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

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
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

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

导读:本文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

刘永福简介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汉族客家人,广西钦州(今属广西防城古森洞小峰乡)人,祖籍博白东平,清末民初军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甲午战争期间,奉命赴台抗日,但最终失败。1895年5月25日台湾割让后,拥立巡抚唐景嵩为台湾民主国总统,自称大将军。同年6月自立为大总统。1917年1月病卒。

1866年,刘永福带领余部200多人同另支起义军首领吴鲲汇合,经过扩充整编,组建一个旗,刘永福被任为旗头。由于刘永福"胆艺过人,重信爱士",深得部下爱戴和拥护,不久便成为吴鲲农民军中坐第三把交椅的"三哥头".刘永福着手操使士兵,整肃纪律,选择人才,统一军令。当时他扎营于归顺州(今靖西)安德圩的北帝庙,看见北帝庙神像旁边的周公像手执着一面绘有"北斗七星"图案,镶有狗牙白边的黑色三角旗,就仿造黑旗作为自己队伍的旗帜。从此以后,这支队伍就举黑旗作战,称为黑旗军。

中法战争

1873年11月20日,法国当局派安邺带兵180名和两艘炮舰

突然轰击河内。刘永福见义勇为,挺身抗暴,亲自率军2000人,翻越宣光大岭,日夜兼程,南下抗法。12月21日黑旗军在河内郊外罗池与法军开战,击毙了法国主将安邺这个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其部属百余人也成了黑旗军刀下鬼,取得了"诱斩安邺,覆其全军"的罗池大捷。法军被迫退出河内。这是刘永福扞卫国疆,支援友邦抗法的首次战功。越王擢升刘永福为三宣副督,又赐印信一颗,文曰:"山西、兴化、宣光副提督英勇将军印".以彰表功绩,并命刘永福扼守红河两岸。

1874年8月,在兴化等地助剿黄崇英有功,获授正领兵官。越南王正式允许黑旗军在保胜设关收税,以补军用。同年10月,越南政府进剿黄崇英,命刘永福权充三宣副提督,督率四路大军。

1882年4月,法国又进攻越北,直窥我国云南。刘永福率黑旗军三千人。两军相遇于河内西面的纸桥,刘永福见敌人在武器上占优势,决定采用伏击战,取得纸桥大捷。越南国王晋升刘永福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农历三月初八,唐景嵩同志作为天朝派来的"联络员"进驻黑旗军,成了刘永福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可以说:这是黑旗军从流寇成为正规军的第一步的开始——而且让刘永福欢欣鼓舞的是:唐景嵩给他带来了可以恢复他和他的部队大清国国籍的确定回答——"天朝宽大为怀,凡我华夏子孙,但能御外侮,卫国疆者,皆是大清的好子民。"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8月,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以后,收编

了黑旗军,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1883年法国国会任命李威利为总司令,率领法军2000人先后攻占河内和南定。接着又分兵进犯越南国都顺化及北宁、山西。刘永福满怀"为越南平寇,为祖国屏边"的宏愿,于5月6日率领黑旗军3000人挺进河内,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诱敌深入,使法兵腹背受敌,陷入重围。这一仗打死李威利及以下军官30多名,打死法兵200多名,夺得军械弹药无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纸桥之役。越王为了表彰刘永福纸桥大捷的军功,晋升他为三定提督,加赐一等义勇男的爵号。

1883年取得纸桥大捷。中法战争爆发后黑旗军在越南的山西等地抗法,翌年,刘永福接受清政府给的"记名提督"头衔,成为清朝的官员。

1885年,清政府为了逼刘永福率部回国,一个月内就连下九次上谕,采取胁迫利诱,恩威兼施的手法,赐予刘永福"依博德恩巴图鲁"和"三代一品封典"的荣誉。

1885年8月,刘永福被迫率领黑旗军三个人从越南保胜启程入云南省文山县南溪,于同年10月,刘永福率3000黑旗军入关回国,清政府下令将黑旗军裁减大半,只留1200人。

1885年正月,黑旗军在左育与法军援师血战,予敌重大杀伤后败溃。同年刘永福回广西博白祭祖,慈禧太后赐"福"字大匾挂于华尖岭刘家祠堂。

1886年4月,任刘永福为南澳镇总兵。此后,黑旗兵又被历年裁撤,最后只剩300余人。

1886年春清政府委任刘永福为闽粤南澳镇总兵。

1887年5月,调署碣石镇总兵。8月任职。

赴台抗日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命刘永福赴台帮巡抚邵友濂办理防务。8月,刘永福率黑旗军赴台北,后又奉命驻守台南,并先后在潮汕、台湾等地招募新兵,将黑旗军扩充至八营,决心为保卫台湾血战到底。

1895年4月,清政府战败求和,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割让日本。为了迫使台湾人民投降,日本派北白川能久亲王率领日军主力近卫师团,于5月27日从冲绳出发,分兵两路进攻台湾。其中一路日军从貂角强行登陆,攻占基隆。接着,又进犯台北。巡抚唐景崧等人畏日如虎,纷纷逃回大陆。6月7日台北被日军攻陷。这时刘永福在台南发出联合抗日的号召,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仓促,不命倭得".6月28日,台南地方绅民推举刘永福为台湾民主国总统,领导抗日斗争。刘永福坚持不受,仍以帮办之职,统率防军与台湾义军抗敌保台。

1895年8月中旬,战争转入台中。为了保卫彰化,黑旗军和台湾义军在大甲溪一带同日军展开激战,取得全胜,缴获日军枪械甚多。后来,日军不甘失败收买奸细带路,偷袭黑旗军后路,大甲溪遂为日军占据。大甲溪失守后,日军步步进逼,攻占台中等地。刘永福被迫率军退守彰化。

1895年8月28日,日军以强大兵力进攻彰化城北的八卦山,

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击毙日本号称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一千余人,打死少将山根信成。在这场悲壮的血战中,义军首领吴汤兴中炮牺牲,刘永福部将吴彭年英勇战死。刘永福黑旗军的精锐七星队三百余人也壮烈殉难,彰化失守。尔后,云林、苗栗亦相继沦陷,接着嘉义告急,刘永福命令黑旗军统领王德标迅速率领所部七星队北上增援,又派部将杨泗洪率黑旗军各营及各地义军密切配合,并亲赴嘉义前线坐镇指挥。由于黑旗军与义军的英勇善战,在刘永福的指挥下,各路义军协力作战,此役获大胜,杀敌近千人。并相继克复云林、苗粟、反攻彰化。但黑旗军和义军在连续苦战之后,断晌缺械,刘永福派人回大陆求援,清政府不但不予救济,反而将内地募捐援台款项强烈扣留,并下令严密封锁沿海,断绝对台增援。刘永福痛心疾首,发出"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的悲叹!

1895年9月11日,日本又派第二师团增援台湾。嘉义一战,日酋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重伤毙命。10月15日,日军进攻台南东南的打狗港。刘永福的养子刘成良率军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后来守卫炮台的兵士饥饿不能战,刘成良率部退守台南。这时,据守曾文溪的黑旗军和义军将士,与进攻的日军展开白刃格壮举,孤军不敌,台南最后一道防线失守。

1895年10月18日,刘永福召集部将会议,商讨战守之计,未得结果,次日,日军大举进攻安平炮台,刘永福亲手点燃大炮,轰击敌舰。当晚,日军攻城益急,城内弹尽粮绝,在艰苦的恶战中,士兵筋疲力尽,至不能举枪挥刀。当时城内大乱,刘永福欲冲回城内,部

属极力劝阻。刘永福见大势已去,仰天捶胸,呼号哭说:"我何以报朝廷,何以对台民!"当天深夜,刘永福带领养子刘成良等十多人乘坐小艇,然后搭上英国商船"迪利斯"号内渡厦门。21日台南陷落,台湾全境被日军占据。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2018-2019】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简介_抗法名将民族英雄冯子材简介-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简介_抗法名将民族英雄冯子材 简介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 民族英雄。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冯子材人物简介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 压太平军,同治间累擢广西提督,中法战起,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 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 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冯子才逝后葬 于钦州,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冯子材之墓,位于钦州市钦南区往合浦旧公路13公里沙埠镇泥桥村东北100米的小山丘上。叙冯子材片平及南关大捷事,今无存。 冯子材人物生平 1818年8月17日,冯子材出生于广东钦州城外沙尾村。年幼父母双亡, 与祖母、兄长相依为命。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冯子材在灵山县境内被天地会刘八部劫持,与反 清队伍结下冤仇。同年投奔团总黄汝谐,充当勇目,协助围剿当地农民起义军。 1851年(咸丰元年),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官至千总。后随广 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 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大封“功臣”,冯子材也被 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 1865年(同治四年),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队伍。两个月后,赴任广西提督。18年后,告病还乡,暂时结束了多年的提督生涯。

民族英雄冯子材与刘永福

民族英雄冯子材与刘永福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1818年8月17日(清嘉庆廿三年六月廿七日)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县城沙尾村一个破产的商贩家庭。其祖籍广东南海县。冯子才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因脸色生得黑,人们便称他为亚黑四。子材幼年时,因父母、兄长早死,不得不过早地独立谋生。他做过小本盐贩、木工,也为人护送过牛帮,往来于钦(州)谦(州)险恶的山路上,其间,受尽雇主的欺凌。后来还流落街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世道的坎坷,不幸的遭遇,使他练就一身好武艺,并养成慷慨侠义,扶危济贫,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性格。 1850年,广东天地会的一支首领刘八,在灵山县举起了反清义旗。走投无路的冯子材也聚徒于博白县,并于次年参加了刘八的队伍,但不久,他却拉出队伍向博白知县游长龄投降。从此即在清王朝的驱使下,参与了一系列镇压农民起义的事件。先时,冯子材组织了"常胜勇"营,参加镇压刘八的农民起义军,同年,他又和清军游击刘开太及地主武装团练一起在广西贵县(今贵港市)镇压了天地会领袖何名科被以军功由行伍拔升千总。清王朝还赐给他“色尔固愣巴图鲁”的称号。1851年广西桂平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太平军攻占了南京,清朝统治者惊恐万状,调集各路军队前来镇压,太平军由广西北上后,他作为广西提督向荣部属,尾随太平军至江南。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政府建立了江北大营和江北大营,冯子材一直在江南大营包围太平军给太平军造成了严重威胁和损失,因而获得另一名上司张国梁的器重, "国梁拊其背曰:’子勇,余愧弗如’。"于是被清廷逐级拔升,到1860年清军包围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的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彻底摧毁,冯子材收集残兵,不久补任为广西提督,从而进入"中兴名臣"之列。以后又以三千人,坚守镇江城三年多而获赏"穿黄马褂"、"骑都尉世职";太平天国又先后三次奉命出关,镇压转移到越南北部的广西农民军。冯子材刚刚加入统治阶级的行列,青少年时代的辛酸历史给他留下深深的烙印,他熟悉底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热爱自己的乡土,痛恨统治集团中赤裸裸的腐败现象,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在治军、对百姓和用人等方面,有时比较正直宽厚。守镇江时,他没有效法其他军队直接征收人民群众所痛恨的厘税。分驻丹阳时,他"亲抚难民数万,散给米钱,赀遗妇幼,宁缩饷以资赈济。"他多次无所畏惧地劾地方上的贪官酷吏。1868 年,弹劾吞饷私税的太平府知府徐延旭,由于徐得到广西巡抚的庇护,没有受到处分,冯子材"抗疏劾及桂抚。"第一次出关,冯子材又婉辞了越南朝廷一万五千两犒师银。 19世纪80年代,随着法国侵略者加紧对越南北部的军事攻势,我国西面疆土遭受到严重的威胁,国内御侮保边的要求日趋高涨。这时,冯子材由于受到地方当官吏的排斥和打击,怀着"为有老罴卧当道,肯教牧马渡临洮"的悲愤心情辞去广西提督的职务,解甲归田。但钦州地区毗邻越南,直接受到法国水陆进攻的威胁。刘永福黑旗军在越抗法的伟大胜利,两广地区人民群众如火如荼的反侵略斗争,推动了这位"御外性至强"的沙场老将。他时常担忧国事,以捍卫社稷为已任,为此,多次秘密派人,深入越南境内,侦察法国侵略军的动向,绘测地图,以备日后自卫之用。1884年初,清朝政府为了加强两广地区的防卫,决定起用这位熟悉边情的老将,但只任命他督办高、谦、雷、琼四府廿五州县的团练。在既无实权,又无饷源的困难情况下,冯子材勇敢承担起这一职责,经过他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先后有九个州县成立了团练。冯子材还亲自在钦州挑选了500名练勇进行严格的训练。这批练勇都成为日后抗法萃军(冯子材号萃亭,他统率的军队,人们称萃军。)的骨干。接着积极主战的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正式上书推荐冯子材。冯子材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已杀敌报国、效命疆场的迫切要求了,便主动向张上书,说要捍卫西南边疆,必须大力援助越南,"与其暗袭制侥幸于目前,何如挞伐大张,以杜欲壑于日后。"他要求给他统率一万五千军队,从钦州进入越南东北的广安、海阳一带,开辟陆路第三战场。这个积极正确的建议,立即得到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张之洞曾先后同意他成立十八营军队,开赴越南作战。冯子材奉命筹防,立即召集旧部,树旗招兵,钦州地区人民积极响应,踊跃从军,表现出高昂的杀敌卫国热情,在短短的20天内就组成了一支十营共五千人的新军,这使老将军深受感动。1884年12月初,冯子材率萃军从钦州誓师出发。行前,他祭别祖先,嘱咐家人说:"万一军有不利,百粤非复我有,亟率我眷属,奉香火驰归江南祖籍,永为中国民,免奴外族也。"并带了相荣、相华两个儿子在身边,以备一旦战死沙场,为其料理后事。显示出他要和侵略者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这时,接替徐延旭的东线最高军事指挥官是淮系将领潘鼎新,他忠实地执行李鸿章投降妥协的路线,造成了东线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1885年初,法国纠集了两个旅团共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谅山战役。法国利用清军分兵把口、各自为战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先取北越重镇--谅山东省,再攻同登,然后挥军北进。2月23日下午,祖国南大门--镇南关(今友谊关)陷落。侵略者纵火焚毁了关上的堡垒兵营,炸掉了镇南关的城墙,并在镇南关的残瓦废圩上立下了一根木柱,上面写着"广西的门户巳不再存在了"的挑衅性标语,侵略气焰十分嚣张。法国侵略军攻占镇南关,清军往关内大溃退。潘鼎新一口气逃到距镇南关百里以外的海村,"各军多溃逃,无复队伍,淮军大斥龙州,商民迁徙一空,营官乘乱攫饷还省。游勇水陆肆斥,难民、逃军蔽江而下,关内大震。"敌人的侦察骑兵巳深入到国境纵深十余里的幕府村,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我边民田园庐舍被毁,百姓任受枪击钉戮。前线已经没有一支完整的军队,祖国边疆处于万分危急之中。就在这个时候,冯子材率军赶到了前线,并被任命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由于潘鼎新放弃了指挥责任,广西提督苏元春的军队新败未

传统七声音阶之疑-刘永福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HUANGZH 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hina) 文章编号:100327721(2005)022*******刘永福 传统七声音阶之疑 摘 要:明确概念之内涵,是“建立我们自己的基本乐理”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传统七声音阶”作为“民族乐学理论”中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概念,其内涵至今尚不能明确。对它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无序”的“非理性” 状态,因而导致称谓繁杂、阶名不一、理论相悖。 关键词:传统七声音阶;称谓;阶名;理论 中图分类号:J612.1 文献标识码:A ① “中国传统乐学中并无‘音阶’这一专用词,但有明确的音阶概念。传统乐学表达这一概念时,常从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而分别使用音、律、声、调等词。[1]”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音阶”便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理论体系。但是自古以来,由于缺乏长期的、历史性的归纳、判断、梳理和总结,致使这一理论体系至今尚不完善。加之分歧严重,所以现代人不仅根本无法对其理论精髓做到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学习、研究以及在传播的过程中,面对许多学术问题而常常陷入困境、疑惑不解,甚至造成谬种流传。 一、称谓繁杂 “中国传统音乐由于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历史悠久,而使用着多种音阶。其中影响最大、形成传统理论体系,并且紧密相关于宫调之学的”有“正声调、下徵调、俗乐调[2]”三种。尽管如此,用以体现这三种传统音阶概念的称谓却异常混乱。甚至每个朝代、每一乐种或每一次乐律学实践,都有“自己的”、“新的”、不同的名词、术语出现,从而导致“音阶”概念的泛滥。 “‘正声’‘下徵’‘清商’都是古代专有术语,特指这三种音阶结构。晋代的乐律学家荀勖用‘正声调’、‘下徵调’两个术语,古代的古琴家们则用‘清商 调’这个术语。[3]”而有人却解释说:“古人当然没有‘音阶’这一名词,乐书上只称为‘正声调法’、‘下徵调法’、‘清商调法’[4]。另外,“为了与今天习惯的‘调’等于‘调式’的概念相区别,我们把这三个音阶术语后面的‘调’字省去[5]”,并改换成“音阶”,这样便有了所谓的“正声音阶”、“下音徵阶”和“清商音阶”。可能正是为了既体现“传统”,又适合今天的“习惯”,有的理论家甚至将“调”与“音阶”两个术语合起来表示一个概念,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正声调音阶”、“下徵调音阶”和“俗乐调音阶”[6](“俗乐调音阶”又称“清商调音阶”等)。既然古人“常从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而分别使用音、律、声、调等词”来表达“音阶”这一概念,那么,将“调”与“音阶”连缀在一起,是否同时具有了“音阶”与“调式”的双重含义,就不得而知了。 除此之外,“当今学术研究成果表明,荀勖的笛上三调,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音阶结构,即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实践中源远流长的‘同均三宫’,今日曾被称作古音阶(或雅乐音阶)、新音阶(或清乐音阶)、俗乐音阶(或燕乐音阶)的东西。[7]”因此,“以笛上的三调和以前已有的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相比,正声调就是平调,清角调就是瑟调[8]”。换句话说,“荀勖笛律的每均三宫,正是魏晋清商乐兼用的三种音阶:古音阶、新音阶加上俗乐音阶的商调式[9]”。对此,有的同志讲的更明确、更直接:“相和三调实际上就是 ①作者简介:刘永福(1960~),男,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扬州 225009)。 收稿时间:2004205216

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

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 导读:本文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 刘永福简介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汉族客家人,广西钦州(今属广西防城古森洞小峰乡)人,祖籍博白东平,清末民初军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甲午战争期间,奉命赴台抗日,但最终失败。1895年5月25日台湾割让后,拥立巡抚唐景嵩为台湾民主国总统,自称大将军。同年6月自立为大总统。1917年1月病卒。 1866年,刘永福带领余部200多人同另支起义军首领吴鲲汇合,经过扩充整编,组建一个旗,刘永福被任为旗头。由于刘永福"胆艺过人,重信爱士",深得部下爱戴和拥护,不久便成为吴鲲农民军中坐第三把交椅的"三哥头".刘永福着手操使士兵,整肃纪律,选择人才,统一军令。当时他扎营于归顺州(今靖西)安德圩的北帝庙,看见北帝庙神像旁边的周公像手执着一面绘有"北斗七星"图案,镶有狗牙白边的黑色三角旗,就仿造黑旗作为自己队伍的旗帜。从此以后,这支队伍就举黑旗作战,称为黑旗军。 中法战争 1873年11月20日,法国当局派安邺带兵180名和两艘炮舰

突然轰击河内。刘永福见义勇为,挺身抗暴,亲自率军2000人,翻越宣光大岭,日夜兼程,南下抗法。12月21日黑旗军在河内郊外罗池与法军开战,击毙了法国主将安邺这个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其部属百余人也成了黑旗军刀下鬼,取得了"诱斩安邺,覆其全军"的罗池大捷。法军被迫退出河内。这是刘永福扞卫国疆,支援友邦抗法的首次战功。越王擢升刘永福为三宣副督,又赐印信一颗,文曰:"山西、兴化、宣光副提督英勇将军印".以彰表功绩,并命刘永福扼守红河两岸。 1874年8月,在兴化等地助剿黄崇英有功,获授正领兵官。越南王正式允许黑旗军在保胜设关收税,以补军用。同年10月,越南政府进剿黄崇英,命刘永福权充三宣副提督,督率四路大军。 1882年4月,法国又进攻越北,直窥我国云南。刘永福率黑旗军三千人。两军相遇于河内西面的纸桥,刘永福见敌人在武器上占优势,决定采用伏击战,取得纸桥大捷。越南国王晋升刘永福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农历三月初八,唐景嵩同志作为天朝派来的"联络员"进驻黑旗军,成了刘永福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可以说:这是黑旗军从流寇成为正规军的第一步的开始——而且让刘永福欢欣鼓舞的是:唐景嵩给他带来了可以恢复他和他的部队大清国国籍的确定回答——"天朝宽大为怀,凡我华夏子孙,但能御外侮,卫国疆者,皆是大清的好子民。"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8月,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以后,收编

刘永福,老而弥坚的“民族”英雄

刘永福,老而弥坚的“民族”英雄 发表时间:2018-08-29T16:24:01.15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2月下作者:曾东[导读] 回顾刘永福的一生,波谲云诡,我们熟悉他的事迹,如数家珍。 ——钦州校本教材探讨一二 曾东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台湾期间,曾有人3次推举刘永福就任所谓的“台湾民主国总统”,他不为所动,明确指出:“土地者,祖宗之留遗也,镇军者,天子之臣民也;天子不能守土地以与人,镇军不敢背祖宗以资敌。”刘永福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领土完整”意识,他虽起于草莽,却从来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野心,一方面是力量不足不敢问鼎,一方面是家国情怀已经深入骨髓,所以他认为天子无力守卫国土以致割地与人,但镇守国土的将领却不能背叛祖先(失去阵地)以致帮助敌人。刘永福能够不因归咎于远在紫禁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而放弃自己守卫国土的责任,这就是朴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甚至可以说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公民意识的萌芽了。对他而言,无论是率部从越南回归,还是在台湾被割让之后孤军抗日,行事出发点都是小家安康、大国稳定。 在台湾,他与日军议和,主要是为免除台湾军民再受战祸之苦,而不是投降。我们研究历史当然应该多方考虑,比照冯子材镇南关大胜后,清政府还是赶紧求和,李鸿章上书建议求和的原因是冯子材军和黑旗军已经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当地民生破坏已到极限、法国援军大量调来、台湾地位更重局势更紧张,多方考虑之下才痛苦地选择了胜而求和。刘永福在台湾的议和,其原因也是孤立无援、久战民伤,应该不难理解。不然,以刘永福“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仓促,不命倭得”的决心和行动,是不会撒手的。 有学者说,撤退是贪生怕死的表现,刘永福最终离开台湾抗日前线,间接造成台湾抗日形势急转直下。刘永福没能经受住台湾严酷的考验,他应该以死殉国。笔者认为,这位学者的论调是割裂历史事件的联系,并非研究历史人物的可取态度。刘永福是处于历史漩涡中的历史人物,他的行动有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台湾于刘永福而言,总归少了一份血浓于水的故土乡情,清廷也不是刘永福可以不辞万死地效忠的明君圣朝,尤其是1895年黑旗军和义军在连续苦战之后,断饷缺械,刘永福派人回大陆求援,清政府不但不予救济,反而将内地募捐援台款项强行扣留,并下令严密封锁沿海,断绝对台增援。刘永福痛心疾首,发出“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的悲叹。邓世昌与舰偕亡固然值得千古不朽,但刘永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弃走也无可厚非,对比某些学者的混账论调,谭嗣同则看得通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当今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再谈那种愚忠愚孝、罔顾生命权利的陈腔滥调,难免贻笑大方。 事实证明,台湾既失,刘永福回到钦州,依然在蛰居中密切关注着时局动态。对于清政府官员三番五次的催请履新,也是推辞不就。他已经看清清廷对自己年深日久的忌惮之心,不但不履新职,还主动求请裁撤自己的兵士将领,任由朝廷削弱自己的军事力量。殊不知此举是为了减轻朝廷对他的戒心。我们通过史实记载,可以发现,刘永福在面对农民起义时,以缓兵之计拖延弹压,无形中帮了农民军一把;在面对孙中山等人的新生民主革命力量时,明确表示自己愿意并有自信重组被清政府遣散为农的黑旗福军,他也许早就做好了藏兵于民的工作,只等待一个革命的契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永福从来不囿于“愚忠”,在他看来,自己所忠之“君”不在紫禁城而在人心,自己所爱之国不限疆土唯有血脉,“小政府,大社会”的萌芽意识,促使他一次又一次追寻救国安民的良方并随时打算出山,入死! 刘永福固然因时代的逼仄、眼界的局限用人有失,处理军务民政细节上难免有小农习气,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依然是位英雄的事实,依然应该在身后获得后人的敬重。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刘永福的一生都在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将之与自己的个人具体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临终告子:“……倘为国用,自宜竭力驰躯,不惜以铁血铸山河,强大种族,以期臻于五大洲最强美之国。”行将就木仍不忘民族复兴大业,自己寿元已尽,无力挽大厦于既倾,还要告诫子孙继承遗志,更要写入家训,子子孙孙皆须奉行。中国梦源于家国情怀,它与美国梦的区别就在多了家国情怀,悠久的历史有沉甸甸的祖辈父辈的期望,世代累积而成的共同愿望比个人奋斗成功的目标更为深沉,其实现之路也更为艰辛,但时势已至,民族复兴的希望已在眼前,刘永福曾诲之以"务以尊贤任能为急务。远小人,贱货色,严边防,慎取舍,旁求山林逸才,延揽智谋健将;惜民力以裕财源,养民气以威夷狄;集群策群力,以鞭笞天下,则天下之尚力者,自然入我范围而不敢抗。如是,则国基巩固,国势富强,吾虽死,九泉之下,亦将额首而颂太和。"拳拳赤子之心,虽历一百八十年而未褪分毫。 回顾刘永福的一生,波谲云诡,我们熟悉他的事迹,如数家珍。到现在,刘永福作为地方性的文化象征,被钦州人宣传和学习。然而,无法回避的是,我们对刘永福的精神价值了解只在纸上,对刘永福的精神继承只在口头。但是,正如水有渊源,也有流长,我们对于精神的学习继承难道只孤立地片面地歌颂历史的其中一个断点吗?不需要做好保护和增益吗?有关部门对于地方文化英雄的关注还是太少太少了,不管宣传字面做得如何锦绣文章,只问两个问题:2015年被盗掘挖倒的刘永福墓修好没有?1953年被赶出三宣堂的刘氏后人妥善安置没有?一顿公款吃喝的费用就可以修葺陵墓,参照水库移民方案回迁刘氏后人即可。若然两件事都没有下文,刘永福老将军这一百八十的冥寿又有什么可献祭的呢?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外国语学校 535000)

试论刘永福的历史贡献

试论刘永福的历史贡献 摘要刘永福是一位反帝反封、爱国爱民的大英雄。在反帝斗争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援越抗法,取得两次纸桥战役的胜利;保台抗日,大战八卦山,浴血台南保卫战。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早期投身反清起义,组织黑旗军聚啸山林;中期与清廷貌合神离,一度对清廷抗旨不遵;晚年与清廷决裂,支持三那人民抗捐斗争,出任广东民团总长。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充当台湾抗日盟主,三次拒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关注民生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打击盗匪,安定老百姓;爱护战友,关心其家属。 1、前 言 刘永福(1837-1917),名义,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通过电视、电影,刘永福的部属黄飞鸿(1847-1924)的生平事迹现已家喻户晓。但刘永福的事迹、贡献却鲜为人知。在史学界上,权威的、专业的、研究刘永福这一人物的成果不多。除了由于这一人物在史学界不受重视之外,一些研究成果对其评价不一,有的评价甚至缺乏客观性、全面性,掩盖了一代大将的真实面貌。因此,本文本着还原历史大将的真实面貌的目的,对其在反帝斗争、反封建斗争、维护祖国统一以及关注民生方面的贡献进行探讨,力图让史学界对刘永福这一人物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 2、在反帝斗争中的贡献 刘永福的一生抗击法、日两大帝国主义,在越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援越抗法、保台抗日可歌可泣的业绩,说明刘永福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1 援越抗法 1873年,法国国王派遣驸马安邺上尉率“远征军”进攻越南河内,企图建立“法兰西东方帝国”,然后沿红河向中国进犯。面对法国的步步入侵,越南国王阮福请求驻扎在中越边境的黑旗军出兵协助。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欣然应诺:“中越乃属近邻,古人云,唇亡则齿寒,助越南,捍边疆,我刘永福纵使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1](P57)刘永福率黑旗军驻越南20余年,因成功抗击法国的侵略而名闻中外。

香港电影历史中武侠人物志黄飞鸿(一)

香港电影历史中武侠人物志黄飞鸿(一)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香港电影中出现了多个武侠历史人物,这些电影人物中,大部分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诸如黄飞鸿、方世玉、霍元甲、叶问、洪熙官等等。其中黄飞鸿的形象是香港电影及电视剧中出现最多的武侠人物,1949年,香港第一部以黄飞鸿为主角的电影《黄飞鸿传上集之鞭风灭烛》问世,由此触发了香港银屏上黄飞鸿形象的滥觞。至1997年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近50年间香港共拍摄了约100部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影片,此外还有大量的黄飞鸿电视剧,以及出现了这一形象但并非主角的电影。香港电影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电影人演绎着不同的黄飞鸿形象,渐渐使这一历史人物成为香港文化中的重要一分子,也成为港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毕业论文搜集整理于 历史上的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1847年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广东佛山镇。黄飞鸿童年、少年均在佛山度过,自6岁起随其父黄麒英习武,因家境贫寒,经常随父在佛山、广州等地卖武售药。13岁时,黄飞鸿在佛山豆豉巷卖武时遇到铁桥三的首徒林福成,得传“铁线拳”、“飞铊”等绝技,奠定了日后成为一代洪拳大家的基础。16岁时,黄飞鸿在广州西关第七甫水脚开设武馆,后在仁安街开设“宝芝林”医馆,门下弟子众多,为名重一时的武术家。他先后被记名提督吴全美、刘永福聘为军医官、技击总教习及广东民团总教练,并随刘永福在台湾抗击日军。黄飞鸿的一生有着非常传奇的色彩:一生习武、卖药,招收了很多武林弟子,其中梁宽、林世荣等以及黄的后续夫人莫桂兰均有着传奇经历;延续并发展了作为中国南派代表性拳法的洪拳中的许多绝技;多次路见不平相助、除暴安良、严惩恶人,特别是在1867年,一外国人携如牛犊大的狼狗在香港设擂向华人邀斗,飞鸿不甘华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脚”击毙恶犬,自此扬名香江。黄飞鸿虽有着诸多传奇经历,但并不像大部分影视剧中表现得那么光彩照人,他一生坎坷,晚年更遭受爱子遇害、“宝芝林”被焚、儿子失业等连串打击。1925年农历三月二十五,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黄飞鸿的传奇的经历,尤其是很多有关他的非凡的武侠故事,对于重娱乐、重类型的香港电影来说,无疑是一大笔珍贵的资源,因此,香港电影史上便呈现出了独一无二的“黄飞鸿现象”。 香港电影中对黄飞鸿形象的演绎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中,银幕上的黄飞鸿虽都是武林高手,但无论其外形或气质、个人性格等都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放在一起比较根本不会觉得这是同一个人。第一个时期为上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这个时期是香港电影史上演绎黄飞鸿形象最多的时期,共有75部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影片问世,全部为粤语武侠片,而且主创人员较为固定,一般为粤剧武生出生的著名演员关德兴出演黄飞鸿(73部)、著名粤语片导演胡鹏执导(57部)。这一时期的黄飞鸿电影人物,在人物造型上最符合历史人物的原型,但在性格特征上出现了明显的由民间草莽英雄向儒侠的渐进式变化。在最初的几部影片,塑造黄飞鸿性格时较多保留了民间传说中市井草莽气。片中的黄飞鸿虽勇悍十足,但并不谦恭忍让,被人当面抢白后会愤愤不平。如在《黄飞鸿传之鞭风灭烛》、《黄飞鸿血战流花桥》(1950)《梁宽归天》(1950)、《广大十虎屠龙记》(1950)中,有着这样的情节:其徒弟梁宽到妓院招妓,与人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此举并未受到师傅的任何责备,反而黄飞鸿本人在影片中一直保持着风流本色;梁宽和对手互致对方于非命后,黄飞鸿为替徒儿报仇,竟然向仇人遗孀要求开棺毁尸。这些情节表明,这一时期的黄飞鸿电影尚“有着民间的野性,可见黄飞鸿的儒侠形象并非一开始便如此,而是演变出来的。” 黄飞鸿的民间野性形象在1950年代初初现影坛后似乎昙花一现,在以后的几年中销声匿迹。直到1955年,黄飞鸿在《黄飞鸿花地抢炮》中以较全新形象再次出现,该片大卖其座,不但令黄飞鸿形象再度复活,也为当时疲软的香港武侠电影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从此黄飞鸿电影进入了高峰时期,可以这样说,兴盛于1950年代后半期的黄飞鸿系列粤语武侠片,构成了这一时期香港武侠电影的主流。这一时期,黄飞鸿的形象由开始时期的民间草莽英雄渐渐过渡为儒侠君子,影片的内涵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其背景仍为清末的乱世,片中有着相对固

刘永福故事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 五(1)班黄净演指导老师:张文艳 学校发了一本书,名叫《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我十分喜爱这本书,每次阅读我都犹如身临其境。其中,我最爱的就是永永福的故事。 刘永福从小家庭就不富裕,十三岁就跟滩师和纤夫出海干活。我读到这,心里感慨万千:我们从小就是父母的宝贝,几乎没有劳动过,刘永福他不仅要自力更生,还要养家糊口。人家几岁的时候就会做饭做家务,我甚至觉得我自己能在初中期间学会做就很不错了。刘永福在童年时就面临着亲人的离去,还与日本鬼子作斗争,我们呢,除了学习整天就吃喝玩睡,跟他比,我们简直差远了。 令我最感动的是刘永福在临终前不是跟子孙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而咐他们把日冠赶出中国。这爱国之心,又有多少人拥有?想想我们,在升旗时可有超过一半的人认真地敬队礼、唱国歌?也有很多人说自己爱国可如果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到何谈爱国? 我希望同学们从今往后能反省自己,向刘永福学习,做一个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的人。 读《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有感 五(1)班陈舒榆 今天,我读了《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令我感触很深,是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呱——!呱——!”婴儿的啼哭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让法国侵略者闻风丧胆的民族英雄刘永福。 刘永福20岁那年,与邓阿富、曾阿已、凌阿文、哥利等几个同乡人投身农民起义军,后来又投奔于吴亚终营中,不久又创建了黑旗军。 刘永福创建了黑旗军后,立下了丰功伟绩,1917年1月9日,刘永福在三宣堂逝世。临死前,仍然想着国家,想着百姓的安危,他在临终前当着家人的面说着:“现在倭寇又打来了,我们的民族转眼间就要沦为倭寇的奴隶了,你们一定要把倭寇赶出去……” 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依靠大哥大嫂生活。1851年,冯子材正式编入了清军,被任为勇目,从此开启了他数十年的军旅生涯。1885年,冯子材领军战胜了法国侵略军,取得镇面关大捷,威震中外。 1903年9月18日,这位民族英雄在南宁军营中不幸辞世,享年86岁。 看到这里,我想:刘永福冯子材他们从小爱国、忧国,而我们呢,有没有勤奋学习?有没有家国家?有没有爱劳动?有些同学在升国旗的时候没有敬礼,还乱动和跟旁边的同学讲话。这样做就是对祖国的不尊敬、不礼貌。我们一定要养成遵守课堂纪律,升国旗要严肃,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 刘永福、冯子材这两个民族英雄的名字永远被历史记住。从这本书中,我 好一个“虎”字了得 永福小学四(2)班胡达指导老师:梁艳 刘永福是一位民族英雄。他带领黑旗军大败法军,到台湾顽强抗日,后来被任命为南澳总兵。 刘永福故居三宣堂门旁,有一个写法很特别的“虎”字,这个“虎”字首笔酷似虎的两眼,末墨犹如虎的一条尾巴。真是雄纠纠,气昂昂,虎虎生威,独具一格。 字如其人,好一个“虎”字了得!

近代爱国人士的杰出代表

第一章近代爱国人士的杰出代表 刘永福和冯子材 近代中国的时事政局,风云多变,颓象环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鸦片“贸易”、武装侵略、商品倾销、资本输出、经济掠夺、文化渗透、政治控制和领土侵割,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抵抗外国侵略,拯救国民,我国涌现出了众多的民族英雄。刘永福和冯子材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刘永福和冯子材的一生,经历了几乎是中国近代史的整个时期,他们为中国人民的反帝救国斗争事业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白驹过隙,刘永福和冯子材早已与世长辞,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始终是一面光辉的旗帜,召唤和鼓舞着后人不断奋斗前进。 第一节刘永福生平简介 刘永福,晚清名将,别名义,号渊亭,一八三七年(清道光十七年)九月十一日出生于广东钦州县古森峒小峰乡(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一户普通农民的家中。幼年随父移居上思的平福新圩八甲村和隆州柜口村,晚年定居钦州城。1刘永福出身穷苦农民家庭,经历千辛万苦。在长期的征战生涯中,亲身参与并领导过中越人民的抗法战争和中国台湾的抗日战争。他雄麾着黑旗军入越渡台,东征南战,叱咤风云,给法兰西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以极其沉重的打击,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威风,卓立战功,威震环宇,是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一、刘永福祖籍与家世 (一)祖籍 刘永福的始祖刘千一原是明代的一名贡生,原籍在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于明朝弘治年间迁来白州衙前村(今博白县东平镇富新村)的秧地坡屯。八世祖生子六人,第六子名帮宝(《历史草》作帮保),配李氏(《历史草》作陈氏),即为刘永福的曾祖父母。帮宝生六子,第三子刘应豪,即为刘永福的祖父。刘应豪也生六子(《历史草》作两子),见于家谱的名字为以典、以亮、以富、以鹏,而无永福的父亲刘以来、叔父刘以定的名字。其中缘故,据存谱的刘氏后人解释,是由于刘以来兄弟早就迁居同县的菱角圩金村,后又多次迁徙,居住处所不定,生活情况无从了解,所以家谱未载。博白县文管所还从博白县东平镇富新村收集到1876年刘永福从越南送回富新村的一副对联,上联题为“祖泽孔长佑启后人远绍台乌事业”,下联题为“宗功丕振阴予子孙克绳殿虎家声”,横批是“德荫宗支”上联的右上方绣有“光绪二年仲冬月旦”的字样,下联的右下方绣有“钦赏四品顶戴权充越南三宣副提督保胜防御使十二世裔孙永福敬送”的字样。2在这副对联中,刘永福自称为“十二世裔孙”,可见他的祖籍应是广西博白县东平镇富新村秧地坡屯。刘永福家自高曾祖辈起 1廖宗麟.民族英雄刘永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5. 2李健儿.刘永福传[M].台湾:商务印书馆,1940:1.

台湾历史人物

台湾历史人物

目录 1. 开台王——颜思齐 (1) 2.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2) 3. 台湾文化的开拓者——沈光文 (2) 4. 统一台湾的功臣——施琅 (3) 5. 台湾近代化的首倡者——沈葆桢 (4) 6. 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 (5) 7. 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刘永福 (5) 8. 抗日保台的爱国志士——丘逢甲 (6) 9. 领导反日的辛亥志士——罗福星 (7) 10. 撰写台湾通史的第一人——连横 (7)

台湾历史人物 封建社会兴盛起来后,中原的王朝与台湾之间有着许多来往。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辛勤和牺牲,也记下两岸来往的史实。 本文介绍了台湾历史上的多位著名人物,讲述他们为了祖国统一和台湾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些人物包括有:颜思齐、郑成功、沈光文、施琅、沈葆桢、刘铭传、刘永福、罗福星、连横等。 1.开台王——颜思齐 颜思齐(1589年——1625年),宇振泉,海澄县人。明万历四十年(1603年),思齐遭宦家欺辱,怒杀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缝为业,兼营海盗。数年后积蓄渐富。其间,思齐与经常到长崎贸易的晋江船主杨天生结下深交,结识了一批流寓日本,从事海外冒险的闽南志士。明天启四年(1624年),思齐等因不满日本德州幕府的统治,密谋起事造反,参与日本人民的反抗斗争。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思齐率众仓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驶至九洲西海岸的外岛洲仔尾,手下陈衷纪建言:“吾闻疏球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思齐率船队抵达海湾,在新港靠岸。思齐见岛上地肥水美、大片荒野未辟,决意在此开疆拓土,干一番事业。乃率众聚伐木辟土,构筑瞭寨。是时,土蕃以为外敌侵犯,聚族攻击。思齐遗人加以安抚,商定疆界,互不侵扰。在新港东南岸的平野,思齐规划建筑了井字型营寨,中间为大高台,使之成为组织指挥垦荒的中枢。与此同时,派杨天生率船队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发扬刘冯精神的感悟,读后感作文范文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发扬刘冯精神的感悟,读后感作文 范文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篇一】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叫《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拿到书本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很快,我就被书中的民族英雄冯子材深深震撼和打动了。冯子材是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人。那时,由于他看不惯清政府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时时想报效祖国又得不到重用,但又愿和贪官们同流合污,加上年高多病,一气之下便告老还乡。听到镇南关失守的他,便招兵 买马,一切准备就绪,为了了解作战地形,年近70的他走遍了每个山头,选好了作战场所。他了解到法国士兵,大多是天主教徒,星期天做礼拜,于是他抓住了这次机会,深夜偷袭法军,随让有些小成功,但随后法军的支援部队很快赶来。冯子材便借助有利地形,将法军一举歼灭,镇南关大捷,大快人心,但他并没有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但他乘胜追击崩溃的法军,最终获得了胜利。正是有了像冯子材这样的爱国志士才有了我们国家的伟大胜利,挺起了中国的脊梁。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不应该忘记英雄志士的努力。一切仁人志士是中国的脊梁,革命先烈是中国的脊梁,无数英雄是中国的脊梁,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是

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创造的。将军气涌高于山,看我驱出玉关。平生蓄养生死士,不斩楼兰今不换。这是黄遵宪赞美冯子材老先生的。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篇二】 首先要声明,这个故事与基情无关,其实这是一个英雄惺惺相惜的故事。 刘永福(1837-1917)者,清末黑旗军领袖,抗法和保护台湾的英雄;冯子材(1818-1903)者,清末名将,抗法英雄,著名的镇南关大捷的缔造者。但是这个故事的开始是匪与官的故事。 刘永福起初是一位起义者(1857至1865年间),算是太平天国起义地方武装的一支,是匪,后来被官府剿得在国内呆不下去,于是远走他乡,跑到越南打下一片天地(1867年以后),干起了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买卖。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当法国侵略者入侵越南,以及借此入侵中国之际,率军起而抗之(1873-1883年间)。 冯子材起初也是一位起义者,参加过广东天地会起义,但很快投身清廷,从小卒子慢慢成长为带兵打仗的大将,是官,为政府方面抵挡法军入侵的将军。当是时也,冯子材意识到,仅有官军的力量,是无法与装备、训练先进的法国侵略者抗衡的,需要敌后的兄弟们协助,

抗法名将刘永福

第33卷第6期Vol.33No.6 钦一州一学一院一学一报 JOURNAL OF QINZHOU UNIVERSITY 2018年6月一Jun.,2018一 ?????????????????????????????????????????????一一[收稿日期]20171117 一一[作者简介]邵一雍(1953),男,浙江慈溪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硕士三 DOI :10.19703/j.bbgu.1673-8314.2018.06.0006 抗法名将刘永福 邵一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一一[摘一要]一 刘永福心怀搏虎驱狼之志,为保卫祖国边疆不遗余力,爱国信念坚定三他在与法国侵略者的 交涉中正义凛然,充满了豪迈的抗敌气概三19世纪70年代初刘永福率黑旗军固守越南保胜一带,有效迟滞了法国吞并越南北部进而窥视中国西南的图谋三自1873年12月刘永福率部克复河内省城以后,在纸桥二怀德二丹凤二左育等地多次与法军交战,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三1885年3月黑旗军在越北西线的抗法斗争,有力支援了老将冯子材在东线的胜利进军三一一[关键词]一 刘永福;黑旗军;越南北部;法军;中法战争 一一[中图分类号]K256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6738314(2018)06000607 刘永福,字渊亭,广西博白县人,道光十七年 (1837)生于广东钦州古森峒小峰乡(今广西防城县内)三自小颠沛流离,道光二十五年(1845)全家从钦州迁往广西上思州平福新圩,道光三十年(1850)全家再迁隆州柜口村,在船上当过雇工三 咸丰七年(1857),参加广西天地会起义三同治五年(1866),率部改投吴亚忠反清起义军,在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北帝庙祭七星黑旗,建黑旗军三同治六年(1867)清军围攻吴亚忠根据地安德,刘永福自树一帜,率部二百余人进入越南 [1]601 三次年进驻六安州,值越南募勇,投营效 力,任宣光团勇头目,因剿除贼匪,授为八品百户三刘永福后来回顾说: 予避乱来越,有众一旅,非我民党,即我交游三时则兴化二宣光两省土匪作乱,肆行劫掠,官军勦捕未殄三予以贸迁旅居,奉大吏檄辦团练, 歼灭匪徒,获邀懋赏三 [2]312 同治八年(1869)夏,击败黄旗军首领黄崇英,移驻保胜(老街)三刘永福后来写信给法国人说: 尽管黄崇英有1万多人马,我并不怕他,我只带五百人就能叫他们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三 [3]87 一二与法国侵略者交涉,正义凛然 时法国图谋吞并越南北部,进而 窥滇粤之险,而通楚蜀之路 [2]1三黑旗军固守保胜一带,越南王朝 倚若长城 [4]三同治十年(1871),在保胜(老街)会见由云南取道红河到越南的法国商人堵布益三 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因在扶宁县会剿黄崇英有功,经保奏,任越南兴化二保胜防御使三同年十月,法国侵略军军官安邺先后侵占河内二海阳二宁平等地,刘永福奉调带勇督剿,身临前敌,奋勇当先,与法人鏖战经日,同年十一月阵斩安邺等军官三人,杀散党颇多,克复河内省城三越南国王赏授刘永福副领兵衔,仍充兴化二保胜防御使三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74年2月10日)刘永福致信堵布益的朋友二 红河 号船长乔治,要求法军 撤出他们所占领的城市 三信中说: 我本月二十四日收到了堵布益最近的 来信,我很高兴地读了他的来信三我没忘记,当我的兄弟堵布益先生听从云南提督的指示,往该省运送战争物资时,我有幸常在我的

刘永福读后感

《刘永福单枪斗敌寇》读后感 刘永福,190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平日里他疾恶如仇,作战勇敢,枪法又好,经常受到领导的赞扬。 1940年9月25日夜,刘永福在旧垒头村开了整整一夜会。由于汉奸告密,天亮时,100多伪军包围了旧垒头村。刘永福发现情况后,先让别的同志分散转移,然后装好文件和花名册进行突围。但是,来不及了,村外到处都是敌人。刘永福便隐蔽到了一户人家的夹壁墙里,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 这时,敌人的枪声四起,包围圈越缩越小。伪军早就听说刘永福的枪法好,虽然一个劲的嚎叫,但谁也不敢近前。一个伪军小队长颤颤惊惊地进了外屋,刚用枪一挑内间的门帘,就被刘永福一枪撂倒,吓的其他伪军直往后退。汉奸赵学臣又命令伪军上房掘屋顶。谁知房顶刚被掘开一个洞,又一声枪响,刘永福弹不虚发,穿透了房上伪军的脚心。气急败坏的伪军又抓来一批老百姓,其中就有刘永福的母亲,伪军用刺刀将他们逼进屋,还要把老百姓也烧死在屋里。 刘永福内心非常焦急,自知寡不敌众,眼见不是被活捉,便是被烧死,还要连累老百姓和自己年迈的母亲。想到这里,他迅速地将文件和各村干部、农会会员名单烧掉,然后举枪对准自己的头,开了枪。他为党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年37岁。灭绝人性的汉奸赵学臣,没有抓到活的刘永福,便命令把刘永福的尸体大卸八块,将头装进木笼悬挂在新垒头南门,胳膊、大腿挂在辛集至西良马的电线杆上,妄图以此来恫吓抗日军民。 “民不畏死,奈何惧之以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烈火不但没有被压下去,反而越燃越烈。正是因为有了很多刘永福这样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爱国人士,最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的胜利。 佛子中心小学五(2)班梁美冰 指导老师:练晓雯

2018年钦州中小学弘扬刘冯精神

2018年钦州市中小学“弘扬刘冯精神” 暨“刘冯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刘永福、冯子材两位英雄都出自钦州,皆为清末抗法名将,曾率兵取得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南关-临洮大捷,是我国近代史上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刘冯精神”表现为保国与援外相成,睦邻与安边同在,辅民与济世的统一,兴乡与强国共进,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刘冯精神”依然鼓舞钦州人民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为进一步宣传和弘扬“刘冯精神”,更好地对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知识教育,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弘扬刘冯精神”暨“刘冯文化进校园”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冯思明市教育局副局长(主持全面工作) 副组长:黄新琼市教育局副调研员 成员:梁月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 符永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 覃道昌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干部 谢志南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干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由黄新琼副调研员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基教科成员组成。

二、活动主题 “弘扬刘冯精神”暨“刘冯文化进校园”。 三、活动时间 3月-11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四、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十个一”系列主题活动。 (一)举办一场启动仪式(3月) 3月21日,在钦州市子材小学进行“刘冯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 主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新广电局;承办单位:钦北区委宣传部,钦北区教育局;协办:钦州市子材小学。 (二)举办一次全市中学生学习“刘冯精神”演讲比赛(4-11月) 参赛对象:全市中学、中职学生(初中学生组;高中、中职学生组) 内容:要围绕“弘扬刘冯精神,继承爱国传统”的主题,探讨和把握“刘冯精神”的真谛,鼓励中学生以英雄为榜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传承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好传统,培育爱国爱乡的情怀,牢固树立振兴中华、振兴钦州的崇高理想(比赛具体事宜另行发文通知)。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 责任单位: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 (三)举办一次全市小学生学习“刘冯精神”讲故事比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