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目标与路径研究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目标与路径研究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目标与路径研究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目标与路径研究

研究单位:复旦大学(文中内容仅代表该机构观点)在低碳化发展已成全球性趋势的大背景下,高碳发展的上海既无法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支撑,也与其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相背离,因而是没有出路的。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经

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上海应充分利用其碳排放资源需求者与市场组织者的双重角色,依托其“龙头”地位,实现区域碳排放资源的优化配置。

未来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4 个方面:向

绝对量减排转换的潜在压力;因持续性而来的潜在压力;“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导致的潜在减排困难;生活领域能耗和碳排放趋于上升。

基于压力分析,反思既往工作,本研究认为以下4 个问题关

系到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的成败:如何化解能源升级引发

的使用成本上升问题;如何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挖掘重化工业的减排潜力;如何结合城镇发展规划挖掘交通、建筑领域的减排潜力,应对生活领域碳锁定效应;如何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实现城市碳汇存量的持续增长。

展望未来,本研究认为,上海已处于向后工业社会的转折点

上,“转型”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基调。

基于对上海发展阶段的研判,结合发达部分发达国家城市的经验,本研究运用情景分析法研究上海未来的能源需求及碳排放量,并据此设定上海未来的碳减排目标。具体而言,本研究设定3 种情景模式,分别为:

(1)基准情景: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外推:继续执行已经确定的政策,无新的政策调整。

(2)能效情景:基于基准情景,增加能效控制和能源结构优化措施。(3)低碳情景:基于能效情景,采用更为严厉的需求控制措施,经济

增速较前两种情景有所降低。

本研究设定了5 项主要情景影响因素,分别为:

1)人口情景:常住人口规模将在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

(2)经济情景:经济增长速度将持续放缓。消费成为拉动

GDP 增长的主要动力。

(3)建筑情景:居住建筑能耗将因人口增加和居住条件改善而上升。家庭能耗将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公共建筑能耗将因公共建筑需求减少而减少。

4)交通情景:私人汽车消费将在2020 年达到峰值后进入

平稳增长期;公共交通出行率将会有快速的发展;航空运能将会大幅提升。

(5)能源结构情景:能源利用优先顺序为本地低碳能源、外来电、石油以及依据需求缺口确定的煤炭消耗量。

基于情景分析,本研究预测上海未来的能源需求:

(1)基准情景下,终端能源需求还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到2030 年左右增速放缓,到2040 年,终端能源需求达到18000 万吨标准煤左右。

(2)能效情景下,终端能源需求呈现先上升,到2030 年后,终端能源消费需求基本稳定在14840-14970 万吨标准煤。

(3)低碳情景下,终端能耗需求呈现先缓慢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拐点出现于2025 年左右,拐点能耗为12600 多万吨标准煤左右。得益于产业和建筑能耗下降的贡献,到

2040 年,终端能源需求降至11885 万吨标准煤左右。

基于能源需求的预测,上海的碳排放趋势:

(1)基准情景下,能源碳排放呈现先快速增长后增长趋缓的变动趋势。到2040 年上海的碳排放将达到37640 万tCO2 ,比2010 年上升50%,人均碳排放达到10.93 t CO2 。

(2)能效情景下,能源碳排放呈现先缓慢上升,后稳定下降的趋势。2030 能源碳排放达到峰值30207 万tCO2 ,到2040 年上海的碳排放将降至29080 万tCO2 ,比2010 年上升16%。而人均碳排放达到8.45t CO2 。

(3)低碳情景下,能源碳排放则呈现先平稳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15 年就达到峰值碳排放(25698 万t CO2)。2040 年上海的碳排放将降至21526 万tCO2 。而人均碳排放达到6.25t CO2 。

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设定上海未来的低碳

发展总目标、部门目标、分项指标。为了实现上海低碳发展

的目标与指标,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生

活方式与交通和建筑能耗、碳汇建设等主要影响要素。具体而言,

(1)本市常住人口规模。村镇整治、基层社区管理水平提升、低端产业退出等因有效打击“灰色产业链”降低低端外来人口规模;老龄化的影响表现为上海能够容忍的老龄化程度及由此而来的老年照料劳动力的增长。

(2)产业结构调整。除了加速淘汰简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产业结构调整还包括在放弃低端产品、发展高端产品、服务国家战略的思路下,对以上海钢铁、石化等规模以上高能耗产业的调整。

3)建筑、交通与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三者联系紧密。更

大的房子、拥有更多耗能电器,对私人小汽车出行的依赖使

生活领域有陷入碳锁定的风险。缺乏以生活服务配套的便利化为特征的“人气增长核”使新城难以实现紧凑型发展。职住分离导致的钟摆人口使交通能耗居高不下。因此,产城融合的关键是产居融合。

(4)碳汇建设。“大城市小郊区”的格局决定了上海自然碳汇作用有限。上海的碳汇主要分布在农田、湿地以及林地和绿地中。空间有限和建设维护成本高昂是上海碳汇建设的主要障碍。应结合村镇整治、产业结构调整等将更多土地用于生态修复,同时通过理顺责、

权、利,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碳汇建设。

基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认为至2020 年,上海的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的计划包括:

1)人口

控制人口规模:降低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来沪人员规模;调整劳动力结构:增加老年人口照料类外来人口的数量

2)产业

规模以上高耗能企业的退出:钢铁和化学工业是需要着重关注的行业。“散小差”企业的退出:主要淘汰因高成本而无法迁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因高成本而无力进行节能改造的企业。

3)交通

发展公共交通:以更便捷、更舒适、更准时作为公共交通发展的指

引,力争在2020 年前开始出现公交出行对私家车的替代。减少通勤性钟摆人口:针对居住者经济活动特点升级区域产业,实现产城融合。减少消费性钟摆人口:通过便利化的生活设施、均质化的公共服务实现居民就近消费。更紧凑的新城建设:依托老城的公共服务功能

缩短新城的成熟

期;若无老城可依托,则应先形行培育新城生活服务核心4)建筑

提高既有公共建筑的使用效率摊薄建造、使用能耗及碳排放:最大限度的避免既有建筑的闲置,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推进住宅节能改造降低居住能耗:提高居民出资改造的积极性,提高社会资本参与住宅节能改造、节能服务等的积极性。控制居住建筑能耗:在家庭人口规模3 人及以下的假设下,减少90 平方米以上住宅供给量。

5)碳汇建设

维持碳汇资源存量稳定:在碳汇面积难有持续大幅增长的情

况下,应保证其碳吸收能力不出现显著衰减。争取碳汇资源存量小幅增长:应考虑将腾挪出的工业土地用于碳汇建设,如完成调整的

“ 195”、“ 198”地块,甚至是“ 104”地块。

为了实现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的近期计划及总目标、分项

指标等,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建设思路包括:

(1)体系化的支撑政策。理顺既有政策、法规,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修正因令出多门导致的低效率。

(2)提供足够的经济激励的制度。使各种有利于碳减排、增加碳汇的活动都获得足够的经济激励。

(3)使上海碳排放交易系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的制度。使交易产品的价格更真实、及时地反映上海碳排放资源稀缺性。

(4)完善低碳建设发展相关中介服务的制度。以有效的监管和足够的经济激励促进相关中介服务的规范化和便利化发展。研究单位:上

海社科院(文中内容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低碳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城市发展目标是一致

的,低碳发展是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上海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应对国际减排压力、完成国家碳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资源禀赋相似的一些全球城市相比,虽然近年来上海的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但上海的碳排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未来30 年,上海城市人口还将进一步增长,城市仍面临碳排放增加的压力和挑战。城市的形态、经济结构和GDP、能源结构、能源供给方式、建筑模式、消费模式、交通和建成的基础设施等,都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城市的形态一旦形成,将会固化城市的碳排放路径,因此在上海新一轮城市规划总体修编之中,将低碳城市建设作为规划修编的重要考量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课题的总体研究思路:一是测算上海的碳足迹:建立核算架构和测量进程的基准线。确定基准排放水平和排放源,确定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起点;二是规划远景和设定低碳目标:在识别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建立碳排放情景分析模型,分情景预判上海未来30 年可能的碳排格局,根据高站位、宽视野、可实现的原则,提出“1 强度+3 峰值”目标,并将这些发展目标分解成55 个单项指标的低碳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给定相应的目标值。三是剖析

实现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差距。四是提出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分阶段目标及六大实现路径。

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判断如下: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起点

1、上海碳足迹已与经济增长相对脱钩,上海近年来碳排强度和能源强度下降速度快于“十二五”国家给予上海的约束性指标,至2013 年底已基本完成“十二五”能源强度和碳强度减排指标。上海人均碳排放已出现筑平台趋势,但上海人均碳排放仍高于全球城市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

2、与纽约、东京以交通和建筑碳排为主导不同,上海碳排

仍是以工业和电力为主导型,交通运输、建筑虽然占比低于工业和电力,但交通运输的碳排强度很高,且交通运输、建筑碳排总量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上海制造业碳排主要集中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石

油化工和化学原料制造业三大产业。上海火力发电中煤炭装机占比高,上海本地装机占上海电力供给的70%左右,是碳排放以及城市空气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长距离交通型的城市格局仍是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从历史趋势看,电力与热力生产与供应部门占碳排放的比重开始缓慢下降,而交通运输储运和邮政业的比重开始缓慢增长。此外,城乡居民生活及其他的部门的碳排放也有较明显的增长。

3、上海城市碳排放呈现出郊区大于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工业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宝山、浦东和金山。104 地块中,公告开发区(15 个国家级开发区、22 个市级开发区)碳排放总量占104 地块碳排总量的比例较高。各开发区碳排强度和土地产出绩效差异明显。上海电力碳排主要集中于浦东新区的外高桥、金山、宝山等区域。

上海的碳汇空间主要以湿地和耕地为主,主要集中于崇明和浦东、青浦次之。从历年生态空间碳汇能力的变化来看,1996-2006 年,上海市生态空间碳汇总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9 年以来虽有所回升,但

基本维持在107 万吨/ 年左右,

上升趋势并不明显

、未来影响上海低碳城市建设主要因素及不确定性

1、低碳城市并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不同,城市产业的能源密集度、城市能源服务的需求等都会有所差异,城市碳足迹的起点就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居民提供经济机会和优质的生活,改变城市碳排放的轨迹,不能影响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宜居性。城市碳排放变化的轨迹取决于城市的形态(交通体系和建成的基础设施)、GDP 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能源供给方式、建筑模式、消费模式等的变化。

2、上海未来发展存在着三大不确定因素,使得中长期碳排放轨迹的预判更为困难。(1)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不确定性,尤其是国家战略对上海制造业的定位不确定,进而难以确定上海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城市空间形态;(2)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出现,以及由此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变动趋势不确定,会产生不同的城市

空间形态和布局要求,如互联网技术对生产、生活方式可能

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进而对交通、建筑格局产生不确定性影响;(3)未来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以行政区域为边界、自成体系的传统发展模式,还是开放无边界的发展模式,将对上海的产业体系和

城市空间产生重大影响,进而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会有所差异。

三、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

根据高站位、宽视野、可实现的原则,在借鉴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低碳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上海未来低碳城市发展“ 1+3”(1强度+3 峰值)目标。

第一种情景,低碳情景,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新型能源技术,快速提升能源效率水平,重点推进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推广分布式能源供应、非化石能源稳步发展、鼓励碳捕捉技术应用,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投资结构转变,鼓励消费并优化消费结构,转变增长方式。1 强度目标是碳排放强度2020 年比2005 年下降60%;

3 峰值目标分别是碳排放在2020 年达到峰值,能源消费总量2030 年达到峰值、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总量2014-2017 年达到峰值。

第二种情景,节能情景,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战略,能源效率水平稳步提高,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经济结构/ 要素结构/ 产业结构自然发

展,无强政策干预:1 强度目标是碳排放强度2020 年比2005 年下降59%;3 峰值目标分别是碳排放在2040 年达到峰值、能源消费总量2040 年达峰值、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总量2014-2017 年达峰值。

四、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六个路径

第一,努力通过持续的需求侧能效管理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尤其在工业、电力、供热和建筑部门。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分布式供能和智能电网,建立清洁、高效、多元的能源供应体系。

第二,采取新技术,发展城市郊铁、地铁、公交车相结合的多层次、高质量的公共交通体系以及非机动车交通条件,最小化交通部门的排放。

第三,管理城市空间增长和城市形态。建立职住融合的多个城市副中心。紧凑型城市会排放更少的温室气体。通过公共交通网和紧凑的城

市形态让城市成长为密度更高且更智慧的城市。努力增加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

第四,寻求市民的支持并在资源效率和低碳生活方式上达成

一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低碳生活方式是减少上海未来能源需求的关键。打造互联、共享的消费模式,构建为使用权付费的消费方式,并以消费模式的转型推动生产模式转变。完善低碳产品市场机制,倡导责任消费。

第五,上海未来的GDP 增长是由城市服务和低碳产业来驱动

的,这是降低碳强度的关键。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将高排放企业搬出城市边界来减少城市的碳足迹,要将产品结构调整与工艺流程选择升级相结合,如钢铁行业缩短炼钢工艺流程,向电炉炼钢转型。进一步推进对工业园区的差别化管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以及新技术产业,依托消费模式转型推进制造模式转型,推广再制造模式,构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

第六,需要深入推进碳排放总量限制与交易,推进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与节能量交易或购买绿色电力,所有这些都可以大幅度降低低碳城市

建设的成本。

五、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若干思考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参考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经验,结合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谋求“合”与“和”。所谓“合是”指,城市建设“多规合一”,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环保、生态等专项规划相融合,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所谓“和”是,指“区域和合共生”。当前不论是资源环境还是气候变化都呈现出高度的区域一体化趋势,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污染物减排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应,必须实现区域、流域的一体化管理。

第二,产业空间布局差异化管理。纽约市的分区制(Zoning )改革一大创新之处就是为不同产业性质的区域设立了不同的绩效标准。建议上海不同产业集聚区研究设立体现产业特征的管理标准、评价体

系和退出机制,不同工业区块之间要设立体现区域产业结构特征的管理标准、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

第三,通过产业链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上海市的一些高耗能行业的重点企业在国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竞争力,建议以制造工艺和制造技术为对象,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环节,发展清洁工艺和清洁技术,避免产业空心化以及对国家战略的影响。

第四,政策工具使用多样化。现有的政策工具使用基本上着眼于行政手段,建议未来更多使用市场交易机制、提供服务的政策工具,发挥政策工具的协同效应。

2019年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2019年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碳排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7%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升率控制在6%以内。 2.非化石能源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左右。 3.节能降耗。单位GDP能耗下降3.5%,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 4.主要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项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0.1%以上,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5.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到46%以上。 6.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 7.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3.5%。 8.绿化水平。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6.5%。 9.空气质量。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66%,PM2.5浓度下降率达到3%以上。 10.水环境质量。地表水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达到70%以上。 11.绿色建筑。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二、主要工作 1.实施优化空间布局行动 一是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布局结构;编制《中心城区多规合一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建成“科技创新一条街”;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高新区获得省级生态工业园命名,经济技术开发区、丹徒经济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技术考核;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按照“三基地、三中心”的定位,推进中瑞生态产业园建设;严格按照《市低碳高校园区建设规划导则》、《市低碳高校园区建设实施细则》要求,加快推进低碳高校园区建设;推进官塘APEC低碳示范城镇建设,达成中欧友好城市结对并推进项目合作。二是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进20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5%,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30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应税营业收入增长15%,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3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产值增长12%,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句容创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狠抓“三集”园区配套和主导产业发展,抓成15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和20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产业集中度达60%以上。 2.实施发展低碳产业行动 一是大力发展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六大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同比增长15%以上。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0亿元,启动西津渡5A级景区创建,建成30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现代物流业完成增加值238亿元,增长12%;文化产业新增投资1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50亿元,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三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深入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力争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的比例达到9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达到60%;组织实施燃煤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工程30个以上,实现节能量10万吨标准煤以上;完成市区、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覆盖城市建成区面积80%以上。四是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淘汰38家企业落后产能,启动新一轮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关闭化工企业26家以上;开展铅蓄电池、电镀企业整治工作,对市内6家蓄电池企业集中整治,推进电镀集中区建设。

上海公务员考试城市建设管理类复习资料(内部资料)

一.城市社会学基本知识 (一)城市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1、按学科史进程,包括第一个经典的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主要发源于欧洲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学派、兴起于全球化时代的洛杉矾学派等。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在上个世纪30年代之前,芝加哥社会学由两个主要的社会学分支组成,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所以能够成为芝加哥社会学的主体内容,既与美国早期社会学中的流行范式或“潜在的学术氛围”有关,也与芝加哥突然崛起而又紊乱无序的城市生活有关。 “新城市社会学”(New Urban Sociology)(又称城市政治经济学学派) 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新城市社会学的崛起,给了人文生态学派以沉重打击。从此,城市社会学领地内的传统秩序格局被打破,再不是一派独霸天下,而是形成了多个学派、多种观点的新格局。根据兹金(S. Zukin)在“新城市社会学的10年”中的看法,新学派可分为三个流派(S. Zukin,1981),这就是法国以卡斯泰尔为代表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美国以哈维(D. Harvey)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和英国以帕尔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卡斯泰尔和哈维。 洛杉矾学派,又称“加利福尼亚学派”。 2、按研究领域,涉及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空间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主要有: ①都市化派。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亚社会派。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生存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④经济学派。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⑤环境学派。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 ⑥技术学派。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 ⑦价值学派。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 ⑧权力学派。该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力,权力在都市规划中所起的作用。 以上各种流派的观点也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3、当代城市社会学流派的主要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理论 (二)社会群体概念和类型 1、社会群体的涵义 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就承载了人类大多数梦想与灾难。城市形态的出现第一次把人类分散居住的状态集中到城市里,同时,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家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约旦河边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到现在正在建设的阿布扎比“零排放”生态城,时间跨度超过一万年。

目录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一日本北九州.pdf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pdf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1.pdf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pdf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pdf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1.pdf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pdf7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1.pdf8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2.pdf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pdf1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1.pdf11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2.pdf1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3.pdf1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pdf14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1.pdf15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2.pdf16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3.pdf1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4.pdf1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pdf19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1.pdf2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2.pdf2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八芝加哥中心区脱碳.pdf22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九美国吉奥斯零耗能地.pdf23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pdf2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1.pdf2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2.pdf2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pdf2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1.pdf2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pdf2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1.pdf30

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城市建设管理预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城市建设管理预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40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城市产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产生于三次社会大分工 B.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基本上完成了城市的产生过程 C.城市的产生是城乡的分离和对应的运动过程的结果 D.城市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 A.空间集聚性B.范围经济 C.规模经济D.高度集约化产业经济 3.城市时刻处于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流动之中,这属于()。 A.结构关联效应B.结构最终效应 C.结构开放效应D.结构成长效应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指的是()。 A.产业结构变革B.城市经济的强劲增长 C.工业生产率的提高D.政府的正确的监督管理及政策导向 5.对于不发达的经济来说,在稳定增长的均衡点,为促进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可采取的政策是()。 A.提高储蓄率B.降低储蓄率 C.促进技术进步D.降低人口增长率 6.社会福利不可能再得到增进的一种状态是()。 A.帕累托改进B.帕累托最优 C.局部均衡D.市场效率 7.对有负向外部经济影响的厂商征税的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B.减少财政支出 C.加大商品生产的成本D.减少产品生产的成本 8.停止营业点是()。 A.平均成本的最低点B.边际成本的最低点 C.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D.平均收益的最低点 9.国内私人储蓄的两个来源是()。 A.公司储蓄和私人(家庭)储蓄B.外国援助和私人外国储蓄 C.外国直接投资和债务性融资D.公司储蓄和国外借款 10.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这种观点称为()。 A.资本决定论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D.制度决定论 11.与一般产品相比,知识作为公共产品的显著特点是()。 A.竞争性和排他性B.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公共性和竞争性D.私人性和竞争性 12.狭义的货币不包括()。 A.纸币B.硬币C.定期存款D.活期存款 13.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为()。 A.城市化——市郊化——逆城市化和内域的分散 B.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内域的分散——市郊化 C.逆城市化和内域的分散——市郊化——城市化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2010修正 发布: 基本信息 发文字号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布日期2010-12-20 实施日期2003-12-01 发布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 正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 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四)仓储用地;(五)市政设施用地;(六)绿地。 第五条 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

好的用地;(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 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 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 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一)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九条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一)供应设施用地(U1),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二)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三)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五)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六)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6),如: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第十条 绿地(G),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一)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二)生产防护绿地(G2),指用于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

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人类社会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与利用,逐步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转变,化石能源造成的污染,使人类开始思索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仅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入手,转变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还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选择节能路径,推广节能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城市等,将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舆论氛围。 标签:低碳经济;能源;路径和方法;节能减排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与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转变。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上升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常规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与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水污染和酸雨等带来的危害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的发展可能逐渐成为走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径,即摈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运用新技术和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的模式或低碳生活,促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那么如何实现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呢,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要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把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化;还要从整个体系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生产和消费中选择节能方法;此外大力开发可再生性能源也是重中之重,将低碳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像工业、农业、产业结构、城市,我们都要建成低碳的,逐步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1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O2排放当过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逐渐影响和威胁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时,人类也开始对当前的化石能源为主的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为什么要发展低碳工业?首先,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影响人类环境,其次,因为现代工业文明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而化石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性的能源,它的储量已经非常有限,所以由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转变已是刻不容缓。但是,由于高碳工业的体系的庞大而稳固,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个过程势必是个步履艰难的过程。众所周知,要想发展低碳工业,必须发展低碳能源,建设新能源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此外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把提高能源的效率与调整能源的结构相结合也是很关键的,我们可以运用低碳减排技术,逐渐降低传统的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多依赖;提高现有的能源的整体效率,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还能推出低碳产品,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对一些高能耗的产业加大税收征收,出台一些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新政策,

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策略

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策略 发表时间:2019-10-10T13:21:14.8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3期作者:符康 [导读] 本文对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首先简要概述了加强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的必要性 符康 汇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安阳 456550 摘要:本文对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首先简要概述了加强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的必要性,其次详细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接着笔者在结合自身多年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更深层次的了解低碳环保城市建设的情况,从而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希望本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的专业学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关键词:低碳环保;城市建设;管理策略 1低碳建筑的内涵 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暖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建筑行业为了响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开始了低碳建筑的研究。低碳建筑主要所提倡的是一种建筑理念,而不是简单的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所谓低碳建筑,指的是在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蒸蒸日。对于城市发展而言,首先要具备一套完善的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注重能源的充分利用,强化城市公共管理,全面配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2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坚持项目带动、责任落实,应该全面谋划一批示范性强、带动面广、关联度高的低碳项目,各个部门要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重点发挥低碳环保项目的载体和示范作业;二是坚持区域统筹、特色示范,应在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强化互补互促互联,在整体目标统一的前提下推行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侧重的特色示范;三是坚持理念创新、技术引领,通过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来逐步提升碳生产力,还要将低碳环保城市发展理念与社会价值观念创新紧密结合;四是坚持资源整合、全民参与,要凝聚低碳城市建设合力,加强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领作用;五是坚持科学谋划、重点突出,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重点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切实提高低碳环保的发展能力。 3当前我国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发展排放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许多城市内产业的发展虽然赢得了经济总量的上涨,但也造成了较高的碳排放量和长期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例如许多城市内的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竞争存在盲目比价格、争市场等不良行业潜规,使得建筑业的绿色环保难以完全达标,并且重工业所占的比例远大于轻工业,多数高耗能产业以煤、火电等传统能源为支撑,使得节能减排工作更加艰巨。此外,低碳环保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基本趋同,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设多半是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产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雷同的低碳城市发展定位会缺乏中央政府的引导与统筹规划,进而引发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容易造成能源的浪费与资金成本的损耗。 3.2低碳环保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高。许多城市内的生态城现阶段是国内低碳环保城市建设的焦点,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缺乏科学精准的评价标准,许多地方政府只是过度着眼于新城区、新兴产业的建设,完全忽视了对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问题,更甚至引入了新能源产业中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环节,实际上是增加了碳排放。另外,城市规划与建筑不符合低碳城市理念,尤其是近几年各个城市的新区、大学园区、政务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楼大厦,但模式缺乏创新性,与“低碳环保”理念背道而驰,而且许多从事低碳环保城市建设管理的人员自身并不具备丰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验。 4促进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的有效对策 4.1推行特色试点工程,发展公共交通 各个城市应该积极争取国家低碳示范试点和各类国家级的低碳试点项目,扎實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点示范工程,可以采用地方申报、全市统筹的办法,明确试点方向,也可以健全各级财政投入机制,定期举办低碳环保试点交流研讨会,并建立低碳环保试点专项基金。此外,应尽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城市交通体系,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可以大力推进地铁、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发展,结合社区支路、景观支路、游步道等,加快建设城市绿道,同时推进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鼓励购买小排量的环保节能型汽车等。 4.2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区 一是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逐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在城市中的比重,还要加强农村沼气池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燃料和固化成型燃料;二是坚决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积极推广分布式能源利用系统,还要推进各个城市利用空气源空调技术;三是构建废旧汽车、废旧家电、废旧机电和垃圾回收四大静脉产业链,建立一批低碳产业载体平台。 4.3构建低碳生活载体,优化城市功能结构 首先,社区规划布局要注重住宅和交通的生态设计,积极提倡低碳环保物业管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强调从科普宣传入手,以家庭为载体,构建低碳展示宣传体系,形成低碳社区建设氛围;其次,组织编写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以新城建设引领城市有机更新,构筑以市区为中心、中心镇为节点等互通为骨架的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再者,新建建筑在设计、施工、监督到验收等环节都要实行低碳监管制度,加快规划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还要全面推进系统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4.4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逐步推进低碳技术的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合作与贸易,还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生态带内的建设开发内容与强度,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控制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还要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布局,同时加强森林固碳能力的计量与监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doc 11页)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doc 11页)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 沪规划(2007)1107号 各区(县)规划局、各派出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规划管理效能,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编制与审批,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经2007年8月24日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7年11月1日起试行。 此前我局发布的文件中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规划管理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执行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规划有效实施,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原则与适用)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本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 凡因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单元规划等上位规划发生重大变更,或者因设立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功能或总体布局等产生调整的,按照法定程序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原审批部门审

批。 因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而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划合理、程序规范和信息公开的原则,按本规定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三条(定义) 因相关的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控制线规划)或因建设项目其它规划实施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部分规划控制线、局部地块用地性质等强制性控制指标调整的,属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因重要地区编制城市设计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确需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局部调整,经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认定后方可进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分为技术性局部调整和一般性局部调整。 (一)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局部调整: 1、符合城市规划导向、满足地区功能发展要求以及用地性质兼容性规定等要求的规划用地性质、用地布局或地块边界的调整。 (1)住宅用地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的;

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策略

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策略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使工业经济、人们生产生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进而致使环境污染现象相对严重,环保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的现实性问题。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应处理好经济、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强调三者的有效协调,切记不可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得不偿失。为了更为深度的了解低碳环保城市建设的情况,必须对其进行深度的探究,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 一、低碳环保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近几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在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量在不断上升,尾气中含有大量CO2、甲烷、氧化亚氮等,这些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的发生,全球变暖现象逐渐严重。大气污染现象越发严重,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个国家都纷纷投入到环保工作中来,为缓解当前环境恶化的现状,必须加强低碳环保城市的有效建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量,我国就私家车出行限制方面实施单双号限行的政策,对城市的环境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必须从源头着手,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低碳环保城市的构建,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低碳”,旨在减少“碳”的含量,如CO2、N2O、CH4、CFCS、PFS 等[1]。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现阶段温室效应严重的主要原因。面对以上问题,必须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予以管制,强调对温室气

体的合理化规范,提倡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原则,旨在降低“碳”的排放量,同时,还应加强对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运用可替代型能源来代替高碳能源,可大大降低碳的消耗,进而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低碳环保城市的构建,其主要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降低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主张节能减排、节能降耗;一个是强化对环境的保护,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友好协调。 二、低碳环保城市建设的有效策略 在21世纪,低碳环保城市的构建成为时下的重要目标,旨在提倡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碳”的排放量,以达到低碳的目的。低碳环保城市的构建是形势所迫,当前中国的大气污染在众多国家中屈指可数,且近几年过于重视发展经济,忽视对环保问题、能源利用问题等的关注,导致大气污染现象相对突出,为构建新型的低碳环保城市,加强城市的规范性建设成为当前的首要工作。 1.做到低碳理念的及时更新 低碳环保城市的构建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各个国家都纷纷予以践行,若想达到低碳环保城市建设的目的,必须对低碳的理念予以及时的更新,将低碳的实施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以更好的应对全球变暖现象。因此,国家环保部门应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对气候变化的实时监测,维持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关系,注重对低碳环保城市相关定义、概念的宣传,让公民从心底重视环保问题。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

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城市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图和表经整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 号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已经2003年9月29日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市长韩正 二○○三年十月十八日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 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中心城内的建筑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下表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百分之二十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九条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一)供应设施用地(U1),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 (二)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三)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 (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 (五)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 (六)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6),如: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第十条绿地(G),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一)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 (二)生产防护绿地(G2),指用于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 第十一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简介:张敏(1976-),女,安徽亳州人,工程师,从事能源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2-09-10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张 敏 (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卷烟厂设备科,安徽合肥230081) 摘要:城市是人类物质投资和智力创新的中心。把发展低碳经济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 的主流方向。除发达国家以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最有能力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必须以节能减排来减少城市碳源、增加有效的城市碳汇和发展低碳经济做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将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该文通过对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的剖析,继而提出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经济;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2)23-122-03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水平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能耗生活方式的不断蔓延,使得大气层中的CO 2以及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不断升高,并带来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的变暖及相应恶劣天气的增多,在对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 特大洪水,受灾面积2000万hm 2 ,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多 亿元。2004年12月26日, 印度洋发生的地震及海啸,对其中影响最大的印尼造成遇难人数超过10万人,流离失所的灾民更高达百万之巨。2008年初的我国南方的特大雪灾和2011年底到2012年初的云南省的持续干旱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由于CO 2的过度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限制和降低CO 2的排放,并且增加对CO 2的吸收,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7]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碳排放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 的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3] 。这是中国作 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人类社会的承诺, 也是对我国如何合理的、有效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提升竞争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等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城市既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载体 [7] 。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其聚集了全国经济总量的90%以上和全国人口的50%左右。所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我们无法规避的现实选择 [7] 。 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发展的根本特征是城市的 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占用越来越多,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在国内很少提及“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更多的是对低碳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研究。2009年,仇保兴博士在“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 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主要是以“减少碳源,增加碳汇”为主要出发点的生态城市类型 [4] 。低碳生态城市同时体现了低碳城 市的低污染、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活宜居型、运行安全型及经济发展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低碳理念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形成“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 [2] 。 2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 2.1 现阶段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况 根据中 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分别为为80.1%和46.3%;尤其是2003年以后,提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数量增长较快(如图1) [3]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还需 要更多的人继续加以深化研究 。 图1 1996-2011年全国累计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数量 221安徽农学通报, Anhui Agri.Sci.Bull.2012,18(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