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地发展史(英语)

火车地发展史(英语)
火车地发展史(英语)

火车的发展史

很久以前,只有马车,没有火车,人类的生活节奏很慢,所能到达的地方很近,世界的流动性很小。

PART 1 蒸汽时代

18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急需一种比马车装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车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种机器比马的力气可大多了,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开始,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

1876年7月3日,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窄轨)建成通车,那台英制名曰“先导号”的蒸汽机车(机车总重量1420kg)时速为24—32公里,为我国第一台外国蒸汽机车。

1881年11月8日,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至胥各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蒸汽机车由于热效率低,已大部分被热效率高的柴油机车和电力机车所代替。1952年,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其后,四方、、、等机车车辆厂陆续生产了近万台蒸汽机车。蒸汽机车一度成为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牵引动力。1988年12月21日,机车厂停止蒸汽机车生产,标志着中国蒸汽机车制造史的结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蒸汽机车已被燃、电力机车、动车组取代。

中国制造的蒸汽机车主要有:

解放型

胜利型

FD型

前进型

上游型

PART 2 燃机时代

“巨龙号”燃机车

制造年份:1958年火车时速:100公里/小时

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燃机车是1958年机车车辆工厂仿照前苏联T3型电传动燃机车试制成功的。它就是“巨龙”号电传动燃机车,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命名为东风型并成批生产。同年,二七机车厂试制成功“建设”号电传动燃机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燃机车,但这两种车都没有批量生产。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也于1958年开始设计,1959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燃机车,当时命名为“卫星”号,代号NY1。后经过长期试验和多次改进,定型为东方红型,于1966年成批生产。

“东方红”1型燃机车

制造年份:1964年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东方红1型是四方机车车辆工厂1959年试制,1964年批量生产的干线客运燃机车,机车按双机联挂设计,也可以单机使用。前73台的机车标称功率是1060kW,最大速度140km/h,车长16550mm,轴式B-B。后36台的机车标称功率增加到1220kW,最大速度降为120km/h,其他不变。东风系列是电传动燃机车,也是中国燃机车的主力,保有量占国产燃机车总数的一半以上。

“东风”是个大家族,有东风、东风2、东风3、东风4系列、东风5系列、东风6、东风7系列、东风8系列、东风9、东风10系列、东风11系列、东风12、东风21米轨。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但是从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怎么能和由废旧料制造的“怪物”等而观之? 2003年,研究中国铁路的英国人彼得·克拉什发现了一张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张照片上的“中国火箭号”与中国保存的那张照片上“中国火箭号”有明显地不同之处:机车的烟囱一个细而高,一个粗而矮;机车两侧水柜前,一个有鞋形块,一个没有;司机室上,一个是№1的标记,一个是圆形标记……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少,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之谜依然扑朔迷离,一时难以真相大白。 目前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着一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由于它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号”机车。专家考证后认为唐胥铁路通车后,“1882年,又从英国购来两台小型的0—2—0式(只有两对动轮)机车(称0号),参加运行。”被认为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机车。 自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至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间,是中国铁路的首创阶段。这一阶段内,清政府由于洋务派和国内有志之士的不断建议和提倡,不但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而且接受战争失败的教训,又进而从加强海防上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终于确定兴建铁路的方针,建立铁路公司,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了。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18个省市修筑了铁路计9137.2公里。这些铁路有的是官办,有的是商办,有的是官商合办,还有一部分是中外合办,或者干脆就是外国人修的。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发展战略)中国火车发展历史

1958年“巨龙号”内燃机车,时速100公里/小时。 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内燃机车是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仿照前苏联T3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试制成功的。它就是“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命名为东风型并成批生产。同年,北京二七机车厂试制成功“建设”号电传动内燃机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但这两种车都没有批量生产。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也于1958年开始设计,1959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当时命名为“卫星”号,代号NY1。后经过长期试验和多次改进,定型为东方红型,于1966年成批生产。 1964年“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东方红1型是四方机车车辆工厂1959年试制,1964年批量生产的干线客运内燃机车,机车按双机联挂设计,也可以单机使用。前73台的机车标称功率是1060kW,最大速度140km/h,车长16550mm,轴式B-B。后36台的机车标称功率增加到1220kW,最大速度降为120km/h,其他不变。东风系列是电传动内燃机车,也是中国内燃机车的主力,保有量占国产内燃机车总数的一半以上。“东风”是个大家族,有东风、东风2、东风3、东风4系列、东风5系列、东风6、东风7系列、东风8系列、东风9、东风10系列、东风11系列、东风12、东风21米轨。 1969年“韶山”1型电力机车,设计速度:90公里/小时 韶山ss1型电力机车,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88年止,共生产826台。机车持续功率3780kW,最大速度90km/h,车长19400mm。韶山1型电力机车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SS1型机车性能不但稳定,而且运行时还十分的安静,直到现在该型机车还在全面的使用中,并且已经成为电力机车中的一个黄金经典。SS1型电力机车是我国的第一代电力机车。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也是我国第一代轨道牵引的绿色动力。现在为客货两用型机车。但货物运输占主要。SS1型电力机车被车迷称为:“芍药”。 1974年“东风”4型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东风4型内燃机车是大连机车车辆工厂1969年开始试制的大功率干线客货运内燃机车,1974年转入批量生产。DF4型内燃机车是我国铁路运输的主力内燃机车,担当着客运和货运的运输任务。是东风系列里面,更是中国内燃机车中的经典车型。该车从首台下线使用开始距今已超过30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在使用当中,而且数量仍然相当庞大。即便是我国铁路已经走进铁路电气化的今天,他的地位依然没有动摇,甚至在某些地区,他仍然是运输的主力。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基本上都是以DF4型机车作为平台而设计制造的,可见DF4型内燃机车在中国铁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75年“北京号”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2010年12月03日 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这是中国铁路创造的世界纪录,更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章节,因为,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了运营持续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运输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今,中国铁路每天开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1000多列,发送旅客近百万人。而且高速铁路开通后,既有铁路通道的货运能力得到了巨大释放,为实现货运增量、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在建设和发展高速铁路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营业里程上不断快速扩展,而且锤炼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精神,形成了以"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高速铁路文化体系。 作为带动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铁路不仅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对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助推器。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发展相对滞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世界范围看,速度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种运输方式或某种交通工具的兴衰。铁路自诞生以来,正是由于它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上的巨大优势,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交通运输的骨干,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曾几何时,由于忽视了普遍提高行车速度,铁路在速度方面的优势迅速缩小,甚至消失。速度慢成了阻碍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铁路以高速客运为突破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焕发了青春,出现了新的生机。客运高速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趋势。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旅客把乘坐舒适便捷的高速列车作为出行的首选。 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必须在速度上"突出重围"。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节约土地、节能环保等明显优势。发展高速铁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2003年,中国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了加快发展铁路的重要决策,中国铁路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七年来,铁路系统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国情和路情,着眼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高速铁路、机车车辆、高原铁路、既有线提速、重载运输等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运输效率世界第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高速铁路的发展成就。中国铁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英语发展历史

英语发展历史 英语起源与发展的简短介绍 英语真正的历史应该从公元5世纪时入侵英国的三个日耳曼部落说起. 这几个部落分别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他们从今天的德国北部和丹麦出发,然后横渡北海。那时候英国的本地居民都说凯尔特语。但由于入侵者的逼迫,他们都被赶到了西部和北部-主要是现在的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盎格鲁人来自Englaland他们的语言称为Englisc(古英语)-这两个词就是现在England和English的前身。 日耳曼入侵者在公元5世界通过英国东海岸和南海岸进入英国。 古英语时代(450-1100AD) 用古英语写就的诗,《贝奥武夫》的一部分入侵英国的这几个日耳曼部落,其语言基

本相近,这些语言的融合形成了我们现在称的古语言。古英语的发音与书写与现在的英语并不一样。因此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于阅读古英语也有很大的困难。然而,现代英语最常用的词语中,大约就有一半起源于古英语。例如be,strong和water。古英语一直被使用到1100年左右。 中世纪英语(1100-1500) 乔叟著作,语言为中世纪英语1066年,诺曼底(现法国的一部分)公爵威廉率兵征服 了英国。征服者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一种法语,而这也成为皇室,统治阶级和商人阶级的语言。曾经一段时间,出现了以语言区分阶级的现象,下层阶级说英语,上层阶级说法语。在14世纪英语重新成为英国主流语言,但也增加了许多法语单词,这就是中世纪英语。伟大的诗人乔叟就是这种语言,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仍旧十分难懂。 现代英语 早期现代英语(1500-1800)

莎士比亚用早期现代英语写就的《哈姆雷特》中的著名语句“To be,or not t o be”随着中世纪英语的泯灭,发音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音大推移),元音的发音越来越短。而从16世纪起英国与世界的接触多了起来,再加上文艺复兴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单词和短语被添加到英语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面语流行起来。书变得越来越便宜,更多的人开始学习阅读。拼写和语法变得越来越固定,而由于伦敦市大多数出版社的所在,伦敦方言就变成了标准语言。1604年第一部英文词典出版了。 晚期现代英语(1800-Present) 早期现代英语与晚期现代英语的主要区别是词汇。晚期现代英语增加了许多词汇,这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工业革命的出现需要更多的新词;其次,英帝国在其鼎盛时期覆盖了地球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英语也许多其他国家吸收了很多新词。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1、19世纪,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于1881年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 2、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英国着名的蒸汽机车“火 箭号”而造成的,并 把它命名为“中国 火箭号”。因为中国 工人在机车两侧各 刻一条龙,于是把它 叫做“龙号”机车。 3、清政府自行兴建第一条完全由中国 人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该铁 路由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 4、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 有”政策,将已经私有化的川汉、粤汉铁路 收归国有。 5、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条主要干线,总长20万公里。细分为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等。? 6、19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决定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建设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1950年6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通车,成为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7、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南行达四川省成都,与成渝、成昆两线衔接,全长669公里,1975年7月完成铁路电气化工程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陇海铁路从江苏连云港通往甘肃兰州,1952年全线建成,目前全长1759公里,为I级双线电气化线路。 8、大秦铁路建于1985-1997年,是中国唯一一条煤炭运输专线铁路。铁路自山西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长653千米。京九铁路,又称京九线,从北京通往广东深圳的铁路。 9、2003年10月12日, 秦沈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铁路正式投入运行。专线铁路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00公里,最高时速为300公里。 10、2006年4月27 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 试运,正式投入营运。这 是世界上首条投入商业化 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示范线,

英语的起源与发展

英语的起源与发展 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开始越过海峡,迁徙到海峡对岸的不列颠岛上。这些迁徙到岛上的凯尔特部族中,有一支名叫布立吞人Britons的民族成为了岛上的主体民族,因此罗马人称该岛为布里塔尼亚Britannia【布立吞人之地】,英语中的不列颠Britain即由此而来。以布立吞人为首的凯尔特人开始在岛上繁衍生息,直到凯撒和他之后的罗马帝王们开始染指这片遥远的疆域。公元43年,罗马帝国征服了不列颠,并将其变成帝国西北边陲的一个行省。罗马人在征服不列颠后,也将先进的文明传入不列颠岛上,他们在岛上修筑营寨和城市,并修建各种道路交通网以连接各地的城市,从而巩固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地区的势力。然而,北方的蛮族皮克特人Picts却经常南下骚扰罗马人罗马人占领下的不列颠。为此罗马士兵深受其苦,并在对皮克特人的战争中损失了不少将士。于是公元122年,哈德良皇帝下令在罗马占领区的北面修筑了一条长长的防御工事,以防御北面野蛮凶残的皮克特人反攻。这长墙因此被称为哈德良墙Hadrian Wall,这墙后来也成为了不列颠岛上两个主体民族,即属于日耳曼民族的英格兰人和属于凯尔特民族的苏格兰人之间的分界线。当然,这是后话。 目录 ? 古英语时期(450年到1150年) ? 中古英语时期(从1150年到1500年) ? 现代英语时期(从1500年至今) ? 注释 古英语时期(450年到1150年) 公元四世纪初,罗马帝国内部日益腐败堕落,来自边境的危机却愈演愈烈。公元374年,当凶猛的匈奴人打败了哥特人和阿兰人之后,罗马边境的蛮族部落为了逃命,终于冲破了帝国的边境。西罗马帝国岌岌可危。罗马人不得不在公元407年撤回安扎在不列颠的军团,来保卫随时可能被蛮族攻陷的罗马城。不久之后,北方的皮克特人和来自西部岛屿的爱尔兰人这两个凯尔特部族发现不列颠毫无军队防守,便开始大举进犯。布立吞人在罗马帝国的奴役下早已没有任何战斗力,他们徒劳无助地四处求援,最后从欧洲搬

旅客列车车体的发展史(一)之21型、22型、23型

[转载]旅客列车车体的发展史(一)之21型、22型、23 型 坐过火车的朋友都知道,火车车体的颜色就有好几种,也就是我们所乘坐的车厢颜色,有绿色(绿皮车),红色(红皮车),蓝色(蓝皮车)等等,那么这不同的颜色,它也代表着不同型号、不同级别的列车,当然它的设施、环境、服务、票价也显然不一样了。下面我在此收集整理了部分资料,供大家学习、交流。 绿皮车基本介绍 绿皮车,就是一种即将被淘汰的,不一定很慢(要看车次的类别),但没空调的一种老式火车客车车厢类型(只有高原 新型绿皮车带有空调),价格和票价也因此而极其便宜。外表是墨绿色,故名。典型的有25B 、23 、22 等系列的车底。 这些“绿皮车”大都年久失修,油漆剥落,墙板开裂,车门关不上,车窗打不开;有的车厢内服务设施不全,配件丢失,电扇不转,电灯不亮,管路不通,洗面池、便器破损,地板塌陷;车体外皮长时间不清洗,门窗不擦,积满污垢。有的卧具破旧,洗涤不净,不按时更换,厕所气味难闻。短途客车茶炉不及时烧水,旅客喝不上开水,有的甚至连洗漱用水都难以保证。炎炎夏日,有的车厢因电扇配置不齐或不能用,溽热难耐,成了名副其实的“闷罐”;“三九”严冬,车厢成了“冰箱”。不少城镇旅客难以忍受“绿皮车”恶劣的乘车环境,改乘其它交通工具旅行。

但部分短途绿皮车使用新生产的车厢,车厢内设施完好,舒适度尚可。 但是,因为票价便宜,所以很受农民朋友们以及农民工朋友们的欢迎。 另外,有些高等级车厢(如铁道部部用车、公务车、专列等)从安全角度考虑,外表也是墨绿色,类似绿皮车,但内部设施比普通的绿皮车高级很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绿皮车。 另外,青藏铁路开通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相继开通通往拉萨的特快列车,这些车采用25T 车型(不同于普通的25T, 该车为改进版的青藏25T ,有氧气设备等先进设施)也是绿皮车。21 型客车是中国铁路第一代主型客车,1953 年开始生产。车长21.9 m ,车宽3.00 m ,构造速度80-100km/h 。1961 年停止生产,逐渐由22 型客车取代。18 、19 、23 、31 型也是该系列车型。 21 型客车是中国铁路自行设计生产第一代主型铁路客车, 1953 年开始生产,1961 年停止生产。共生产3110 辆。21 型客车被22 型客车替代。21 型客车车长21.9745 m ,车宽3.0045m ,采用全钢铆接焊接组合结构,车辆自重48/45t.1O1 型C轴转向架。构造速度80?100km/h.车厢取暖方式采用大气压式蒸汽取暖。其缺点是经济指标和舒适性较差。21 型客车根据用途的不同主要有YZ21 型硬座车、YW21 型硬卧车、CA21 型餐车、UZ21 型邮政车、XL21 型行李车

小度写范文中华历史五千年简介_英语的历史(简单介绍)模板

中华历史五千年简介_英语的历史(简单介绍) 按照语言学的详细分类,英语是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西日尔曼语支。就这一点而言,德语、荷兰语等现代语言与英语的亲缘关系似乎更大。但若放在历史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复杂的动态情境中考量,语言作为文化中最活跃的成分和载体,在其形成过程中,就必然受到相关民族交融、迁徙、战争等活动的影响。在此仅对英语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作一小结,以便于从宏观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学习。《英语的历史、差异和变化》(English:History, Diversity and Change,by David Graddol)一书中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七个时期。(1)语前时期(Pre-English Period,?--450)。当时英国当地的语言是凯尔语。公元前55年,罗马人入侵之后,拉丁语成了主要的文学语言和官方用语。当地的许多人会讲凯尔语和拉丁语。(2)早期古英语(Early Old English,450--850)。罗马人撤离后,公元499年,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国。殖民者从欧洲大陆带来了多种德国方言。公元700年首次出现了英语文学。英语通过教会从拉丁语中吸取了大量的词汇。(3)后期古英语(Later Old English,850--1100).随着斯堪的纳维亚人更广泛的入侵和定居,英格兰北部的英语方言受到斯堪的那维亚语的强烈影响。在南部,阿尔弗雷德国王组织一些学者将众多的拉丁语教科书翻译成英语。(4)中世纪英语(Middle English, 1100--1450)。诺曼底人征服并定居于英国,英国的词汇和拼写受到了法语的影响。此时法语是英国的官方语言,受到教育的英国人能讲法语、拉丁语、英语三种语言。(5)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1450--1750)。包括文艺复兴时期、伊丽莎白时代和莎士比亚时代。此时教会、拉丁语和法语的作用大大削弱,英语成了官方用语。商业的迅速发展,使英国获得了许多海外殖民地,英国占有现在的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奴隶贸易把非洲的黑人送往美国和加

火车地发展史(英语)

火车的发展史 很久以前,只有马车,没有火车,人类的生活节奏很慢,所能到达的地方很近,世界的流动性很小。 PART 1 蒸汽时代 18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急需一种比马车装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车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种机器比马的力气可大多了,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开始,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 1876年7月3日,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窄轨)建成通车,那台英制名曰“先导号”的蒸汽机车(机车总重量1420kg)时速为24—32公里,为我国第一台外国蒸汽机车。 1881年11月8日,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至胥各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蒸汽机车由于热效率低,已大部分被热效率高的柴油机车和电力机车所代替。1952年,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其后,四方、、、等机车车辆厂陆续生产了近万台蒸汽机车。蒸汽机车一度成为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牵引动力。1988年12月21日,机车厂停止蒸汽机车生产,标志着中国蒸汽机车制造史的结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蒸汽机车已被燃、电力机车、动车组取代。 中国制造的蒸汽机车主要有: 解放型 胜利型

FD型 前进型 上游型

PART 2 燃机时代 “巨龙号”燃机车 制造年份:1958年火车时速:100公里/小时 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燃机车是1958年机车车辆工厂仿照前苏联T3型电传动燃机车试制成功的。它就是“巨龙”号电传动燃机车,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命名为东风型并成批生产。同年,二七机车厂试制成功“建设”号电传动燃机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燃机车,但这两种车都没有批量生产。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也于1958年开始设计,1959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燃机车,当时命名为“卫星”号,代号NY1。后经过长期试验和多次改进,定型为东方红型,于1966年成批生产。 “东方红”1型燃机车 制造年份:1964年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东方红1型是四方机车车辆工厂1959年试制,1964年批量生产的干线客运燃机车,机车按双机联挂设计,也可以单机使用。前73台的机车标称功率是1060kW,最大速度140km/h,车长16550mm,轴式B-B。后36台的机车标称功率增加到1220kW,最大速度降为120km/h,其他不变。东风系列是电传动燃机车,也是中国燃机车的主力,保有量占国产燃机车总数的一半以上。 “东风”是个大家族,有东风、东风2、东风3、东风4系列、东风5系列、东风6、东风7系列、东风8系列、东风9、东风10系列、东风11系列、东风12、东风21米轨。

铁路运输及发展历史

一、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乃一种陆上运输方式,400*888*1061.以两条平行的铁轨引导火车。铁路运输是其中一种最有效的已知陆上交通方式。铁轨能提供极光滑及坚硬的媒介让火车的车轮在上面以最小的摩擦力磙动。这样,在火车上面的人会感到更舒适,而且节省能量。如果配置得当,铁路运输可以比路面运输运载同一重量客货物时节省五至七成能量。而且,铁轨能平均分散火车的重量,令火车的载重力大大提高。 二、发展历史 希腊是第一个拥有路轨运输的国家。至少二千年前已有马拉的车沿着轨道运行。 1804年,理查·特里维西克在英国威尔士发明了第一台能在铁轨上前进的蒸汽机车,但没赚到什么钱。 第一台取得成功的蒸汽机车是乔治·斯第芬孙在1829年建造的"火箭号"。 1820年代,英格兰的史托顿与达灵顿铁路成为第一条成功的蒸汽火车铁路。后来的利物浦与曼彻斯特铁路更显示了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 很快铁路便在英国和世界各地通行起来,且成为世界交通的领导者近一个世纪,直至飞机和汽车发明才减低了铁路的重要性。

高架电缆在1888年发明后,首条使用接触网供电的电气化铁路在1892年启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柴油和电力驱动的列车逐渐取代蒸汽推动的列车。1960年代起,多个国家均建置高速铁路。而货运铁路亦连接至港口,并与船运合作,以货柜运送大量货物以大大减低成本。 现时在全球236个国家和地区之中,有144个设有铁路运输(包括全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在内),其中约9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客运铁路服务。铁路依然是世界上载客量最高的交通工具,拥有无法被取代的地位。 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建于上海,由英国人兴建,后被清朝地方官员买回并拆毁。而正式使用的第一条铁路和蒸汽机车则是由李鸿章兴办的开滦公司煤矿所建。

英语的发展史(中英文版)

一种民族语言(包括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可关。要了解英语语汇的发展史,不 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乃至英国的历史密不可分。 不列颠群岛的最早居民是凯尔特人,又称不列颠人。公元前55年,罗马人在凯萨大帝的 率领下侵入不列颠群岛,凯尔特人被罗马人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直到公元 410年,罗马占领时期才告结束。随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 撒克森人和朱特人开始来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撒克森人的语言。 语言史学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1、古英语时期,2、中古英语时期,3、现 代英语时期。 1、古英语时期(又称盎格鲁-萨克森时期公元450—1100年) 日尔曼部落在不列颠定居后,名自占领一些地区。盎格鲁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 的大部分地区和苏格兰的低地,朱特人占领了肯特郡一带地区,撒克森人占领了泰晤士河 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落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直到公 元830年,阿尔弗雷德大王才统一了整个英格兰地区。由于全国长期没有统一,所以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主要方言有四种:西萨克森语,肯特语,莫西亚语和北恩布里亚语。这四种方言都曾一度占主导地位。西撒克森语保存下来的手搞最多。其它方言在形成 英语的过程中也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古英语的词汇有着浓厚的日尔曼语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复合法是重要的构词方法。复 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显著的地位。据统计,在史诗《贝奥武夫》3183行诗句中,竟有1069个复合词。有些复合词中不重读部分,渐渐失去了独立地位,而演变成了词缀,如 for-, in-, -ful 等派生法在古英语中也广泛使用。共有二十四个名词后缀、十五个形容词后缀,-dom, -hood, -ship, -ness, -the, -ful,- ish 等词缀都可溯源到古英语时期。古英语时期的诗歌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头韵(alliteration),由此产生的许多短语一直保留到现在,如night and main, friend or foe, a labour of love。 古英语时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的影响。第一件事是基督教传入 英国。公元597年,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从罗马来到英国传教。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入了英国。与此同时,一批拉丁词进入了英语。 第二件事是北欧人入侵英国。从公元790年开始,大批斯堪的那维亚人在英国定居。丹麦国王卡纽特还一度成为英国的君主。斯堪的那维亚人和英国人频繁交往,所以有许多斯堪 的那维亚各国的词语进入了英语。 2、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100—1500年) 公元1066年,诺曼人在征服王威廉率领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哈斯丁战役中击溃了盎 格鲁-萨克森军队,英王哈路德战死,英国被征服。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诺曼征服。从此,英国结束了分裂状态,置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之下。谨曼征服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英语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诺曼征服之后,谨曼人占据了教会和政府的一切重要职务。以后的二、三百年里,谨曼法 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普通人仍然讲英语,但英语的文字记载却几乎中断。中古英语一 般右以分为两个时期,1204年后,英语逐渐恢复主导地位。1362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首次 用英语向议会致词。十五世纪,伦敦标准方言兴起。1476年,卡克斯顿把印刷术传入英国,

火车的发展历程

火车的发展历程 梁政 我们进行远距离旅行,往往会乘坐火车,车上有座位、床铺、餐桌、洗手间等,简直就是一座流动的旅馆。坐在平稳的车厢里遥望车外的青山绿水、田园景色,令人心旷神怡。除此之外,火车还担负着运送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物资的重任,真不愧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从火车的发明到现在已走过了207年,这个对推动世界工业化革命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火车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回顾这一段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历史吧。 火车和所有其他的发明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问世的。18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急需一种比马车装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车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种机器比马的力气可大多了,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那时,一些具有改革创新激情的人萌发了将蒸汽机装在车上,以代替人力或者畜力来拖动车辆。这个设想首先在军事上得到了应用。那时,欧洲各国的军队为了满足作战需要,把大炮的口径和射程做得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炮的重量不断增加,用人推马拉的办法很难保证大炮能及时跟随部队转战。法国一位名叫居尼奥的炮兵军官,针对这一问题研制成了用蒸汽机推动的“蒸汽车”来拉炮,从而开辟了以机器为动力的现代车辆发展的道路,也为火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这种将蒸汽机装在车子上的机械车是怎样推动车辆行驶的呢?我们从它的外形上可以看到,蒸汽机有一个大锅炉,装在车架的前端。在锅炉下面烧着煤火,用来将锅炉里面的水加热成蒸汽。由锅炉上的一根管子将蒸汽引入车子前轮上方的汽缸里,蒸汽的力气很大,便推着汽缸里的活塞向前移动,而活塞通过连杆和曲轴与前轮连在一起,于是随着曲轴的转动,车轮就跟着转起来,这就是蒸汽机车行走的基本原理。 此后不久,这种冒着黑烟、喘着粗气的车子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英国人于1804年制成了蒸汽机车。不过,它的模样和先前不大一样了:有的将锅炉移到车子的中间,并罩上罩子,两头还装上几排座位;有的把锅炉移到车后部,而在前面坐人的地方装了一个车厢,等等。这种蒸汽车已经颇有点近代车的气派了。但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当时这种蒸汽机车是在公路上行驶的,因为那时世界上还没有铁路。 世界上第一台行驶于轨道上的蒸汽机车是“新城堡号”蒸汽机车。它是由英国一位出身贫寒、到处漂泊的发明家理查德〃特里维西克设计制造的。1804年2月29日,这台机车(自重5吨)首次在南威尔士的麦瑟尔提德维尔到阿巴台之间的轨道上作运行试验,车速为每小时8公里,只能牵引十几吨重,比马车好不了多少。但它却开辟了世界铁路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光辉行程。

英语词汇发展史

英语词汇发展史简介 语言史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①古英语(Old English)时期(AD450-1100);②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时期(AD1100-1500);③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时期(AD1500至今) 1 古英语时期(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the Anglo-Saxon Period)日耳曼部落在不列颠定居以后,各自占领一些地区。盎格鲁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大部分地区和苏格兰的低地,朱特人占领了肯特郡一带地区,撒克逊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落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出现了英语史上的七国时代(the Anglo-Saxon Heptarchy)。直到公元830年,阿尔弗烈德大王(Alfred the Great)才统一了整个英格兰地区。由于全国长期没有统一,所以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主要的方言有四种:西撒克逊语(West Saxon)、肯特语(Kentish)、莫西亚语(Mercian)和北恩布瑞安语(Northumbrian)。这四种方言都曾一度占主导地位。西撒克逊语保存下来的手稿最多,其它方言在形成英语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英语的词汇有着浓厚的日耳曼语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复合法是重要的构词方法,复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显著的地位。据统计,在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3183行的诗句中,竟有1069个复合词。有些复合词中不重读的部分,渐渐失去独立地位,而演变为词缀,如for-,in-,-ful等派生法在古英语中也广泛使用,共有24个名词后缀、15个形容词后缀,-dom,-hood,-ship,-ness,-the,-ful,-ish 等词缀都可溯源到古英语时期。古英语时期诗歌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头韵(alliteration),由此产生的许多短语一直保留至今,如might and main(全力地),friend and foe(敌友),a labour of love(出自喜爱而做的事)。 古英语时期有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影响。第一件事是基督教传入英语。公元597年,一个名叫奥古斯丁(Augustine)的牧师从罗马来到英国传教。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入了英国。与此同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了。 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其长达5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平坦与坎坷,欢欣与痛惜,经验与教训,胜利与失败。 这50年是中国铁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50年,这50年又自有其曲折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 日本、法国、德国是当今世界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三个国家。 高速铁路的实际应用发源于日本。1959年,日本国铁开始建造东京至大阪的高速铁路,并在1964年开通,全长515公里,时速210公里,称为东海新干线。随后向西延伸,于1975年开通至冈山,1975年开通至终点站博多,大阪至博多称为山阳新干线,全长1069公里。 1 高速铁路中的几个概念及建设模式 高速铁路是指既有线路列车最高速度达到200km/h,或新建线路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50km/h的干线铁路,称为高速铁路。 归纳起来,当今世界上建设高速铁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日本新干线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不接轨,旅客列车专用; 法国TGV模式:部分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部分旧线改造,旅客列车专用; 德国ICE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英国APT模式:既不修建新线,也不对旧线进行大量的改造,主要用由摆式车体的 车辆组成动车组,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从我国的国情、路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一方面既有线中的繁忙 干线和条件较好的双线(如胶济、武九)区段,通过提速改造,将旅客列车最高速度提 高到200km/h及以上;另一方面在客运繁忙的区段,新建时速250km/h~350km/h的客运

英语的历史(简单介绍)

按照语言学的详细分类,英语是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西日尔曼语支。就这一点而言,德语、荷兰语等现代语言与英语的亲缘关系似乎更大。但若放在历史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复杂的动态情境中考量,语言作为文化中最活跃的成分和载体,在其形成过程中,就必然受到相关民族交融、迁徙、战争等活动的影响。在此仅对英语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作一小结,以便于从宏观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学习。 《英语的历史、差异和变化》(English:History, Diversity and Change,by David Graddol)一书中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七个时期。 (1)语前时期(Pre-English Period,?--450)。当时英国当地的语言是凯尔语。公元前55年,罗马人入侵之后,拉丁语成了主要的文学语言和官方用语。当地的许多人会讲凯尔语和拉丁语。 (2)早期古英语(Early Old English,450--850)。罗马人撤离后,公元499年,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国。殖民者从欧洲大陆带来了多种德国方言。公元700年首次出现了英语文学。英语通过教会从拉丁语中吸取了大量的词汇。 (3)后期古英语(Later Old English,850--1100).随着斯堪的纳维亚人更广泛的入侵和定居,英格兰北部的英语方言受到斯堪的那维亚语的强烈影响。在南部,阿尔弗雷德国王组织一些学者将众多的拉丁语教科书翻译成英语。 (4)中世纪英语(Middle English, 1100--1450)。诺曼底人征服并定居于英国,英国的词汇和拼写受到了法语的影响。此时法语是英国的官方语言,受到教育的英国人能讲法语、拉丁语、英语三种语言。 (5)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1450--1750)。包括文艺复兴时期、伊丽莎白时代和莎士比亚时代。此时教会、拉丁语和法语的作用大大削弱,英语成了官方用语。商业的迅速发展,使英国获得了许多海外殖民地,英国占有现在的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奴隶贸易把非洲的黑人送往美国和加勒比地区。许多人试图使用词典以及语法书来规范英语,并使之进一步标准化。 (6)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1750--1950)。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国力增强,英语人作为交易的媒介被带到世界各地,英语成了广告和商业的国际用语。(7)后期现代英语(Later Modern English,1950--)。随着英帝国的衰落,在新近独立的国家里产生了英语新的标准的变体,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美国英语成了英语的主要变体。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一百五十年前,铁路被清人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而如今,“国民经济命脉”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从0.5公里的“展示铁路”到“八纵八横”的铁路交通网构建完毕,从“龙号”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一个国家百年巨变. 19世纪,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14.5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 第一次见到火车的中国人对这一新兴事物充满恐惧。尽管如此,受“师夷长技以治夷”思想影响的“洋务派”清政府官员还是被迫接受了铁路,于1881年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图为吴淞铁路(上)与唐胥铁路(下)资料照片。 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 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因为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唐胥铁路胥各庄站(1882年) 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国内要求保卫路权、自修铁路的呼声越来越大,清政府终于决定自行兴建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该铁路由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图为京张铁路修成时,詹天佑(车前右第三人)与同事合影。 图为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作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创造性地运用了“人” 字型铁路,使火车能在山区陡坡通行。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经私有化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此举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反对,由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10月10日,湖广地区革命党人乘清政府派军前往四川镇压起义造成武汉兵力 不足的机会,发动了武昌起义,促使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帝制。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

铁路的发展历史

825年,用机动车牵引车列在轨道上行驶于城市之间以输送货物或旅客的运输方式在英国出现,这就是铁路史的开始。1825年以前,也曾有过马拉车在轨道上行驶或把蒸汽机装在车辆上以驱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但是这些都并非铁路运输方式。 世界铁路的发展百余年来,铁路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开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新发展时期。 开创时期一般认为1825~1850年为铁路发展的开创时期。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这样,促使铁路迅速地兴起。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详见下表:铁路发展史 发展时期一般认为1850~1900年为铁路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内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在这个时期工业先进的国家的铁路已渐具规模,俄国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和美国开发西部修建的铁路,都长达数千公里。此外,这个时期在铁路建筑技术和铁路机车制造技术方面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如铁路隧道开凿技术方面,1872~1881年建成的圣哥达隧道,长15公里,首次采用上导坑先拱后墙法施工;在铁路机车制造方面,蒸汽机车的性能日趋完善,同时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先后于1879年和1892年研制成功。 成熟时期一般认为1900~1950年是铁路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内,又有28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些新建铁路大部分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而且大多建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这个时期内,一些国家因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与铁路开展剧烈竞争,促使铁路提高了行车速度和改进了铁路客、货运输的服务设施,开始采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来代替落后的蒸汽机车。但由于铁路运输难以同公路运输的方便和航空运输的快速相竞争,逐渐出现萧条景象,如美国在1920~1950年拆除9万多公里铁路。 新发展时期一般认为1950年至今为铁路的新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原来是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取得了修建铁路的自主权。铁路的技术改造也获得重大进展,如美、英、法、日本和苏联等国的铁路,牵引动力几乎全部采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这些新型机车的优点是能源省、污染少。随着铁路能源形势的变化以及各种新技术的采用,铁路的经济效益有了新的提高。60年代后期,各国铁路建设又有走向兴旺的趋势。1960~1980年世界各国共建成新铁路约4万公里;1980~1981年又有9800公里铁路通车营业。此外,还有45000公里铁路正在进行设计施工,形成铁路发展的新局面。到1981年止,世界各国铁路的总长达到130余万公里。其中欧洲有441600公里,占33.8%;亚洲179900公里,占13.8%;美洲557600公里,占42.6%;非洲80800公里,占6.2%;大洋洲46600公里,占3.6%。完全没有铁路的国家是欧洲的冰岛,亚洲的阿富汗、老挝、也门、南也门、不丹、塞浦路斯、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非洲的尼日尔、乍得、中非共和国、卢旺达、布隆迪、索马里和利比亚以及美洲的格陵兰。 60年代初期,日本建成东京大阪间的东海道新干线,专门行驶旅客列车,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