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儿 教案教学目标

柳叶儿 教案教学目标
柳叶儿 教案教学目标

柳叶儿教案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认知目标:品读文中的精彩语句,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力目标: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

2、难点:生动细致的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1、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2、摘抄“咏柳”的诗句。

3、初步赏析文中生动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口头描绘一下你所能想象到的艰苦的生活。

提示:可从衣食住行角度来讲。如捋槐树叶、吃地瓜叶子、榆树皮、抠树皮、挖野菜、草根充饥……当然,也有人吃柳树叶子来填饱肚子。

出示几枝柳条。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柳叶,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它吗?

提示:学生具体描绘: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绘。

3、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南方北方,山谷河畔,田间地头,到处都可见柳的身影。文人墨客们对柳“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是传诵千古的咏柳佳作,描写了春柳婀娜多姿的形态。请从你的积累中回忆写柳的诗句。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4、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嚼jiáo 涩sè瓜秧yāng 咔嚓kāchā 捋luō 逞能chěng 噌噌cēng 甩shuǎi

蒙蒙亮mēng 咯嘣嘣bēng 勒紧lēi 飕飕sōu 兀地wù痴chī 攥干zuàn 剁碎duò茬chá

(2)多音字:

嚼(大吃大jiáo,咀jué) 蒙(mēng头转向, 启méng ,měng古)

勒(lēi紧悬崖lè马)

(3)解释词语:

捋:用手握住条状物向另一端滑动。

兀地:突然

舒展:不卷缩,不皱。

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攥:握

赞赏:赞美赏识。

茬:这里指柳叶儿生长的次数。

5、作者介绍

宋学孟,当代作家,山东昌邑人。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作家班。代表作有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特殊历史的《深秋的颜色》。

二、初读课文

1、简介写作背景:

要想知道宋学孟在咀嚼什么,我们先要来了解一段历史。1959-1961年是我国历史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其间,全国各地旱灾、洪涝、风雹、台风、霜冻、蝗灾、粘虫灾、鼠灾等各种灾害交替出现,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使得在此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人口急剧增加,计3000余万人,是八年抗战当中非正常死亡人数的1.5倍。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说是自然灾害,其实我们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为什么呢?是我们党政治决策的错误。这三年在很大程度上应由“大跃进”决策错误负责任,“大跃进”时期严重高估了粮食产量(浮夸风),采取了一系列错误决策(大办吃饭不要钱的食堂、大量增加城镇和职工人数、投资和人力物力继续向工业方面倾注、排挤农业、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实行粮食高征购政策)因此,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是苦难的,他们吃完了野菜、吃树叶(榆钱叶、柳叶)、吃完了树叶吃树皮、甚至吃一种观音土(浮肿)……他们的心情是沉重的。这篇反映儿童趣事的叙事散文反映的就是作者在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那种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这篇叙事散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童年趣事。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哪几方面来写童年的?试着用一个表示动作的字概括。

明确:嚼——忆——念,或者,嚼柳叶儿——忆柳叶儿——念柳叶儿,学生只要言之有理,都予以肯定。

3、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抒发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引起下文。(倒叙)

第二部分(3~14):回忆小时候爬高抢柳叶儿和吃柳叶儿的往事。

第一层(3~5):交代抢柳叶儿吃的原因和时间。

第二层(6~8):写摘柳叶儿的“乐”。

第三层(9~11):具体描写去抢柳叶儿的情景。

第四层(12~13):写吃柳叶儿的乐趣。

第五层(14):抒发对柳叶儿的无限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15):再次抒写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回应上文。

(现实→回忆→现实)

4、本文是一篇写童年趣事的叙事散文,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本文作者对小小的柳叶儿怀有怎样的感情?你的依据是什么

(可根据文中原话来回答)

明确:作者对柳叶儿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作者对柳叶儿有着无限的感激之情。第14自然段,“多亏了那些树叶,……”“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总之,我们可以体会出全文感情的基调:苦中带涩。

②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

明确:不好吃。苦中带涩。可紧紧结合12、13两个小节来描述。(具体见教参p122)

③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讨论讨论: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乐”在何处?

明确:一乐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二乐抢摘柳叶儿;三乐吃柳叶儿(品尝)。即:爬树之乐;抢柳叶儿之乐;吃柳叶儿之乐。满足三种欲望。

童年的我的乐趣是爬树、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实际上这是在特殊年代里的特殊经历,因为当时我小,因为我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所以有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但在今天看来,这种乐的滋味又是何等苦涩啊!(寻找、分析、品味课文中相关的描述。见10节、13节)

文中写道,“天蒙蒙亮”就去抢摘柳叶,“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折柳叶儿并不是令人舒服的差使。而“柳叶儿”

吃起来也并不可口,“苦中略带着些涩味”。吃的时候加工过程也很复杂,要先“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在攥干剁碎”,加工过程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呢?可以想见,就是为了要把柳叶儿里面的“苦涩”的味道去掉,可见柳叶儿并不好吃。而吃的时候呢,如果做菜包子吃,全家也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其他人没有这个权利,这里又可以看出柳叶儿虽然不好吃,却非常的珍贵,反映出了那时的饥荒的严重程度。

所以文中所说的“乐”只是儿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童年的我的确是感到“乐”,但这“乐”却是“苦中略带些涩”,最多也只能说是苦中取乐而已。

三、朗读、品味语句

1、引导:阅读就像旅游,除了去观览沿途美景,还要探究其美在何处,为什么美。欣赏一篇美文,我们除了像上步一样去捕捉表层的信息,还应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多个角度去进行品赏!

2、示范:让我们尝试从描写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品析本文的写作艺术,并进一步鉴赏主旨。如:“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三个“吃光了”反复强调,显示饥饿的程度,揭示抢摘柳叶儿的原因。“又抢”二字证明摘柳叶乃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3、分成四人小组,合作找出你认为描写优秀或精彩的句、段,先动情地读一读,再赏一赏,最后说说它“好”在何处?(学生交流)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

(1)第8段中,写爬高的一连串动词:“甩、飞、爬、抱、摇、摆、溜”写出“我”的淘气,也为了下文爬高摘柳叶打下基础。

(2)第10段中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四个词展现周围环境的静谧,富有诗情画意,为抢摘柳叶增添乐趣。而“冰凉、咯嘣嘣、凉飕飕、滴进、阴凉”等词则写出了抢摘柳叶了的苦涩滋味。

(3)第11段中,把一个太阳比作“一个大樱桃,去年鲜红鲜红的。”写出极端饥饿,流露出苦涩之味。

(4)第12段中,描写品尝柳叶儿的情形:“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上几口粥,吃到了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柳叶儿”的美好滋味,可见当时生活是多么艰难。

(5)第13段说“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极言其饿,侧写生活的苦涩。

4、小结;文章明在写品“柳叶儿”之乐,实质不断点染生活之苦。也许没有这种苦,反倒体会不出其中的乐。正因为生活极苦,才有了尝柳叶儿之乐,苦乐相依,折射出作者对“乐”的辩证思考,即审苦与审乐完美结合。而以苦写乐,正是我们常见的衬托手法。(点出主题思想及主要写作方法)

5、反复朗读自己喜爱的语段。体会文中苦乐相伴的复杂感情。

四、拓展延伸:

1、设疑:你怎样看待“苦”与“乐”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

2、学生畅所欲言。提示:一切“乐”的品得均建立在“苦”的基础之上。

3、根据你所了解到的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童年吃的食物,与你的童年吃的食物作一对比,以“吃”为话题,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课文

1、这些咏柳名句中,“柳”是多姿多情的代表,柳常与一个字相谐音?(留)柳,留相谐,你能在《柳叶儿》中找到它们的结合点吗?

(1)文章中,也是柳、留相依的。课文第二段中“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那苦中带些涩的滋味儿。”一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为什么苦中的带些涩还要去品尝?结语说:“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解开了开头的悬念,表达了对“柳叶儿”作为救命粮的留念之情。

(2)苦、乐相伴,柳留相依,正是本文作者要借“柳叶儿”传达给我们的深切体悟

《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及练习

《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及练习 《长亭送别》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1.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 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 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 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 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 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 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 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 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 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 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 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 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 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 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柳叶儿》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教案 10、柳叶儿 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备课人:张宝红 知识与能力:1、借助课本或字典,词典识记掌握有关生字词。 2、学习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 3、深入探讨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预习导航——课堂展示——质疑解惑——拓展提升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文中“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 2、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1、感悟文中“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动的描写。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无法想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生活状况,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的情况。教学设想:本文所写的事件是物质生活极为贫乏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太难理解,所以学新课前,先让学生了解三年自然灾害的有关情况,如:听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或上网查相关的资料。会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老师也搜集有关的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展示内容安排:感知内容,理清结构,体味感情,明确主旨,赏析语言,总结写作方法。最后拓展提升。 一、预习导航:(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或晚上预习) 1、熟读课文,自主掌握生字,词语。(2分钟时间后,每组的3号在黑板上自 主默写,每组2号检查,其余的同学对调检查。)(利用早自习时间) 2、了解写作背景。 (借助资料书和课下注释了解。预习中完成。)

3、本文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往事? (方法提示:抓住人物、时间、事件来概括。) 4、理清文章的结构。 提示:(先概括每段的段意,再分层,后列结构示意图。可有创意的表达,如图文并茂式、框架式、用字构筑式……) 5、在抢柳叶的日子里“我”的心情怎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6、除了字面上面的感情,你还能品出别的滋味来吗?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7、总结文章的中心。 8、品味本文的语言。(抓住写景的句子,描写人物的句子,运用修辞的句子来 分析。至少找三处来赏析。) 9、本文的写作方法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 10、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10、积累写“柳”的诗句。(准备擂台赛。) 11、你如何看待今天的人们吃野菜这一现象? 12、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可以用采访的形式,小品的形式,写感悟等等) 二、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伴随着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回到遥远的过去,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图片。(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年自然灾害的图片。)在那青黄不接的春三月,饥肠辘辘的人们是怎样度过无米下锅的日子?(请学生自由谈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早已融入宋学理生命之中的柳叶情节。2、交流预习笔记。 小组合作解疑,教师巡视课堂,根据预习情况,合理分配每个小组的展示内容,小组优化展示方案。 3、展示要求:展示要突出“新”“活”“实”“美”的特点。 4、感知内容 (1)朗读展示。 (形式灵活,可以是单独朗诵,也可以小组集体朗诵,还可以自由结合朗诵。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配图片。)建议:1、2、6、15段愿意展示读的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 《柳叶儿》教案1 苏教版

柳叶儿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童年苦中作乐的生活; 2、学习生动描写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3、感悟过去的艰难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动描写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感悟过去的艰难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共同度过这难忘的45分钟。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都是地方人吗?举手看看。好,我们大多生活在农村。那么,你能想象,艰苦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吗?(用生活化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评价学生,以激励为主。) 先让我们重温历史,看看老师在网上查到的两个材料—— 材料1: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是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 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在此 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农民多达三千多万人,是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因战乱死亡人 数的一倍半。在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短期内因饥荒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 材料2:1929年,23岁的堪萨斯青年埃得加·斯诺来到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这里一片 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连树皮也被剥净了。所见尽是些已经不能称之为人的活尸首:“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折,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每一根骨头……儿童 们甚至更加可怜,他们的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 皮锯末像生了肿瘤一样。” 我们可以想见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惨状;这样的一种历史真实,带给我们的是何 等沉重的震撼! 今天,宋学孟先生将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我们走进他那“苦中带涩”的童年生活!(板 书课题:《柳叶儿》。)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生词:在()内写拼音,在上写汉字。 苦涩.()咔嚓 ..()兀.地()咯..()捋.()茬.()噌噌 嘣.嘣()chěng能凉sōusōu zuàn干duò碎(2)注意多音字:嚼(大吃大jiáo 咀jué)蒙(蒙蒙亮mēng 启méng měng古) 勒(lēi紧悬崖lè马) (3)解释词语:舒展:不卷缩,不皱。逞能:显示自己能干。攥:握。赞赏:赞美 赏识。 (以上生词,让学生做在学案中,指读并及时纠正。) 2、理解文章,首先是理解它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早已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了吧。那么,谁能说说: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什么事情? 讨论,明确:文章以柳叶儿为线索,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爬树抢柳叶儿的故事。(意思 对即可。) 3、读懂文章内容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力求读懂文章内容后面的情感与思想。思考一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林华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品味曲词富于“文采”的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意境美。 [设计思路]: 根据此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法。学生在感知文意、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自主感悟曲词的意境,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长亭送别》的情节结构。(2)通过课前的预习提示,明确文章的学习重点,初步品味曲词的情味。 (3)学生课外自主欣赏有关“离愁别恨”的古典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以柳永的《雨霖铃》被称为唐诗宋词中“离愁别恨”的绝唱而引入文章的教学。(《长亭送别》被称为元曲之中“离愁别恨”的绝唱,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 二、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简介作者、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 剧情梗概,要求学生简要归纳。 点拨:《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哀愁。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而去探究人物“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 2提问:古代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浪漫主义、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而此文最主要采用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此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③提问:你个人认为哪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试加以赏析。(自由朗读全文) 讨论明确:主要有以下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赏析品味,重在感悟 (一)提问:这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请试着加以解读,品味其中的意境。(集体朗读这四支曲子) 点拨:学生可以把握其中的意象,试从古典诗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来解读“离愁别恨”的意境;也可以运用散文式的语言加以诠释、品味。 1学生讨论[端正好] 提示:世传实甫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明确:意象: 碧云: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 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 大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西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散文式语言 如:碧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黄色的菊花飘落满地,西风刮得正猛,北方大雁向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样红,一定是离人带血的泪。

月迹,柳叶儿

课题:月迹(一课时) 主备:审核: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_使用日期:第___周,星期____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㈡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孩子们的心理变化轨迹,学习清晰的写作思路, 共同讨论,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童心、童真、童趣,培养,纯真同学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春秋。古往今来,人们对神奇的大自然极尽描绘渲染, 尤其悠悠千古明月,更是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小学时我们学过李白 的《古朗月行》《静夜思》,上册学过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苏轼《水调歌头》 等,月诗月文,浩如烟海,以至后人只能望月兴叹,不敢吟咏描摹,然而,贾 平凹却敢凑这个热闹。他另辟蹊径,写月迹,我们这节课就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 1、正确读出下面的字 满盈()屏气儿()掬着沙() 面面相觑()倏忽()袅袅() 嫉妒()锨()

2、古诗接力站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野旷天底树,。(孟浩然)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低头思故乡。(李白) 但愿人长久,。(苏轼) 三、交流展示: 三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月迹》选自,作者是,(时代) 作家。 2.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3.(1).综观全文,孩子们是如何追寻月的足迹 (2)读课文,找出下面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妙处。 4. “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一样漂亮的。”三妹就乐了:“啊,啊! 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5.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四、释疑解难: 1.“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2.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 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3.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五、当堂检测:得分:_________ A级(100分):

《柳叶儿》教案14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柳叶儿》教案14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读:设计思想 《柳叶儿》(苏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一文的设计,旨在通过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到达文本的深处,在审苦与审乐的层面,领略文章的主旨,品尝文本的语言艺术,进而培养学生对阅读方法、写作技能、语言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积累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的审美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去鉴赏主旨,明白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安排均是以揭示主旨为目标的。本设计借鉴了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张五芳的教学思想。 语文,开启的是学生的心灵,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会由浅入深逐层鉴赏文章主旨,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来积累语言、方法、技能。 教学难点 审苦与审乐的辩证结合。 教学方式 积累式阅读。 教学步骤 一、阅读方法积累——在整体阅读感知中捕捉重要信息 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倾听后说基本感受。(倾听,感受。)

2.用一个字说说刚才倾听的感受。(乐,答“苦”也有道理。)3.“乐”在何处?(爬高、抢摘、品尝;满足三种欲望。见板书设计。) 4.概括一下,开头、结尾写了些什么? 5.整理行文思路(现实→回忆→现实)。 二、写作技能积累——在写作艺术欣赏中鉴赏主旨 1.引导:阅读就像旅游,除了去观览沿途美景,还要探究其美在何处,为什么美。欣赏一篇美文,我们除了捕捉表层的信息,还应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多个角度去进行品赏! 2.示范:让我们尝试从描写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品析本文的写作艺术,并进一步鉴赏主旨。 如:“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三个“吃光了”反复强调,显示饥饿的程度,揭示抢摘柳叶儿的原因。“又抢”二字证明摘柳叶乃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3.分成四人小组,合作找出你认为描写优秀或精彩的句、段,先动情地读一读,再赏一赏,最后说说它“好”在何处? 4.学生合作查找,品析后交流。(生本、生生对话。) 答案要点: (1)第8段中,写爬高的一连串动词:“甩、飞、爬、抱、摇、摆、溜”写出“我”的淘气,也为了下文爬高摘柳叶打下基础。 (2)第10段中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四个词展现周围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襄樊市枣阳高级中学严兵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柳叶儿》教学设计2篇

《柳叶儿》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willow leaf

《柳叶儿》教学设计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柳叶儿》教学设计 2、篇章2:《柳叶儿》教学设计 篇章1:《柳叶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理解“苦”与“乐”来让学生感念生活。 2、结合课文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描绘一下你所能想到的艰苦的生活。(捋槐树叶、地瓜叶子,榆树皮,挖观音土、草根充饥,爬树好就是这样被逼出来

的啊。)互相合作,交流感受。(从衣食住行角度来谈) 2、柳叶儿是什么?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它吗?学生具体描绘: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绘。 3、就是这我们江南随处可见的柳叶儿,文人墨客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请从你的积累中回忆出写柳的诗句。回顾积累,再现,增强知识储备。 二、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那作者在成年之后对小小的柳叶怀有怎样的感情?抓住文本进行。 2、为什么呢?你能否简单复述一下文中所讲的故事。四人一组讲述故事。 3、中找出些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写法。 三、拓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我们现在的生活怎样?结合自身来讲。 2、那我们对待生活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感念生活的思想感情。 3、请你用一、二句名言警句来对不知道珍惜的人进行劝说。发挥学生主动性进行探究合作。 教学板书

记叙文阅读(写人)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从广义上来讲: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寓言、童话、消息、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 1. 记叙的要素和顺序 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2)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和插叙。 2. 记叙的人称和线索 3. 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 *1. 记叙的要素和顺序 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一面》《老山界》 2)记叙的顺序: 顺叙:《往事依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十三岁的际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倒叙:《枣核》(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孔乙己》(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作品主题) *2.记叙的人称和线索 1)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最后一课》、《孔乙己》 (真实亲切,也利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二人称:《我的老师》

(局部改用第二人称抒发情感,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第三人称:《始终眷恋着祖国》 (自由灵活) 2)记叙的线索: 以“人”或“人的某种情感为线索:《我们家的男子汉》 以“物”为线索:《柳叶儿》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社戏》 * 3. 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 1)记叙中的描写 记叙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孔乙己》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的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烈日和暴雨下》 2)记叙中的议论 捕捉记叙文中议论式句段,便于直接理解所叙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题。《枣核》《故乡》 3)记叙中的抒情 抒情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抒发主观感受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实在是

《西厢记长亭送别》爱情观讨论的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西厢记-长亭送别》爱情观讨论的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不少被新教材所节选,如:《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如何分析评价爱情方面的题材,如何处理这些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的教学成为必要。 一.导语--创设氛围,引入话题 让学生列举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投影幻灯片如下: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人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让学生朗诵,进入爱情的审美情景之中。

二.研读课文,概括总结莺莺的爱情观 要求学生在上节课对莺莺性格的评价基础上,结合全剧 情节,特别是从课文莺莺的对白和唱词中概括莺莺的爱情观。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师生合作研究。可从如下方 面总结: 在她心目中,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不是门当户对、金榜题名。金榜提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 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 如状元及第”。她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 三.争鸣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思考讨论现代人的爱 情观 抓住文中体现爱情观的描写语句,结合全剧情节,展开 讨论。注意创设民主气氛,适时点拨,教师也可以作为一员 加入讨论,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关于描写语句在上个环节总 结后可投影如下,以便讨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 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 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柳叶儿 教案教学目标

柳叶儿教案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认知目标:品读文中的精彩语句,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力目标: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 2、难点:生动细致的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1、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2、摘抄“咏柳”的诗句。 3、初步赏析文中生动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口头描绘一下你所能想象到的艰苦的生活。 提示:可从衣食住行角度来讲。如捋槐树叶、吃地瓜叶子、榆树皮、抠树皮、挖野菜、草根充饥……当然,也有人吃柳树叶子来填饱肚子。 出示几枝柳条。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柳叶,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它吗? 提示:学生具体描绘: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绘。 3、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南方北方,山谷河畔,田间地头,到处都可见柳的身影。文人墨客们对柳“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是传诵千古的咏柳佳作,描写了春柳婀娜多姿的形态。请从你的积累中回忆写柳的诗句。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 教学设计 【--爱情祝福语】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

柳叶儿导学案 有答案

10.柳叶儿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2、掌握生动描写的方法、体会饱含感情的言。 3、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二、展示预习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嚼()柳叶、捋()柳叶、逞()能、飕()飕 噌()噌、兀()地、一茬()、攥()住 2、交流你所了解到的长辈的童年生活趣事 三、自主学习: 1.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2.作者围绕“柳叶儿”的那几个方面来讲的?试在“柳叶儿”前面加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来概括。 3、作者当时想吃点柳叶容易吗? 四、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讨论交流: (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事”? (2)、在“我”看来“柳叶儿”的味道如何?(在文中找出依据并作分析) 2.质疑解疑(研读句子) (1)、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

是肉做的。”(“我”把太阳称为一个“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有意打个比方,还是真的这样看的?为什么?) (2)、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除了写“我”吃柳叶儿包子时的贪婪和吃的数量多之外,还表现了“我”的什么状况?是有意夸张还是写的真实的样子?) 3.融合情感:作者对“柳叶儿”具有何种感情?(结合饱含感情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六、随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chěng( )能。 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 )着了树干,凉sōu sōu( )( )的。 2、结合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中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字用得好,你能说出好在哪里吗?

[重点]苏教版《柳叶儿》教案1.docx

《柳叶儿》 教学目标: 1. 学习在生动的描写中寄寓丰富的感情的写法;运用摘记的方法分类摘抄文中 含感情的句子。 2. 熟悉课文内容,深入探讨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3. 了解课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來Z 不易的幸 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辨别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 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3. 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里想像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1. 请学生按组展示关于柳叶的诗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杜甫 秋晚 【唐】李咸用 斜阳山用外,秋色思无穷。柳叶飘干翠,枫枝撼碎红。 鬓毛看似雪,生计尚如蓬。不及樵童乐,兼葭一笛风。 2 ?投影关于柳的名句,请学生识记 (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乂一村。 (3)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4)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秋日夜怀 砧杵寥寥秋色长, 关山云尽九秋月, 近日每思归少室, 如何节候变容发, 柳眉 弯弯柳叶愁边戏, 妩媚不烦螺子黛, 秋日偶题 荷花兼柳 叶,彼此不肌秋。 绿眉甘弃坠,红脸恨飘流。 【唐】刘沧 绕枝寒制客情伤。 门柳叶凋三径霜。 故 人遥忆隔潇湘。 明镜一看愁 异常。 【唐】赵鸾鸾 湛湛菱花照处频。 春山画出自精神。 【唐】杜牧 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 叹息是游了,少年还口头。 力疾坐清晓,來时悲早春。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秋暮 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 口须相并出,清泪两行分。 转添愁伴客, 更觉老随人。 望乡应未已, 四海尚风尘。 【唐】贾岛 值鹤因临水, 迎僧忽背云。 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 (韩翊:《寒食》) (陆游:《游山西村》) (志南:《绝句》)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杜甫:《绝句》)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 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

苏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八、柳叶儿

教学目标: 1.辨别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生动的语段。 3.品位含义深刻、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辨别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3.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柳叶儿能吃吗?有没有谁吃过柳叶儿,味道如何?(多数人没吃过,不知道柳叶儿还可以吃。有个别人吃过,感觉很不好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第八课《柳叶儿》这篇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叶儿在那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请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写到黑板上,同学们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 三、学生再读课文,设计相关思考题。 设计方法: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语句的理解,设计思考题,引发同学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语句、词语。 四、教师组织同学就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两次写“我”总要摘下柳叶儿放在嘴里嚼,为什么? 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乐? 3.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段落描写中,还可以品出什么味道? 4.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②“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柳叶儿)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五、放声朗读爬树、拾柳叶儿时的晨景、日出的描写、吃柳叶儿的描写等 六、再讨论练笔 过去人们吃柳叶儿、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们的餐桌上也有柳叶儿和各种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里? 讨论之后练笔:从吃树叶、吃野菜谈起(写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七、练笔交流 教案点评: 本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把自己阅读的感悟直接与同学、老师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讨论练笔,更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柳叶儿》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深入探讨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2、了解课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学会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加拼音或者写出汉字 luō()下来 zuàn()干微sè() 凉sōu sōu () chěng()能一茬() 噌噌()勒紧()兀()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冬过后,看见萌芽的柳树,我们知道春天到了。在诗人的眼中柳婀娜多姿,(幻灯2)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有这样一位作家,在暖和的阳光里,看到舒卷的柳叶总会摘下一片嚼一嚼。知道他是谁吗?生答:宋学孟。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他一起进入柳叶的时代,感受那段特殊的岁月。 二、检查生字词 (生读完后简单评价,强调逞能的读音,攥紧的字形蒙蒙亮的音和嚼的音形。)带领学生齐读2遍。 三、初读课文,感知柳叶 1、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4分钟】,思考作者围绕柳叶写了哪几件往事? 抢柳叶(上树爬高、和三叔抢柳叶),吃柳叶(菜糊糊粥,菜包子), 2、那么你能告诉我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的是什么吗? 嚼、恋、赞柳叶文章就是这样以柳叶为线索,传奇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 3、作者这样的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评价这段生活。(苦、乐) 4、乐在何处? 5、苦在何处? 四、请大家再次深入地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你的阅读感受的词句,试着加以分 析。 1、老师先给大家做个示范: 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2、这里连用了三个“吃光了”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排比),(注意一下是什么吃光了!)

长亭送别教案

-=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

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柳叶儿》导学案8(含答案)

《柳叶儿》导学案8(含答案) 10.柳叶儿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培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内容以及揭示主旨的意识和能力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预习导学 1.。 宋学孟,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作家班。历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工、木工,《北方文学》编辑、小说组组长,《东北作家》杂志副主编。著有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特殊历史的长篇小说《深秋的颜色》,短篇小说集《十九岁的微笑》,中篇小说集《马汉王外传》等。 2.给加点字注音。 苦涩(sè) 捋下来(luō) 噌噌(cēng) 逞能(chěng) 飕飕(sōu)?? 攥(zuàn)??? 兀地(wù)??? 茬(ch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 显示自己能干。

(2)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 形容称心如意时神气十足的样子。 (3)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比喻能施展本领的地方。 4.整体感知。 这篇叙事散文(文体)叙述了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儿柳叶、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发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5.层次与段落。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抒发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引起下文。(倒叙) ? 第二部分(第3~14段): 回忆小时候爬高抢柳叶儿和吃柳叶儿的往事。? 第三部分(第15段): 再次抒写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回应上文。?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本文作者对小小的柳叶儿怀有怎样的感情?你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对柳叶儿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柳叶儿》教学设计

《柳叶儿》教案设计 江苏省东海县石榴初级中学李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我”童年采摘、吃柳叶的所谓的“乐”,感受我们今天的幸福的生活。 2、学习文中“我”爬树及吃“菜包子”情景的生动描写。 3、理解文中饱含深情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 、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延展思想的张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沉。 2、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和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艰苦岁月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培养乐观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乐”与“苦中带涩”的思想情感的内涵及句意的理解”。 难点:体会“我”当时爬树、吃树叶的苦痛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投影以春天为背景柳叶为主题画面的图片。 说到柳叶,诗人们留下不少佳句,比如“吹面不寒杨柳风”、“碧

玉妆成一树高”------是的,杨柳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可谁曾想到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它竟成为人们救命的粮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柳叶儿》,共同走进那个时代。 (二)整体把握 播放《二泉映月》,配乐朗诵: 1、听课文。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出自己整理出来的生字词,默写完毕,邻近的同学相互批改 (老师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2、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投影显示】 柳叶儿有什么特点? 围绕柳叶儿讲了几件事情? 在这几件事情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三)交流展示 1、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小组,自由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讨论。 【投影显示】 读柳叶----朗诵组谈柳叶----人物分析组 品柳叶----语言赏析组画柳叶----板书设计组 (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疑问) 2、讨论完毕,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 (四)互动探究 【投影显示】 (1)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