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患者出现高热、咽喉痛、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2. 喉部炎症:患者的咽喉黏膜充血,咽红、扁桃体肿胀,可能有灰白色苔膜覆盖。咽部和扁桃体可能伴有脓性分泌物。

3. 猩红热皮疹:患者体表出现特征性的皮疹。皮疹起初呈红色且比较小,然后逐渐扩散到全身,与皮肤摩擦后可见明显的皮疹。皮疹通常在躯干开始扩散,然后向四肢和面部蔓延。它们可以被类似于“桔子皮”的纹理所取代,一般不会影响手掌、脚掌和嘴唇。

4. 舌苔现象:舌头上通常会出现丰富的白色苔膜,但苔膜下的舌头可能呈现出亮红色。

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做出猩红热的诊断。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还会进行喉拭子检查或抗链球菌溶血素验血来确认诊断。

流行性传染病

流行性传染病 流行性传染病定义:是指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于传染病具有传播的特性,因此,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 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传染病共分三类38种,其具体分类如下: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胎传梅毒、隐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

临床疾病病重、病危诊断参考标准(试行)

临床疾病病重、病危诊断参考标准(试行)

9、心肌炎,出现严重AVB及严重心律失常。 10、心包积液伴急性心包填塞症状者。 ll、各种病因所致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DIC。 12、自发性、张力性气胸、明显影响呼吸、循环功能者。 13、哮喘持续状态。 14、急性咯血(>100ml/24h)者或急性咯血伴有窒息者。 15、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者。 16、严重贫血者:Hb小于或等于30克/L。 1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者。血小板<10×109/L。 18、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伴明显出血,感染倾向者。 19、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00ML以上和伴休克者。 20、脑溢血(急性期)。 2l、急性白血病伴明显出血感染倾向者。 22、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 23、各种重度急性中毒。 24、甲危先兆或甲亢危象。 25、急性肾功能,慢性肾功能衰竭伴有心包炎者。 26、糖尿病酮症或高渗综合征。 27、各种昏迷(包括肝昏迷)。 28、呼吸衰竭(急性呼衰)、ARDS。 29、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0、多发性神经炎(脑干型)。 3l、脑干脑炎(急性期)。 32、恶性肿瘤的晚期恶病质者。 33、电击伤、溺水、自溢后伴有生命体征改变者。 34、明显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疝者。 35、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综合症危象。 36、肾上腺危象。 37、癫痫持续状态。 38、溶血危象。 39、急性重症胰腺炎。 40、熏度甲状腺功能低下。 4l、粒细胞缺少伴感染。 42、超高热。 43、明显贫血血红蛋白<50克几、血小板<30×109/L、自细胞记数<1.8×109/L(绝对值<500)。 44、大面积脑梗伴意识障碍者。 45、血糖小于或等于2.8mmol/l。 46、多器官损害或衰竭者。 47、巨大肝脓肿伴有并发症。

猩红热诊断标准(一)

猩红热诊断标准(一) 猩红热诊断标准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所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咽喉 痛以及皮肤出现红色斑点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猩红热还会引发 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肾炎等。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需要结合医学史、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种因素。常用的猩红热诊断标准如下: •医学史:患者是否曾在近期内接触过猩红热患者? •体格检查:是否出现明显的红色皮疹? •实验室检查:是否检测出链球菌和相应的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指标? 猩红热的治疗措施 猩红热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早期应用抗生素可有 效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对于发病较为严重的患者, 还需要积极进行对症治疗,如加强营养、保持休息等。 如何预防猩红热的发生?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以及直接接触传播。因此,预防措 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建立合理的卫生消毒制度

结语 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加强预防 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的预防猩红热的发生。 猩红热的并发症 猩红热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肾炎等。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猩红热肾炎。急性猩红热肾炎会导 致肾小球病变,出现蛋白尿、血尿以及排尿困难等症状,对生命安全 造成威胁。 猩红热的治疗药品 猩红热的治疗药品主要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以及红霉素等。这些药 品能够有效杀灭病原体,缓解症状,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青霉素过敏者的治疗 一些患者可能对青霉素过敏,不能使用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此时,可以选择头孢菌素或红霉素等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过敏者,仍需密切观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猩红热的预后 经过规范的治疗,大多数猩红热患者预后良好。但对于一些患者,尤 其是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猩红热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传染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预防猩红热的发生,需要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 期消毒等。

猩红热

即将期末考试,应武老师口谕,家长们一定要注意现阶段小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确保他们的健康。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现将猩红热的防治和大家简单说一下: “猩红热”的简介与防治 1、猩红热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 3、以集中群体生活的2-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4、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偶可见细菌污染玩具、食物、生活用具等经口传播。 5、自诊要点:猩红热以发热为初发症状,次日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呈鲜红色弥漫性鸡皮样红斑疹,自下而上连成片,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在肘窝、腋窝、腕等处密集如线,称“帕巴线”,

面部口周往往无皮疹,出现“口周苍白圈”,病儿的舌头,鲜红如杨梅,又称杨梅舌。持续2-3天后体温下降,皮疹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一般2-4天可完全消失,一周后开始脱皮,疹退后无色素沉着。 6、典型病程:在起病后2天内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颌下、上胸,很快蔓延至腹部及四肢,严重的手掌及足底亦可累及,往往于12-24小时内皮疹由上而下遍及全身。皮疹特点为红色弥漫性细小丘疹,用手抚摸有鸡皮样感觉。疹子密集使皮肤充血发红,皮疹之间的皮肤正常。用手按压皮疹,皮疹可消退而发白,数秒可恢复原状,医学上称"贫血性皮肤划痕"。面部潮红,而口唇周围及鼻端显得苍白,称为"环口苍白圈"。在皮肤皱褶处,如腕、肘、腹股沟等部位,疹子密集,且可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条样褶痕,称为"帕氏线"。在发病1-2天时,舌尖及边缘发红,逐渐舌光滑绛红、舌乳头绛红突起草莓,称为"草莓舌"。 7、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咽疼、全身弥漫性红斑疹,应立即到医院就诊,特别要就近就医,尽量避免带孩子到儿童较集中大医院。一旦确诊为猩红热,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并隔离一周。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 tract infection)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因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有受凉,过度劳累,体质较弱,呼吸道慢性炎症等病史,需与麻疹、百日咳、白喉、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的初期症状鉴别。一般分为以下各种类型: (一)普通感冒 1.病毒感染,秋冬春季多见。 2.起病较急,局部症状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痒、灼热感或咽痛、声音嘶哑或咳嗽,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3.检查可见鼻豁膜充血、水肿有较多的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二)急性咽——喉——气管炎也称急性呼吸道疾病 1.由病毒引起,冬春季多见。 2.有咽痛、声嘶、轻度干咳、发热,体温可高达39℃,全身酸痛不适。3.检查见咽部充血,有灰白色点状渗出物,咽后壁淋巴结滤泡增生。下淋巴结肿大。 (三)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1.由细菌感染引起。 2.起病急,咽痛明显、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头痛、全身不适、呕吐、腹痛。 3.检查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白色点状渗

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四)疱疹性咽峡炎 1.病毒引起,多发生夏季。 2.明显咽痛、发热。 3.检查见咽充血,于软腭、腭垂、咽部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丘疱疹及浅表溃疡。 二、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 1.病毒感染:白细胞较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2.细菌感染白细胞及中胜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二)咽试子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找到病原体可助诊断。 【疗效判断标准】 一、治愈标准 (一)自觉症状消失。 (二)体温恢复正常。 (三)血常规恢复正常。 二、好转标准 (一)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全身不适基本消失。 (二)高热者体温下降1.5℃以上,低热者体温恢复正常。 第二节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分型 一般将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分为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疱疹胜咽峡炎、咽结膜热等几种类型: 【诊断依据】 一、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类疾病。 (一)好发季节为冬春季。 (二)局部鼻咽症状较重,如鼻塞、流清涕等,全身症状轻或无。 (三)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四)临床分型 1.顿挫型:有上呼吸道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但鼻分泌物并不

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岀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岀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GB 15991 —1995】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 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岀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岀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3或1.4。 4 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岀现1 : 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岀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 : 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 病型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一、症状表现 1.发热:患者通常出现中等度以上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5天。 2.咽痛:患者在发病初期可出现咽痛,严重者影响吞咽。 3.头痛: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 4.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可能出现关节疼痛。 5.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6.其他症状:如乏力、精神不振等。 二、皮疹特点 1.皮肤潮红:皮肤表面出现弥漫性潮红,且边界清晰。 2.猩红热样皮疹:皮肤表面出现红色针状丘疹,大小约1-2mm,皮肤皱褶处可出现线状密集皮疹,形成典型的“手帕样”改变。皮疹通常在发病后24小时内达到高峰,持续约3-4天。 3.消退后脱皮:在皮疹高峰期后,患者皮肤可能出现脱皮现象,轻者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重者可能出现大片状脱皮。 三、咽部检查 1.咽部充血:咽部黏膜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 2.脓性分泌物:咽部有脓性分泌物附着。 四、细菌培养 1.培养阳性:从患者咽拭子或血液中培养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猩红热病原体)。

2.培养阴性:患者未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五、炎症指标 1.白细胞升高:患者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升高。 2.C反应蛋白升高: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猩红热早期可明显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 3.血沉加快:猩红热时血沉加快,但并非特异性表现。 六、链球菌抗体检测 1.抗链球菌溶素O(ASO)升高:ASO是机体在受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是猩红热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在发病后 1-2周内ASO滴度升高,并在3-5周内达到高峰。但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3个月内ASO滴度仍持续处于低水平。 2.其他链球菌抗体升高:在猩红热急性期,除ASO外,其他链球菌抗体如抗链球菌激酶(ASK)、抗透明质酸酶(AH)等亦可升高,但这些抗体的特异性不如ASO高。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下列2项: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甲型肝炎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吃不洁食物史或饮生水史 2.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3.血清ALT升高。 4.血清抗-HAVIgM阳性。 5.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 6.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疑似病例:2+3 ,参考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4、5、6中任何1项。 乙型肝炎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如:不洁的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 ②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③血清ALT升高 ④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 抗-HBs阳转;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

阴性或低水平。 疑似病例:②+③,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④。 病程大于半年为慢性肝炎。 丙型肝炎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或与携带HCV者有非常密切的接触史。 ②长期乏力,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或肝脾肿大有触痛和叩击痛。 ③血清ALT升高或正常与升高反复波动持续半年以上。 ④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戊型肝炎,CMV,EBV感染。 ⑤血清抗—HCVIgM阳性。 疑似病例:②+③+④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⑤。 戊型肝炎 ①发病前2个月,曾接触过戊型肝炎病人,或到过戊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聚餐。 ②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③血清ALT升高。 ④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丙型肝炎,CMV、EBV感染。 ⑤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⑥血清抗-HEVIgM阳性 疑似病例:②+③+④两项,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⑤或⑥中任1项。 肺结核 一、疑似病例

传染病诊断标准

8.10传染病诊断标准 8.10.1鼠疫诊断标准【GB 15991—1995】 8.10.2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4—1995】 8.10.3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1997】 5.10.4丝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5—1995】 8.10.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试行) 8.10.6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0—1995】 8.10.7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 8.10.8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8.10.9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及处理原则 WS213-2001 8.10.10丁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9—1995】 8.10.11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1—1997】 8.10.12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394—1996】 8.10.1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卫生部2004020(5 8.10.14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 8.10.15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6—1995】 8.10.16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4—1997】 8.10.17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214-2001 8.10.18登革热诊断标准 WS216-2001 8.10.19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5—1997】 8.10.20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8.10.21传染性肺结核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7—1995】

猩红热诊断标准(WS282-2008)

猩红热诊断标准(WS282-2008) 猩红热诊断标准(WS 282-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猩红热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猩红热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草莓舌white-strawberry tongue 舌被白苔,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形似草莓。 2.2杨莓舌 red-strawberry tongue 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形似杨梅。 2.3巴氏线 Pastia's lines 在肘前、腋部、腹股沟等易受摩擦的褶缝部位皮疹密而多,且可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条样折痕,亦称“线状疹”。 2.3口周苍白圈circumoral pallor 面部充血明显,与面部相比较口鼻充血不明显,显得发白。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有与猩红热患者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等链球菌感染患者接触史。 3.2临床表现 3.2.1普通型猩红热 起病急骤,出现发热、咽峡炎、皮疹。发热第2天开始发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充血性红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少数患者可见有带黄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皮肤皱褶处可出现“巴氏线”。面部充血而无皮疹,同时有“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出现“草莓舌”,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d~3d后白苔开始

脱落,成为“杨莓舌”。2d~5d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3.2.2轻型猩红热 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3.2.3中毒型 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中毒症状明显,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出血性皮疹、神志不清等,而咽峡炎不重。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及感染性休克。 3.2.4脓毒型 咽部红肿,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引起颈淋巴结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等,还可引起败血症。 3.2.5外科型及产科型 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3.3实验室检测 3.3.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严重患者可出现中毒颗粒。 3.3.2 A群链球菌快速检测实验阳性。 3.3.3细菌培养后镜检,为8溶血性链球菌。 3.3.4杆菌肽敏感试验阳性。 3.3.5生化鉴定为化脓性链球菌。 3.3.6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经血清学分群,鉴定为A群|3型溶血性链球菌。 4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须依据病原学检查。 5诊断 5.1疑似病例 具备3.2中的临床表现和3.3.1。 5.2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任一项即可诊断:

猩红热临床诊断标准

猩红热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诊断原则 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 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 二、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可在潜伏期内与猩红热病 人,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病人接触 史。 2.症状体征 1)普通型猩红热: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草莓舌。 发病1~2d内出现猩红热样皮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 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猩红色红点疹,压之褪色,亦 可呈“鸡皮疹”或“粟粒疹”。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 红点疹。呈皮折红线(即巴氏线)。同时有杨梅舌和

口周苍白圈。2~5d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 或脱皮。 2)轻型猩红热: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3)中毒性猩红热:严重的毒血症,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和感染性休克。 4)脓毒型猩红热:表现为严重的化脓性病变。咽峡炎明显,可 有坏死及溃疡。咽部炎症常向周围组织蔓延,引起临近器官组织的化脓性病灶或细菌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化脓性病变。 5)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皮疹常在伤口周围首先出现且明显,然后遍及全身,常无咽峡炎。 3.实验室检查 3.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3.2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链球菌。 4.病例分类

4.1疑似病例:发热,猩红热样皮疹+3.1。 4.2临床诊断病例:具备4.1+2.中任何一项。 4.3确诊病例:具备4.2+3.2。 【传播途径】 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污染用具、玩具、饮料等间接传播。也可经皮肤创伤或产道感染。 【消毒】 对热、干燥及普通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杀灭。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优选素材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的概念 感染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响叫做感染。 感染发生中的微生物因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单以数量而言,其致病数量经口途径,伤寒杆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吸入1~10个结核杆菌可使人受到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愈大,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埋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埋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时病原体粘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躲避宿主防备的各种能力总和。现分叙如下: 1、粘附病原体能否粘附于表皮细胞,能否引起感染的第—环节,如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P-1菌毛,可与泌尿道上皮细胞的糖脂结合。 2、侵袭组织和在体内繁殖扩散某些病原体对组织侵袭力弱,附于粘膜后并不侵袭粘膜上皮细胞,仅在局部生长反之,产生毒素致病,如霍乱弧菌、产毒素大肠杆菌。某些病原体侵入粘膜,孳生反之,产生毒素,破坏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形成病灶或溃疡,但不进入血流,如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等。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酶,有利于其进入表层下组织后进一步蔓延,并X附近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3、抗拒宿主防备机能肺炎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杆菌〕的荚膜、链球菌属胞壁成分M-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均有抗吞噬作用。 4、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是细菌繁殖时分泌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直接损伤组织。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杆菌胞壁的脂多糖。 有病原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的条件,但是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也受外界干预因素影响,如抗菌医治,侵入操作,气候变化等。 感染类型:分四类 1、病原体被去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去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局部被胃酸杀灭,局部成为过路菌而被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省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 慢性携带﹥3m 急性携带﹤3m 病原携带共同特征: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病原携带,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HAI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隐形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病症、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觉,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 感染的结果,一局部人的病原体被排除,另一局部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延续携带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原则 规定治理旳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旳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旳历史。忽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旳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显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旳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旳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旳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承认(确定)旳试验措施检测到达诊断原则旳,亦应做出疑似病例旳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旳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旳唯独根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差不多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旳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试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1.凡有经典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显现严峻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专门是腓肠肌)旳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确信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缘故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旳疫区内,凡有霍乱经典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缘故可查; 3.在流行期间旳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初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有2 试验确诊:具有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 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GB15991—1995】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 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澹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髓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3或1.4。 4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 检测其血清出现1: 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 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病型 1 确诊鼠疫病例,有1.2.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