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化传承

蒙古族文化传承
蒙古族文化传承

蒙古族文化传承

此调查报告为《蒙古族文化传承——通辽市两所蒙古族学校“特色课堂”调查报高》。主要调查的地点为通辽市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扎鲁特旗蒙古族实验小学。

内容以前言、主体、总结及附录组成。前言介绍了调查报告、选题来源、调查方法和为了使广大学生接受更多的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民俗文化教育,使他们对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有更深的了解,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让学生收到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于2014年开始策划、2015年专门搜集有关科尔沁民族生产生活实物资料、2016年9月建立了《科尔沁文化教育文库》到现在已有了4年的历史。

搜集的资料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将《科尔沁文化教育文库》归类为三大部分由学校校蒙语部宝山老师负责。学校《特色课堂》内容分为两大章,第一章为《讲解-科尔沁文化教育文库》,第二章为《了解-家乡风土之美》。

第一章从《科尔沁蒙古族游牧文化》、《科尔沁蒙古族农业文化》及《上世纪60、70年代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生活》。第二章从《科尔沁左翼后期地理文化》、《家乡风土文化之美及景点》来向广大学生传授民族民俗的教育。

扎鲁特旗蒙古族实验小学于2007年提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创建以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为主的“954321+N”办学工程。自2007年到如今已有了 13年的历史。

其“954321+N”中的9为《特色课堂》是从马头琴、乌力格尔好来宝、科尔沁民歌、蒙古族长调、扎鲁特旗版画、蒙古族象棋、蒙古族舞蹈、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博克等九个不同的方向来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该校《特色课堂》有着强大的教师团队,教马头琴的雪梅老师、教乌力格尔好来宝的包曙光老师、教扎鲁特旗版画的吉日木图老师都曾带领学生参加比赛获得了众多的荣誉。

总结部分主要讲述的是甘旗卡第一中学和扎鲁特旗蒙古族实验小学“特色课堂”所存在相关点及历史意义。附录内容为调查时拍的照片及相关材料。

蒙古族原始祭祀 - 社科网-社科网

蒙古族原始祭祀 全福 (内蒙古大学 蒙古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摘要:本文引用《蒙古秘史》等多种文献记载,分析 、探寻出蒙古族原始祭祀仪式的初形——舞祭和主格黎祭。随着蒙古社会的演进,虽然产生过诸如“七宝”、“八珍”祭等名目繁多的祭祀仪式,但是根据蒙古族先民的文化心理发展轨迹,其原初的祭祀形态,只有舞祭和主格黎祭两种。 关键词:蒙古族;原始;祭祀 中图分类号码:B929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索蒙古人最初的信仰和祭祀仪式的原形。实际上,传承到我们时代的诸多形式的祭祀习俗,就是古代祭祀的发展或遗存罢了。我们的目的是将以溯源的方法来论证蒙古族先民们的祭祀仪式的原始形态。 由“畏惧”意识萌生崇拜 ,为了表示崇拜的心情,便产生了某一种形式(视觉感知形态)的祭祀仪式。祭祀,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延续着,从原始简单的形式发展成愈加神秘、复杂化了。虽然如此,我们也能从祭献的饮食、物品的演变中,可以探寻出它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来。 一、舞祭 踏歌(debseku,蒙古语,原意为跺脚、踏步和投足)——意为“跳舞”的古代蒙古语。“踏歌祭”,是指“舞祭”。原始各部落为了庆贺狩猎、征战的胜利或为了驱逐灾难,聚集在某一个指定的地方,大家“围绕篷松树”欢呼踏歌,以娱悦天父、地母 、山水守护神及先祖,祈求护佑或表示谢恩。这样的实例,在《蒙古秘史》中多处可见。 1. 第57节中称:“所有的蒙古泰亦赤兀惕族人就在斡难河豁儿豁纳黑——主不儿地方聚会,奉忽图刺为可汗。蒙古人快活跳跃,筵宴享乐。推戴了忽图刺为可汗之后,他们踊跃起来,把豁儿豁纳黑山翼一棵枝叶繁茂大树周围附近地方都蹈踏成了到肋骨的路沟,没膝盖的尘埃了”; 2. 第117节记载道:铁木真、札木合二人欲结为安答,尊先世祖训,互赠信物,“在豁儿豁纳黑山翼,忽勒答儿山崖前面,一颗技叶茂盛的大树那里,彼此称为‘安答’,互相友爱,大开筵会,一起享乐,夜间共被而眠”; 3. 第201节中,成吉思汗灭乃蛮、蔑儿乞惕后,札木合被其随从俘获,送至成吉思汗处。成吉思汗提出与其重归于好,札木合拒绝,并再次提叙第117节所述在豁儿豁纳黑篷松树下结为安答一事; 4. 第206节中,成吉思汗对木合黎说:“我们在豁儿豁纳黑——主不儿枝叶繁茂的大树下,忽图剌汗欢跃的地方住下的时候,因为上天指示给你木合黎的言语和示启,我想起你父亲古温豁阿,就在那里和你木合黎深谈”。有趣的是,此处,又重提了第57节所述的“忽图剌汗欢跃的大篷松树”这一专有名词。 此外,《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成吉思汗祭奠》等书中也有关于“土剌河的欢跃篷松树”之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文化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没有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民族。 正文: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 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 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现在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

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 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了。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 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 (用 2.5 米长的柳条 交叉编结而成)架好, 再架上顶部的“乌尼” (长约3 . 2 米的柳条 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

蒙古族节日文化

蒙古族节日文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蒙古族节日文化 春节是蒙古族传统的年节性大节。主要由祭火、除夕、初一等连续性节日组成,往往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新年的整个正月,因而过年是一个综合性节日。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

蒙古族饮食文化及图案

蒙古族饮食文化 一、蒙古奶茶器具 民以食为天。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因此在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中,制作奶茶的器具是重要的文化之一(图1-图3)。 图1 图2

图3 二、饮食器具 饮食器具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牧人的饮食器具具有自己的特征。游牧民族的饮食器具很有特色。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食品结构,而蒙古民族制作的奶制品又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易腐型与久贮型,奶制品需加工才能贮存,因此所需要的饮食器具的容积较大。蒙古人的饮食器具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游牧民族经常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器具需经久耐用,蒙古民族喜欢铜制品和皮制品。他们往往就地取材,如用木碗及动物之胃。当精致的银碗、银杯与粗糙、简单的皮囊并存于同一民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可以窥探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饮食器具可从材料上分类,也可从作用上分,现按后一种分法。餐具蒙古民族餐具多以木制。 (图4-图7) 图4

蒙元文化简介

核心提示: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蒙元文化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是成吉思汗在他统一蒙古语族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同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杰出代表的蒙元帝国在13至14世纪的辉煌,不仅实现了中国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也打通了自唐末以来东西方300多年没有沟通的屏障,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它涵盖了蒙古族的起源、萨满教和喇嘛教文化、蒙医传统疗法、祭祀文化、蒙古包文化、蒙古族传 统礼仪、饮食、服饰、民间艺术及娱乐游戏等文化。 蒙古族图形美学探议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蒙古人自古生活在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草原文化。蒙古族的传统图形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精神面貌都与蒙古族传统图形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蒙古族是一个漂泊的民族,漂泊在草原上,漂泊在她的历史之中。我们要了解蒙古族的艺术,必须洞悉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漂泊的风俗情况。传统图形是历史遗产、是历史的积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情况的产物。只有从历史和风俗的信息里才可以找到丹纳所说的“最后的解释”。只要翻看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时代,就可看到某种艺术风格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是同时出现、同时灭亡的。蒙古族传统图形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样也符合这一艺术发展规律。蒙古族传统图形源于漂泊的生活,它以一种“漂泊的文明”的态势展现和延伸在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 在蒙古族漂泊的生活中,“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同蒙古族的宇宙观、思想 意识、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圆”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深深地植入整个民族的血脉当中,因而“圆”的形态出现在蒙古民族衣食住行的每一个领域。柏拉图说:“创世者在一个球形的方式中创造了世界,球形(即圆形)的外形是所有外形中最完美的”①。另外,古希腊比达哥拉斯派也曾明确指出在一切立体图性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②。原始人在蒙昧阶段对浩瀚如烟的宇宙充满着无穷的幻想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惟妙惟肖的蒙古族剪纸文化我国许多民族都有着剪纸这项民间艺术,而蒙古族的剪纸艺术却应用广泛,其历史却可以追寻到北魏时期,在这样代代相传的千古遗风中,使得剪纸艺术更加的贴近生活。 剪纸是蒙古族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而学术界观点是远古时代。他们认为那时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种完善的远古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雕、匈奴与东胡铜器等都有所体现。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民间艺术。 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无论从信仰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民间剪纸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 蒙古族剪皮艺术最常被用来装饰马鞍及鞍垫,多用皮剪成鸟、盘肠、回纹、交叉图案等纹样贴绣缝缀于马鞍上,既醒目大方又富有装饰感。剪皮贴花还多用于民间流行的盛乳

革囊等生活用品上,或摔跤服等服饰上。 在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刺绣中,有靴花、枕花、鞋花、肚兜花、荷包花等不同类型的剪纸图案,还有毡绣和服饰贴花都是先剪后绣、剪绣结合的。蒙古族剪纸风格单纯质朴富有草原的乡土情趣,多以盘肠、卷草、花鸟、卷云,石榴、西瓜、葫芦等作为刺绣图案,有些花边和角隅纹样采用规则对称或重复的二方连续图案。 在草原牧区的剪皮与剪纸中,多采用造型奇异的形象,具有粗壮、热烈、奔放、丰满和简洁的特色,多数作品以半侧身的形象出现,以程式化的方式表现物象的各种结构,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剪纸中点可以表示头饰中的珍珠、动物的腿、树的叶、锯齿纹可以代表鸟兽的毛以及衣服的皱褶等。剪纸布局也采用了透明透视的方法即大小套叠,如大动物身上刻小动物,大动物一般都被视为是小生命的母体,小动物可以是腹中的胎儿,具有强烈的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风格在北方原始岩画中也可以看到。

蒙古族文化传承

蒙古族文化传承 此调查报告为《蒙古族文化传承——通辽市两所蒙古族学校“特色课堂”调查报高》。主要调查的地点为通辽市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扎鲁特旗蒙古族实验小学。 内容以前言、主体、总结及附录组成。前言介绍了调查报告、选题来源、调查方法和为了使广大学生接受更多的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民俗文化教育,使他们对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有更深的了解,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让学生收到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于2014年开始策划、2015年专门搜集有关科尔沁民族生产生活实物资料、2016年9月建立了《科尔沁文化教育文库》到现在已有了4年的历史。 搜集的资料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将《科尔沁文化教育文库》归类为三大部分由学校校蒙语部宝山老师负责。学校《特色课堂》内容分为两大章,第一章为《讲解-科尔沁文化教育文库》,第二章为《了解-家乡风土之美》。 第一章从《科尔沁蒙古族游牧文化》、《科尔沁蒙古族农业文化》及《上世纪60、70年代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生活》。第二章从《科尔沁左翼后期地理文化》、《家乡风土文化之美及景点》来向广大学生传授民族民俗的教育。 扎鲁特旗蒙古族实验小学于2007年提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创建以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为主的“954321+N”办学工程。自2007年到如今已有了 13年的历史。 其“954321+N”中的9为《特色课堂》是从马头琴、乌力格尔好来宝、科尔沁民歌、蒙古族长调、扎鲁特旗版画、蒙古族象棋、蒙古族舞蹈、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博克等九个不同的方向来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该校《特色课堂》有着强大的教师团队,教马头琴的雪梅老师、教乌力格尔好来宝的包曙光老师、教扎鲁特旗版画的吉日木图老师都曾带领学生参加比赛获得了众多的荣誉。 总结部分主要讲述的是甘旗卡第一中学和扎鲁特旗蒙古族实验小学“特色课堂”所存在相关点及历史意义。附录内容为调查时拍的照片及相关材料。

【祭祀文化】蒙古族传统祭祀习俗:祭敖包

【祭祀文化】蒙古族传统祭祀习俗:祭敖包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祭敖包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 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 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 了解。 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 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 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 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 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 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祭敖包确有一个至 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 《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 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 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 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 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 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 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 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这种圣地是各氏 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

蒙古族呼麦艺术介绍

1,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特色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一种神奇的喉音演唱艺术,纯粹用人体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这在人类歌唱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曾有人称赞呼麦艺术为“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的天籁之音。呼麦在蒙古民族形成之时就已经产生,并流传至今。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地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地区,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呼麦与蒙古族隆重的礼仪和群体活动紧密联系,并多在上述场合中演唱1。时至今日,居住于中国的蒙古族依然沿袭这一习俗,只有在诸如赛马、射箭、摔跤等大项比赛活动中,或者祭祀祖先、重要聚会等严肃场合中,才演唱呼麦。蒙古族呼麦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发声技巧,同时还与蒙古族文化风俗紧密相关,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民族艺术的精品。 2006 年5月20日, 蒙古族呼麦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组织实施5年保护计划。2009年10月1日, 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生存危机 虽然呼麦艺术已正式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 但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 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 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濒临失传。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如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乔玉光所说,几十年前, 在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等地的草原, 随便到哪一个苏(乡), 甚至嘎查( 村) , 都可以找到在当地有影响的呼麦歌手, 在全区有影响的呼麦歌手也不在少数。如今能够承担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已是凤毛麟角。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 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 一直扎根于草原文明的呼麦艺术也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 虽然呼麦艺术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 但由于维持这一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严重流失, 同时呼麦艺术本身缺乏突破与创新, 特别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呼麦的表演形式和质量发生了较大偏差, 导致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 濒临失传。因此,积极研究对策措施、着力完善呼麦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大力推动内蒙古呼麦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宗教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谢,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关于蒙古民族服装说明文5篇

关于蒙古民族服装说明文5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蒙古族服饰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昭示出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蒙古服装说明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蒙古民族服装说明文1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5261。“包”,满语是“4102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1653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节日文化

蒙古族节日文化 春节是蒙古族传统的年节性大节。主要由祭火、除夕、初一等连续性节日组成,往往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新年的整个正月,因而过年是一个综合性节日。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

蒙古族风情展示 策划

蒙古族民族风情展示 策 划 书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团委学生会 2012年10月

目录: 一、相关事宜 二、前期准备及所需用具 三、活动场地布置及说明 四、活动过程 五、人事安排 六、注意事项 七、活动经费

策划目录 一、策划相关事宜 主办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团委学生会 承办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团委学生会宣传部 主题:“蒙古族民族风情展示” 活动地点:三食门口 活动宗旨:本活动旨在使在校师生了解蒙古族文化和民俗特色,以加深广大师生对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认识。 活动背景: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健康文明的校园气氛的要求下,以及广大师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接触加深的背景下。通过开展本活动,旨在加深全校师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进全校师生与少数民族同学的感情。 活动目的:通过开展蒙古族民俗风情展示这项活动,使广大师生对蒙古族的文化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使广大师生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魅力。 活动意义:通过这次活动可以使师生们领略到不同异域风情的精彩和魅力,在活动中了解不同民族历史,感受不同民族的精神。加强师生们对我国多种多样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及其博大精深的认同。加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二.前期准备及所需用具 1.本次活动以展示蒙古族民俗风情为主题,所以此次活动将围绕蒙古族人民“衣食住”三个方面展开。前期准备中根据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三个方面的习俗特点制作相应的道具,安排相应的人员和其他相关准备。 衣:①服饰:从租赁公司租蒙古族的民族服饰,两套男士服装,两套女士服装,共四套。租借时间为一天。由于租赁公司在国贸,所以与租赁公司商量好租赁事宜后,于活动前一天去取即可。 ②饰品:蒙古族特色工艺品,数量为5—6个,从淘宝和阿里巴巴上购买。另外还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钥匙链8个,例如蒙古包形状的,马靴形状的。工艺品在活动当天主要以介绍为主,钥匙链可以作为参与活动的奖品发给同学。 食:①奶茶:于网上购买,活动当天现场冲泡奶茶分发给老师同学。冲泡奶茶的纸杯和当天需要的暖水壶已准备好。 ②奶酪,奶豆等蒙古特色食品:从网上购买。并与活动当日提前将各种食品分类放到不同的盘中。盛放食物的纸盘已准备好。 ③牛肉干:从网上购买。盛放食物的纸盘已准备好。 住:①活动当天,将模拟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a.从网上订购草皮。 b.由书画组用硬纸板按照真实比例画出草原上的牛,羊, 马。

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优秀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内涵名播古今中外,也让世人直接感受到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或者说蒙古民族性格很大程度地反映和折射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研究探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与作用,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坚持科学发展,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它最核心的理念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理念,二是以充满原动力的多样的贸易需求和灵活的谋生方式为特征的经济贸易理念,三是以讲真话、讲信用、诚实守信为特征的思想道德理念,四是以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为特征的政治生态理念。联系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这些独具特色的核心理念,无不体现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 与蒙古族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关系密切乃至很难严格区分的,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近年来,区内外专家学者对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多有论述,笔者最赞同的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吴团英研究员将其总结归纳为“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

重义精神”。当然,除了这四种精神,笔者认为还应该加上“务实实用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传》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精神的经典表述。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自己的传统典籍中没有这种经典表述,但同样具有这种伟大的精神禀赋并令人信服地将这种精神书写在自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之所以被一些学者誉为“全球一体化”的始作儒者,就是因为弘扬开拓进取精神,利用国家政权形式开通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把几乎整个东亚、中亚、西亚和东欧联合在一起的结果。 (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英雄乐观精神 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这一点,在蒙古族等草原民族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蒙古族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很多史书中描写的“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写照。但是,蒙古族对英雄的理解,并没有单纯停留在对“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对人的智慧也同样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因此,蒙古民族不仅有尚武精神,而且具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和习惯。圣主成吉思汗箴言“力猛者乃一世英雄,智勇者乃万世英雄”,正是蒙古民族崇尚智慧的高度概括和具体体现。长期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鄂尔多斯的蒙古族由于其特殊性的使命和身份,创造出了历史与现代文化的无数亮点。本文试就鄂尔多斯与蒙古族的关系、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做一简单的探讨。 蒙古族文化追本溯源,当然是承接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精髓。鄂尔多斯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鄂尔多斯式青铜文化研究表明,作为这一文化的缔造者——匈奴民族,自夏商至汉代,引领了一个漫长时期的草原文化的潮流,首创了草原民族的辉煌历史,奠定了其后数千年,直至今日的中国游牧文化的坚实基础。而这一文化和文化拥有者的匈奴人,据考古资料表明,均源自鄂尔多斯地区。 在蒙古族之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继匈奴之后,较有影响的包括鲜卑、突厥、契丹、金、党项等几十个民族或部落,几乎一脉相承地继承和完善了北方游牧文化,虽然各具特色和时代烙印,但其主流文化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在蒙古族十三世纪全民信仰萨满教为主导的原始宗教崇拜方面,表现出了自匈奴文化以来上千年连续不断的文化继承。例如早在匈奴时期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上我们经常发现一类铜饰件:涡纹或旋纹的圆形饰件。这类型的图案如果联想到蒙古族文化,与俯视遍布草原的敖包情景极其相似,也许这就是游牧民族早期崇天、祭天的理念所在,是蒙古族古代长生天信仰的文化源头。 鄂尔多斯地区自匈奴之后,从未间断过的游牧民族的存在,那就是历史上所有曾经称霸草原、雄视中原的北方民族,均在其民族强盛期占据或涉猎鄂尔多斯地区。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进入鄂尔多斯,应当是在征服西夏的战争过程中,这一期间,鄂尔多斯的文化主流仍然是游牧文化,据考古资料表明在同一时期内出土的主要有明显特征的金、辽、西夏的器物和遗址、墓葬,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北宋时期汉文化特征的遗存,这都成为鄂尔多斯是游牧民族前沿阵地的重要佐证。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最后时刻病逝,由少数人秘密护送离开战争中的包括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与此同时西夏国王交给蒙古统治者的权力、土地、民众,并不意味着随成吉思汗“金身”带到了漠北,蒙古族留下了诸多的军队和随军的各个方面的部众承担起了对收服地的占领和管理,这些留下来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自此就长期居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优秀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内涵名播古今中外,也让世人直接感受到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或者说蒙古民族性格很大程度地反映和折射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研究探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与作用,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坚持科学发展,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它最核心的理念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理念,二是以充满原动力的多样的贸易需求和灵活的谋生方式为特征的经济贸易理念,三是以讲真话、讲信用、诚实守信为特征的思想道德理念,四是以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为特征的政治生态理念。联系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这些独具特色的核心理念,无不体现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 与蒙古族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关系密切乃至很难严格区分的,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近年来,区内外专家学者对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多有论述,笔者最赞同的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吴团英研究员将其总结归纳为“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重义精神”。当然,除了这四种精神,笔者认为还应该加上“务实实用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