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

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
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

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

一、语法化与汉语句法研究

本书根据孙朝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1996年被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分六章,基本上采用归纳—演绎—再归纳的写作思路。第一章勾画了本书的篇章结构,阐明了本书的研究目的。作者讨论了汉语句法研究与普通语法化研究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汉语历史分期和历史语料的选择问题。中国学者对汉语语法化的研究经历了由单纯描写语法现象到在描写的基础上解释语言现象出现的动因和机制的变化。本书也是对近期语法化研究发展的一个总结,作者以几个汉字为例,用事实证明了他们从古到今的变化确实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从语言内部找出了导致这种

变化的动因和机制,继而对语法化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介词词组的语序变化与汉语语言结构

第二章讲述的是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及其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作者以《左传》和《史记》为依据,选择了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介词“以”,“于/於”,结果显示,无论数量上还是频率上,动词前后的介词短语比例大致相当,借此否定了所谓的参数设定变化。

“以”用法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导致了交流上的障碍才使得它的诸多用法逐步被其他的词所替代。如“以”可以表示工具,后来被“把/将”取代,元代以后,又逐步让位于“用/拿”;上古汉语中,“以”还可引导间接宾语,但在V1V2连动结构的类推和两个同音异义词“与”的重新分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双宾结构“V1Do与Io”,这也是现代汉语中“给”的前身。

同样的道理,“于/於”作为上古汉语中主要放在动词后面的介词,交流上的不便也是导致其变化的外部动因。其被动标记身份从六朝开始让位于“为”“被”,因为此时,带施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杀与代受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死之间的界限得以中和化,即它们既能带实施主语又能代受事主语,这样就造成了谓语之前的名词性成分角色的复杂化,施事和受事混杂不清,造成交际上的困难,这时的语言倾向于产生一种语法手段,有效标示谓语之前的施事名词,而“被”本身的特点最适合充当这一角色,便在此背景下语法化为前置施事标记。

上古汉语中,“于/於”以及“如”“似”“比”还可以用作比较中枢词,而现代汉语中,只有前置“比”有此项功能。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相同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相关性的推动下,“比”与其他成分进行重新分析的结果。

经过这些变化,放在动词之后的介

词短语逐步让位于放在动词之前的介词词组,表面上形成了这种现象[V+附加语]—[附加语+V]。事实上,介词短语只是根据是否表示结果状态而进行重新分析而已,表示结果的附加语只能出现在谓语之后;而表示伴随状态的只能出现与谓语之前。由于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是表示动作伴随状态的,所以整体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前移了,这是现代汉语影响全局的语法规律之一。介词短语的位置变化导致了S+PP+VP范式的出现,该范式的类推作用使得联动式的第一个动词倾向于语法化。

第三章主要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功能,把字结构的产生,以及由此带来的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和语言的本质问题。首先,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作者认同Hopper&Thompson的观点,“把”是一个高度及物性的标志。现代把字结构中,宾语NP必须特指,而且谓语动词因体标记“了”的存在而有界化,这些都决定了

“把”是高度及物性的标记。

因为“把”字代替了上古汉语中的“以”字结构,其用法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现代汉语中,“把”的不同用法之间的关联不大,可视为同形异义现象。但在近代汉语中,它可作为实义动词,可用于连动式和目的结构中,甚至作为高度及物性的标志,语义范畴日益抽象,构成一词多义关系。同理类推,作者由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一个语言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映了语言的本质问题。作者从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的语法临摹现象指出,任意和象似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语言的本质,这就有力的挑战了索绪尔一派的语言任意观,也是对普遍语言学作出的贡献。

大量调查和统计表明,把字句的产生仅仅是替代了古代的以字结构,并没有新的语序产生,况且这种句法宾语前置的比例还不到1/10,可以这样说,200多年来,汉语的语序一直相当稳定。

三、语法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表征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汉字“了”的演变历程及其理论意义。现代汉语中,“了”主要出现在两种句法环境中:作为句子附着成分表示完成体意义和作为后缀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根据之前的论述,这两种用法具有不同的语法特征,应属于同形异义,但更重要的是历史渊源不同。

词缀“了”源于上古动词“liao”,意为“完成”。“了”同“却”都可以用于“V+o+完成动词”格式中,这两个成分句法和语义上的象似性推动了他们之间的重新分析,最终出现了“V+o+了”的格式,同时联动结构的出现使得“了”前倾化,而“S+PP+VP”范式的影响又促使了连动式中第二个动词的语法化,并且,逐步弱化了与动词的词汇边界凝结成一个整体,动词和“了”相应的由句法关系变成了形态关系。但作为动词和作为词尾都体现了一种状态的改变,因此,这种语法化过程可以称为隐喻延伸或者类推,即从动词意义中延伸出来的新意义。完

成体标记”了”,是一组表示完成体意义的句尾成分如“也,矣,来,了”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五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得”的语法化以及有关的理论影响。上古汉语时期,主要作为实义动词,还在“得-V”格式中用作情态助动词;晚期,在连动式的类推下“V-得”格式形成,“得”用于一组心理动词之后,其语义不断抽象化,直到扩展出表示“可能”的意味。“V-得”格式与“得-V”格式中,“得”字语音语义上的相似性促使了它们之间的重新分析,再加上连动式的类推就产生了“V-DE-V”格式,继而便是“V-DES”结构,这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法。其中,当它表达潜在意义时,“得”是一个中缀;用来描写时,“得”附着于第一动词成为其后缀,这也是类推扩展的结果,源于第二个动词由非状态动词扩展出状态动词,也体现了象似性。由此可见,“得”从古到今的变化反映了由实义动词向词缀的变化,即由自由词素向粘附词素的变化,证明了“得”字的发

展正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Bybee&Pliaca从历史记录中总结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词素倾向于由词根语气发展为认知语气。换一个角度讲,就是有一种语法化的趋势;“得”由词根情态词发展为认知情态词的过程说明其发展史是一部语法化的历史。同时,情态动词的词根语气和情态语气经常会发生语气含混现象,正是它带来了句法上的重新分析,由动词之前移到了动词之后,逐步语法化。

第六章是总结性的一章,作者简要回顾了这几个汉字的发展历程,在描写的基础上引进了理论思考,把语法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特别指出了一个词语的语法化过程具有各种各样的外部特征,如整体性、聚合关系变异性、依附性、辖域。

四、结语

该书运用系统的观点既从共时的角度描写了几个语言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又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些不同用法

形成的历史动因和机制提供了另一个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理论框架,为语言演化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突破了传统的以描写为主的语法化研究,引进了理论思考和解释。然而,作者的研究仍然从语法形式的内部寻找语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忽视了语篇策略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语言变化总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必然涉及到人的认知和话语的语用因素,这两个方面不能分开。。因此,不但要从历时角度探讨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还应该揭示历史演变中所涉及的功能因素,从社会学和功能观的角度全面的研究语法化,唯此方能更深入的探讨语言发展演变的动因、机制和规律。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总第28期) 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鲁健骥 一 本文要讲一个我们还知之甚少,但很重要又很诱人的题目,这就是,我们应该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发掘与研究。说其重要,是因为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有其历史渊源,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经过很长时期的积累、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才成熟,成为一门科学。比如,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建立到现在还不到二百年,但是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果没有前面两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语言学也不会突然出现。对外汉语教学也如此。对外汉语教学形成学科,那是很晚近的事。但是这不等于此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事实是,对外汉语教学也已经存在了一两千年了,它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正是因为有了长期的积淀,它才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趋于成熟,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今天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甚至一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志,也没有建立起学科意识。他们认为我们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是故弄玄虚,是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这种观点,恐怕就是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所致。问题是,我们自己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还是一片混沌,缺乏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我们可以看看现有的各种学科,哪一个没有自己的历史?有史有论,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在“论”的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史”的方面,显得十分不足。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一些很零散的记述。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地开展起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主要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使别人认可,而是为了弄清楚对外汉语教学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这中间有哪些有规律的东西,有哪些经验教训,有什么可以继承的遗产。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现在,无论中外,一说起外语教学,一说起外语教学法,都是西方的,好像东方——中国就没有外语教学,就没有外语教学法。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历史,从来不包括东方的,当然也不会讲到中国的。我手头有两本外国人写的外语教学史。一本是加拿大人写的《语言教学2500年》,一本是美国人写的《外语教学简史》。两本书都是从古希腊罗马写起,却没有一个字是写东方的。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作者是不了解东方。一些正直的学者很为此而遗憾(如英国社会语言学家H udson)。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作者对东方,对中国抱有偏见。可我们自己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也缺乏研究,所以说起外语教学法来,也都是把外国人的东西拿来。那么,是不是我们自己没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呢?就是从很零散的材料看,并非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是填补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史的空白,说得更重一些,可以打破某些西方人对中国,乃至对东方在外语教学上的偏

13十二社会的发展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十二上古社会的发展与词汇的发展(一)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词汇方面,这种情况特别明显。这里我们就上古各个时期,各种社会的词汇发展的情况加以概略的叙述。 第一部分原始社会的词汇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自从人类有了社会,也就有了语言。语言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前。我们在现存的史料中,很难窥见原始社会词汇的面貌。但是,依理推测,汉语的基本词汇,绝大部分应该在原始社会中已经存在了。 天文气象,应该是原始社会词汇的一个重要部分。甲骨文中的日月风云雨虹蜺(霓)雪等字,在原始社会中应该已经存在相应的概念了。甚至日夕晴雨的概念,也早已有了。 人称代词也属于原始社会的基本词汇。从甲骨文中可以看见,第一人称代词有“余、朕、我”三字,“余”字用于单数宾格,“朕”字用于领格,“我”字用于复数主宾格;第二人称有“女、乃”二字,“女”字用于主宾格,“乃”字用于领格;第三人称未见。原始社会应该基本上是这种情况。 一、渔猎时代的词汇 古人打鱼大约用两种手段:第一种是用钓,第二种是用网。甲骨文的“渔”字写作: 古人打猎的行为叫做“田”。例如: 庚申卜,狄贞王其田,[往]来亡(灾)。(殷契粹编932,下简称粹) 乙卯贞王往田。(粹776) 也叫做“兽”(狩)。例如: 贞王兽于乂。(殷虚书契前编一,四四,七,下简称前) 指明猎取某物时叫做“逐”。例如: 逐鹿,扮(奸)。(前三,三二,二) 贞我逐豕。(粹九四八) 也叫做“从”。例如: 西麋从。(粹九七六) 猎得叫做 ( )。例如: 吉,扮鹿十。(前二,一六) 贞其射鹿,扮。(前三,三二,四) 贞乎逐鹿,扮。(粹九四七) 也叫做“禽”。例如: 射又(有)豕,禽。(粹九五0) 狩猎的对象有鹿、麋、麑、狐、兕、豕、兔、雉、虎、象等。例如: 扮鹿一。(前二,二三,二) 扮麑一。(前二,二四,一) 二、农牧时代的词汇 农牧时代的农作物,大约有下列几种: ①禾,即谷子; ②黍,即黄米; ③稷,即高粱; ④秬,却黑黍; ⑤麦或来。 早期农牧社会的农具有耒耜和蜃。后期有铫。《淮南子·泛论训》:“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蜃是蚌制的农具,以木制的叫做“橙”。《说文》:“橙,薅器也。”以铁制的叫做囚。

47.现代汉语语法练习题

语法 一、名词解释 1.语法 2.实词 3.双宾句 4.虚词 5.兼语短语 6.句子 7.语素 8.短语 9.祈使句 10.方位短语 11.疑问句 12.非主谓句 二、填空题: 1.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对汉语词进行分类,必须以词的为依据。 2.实词和虚词最大的不同是虚词不能单独充当成分。 3.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 4.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根据能否作句法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两大类。 5.语气词经常附着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普通话里最常见的语气词有 。 6.副词的语法特点是一般只能充当。 7.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8.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以及“所、似的”等其他助词。 9.现代汉语的五种基本短语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中补短语、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它们是根据来分类的。 10.在偏正短语中,起限制或描写作用的成分叫修饰语,被修饰的是。 12.“今天春节”是关系的短语。 13.“从黄河游泳”从结构关系上看是短语。 23.就词性来说,“突然”是,“忽然”是。 24.就词性来说,“正在”是,“现在”则是。 25.从结构关系看,“他自己、西岳华山、校长蔡元培”等是短语。 26.“学校管理部门同志的想法”中的定语是。 28.“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中“是”是词,“他是老想着大伙儿”中的“是”是词。 三、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并将其标号填在括号内) 3、()能用数量短语修饰。 A代词 B动词 C形容词 D名词 4、()不能用“不”修饰。

A动词 B形容词 C名词 D副词 5、()表示动作的量。 A名量词 B动量词 C时量词 D形量词 6、能带宾语的是()。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副词 7、“上来”是() A助动词 B判断动词 C趋向动词 D及物动词 8、“国营、民用、大型”是() A动词 B名词 C副词 D区别词 9、“不、没”都是() A程度副词 B时间副词 C范围副词 D否定副词 10、“很、挺、十分”是() A程度副词 B范围副词 C语气副词 D情态副词 11、“我、你、他”是() A指示代词 B疑问代词 C人你代词 D名词 12、“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在”是() A动词 B副词 C介词 D方位词 13、“着、了、过”是()。 A结构助词 B动态助词 C其他助词 D语气词 14、“哎哟”是() A拟声词 B语气词 C叹词 D助词 15、“今天星期日”是() A主谓短语 B述宾短语 C述补短语 D偏正短语 16、“彻底解决”是() A主谓短语 B述宾短语 C述补短语 D偏正短语 17、“去打电话”是() A主谓短语 B连动短语 C兼语短语 D同位短语 18、“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是() A主谓短语 B联合短语 C偏正短语 D同位短语 19、“你的到来”是() A体词性句法结构 B谓词性句法结构 C加词性句法结构 D主谓短语 20、“小张写了一篇文章”中的“小张”是() A施事主语 B受事主语 C中性主语 D谓词性主语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

中国文字发展史

研究单位:高二七班 研究人员:石小东孟慧许文玲史佳新徐泽军张麟主要内容:(1)中国文字的创立 (2)中国文字的发展 (3)中国文字的特点 (4)中国文字之汉字的演变 (5)中国文字的历史意义及其价值

一|、中国文字的创立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二、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也谈现代汉语词缀的判定

也谈现代汉语词缀的判定 于 秒y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 133002) 摘 要:词缀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现象,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结合普通语言和汉语自身特点,从形式和意义上分析了前贤们提出的关于词缀的判定标准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词缀形式上的判定标准是一种原型范畴,定位性与标志词性是词缀的典型特征,应把意义虚化的说法改成 脱离本义 。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缀;定位;标志词性;原型范畴 中图分类号:H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5)06!0063!03 词缀是汉语中重要的一种构词手段,由于其本身是模仿形态语的词缀理论而提出的,因而学界在实际研究中对词缀的判定存在着很多分歧。各家判定标准颇不相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可见,词缀在现代汉语中的复杂程度。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收集前贤们所列举的有争议的和没有争议的词缀共318个,把这318个词缀(暂时先都认为是词缀)放到前贤们提到的各种判定标准中去,一个一个加以验证来发现问题,同时运用认知上的原型理论加以解释。 一、词缀的判定标准 下面就从普通语言学与汉语自身特点结合的角度来一一验证前贤们提出的关于词缀的判定标准。 前贤们基本上都从意义上、位置上、标志词性上、能产性上、语音强弱上来判定词缀的。 1.意义上:学界一般都把意义虚化作为词缀的重要的判定标准。认为意义虚化的才是词缀,完全虚化的是纯词缀,未完全虚化的是类词缀。但是,学者们也认识到,意义虚化不好把握,到底虚化到何种程度才算词缀呢?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指出: 后缀有时有具体意义,即语义价值##前缀也可以起这种或那种作用,但是我们的语言使它具有语法功能的很少## ? 马庆株(1995): 汉语构词法以复合为主,词缀发育的成熟程度不一,语素义项很多,分合难定,汉字又往往使人望文生义,使得语素和语素中的音节这两个平面之间的界线不清,对意义的认识还往往因人而异,这些因素就使得词缀的确定成为一大难题。因此,语义虚化很难用来作为判定词缀的必要条件,相反地倒是意义实在也不妨碍一个语素成为词缀。 y 有人指出虚化就是指泛化类化,比如, 网吧 的 吧 由最初的 酒吧 义泛化成 能提供某种 服务的小型室内场所 。故此 吧 的意义虚化了。可是, 吧 虽然意义改变,但意义还是实在的,仍!63!2005年 第6期 辽东学院学报 第7卷 总第45期 N o .6.2005 J OURNA L O F L I AODONG UN I VER SI TY V o.l 7,Su m N o .45 y ? y 收稿日期:2005!10!16作者简介:于秒(1979!),男,吉林长春人,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2003级研究生。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2,262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第6期,商务印书馆,1995,52-53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是所公认的最早的汉字见于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卜辞,但汉字的产生肯定远早于殷商时期。山东大汉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有许多不同形体的图形符号和刻画符号。它们都能按照古文字的规律释读,因而被多数古文字学家定为文字。大泣口文化的陶器符号,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依文献记载推算,大致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当。另外,近年来在山西襄汾陶寺附近,也出土一些4000年前的带文字的陶片。当然,这些文字与汉字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曲折地反映了汉字草创的某些情况,但文字起源于结绳、契刻和图画,乃是后世学者公认的定论。《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些“书契”和图画,一旦有了比较固定的意义、读音和形体,并且能够被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所理解时,就具有了文字的性质,而成为最早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其起源当然不会例外。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弩、镜子和煮 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

目录 序 (4) 一引言 (6) 1本书宗旨 (6) 2实质性问题和名称问题 (6) 3术语 (6) 4-6形态 (7) 7意义 (8) 二单位 (9) 8单位:旧的和新的 (9) 9-18语素和词 (9) 10语素:大小问题 (9) 11-12异同问题 (10) 13语素和汉字 (10) 14语素和词类 (11) 15词 (11) 16有时是词 (11) 17有的义项是词 (12) 18语素分四种 (12) 19-29词和短语 (12) 20能不能单用? (13) 21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 (13) 22几个语素的组合? (14) 23有没有专门意义? (14) 24形名组合不完全自由 (15) 25-26‘短语词’ (15) 27能不能拆开? (16) 28简称 (16) 29省缩 (17) 30-32主谓短语,小句,句子 (17) 33小结 (18) 三分类 (20) 34分类目的 (20) 35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 (20) 36-37划分词类 (20) 38-39大类和小类 (21) 40-53词类 (22)

40名词 (22) 41方位词 (22) 42量词 (23) 43-47动词 (23) 43动词和形容词 (23) 44非谓形容词 (23) 45动词和介词 (24) 46及物和不及物 (24) 47趋向动词,助动词,是,有 (25) 48副词 (26) 49代词 (26) 50介词 (27) 51连词 (27) 52助词 (28) 53词类转变 (28) 54词根 (29) 55-56前缀,后缀,中缀 (29) 57-61短语分类 (30) 58的字短语 (30) 59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 (31) 60主谓短语 (31) 61四字语 (32) 62-63句子分类 (32) 四结构 (34) 64-67结构层次 (34) 68-70结构关系 (36) 71-79句子成分分析法 (38) 72-74句子成分和结构层次 (38) 75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 (41) 76句子成分和词类分别 (42) 77省略 (42) 78倒装 (43) 79图解和代号 (43) 80-96句子成分 (43) 81-85主语,宾语 (44) 86补语 (46) 87状语 (48) 88介系补语 (48) 89‘述语’ (49) 90是字句 (49) 91主谓短语作谓语 (50) 92连动式 (51) 93-95兼语式 (52) 96动词之后 (53)

英语词汇学论文(浅谈英语词汇的发展)

英语是当今国际性最强的语言。对学习英语的人来说,简单了解一下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英语是当今国际性最强的语言。在全世界用得最广的10种语言中,英语居首,虽然说汉语的人数占世界首位,但说英语的人在世界上分布最广。对学英语的人来说,简单了解一下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对学习英语不仅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而且随着英语在我国经济、商业各部门的地位Et趋重要,对英语词汇的发展有个大概的了解,会为较快地扩大词汇量,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铺平道路。一种民族语言及其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相关。要了解英语词汇的发展史,不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及至英国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不列颠群岛的最早居民是克尔特人。公元前55年,罗马人在凯撒大帝的率领下入侵不列颠群岛,克尔特人被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这一时期,在英国历史上称为罗马占领时期。直到公元410年,罗马占领时期才告结束。随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13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开始来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语言史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现代英语时期。一、古英语时期: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13耳曼部落在不列颠定居以后,各自占领了一地区。盎格鲁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大部地区和苏格兰的低地;撤克逊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朱特人占领了肯特郡一带地区。由于全国长期没有统一,所以,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其中撒克逊语曾一度占主导地位,在英语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古英语的词汇有着浓厚的13耳曼语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复合法是重要的构词方法,复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显著地位。据统计,在英语史诗《贝奥伍夫》的3000行诗句中,竞有1069个复合词,像fifteen,Sunday,Monday等都在其中。古英语时期有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影响。第一件事是基督教传人英国。公元597年,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从罗马来英国传教,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人英国。与此同时,一批拉丁词汇进入英语,像表示家庭用具的词如kettle,cup;表示植物名称的词有pear,beet;以及street,wall,wine等。此外,还有大批与宗教有关的拉丁词汇进入英语,像creed,pope,priest,gospel等。第二件事是北欧人人侵英国。从公元790年开始,大量斯堪的纳维亚人在英国定居,丹麦国王卡纽特还一度成为英国的君主。斯堪的纳维亚人和英国人交往频繁,很多斯堪的纳维亚词汇进入英语。这表现在:1、英语中的一些常用代词(they,them,their,both,same等)都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2、与普通百姓的13常生活有关的很多词汇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如:名词有anger,egg,fellow,gate,husband等;形容词有happy,ill,weak,wrong等;动词有call,get,give,lift,raise等。这些斯堪的纳维亚词汇至今仍在英语中广泛使用。二、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066年,诺曼人在威廉率领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哈斯丁战役中击溃了盎格鲁撒克逊军队。英王哈罗德战死,英国被征服,这在历史上称为诺曼征服。诺曼征服对英语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早在诺曼征服以前,法语词汇就开始进入英语。英法两国隔海相望,历史上两国交往频繁,在古代和中世纪,两国的王室、贵族通婚时有发生。以诺曼征服为起点的中古英语时期,约有10000多法语词汇进入英语,其中75%流传至今并仍在使用。诺曼征服以后,英国结束了分裂状态,置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统治之下。诺曼人占据了教会和政府的一切重要职务。以后的二、三百年间,诺曼法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普通人仍然说英语,但英语的文字记载几乎中断。直到1204年以后,英语才逐渐恢复主导地位。15世纪,伦敦标准方言兴起。这一时期,英语词汇的变化相当显著,由于诺曼法语度是英国统治阶级的语言,大批法语词汇涌入英语,这在政治、宗教、法律、军事、社交、服饰、饮食——凡是与统治阶级有关的一切领域都有反映。法语词成为这些领域所用词语的主体。据说,一个受过相当教育的英国人,即使没

中国汉字发展史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甲骨文的笔画粗细不一,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二、金文 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 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 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 青铜器铭文是按照墨书的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的 陶范,再翻范铸造出来的。 由于商周时期已有很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所以 翻铸的金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 意。

因此,商周的金文实际上是一种墨书的书法艺术。

三、小篆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四、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竖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据说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汉代隶书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晚的,它是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才发展而来的。1950年7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这可以看做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始。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多方面的原因,那时对外汉语教学还一直是处于短期培训的角色。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在中国兴起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美等众多国家纷纷跟我建交。随之,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学生。国内高校也陆续恢复招生。正是在国内外的这种形势下,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的曾用名)于1973年复校,接着,北京和其它若干省市的高校也先后恢复或开始接受留学生。北京语言大学于1975年试办,并于1978年正式开设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学。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本科教学的创建为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学科的产生准备了良好的基础。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才开始真正有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北京市的语言学家们以学术的敏感及时发出呼吁:“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设立相应的专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这个学科、专业叫什么,并没有正式命名。1982年,中国才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把对外汉语教学列入规划,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1989年,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通知中,就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北京语言大学已建设成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国际型大学之外,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长期的和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某些中等学校也都积极开展了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华外国留学生逐年上升,除北京语言大学外,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每年在校留学生都在千人以上。 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事业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的角度分四个阶段来探讨我国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概况。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初):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该班于1951年初正式上课。第一年共接受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学制为两年,任课教师为6名。1952年暑期,由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调到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从1951年至1961年的11年间,我国共接受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3315人。他们接受的都是汉语预备教育。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其他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对驻华外交人员的教学,函授或刊授教学,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从1961年开始,高教部从一部分大学中文系接选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北京外国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进修外国语三年,作为储备出国汉语师资。这是我国专门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最初模式。 (2)巩固和发展阶段(60年代初期――60年代中期)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加,我国外出留学人员也日益增多。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该校的成立使对外汉语教学有了从事学科研究和发展的独立、稳定的基地,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1962年到1965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院校发展到了23所,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在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这一阶段在巩固、发展汉语预备教育的同时,又增加了汉语翻译专业,专业刊物的创办使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的信息交流有了一块园地。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同样危及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所有的高等院校被迫停课,从此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断了六七年。 (3)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 70年代初期,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1972年有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国派遣留学生。北京语言学院恢复后,共接受42个国家的383名学生。我国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以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也陆续恢复招生。外交人员的汉语教学和广播汉语教学都逐渐恢复。由于“文化大革命”,教学工作中断多年,恢复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师资、教材、校舍、设备管理等各方面都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广大教职员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4)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至今)

英语和汉语发展史

英语和汉语发展史 对于英语和汉语而言,二者语系不同,起源不同,差异是本身具有的,不是某时形成的,一种民族语言(包括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可关。要了解英语语汇的发展史,不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乃至英国的历史密不可分。 我们可能觉得凡是语言都是同源,但那起源太过久远,又没有发现过任何实证,猜想不是科学,所以我们就从有可靠证据的起源谈起。 英语在这方面,做得比汉语好得多,汉语的语源考现在做得最好是法国人和美国人,也不能确实得提出有力的论断,国内的说法更是还多停留在传说和猜想阶段,可引证的也不过说文解字和季老那一批人的甲骨文、金文解读,但你既然问了,也只好拿出来比比看,其实二者并不具备什么可比性。 英语的历史从1500多年前的北欧开始。在公元5世纪左右,称为天使、撒克逊和黄麻的人们的部落从德国和丹麦旅行向西过北海。他们迁入英国,并且在7世纪末以前,他们讲早期的形式英语。在8世纪末,斯堪的那维亚人攻占英国。战争持续了将近200年。在这个时期,很多拉丁语、丹麦和古斯堪的那维亚的单词融入英语。象炊具和杯子与生活息息相关一样,拉丁语给了英语很多单词。从丹麦语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中,英国人借鉴过来了皮肤、腿、以及各种词格的代词“他们”、“他们的”。来自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很多同义词统一到英语中,例如,愤怒(英语的wrath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anger);生病(英语的sick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ill),都在英语中进行了统一。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法语成为富人的语言和强有力的象征,但穷人主要讲英语。在14世纪末,英语再次成为第一语言。到这时,英国人使用的很多词汇来自法语或者拉丁语,并且许多早期的词汇已经不复存在。到了第16和17世纪,人们对古典作品感兴趣。在这个时期,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汇被归入英语。许多词汇或者单词的组成部分,从那些语言被用现代英语引进使用。 经过1500年的变迁,英语从几个日耳曼部族的语言发展为今天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语言,这固然有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但英语本身也有其它主要语言所没有的长处。词汇的国际性便是他的优点之一,一方面英语属于日尔曼语族,有日尔曼语的共同词语,另一方面又长期与法语及其它罗曼语族语言的联系密切,同时吸收了大量古典词语。可以说,英语把代表欧洲主要文化的词语兼收并蓄于一身,这在欧洲各语言中间是独特的。从语法角度看,英语词尾变化简单,没有复杂的性数格变化。英语正在不断向分析性语言的方向发展,向简化的方向发展,英语的词序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使英语比较容易学习,特别是容易入门了。今天,英语有来自大多数世界性语言的泊来单词。你或许能找到英语使用的某个词汇是最先来自你的母语。 当然英语也有他的弱点。最容易察觉的便是拼读不统一,造成的拼写混乱。此外,同义词、惯用语特别多,这固然使其表现力强,但同时也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不少的因难。 对于汉语而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汉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不是表音的,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样直接知道同一个字历史上的发音。幸运的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汉语的历史:上古汉语,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纪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碑铭、诗经集、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

目录 序4 一引言6 1本书宗旨6 2实质性问题和名称问题6 3术语6 4-6形态7 7意义8 二单位8 8单位:旧的和新的9 9-18语素和词9 10语素:大小问题9 11-12异同问题9 13语素和汉字10 14语素和词类10 15词11 16有时是词11 17有的义项是词12 18语素分四种12 19-29词和短语12 20能不能单用?13 21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13 22几个语素的组合?14 23有没有专门意义?14 24形名组合不完全自由15 25-26‘短语词’15 27能不能拆开?16 28简称16 29省缩16 30-32主谓短语,小句,句子17 33小结18 三分类19 34分类目的19 35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20 36-37划分词类20 38-39大类和小类21 40-53词类22

40名词22 41方位词22 42量词23 43-47动词23 43动词和形容词23 44非谓形容词23 45动词和介词24 46及物和不及物24 47趋向动词,助动词,是,有25 48副词26 49代词26 50介词27 51连词27 52助词27 53词类转变28 54词根29 55-56前缀,后缀,中缀29 57-61短语分类30 58的字短语30 59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31 60主谓短语31 61四字语31 62-63句子分类32 四结构33 64-67结构层次34 68-70结构关系36 71-79句子成分分析法37 72-74句子成分和结构层次38 75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40 76句子成分和词类分别42 77省略42 78倒装42 79图解和代号43 80-96句子成分43 81-85主语,宾语44 86补语46 87状语48 88介系补语48 89‘述语’49 90是字句49 91主谓短语作谓语50 92连动式51 93-95兼语式52 96动词之后53

自考英语词汇学 第二章 英语词汇的发展史

Chapter 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Vocabulary 第二章 英语词汇的发展史 1.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印欧语系的谱系关系 识记:印欧语系的各个分支和各个分支的主要语言 Armenian (亚美尼亚语) –existing till now Albanian (阿尔巴尼亚语) –existing till now Prussian 普鲁士语 Lithuanian 立陶宛语 Polish 波兰语 Balto-Slavic(波罗的海语系) Czech 捷克语 Bulgarian 保加利亚语 Eastern set: Slovenian 西洛文尼亚语 Russian 俄罗斯语 Persian 波斯语 Bengali 孟加拉语 印度伊朗语系 Romany 吉普赛语

Scottish 苏格兰语 Celtic 凯尔特语 Irish 爱尔兰语 Welsh 威尔士语 Breton 法国布里多尼语 Portuguese 葡萄牙语 Spanish 西班牙语 Italic 意大利语系 French 法语 Italian 意大利语 Rumanian 罗马尼亚语 Western Set : Hellenic 希腊语 Greek 希腊语 Norwegian 挪威语 Icelandic 冰岛语 Danish 丹麦语 Germanic 日耳曼语 Swedish 瑞典语 German 德语 Dutch 荷兰语 Flemish 弗兰德语 English 英语

2.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English vocabulary英语发展的历史回顾 考点:英语词汇发展的三个阶段:古英语词汇,中古英语词汇,现代英语词汇及其特点 Inhabitants of the Island: Celts(Celtic) – Roman Legions(Latin,55) – German Tribes(Anglo-Saxon,410)-Norwegian and Danish Vikings (Scandinavian,900) – Norman(French, 1066) ①Old English 古英语(450-1150)(Anglo-Saxon) Character: 1. Latin speaking Roman missionaries under St. Augustine came to spread Christianity at the end of the 6th century. The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ity had a great impact on English vocabulary. (New Words: abbot男修道院长, candle, altar圣坛, amen, apostle使徒) 2. Didn’t borrow as heavily as later, they changed meaning of native words, the common practice was to create new words by combining two native words. (e.g. handbook) 3. Many Scandinavian words came into the English language. Many of the words are alike or interchangeably. 4. Old English has a vocabulary of 50000-60000 words, which was highly inflected. Nouns, Pronouns, Adj., verbs, Adv, had complex endings or vowel changes, differ greatly from what we use today. 内部高度曲折,有复杂的词尾原音变化。 ②Middle English (1150-1500)中古英语 Character: 1.English were defeated, reduced to the status of an inferior people like, French became the polite speech. English, Latin and French existing simultaneously for over a century. 2.Between 1250-1500, 9000 words of French origin poured into English.75% of them are still in use today. 2500 Dutch words found their way to English a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