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班扬的生平简介

约翰·班扬的生平简介
约翰·班扬的生平简介

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通常作补锅匠的父亲会带上年幼的孩子们作帮手。约翰?班扬的父亲却是个例外。他一定是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将他带上作帮手,而是把他留在村子里。约翰便在那儿上学,一直到小学毕业。

我们不太清楚约翰的宗教背景。他在自传中写到,大约在9岁或10岁那年,他做过好几个有警示意味的梦,有关于他自己生命的终结的,有关于未来审判的,还有关于地狱的骇人的景象和有关永恒的启示。对此,他尤为困扰。成年以后,他依然记忆犹新。不过在青少年时期,他把这一切置之脑后。他形容自己是当时村里最坏最野的孩子,简直就是坏事做尽。在当地他还以咒诅和发假誓闻名。

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参加了克伦威尔的军队。当时在克伦威尔领导下的清教徒与支持英国国教的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国王的军队称为保皇派,他们为国王的至高统治权而战;克伦威尔旗下,则是为议会而战的志士。因此班扬投入的这场战争,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性质。这一经历很可能使约翰?班扬获得了对战争的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他日后所著的《天路历程》的好几个有关战争的场景中。在他的另一本书——《圣战普通人的天国之路》,另一本是《敬虔的生活》,这两本书是她父亲给她的。班扬的妻子经常向班扬谈起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个真正敬虔的人。当时班扬读了这些书,虽然他很喜欢,但仍然没有因此萌发任何个人的悔罪感。

不久,班扬开始与他的妻子一道去做礼拜。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对所听到的布道印象很深。但礼拜完了以后,他马上跑去裴德福郡的乡村教堂和公园球场玩一种叫“猫”的游戏,这种游戏同今天的板球类似。在那里他与主以一种奇异的方式首次相遇。日后他在自传里写到:在同一天,我就去玩猫游戏。当时我刚把球从洞中击出,准备击第二次。突然一个声音从天国里急速地击中了我的心:“你是要离弃你的罪进天国呢,还是要继续犯罪下地狱?”我楞住了,便没去理会那个滚在地上的球,而是举目望天。仿佛心眼大开,我看见主耶稣在那里俯视着我,很不高兴的样子。他似乎在严正地警告我,将来有一天我必为这些和其他不敬虔的行为而受到惩罚。

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对他为之闻名的咒诅发假誓的认罪。他写到:我依然犯罪,在满心的贪婪中沉浮,对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满足心怀怨愤。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邻家商店的橱窗前,又是咒诅,又是发假誓,像以前一样地装疯卖傻。一个女人坐在屋子里看着我。尽管她自己是一个非常懒散、不敬虔的人,她却断言我的咒诅是如此的恶毒,她听着都不寒而栗;她还告诉我,我是她一生中所见最不敬虔的家伙。我的所作所为,足以玷污整个城里的青少年的心灵,如果他们与我做朋友的话。

约翰?班扬心里认罪的开始值得我们深思。《圣经》和教会历史告诉我们,神经常这样在人的心里做工。当神开始做工使人认罪时,他常从那个人生活中重大的罪开始。神就是这样对待班扬的。他的罪并非一次现形,神从他显著的罪开刀:首先是他的礼拜天亵渎神灵,然后是他的咒诅发假誓。不过,要注意,如果你问一个人是否认为他自己是个罪人,十有八九的人会说:不错,有时我是个罪人。

神使人认罪的工作始于某种罪,然后圣灵会拓展认罪的广度和深度。当一个人试图洗净自己的心灵,摆脱某些罪,使自己在神面前更显为义时,圣灵不但指出某种罪,而且会进一步地告诉他,他越试图洁净,就越会看见自己的污秽。他们的内心越袒露,他们就越会明白,他们不能仅仅承认某种罪,还必须放弃自己的努力。因为除了罪,他们什么也没有。

约翰?班扬的一生显然经历了这样一个日益深刻的过程。他说在他的生命中曾有过长达四年之久的属灵的混乱时期。在这四年中,他不断尝试去赢得他自己的义。他有时满怀希望,

不久这些希望又被撞得粉碎。最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自传里他是这样写到自己内心挣扎的结果的:有一天,我正穿过田野,许许多多念头涌进了我的心,我深恐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费劲。突然,有一句话落进了我的心头:你的义是在天上。顿时,我心灵的眼睛大开,我看见耶稣基督,在神的右边。我顿悟那才是我的义。因此不论我在哪里,不论我作什么,神都没有说他要我的义,而要在他面前的耶稣基督的义。我更看见,不是我的良善使我为义,也不是我的邪恶毁坏了我的义,因我的义就是耶稣基督,他昨天、今天、直到永远都是一样。至此我的枷锁解开了,我的铁一般牢不可破的苦恼委顿了,我的试探逃之夭夭了。自那时起,神的可畏的话语不再困扰我。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为神的恩典和爱而满心欢喜。

那次经历以后,他写到,他以为自己会永远生活在这样的景况中。其实,受苦、拯救、感恩不是一次性的经历,而是不断的循环。我们将发现,在班扬的人生历程中,受苦、拯救、感恩的循环在一次又一次地加深。1653年,也就是他25岁的那年,他加入了一间非国教的教会。当时英国国教和非国教教会并存,许多不同的宗教团体纷纷产生,有上层的团体和下层的团体。下层的团体通常被称为清教徒教派。起初清教徒是一个绰号,这些人觉得英格兰教会在穿着、宗教仪式和教义上都与罗马天主教并无二致,因此想净化教会,摒弃其中许多的宗教仪规。

在这些清教徒之间,又有不少分歧。有些人对另立教会不抱希望,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责任似乎就是留在英格兰国教教会,与那里发生的一切作抗争。还有一群人以“持异见者”而闻名,他们的另外一些绰号反不为人知。他们觉得英格兰教会已经走得太远,很难再加以纠正,重回《圣经》的原则。因此,他们认为,除了离开国教教会,别无选择。约翰?班扬加入的就是这样一家“持异见者”的教会。而这间教会在施洗的问题上倾向于浸信会的观点。

两年后,班扬的妻子去世;同年,班扬所在的那间教会的牧师约翰?纪福特也去世了。纪福特的布道对约翰?班扬的一生影响很大。他死后,会众邀请班扬作他们的牧师,为他们布道。其实班扬并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三年后,即1658年,班扬接受了他们的邀请。

同一年,伟大的克伦威尔也去世了,他的一个儿子试图掌管政权,但他太软弱无能。许多人对克伦威尔统治下的持续不断的高压政策早已不满。两年以后,也就是1660年,查理二世重新登上王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复辟。王室重新成为英国的统治者,随之而来的是对英国国教教会的绝对效忠。议会也从支持清教徒转变为支持国教。这样,国王和议会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承认英格兰教会为不列颠国的唯一的合法教会。

在这种情况下,“持异见者”的处境日趋艰难。当时,约翰?班扬不仅在他自己的教区传道,而且还探访周围的一些村庄。1660年的一天,当他正在一家农场进行布道的时候,警察以无执照布道的罪名将他逮捕。那时候,布道许可证只颁发给接受英国政府管理,并在英格兰教会登记的注册牧师。法庭对班扬的判决是这样的:“约翰?班扬,裴得福郡人,是一个……的劳工,自从……年以来,他故意不上教堂(指的是国教教会),不听道,却主持数个非法的秘密聚会,扰乱民心,违反了国王陛下的法律。”

约翰?班扬因此被判十二年的监禁。他入狱时32岁,直到44岁才获释。在这期间,他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宽松,他可以到监狱外探访朋友;有时他不能外出,但朋友可以来探访他;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严厉,折磨审讯不断。他写到:“我发现自己疾病缠身,站立不稳。我被迫离妻别子,在这个地方忍受骨肉分离之苦。这一切痛苦不仅是缘于我对世俗享乐的贪爱,而且因为我想到如果我被迫与我可怜的家人分离,他们可能遭遇到的艰难、困苦和匮乏。我那可怜的失明的女儿玛丽,她尤其令我牵挂。唉,一想到我的玛丽所要忍受的,我就心如刀绞。可怜的孩子,你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怎样的苦难啊!你会被鞭打,不得不乞讨,忍饥挨饿,衣不蔽体,还有千千万万无法想像得到的灾难。我是不能见到你们,但愿这风儿能把我的思念吹到你们心里。哦,我也要提醒自己,要把你们都交在神的手里。可是离开你们实在让我痛心。”1672年,他终于获得赦免。新国王意于复兴罗马

天主教。为此,他作了一个政策性的决定,释放所有的“持异见者”,企图让这些人在推行英国国教的各团体之间引起更多的纠纷,以便可以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就这样,约翰?班扬获得了释放。获释后,他马上重返讲坛,在各村之间巡回讲道。

约翰?欧文是班扬最熟悉的清教徒作家之一,他共有二十多部作品流传于世。他当时是国王的大臣,是一位法庭布道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到伦敦地区时,常常去听约翰?班扬布道。一次,国王听说约翰?欧文常去听班扬讲道,就问欧文:“我不明白像你这样一个学识广博的人,为什么要去听一个从未受过教育,未受过训练的人讲道。”约翰?欧文回答得非常巧妙:“陛下,若我能拥有那补锅匠布道的能力,我宁愿放弃我的知识。”约翰?班扬在布道方面的恩赐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他能巧妙地抓住听众的心,在写作上也如此,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他独特的风格。

1675年年底,他第二次被投入监狱,这次又是因为根据法令,传道人必须持有执照才能布道。班扬的罪名是非法传教。幸运的是,这次监禁持续了不到一年。这样,约翰?班扬一生中共有13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他心里一定常常纳闷:如果神果真呼召我传道,为什么我会在监狱里呆这么多年?使我这么多年与会众分离?我本可以布更多的道,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回首往事,他肯定能发现自己饱经磨难的原因。

正是在狱中期间,班扬得以全力以赴地撰写《天路历程》。这本书日后成为历世历代读者的祝福,这想必是班扬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但神确实这样成就了。班扬在第一次监禁时着手写这本书,大约是在第二次监禁时完成的,因他第二次出狱后,《天路历程》便首次出版。这本书流传之广,翻译的文字之多,仅次于《圣经》。人们读的次数越多,越深入,就越会发现它是如此优美,如此生动地昭示了神圣的真理。书中有许多地方与主耶稣用比喻讲道时的风格很类似。班扬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揭示了深奥的真理。

后来,约翰?班扬撰写了《天路历程》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基督徒的人,离开毁灭城,奔向天国城。这个故事有很大一部分取材于班扬自己的生平,以及他生命中不同时期悔改的历程。他自己生活中经历的许多事在基督徒的天路遭遇中得以反映。

事奉多年,班扬亲眼目睹许多人走过了同样的历程。同时主也用不同的方法引领他们,在同一条天路上经历不同的事,进入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他从中取材,写了该书的第二部分,这回主人公不再是基督徒,而是女基督徒。他以他在事奉中所见的不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作原型,描写了基督徒的妻子和几个邻居的经历。在这里我们略举一个例子。在书中有一位害怕先生,他走的路与勇敢先生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他们行的是同一条路,遇到同样的关键时刻,但他们行路的途径,应付的方式却很不相同。可见神在形式方面是不拘泥的。

约翰?班扬卒于1688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有一位父亲将其子赶出家门,因他离家出走。这个年轻人到了班扬那里,央求他与其父谈一谈,以便能与父亲和好。班扬骑马冒雨赶去,见到了那个父亲。父子俩在他的劝说下和好。但班扬由此得了重感冒,并死于此。死时离他六十岁的生日还差两个月。

一百年以前,如果有个人说到揭丑人(muckraker),或者市井圣人(wor ldly-wise man),或者名利场(Vanity Fair),或者失望泥沼(the slough of despond)及耻辱山谷(the valley of humiliation),他一定知道自己是在引用《天路历程》中的话。自从这一作品第一部发表于1678年以后,两个多世纪以来,英国国家这本书恐怕是除去《圣经》以外阅读人数最多的书籍。当然,现在对于我们当今读者来说,它不会象对班扬时代那些淳朴的非国教信徒影响那么大,那些人对于原罪深信不移,害怕地狱的火焰,虔诚地期待救赎。然而,尽管该书有些复古主义信仰,其主要读者是非国教信徒,但它仍然值得一读,不仅因为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因为它是一部几乎没有故意使用技巧的书。

基督教仅由寥寥数人创立,而且这些人绝大多数默默无闻,未曾见于文字记载,对此我们惊叹不已。但如果我们想象这些人有可能像约翰?班扬一样,这样这一奇迹就没那么令人困惑了。我们来回忆一下班扬的一生:一个穷补锅匠,当过兵,几乎完全没上过学--他确实说过他一度忘记了如何读书写字,后来转信清教,于1660年因“支持参与几次非法集会”而被捕,此后十二年,除去几个星期以外,一直在贝德福德(Bedford)监狱中度过,拒绝有条件开释,声称,“你今天放我出去,我明天还要祈祷。”入狱后留下妻子和四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双目失明,在狱中依靠写作和背诵《圣经》及约翰?福克斯(John Foxe)的《殉教者书》(Book of Martyrs)度日。1675年再度入狱六个月,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天路历程》的第一部分,后来再度被释放,却成为了他所在时代最著名的牧师。

《天路历程》用今天看来怪异的英语写成,是一部写给一般人看的简单的讽喻体小说,用异常简单的答案回答了那个令人生畏的问题,“我该做什么才能得到救赎?”这一作品从整体文化上与奥古斯汀和但丁相去甚远,但这该书与这两个人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该书只奉那种非黑即白的道德,呼吁强烈的虔诚(尽管班扬本人善良而宽容),而这种虔诚今天只能在我们知识未能触及的蛮荒地带才能

发现。作为本书的作者,他的梦想,口吻,幻想,和赤裸裸的良知,简直就是个疯子,无疑为弗洛伊德提供了完美的实习机会。

但《天路历程》依旧是本优秀的书。它不仅影响了上百万对于上帝心存恐惧的普通人,而且同样能感动知识分子,例如肖伯纳。它的散文风格是天生而非人为的,强劲,坚硬如钉,有力,甚至是睿智的。对于商人道德的描述,还有比那个安逸舒服的“私心先生”描述利得更简明吗?“可我的曾祖父不过是个水手,眼睛看一边,船划向另一边,我绝大多数财产也是靠同样手段获得的。”如果我们对于神学无动于衷,那么作品达到胜利的高潮时的节奏和不加掩饰的真诚也很难打动我们,“当他走的那天到来之时,很多人伴着他来到河边,他走下河去,说道,‘死亡,你的尖刺在哪里?’他越走越深,说道,‘坟墓,你的胜利在何处?’然后他就死了,所有的小号都在河的另一边为他奏响。”《天路历程》的销路早已突破10万册, 而且此书在世界各地, 被译成200多种语文和方言,成为圣经之外,最多翻译本的书籍!

班扬的另两本销路不错的作品则较不为人所知:假想的传记《恶人先生的生与死》(1680),以及寓言《圣战》(1682).第三本书则揭露班扬的内心生命和为受到呼召的工作所做的准备,名为《恩典满满予罪魁》(1666),这本冗长而完全绕着班扬生平在打传的书,原本可能会让人感觉太过自夸,不过他写作这本书的本意却仅是想高举基督徒对恩典的概念,并希望能安慰到那些与他有着同样经验的人。

美国三甲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介绍)

美国三甲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美国三甲医院(2014-15最新版):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医院简介: 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每年一次发布的全美最佳医院排名中,有一家医院曾经连续22年排在榜首,那就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2012年麻省总医院夺得首位,2013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重夺榜首,2014年梅奥诊所独占鳌头。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HH)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建立于1879年。JHH及1883年建立的医学院,在创建之初便采取了严格的入学标准,设置全面的强调科学方法的医学课程,将临床教学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并确立了医学院和下设附属医院的发展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医院和医学院。 JHH也是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和儿科等专业的诞生地,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同样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7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获得者Hamilton Smith和Dan Nathans便来自JHH,他们于1970年代初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并加以深入研究。

医院现状: JHH现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非营利性的医疗保健集团。据其网站公布的数据,2005年,JHH注册病床总数995张,出院病人46193人次,门诊病人513011人次,急诊病人 87624人次,住院病人手术20818例,门诊手术26678例。员工总数8521名,其中医务人员3058名,注册护士2544名。 医院成就: JHH外科的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William Stewart Halsted(1852-1922),他在甲状腺、乳腺、血管和疝的外科治疗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将德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引入美国,极大推进了美国医学事业的发展。JHH是美国最大的胰腺肿瘤诊疗中心之一,每年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200例以上。JHH前外科主任John L. Cameron, M.D.是世界上第一位完成10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外科医师。其他知名专家包括Dana Anderson、Frederic E. Eckhauser、Martin Makary等。赴美就医: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和中国最大的出国看病咨询与服务机构盛诺一家长期合作,为希望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就医的中国患者提供全程帮助。

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历史评价)

北宋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盛宴 】 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场完整版)

【盛宴】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场完整版) 在乐声中展示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一面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指挥:古斯塔沃·杜达梅尔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合唱团:维也纳音乐者协会合唱团 视频:2017年维也纳新音乐会/完整视频解读《新年音乐会》不为人知的故事?新年音乐会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它还营造了一种氛围,提供了更多机会让平时很少走进音乐厅的人愿意来感受音乐的美好。在辞旧迎新之际,聆听一场新年音乐会,成为了不少人的习惯。从人们熟悉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到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再到上海的各类新年音乐会,这其中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看看上海音乐学 院陶辛教授趣谈新年音乐会。施特劳斯是如何与新年音乐会结缘的 在全世界各地的新年音乐会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每年在金色大厅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而被誉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正是新年音乐会的发祥地。 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举行。当时的报纸是这样描述的:“指挥是一个卷发、肤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微向上翘,给人一种富有天才的印象。他举起小提琴,随着琴头的摇摆,明快流畅的音乐便从一个规模虽小但素质很高的乐队中飘荡出来。”

这位肤色黝黑的指挥,就是著名的老约翰·施特劳斯。那场音乐会一直持续到1848年元旦的凌晨,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乐队演奏了著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的作品,作为对新年的庆祝。接着乐队演奏了施科泽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后来几乎成为维也纳民谣:“跳吧,唱吧,无论我们是富裕还是贫穷……”当圆舞曲与波尔卡的旋律奏响后,听众们跟随音乐翩翩起舞,音乐会变成了盛大的舞会。精彩的作品被要求加演,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欢乐的舞会一直持续到天明。这场音乐会开创了用音乐会庆祝新年的先河。 那么,维也纳爱乐乐团又是如何与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结缘的?1929年8月11日,非常热爱施特劳斯作品的指挥家克莱门斯·克劳斯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一场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由于音乐会的巨大成功,一直到1933年,每年都举行类似的音乐会。 然而,直到1941年,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演出才被正式称作“新年音乐会”。从1959年起,电视台对新年音乐会进行转播,从此,这一音乐会成为世界最知名的音乐盛会和奥地利文化的象征。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第一次在电视荧屏上和中国观众见面。 时至今日,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始终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会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约翰·安德森 John R.Anderson人物介绍

约翰·安德森John R.Anderson 一、人物简介: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R·安德森(John R. Anderson)是美国卡内基 -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心理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梅隆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科学院心理学部(Psychology Section) 2001-2004届主席,认知科学学会1988届主席,曾获美国心理 学会杰出科学职业奖(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s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areer Award,1994)、鲁姆哈特奖(2004)、实验心理学杰出成 就奖(2005)、荷兰皇家科学院首届海涅肯(Heineken)认知科学奖(2006)、和 富兰克林计算机与认知科学奖(2011)等重大奖项。 2004年,著名心理学史家Noel Sheehy将约翰·安德森与冯特、弗洛伊德、 巴普洛夫以及赫伯特·西蒙并列,评定他为人类历史上“50位最伟大的心理学 思想家”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二、主要理论 1、ACT-R理论(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model,Rational): ACT-R理论的灵感来自图灵奖获得者纽厄尔和西蒙的研究。 基本观点:复杂认知是由相对简单的知识单元所组成的,而这些知识单元则通过相对简单的原理而获得,人类认知活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基本元素和原理的复杂组合上,就像计算机通过简单的(二进制)运算可以完成复杂的任务一样。ACT-R理论还特别强调对能力成分(Components of Competence)的练习,因为学习一个复杂能力的前提是掌握它的每个组成成分。 重要概念: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可以用“是什么”来回答,比如北京是中国首都,法国是欧洲的一个国家,2+ 3 = 5 这些知识是可以从书本和老师授课中直接获得的。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做某事”,比如如何在开车时换挡,如何自由运用数学公式正确解题。程序性知识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表达: 当X 发生,那么执行Y 事件。 2、模型如下: 安德森在其《认知结构》(1983)一书中从心理加工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其基本理论进行阐述,他所提出的ACT 产生式系统的一般框架由3个记忆部分组成:工作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00540外国文学史-1710自考真题.docx

绝密★启用前 2017年10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外国文学史 (课程代码0054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被誉为古希腊“喜剧之父”的诗人是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2.古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作者是 A.贺拉斯 B.维吉尔 C.泰伦斯 D.西塞罗 3.《神曲》的作者但丁是 A.法国人 B.德国人 C.英国人 D.意大利人 4.塞万提斯笔下患“游侠狂想症”的人文主义者形象是 A.堂吉诃德 氏桑丘?潘沙 C.卡冈都亚 D.庞大固埃 5.“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抒情诗集是 A.《歌集》 B.《草叶集》 C.《新生》 D.《抒情歌谣集》 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最杰出的作家是 A.高乃依 B.莫里哀 C.弥尔顿 D.约翰?班扬 7.《伪君子》中塑造的宗教骗子形象是

A.答丢夫 氏阿巴贡 C.奥尔贡 D?史嘉本 8.18世纪爆发“狂飙突进”运动动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徳徳国 D.美国 9.18世纪欧洲成就最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是 A.菲尔丁 B.笛福 C.斯特恩 D.斯威夫特 10.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作家是 A.欧文 B.库柏 C.霍桑 D.爱伦?坡 11?塑造俄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的作品是 A.《茨》 B.《外套》 C.《穷人》 D.《驿站长》 12.斯丹达尔的的《拉辛与莎士比亚》被称作 A.古典主义宣言书 B.浪漫主义宣言书 C.现实主义宣言书 D.唯美主义宣言书 13.狄更斯带有一定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是 A.《马丁?瞿述伟》 B.《董贝父子》 C.《大卫?科波菲尔》 D.《奥立佛?退斯特》 14?俄俄国“自然派”文学的莫基人是 A.莱蒙托夫 B.果戈理 C.涅克拉索夫 D 普希金 15.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最成熟的作品是 A.《无言罗曼斯》

英美文学-中英文对照

British Writers and Works The Anglo-Saxon Period ●The Venerable Bede 比得673~735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英吉利人教会史 ●Alfred the Great 阿尔弗雷得大帝849~899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 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 The Late Medieval Ages ●William Langland 威廉·兰格伦1332~1400 ?Piers the Plowman 农夫比埃斯的梦 ●Geoffer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1340(?)~1400 ?The Books of the Duchess悼公爵夫人 ?Troilus and Criseyde特罗伊拉斯和克莱希德 ?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House of Fame声誉之宫 ●Sir Thomas Malory托马斯·马洛里爵士1405~1471 ?Le Morte D’Arthur亚瑟王之死 The Renaissance ●Sir Philip Sydney菲利普·锡德尼爵士1554~1586 ?The School of Abuse诲淫的学校 ?Defense of Poesy诗辩 ●Edmund Spenser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 ?The Shepherds Calendar牧人日历 ?Amoretti爱情小唱 ?Epithalamion婚后曲 ?Colin Clouts Come Home Againe柯林·克劳特回来了 ?Foure Hymnes四首赞美歌 ?The Faerie Queene仙后 ●Thomas More托马斯·莫尔1478~1535 ?Utopia乌托邦 ●Francis Bacon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 ?Advancement of Learning学术的推进 ?Novum Organum新工具 ?Essays随笔 ●Christopher Marlowe柯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5 ?Tamburlaine帖木耳大帝 ?The Jew of Malta马耳他的犹太人 ?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一厉史简介 二历年指挥 三历年曲目 四著名指挥家 五附录 2012年1月4日

一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厉史 1. 资料一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央视国际https://www.360docs.net/doc/4110698915.html,2006年12月12日20:06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110698915.html, (1) 难忘的1939年: 1938年春,纳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打破了这里和平的一切,后来在欧洲爆发的战争进而演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的变化在爱乐乐团内部也出现了很多各持自己的主张的派别。 在1939年12月31日,由克莱门斯·克劳斯执棒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上第一次专场演奏了施氏家族的音乐作品。音乐会实际上是向外界发布一个信息,表明了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奥地利的忠诚。从1941年开始,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圆舞曲音乐会改在元旦上午举行。到1946年(约瑟夫·克里普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演出才被正式称作“新年音乐会”。 第一任指挥克莱门斯·克劳斯一生指挥了13次新年音乐会。他把新年音乐会变成了维也纳新年期间一个非常特殊的音乐活动。 克劳斯在1952年 (2)威利·波斯罗夫斯基担任指挥的25年间: 从1955年开始,威利·波斯科夫斯基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直至1979年。在这25年间,威利·波斯科夫斯基率领乐团努力进取,使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3) 马泽尔担任常任指挥的六年: 1980年至1986年,指挥家洛林·马泽尔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 (4) 风格变化从1987年开始: 从1987年开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出现了年度指挥家。1987年是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指挥该音乐会。从此以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不再固定,著名指挥家阿巴多、穆蒂、祖宾·梅塔、小泽征尔以及奥地利指挥大师克莱伯和哈农库特等先后做过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的指挥。2006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将由拉脱维亚的指挥大师杨松斯担任。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癌症研究中心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创造了一个可以测量主要由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的随机变异所导致的不同组织类型中癌症发生比例的统计模型。根据他们的测量,2/3的不同组织成年癌症发病主要是因“运气不佳”所导致,也就是随机变异发生在那些能够驱动癌症生长的基因里,而剩余1/3则是因环境因素和遗传基因所导致的。 研究发现得不得癌症全靠运气 “所有的癌症都是噩运、环境和遗传的结合所导致的,而我们创造了一个或可以量化这三种因素导致癌症发展的比例的模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克莱顿肿瘤学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路德维格中心联合主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调查员波特·福格斯坦(Bert Vogelstein)这样说道。 “那些接触容易致癌的药剂,例如烟草的人们却没有任何癌症的长寿往往被归结于他们的…好基因?,但事实是他们大多数只是运气比较好,”福格斯坦补充说道。他警告称较差的生活方式加上运气欠佳可能会导致癌症的发展。 他们模型所蕴含的启示意义包括改变公众对癌症风险因素的感知,以及对癌症研究的资金资助。“如果整个组织的癌症发生中有2/3是因为干细胞分化过程中随机DNA变异所导致,那么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或可能极大的帮助预防某些癌症,但对其它的效应可能就非常有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彭博公共卫生学院肿瘤学助理教授、生物数学

家克里斯蒂安·托马赛蒂(Cristian Tomasetti)博士这样说道。“我们应该将更多资源关注于寻找在早期可治疗阶段检测癌症的方式。” 在发表在1月2日的期刊《科学》上的这篇文章里,托马赛蒂和福格斯坦表示他们查阅了科学文献寻找31个组织类型在一个平均个体生命过程中干细胞分化的累计总数目的信息。干细胞“自我更新”,然后在那些细胞死去的特定器官里重新补充新细胞。 当组织-特定干细胞发生随机错误或者变异时,也就是细胞分化的复制过程中DNA的一个化学字母被另一个替换,就会产生癌症。变异积累的越多,细胞生长不受控制的风险越高,后者是发展癌症的一个里程碑。而相比遗传和环境因素所导致的癌症,这种随机变异所导致的癌症在此之前仍是未知,福格斯坦说道。 为了查明这种随机变异在癌症风险中所起的作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们绘制了31个组织里干细胞分化的数量,并将这些速率与美国人中相同组织癌症生命风险进行对比。通过所谓的数据散点图,托马赛蒂和福格斯坦确定了全部数量的干细胞分化和癌症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为0.804。从数学角度说,这一数值越接近1,干细胞分化与癌症风险的相关性越高。 “我们的研究显示,一般来说,一种组织类型里干细胞分化数量的改变与同一组织里癌症发生的改变是高度相关的。” 福格斯坦解释道。其中一个例子便是结肠组织,它所进行的干细胞分化是人体小肠组织的4倍。同样的,结肠癌比小肠癌要更加普遍。 “你可以辩解认为结肠比小肠暴露的环境因素要更多,这会增加已知变异的潜在速率。”托马赛蒂说道。然而科学家在老鼠结肠里的发现却恰恰相反,老鼠结肠里干细胞分化的数量要比小肠内的更少。研究人员表示这支持了全部数量的干细胞分化在癌症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利用统计学理论,科研人员计算出癌症风险中有多少变异量是因干细胞分化数量所导致的,这一结果大约为0.804的平方,或者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大约为65%。 最终,研究人员将他们研究的癌症类型分为两组。他们统计计算了哪些癌症类型的发生可以通过干细胞分化数量来预测,以及哪些癌症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他们发现22种癌症类型可以通过细胞分化过程中随机DNA变异的“运气不佳”因素来解释。而另外9种癌症类型的发生率高于“运气不佳”所能预测的,因此可能是“运气不佳”结合环境或者遗传因素所致。 “我们发现那些无法仅仅用干细胞分化数量来预测的癌症类型基本都是我们可以预料到的癌症类型,例如肺癌,它主要与吸烟有关;皮肤癌,它主要与暴晒在阳光下有关;以及与遗传症状有关的癌症类型。”福格斯坦解释道。

西方文学自测题库及参考答案--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西方文学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革命诗人是(B)。 A.屈莱顿 B.弥尔顿 C.班扬 D.本·琼生 2.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C)。 A.拉辛 B.莫里哀 C.高乃依 D.拉封丹 3.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是(B)。 A.《伪君子》 B.《熙德》 C.《费得尔》 D.《安德洛玛克》 4.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C)。 A.笛卡尔 B.伽桑迪 C.布瓦洛 D.黎塞留 5.拉封丹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是(C)。 A.《拉封丹寓言》 B.《丹麦寓言》 C.《寓言诗》 D.《寓言故事》 6.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B)。A.《吝啬鬼》 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 D.《妇人学堂》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ABC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巴洛克文学 D.市民世俗文学 E.教会文学 2.17世纪欧洲文学产生的背景(ABC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专制王权的兴隆 C.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 D.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 E.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3.弥尔顿取材于《圣经》的几部杰作是(BCD)。 A.《伊甸园》 B.《失乐园》 C.《复乐园》 D.《力士参孙》 E.《天路历程》 4.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有(ABC)。 A.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B.思想上崇尚理性 C.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D.形式上采用民间文学风格 E.重视主观想象

5.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有(BC)。 A.莫里哀 B.高乃依 C.拉辛 D.拉封丹 E.布瓦洛 三、专用术语解释 1.古典主义 1.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作家、理论家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个性差异,他们的创作也各有侧重。法国古典主义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拉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2.“三一律” 2.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四、理解简答题 1.17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 2.莫里哀的创作分期与创作特点。 五、综合论述题 1.答尔丢夫形象。 2.《伪君子》主题和艺术特点。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C 5.C 6.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D 4.ABC 5.BC 三、专用术语解释 四、理解简答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又称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此外,还有巴洛克文学、市民世俗文学。

美国改革

第7章 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与改革运动的兴起 重点问题 大转变时期美国社会巨变的内容及其成因; 巨变引发的主要社会矛盾和难题; 各类改革运动的大致情况; 联邦政府实施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巨变 1、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的勃兴 政治条件 外来移民的进入移民增长曲线图 广阔的国内市场 农业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科学技术的开拓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2、工业国的形成与世界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 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的开端:福特汽车公司率先采用流水线作业 3、城市社会的崛起 城市化 4、垄断资本主义的初步形成 19世纪60-70年代的萌发期; 1879-1890年的托拉斯运动时期; 1897-1903年的联合与合并时期; 20世纪头20年间的托拉斯稳步发展阶段。 垄断公司 垄断的结果 1、资本的集中 2、对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威胁 3、加剧了阶级间的差别和不平等 4、扩大了城市无产者队伍 二、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难题 1、转型期复杂的社会难题 民众对于托拉斯的几种不同看法 一种认为,托拉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局,是有效能的。 另一种认为,托拉斯因贪婪而创立,其出现属于“非自然”现象,且毫无效能,因为它窒息了经济上的平等机会。 在大多数人看来,工业合并与垄断紧密相联,而垄断又和巧取豪夺相关。大公司通过确定价格剥削消费者,通过削减工人工资使工人境况恶化,通过消灭小商业而毁掉机会均等,通过腐败的政治活动而威胁民主,所有这些不仅违背自然,而且是不道德的。 对于一般阶级和阶层的人来说,托拉斯的所作所为和经济力量的集中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大公司成了“参议院的老板” 无产者 童工 2、巨变中的困惑:美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 农场主集团:格兰其运动、平民党运动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文章鉴赏)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文章鉴赏) 苏洵《道中帖》 《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

美国故事之约翰

美国故事之约翰·亨利(1/6) [标准VOA101005] Children’s Story: ‘John Henry’ 儿童故事:约翰·亨利 Hints: John Henry 校稿龙猫08 翻译wintervest 组长莜珍 原文: People still talk about the night John Henry was born. It was dark and cloudy. Then, lightening lit up the night sky. John Henry's birth was a big event. His parents showed him to everyone they met. John Henry was the most powerful looking baby people had ever seen. He had thick arms, wide shoulders and strong muscles. John Henry started growing when he was one day old. He continued growing until he was the strongest man who ever lived. John Henry grew up in a world that did not let children stay children for long. One day, he was sitting on his father's knee. The boy picked up a small piece of steel and a workman's tool, a hammer. He looked at the 2 objects, then said, "A hammer will be the death of me." Before John Henry was 6 years old, he was carrying stones for workers building a nearby railroad. By the age of 10, he worked from early in the morning until night. Often, he would stop and listen to the sound of a train far away. He told his family, "I am going to be a steel-driver some day." Steel-drivers helped create pathways for the railroad lines. These laborers had the job of cutting holes in rock. They did this by hitting thick steel drills, or spikes. By the time John Henry was a young man, he was one of the best steel-drivers in the country. He could work for hours without missing a beat. People said he worked so fast that his hammer moved like lightening. 翻译: 人们仍在谈论约翰·亨利的出生之夜。那晚阴云密布,昏暗无光。随后闪电撕开了夜空。他的出生非比寻常。其父母向遇到的所有人介绍这个孩子。约翰·亨利也是人们所见过的最强壮的孩子。他有着粗壮的手臂,宽阔的肩膀以及健硕的肌肉。他在一天大的时候便开始成长。而直到他长成最强壮的人之后仍在继续长大。 在约翰·亨利生活的时代中,孩子们并不能长久地享受童年。一天,他坐在他父亲的膝盖上,

木心提到并推荐的外国文学书(上册)

木心讲文学史,讲得兴高采烈,如数家珍。我看得心痒难耐,真想把那些优秀的作品统统找来读一读。跟朋友聊起,她也这样觉得。所以把木心的书单整理了一下,以免大家再零零散散,到处搜集。 说明: 1、从中世纪开始,太古老的懒得看了。 2、中国的书没在名单之列。主要是他提的中文书大多我都看过,没看过的大概也太不值得看(有如此珠玉散落国外,如何再来捡中国古典文学之牙慧,而且读读其文辞可以,其思想总是具有太多局限性),因此懒得再整理。 3、目前只是整理了木心的上册。 正文: 一、中世纪波斯文学 鲁达基(Rudaki),被称为“诗中之王”,其诗多已失传。(好可惜!) 达恢恢(Daqiqi),同性恋,善作抒情诗。 菲尔多西(Ferdowsi),词句华丽,意象无与伦比。 阿萨地(Asadi),《日与夜》最有名 纳绥尔.霍斯鲁,被放逐,著散文体游记。“身体对你是铁链,世界对你是牢笼。” 默.伽亚谟,豪迈、旷达、深情,是世界上名气最高的波斯诗人。(优先推荐)“我的坟,将来一定在一个地方,那里,树上的花,将每年两次落在我的上面。” 阿皮尔.客尔,别有深度。“当我醒时,我与敌人并坐;我忘怀自己时,是和朋友一起。” 尼达米(Nidhami),专写传奇诗,品高,不仕王侯。 沙地(Sadi),《玫瑰园》被认为是波斯文学中最机智最精美的作品。 哈菲兹(Hafez),(一定要到波斯去看他的墓,上刻其诗“拿酒来,酒染我的长袍。我为爱而醉,人却称我智者。”) 二、阿拉伯文学 伊摩鲁,默罕默德评其为“到地狱之门的人的领袖”。 拉比特(Labid),最富诗味。 阿皮诺瓦士,鼓吹享乐,“尽情享乐吧,上帝的慈悲比人所能造的最大的罪恶大得多。” 阿皮阿泰希耶,写死亡。“也许信仰是一切悲哀的妙药,也许怀疑扬起一点点灰尘。” 摩泰那比,“我不过是一箭飞过空中,落在地上找不到藏身之处”(这让我想起泰戈尔的“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麦阿里,“我们像碎了的玻璃,从此不再铸造。” 众多无名作者合著的《天方夜谭》 三、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真是天才辈出!幸福!幸福!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必须读一读) 奥利奥斯托,长诗《疯狂的奥兰多》,“我是他的鬼,走上走下,必须经过这个痛苦的漫长的峡谷,成为一个范例,一个定则,给别人看,给那些把真诚放在恋爱上的蠢人看。” 塔索,《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晚年半疯狂。

西方音乐史参考书目及分析

西方音乐史参考书目及分析 一、参考书目: 萧友梅先生编写的《近世西洋音乐史纲》,他女儿提供的手稿复印藏书。 俞寄凡编写的《西洋音乐小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10月) 李渌永、赵(风)编的《苏联音乐》(读书出版社,1941年7月) 宋寿昌编写的《中西音乐发达概况》(正中书局,1947年7月) 张洪岛(1913----- )的《外国音乐史.欧洲部分》,1964年。 北京艺术学校编印的《外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初稿,1961年9月) 文学艺术研究所音乐舞蹈教研室《西洋音乐史》编写组编写的《西洋音乐史》上、中、下(1975年完成,1977年第二稿) 刘志明的《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大陆书店,1981年12月出版) 张已任的《西洋音乐风格的演变》(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月) 何明辉编著的《西洋音乐史》(全音乐谱出版社,1985年7月) 田英、朱同诫的《西方流行音乐》(安徽省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 章珍芳的《美国大众音乐》(中国友联出版社,1986年3月) 李应华的《西方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0月),这是一本介绍西方音乐发展史的小册子,198 年连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到第期,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在书的最后李应华用图表的方式,立体勾画出西方音乐发展的不同时期音乐家们的位置。 赵恕的《外国音乐史》(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年12月) 万木的《外国音乐史》(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1月) 叶松荣的《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3月) 刘经树的《简明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钟子林(1933年---- )《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6月) 钱仁康(1904--- )他的《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 蔡良玉(1940年--- )她的《美国专业音乐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2月), 黄腾鹏的《西方音乐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 朱敬修、唐瑰卿的〈外国音乐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 刘延立的《西方音乐漫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5月) 田可文、陈勇的《西方音乐史》(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冯文慈的《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蔡良玉、梁茂春的《世界艺术史:音乐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2月)。 钱仁康的《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 沈施、谷文娴、陶辛的《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5月)黄小和(1935年---- )的《苏联音乐史》(上)(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6月), 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约翰 沙考斯基

约翰-沙考斯基 沙考斯基1925年出生于威斯康辛州阿什兰的一个波兰移民家庭。他在11岁时就开始玩耍照相机。那是他父母给他的礼物。在16岁上,他已经开始其职业摄影的生涯。不过他同时考入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主修艺术史,并于1948年取得学位。他认为要从事摄影,学习艺术史总是没有坏处。在大学求学期间,他曾经于1945年到1946年间加入将美军服役两年,身上沾染了些许二战的征尘。大学毕业后,他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艺术中心担任专职摄影师。1951年到1953年,他在纽约州布法罗的阿尔布莱特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史与摄影。而后,他成为自由摄影师直到接替斯泰肯出任MoMA摄影部主任,并“统治”摄影部长达29年。他曾经两次获得过古根海姆奖金。他的经历与“成功故事”,其实也是令许多人艳羡不已的美国梦的美谈之一。 沙考斯基没有背叛斯泰肯对他的期待。作为美国摄影的掌门人,他在MoMA摄影部主任任上一路走来,真正将MoMA拉抬至美国摄影甚至一度是世界摄影的龙头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借美国国力强盛之势,强力牵引当代世界摄影的发展。 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治”下,沙考斯基策划的一些展览,有些直接影响到了当代影响的走向。他在1967年策划的展览《新纪实》,将阿巴丝、弗里德兰德、维诺格兰德三人的摄影实践概括为“不是为了改革世界,而是为了解世界”,强调了纪实摄影朝向作为一种个人表现样式的转向。同时,此展览也确认此三人的摄影风格具备了一种艺术性,由此赋予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样式的合法性。他于1978年策划的《镜与窗》(1978),则试图从理论上概括摄影作为一种认知世界与表现自我的不同手段的不同特质。而他策划的《埃格尔斯顿的指引》(1976),虽然在展出当年被评为“最差展览”,但现在看来,在彩色摄影几几乎成为当代摄影“主流”的今天,他的眼光不无先见之明。 除了不遗余力地推出美国摄影新人,他还积极策划为一些老摄影家做展览,确认他们的历史地位与艺术成就。兰格、埃文斯、威斯顿、亚当斯、阿维顿、潘恩等美国大师(American Master),都在沙考斯基任上,经过MoMA这个权威艺术机构的展览与传播,从鲜为人知的摄影家变成某种意义上的国民性文化人物。沙考斯基将这些人的摄影实践置于美国本土文化实践的脉络中加以展示,在确认了他们的历史地位与贡献的同时,也树立起美国现代摄影的风格与趣味的标本。而从更高层面来看,其实沙考斯基通过自己(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因为二战而出现的、由蜂拥进入美国的欧洲摄影家所形成的某种主导性局面,帮助实现了扶助美国摄影的本土实践的“摄影美国化”目标,建立起一个有迹可循的美国摄影传统的谱系。“摄影美国化”,尽管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人明确提出过的、更不会是政府主导的目标,它只是或若隐若现、或始终念兹在兹地闪现于美国本土摄影人内心的精神向往,但在美国的文化实践中,始终是一个梦想与不断实现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沙考斯基是一个实质性地改变了美国摄影的摄影家国籍构成的人,当然,他同时也因大批推出杰出的美国摄影家而改变了世界摄影版图。他在MoMA的三十年时间,正好与世界摄影的重心向美国、向世界城市纽约转移的时刻重合。这种重心转移以及伴随而来的文化主导权的转移,不言而喻,与他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沙考斯基作为一个杰出的展览策划人,为摄影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样式进入现代艺术制度,为美国现代主义(American Modernism)摄影的美学在艺术制度内获得合法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沙考斯基巧妙地将自发的、野生的美国现代主义摄影实践不露痕迹地、从长计议地纳入现代艺术制度框架中,并同时逐渐增强艺术制度对于摄影这个新品种的适应能力。他的这种努力具有双重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