泰对

"制度"的供给很少,它的制度就是为解决问题的,它只供给重要而关键的基本性制度。制度供给少即意味着制定和维护制度的成本小了,另外人们的活动空间也大了。这对管理也许很有用,因为员工的行为更不易被僵化的制度所束缚。在重泰,任何一个管理人员和工人都有权在自己的职责权利范围内决定经营和有关事宜而不必请示,当然为了制约权力的滥用,公司规定上级对下级具有否定权。重泰的制度少,但执行却相当严格。制度的严格执行保证了制度的权威,也保证了公司的政令通畅。

重泰的分配制度并没有赶上时髦,但是它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按照重庆市府对企业家的奖励的规定,重泰总经理陈其可以从1999年利润中提取43.8万作为对自己的奖励。但他最后只拿了 1.2万。公司对生产工人采用计件工资,多劳即多得。对管理人员的工资则视所在部门效益而定,但工资一般不超过工人平均工资的两倍。适当但不夸大的收入差距避免了平均主义保证了效率,也防止了不公平情绪。

领导的个人魅力和企业的观念也对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公司的领导层都很年轻,清一色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思路开阔,富有魄力,而且能够互相支持积极协作,总经理陈其更是具有其个人的魅力。勤奋的领导带动了全部的勤奋的员工。当经理和员工同甘共苦的时候,员工也就真正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把企业的利益置于一个很高的位置加以考虑。曾经一名员工工作中不慎被工件砸伤脚,陈总经理亲自将其送至医院包扎,然后令其回家休息,但这名员工坚决不干:"公司马上要交货,我必须把工作干完,不能因一点小伤耽误公司的事情!"

四、重泰模式

纵观重泰公司的改革,我们发现,还没有一个企业在此之前走过相同的道路。《重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课题组对重泰进行案例分析时,用"重泰模式"来对重泰改革和重泰现象进行归纳。

就合作的性质而言,有人认为重泰每年给重庆电线电缆公司600万,又使用重庆电线电缆公司的固定资产,因此具有租赁的性质,或者实际上就是租赁。但课题组不这样认

为,他们指出,首先这600万在合同中是以托管费形式出现的,而且对这

600万的用途也未予以注明;其次,这600万在重泰是被计入成本,而不是从利润中提取的。第三,重泰使用的不仅包括重庆电线电缆公司的设备,也包括技术和人员。所以,合作的性质仍然是托管。

但是,重泰的合作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托管?就目前全国进行有托管尝试的地区而言,托管大概有5种模式:(1)广发源模式。该模式把托管当作一种投资银行业务;(2)海南模式。把托管作为新型的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方式;(3)黑龙江模式。把托管作为"能人救厂"的方式;(4)江西模式。把托管作为"企业兼并"的一种过渡性方式;(5)中现模式。重泰的做法似乎不能归于上述任何一种模式,课题组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托管的第六种模式--即托管作为盘活国有资产以及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的方式,称作重泰模式。就合作双方来看,鲁能泰山是为了实现低成本扩张,通过合作它可以占领西部市场而不必做太大的投入,且利用现有资产的发展速度来得很快,倘若要在西部新开办一家企业,做固定资产投资将面临更长的周期和风险;作为重庆电力局,则希望盘活闲置的资产,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增加就业和产值。因此他们之间的托管与合

作目的在于经营。因此重泰模式涉及的托管视为经营性托管。在某种程度上,这与承包性托管有相似之处,但两者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承包性托管是风险不对称的(即只包盈不包亏),经营性租赁具有风险。比如重泰,即使亏损,它也得向重庆电线电缆公司支付

600万元。

重泰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部分托管。被托管企业剥离一部分优良资产交由托管企业托管;(2)跨地区联合托管;(3)托管主体双方优势互补;(4)由一个新开办企业来进行托管资产的运作。

由以上特点形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部分托管,由于托管方不负担被托管方的债务,因此有利于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使企业轻装上阵。以前的托管,都是全部托管,很少有部分托管。全部托管常常使托管企业承担了被托管企业的债务和社会负担,从而带来很大的经营压力。许多全部托管的企业之所以不成功就是这个原因。而采用部分托管,被托管企业仍然独立存在,承担债务和社会负担。其绩优资产被托管经营,而托管方则给予被托管方一定的经济补偿,于双方都是有利的。更重

要的是,托管企业能够轻装上阵,赢利能力增加,对双方的利益都是很大的促进。

(2)跨地区联合方式的托管,扩大了企业合作范围。跨地区联合方式的托管具有一些同一个地区托管不具有的作用。比如在共同促进市场开发方面的作用;不同地区在观念上的互补和影响,相互的学习也许可以使公司治理得更好。另外,不同地区常常存在经济差距,这在管理水平、技术、观念等也会表现出来,既有利于经济带动也有利于创新活动。同一地区要达到这一点常常很难。

(3)优势互补的托管有利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重泰模式是典型的优势互补。一方有设备、熟练工人,一方有品牌、技术、资金。重泰建立1年多即产品畅销12个省,于鲁能泰山的品牌有很强的关系。但是可以设想,如果重泰不利用鲁能泰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要花的成本将何其之大?不仅包括为此的广告宣传和市场增进费用,也包括建立品牌阶段的销售收入减少量。优势互补,即生产要素的互补结合,可以使资源达到更优的配置和利用,是一条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优势互补的原理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不仅差的企业可以

托管,即使不算太差的企业也可以托管,只要存在与它优势互补的企业。

(4)由一个新的企业来运作,有利于摆脱托管双方既存的制度约束。彻底再造企业的管理。重泰成功的一个条件就是,它利用一个新公司来运作托管资产,避免了许多潜在的麻烦。在重泰的领导人中,没有一个是来自受托管企业,全部是从企业外部进来的。这样,该企业可以很容易的再造自己的管理。事实上,如我们前面所讲,也是这样。为什么前些年和近几年并购、托管的企业总是矛盾重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并购或托管企业中,来自双方企业的体制、文化、观念、关系与集团势力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而这些影响也许是致命的,谁说洛伦兹效应不会在管理领域存在?

(5)与其他产权改革为目的的改革相比较,经营性托管的改革成本可能更低。产权改革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标。国有企业改革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应该是改善国有企业绩效,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手段并不限于产权改革一途。早在1994年,关于国企改革是否以产权改革为先,曾在林毅夫和张维迎之间爆发一场争论。我们认为,产权改革固然重要,但是如果

产权改革的成本太高,那种改革可能也是不值得的。一个企业选择产权改革的时机是重要的,比如在人力资产结构跟不上产权改革的进度的时候,人力资产就会制约产权改革的成功。在尚不适合产权改革的企业,寻求另外的低成本改革道路就具有重要意义。经营性托管,实际上不改变现有产权结构,减小了改革的摩擦力,从而降低了改革的成本,但资产也可以被有效盘活。重庆

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不是没有进行产权改革或资产重组,它由厂成为公司,由国营到民营到国有控股,所有的"药"都吃了,现在事实证明,进行经营性托管是一条现实的好路子。

重泰的实践证明,重泰模式有利于(1)实现低成本扩张。这种低成本,包括制度的成本(制度的建立、运行、改革的阻力、摩擦)和引致成本(广告、宣传、管理费用等);(2)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益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正是由于部分托管,全新的公司再造,使得企业轻装上阵,运作良好;(3)加快企业发展速度。鲁能泰山的品牌使重泰迅速扩大市场;双方的技术结合促进了重泰新产品开发;(4)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基本的制度保证。重泰的内部管理不错,但是如果没有部分经营性托管以及成立新公司来运作,管理体制可能会仍然限于混乱;(5)盘活

国有资产存量,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6)促进雇佣和就业,以及税收,为重泰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借鉴意义重泰模式不仅是重泰的成功,它可能也可以作为其他国有企业改革、盘活国有资产的一种可资借鉴的方式。

作为企业间的一种经营性托管,它与政府主导或中介机构托管相比较,有自身的优势。经营性托管直接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又防止了政府过多地介入到经济中去。这种托管是一种企业行为,因此比政府托管将更具活力。在重泰模式里,电力局实际上只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当然不否认其重要性,因为中国经济有依赖政府的特征),更多的是两个企业的利益驱动。许多寻求资产重组,但又不愿改变产权结构的企业,可以采用经营性托管。

在有些国有企业,转制成本很高,或者一些改制后但一些非产权因素尚不能跟上的国有企业,也可以考虑寻找优势互补企业进行托管。比如,人力资产知识结构是转制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人力资本知识结构不能适应转制后的要求,那么转制就会失败(不少的案例证明了这点,有关的理论则可参见王辉,1998),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虑托管

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过渡方式。

就实质而言,重泰模式不是产权改革,它仅仅是资产重组的一种方式。但是这并没有否认产权改革的重要性。重泰模式中两家合作企业的产权是明晰的,在重泰公司中各占的资产比例也是明确的。经营性托管实际上是一种不以产权变更为条件的交易。这种交易可以使双方获得利益。比如一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后,可能由于很多超产权因素(管理、技术等)的作用使企业得不到发展,那么企业可以尝试寻求在管理、技术方面更强劲的公司托管,只要确定了利润分配方式及资产增值部分的分配问题,运作就比较容易。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1001班徐香100204136 [摘要]:本文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出发,体会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路以来的艰辛历程,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通过其发展过程的对比发现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的弊端,希望有才之士可以找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制衡关系的象征。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国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甚大,又占据着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其地位十分的重要。1979年以来,经过放权让利、推行承包制和股份制试点等改革措施,曾取得了某些成就,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没有企业创新,改革的成效也不明显。(一)国有企业改革推进 (一)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3)。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无独立性,完全受国家的计划控制,致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建设,但是总的来说这种企业制度缺乏效率。由于缺乏激励和动力,信息传递又是低质量高成本,以及预约约束软化,结过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国民经济停滞不前。针对这样诸多的弊端,国有企业从放权让利着手开始改革。所谓“放权”,就是主管政府部门向所管企业下方部分权力,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所谓“让利”,就是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1979 年7 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后, 国有企业实行了固定利润上交任务、超额利润留归企业的改革试验, 企业内部实行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增强企业的活力 (二)利税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83-1985)。从1983至1986年, 先后进行了两步“利改税”改革,“利改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难题, 企业的经营效益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企业改革需要一种新的选择。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和政府间的利益关系,重点是“利改税”和“拨改贷”,目的是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所谓“利改税”就是国有企业将原来的上缴利润的形式改为缴税的形式;所谓“拨改贷”就是企业资金来源由原来的财政无偿拨付改为向银行贷款。 (三)基于“两权”分离理论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阶段(1985-1992)。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围绕此目标,试图以此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和促进国有企业向市场主体的转变。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至今)。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随后国家出台《公司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行“万千百十,转机建制”规划,贯彻“抓大放小”方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一步步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体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下面我们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过程深刻体会国有企业改革在我国推进的艰辛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3个阶段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本文通过透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1978~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有企业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 (2017年2月23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冀发〔2015〕21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切实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突出问题导向,分类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把握好改革的次序、节奏、力度,确保扎实进行、务效。 到2020年,全市国有企业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市情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全部完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优胜劣汰、经营自主灵活、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与改革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意义 内容提要: 1、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既需要探索和解决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也需要配套改革措施和法律法规建设及时跟上,因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目标和长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还要研究提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规范的标准,明确分阶段的具体目标,有计划地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进行下去。 3、打好当前“三年两个大多数”的攻坚战,有利于澄清模糊认识,坚定信心;有利于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引言 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把握好长远目标和阶段攻坚的关系”。这一指示,对于我们努力完成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攻坚任务,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困难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需要进行许多探索。比如,如何才能在保持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何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健全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使其得到有效使用,实现保值增值,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又需要积累实践经验。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难度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有者(投资者)主体的多元化,就没有真正规范化的公司。我国的《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但是同时也规定了只有个别特定行业和生产特殊产品的企业才可以成立国有独资公司。从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国有企业虽然改组成了国有独资公司,但这些公司却很难实现政企分开,很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这说明,在国

【财政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财政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 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的指导意见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广大职工付出了不懈努力,成就是突出的。但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面向未来,国有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做强做

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摘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历来备受瞩目。我们要正确地分析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状况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1 引言 1978午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械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和南充钢厂6户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由此启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走过34年的历程,在各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中、在各种改革举措探索中前行。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倒在改革的路上,但毕竟也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突出重围”,开始步入市场经济之路。今天的国有企业已经不同于往昔的国有企业,这种变化使我们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一些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2 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状况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国有企业能否增强活力,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企业经营机制健全了,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才会发生根本好转。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历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1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000年以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从来没有超过1000亿元。到了2000年,3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结束,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上升到2390亿元,2002年是2630亿元,2003年达到4951.2亿元。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2.2 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的亏损补贴曾经是我国财政的一个大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财政收入中,对亏损的国有企的补贴首经达到了20%,即五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02025747.html,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作者: 来源:《市场观察》2015年第09期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广大职工付出了不懈努力,成就是突出的。但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面向未来,国有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概要:“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 力和带动力的力量之源。”国有企业是国家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是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化生产的需要,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的富强和人名生活的富裕。 (一)国有企业的形成和重要性 1.国有企业的形成 14世纪航海运动的兴起,揭开了世界一体化的序幕,同时,也使资本主义迅速在全球开始扩张。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资本高度集中,从而一系列企业应运而生。从历史上看,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才发展起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从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 从理论上讲,判定一个企业的所有制属性,其基本依据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生产资料主体的性质。严格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就是运用国有资产为生产资料从事商品经营和生产 但是人们对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国有企业的标准也大不相同。因此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我国国有企业与世界均不相同。 追溯我国国有企业产生历史,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建国前存在与革命根据地的国营企业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江西苏区和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就兴办了一些国营企业,他们为战争提供了军需品和日用品,分布在战争环境的农村,比较分散。企业的发展与同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根据地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规模小,所占比重有限,而且主要属性用于军需和日用,但却是我国最早的国有企业,他们为行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早期的管理骨干,保证了后来对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本企业的顺利接受。 (二)由国家接管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在旧中国,由于旧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国家不仅遭受到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而企业遭到他们的经济侵略。他们在中国开资办厂,掠夺资源,压榨人民,积累了巨额财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采取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接管方针,把它们转变成中国的国有企业。 (三)由国家没收的旧政府和官僚资本 这一部分在旧中国的经济占很大比重。主要由国民党政府的“资源委员会”掌控。到1949年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已经拥有全国电力的85%,钢产量的97%,棉纱产量的53%,国家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 旧中国民族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家对其改造使之变成社会主义的企业。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基本上使公私合营改造成为国有企业。到1966年,国家停止向资本家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本文根据当前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发展方向,对其改革思路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一、现状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股份改革制,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创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市场的改革目标的确立,发展壮大了现有国有企业规模,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民企与国企之间的竞争,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适应当前社会潮流,为国家的繁荣与壮大发挥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专家认为:当前国企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二、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有经济怎样进行战线收缩 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关注国企改革的退出。当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

(2)国企活力的来源是什么 国有企业现在的动力在哪里?现在很多国企员工的动力性不够,做事拖拉,动作缓慢,相互埋怨,效率低下,拥有很多高级人才,却无法高效地使用。 (3)政企、政资分得不够 政府具有双重职能――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往往出现以现在管理权取代资产所有权、以行政隶属关系取代产权关系的现象,由于政府部门的某些干预,企业在一些决策上,决策内容还带有政府经济色彩,无法按照真正的市场经济规律做出应有的决定。 而且国企老总大多出自官员,大多习惯于按行政管理方式运作企业,而不是按商业效率方式进行企业管理。 (4)民企竞争激烈 近年来,国家不断地给予民营企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资产逐渐壮大,管理模式逐渐创新规范,很多民企也策划上市,民企迅速进入到国家各个行业,民企逐渐对国企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在某些领域,民企甚至已经超越了国企。 三、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市考察调研国企时说,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这表明资本市场稳定后,中国将不失时机地揭开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大幕。" 国资委2015年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2015年09月14日来源:新华网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广大职工付出了不懈努力,成就是突出的。但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面向未来,国有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此,

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接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牵动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在全球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中,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在近年来更是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仅因为它们关系着我国经济实力,更在于它们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稳定。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国企改革具体进程 三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9月,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1984年10月至1991 年底,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阶段;1992 年至1997 年,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阶段;1997 年至2002 年,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改革阶段;从2003 年至今,以股份制为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形式的改革阶段。 1) 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中国国有企业演化到20世纪70年代,已充分暴露出其缺陷,本应归企业行使的各项权利被高度集中在各级政府手中,企业成为行政的附属物,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由此进人第一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但是这一阶段改革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具有较大局限性。

2) 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放权让利的改革,国有企业活力有了一定的增强。由于许多扩权措施没有落实,特别是由于这些改革本身的局限性,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没有真正活起来。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又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这一阶段是力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多种激励机制,探索自主性国企改革模式,但是并没有摆脱国有企业困境。 3)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阶段: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又一次使全党解放了思想,并变为全党的意志。在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将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提出了法人财产权的概念,要求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这是对两权分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同时,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即“抓大放小”。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放小”被简单地认为是“一卖了之”和“全面退出”,到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市、县已经几乎没有国有企业了。 4) 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改革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提出

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和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概括起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国已有5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48%进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有些还实现了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促进了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在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对减轻企业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决定设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使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由出资人依法推进,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在推动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建立、完善法规规章、加强业绩考核、规范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健全治理结构、加快结构调整、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是国有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国有企业户数不断减少,但资产总量和实现利润大幅度增加。1998年到2004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3.8万户,减少了42%;国有资产总额从13.5万亿元增加到22.3万亿元,增长了65.5%;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9.33万亿元,增长了79.1%;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7525.4亿元,增长了34.2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1998年至2005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到18家,其中内地的15家企业全都是国有企业。上海宝钢集团由2004年的第372位上升到第309位,成为我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第一家连续两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南方电网、一汽集团等两家中央企业首次进入2005年度世界500强。 国有大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电信TD-SCDMA技术已成为3G 的国际标准。四家大型中央冶金企业连铸比达到97%。国资委直接监管的169家中央企业中,共有技术研究院、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476家。2002年至2004年,中央企业共获得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646项,投产的新产品22943个,采用新工艺17204项,实现重大工艺改进7427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4年共申请专利989项,平均每天2.7项;获得授权专利760项,平均每天2.1项。上海宝钢目前累计获专利授

国有企业改革在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在深化 2014.02.01 10:00 来源:《求是》期号:2014/03 作者:黄淑和 字号:【大中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国资委要以此为基本遵循,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科学判断:“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 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制约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因素充分显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企业内部因素。相当一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缓慢,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企业经营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二是历史包袱。国有企业还有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普遍存在着企业办社会问题。三是外部环境。外部配套改革还不到位,对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新年伊始,国资委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了深入研究,正在抓紧研究、修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组建或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落实措施可以详实具体,但三个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 一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将于9月13日(周日)晚18时发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上午10时举行吹风会,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喜武、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介绍《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 国企改革五大问题呈现新共识 对于市场关注的国企改革问题,如今业界基本形成了以下五大共识。 一是国企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仍然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国企改革的目标还是很清楚的,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方向的前提下来推进。过去大家争论很多的国企先做大还是先做强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应该说现在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做强、做优,然后是做大,然后是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以及抗风险能力。这四个“力”实际上是国企改革下一步非常重要的目标。 二是国企分类问题。分类问题过去也是长期困扰国企改革的问题。我国有15万家国有企业,类型多样,既有公益性的,也有市场化程度很高的。 对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当前也逐步形成共识。第一类是借鉴OECD(即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 ,经合组织)的经验,叫商业性国企,这类企业要推进股份制改造,包括整体上市。第二类是公益性的国企,这类企业要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的方式,提高效率。第三类是自然垄断型国企,这类企业改革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 三是国有资本管理体制问题。这是前一段时间争议最大的地方,最近越来越形成共识了,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浅谈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 供稿人规划设计部张淑华 我国国企改革的历程,是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国企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向纵深发展的过程,是与整个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过程相匹配、相适应,彼此互动的。 按照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计划经济下的改革。它是计划经济体制内部放权让利的改革,重点是调整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关系。 这一阶段的改革,可以说是“定性质”或“定身份”的改革,即最终明确国有企业是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由此才决定了政企分开,国有企业摆脱政府的集权式管理成为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只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单位,人财物、产供销,都受到政府指令性计划的支配。企业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也不允许从事真正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搞活企业,政府就要放松对企业的管制,从向企业放权让利开始做起。整个经济体制,从否定商品经济,到允许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再到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再到确认商品经济不可逾越,我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

至最终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回顾这一过程,可以清楚的看到,国有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身份或性质的确认,在整个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意义。 第二个阶段则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改革。在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的目标模式,根本目的是使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的细胞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中心是国有企业的普遍股份制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可以说是“定形式”“定产权”的改革。一方面是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探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关系的大调整;另一方面就是企业组织形式的探索,其核心是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模式的企业公司化改制。这两个方面形式的改革,集中在一起,就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新型产权关系及形式的形成。 国有企业第二阶段改革的突出标志之一是所有制关系的大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点,集中表现为所有制关系、结构、实现形式等方面的改革。这种所有制关系的大调整,其结果是构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系列组织和制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推行股份制为主,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重新确立国有经济的战略地位及进行结构调整;国有资产出资人地位的确立及其监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的再认识

国资委:用两年时间压缩煤炭钢铁10%产能 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今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重组这项工作,成熟一户推进一户。 据张喜武介绍,自去年8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引发以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13项改革文件已经出台,9项文件正在履行程序,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确立,85家中央企业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此外,2015年完成了6对12户中央企业重组,推动了三家电信企业组建铁塔公司,企业的重组整合有序推进。 谈及今年如何推进中央企业重组这项工作时,张喜武表示,要把握四个方面原则:一是从方向看,要坚持服务于国家的战略,更好的发挥中央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作用。二是从布局看,要立足于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调整大局,坚决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三是从效果看,要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中央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四是从方式看,由企业为主,按照市场化方式规范,充分尊重企业的意愿,坚决杜绝搞“拉郎配”,成熟一户推进一户。 李克强总理在5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坚决打好打赢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攻坚战。对此,张喜武认为,为中央企业“瘦体健身”可以从五方面进行。一是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二是压缩管理层级,精简机构人员。三是整合集中资源,做强做优主业。四是以创新促健体,发展新经济。五是推进降本增效,提高运营效率。 而在谈及如何处置“僵尸企业”问题时,张喜武表示,初步考虑用三年时间完成处置345户“僵尸企业”的任务。煤炭和钢铁的产量也想用两年的时间压缩产能10%。 华泰证券(16.520, 0.03, 0.18%)研究所分析师宋雪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去产能已进入长周期拐点,需求量均已达到峰值水平。随着稳增长的刺激告一段落,预计在今年下半年,钢铁、煤炭行业产能将会大幅回落,去产能效果也将集中体现在今年下半年。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的再认识 近年来,国有企业对高管的监控不到位、高管薪酬过高、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运营效率仍有较大空间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及广泛关注。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力图将国有企业改革引向深水区。现实中,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仍面临以下诸多难点,需要系统解决。 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 1、有效管控与适度放权较难把控。国有企业是属于全民的,因此有出资人代表予以监管是必须的。而国有企业处于市场之中,又必须有一定灵活性。“管”与“放”之间本来就是一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好典型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好典型 青岛港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是一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迅速壮大、科学发展的国有大企业。全港两万多职工在常德传同志带领下,坚持国有企业性质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实现了港口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上缴国家的利税越来越多,企业的实力越来越强,职工的收入越来越高,港口的环境越来越美,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好典型。 科学发展,是搞好国企的必由之路。多年来,青岛港不仅高度重视港口发展战略、港口吞吐量和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而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指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港口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今天的青岛港,空中不见黑烟尘,地上不见沙尘土,水中不见漂浮物,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实现了人与自然、生产与环境、港口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优势所在,也是搞好国企改革的强大力量源泉和深厚群众基础。青岛港把造福职工、民主管理、建设和谐港口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方针。改革中不让一个职工下岗,不把一个职工推向社会;工作出色的农民工不仅可以转为合同制,而且家属也被安置到港口工作;数千名离退休职工受到关心和优待;每年召开两次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形成了二十条民主管理的渠道,广大职工在青岛港有家可当、有主可作。有了主人翁的意识,自然就会有主人翁的作为。 工人阶级是企业的主人,也必然是自主创新的主力。青岛港的广大职工自主研制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流程,编制电脑软件,推进港口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企业鼓励职工练绝活,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涌现了许振超、孙波等一大批“品牌工人”,工人阶级大步向科学技术迈进,企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最能凝聚人心的。“尽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是青岛港广大职工强烈的使命意识。“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是代代相传的青岛港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染熏陶下,青岛港形成了一种珍惜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