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与育种-湖北自考网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湖北自考网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湖北自考网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课程代码:06709(理论)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微生物遗传学是当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在经典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为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微生物遗传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微生物遗传学对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研究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为改良品种、定向育种、改造生物环境以及治疗人类疾病等重大生命科学的研究和运用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作为微生物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既可以作为生物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食用菌专业等的专业基础课,也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以微生物作为遗传研究的对象,根据微生物的遗传体制来阐明生物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根据这一目的,要求学生首先要有较强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以及微生物生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

课程内容主要通过对一些经典实例的阐述来验证某一理论的正确性。或者通过对一些遗传现象的发现进行分析,推论而最终得出某一结论。使学生通过对这些实例的理解去学习和掌握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再通过配套的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微生物遗传学的实验手段。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要想学好《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这门课,首先必须学好微生物学,因为微生物遗传学是以微生物作为研究的对象,所以必须把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等搞清楚。微生物遗传学是在研究对象上区别于经典遗传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它们的着眼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阐明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因此,《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的先行课程是: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普通遗传学、微生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相关课程。在本课程学完后,还可以继续学习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后续课程,因为分子遗传学它是在研究水平上区别于微生物遗传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微生物遗传学可以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不属于重点内容,只属一般掌握范畴。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本知识有所回忆,使学生理解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遗传体制、基因结构的异同,了解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染色体的复制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经典实验以及DNA的结构和复制(重点)识记:

1.波动实验的原理和结论。

2.细菌抗药性突变的验证实验。

3.微生物作为遗传学材料的特点和优越性。

4.遗传物质的特性。

5.何谓中心法则?何谓半保留复制?它是如何被实验证实的?

理解:

1.DnaA、DnaB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有何功能?

2.证明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试验(细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烟草花叶病

毒的重建实验)的原理和结论。

(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及其复制(次重点掌握)

识记:

1.解释:遗传物质、复制起点(ori)、复制子、自主复制序列(ARS)、核小体

2.环状DNA复制的主要方式:θ 环复制、滚环复制、D环复制(线粒体DNA)

3.核小体是由DNA和哪几种蛋白组成?这些蛋白有何特点?

4.真核细胞周期的划分和功能。

5.真核生物染色体复制特点。

6.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复制子存在形式有何不同?

(三)基因结构和基因组微生物基因和基因组(一般)

识记:

1.解释:基因、开放读码框(ORF)、启动子、终止子、重叠基因、基因组、转录单

元、操纵子、基因家族、基因簇

2. E. coli终止子有何结构特点?与终止密码有何不同?

理解:

1.原核和真核生物启动子各自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基因突变和损伤DNA的修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属于该课程的重点部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内容,为诱变育种打好基础。

1.基因突变的规律、分子机理;

2.不同诱变剂的作用机制;

3.DNA损伤修复机制;

4.突变体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不同类型诱变因素的作用机制,DNA修复不同的途径和机制。(重点)识记:

1.解释:自发突变、诱发突变、突变率、碱基类似物、分子互变异构、环出效应、烷

化剂、化学诱变因素、物理诱变因素、生物诱变因素、电离幅射、非电离幅射、光

修复、切补修复、错配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2.何谓诱发突变?诱变剂有哪些种类?

3.简单说明羟胺(属化学诱变因素)诱变的专一性特征是什么?

4.吖啶类药物引起什么突变?这一类诱变的代表性药物有哪些?

5.通常利用的物理诱变因素包括哪些?哪些属于电磁幅射?哪些属于粒子幅射?

6.什么是光修复作用?它们的修复过程是怎样的?

7.什么是错配修复作用?它们的修复过程是怎样的?

8.什么是切除修复作用?它们的修复过程是怎样的?

9.什么是重组修复作用?它们的修复过程是怎样的?

10.什么是SOS修复作用?它们的修复过程是怎样的?

理解:

1.碱基类似物5—嗅尿嘧啶和2—氨基嘌呤诱变的作用机理。

2.亚硝酸诱变的作用机理。

3.烷化剂诱变的作用机理。

4.紫外线(U、V)诱变的分子机理。

5.经物理诱变因素处理的DNA会引起哪些反应?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自发性突变的证实。(次重点)

识记:解释:碱基置换、转换、颠换、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意义突变、移码突变

1.基因突变的规律。

理解:

1.引起自发突变的原因有哪些?它与诱发突变是否有本质的区别?

2.为什么说自发突变与环境无直接对应关系?简述证实该结论实验(3个经典实验)

的原理和步骤?

(三)基因突变的类型、符号和规律,突变体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一般)

识记:

1.解释:突变、野生型、突变体、致死突变、条件致死突变、表现型、基因型、分离

迟延、生理迟延

2.按突变表型特征可将突变体分为哪几类?

3.基因的命名规则?

理解:

1.为什么说微生物突变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说明产生表型迟延的原因

第三章病毒遗传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的内容在该课程中不属于重点,只属于一般掌握范畴,通过学习只需要学生对病毒的基本属性有所了解,包括病毒的类型、病毒感染的特性,如何利用病毒的某些特性进行遗传分析以及一些特殊病毒在遗传育种中的运用等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温和噬菌体的特征及其引起的遗传重组。(重点)

识记:

1.解释: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细菌,原噬菌体

2.烈性噬菌体(又称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各有什么特性?

3.温和噬菌体的特性及有关基本概念,因为细菌的基因重组(转导)主要与温和噬菌

体有关。

4.如何利用烈性噬菌体T4的突变株来验证基因的互补作用和重组功能?

理解:

1.溶源性细菌对噬菌体的免疫性和对噬菌体的抗性是否一回事?如何区分?

2.溶源性细菌有什么遗传特征?细菌转导是利用温和噬菌体的什么特性?

3.弄清楚利用T4噬菌体的快速溶菌突变株感染不同品系大肠杆菌的实验原理。(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次重点)

识记:

1.解释:噬菌斑,琥珀突变,涂布效率,感染复数,裂解量。

2.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常表现有哪些主要特征?

3.如何利用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进行遗传分析?

理解:

1.λ噬菌体基因组的主要组成以及它们的功能。

2.λ噬菌体控制溶源性的大致过程

3.琥珀突变对蛋白质合成有什么影响?选择在T4不同位点发生的琥珀突变对T4的基

因进行分析的原理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性质特殊的噬菌体在遗传育种中的作用。(一般)

理解:

1.M13噬菌体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它侵染大肠杆菌的简单过程是怎样的?利用M13

的什么特点?在遗传工程中起到什么用途?

运用:

1.Mu噬菌体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噬菌体?利用它的什么特性在遗传育种中起什么作

用?

第四章细菌基因转移和基因重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内容属于该课程的重点部分,通过学习要求掌握细菌基因重组的几种不同途径及其原理。细菌属于原核生物,虽然不能产生有性孢子,但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接合的方式进行重组,通过这些知识的掌握,为细菌的杂交育种打下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转化作用的过程,接合作用的证实,接合作用的过程,中断杂交及其基因定位的原理,转导的类型,局限转导的机理,普通转导的机理。(重点)

识记:

1.解释:基因重组、转化、感受态、供体、受体、局部二倍体,接合作用、F因子、

转导、局限性转导、原噬菌体,缺陷噬菌体、共转导、完全转导、流产转导、并发

转导、普通转导噬菌体、局限性转导噬菌体、杂基因子、中断杂交

2.细菌基因重组有哪些方式?与真核生物基因重组有何不同?

3.细菌转化的过程和机制并解释感受态出现的机理?

4.细菌转化效率主要取决哪些因素?有哪些人工转化方法?

理解:

1.转化过程的三个步骤。

2.为什么有些细菌对摄取的DNA有特殊要求?流感嗜血杆菌摄取DNA的方式有何

特点?

3.F因子基因组的结构划分及主要功能。

4.F因子在大肠杆菌中存在的状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几种状态的大肠杆菌之间有几种组合的接合作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6.中断杂交的原理和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7.转导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各自进行转导的噬菌体是什么

性质?

8.λ噬菌体低频转导子和高频转导子形成的机理。

9.普遍性转导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遗性学研究中的应用。

10.比较局限转导与普遍转导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哪些?

(二)接合现象和转导现象的发现与证实。(次重点)

理解:

1.在细菌接合作用中,如何排徐转化、互养和回复突变现象?

2.转导现象是如何被发现和证实的?为什么不是所有噬菌体都能进行转导?

(三)一般掌握:

理解:

1.简单了解转化现象的发现和证实过程。

2.大肠杆菌环状染色体图是如何证实的。

3.λ噬菌体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运用:

1.转导(转化)的遗传分析——如何利用共转导(共转化)进行基因定位。

第五章质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内容属于该课程的重点部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质粒的复制机制与质粒转移、稳定性间的相互关系。重点介绍细菌的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质粒的有关性质、检测方法、划分类型以及有关遗传特性。搞清楚了质粒的这些特性,为遗传工程技术的建立,基因工程育种打下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质粒的检测方法,质粒的划分类型,质粒大小和数量测定的方法,质粒的复制特点,质粒不亲和群的划分,质粒的转移类型等等。(重点)

识记:

1.解释:质粒、严谨型质粒、松弛型质粒、R质粒、质粒的不相容性、自主转移质粒、

诱动转移质粒、接合质粒、可移动质粒、广寄主范围质粒

2.简单解释质粒一般有什么特性?

3.质粒一般存在于哪些微生物中?

4.质粒稳定性遗传,至少需要满足何种条件?

理解:

1.用间接检测质粒的方法——质粒消除法和质粒转移的方法是如何证明质粒在宿主

中的存在?

2.质粒宿主范围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为什么?

3.碱变性法分离质粒的原理是什么?

4.直接检测质粒存在的三种方法是什么?它们的原理和检测过程是怎样的?

5.质粒划分类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之处?目前在大肠杆菌中存在的

三大类型的质粒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主要特征。

6.何谓降解质粒,目前存在于哪种微生物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何谓致病质粒,致病质粒的主要代表种类有哪些?以寄生在根瘤农杆菌中的Ti质

粒为例,简单叙述它的特征以及它在遗传工程中的运用。

8.何谓共生固氮质粒,它有什么主要特征?

9.何谓代谢质粒,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0.何谓隐蔽质粒,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1.质粒的大小和数量测定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1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质粒分配到子细胞中去的途径有哪些?

13.简述保证每个子代中都有F质粒的机制。

14.根据质粒的转移特征,将质粒分为几种类型?质粒能转移的主要原因取决于什么?

15.质粒不相容性的作用机理。

运用:

1.掌握检测质粒的几种方式为遗传分析打下基础。

2.掌握用碱抽提法或加热处理的方法分离质粒。

(二)质粒的发现和命名。(一般)

识记:

1.质粒命名的规则。

2.质粒在现代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六章放线菌遗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内容不属于该课程的重点部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链霉菌中的性别体制和遗传重组机理,理解链霉菌染色体DNA结构与遗传不稳定性的相关性,大致了解以天蓝色链霉菌为代表的放线菌与大肠杆菌在遗传体制的区别。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链霉菌的基因重组。(重点)

识记:

1.解释:麻点、异质系克隆、链霉菌杂交、“4×4杂交”法

2.链霉菌染色体重排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3.了解放线菌的致育因子有几种类型?

理解:

1.试述引起链霉菌遗传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天蓝色链霉菌致育型与大肠杆菌致育型有何区别?超致育型(UF)、原始致育型

(IF)、正常致育型(NF)各代表什么?

3.三种不同致育因子的放线菌菌株之间有几种杂交的可能?

4.在链霉菌基因定位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分别叙述其原理?

(二)链霉菌的染色体及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一般)

理解:

1.在链霉菌中,线性染色体和质粒具有何种特征?

2.在链霉菌中,DNA扩增单位(AUD)、扩增DNA序列(ADS)用来描述什么?有

何结构特点?

3.麻点是如何产生的?

4.绘图说明链霉菌线性质粒结构特点?TP有何功能?

第七章酵母菌遗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内容不属于该课程的重点部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酵母菌染色体和质粒的结构及其基因表达调控,理解酵母遗传学研究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酵母菌的染色体及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重点)

识记:

1.解释:着丝粒、端粒、接合型转换、嗜杀现象、Y AC、小菌落突变株

理解:

1.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制,严格依赖于哪几种DNA序列结构单元?

2.何谓嗜杀质粒?其结构有何特点?

3.比较嗜杀型酵母和敏感型酵母有何不同?

4.简述酵母嗜杀现象出现的原因

(二)酵母菌的载体系统。(次重点)

理解:

1.酵母克隆载体依据其结构和复制方式分为哪几类?

2.试述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酵母双杂交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及其改进方法?

(三)酵母菌的接合型。(一般)

理解:

1. 何谓接合型转换?控制接合型转换的基因受哪几种因素的调控?

2. 以酿酒酵母的二个结合型a 和α为例,了解mat α1和mat α2基因是如何控制细胞结

合以及结合后怎么控制减数分裂的?

第八章 丝状真菌的遗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属于该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丝状真菌的生活史及其遗传体制、四分体遗传分析,理解准性生殖的遗传机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粗糙脉孢菌有性杂交的遗传分析,构巢曲霉有性杂交的遗传分析,准性生殖过程。(重点)

识记:

1. 解释:基因重组,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还原分裂,均等分裂,第一次分裂分离,

第二次分裂分离,准性生殖,异核体,图距,顺序四合子,非顺序四合子、体细胞交换

2. 真核微生物指的是哪些类型的微生物?

理解:

1. 分别列出顺序四合子杂交后代的子囊孢子有几种排列方式?哪几种属于第一次分

裂分离的子囊?哪些属于第二次分裂分离的子囊?

2. 计算某一基因与着丝粒之间的距离的公式即:

着丝粒距离=子囊总数

第二次分裂分离子囊数)

(21×100% 图距的内含是什么?怎样理解着丝粒距离与第二次分裂分离在数值上的关系?

3. 用于子囊菌纲真菌杂交的二个亲本,如果不考虑杂交后,子囊孢子的排列顺序如

何,从基因型上分析,它们的杂交子代子囊最多有几种基因型?它们分别用什么代表?这些不同基因型的子囊是如何产生的?

4. 根据四分体类型的分析来计算两个基因之间的重组率的公式,即:

重组频率=)

(442NPD PD T NPD T +++×100% 公式的内含是什么?又根据什么来判断二个基因是有连锁关系还是没有连锁关系(提

示:从二个方面,一方面从重组百分比的数值,另一方面从不同子囊型的比例)。

5.准性生殖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什么特点。

6.异核现象在遗传分析中有什么意义?

7.试根据真菌的有性生活史和准性生活史,比较二种生活方式有哪些异同点?

8.如何鉴别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

运用:

1.如何利用计算着丝粒图距的公式来分析顺序四合子真菌基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染

色体简单作图。

2.利用四分体类型百分比的计算公式,可适应于顺序四合子和非顺序四合子真菌的基

因之间关系的分析。

3.利用三点测验或四点测验的方法和原理进行解题,如有这样一道题:

在粗糙脉孢霉中,已知泛酸基因(pan)与它紧密连锁的左右各一个基因分别是ylo和trp,现从泛酸基因中得到三个不同位点发生突变的突变型,它们分别是pan18、pan20、pan25,根据下表实验结果分析出3个突变位点在pan基因中的排列顺序(表中数字表示每一种基因型的百分比)

解题的原则提示:首先判断这是一个三点测验还是一个四点测验的题目。

a)若是四点测验,根据四点测验的原理,被测的二个位点(在pan基因中)和被利用

的两个基因(ylo和trp)位点在杂交组合中怎么排列?

b)根据题目中所给的各种杂交组合关系(在表中),你首先假设一个排列顺序,然后

根据杂交组合的二个亲本基因型,若要恢复成pan+的重组子,在染色体之间要发生多少次换才能得到。

c)根据经典遗传学的原则:在二条染色体之间,一般发生交换的频率比不发生的要少。

在发生交换的染色体中,双交换少,单交换多,多交换频率更少。所以根据染色体交换的次数,分析出现pan+重组子大致百分比为多少,如果这个数字与假设的顺序相符,说明假设的顺序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符,说明假设不正确,必须把顺序重

新排列。这样二二一分析,如:先分析18和20之间的排列,再分析20与25之间

的排列,最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排列出来了。

(二)丝状真菌生活史。(一般)

理解:

1.试述高等动植物、细菌和不完全菌三类生物的生活史特点?

2.简单了解粗糙脉孢霉的生活循环史。

3.简单了解构巢曲霉的生活循环史。

第九章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内容属于该课程的重点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机制,对操纵子概念进行正确的认识,了解操纵子的类型及各类基因在代谢调控中的功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以操纵子为例,了解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主要表现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过程以及不同基因在调控中的作用。(重点)

识记:

解释:操纵子,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启动基因,阻遏蛋白,激活蛋白,正控制代谢调节,负控制代谢调节,诱导型,组成型,超阻遏型

理解:

1.一个完整的操纵子上主要应包括哪些结构?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2.色氨酸操纵子的弱化子是怎样进行调控的?

3.乳糖操纵子的结构分为2个部分,即调控区和结构基因区。调控区由哪些基因组

成?结构基因区包括哪些基因?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

4.分别论述大肠杆菌在有乳糖或没有乳糖的条件下,乳糖操纵子是如何进行代谢调空

的?其中参与负控制的物质是什么?参与正控制的物质是什么?

5.要使乳糖操纵子的转录正常进行,参于代谢的正负调控是同时进行,还是分别进行,

简单说明。

6.阿拉伯糖操纵子的双重调控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们的正负控制是必须同时进行,

还是分别进行?

7.简单说明稀有密码子对蛋白基因的调控有什么作用?

8.反义RNA如何调控基因的表达?

应用:

1.运用以上掌握有关乳糖操纵子上各基因的功能,学会分析在各种二倍体基因型中有

关z+酶和y+酶能否产生?如果能产生它们产生的方式是什么?

(1)i+p+o+z-y+/i+p+o c z+y- (2)i s p+o+z+y+/i+p+o c z+y+

(3)i+p+o+z+y-/i+p+o+z-y+ (4)i+p-o+z+y+/i-p+o+z+y-

(5)i+p+o c z-y+/i+p-o+z+y- (6)i s p+o+z+y+/i-p+o+z+y+

(7)i-p+o+z-y+/i+p+o c z+y- (8)i+p+o+z-y-/i s p+o+z+y-

(二)操纵子的组成及其在调控作用。(次重点)

识记:

1、解释:正控诱导系统、正控阻遏系统、负控诱导系统、负控阻遏系统、弱化子、应

急反应、超级调控因子、RNA 编辑

理解:

1.什么是SD序列:它的作用是什么?它对后面结构基因转译水平影响的原因是什

么?

2.简单说明重叠基因的调控作用是什么?

第十章微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内容不属于该课程的重点部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细菌转座因子的类型和结构以及转座机制,理解转座因子在细菌遗传学研究中作用和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细菌转座因子的类型和结构以及转座机制。(重点)

识记:

1.解释:转座因子、插入序列、复合转座子、复杂转座子、Mu噬菌体、极性效应

2.转座因子分哪几类?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3.根据复制机制,将转座子分为哪两类?二者各有何特点?

理解:

1.绘图描述复制型转座子的插入机制?复制型转座的特点?

2.

3.为什么说Mu噬菌体不同于一般的温和噬菌体?在应用中它与IS、Tn比较有何优

点?

4.

5.何谓极性效应?引起极性效应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二)转座因子在细菌遗传学研究中作用。(一般)

理解:

1.为什么说可以利用转座子进行质粒转移和质粒消除,以研究质粒的功能?

应用:

1.如何利用转座子进行随机诱变和定位诱变?

第十一章微生物育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内容属于该课程的重要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育种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几种常规突变型的筛选方法和设计原理,转化技术在遗传工程中的运用。其次让学生了解重组的机制是什么?代谢调节与育种的关系等等。本章可以说是遗传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检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诱变育种,杂交育种(重组育种)以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方法和在实际中的运用。(重点)

识记:

1.解释:诱变育种、诱变因素、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营养缺陷型、温度敏感突

变型、有性杂交育种、准性生殖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载体。

2.简单说明微生物遗传育种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

理解:

1.简单阐述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程序。

2.在发酵工业生产中,理想的生产菌种应具备哪些性状?

3.在诱变育种时,出发菌株如何选择?对菌悬液有何要求?

4.归纳出:营养缺陷型这种突变株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有哪些用途?

5.诱变剂的选择应遵守哪些原则?

6.诱变处理完后,通常采用哪些措施终止诱变的作用?

7.针对不同微生物,如何选择诱变剂和诱变剂量?

8.筛选产量突变株时,应考虑哪些基本环节?

9.试述筛选产量突变株的简便程序。

10.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分离和筛选有哪些步骤?

11.淘汰野生型菌株的方法有哪些?分别简述其原理?

12.在筛选营养缺陷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营养缺陷型进行浓缩。目前浓缩缺陷型的

方法有哪些?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13.目前检出营养缺陷型的方法有哪些?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14.营养缺陷型鉴定的方法有哪些?它们各自是如何操作的?

15.如何利用饥饿法筛选温度敏感突变型。

16.有哪些常规的可利用的鉴别性方法筛选突变型?(一般突变型的类型包括抗性突

变,毒力突变,产量突变以及生理突变等等)

17.简述准性生殖育种的三个步骤。

18.与细胞内的基因重组相比较,基因工程重组的特点是什么?细胞内的基因重组有什

么特点?

19.基因工程技术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20.在基因工程中作为载体的质粒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若不符合需要怎样进行改造?

21.基因工程技术在生产领域中有哪些应用的前景?

应用:

1.试述诱变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2.营养缺陷型筛选的步骤有哪些(以野生型大肠杆菌作为出发菌株,阐述筛选大肠杆

菌的营养缺陷型的过程)?

3.高产菌株筛选的方法一般分几个步骤进行,以抗菌素产生菌为例,简单阐述筛选产

抗菌素高的菌株的过程。

4.根据真菌有性杂交的步骤,以酵母为例,阐述将发酵葡萄糖能力强,产CO2多,

生长快的面包酵母与产酒精高的酒精酵母进行杂交,选取发酵能力强,产酒率高的

菌株的过程?

5.以链霉菌为例,简单阐述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主要步骤?

6.设计通过UV诱变大肠杆菌而得到组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实验程序或方案。(二)代谢调节与微生物育种的关系。(次重点)

理解:

1.微生物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适应环境?它们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2.如何理解代谢调节的遗传控制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

3.简单阐述筛选一个既抗反馈又抗阻遏的双重突变株的筛选方法及其原理。

4.在生产中筛选组成型突变有什么好处?如何筛选?

5.简单说一说,筛选渗漏营养缺陷型在生产上有什么好处?

(三)基因重组的类型。(一般)

识记:

1.解释:基因重组、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异常重组

2.目前人们将基因重组分成哪几种类型?

3.简单说明同源重组需要的条件以及特点。

4.简单说明位点特异性重组的特点是什么?

5.简单说明recA基因在同源重组中的作用。

6.简单说明recBC基因在同源重组中的作用。

7.同源重组的过程简单归纳为哪几个步骤?

理解:

1.同源重组的机制是什么?

2.归纳同源重组与位点特异性重组的区别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指定教材:现代微生物遗传学,化学工业出版社,陈三凤,刘德虎编著(2003年)

2、参考教材:

[1] 盛祖嘉编著. 微生物遗传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7。

[2] 施巧琴、吴松刚主编. 工业微生物育种学. 科学出版社,2003。

[3] 周俊初主编. 微生物遗传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4] 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张玉静主编(2000年)

[5] 分子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郜金荣,叶林柏编(1999年)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

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

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

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

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

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

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

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

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

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

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

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因受教材内容限制,建议本课程设为5学分、总学时为90学时。

助学学时分配如下: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1、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理解”为50%,应用

30%。

2、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3、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4、试题类型一般分为:①单项选择题;②多项选择题;③名词解释;④填空;⑤简答

题;⑥论述题;⑦计算题.

5、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光修复作用适合的突变类型是

A紫外线引起的突变B无意义突变

C碱基置换突变D移码突变

二、多项选择题

2.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

A、藻类

B、原生动物

C、细菌

D、放线菌

E、兰细菌

三、填空题

3.感染寄主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大量繁殖,并使宿主细胞很快破裂,噬菌体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反应。

四、名词解释题

4.诱变因素

五、简答题:

5.由his+→his-和his-→his+的机率是否相等?为什么?

六、论述题

6.细菌的接合作用有哪几种组合的可能?它们各自会产生什么结果?

七、计算题:

7.从下列噬菌体T4的二个亲本abcd×++++杂交的结果中,计算出各基因之间的距离

微生物遗传育种试汇总题库

微生物遗传育种试题库 三.填空题: 47.DNA 分子中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_____转换_________。 48.DNA 分子中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_______颠换______。 49.一个核苷酸被另一核苷酸替代引起的突变称为_____碱基置换_______。 50.通过两细菌细胞接触直接转移遗传信息的过程称为_____接合______。 51.受体细胞从外界吸收供体菌的DNA 片段( 或质粒),引起基因型改变的过程称为_____转化____。 52.细菌细胞间靠噬菌体进行DNA 的转移过程称为__转导_。 53.对微生物进行诱变时,常用的物理诱变剂有_______紫外线________。 54.采用紫外线杀菌时,以波长为______260 nm 左右_______ 的紫外线照射最好。 55.F+和F-杂交中,结果是供体菌成为______ F+______,受体菌成为___ F+_____。 56.在性转导中,受体细胞F- 成为______ F'_________ 细胞。 59.转化、转导、接合是细菌三种_______基因重组________ 的方式。 60.四种引起细菌基因重组的方式是____转化________、______转导________、________接合_________ 和_______原生质体融合_________。 61.在紫外线诱变作用下,常引起DNA 链上形成_________胸腺嘧啶二聚体_________。 62.E.coli的性因子是通过_______性菌毛__________ 传递的。 63.可以结合并吸收自由DNA 分子的细菌细胞所处的状态称为_______感受态__________。 65.对微生物进行化学诱变时,可采用__________亚硝酸盐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碱基类似物_______________ 等诱变剂。 66.在__________专性__________ 转导中,噬菌体仅可转移整合位点相邻的寄主DNA 片段。 67.可以转移供体细胞任何部分基因到受体细胞的噬菌体,称作______普遍性转导_________ 噬菌体。 68.1944 年_____艾弗里_______ 等人证明了转化因子为DNA。 69.在微生物基因工程中,目前应用最多的载体是_____质粒______ 和_____噬菌体________。 70.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和噬菌体的作用常是作___基因载体________。 71.在进行诱变育种工作时,经紫外线照射后的菌体都须在避光下进行操作或处理,其理由是______避免光复活作用_______。 72.5- 溴尿嘧啶为__________胸腺嘧啶____________ 的结构类似物。 73.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________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造成DNA 损伤

微生物实验问题与答案.

微生物实验问题与答案 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个体形态的观察 1、为什么油镜的放大倍数比普通物镜大? 答:油镜能减少光的折射,进而提高视野的亮度;通过提高显微镜的数值口径增加显微镜的分辨力。 2、数值口径的表达公式? 答案:N.A=n ×sin α,n为介质折射率;α为光线最大入射角的半数。 3、显微镜数值口径与分辨力的关系? 答案:分辨力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光的波长成反比,与数值口径成正比。 4、油镜的使用与普通物镜有何不同? 答案:油镜必须借助于光折射率等于或接近于玻璃的试剂,如香柏油等才能使用,而普通物镜则不需要;油镜是由100×物镜与香柏油构成,而普通物镜则限于10×物镜、40×物镜等。 5、使用油镜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答案:上下调节镜头时应使用微螺旋,否则容易损坏镜头;应使油镜始终浸泡在香柏油中,否则就不是油镜;使用完毕后,必须用搽镜纸沾取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搽去残留的油迹,否则会玷污油镜。 6、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 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7、根据你的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行有效地观察 答:细菌用油镜,真菌用高倍镜。都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调到合适的视野和合适的清晰度。 答:放线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相对较大,用放大40倍的物镜就可以看了,细菌小,要用放大1000倍的物镜看,感觉还很小。病毒那就要用电子显微镜看了。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复习资料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在DNA链上的碱基序列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代替的现象称为。这其中 嘌呤与嘌呤之间或嘧啶与嘧啶之间发生互换称为。一个嘌呤替换一个嘧啶或一个嘧啶替换一个嘌呤称为。 2.基因突变可以分为、和。 3.指的是通过病毒将一个宿主的DNA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细胞中而引 起的基因重组现象。指将质粒或其他外源DNA导入处于感受态的宿主细胞,并使其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在原核生物中有些DNA片段能够转移到其他位置从而导致微生物的基因突变,这种片段称。 4.育种过程中,为了抑制DNA基因突变的修复,所以菌体中加入和可以 抑制修复。 5.通常用、、、等抗生素来标记质粒载体。 6.微生物菌种保藏是要为菌体创造、、和条件。 7.用作微生物化学诱变剂的5-溴尿嘧啶为_____的结构类似物;具有超级化学诱变剂之 称的是。 8.根据突变的表型效应,突变型的种类有、、和等。 9.富集培养是创造有利于目标菌种的生长,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和等。 10.在微生物基因工程中,目前应用最多的载体是_______和________。 11.营养缺陷型菌株诱变育种中,为了便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出,尽量淘汰野生型细胞, 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 12.杂交育种过程中常用的遗传标记包括、、等。 13.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中,用来除去细菌和放线菌细胞壁常用的酶是;除去真菌类 细胞壁的酶是;原生质体融合最常用到的化学融合剂是。 14.原生质体再生育种过程中培养皿中的冷凝水需要去除,其原因是。 二、选择题 1.在培养基中加入可以抑制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获得原生质体。 A. 溶菌酶 B. 青霉素 C.蜗牛消化酶 D. 纤维素酶 2.由牛肉膏、蛋白胨和氯化钠组成的培养基,属于。 A. 有限培养基 B.补充培养基 C.完全培养基 D. 基本培养基 3. 紫外线对微生物有很好的诱发突变作用,其中最有效波长为。 A. 200nm B.254nm C.274nm D. 300nm 4.分支途径中末端产物单独存在时仍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当几个末端产物共同存在时,其抑制作用作用大于几个单独存在时的和,这种反馈抑制属。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性:指世代间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性:是子代与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遗传性保证了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性则推动了种的进化和发展。 遗传型(基因型):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潜力,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型。 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饰变: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培养时,可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这是一种饰变,但当在37℃培养时,则不产生色素,再在25℃下培养时,又恢复产生色素的能力。 微生物在遗传学中的地位: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 ?易培养; ?繁殖快; ?易于累积不同的中间代谢物; ?菌落形态可见性与多样性;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每个个体的直接性与一致性; ?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 ?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过程。 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还为育种工作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向着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等方向发展。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遗传变异有无物质基础以及何种物质可承担遗传变异功能的问题,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对此有着不同的猜测。直到1944年后,利用微生物这一实验对象进行了三个著名的实验,才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DNA才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一)转化实验 ?发现者:英国人Griffith于1928年首次发现这一现象。 ?研究对象:肺炎链球菌S型和R型 ?过程: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标准答案及知识要点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 一.酵母菌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别 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不同对酵母菌死细胞数量有何影响?是分析其原因。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成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美蓝浓度高了,代谢不太活跃的活细胞也会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多,活细胞较少;反之,则代谢微弱的细胞也能还原美蓝,不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少,活细胞较多。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1.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乙醇脱色(是脱色时间)。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的厚薄,脱色是玻片晃动的快慢及乙醇用量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脱色是应当控制速度,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 2. 固定的目的之一是杀死菌体,这与自然死亡的菌体有何不同? 自然死亡的菌体本身已经部分自溶,结构已经改变。固定杀死细菌时细菌结构是保持死亡时的状态的。 3. 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能。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4.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适应注意什么问题? a 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与玻片上;b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3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三. 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1.镜检时,如何区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 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横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试卷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试卷 一、选择题 1、用作工业菌种得微生物,不具有下列哪种特征() A、非致病性B、利于应用规模化产品加工工艺 C、容易突变 D、形成具有商业价值得产品或具有商业应用价值 2. 筛选微生物得取样原则,不属于得就是() A、土壤得营养 B、微生物得生理特点C、环境得酸碱性D、雨水多 3.下列不属于改良得目得得就是() A、新得性状 B、新得品种 C、高产菌株 4. 突变类型里按变化范围分类正确得就是( ) A、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B、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C、碱基置换、移码突变C、错义突变、无意义突变、移码突变 5.下列最容易发生烷化反应得位点就是() A、胸腺嘧啶O4 B、腺嘌呤N7 C、鸟嘌呤O6 D、鸟嘌呤N7 6.烷化剂通过对鸟嘌呤N7位点得烷化而导致突变中,可引起染色体畸变甚至个体死亡得就是() A、碱基配对错误 B、DNA单链内部相邻位置交联 C、脱嘌呤作用 D、DNA双链间得交联 7. 突变得生成过程中,不包括() A、从突变到突变表型B、DNA损伤C、涂布培养D、DNA损伤修复 8. 不属于基因突变得规律得就是( ) A、独立性B、可诱发性C、高频率突变性D、独立性 9. DNA损伤修复中得复制前修复不包括() A、SOS修复系统 B、错配修复系统 C、切除修复系统 D、DNA聚合酶得3’-5'得校正功能 10.已知DNA碱基序列为CATCATCAT,什么类型得突变可产生如下碱基序列得改变CACCATCAT() A、缺失 B、插入C、转化D、颠换? 二、判断题 1.细菌得转导需噬菌体作为媒介,不受DNA酶得影响。() 2. 微生物间进行基因重组得必要条件就是细胞间接触.() 3. 转座子可引起插入突变。( ) 4.普遍性转导产生得转导子一般都就是非溶源菌。() 5. λ噬菌体就是能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任何位点得温与噬菌体。() 6. 青霉素常作为诱变剂用于筛选细菌营养缺陷型。() 7.F﹢细菌或F’细菌与F‐细菌接合时,使F﹢或F’细菌变成F‐细菌.( ) 8.转座子可自主复制,因此在不同细胞间传递时不需要载体。( ) 9.流产转导得特点就是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 ) 10. 单线遗传就是局限性转导得结果。( )

第7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答案

第7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填空题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是、、 和。而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三个经典实验 是、、和 细菌转化噬菌体感染植物病毒重建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影印平板培养法 2.______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_______。Griffith转化因子 3.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______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无毒的R型细胞(活R菌) 32 4.AlfredD.Hershey和MarthaChase用P 35 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 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T2的______。 全部遗传信息 5.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 ______也是遗传物质。RNA 6.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______;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 称______。 单倍体二倍体 7.DNA分子中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______。 颠换 8.______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Col 9.原核生物中的基因重组形式有4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10.当DNA的某一位置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突变,因为细胞内存在一系列的_______,能清除或纠正不正常的DNA分子结构和损 伤,从而阻止突变的发生。 修复系统 11.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由于这类突变型在_______上不生长,所以是一种负选择标记。 基本培养基 12.两株多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只有在混合培养后才能在基本培养墓上长出原养型菌落,而未混合的两亲菌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长出的原养型菌 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_______和_______所致。 交换重组 13.在_______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 而在_______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普遍性局限性 14.基因突变具有7个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题及其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题 一、选择题 1、革兰氏染色得关键操作步骤就是: A、结晶紫染色 B、碘液固定 C、酒精脱色 D、复染 2、放线菌印片染色得关键操作就是: A、印片时不能移动 B、染色 C、染色后不能吸干 D、A与C 3、高氏培养基用来培养: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4、肉汤培养基用来培养: A、酵母菌 B、霉菌 C、细菌 5、无氮培养基用来培养: A、自生固氮菌。 B、硅酸盐细菌 C、根瘤菌 D、A、B均可培养 E、A、B、C 均可培养 6、在使用显微镜油镜时,为了提高分辨力,通常在镜头与盖玻片之间滴加: A、二甲苯 B、水 C、香柏油 7、常用得消毒酒精浓度为: A、 75% B、 50% C、 90% 8、用甲醛进行空气熏蒸消毒得用量就是: A、 20ml/M3 B、 6ml/M3 C、1ml/M3 9、实验室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得工艺条件就是: A、 121℃/30min B、 115℃/30min C、130℃/30min

10、巴氏消毒得工艺条件就是: A、62-63℃/30min B、71-72℃/15min C、A、B、均可 11、半固体培养基得主要用途就是: A、检查细菌得运动性 B、检查细菌得好氧性 C、 A、B、两项 12、半固体培养基得琼脂加入量通常就是: A、 1% B、0、5% C、0、1% 13、使用手提式灭菌锅灭菌得关键操作就是: A、排冷气彻底 B、保温时间适当 C、灭菌完后排气不能太快 D、A-C 14、目镜头上得“K”字母表示: A、广视野目镜 B、惠更斯目镜 C、补偿目镜 15、目镜头上得“P”字母表示: A、平场目镜 B、广视野目镜 C、平场补偿目镜 16、物镜头上得“PL”字母表示: A、正低相差物镜 B、正高相差物镜 C、负高相差物镜 17、物镜头上得“UVFL”字母表示。 A、无荧光物镜 B、照相物镜 C、相差物镜 18、镜头上标有“TC”字母得镜头就是: A、相差调整望远镜 B、摄影目镜 C、相差目镜 19、“PA”表示: A、马铃薯培养基 B、高氏培养基 C、肉汤培养基 20、无菌室空气灭菌常用方法就是: A、甲醛熏蒸 B、紫外灯照射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本章要点: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机制。 3.菌种如何选育及如何诱变育种? 4.基因重组。 5.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6.如何保藏菌种? 5.1 基因对遗传性状的控制 5.1.1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DNA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曾是生物学中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1944年Avery等人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三个经典实验有力地证实了核酸是遗传物质,基因是其信息单位,染色体是其存在形式。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1.转化实验 转化指A品系的生物吸收了来自B品系生物的遗传物质从而获得B品系的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现象是格里菲斯(Griffith)于1928年研究肺炎链球菌感染小白鼠的实验中发现,后经艾弗里(Avery)等于1944年证实的。 2.噬菌体感染实验 1952年,侯喜(A.D.Hershey)和蔡斯(M.Chase)为了证实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大肠杆菌T2噬菌体进行实验(图5-1)。 图5-1 噬菌体感染实验

3.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1956年Fraenkel-Conrat等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了病毒(TMV)重建实验(图5-2),证实了RNA是遗传物质。 图5-2 TMV重建实验 5.1.2 DNA的结构与复制 一.DNA的化学组成 DNA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由4种核苷酸组成。每一种核苷酸又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3部分构成。4种核苷酸的差异仅在于碱基不同。在DNA中,4种碱基是;腺嘌呤 (adenine,A)、鸟嘌呤(guanine,G)、胞嘧啶(cytosine,C)和胸腺嘧啶(thymine,T)。脱氧核糖1位上的碳原子与嘌呤9位上的氮原子相连,5位上的碳原子与磷酸相连,就构成了4种不同的核苷酸。 二.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3年美国遗传学家沃森(James Deway 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根据英国晶体衍射专家维尔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对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资料,以及碱基含量分析、键长键角资料、酸碱滴定数据等,提出了像麻花、油条一样扭在一起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图5-3、5-4)。

微生物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微生物的简单染色思考题 1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答:油镜在使用时必须在载玻片与物镜之间滴加镜头油。油镜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使用后镜头的清洁: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用完油镜必须进行“三擦”(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或者乙醇乙醚溶液)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2、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答:在使用普通显微镜时,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3、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答:低倍镜视野比较大,能看到的范围大,容易找到观察的目标,然后在用放大倍数高的高倍镜或油镜有目的的观察。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 (1)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 h以内的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 答:24h以内的菌体处于活跃生长期,菌体细胞壁具有典型特征,而处于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染色时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步骤?为什么?答:应注意如下几点: 其一,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其二,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其三,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3)当你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答:当要确证未知菌的革兰氏反应时,可用已知菌进行混合涂片,使二者染色条件保持一致,如果已知菌的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证明操作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实验三、微生物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在显微镜下直接测定微生物数量有什么优缺点? 答:1)优点:直观、快速、操作简单。 2)缺点: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09140)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09140)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遗传育种 课程代码:09140 学时与学分:76学时4学分(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24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必选) 授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微生物育种学》课程是为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可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之后选修该课程。该课程主要教授微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础、诱变育种、代谢控制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微生物育种的相关原理和具体方法,为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节内容课时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基础 2 第三章基因突变 3 第四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4 第五章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6 第六章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6 第七章工业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 6 第八章工业微生物杂交育种 3 第九章工业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和原生 质体融合育种6 第一〇章微生物基因组改组育种 3 第一一章基因工程育种 3 第一二章分子定向进化育种 3 第一三章高通量筛选技术 3 第一四章工业微生物菌种复壮与保 3 试验1 细菌的原生质体融合 6 试验2 乳酸菌筛选及抑菌作用研究 6 试验3 香菇杂交育种 6 试验4 细菌营养缺陷型筛选试验 6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理解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以及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难点:当前微生物育种的主要技术概览。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 一、微生物菌种 二、微生物菌种的重要性 三、微生物菌种特性 四、菌种来源 第二节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一、自然选育 二、诱变育种 三、杂交育种 四、代谢控制育种 五、基因工程育种 六、基因组改组(genome shuffling) 七、分子定向进化(molecular directed evolution of enzyme) 八、高通量筛选技术(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 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基础 教学目的:了解微生物遗传的基本知识,掌握微生物基因组的组织与结构。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回顾、了解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掌握微生物基因组的组织与结构。 重点与难点: 重点:微生物基因组的组织与结构。 难点:微生物基因组与其他生物基因组的主要区别。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染色体 一、染色体形态 二、原核生物及病毒染色体结构 三、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 四、染色体数目 第二节核酸 一、核酸

微生物遗传育种

一名词解释 1 突变:泛指细胞内(或病毒颗粒内)遗传物质分子结构或数量发生可遗传的变化,他是一种遗传状态,往往引起新的等位基因的形成和新的表型 2 表型:指一个生物体(或细胞)可以观察到的性状或特征,是特定的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 抗性突变:指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对某些化学药物.致死物理因子或噬菌体产生抗性的变异菌株.抗性突变型包括抗药性突变型.抗噬菌体突变型.抗辐射突变型.抗高温突变型,抗高浓度酒精突变型.抗高渗透压突变型等 4 基因重组:凡把两个不同形状个体内的遗传物质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个体的方式 5 诱变育种:用物理和化学等因素,人为的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然后运用合理的筛选方案和适当的筛选方法把符合要求的优良的变异菌株筛选出来的一种方法 6 营养缺陷型:某一野生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多种生长因子的能力,因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主要有氨基酸缺陷型、维生素缺陷型、嘌呤嘧啶缺陷型。 二解答题 1 筛选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成功因素有哪些,并简述筛选的一般思路 因素:(1)待筛选样品的性质; (2)产生菌的选择; (3)采用什么样的筛选方案,选择筛选方案有两个要点即选择性和灵敏度; (4)筛选方案的设计; 思路:(1)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生长培养特性; (2)采样:有针对性的采取样品; (3)增殖:人为的通过控制养分或培养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后,在数量上占优势;(4)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5)发酵性能的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质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PH、提取工艺等 2 微生物遗传育种工作中突变产生的突变类型有哪些? 3 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状有哪几种类型? 答:(1)形态突变型:指发生在细胞个体形态或菌落形态改变的突变型,是一种可见的突变;(2)营养缺陷型:某一野生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多种生长因子的能力,因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主要有氨基酸缺陷型、维生素缺陷型、嘌呤嘧啶缺陷型; (3)抗性突变型:指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对某些化学药物.致死物理因子或噬菌体产生抗性的变异菌株.抗性突变型包括抗药性突变型.抗噬菌体突变型.抗辐射突变型.抗高温突变型,抗高浓度酒精突变型.抗高渗透压突变型等; (4)致死突变型: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个体死亡的突变型。分为显性致死和隐性致死;(5)条件致死突变型: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繁殖并呈现其固有的表型,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是致死的突变型叫做条件致死突变型。温度敏感突变型是典型的条件致死突变型;(6)产量突变型: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的产量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称产量突变型;产量高于原始菌株的成为正突变菌株,反之称为负突变菌株。

江南大学微生物实验部分试题库及标准答案

江南大学微生物实验部分试题库及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利用电子波波长短,分辨力高的特点以电子流代替光学显微镜的光束使物体放大成象的超显微镜检装置。 2.普通光学显微镜:用自然光或者灯光作光源镜检物体的显微镜。 3.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已知的营养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4.人工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并积累代谢产物的一种营养基质。 5.天然培养基:由化学成分不完全清楚的天然物质如马铃薯,麸皮等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6.半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和化学成分不完全清楚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7.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是细菌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细菌首先用结晶紫染色,再用碘液固定,然后用95%的酒精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凡是菌体初染的结晶紫被酒精脱去了紫色后,又被蕃红复染成红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负反应细菌;凡是菌体初染的紫色不能被酒精脱色,也不能被蕃红复染成红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正反应细菌。 8.简单染色:用单一染料使微生物细胞染上所用染料颜色的染色方法。 9.稀释平板计数法:将一定量的样品经十倍稀释后,用平板培养最后三个稀释度的样品稀释液。待菌落长出后,计数出某一稀释度的菌落数后再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样品中的含菌数。10.显微直接计:利用血球计数板或细菌计数板在显微镜下测计出每小格的微生物细胞数量后,再换算出单位体积中微生物细胞总数的测数方法。 二、选择题 01.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 A.结晶紫染色。 B.碘液固定。 C.酒精脱色。 D.复染。答:(C) 02.放线菌印片染色的关键操作是: A.印片时不能移动。 B.染色。 C.染色后不能吸干。 D.A-C。答:(A)。 03.高氏培养基用来培养: A.细菌。 B.霉菌。 C.放线菌。D酵母菌答:(C)。 04.肉汤培养基用来培养: A.酵母菌。 B.霉菌。 C.细菌。D放线菌答:(C)。 05.无氮培养基用来培养: A.自生固氮菌。 B.硅酸盐细菌。 C.根瘤菌。 D.A,B均可培养。答:(D)。 06.在使用显微镜油镜时,为了提高分辨力,通常在镜头和盖玻片之间滴加: A.二甲苯。 B.水。 C.香柏油。D甲苯答:(C)。 07.常用的消毒酒精浓度为: A.75%。 B.50%。 C.90%。D70% 答:(A)。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湖北自考网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课程代码:06709(理论)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微生物遗传学是当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在经典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为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微生物遗传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微生物遗传学对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研究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为改良品种、定向育种、改造生物环境以及治疗人类疾病等重大生命科学的研究和运用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作为微生物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既可以作为生物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食用菌专业等的专业基础课,也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以微生物作为遗传研究的对象,根据微生物的遗传体制来阐明生物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根据这一目的,要求学生首先要有较强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以及微生物生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 课程内容主要通过对一些经典实例的阐述来验证某一理论的正确性。或者通过对一些遗传现象的发现进行分析,推论而最终得出某一结论。使学生通过对这些实例的理解去学习和掌握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再通过配套的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微生物遗传学的实验手段。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要想学好《微生物遗传与育种》这门课,首先必须学好微生物学,因为微生物遗传学是以微生物作为研究的对象,所以必须把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等搞清楚。微生物遗传学是在研究对象上区别于经典遗传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它们的着眼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阐明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因此,《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的先行课程是: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普通遗传学、微生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相关课程。在本课程学完后,还可以继续学习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后续课程,因为分子遗传学它是在研究水平上区别于微生物遗传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微生物遗传学可以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技术思考题答案1.如何区别高倍镜和油镜 答:(1)油镜更接近标本片(2)油镜与标本间的介质是香柏油(3)油镜刻有“oil”或“Hi”字样,也刻有一圈红线或黑线为标记。 2.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是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错误操作答: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镜头距离标片很近,而粗调节器的调节幅度较大,粗调节器的错误操作会使镜头大幅度向标本移动,很容易损坏标本和镜头。一般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后换到高倍镜,就只需要用细调节器了。 3.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破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答:(1)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止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2)在转换油镜时,从侧面水平注视镜头注视镜头与玻片的距离。使镜头浸入油中而不以压破载玻片为宜。(3)从目镜内观察,把孔径光阑开到最大,使其明亮。然后用微调将镜台下降,直至视野内物象清晰。如油镜已离开油面仍未见物象,需重复操作。加的是香柏油。作用是增加折光率,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4.在调节焦距时,往往出现一些疑似观察标本的物象点,物象点可能是目镜或物镜上的杂质,也可能是标本片上的观察对象,如何通过操作判断这些物象点是否在标片上 答:移动标本片,看物象点是否移动,如果不移动,则不在标本片上。 5.如果涂片未经热固定或固定温度过高、时间过长,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固定时间是杀死菌体,使菌体蛋白质凝固黏附于载玻片上,增加菌体对染色剂的结合力,易于着色。但是如果没固定,不容易着色,且容易被清水冲走。

温度过高会使细胞收缩变形,时间过长会导致菌体变形或形态破坏,难以着色,从而导致难以着色。 6.为什么要培养18-24h的细菌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 答:此时菌体进入比较活泼的繁殖生长期,细胞壁比较好着色。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关键在于细胞壁的通透性的改变。如果菌龄过老,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时阴性还是阳性菌。 7.如何操作才能保证革兰氏染色结果正确,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什么答:具体操作步骤为(1)涂片,与简单染色法相同,要求薄而均匀。(2)干燥、固定,在空气中自然晾干,或将涂面朝上,在酒精灯微小火焰上干燥;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3-4次,温度不宜过高。(3)染色,用结晶紫进行初染1min,然后水洗。用碘液进行媒染,用碘液覆盖染色部位1min,水洗。在涂有细菌的部位连续滴加95%乙醇,约30s,水洗脱色。用番红溶液复染1min,水洗。(4)干燥,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也可以用电吹风吹干。(5)镜检。 关键环节是酒精脱色。 8.为何常用插片法培养放线菌观察个体形态 答:放线菌的营养菌丝生长在培养基表面或插入培养基里面,不易被接种针挑取制片。采用插片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时期的形态。 9.在显微镜下,如何区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答: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10.放线菌与细菌的菌落最显着的差异是什么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答案

第七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转座因子:具有转座作用的一段DNA序列. 2.普遍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为普遍转导。 3.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4.艾姆氏试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5.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整合,重合,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6.移码突变:诱变剂使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 7.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8. 高频重组菌株:该细胞的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为整合态,当与F- 菌株相接合时,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非常高. 9.基因工程:通过人工方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受体细胞,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育种措施称基因工程。 10.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并能在识别位点内部或附近进行切割的内切酶。

11.基因治疗:是指向靶细胞中引入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克隆:作为名词,也称为克隆子,它是指带有相同DNA序列的一个群体可以是质粒,也可以是基因组相同的细菌细胞群体。作为动词,克隆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或DNA序列插入一个载体DNA分子上,进行扩增。 二. 填空 1.微生物修复因UV而受损DNA的作用有光复活作用和切除修复. 2.基因组是指一种生物的全套基因。 3.基因工程中取得目的基因的途径有_____3_____条。 4.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两种类型。 5.基因中碱基的置换(substitution)是典型的点突变。置换可分两类:DNA链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被称为转换;而DNA链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被称为颠换。 6.诱变剂导致DNA序列中增添(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称为移码突变。 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从染色体某一部位转移到同一染色体上另一部位或其他染色体上某一部位的现象,被称为转座.凡具有转座作用的一段DNA序列,称转座因子,包括原核生物中的插入顺序转座子和的Mu噬菌体. 8.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死亡率可明显降低,此现象称为光复活.最早是1949年有在灰色链霉菌中发现.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

------------------------------------------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1.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乙醇脱色(是脱色时间)。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 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的厚薄,脱色是玻片晃动的快慢及乙醇用量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脱色是应当控制速度,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 )。 2.固定的目的之一是杀死菌体,这与自然死亡的菌体有何不同? 自然死亡的菌体本身已经部分自溶,结构已经改变。固定杀死细菌时细菌结构是保持死亡时的状态的。 3.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能。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W),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4.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适应注意什么问题? a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与玻片上;b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3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 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三.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1.镜检时,如何区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 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 小体。 2.显微镜下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放线菌与细菌需要在油镜下才能观察清楚,而霉菌和酵母菌在低倍镜下即可看到。 细菌:为细而短的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微小),主要形态有:球、杆、螺旋状等。(部分杆菌还可形成芽抱) 放线菌:存在分枝丝状体和菌丝体,革兰氏阳性菌,有抱子丝和抱子(球形、椭圆形、杆状、柱状)。 酵母菌:单细胞,菌体呈圆球、卵形或椭圆形,少数呈柠檬形、尖形等。菌体比细菌大几倍到几十倍,部分处于岀芽繁殖过程中菌体还可观察到芽体,大多数菌体上还有芽痕。 霉菌:菌丝和抱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到几十倍,在低倍镜下即可看到,并还可看到抱子囊梗、囊轴、抱子囊、包囊抱子等。 四.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与灭菌 1.高压蒸汽灭菌开始时为什么要将锅内排尽?灭菌后为什么要待压力降低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因为空气的膨胀压大于水蒸汽的膨胀压,所以,当水蒸汽中含有空气时,在同一压力下,含空气蒸汽的温度低于饱和蒸 汽的温度。如果压力未降到0时,打开排气阀,就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压力突 然下降而发生复沸腾)而冲岀烧瓶口或试管口,造成培养基等液体沾湿棉塞或溢岀等事故。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复习资料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复习资料第二章基因突变及其机制 1.1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不同? 答:①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由于染色体断裂、重新排列而产生的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往往涉及多个基因。 ②基因突变是指一个基因内部的遗传结构或 DNA 序列的改变,由于一对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产生的碱基置换、移码突变。通常只涉及一个基因。 ③染色体畸变是发生在染色体水平的突变,基因突变是发生在基因水平的突变。 ④染色体畸变涉及到DNA分子上较大的变化,有可能使细胞致死。基因突变一般只涉及DNA上一对或几个核苷酸的缺失。 1.2化学诱变剂的种类、适用范围及如何终止反应? 答:①碱基类似物(ⅰ5-溴尿嘧啶(5-BU)诱发AT←→GC GC→AT更容易ⅱ2-氨基嘌呤(2-AP)诱发AT←→GC AT→GC更容易)一般要经过两轮复制才能形成稳定的可遗传突变。只对生长的微生物起作用,对静止的细胞如细胞悬液、孢子悬液、芽孢悬液不起作用。可通过从含有碱基类似物的培养基中挑取菌落移植到正常培养基中培养终止反应。 ②碱基修饰剂(ⅰ脱氨剂如HNO2诱发AT←→GC 还可以氨基的交联作用ⅱ羟化剂如羟胺诱发GC←AT)可以通过改变pH终止反应。 ③移码突变剂(ⅰ吖啶类染料ⅱ溴化乙锭ⅲICR 类化合物)移码诱变剂的嵌入并不导致突变,必须通过 DNA的复制才能够形成突变,因此只能用于生长态细胞。可通过从含移码突变剂的培养基中挑取菌落移植到正常培养基中培养终止反应。 1.3紫外线的诱变机制及操作方法? 答:诱变机制:DNA 分子尤其是嘧啶强烈吸收紫外线,造成相邻的胸腺嘧啶形成稳定的二聚体(T=T)—— T与T 之间形成化学键连接,对热和酸都稳定→DNA 分子在复制时,两条链之间的 T=T 会阻碍双链的分开,导致复制无法正常进行→同一条链上的 T=T 会阻止 A 的正常掺入,导致复制停止或错误进行,最终形成突变。 操作方法:①取已培养好的新鲜斜面菌种,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接于盛有玻璃珠的100毫升三角瓶中,充分摇动10分钟,使菌体均匀分散,用滤纸过滤,即为菌悬液 ②取上述菌悬浮液计数,调整菌悬浮液密度为108 个/毫升,吸取 1 毫升菌悬浮液于 9 毫升无菌水中,稀释后再计数一次,取3ml至平皿中 ③照射处理前,先开紫外线灯20分钟,使灯的功率稳定(如灯的功率为15瓦,则照射距离为15~30厘米,灯的功率为30瓦,则照射距离为30~50厘米) ④将待处理的菌悬液放于培养皿中,置于电磁搅拌器上,放在紫外线灯正中下方,先将整个平皿照射1分钟后,打开皿盖,此时开始记时并启动电磁搅拌器,准确计算照射时间。 1.4 DNA的修复? 答:①复制修饰系统(I、DNA 聚合酶的校读功能。II、N-糖基酶修复系统。III、错配修复系统) ②损伤修复(I、光复活。II、切除修复。III、重组修复IV、SOS修复系统(唯一一个导致突变的修复)。) 2、第三章工业微生物生产菌的分离筛选 2.1从土壤中取样的方法? 答:将表层 5cm 左右的浮土除去→取 5 ~ 25 cm 处的土样 10~25g,装入事先准备的塑料袋内扎好→给塑料袋编号并记录地点、土壤质地、植被名称、时间及其他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