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逐步表现出对能源的高消费和强依赖的特点,能源巨额消耗对可持续发展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作为应对措施,200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在五年间单位GDP能耗减排要比“十五”降低20%。2006~200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共下降10.1%,五年即将过去,节能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在于现有的节能降耗指标是以行政区域为分解对象按单位GDP能耗为约束目标的,这是典型的区域治理方式,它的局限性在于分解对象没有直接针对能源消耗的行业或企业。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有必要以行业或企业为约束对象并分解节能指标。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各行业的能源效率状况、节能潜力以及影响因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采取对策措施,以确保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为了弄清我国行业能源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主要以工业为对象展开研究。唐玲、杨正林(2009)利用DEA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对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能源效率较高,而开放程度低、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低;工业能源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倒“U”形特征;李世祥、成金华(2008)采用DEA方法,应用不同目标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评价了1990-2006年间中国的能源效率状况,并用“两步法”估计其影响因素。认为工业部门能源效率不高是由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结构所决定的;王少平、杨继生(2006)研究了12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的综列协整关系,得出了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且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短期调整效应的结论;庞瑞芝,王卢羡等(2009)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经济转型期间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工业部门增长以能源低效为特征,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和技术效率都偏低,工业增长模式依旧粗放,重化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孙海、王元地等(2009)将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因素,分析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

2

响,发现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在不断下降,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综合影响;周鸿和林凌(2005)、史丹(2006)、吴巧生和成金华(2006)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王玉潜(2003)则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提升有负向作用;史丹(2002)研究认为对外开放通过强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能源效率,魏楚和沈满洪(2007a)考察了产业结构、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和国有经济比重对于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师博和沈坤荣(2008)通过对能源消费结构、国内贸易比重、国有经济比重、FDI 和能源价格对于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考察,发现市场分割造成了全要素能源的损失。

以上研究把研究对象锁定在工业层面而不是省际区域,避免了使用省域宏观数据在加总过程中由于变量的波动性减少所导致严重的信息损失,及其所忽略的中国经济多层次性、复杂性等多元特征(涂正革, 2007)等问题。而以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单位,信息量更丰富,比以省市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更能发现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制度及行业环境因素(唐玲,杨正林,2009),这对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但是,已有的以工业为对象的研究却也忽略了不同行业间要素配置的区别,缺乏对要素配置结构的认识。而要素使用结构是效率变动的起始点,目前方法的缺陷难以实现对不同类型行业的详细评价。另一方面,已有文献一般都是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探讨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鲜有从行业这一中观层面上的探讨,这就使得分析结论难免与行业实际之间存在差距。因此,本文从中观层面上选取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层面上探讨能源效率变动的具体影响因素,这对于更准确地把握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根源,并倡导把原来以行政区域分解节能降耗指标的做法改变为以行业为单位来分解,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二、能源效率的研究方法

(一)DEA 模型介绍与全要素能源效率定义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 和 Cooper 等于1978年提出的,是在 Farrell 测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 )相对业绩的非参数方法,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模型是C 2R 模型。假设有n 个决策单元(DMU ),每个决策单元(j D M U )都有m 种输入和s 种输出,其中T mj j j j x x x x ),...,,(21=,T sj j j j y y y y ),...,,(21=,0>ij x 为第j 个决策单元j DMU 的第i 种输入类型的输入量;0>rj y 表示j DMU 的第r 种输出类型的输出量(),...,2,1;,...,2,1;,...,2,1s r m i n j ===。0000,j j y y x x ==分别为决策单元0j DMU 的输入和输出。对于选定的0j DMU ,判断其有

效性的径向DEA 模型可以表示为:

??

????+-∑∑==+-)(min 11m i s r r i s s εθ

3 01

.

.ij n j i ij j x s x t s θλ=+∑=-,m i ,..,2,1= 01rj n j r rj j y s y =-∑=+λ

,s r ,..,2,1=

,0≥j λ ;,...,2,1n j = 0≥-i s ,0≥+r s

其中-i s 和+r s 分别为剩余变量和松弛变量,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一般取6

10-=ε,θ为该决策单元0j DMU 的有效值,当1=θ时,称0j DMU 为DEA 有效,当1<θ时,称0j DMU 为DEA 无效。DEA 方法正是通过一系列线性规划的计算来识别处于效率前沿的点,以此作为非效率决策单元的改进目标(Coelli, 1996)的。最优前沿由有效率的决策单元构成(决策单元的最大化产出已经标准化为1),非效率点相对于最优前沿上有效点而言存在过度投入,即实现同样产出需要更多的资源。按照Farrell(1957)的解释,相对于在效率前沿上的参照点,无效点的无效损失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技术无效率而导致的所有投入过量,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径量调整来减少投入量;另一部分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当导致的松弛投入量,这一部分可以通过松弛调整来减少。因此, 在计算效率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径向调整量和非零投入松弛量。径向调整量与松驰量之和即为无效点为达到处于最优前沿上的目标点所可能实现的 “节约”数量。

正是基于以上方法,Hu 和Wang(2006)提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total factor energyefficiency,TFEE)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最佳生产实践,一定的产出所需的最少能源投入量与实际投入量的比值。即:/P O TFEE E E =,其中O E 为实际投入量,P E 为目标投入量。调整量adj O P E E E =-。该定义包含了除能源要素投入以外的其他要素(资本和劳动力)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其中,能源投入的目标就是最佳实践的能源投入最低水平。由于实际能源消费总是大于或者等于目标值,所以TFEE 的值在0、1之间。当TFEE 指数越接近于1,说明其效率越高,需要的调整量越小;反之,若TFEE 指数近于0,表明其能源消费的低效率,需要的调整量也就越大。上述目标值与调整值都可以由输入导向型的DEA 模型计算获得。

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沿袭Hu 和Wang (2006)的思路,基于DEA 方法测算中国1995~2008年28个制造行业的能源效率,分析中国不同要素密集制造业能源效率的特征,并使用Tobit 模型探讨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

(二)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数据来源与处理

行业划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将制造业门类分成30个2位码的大类

4

行业。其中,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统计口径有所调整且数据并不全面,故我们将其除去,即本文所探讨的制造业只包括28个行业。根据使用要素的密集程度,我们将这28个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类型。具体划分是:H1-H3、H5-H12、H2为劳动密集型;H4、H13、H16-H21为资本密集型;H14-H15、H23-H28为技术密集型①。

投入变量:包括资本、劳动和能源消耗。其中资本投入,沿用张军、吴桂英等[13]的做法,利用永续盘存法计算1995~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1)1(--+=t t t t K I K δ。其中t K 为第t 年的资本存量,1-t K 表示第1-t 年的资本存量,t I 表示第t 年的投资,t δ表示第t 年的折旧率;对于劳动投入量,我们采用历年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作为投入量指标,并直接引用统计年鉴中历年制造业从业人员数据。能源投入使用各行业每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四种主要一次性能源消耗量来表示,折算为标准煤计算,单位为万吨标准煤。

产出变量:不同文献所选取的标准并不一致,主要采用增加值和总产值两种。我们选用工业总产值表示产出变量,主要考虑是与工业增加值比较, 总产值包括了中间产品转移价值,而正是由于中间产品价值的计算,反映了规模节约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效能,体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功能。

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6~2009)。

三、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特征分析

(一)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总特征

我们基于上述DEA 方法测量了中国28个制造行业在1995~2008年间的能源效率值,并将其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各行业能源效率相差比较悬殊。在多数年份能源效率值达到1的行业仅有 H1农副食品加工业、H7皮革、毛皮、羽(绒)毛及其制品业、H4烟草制品业、H2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和H28仪器 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虽未达到最优,但能效值大于0.8以上,能效较高的行业也

注①:为研究方便,我们以H 为代号表示这些行业,这28个行业分别对应的代号为: H1农副食品加工业、H2食品制造业、H3饮料制造业、H4烟草制品业、H5纺织业、H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H7皮革、毛皮、羽(绒)毛及其制品业、H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H9家具制造业、H10造纸及纸制品业、H1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H1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H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H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H15医药制造业、H16化学纤维制造业、H17橡胶制造业、H18塑料制造业、H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H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22金属制品业、H23通用设备制造业、H24专用设备制造业、H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H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H2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H2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不多,只有H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H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中,烟草加工业是28个制造行业中能源技术效率最高的行业,在研究样本期内的所有年份其能源效率值均为

1。这一结果与唐玲、杨正林(2009)的研究完全相同,能源效率较高行业的结果也与多数

研究基本相同。除此之外的其余四分之三的行业样本期间平均能源效率值均处在0.6以下,十五个行业能效值甚至低于50%。其中,行业平均能源效率最低的六个行业分别是: H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H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H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16化学纤维制造业和H17橡胶制造业。长期以来,我国重点耗能大户正是出现在这些行业当中的,它们能耗大、效率低已成老大难问题,显然本文的测算结果是与实际经验是相符合的。由于绝大多数行业能源效率过低,因此通过提高制造业能源效率进而节能降耗仍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表1 制造业各行业能源效率(1995~2008)

数据来源:由DEA方法得到全要素能源投入目标值后,再依能源效率计算公式计算而得。限于篇幅,2000年前结果只列出1995和1998年,其余年份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要。

(二)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能源效率

如果按要素密集度对制造业进行区分,那么三大类型制造业的能源效率如表2所示。为

5

方便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我们把表2的数据绘成图1。从表2和图1可见,三大类型制造业能源效率与人们的经验判断或预期比较一致,即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最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居其次,资本密集型行业最低。

在样本期内,劳动密集制造业能效变动较大,自2001年之后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近期有收敛趋势。这表明进入新世纪后,劳动密集制造业在市场上不仅表现为成本的比较优势,而且表现为能源效率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重新审视片面追求制造业重化及高技术化倾向,更加重视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其发展格局。技术密集制造业能效变动较为平缓,也在2005年后有较大改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中了H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H16化学纤维制造业、H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H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传统耗能行业,因此该类行业历来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但值得肯定的是,在近几年,资本密集制造行业的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自2005年始,能效值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其他两类行业相比,仍有显著差距。

表2 三大类型制造业能源效率

数据来源:由DEA方法计算而得。

图1 三大类型制造业能源效率变化

引人注目的是,劳动、技术密集制造业能效自2005年后都比前十年抬升到一个新平台,并且两类制造业在近期也显示出明显的收敛趋势,从2006-2008年它们的能效值相当接近。这至少说明了不同制造行业的经济行为是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的,我国自2006年以来

6

7 实施的节能降耗目标约束发挥了作用。由于本文是从全要素角度计量能源效率的,因此节能潜力可容易地由于1-TFEE 计得。依此看,制造业四分之三的行业或三大类型制造业,能效提高仍然有40~50%的空间,因此,“十二五”期间单位GDP 节能降耗指标可以适当提高,目标约束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强。

四、制造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变量确定与数据来源

能源效率改进最重大的背景在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这一全局性转变。中国政府在199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就已明确提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此后,政府一直坚持依托市场,利用各种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从外延式数量型增长转变为内涵式质量型增长。在宏观上,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市场竞争作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使国有资产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和特大型的企业集团集中,使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和集中度等都发生明显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自我约束增强,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鼓励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推动结构调整和升级;逐步完善要素价格机制,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这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方法手段,其作用是综合性的。但在行业层面分析上,我们认为对制造业能源效率发生直接作用的方面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特别是制造业内部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行业集中、技术进步、能源价格调整等因素。因此本文将这些因素确定为影响能源效率的解释变量,通过合适的回归模型揭示它们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

我们以上文中利用DEA 方法计算出的效率值作为因变量,以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回模型。

市场竞争COMP 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表示;企业规模SCALE 用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表示;企业技术进步RD 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表示;由于我国的主要能源是煤炭,故能源消费结构COALC 用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表示; 能源价格PIND 用燃料零售价格指数表示,以1995年为基期;行业集中度HHI 用制造业赫芬达尔指数表示。以上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制造业结构变动也是一个重要变量,但因本文已对制造业按要素密集程度作了结构区分,并基于结构差别研究能源效率,故对其不再作为变量用于分析。

由于各行业能源效率值处于0和1之间,数据被删截,需要建立截断因变量模型,因此采用处理限值因变量的Tobit 模型才能避免回归的偏误和不一致。模型构建如下:

123456it it it it it it it it TFEE C COALC RD HHI COMP SCALE PIND ββββββαε*=++++++++

(0,)it it TFEE Max TFEE *=

其中, i 和t 分别表示不同行业和不同年份的对应值, it TFEE *为潜在变量, it TFEE 为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能源效率, α为比例数,it ε为随机误差项。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

性,回归区间为2001—2008年。

(二)计量结果分析

基于28个行业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各行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Tobit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Tobit模型的估计系数不能直接解释为相应自变量的边际效应,而只是表示对观察到的TFEE的均值和TFEE被观察到的概率。但由于TOBIT模型的估计系数的符号和偏效应的符号与OLS是一致的,而且统计显著性也一致,因而适合于本文着重研究各种因素对于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向而非具体效应大小之目的。

表3 制造业能效影响因素Tobit模型回归结果

注:括号中的数值为z值,***、**、*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表示该变量未通过检验、不进入方程。所有检验借助Eviews6.0完成。

由表3可见,能源消费结构、市场竞争、企业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对制造业整体的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并且前一因素对能源效率改善的作用是负向的,后三个因素的作用则是正向的,这与人们的预期较为一致,也与多数学者的结论相吻合。其中,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更为重要,这表明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技术进步作为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对提高能源效率乃至资源配置的效率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中能源消费结构是由煤炭消费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来表示的,它对能源效率改善的负向作用表明,制造业煤炭能耗越高,能源效率就越低,反之亦然。能源价格变量未能进入方程令人意外,但却反映了我国的现实,即多数重点耗能行业或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对能源价格变化消化能力并不强。

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言,对制造业整体的能效产生影响的因素同样对它发生了作用,区别在于除能源消费结构、市场竞争、企业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外,能源价格对该类行业的

8

能效产生了正向效应。表明劳动密集制造业对能源价格变动反映及时,较重视节能,这可以部分解释上文表明的在三大类型行业中该类制造业能效一直保持最高的原因。另一区别在于,劳动密集制造业能效对技术进步负效应。这可能是由于该类行业的技术进步主要应用于产品创新而不是用于要素配置或能效改进方面所导致。

在资本密集制造业方面,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企业技术进步对该行业能效的影响最显著,这也符合我们的一般预期;行业集中度有助于该类制造业能效的提升,但效果并不突出;行业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大是该类型行业的显著特征,一般来说,企业规模大可以使要素配置得更合理,使用更充分更加集约化,从而使能源利用同其他要素一样获得规模收益,回归结果说明了这一点。但与劳动密集制造业相比,资本密集行业企业规模的能效效应要小得多,这可解释为,劳动密集企业规模通常要比资本密集企业的小,而后者规模过大,适得其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增强,这种复杂性会消耗能量和资源,这种消耗会抵消规模扩大带来的好处,使得规模效应大大降低(涂正革、肖耿, 2005)。能源消费结构变量系数为正,与另两类行业都不同,反映了资本密集行业长期以来是我国煤炭消费主体的事实,能效的提高之于它们就是煤炭利用效率的提高。

技术密集制造业能效受企业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市场竞争、行业集中度和能源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技术进步施加重大影响,能源消费结构次之;后三个变量系数都较小。值得注意的是,能源消费变量与能源效率负相关,也就是该行业煤炭消费越多,能效就越低。其中合理的解释可能是,技术密集行业本来更适合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多使用电力等非煤能源而少消耗煤炭,而实际上由于我国能源供给结构的制约只好使用了不经济的煤炭,从而降低了能效。一般来说,能源价格的上涨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更加节能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因而,能源价格的上升有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这里,能源价格变量对能效却产生负效应,一个可能原因是能源价格变量选择不当,以燃料零售价格指数表示的能源价格无法真实反映该行业能耗变动情况;另一个原因则与上述导致能耗与能效负相关的原因相同,即行业更适合使用非煤能源,但由于其他能源价格相对较高引起使用煤炭替代,从而导致能效下降。如是,对于技术密集制造业,改善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行高效、环保类能源将会提升该类行业的能源效率并有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DEA方法测量了中国制造业1995~2008年间的能源效率,并对不同要素密集制造业能源效率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建立tobit计量模型重点探讨影响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的因素,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首先,制造业能源效率变化的特征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各行业能源效率相差比较悬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最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次之,资本密集型行业最低。三大类型制造业能源效率年平均最高值不超过46%,最低仅有22%。因此,通

9

过提高制造业能源效率进而节能降耗仍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其次,近期制造业整体能效值显示出上升的趋势。资本、技术密集制造业能效自2004年后都比前十年抬升到一个新平台,并且近三年来三类制造业能效值维持在各自较高水平上。说明我国自2006年以来实施的节能降耗目标约束发挥了作用。基于以上两点结论,我国“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节能降耗指标可以适当提高,目标约束的作用可进一步加强。

再次,能源效率最低的子行业三分之二属于资本密集制造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橡胶制造业仍然是能耗大、能效低的重点行业,表明该类型行业在较长时期内面临巨大能源消耗和节能减排的沉重压力。与之相比,劳动、技术密集行业显示较高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重新审视片面追求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和制造业重化倾向,优先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巩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资本密集行业中高耗能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改善环境质量,最终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能耗消费、环境改善的协调一致,缓解资源和节能减排压力。

最后,使用Tobit模型对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检验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市场竞争、企业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等因素对制造业整体的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更为重要。这表明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技术进步作为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对提高能源效率乃至资源配置的效率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制造业能效对技术进步,劳动、技术密集行业对能源消费结构,劳动、资本密集行业对企业规模等的反映更为敏感。但能源价格无法对能效产生重要影响的现象令人担心,这说明自2007年底以来成品油、电力价格上调为主要内容的能源价格改革对制造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制造业能源效率改进以及节能减排的作用还相当有限。我国应尽快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以发挥其节能减排的调节功能。

10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讲解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范乐乐 (哈尔滨工业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对电、热、冷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要维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对于目前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且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个新热点。本文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采暖和太阳能制冷等在建筑中的应用。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The application of solar energy in construction Fan lel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need of electricity, heat and cold become more and more in construction,while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However,If we want to maintain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we will consumes a lot of energy.Under the pressure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solar energy as an inexhaustible, renewable and no pollution energy,has become a new hotspot to internat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lar photovoltaic, solar hot water, solar heating and solar energy refrigeration application in construction. Keywords: renewable energy,solar photovoltaic,solar hot water,solar heating,solar energy refrigeration 绪论 建筑作为人类的基本居住空间,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居住空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要维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对于目前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且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个新热点。

能源效率和节能(一)

能源效率和节能(一) 【摘要】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一、结论(一)厉行节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 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50.6%上升到2003年的64.3%.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本项目对未来能源需求的情景分析表明,到2020年,高耗能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大致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上。其次,城市化步伐加快会使人均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因为城镇人均能耗为农村的3.5倍(包括薪柴和秸秆)。再次,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能源需求增加,特别是私人汽车迅猛增加使未来石油需求大大超过先前的预计。因此,未来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是不可避免的。预测表明,如果按目前趋势发展,到2020年,_次能源需求将达35亿吨标准煤(其中水电、核电和新能源发电按火力发电煤耗计算,按热功当量计算的一次能源为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需求高达29亿吨,石油6.1亿吨。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供应、石油安全和环境等方面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问题。(1)煤炭需求将超过国内供应能力的极限(27亿吨);(2)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70%,使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3)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初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如果强化节能,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可减到2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减至21亿吨,石油减至4.8亿吨。这样,上述问题都将大大缓解,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2000-2020年,强化节能可减少能源需求9亿吨标准煤,其中产业部门占65%,民用和商业占20%,交通运输占15%。这对保障经济增长,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改善环境质量、增强高耗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起重要作用。节约和少用9亿吨标准煤的能源,价值8510亿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1630万吨,二氧化碳5.4亿吨碳;节能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单位节能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至少比油气开采和发电多1倍;节能有助于形成高品质小康生活的人居环境和节俭的社会公德。 (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人均能耗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原油1.67亿吨,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5位;发电量达1654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2位。 2002年,全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2位。其中煤炭占66.1%,石油占23.4%,天然气占2.7%,水电占7.1%,核电占0.7%。另外,全国农村消耗的秸秆和薪柴达2.8亿吨标准煤。 2000年,我国一次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为1050公斤标准煤,相当于美国的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值的16%,世界平均值的50%,全国城乡居民生活人均年用电量为132千瓦时,仅为美国的3.1%。 (三)节能成效显著。 1.保障经济快速增长。1980-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而一次能源平均增长仅4.6%。 2.单位产值能耗大幅下降。1980-2000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年均节能率达4.6%,同期内经合组织国家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20%,全世界平均下降19%。 3.节能取得巨大经济效益。1981-2000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11.45亿吨标准煤,价值10825亿元(1997年能源价格)。按平均年节能量和新增能源供应的综合投资计算,节省能源供应系统投资3270亿元。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论文、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 学生:张赢学号:201437140220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能源的特点是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较大,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从1991年的小量出口到2007年进口需求量的11.35%。其中能源的进口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小幅上升。 第二方面则是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Wei(2007)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杨宏林(2004)又通过应用了“干中学”理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于渤等价以拓)在R&D内生增长模型中包括了能源资源耗蝎和环境治理成本因素,讨论了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必要条件。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应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效率。 与中国相比,欧盟能源利用效率远远高于中国,1993-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均值为2.41万吨当量煤/亿元,同期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均值为0.31万吨当量煤/亿元,二者相比中国是欧盟的7.77倍,这就是说获得同样单位的GDP,中国的能耗是欧盟的7.77倍。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1996-2004年欧盟的均值为0.36,而中国的为0.57,中国为欧盟的1.58倍,这就是说,中国的GDP

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

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 导言 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极为重要。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又不危及后代人前途的社会。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多地用洁净能源替代高含碳量的矿物燃料,是我国能源建设遵循的原则。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约占商品能源消费构成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将成为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9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能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迄今尚有:1.2亿人口没用上电;5―8%的人口未解决清洁饮水;约7000万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此外,由于农村燃料短缺,造成森林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把它们转化为高品位的电能,为边远偏僻和海岛等缺电无电地区提供照明、电视、水泵等动力能源,促进这些地区脱贫致富,使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实现小康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落实“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要内容。 从能源长期发展战略高度来审视,我国必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既是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 我国政府一直关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1992年联合国全球环境与发展大 会后,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对环境与发展采取的10条对策和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完成“中国21世纪议程”报告的国家。在科技研究和示范推广方面,国家“六五”、“七五”以及“八五”科技攻关中都安排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但由于我国在该领域投入资金数量过少,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虽在单项技术的研究示范方面有所进展,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的发展水平,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在资金投入力度上甚至还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其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国际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交流频繁。因而,有必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制定好“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起到重大深远的影响。 现状和差距 1.国外概况 70年代以来,鉴于常规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世界上许多国家重新加强了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支持。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1980年又正式将光伏发电列入公共电力规划,累计投资达8亿多美元。199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新的支持光伏发电发展的计划,目标要使2000年美国太阳电地的总产量达到1400兆瓦,约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太阳电池总用量的10倍。克林顿政府1994年度的财政预算中,光伏发电的预算达7800多万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23.4%。日本、德国等欧共体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逐步表现出对能源的高消费和强依赖的特点,能源巨额消耗对可持续发展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作为应对措施,200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在五年间单位GDP能耗减排要比“十五”降低20%。2006~200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共下降10.1%,五年即将过去,节能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在于现有的节能降耗指标是以行政区域为分解对象按单位GDP能耗为约束目标的,这是典型的区域治理方式,它的局限性在于分解对象没有直接针对能源消耗的行业或企业。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有必要以行业或企业为约束对象并分解节能指标。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各行业的能源效率状况、节能潜力以及影响因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采取对策措施,以确保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为了弄清我国行业能源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主要以工业为对象展开研究。唐玲、杨正林(2009)利用DEA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对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能源效率较高,而开放程度低、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低;工业能源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倒“U”形特征;李世祥、成金华(2008)采用DEA方法,应用不同目标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评价了1990-2006年间中国的能源效率状况,并用“两步法”估计其影响因素。认为工业部门能源效率不高是由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结构所决定的;王少平、杨继生(2006)研究了12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的综列协整关系,得出了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且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短期调整效应的结论;庞瑞芝,王卢羡等(2009)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经济转型期间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工业部门增长以能源低效为特征,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和技术效率都偏低,工业增长模式依旧粗放,重化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孙海、王元地等(2009)将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因素,分析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一、太阳能开发利用 1、太阳能光热利用 ⑴、太阳能热水器依然是太阳能低温热利用的主流,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的利用阶段<但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在生产技术和工艺上不断改进。 热水器种类主要有: ①金属平板太阳热水器、热管式平板太阳热水器; ②真空管太阳热水器、真空管太阳热管热水器,真空管闷晒太阳热水器; ③太阳能热泵热水器,混合热源热泵热水器; ④四季型太阳热水器,带有辅助热源的四季型太阳热水器。在技术方面主要从热水器结构、材料、生产工艺和隔热方式等进行改进和创新。 ⑵、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为太阳能建筑供热水、采暖、空气调节、制冷以及供电,解决建筑的部分或全部能耗,是今后太阳能利用的主要方向。 ①太阳能集热建筑模块; ②太阳能集热模块与建筑的接口技术; ③太阳能低温长期储热技术与储热介质的研究; ④太阳能热交换技术与热交换设备的研究; ⑤新型太阳能建筑保温技术与保温材料的研究; ⑥太阳能建筑照明和光伏并网技术的研究; ⑦太阳能建筑空调技术与制冷设备的开发。 ⑧太阳能建筑供能系统自动监控、能耗计量和节能管理的开发; ⑨太阳能建筑标准和规范的研究;

⑩太阳能建筑标准构件图集。 ⑶太阳热发电是将太阳辐射能聚集起来加热工质,经热交换器产生过热蒸汽,再由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其原理与普通热电站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用太阳辐射的热能来替代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太阳能热发电是21 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成果,是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常规能源发电最经济的手段之一。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经过30 多年的研究、示范,主要关键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预计到2010 年,我国的太阳能热发电成本可降到0.6元/kWh , 2015年,发电成本降至0.38元/kWh,可逐步替代煤电,实现我国多元化的电力结构。目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商业化前期阶段。 ①盘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太阳能收集器由盘状抛物面聚焦反射镜及位于焦点的吸收器组 成,其聚光比可达数百到数 千,从而可产生高温。吸收器将所吸收的太阳热能传给热机回路中的工质,由工质驱动热机与发电机组发电。整个系统配有微机控制系统,对反射镜精确跟踪太阳及发电机组进行控制。 ②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 槽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由太阳场集热系统,热传输系统,蓄热与热交换蒸汽发生器系统以及汽轮发电机系统四部分组成。它由槽式抛物面聚光镜与位于焦点的真空管集热器组成,聚光镜配有自动跟踪系统可跟踪太阳,集热管内有流动的工质(通常为油)吸收辐射能而被加热。被加热的工质经输运管道进入蒸汽发生器,通过热交换产生所需的高温高压蒸汽,再用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③塔式太阳热发电技术的研究 塔式太阳热发电系统由定日镜系统、太阳跟踪装置、太阳能收集器(太阳锅炉)、储能系统与储热介质、过热蒸汽发生器和汽轮发电机组组成。在太阳场内设置大量定日镜,它们由跟踪装置控制将太阳辐射聚集到位于塔顶的集热接收器,使在接收器内产生所需的蒸汽或熔化硝酸盐作为传热介 质,以提高接收器的热效率和使贮热系统变得简单和高效;再由蒸汽驱动汽轮 发电机组发电

我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应用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技术 题目我国新能源与可再 生能源发展和应用 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班级电子5081 姓名韩森 学号 31508130 任课教师高敏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及应用,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的能源利用情况实际出发,探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如何更有力的发展,如何更便捷的利用,并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前景及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新能源;发展前景;新能源应用;可再生能源 Summary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wind, solar, biomass and other new energy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China and application, existing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China 's energy use from set out actually, discuss new energy and 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how to better develop, how more convenient use, and the new energy and 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and the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to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Key words:New energy sources; Development prospects;Application of new energy; 前言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利发电、核裂变发电之外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以及地热能等一次能源这些能源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是最有前景的替代能源.将成为未来世界能源的基石。 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环保、持续、长久的优势,成为人们应对能源短缺、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强烈关注,并且不断去开发利用它。

浅谈可再生能源

浅谈可再生能源 概论: 能源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削减贫困的重要资源,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宏观财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的发展不仅导致对能源需求总量的增长,而且引起能源结构的变化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环境友好性能源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全球每年消费的一次能源总量已超过4.02x10(18)J,其中化石燃料的消费占总量占79.6%(石油35.3%、煤炭23.1%、天然气占21.1%),可再生能源及核能分别占13.9%和6.5%f1,且呈上升趋势。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l、可再生能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1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 全球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将导致地球亿万年积存下的宝贵资源迅速耗竭,据预测,世界能源中石油将在40a内枯竭。天然气将在60a内用光,煤炭也只能用220a。同时化石燃料的消耗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得温室气体增加,引起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2001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开发量近20亿t标准煤,约占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13.5%.其中可燃生物质能约占l0.8%,水能占2.2%,其他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新技术等开发量合计占0.5%。在可再生能源中,风电发展最快,到2006年.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7422万kW。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太阳能发电发展也很快,光伏发电制造能力超过56.0万kW,实际装机容量在220万kW左右。2005年底全球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44GW;生物液体燃料超过369亿L。同时,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也都取得新的进展。显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由此可见.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持续高涨。1.2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依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从2001~2005年我国的实际GDP增长了45%.而能源消费却增长57%.如此巨大的能源消费,使我国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受资源限制.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占世界人均量的l1.0%和4.0%。加之能源利用技术落后,效率较低,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能源资源的消耗速度可能比国外更迅速,致使我国将更早面临能源枯竭的威胁;其次,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矸石、腐蚀性水、煤泥、灰渣和飞灰等,已构成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成为制约所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过高。因此.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有限,只能通过增加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核废料的处理问题难以解决.致使我国核电只能保持适度规模发展;我国水电资源分布不均且受输电容量技术制约;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开发可再生能源

能源效率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能源效率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文章梳理了我国能源经济学界数十年来对能源效率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能源效率既有能源经济效率与能源环境效率之分,又有能源物理效率与能源经济指标之别,更有单要素能源效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之不同,而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为学者们所青睐;同时指出,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既有技术进步、外商投资、对外开放度等短期因素,又有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等长期因素。 标签:能源效率;概念;分类;影响因素 一、能源效率概念 所谓能源,通常是指可供人类获取各种形式的能量的自然资源。能源可具体它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两大种类:前者是指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大自然中与生俱来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直接来自太阳的福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后者则是指依托一次能源的进一步加工和转化从而获取的能源,如通过风力发电获取的电能,加工石油制造的汽油等。 所谓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是指能源开发、加工、转换、利用等各个过程的效率,是能源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即在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前提下所需要消耗的能源量。能源效率生产率往往被用来代表一个国家或者特定地区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指在相同產出下尽量减少能源的使用,或者使用等量的能源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常有效。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各个角度关注能源效率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将能源效率分为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两种情况:前者是指能源投入和经济产出的比例关系,后者则考虑到产出中对环境有影响的非期望产出,即能源投入与包括经济和非期望污染的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有学者提出,如果依据评估对象的范围来划分,则可将能源效率分为能源物理效率和能源经济指标两种:前者是指能源通过加工后转变为一种新能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其指标包括单位产品(或服务能耗)和物理能源效率(热效率);后者主要反映在社会财富创造和建设过程中通过使用能源能够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问题。 二、能源效率分类 在现行研究体系下,能源效率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中投入要素的成分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两大类。单要素能源效率中的投入要素只有能源一种投入,而全要素能源效率中的投入要素不仅包含能源要素,还包括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两个要素。 1、单要素能源效率

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_文献综述

第28卷 总第121期科学 经济 社会 Vo.l 28,Su m No .121 2010年 第4期 SCI ENCE ECONOMY SOCI ETY No .4,2010 收稿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辽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L09CJ L033),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基金(2009B03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基地项目 (DUT10RW 103),引进人才科研专题资助(852004)。 作者简介:袁鹏(1981 ),男,四川荣县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 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袁 鹏,程 施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摘 要:论文综述了我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文献。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还存在争论;在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方面,多数研究发现煤炭相对比重的下降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对于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基本上也是持肯定的观点。此外,还有少数文献研究了市场经济体制、能源价格、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关键词: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F 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10)04-0051-04 A Do m estic L iterat ure Revie w about I m pacti ng Factors of Energy Efficiency YUAN P eng ,C HENG Sh i (School of Econo m ics ,D alian U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D ali an 116024,China ) Abstrac t :Th is paper rev ie w s the do m esti c research papers about the i m pacti ng facto rs on t he energy e ffi c iency .The papers m a i nly concen trate on the i m pacti ng facto rs o f energy effi c iency i nc l udi ng i ndustr i a l struct ure ,ene rgy consu m pti on struc t ure ,techno l og ica l progress and open i ng up .W ith regard to the i m pacti ng d irec tion and deg ree of i ndustr ial structure on the energy e fficiency ,t here is still a certa i n controversy ;fo r the i m pact o f energy cons umption structure ,the ma jority of stud i es found a decli ne i n the re l ative share of coal i s conduc i ve t o i m prov i ng energy e ffi c iency ;fo r the i m pact o f techno log i ca l pro g ress and openi ng up ,mo st stud i es also ho ld po siti ve v i ew .In add iti on ,a s ma ll nu m ber o f papers have researched the i m pact o fm arket econom y ,energy pr i ces ,o w nersh i p structure and o ther factors on energy effic i ency . K ey word s :Energy E ffi c iency ;Industr ial Structure ;Energy Consu m pti on Structure ;T echno log i ca l P rogress ;O pen i ng up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能源消费总量还将不断上升,对我国能源安全以及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相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我国能源效率还很低,单位GDP 能耗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效率的低下 反映了我国能源利用还存在大量浪费的现状,也启示我们提高能源效率对于节能减排,维护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整理近年来国内有关能源效率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影响能源效率的若干因素进行综述,期望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也为改进能源效率指出一些努力方向。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文献对能源效率的度量使用了单一和综合两类指标。单一指标包括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强度或能源密度。前者反映的是单位能源消费所带来

浅谈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认识

浅谈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认识 国电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王XX 联系方式:187XXXXXXX 摘要:近年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作为一名青年及水电工程从业者,关心能源发展和未来是我们的责任。因此,笔者查证文献,分析了国内外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发展现状、前景,希望能对关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朋友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源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工业化让我们面临能源紧张的危机,能源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传统能源在国际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仍然居多,但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技术的发展,把新能源技术摆在新技术革命支柱技术的重要位置,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加大投人,积极发展,把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缓解高油价压力、应对气候变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长远战略。而在我国,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方针被明确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春天已经到来。 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内涵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世界能源

结构先后经历了以柴薪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逐渐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谁能、核能、光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正得到广泛的利用。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目前尚未被人类大规模利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试验与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所谓新能源,是相对而言的。现在的常规能源在过去也曾是新能源,今天的新能源将来也会成为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人们在自然界中能有规律地得到补充和不断再生的能源。新能源中大多属于可再生能源。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能源的基础,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有着广阔前景。它们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太阳能: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即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吨标准煤。 (二)风能: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换形式,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能源。据有关资料推算,全球的风能资源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目前,风力发电不到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预计到2020年它将可提供世界电力需求的10%。 (三)地热能:地热是指地壳内岩石和流体(液、气相)中能被经济合理地开发出来的热能,可分为蒸气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型和岩浆型五种。地热资源开发的对象是热能,其中以热水形式存在的地热是至今利用价值较高的替代绿色能源之一。它集热能、水资源为

可再生能源概论(5种能源举例)

可再生能源通常是指对环境友好、可以反复使用、不会枯竭的能源或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太阳电池、生物质能、风能、小水能、潮汐能、海浪能、地热能、氢能、燃料电池等 太阳能及太阳能发电应用 太阳能(Solar Energy),一般是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自地球形成生物就主要以太阳提供的热和光生存,而自古人类也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但在化石燃料减少下,才有意把太阳能进一步发展。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等。 目前,太阳能的利用还不是很普及,利用太阳能发电还存在成本高、转换效率低的问题,但是太阳能电池在为人造卫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应用。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轨珠海太阳能热水工程 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9w/㎡。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相当于有102000TW 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清立太阳能工程图 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每秒照射到地球的能量则为49940000000焦。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编辑本段太阳能分类 太阳能光伏 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以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提供照明,并入电网供电。光伏板太阳能利用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能。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可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1]据调研显示由于产能过剩导致全球5大制造商利润缩水,2012年光伏组件安装量将有所减少,这是10

中国能源问题现状与展望—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80年代以来建立了较完善的节 ,将节能工作 60多种工 1981~2000年,我国以较低 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 4.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7,经 20年累 10亿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达5.1%。

中国政府在指导全国节能工作的要紧做法是: 1.编制规划将节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打算中,对地区和部门的节能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2.制定节能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节能工作已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据《节能法》颁布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治理方法》、《节能产品认证治理方法》、《节约用电治理方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在我国实施了中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逐步引导和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3.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产品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以及交流电机调速技术、高效电光源、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经济成效。重点研究推广了风机、水泵、变压器、电炉钢、铁合金、合成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煤代油、生活用能和建筑物用能的节能新技术。到1998年底,已公布了18批1068项节能机电产品名目和17批610项剔除机电产品名目,有力地促进了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和信息服务 要紧是加大了信息交流和节能培训工作,每年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节能宣传,进一步提升企业和公众的节能意识。1998年1月,国家经贸委成立了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该中心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节能信息传播体系,选择那些因信息渠道不畅或信息的不完整而导致没有得到充分广泛推广的领域,致力于向工业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提供经济信息。 5.实施节能技术项目 据统计,1981~1998年国家用于节能基建和节能技改项目共投资371亿元,引导地点政府和企业投资438亿元,形成年节能量9042万吨标准煤。节能基建项目建成热电机组950万千瓦,采暖集中供热2亿平方米,改造小水泥628万吨,改造小化肥130万吨,进展都市燃气和回收放散可燃气1 393万立方米/日,增加民用型煤1780万吨,增加煤炭洗选、配煤能力596 9万吨,风机、水泵改造年节电4亿kWh;节能技改项目建成余热、余压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交通运输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对能源有极大的依赖性,只有在能源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对国民经济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才能充分拉动社会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然而,随着大量能源的持续消耗,我国的能源储备和世界能源供应都在不断减少,能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正使得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面临巨大挑战。提高运输业能源使用效率,调整运输业产业结构,是我们解决矛盾,保证运输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关于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吴巧生(2006)认为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能源消耗强度仍可以大幅下降。刘畅(2009)认为在影响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因素中,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科研水平的作用是显著的,而能源价格对消耗强度的作用是逆向且不对称的。但是,针对交通运输行业进行能源消耗强度分析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针对交通运输行业,运用拉氏因素分解模型讨论效率和结构两个内部因素对运输业能耗强度的影响,然后将有理论影响的外部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代入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它们的影响是否显著。 二、因素分解模型及结果 1.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通过拉氏因素分解的计算,可以将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部分。在现实中,交通运输业的基础属性是提供运输服务,实物产出的能源消耗更具有现实比较意义。所以模型使用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耗评价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我们用C表示能耗总量,用Ci(i=1,2,…,4)表示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的能源消耗量,Ti表示各运

《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应用》课程小结

《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应用》课程小结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意义及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相对于可能穷尽的化石能源来说,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再生。可再生能源属于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一次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化石燃料和核能。 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农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全国还有约1150 万人没有电力供应,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解决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特色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再生能源也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拉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一再飙升,能源消费大国苦不堪言,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许多国家关切的问题。 中国可再生能源现状 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中国除了水能的可开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之外,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都非常丰富。中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年辐射量超过6000MJ/㎡,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tce 的能量;按德国、西班牙、丹麦等风电发展迅速的国家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中国可供开发的风能资源量可能超过30亿kW;海洋能资源技术上可利用的资源量估计约为4亿-5亿kW;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亿tce,探明储量为31.6亿tce;现有生物质能源包括:秸秆、薪柴、有机垃圾和工业有机废物等,资源总量达7亿tce,通过品种改良和扩大种植,生物能的资源量可以在此水平再翻一番。总之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