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探究

茄科雷尔氏菌的侵染动态模型及药剂调控效应

茄科雷尔氏菌的侵染动态模型及药剂调控效应植物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发的细菌性萎蔫病害,它严重威胁多种经济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青枯菌在全球各大洲温暖湿润的地区均有分布,具有极强的遗传分化性,可在多种寄主植物上引发青枯病,因此统称青枯菌复合种。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代表性青枯菌株系 (>100)完成了基因组测序,为青枯菌的遗传和进化,以及新型致病相关基因功能分析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寄主与青枯菌的互作关系主要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发育学、生物化学等进行定性研究,重点研究植物如何通过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抑制青枯菌的侵染,以及青枯菌如何利用致病因子躲避或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导致植物发病。 大量定性研究为解释青枯菌致病机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仅仅只有定性的信息对了解植物为什么或者是否会发病还不够充分,而且对如何采用药剂精准防控也没有指导意义。因此,植物与病原互作的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对青枯菌在寄主植物体内增长,迁移和消亡,甚至进化进行定量研究,细菌性病害的药剂精准控制需要在理论突破上进一步深化。 本研究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构建了茄科雷尔氏菌侵染致病动态模型,并验证了药剂调控对模型的影响,以期为植物青枯病的系统控制和精准用药提供理论支撑。1一种青枯病表型评估的新方法以接种不同青枯菌的番茄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检测了接种后9天内,植物病情指数和重量的变化动态,将质量动态数据转换成相对失水量和累计失水量;以寄主植物的生理失水趋势作为主要参数,构建一种可用于青枯病表型评估的新方法。

结果表明,植物失水状况在不同处理情况下有明显差异。其中,累计失水量对植物遭受不同处理后的失水状况更为敏感,且与植物发病情况相关性较强,较好地描述青枯病的发展动态。 检测青枯菌侵染过程中的重量变化是一种稳定有效的青枯病表型分析方法,植物在发病过程中的失水动态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植物物理指标,或将应用于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研究中高通量表型分析。2青枯菌侵染致病模型的设计和参数定义青枯菌在宿主植物的侵染过程可分为五个连续的步骤:1)根部侵染,2)穿越根皮层,3)增殖,4)表型转变和胞外多糖分泌积累,5)植物发病死亡和病原菌的传播。 最初入侵植物体内的病原可以被认为是有效侵染种群。通过一个系统的研究方法对整个侵染过程进行剖析,融合了模型预测和植物侵染实验,在模拟自然条件下来分析病原侵染以及在寄主体内的种群动态。 我们从青枯菌侵染循环中提炼出7个参数,分别是:1)植物-病原体结合常数(K);2)最大入侵通量(Vfmax);3)最大入侵通量衰减率(z);4)到达木质部的延迟时间(d);5)木质部中生长速率(μ);6)群体感应阈值(Q);7)植物萎蔫对胞外多糖浓度响应的陡度α。通过模型构建,我们发现有5个参数与有效侵染种群大小(Ni)成负相关,也就是随着这些参数值得增加,Ni不断缩小。 这些参数分别是:植物-病原体结合常数(K),最大入侵通量衰减率(z),木质部中生长速率(μ),群体感应阈值(Q)和植物萎蔫对胞外多糖浓度响应的陡度。总体而言,有效侵染种群大小(Ni)由病原侵染通量和萎蔫动力学之间的互动权衡来决定的。

根系土壤青枯病原菌动态监测

根系土壤青枯病原菌动态监测 彭怀俊纪成灿顾钢林伟杰谢昌发 (福建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所三明分所)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抗性品种CB-1、红花大金元、K326、云烟85等田间青枯病流行动态、K326、CB-1烟株根系土壤青枯病原菌的数量动态变化以及与土壤、空气温湿度的关系等。结果显示:①、土壤中青枯病原菌的数量随时间呈波浪式上升,土壤中微生物在某一时间段内存在一个优势种群;②、不同抗感性品种,土壤中青枯病原菌的数量相差较大;③、根系中病原菌繁殖到一定数量且生长一段时间后,田间烟株才会表现出症状;④、保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可有效降低青枯病的发生程度。 关键词根系土壤青枯病原菌动态监测 烟草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所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植物细菌性病害[1],为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是我省烟区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有逐年上升为害的趋势。目前由于预测预报的手段、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对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预见性不够或预见性未被引起重视,对病虫害的防治时期往往滞后,导致防治效果较差且目前对青枯病的防治也没有什么好的药剂可用,常用的农用链霉素由于长期单一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对青枯病的田间流行规律了解甚少,只有积累田间青枯病的发生流行规律,才能对该病作出正确的预测预报,真正做到病害的可持续控制。本试验就是在原有试验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不同品种田间青枯病的发生流行规律,以高感青枯病品种红花大金元作为指示品种,当红大开始发病时,此时其它品种CB-1与K326(三明主栽品种)烟株根系土壤中青枯病原菌的数量动态变化及田间病害的发作情况进行研究,以找出之间的关系,为青枯病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 翠碧1号、K326、云烟85、红花大金元 1.2供试地点 福建省烟科所三明分所试验场,试验田土质为沙壤,前作为水稻。4个品种、6次重复,每小区种植16~17株,小区间随机排列。地膜覆盖栽培,常规施肥,烤烟大田生育期内均不施任何药剂,其它大田管理同一般大田生产。 1.3试验观察与记载 1.3.1温湿度记载:移栽缓苗后,观察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日均温、空气湿度及畦面以下5cm、10cm、15cm和20cm的土壤温度; 1.3.2田间发病情况调查:随时观察田间青枯病的发作与否,并从任一品种最先开始发病时起,以后每隔5天调查一次田间青枯病的发病情况,并记录发病率及病情指数; 1.3.3根系土壤中青枯病原菌的计数培养 从3月20日起(移栽缓苗后7~10天),分别取K326和翠碧1号烟株的根系土壤(约5~15cm处的混合样)各一份,用平板计数法计算土壤中青枯病原菌的数量动态变化并测土壤含水量,每隔10

贵州省主要辣椒病害的诊断及综合防治

贵州省主要辣椒病害的诊断及综合防治 摘要辣椒是贵州省的一种经济和传统种植作物,由于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各种病害发生日益严重。为了使广大种植者能准确诊断和识别各种辣椒病害,并能有效选择药剂进行防治,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笔者就贵州省主要病害(包括疫病、枯萎病、青枯病、病毒病、炭疽病、疮痂病、白绢病等)进行了症状描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以便为农民提供技术参考,达到增产和稳产、提高经济收入的目的。 关键词辣椒病害;诊断;防治;贵州省 辣椒是贵州省的一种传统种植作物,也是部分县市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贵州省辣椒产业在市场建设、基地生产、产品加工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在“十二五”蔬菜种植规划中,计划到2015年全省辣椒种植面积达100万hm2以上。然而,辣椒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其非生理性病害种类繁多且危害大,据研究报道辣椒作物所有病害有15余种以上[1],在贵州省常见的主要病害也较多,主要包括疫病、枯萎病、青枯病、病毒病、炭疽病、疮痂病、白绢病等。这些病害成为制约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因素之一。为了更鲜明了解主要病害的症状,准确诊断其病害种类,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笔者就贵州省主要几类辣椒病害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使广大辣椒种植者能正确识别和掌握防治技术,从而减少病害的危害,提高产量和收入。 1 主要病害症状 1.1 辣椒疫病 主要由辣椒疫霉(Phytophora capsici Leonian)侵染[2],该病原菌是一类寄主广泛、传播速度快、侵染力强、对农作物破坏性大的重要植物病原菌。在辣椒各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只要条件适宜,均可暴发流行成灾。苗期症状主要引起猝倒,根部腐烂,根茎部水浸状、褐色,严重时植株会枯萎死亡;开花结果期,不同部分症状包括枝枯、果腐、心腐及其他营养器官的腐烂,天气潮湿时,被侵染的果实表面会着生白色点状物,撕开果皮,在种子和果皮内侧上会布满白色菌丝,干燥后成为褐色僵果。发病田块会有中心病株,向四周扩散。 1.2 辣椒枯萎病 由镰刀菌属不同种引起,主要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3-4]。发生初期,叶片从下往上变黄且会脱落。严重植株地上部叶片枯萎,整株枯死。拔出病株后根部变黑而腐烂,有时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腐烂,剖开主茎,维管束褐色,有时会逐渐变成紫红色,湿度大时会在根茎表皮上出现白色或蓝绿色小点霉状物为病原子实体。 1.3 辣椒青枯病

几种生物菌剂防治烟草青枯病药效试验

几种生物菌剂防治烟草青枯病药效试验 张仁军;王亮;卢桂萍;李微杰;侯正学;杨壮;陈穗云;魏刚;杨兆忠;姚正平;张洁梅;董昱江;董丁;皇本娇;饶清琳 【摘要】为了筛选出高效防治烟草青枯病的生物菌剂,本试验选用3种复合生物菌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以每株烟塘施复合放线菌肥20 g作为基肥的效果最佳,不仅能够促进烟株的生长,且对青枯病的相对防效达81.34%,与烟草青枯病防控的常规农艺措施相比,相对防效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为田间防治烟草青枯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控措施,同时为烟草土传病害的绿色防治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9(000)006 【总页数】3页(P79-81) 【关键词】生物菌剂;复合放线菌肥;烟草青枯病;防效 【作者】张仁军;王亮;卢桂萍;李微杰;侯正学;杨壮;陈穗云;魏刚;杨兆忠;姚正平;张洁梅;董昱江;董丁;皇本娇;饶清琳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昆明市烟草公司富民分公司;昆明市烟草公司富民分公司;昆明市烟草公司富民分公司;四川省龙日种畜场;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昆明市烟草公司寻甸分公司;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昆明市烟草公司嵩明分公司;昆明市烟草公司寻甸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72 烟草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俗称烟瘟、半边疯,其症状表现为半边萎蔫、半边正常,病情加重时茎杆外表呈现出黑色条斑,髓部常见白色菌脓并带有一股腐臭味。1864年,首先在印度尼西亚报道了青枯病对烟草的危害,此后其他主要产烟国家相继开始报道烟草青枯病。前人对烟草青枯病防治的研究报道多集中在抗性育种[1-2]、改善耕种制度[3]、药剂防治[4-5]等方面,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生物防治烟草青枯病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技术符合绿色生态的理念。目前,对青枯病病原菌的拮抗筛选有许多研究,主要有芽孢杆菌(Bacillus)[6]、链霉菌(Streptomyces)[7]、假单胞菌(Pseudomonas)[8-9]、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 mycorrhizal fungi)[10]等,但应用在大田试验时防控效果会因环境不同产生很大差别,这与拮抗菌在土壤中的定殖能力密切相关,也与拮抗菌能否进入植株产生抑制病原菌的效果有一定关系。芽孢杆菌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位点,也能诱导植物获得系统抗性[11]。假单胞菌容易定殖于植物根际,是土壤的优势微生物种群之一,具有防病促生的能力[12]。菌根真菌能与病原菌争夺侵染位点,减少病原菌的侵染部位和感染概率[13]。 本试验选用3种不同组合的生物菌剂进行烟草青枯病的大田防治,为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烟草土传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马铃薯青枯病病原的鉴定

马铃薯青枯病病原的鉴定 郑雪坳;宋波涛;谭晓丹;陈惠兰 【期刊名称】《中国马铃薯》 【年(卷),期】2014(28)2 【摘要】The colony morphology, carbohydrate utilization, microscopy, fliC sequence, phylotype and pathogenicity of Ralstonia solanacearum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diseased potato from four cities of Hubei Provinc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tiology of the disease bacterial wilt. Sixteen strains exhibited irregular round, upheaval, pink colonies with white margin differential y on BG medium with 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Six strains of them showed the targeted morphology of R. solanacearum by microscope. Only two strains had targeted fragments, which were amplified by the specific fliC primers. The targeted fragments were sequenc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HZ4-14 and HZ5-1 had 99%nucleotide matching with the fliC gene of R. solanacearum GMI1000. The results of phylotype multiple PCR indicated that the specific 144 bp fragments were amplified from two strains. HZ4-14 and HZ5-1 were virulent to potato and showed the typical bacterial wilt symptom.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athogen of bacterial wilt in Wuhan belongs to Bivoar II, Phylotype II of R. solanacearum.%利用湖北省四个地点的马铃薯青枯病样本,对其病原物的菌落形态、碳水化合物利用、显微形态、鞭毛引物序列、演化型以及致病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培养

抗菌肽对烟草青枯菌的抑菌作用

抗菌肽对烟草青枯菌的抑菌作用 江仕龙;刘明宏;高亚星;蒋选利 【摘要】烟草青枯病是烟草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安全、有效的防治烟草青枯病对烟草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解决烟草青枯病的防治这一难题,设计了5种人工合成的多肽和寡肽,采用抑菌圈测定法测定其对青枯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编号为228的寡肽效果最好,有望成为新的青枯病生物防治药剂. 【期刊名称】《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年(卷),期】2018(037)006 【总页数】3页(P92-94) 【关键词】抗菌肽;青枯菌;抑菌作用;生物防治 【作者】江仕龙;刘明宏;高亚星;蒋选利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湄潭县植保植检站,贵州湄潭564100;贵州省烟草公司遵义市公司,贵州遵义 563000;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 烟草青枯病(Tobacco bacterial wilt)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的危害世界烟草生产的重要病害。此病1880年首次发现于美国,现已成为热带和亚热带烟区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烟区发生普遍[1]。对

烟草青枯病的防治,主要有选用抗病品种、优化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这几个措施,但是没有十分理想的防治手段。近年来,寻找新的防治药剂的目光落在了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上面[2]。抗菌肽是动植物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植物防御微生物入侵的一道有效屏障[3]。它们能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真菌、寄生虫、癌细胞甚至是薄膜病毒,而绝大多数抗菌肽对哺乳动物的正常细胞是无害的,并且杀菌机制与传统抗生素完全不同[4]。 本文在天蚕抗菌肽(Cecropin)的基础上,通过修饰天蚕抗菌肽肽序,设计了5种多肽,采用抑菌圈测定法研究其对烟草青枯菌的抑菌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所用的五种多肽由上海淘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见表1)。烟草青枯病菌(R.solanacearum)由作者自己分离、纯化获得。 表1 五种人工合成的多肽序列及分子量Tab.1 Sequences and molecular weights of five synthetic peptides编号肽序分子量 222WKLFKKILKVLGRNIRNGIVKAGPAIAVL3217.07224WKLFKKILKVL1415.89 226WKLFKKILKWL1502.97227WKLFKKILKFL1463.93228WKLFKKILKYL1479.9 3 1.2 方法 于固体NA培养基上活化保存的青枯菌24 h(28℃),然后用接种环刮取活化的青枯菌到装有约125 mL液体NA培养基的锥形瓶,并将锥形瓶置于28℃、200 r/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24 h。24 h 取少许培养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490 nm处的吸光度,以蒸馏水作为对照,测得的OD值为1.70±0.05则可以直接用于下一步,如超过,则用无菌水稀释培养液到该吸光度(此吸光度青枯菌浓度为106~107 cfu/mL,处于对数生长期)。然后用移液枪取100 uL培养液

一株烟草青枯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优化

一株烟草青枯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优化 Screening and Fermentation Optimization of Antagonistic Bacillus against Tobacco Bacterial Wilt ZHAO Xiao-yan1,YANG Huan2, CHEN Jian-gang1,WANG Chang-jun3, JI Zhi-xia1, CHEN Shou-wen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Wuhan430070, China;2. Wuhan Ley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Wuhan 430071, China;3. Hubei Tobacco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30, China) :One bacterial stra in was scree ned for its a ntagonistic activity against Ralstonia solanacearum based on the size of the bacteriosta tic circle in vitro by the dua l culture and culture filtrat e tests,and named as XLA03. It s bacteriostatic circle could reach 13 mm. According t o dete r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16S rDNA, the strain XLA03 was ide

一株高拮抗活性菌株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缺失突变体的获得

一株高拮抗活性菌株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缺失突变体的获得牟蕾;衣静莉;李星志;王虹;张志;刘爱新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8(050)007 【摘要】本研究以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为指示菌,从大豆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拮抗活性较高的菌株(D-7),经Rec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新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经PCR检测,该菌株不存在毒性基因BCESM(esmR)和cblA.致病性分析发现该菌株对苜蓿幼苗和洋葱没有致病性.为了解该菌株的抗菌物质合成相关基因,利用Tn5转座子突变法构建菌株D-7的突变体库,并筛选获得10株对黄瓜枯萎病菌抗菌活性减弱的突变体.对各突变株插入位点分析发现,其中5个突变株的Tn5转座子插入到同一基因,该基因编码葡萄糖抑制的分裂蛋白A(Glu-cose-inhibited division protein A,GidA),其余5株突变体的插入位点分别位于不同的基因上,编码的蛋白包括糖基转移酶(Glycosyl transferase)、Ⅱ型分泌系统蛋白(typeⅡsecretion system protein)等,表明菌株D-7的抗真菌能力有多个基因参与. 【总页数】7页(P126-132) 【作者】牟蕾;衣静莉;李星志;王虹;张志;刘爱新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

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作者:杨光李航宇陈龙石守设余明慧 来源:《农学学报》2021年第12期

摘要:为筛选适宜河南省信阳市种植的抗青枯病花生品种,对27份花生品种青枯病田间病圃进行鉴定,计算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从而进行抗病性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27个供试品种中,中高抗品种共10个占总数的37%,3个品种类型各筛选出2个抗病品种。6个抗病品种发病规律表明,7天和14天病情指数增长较快,21天后基本无变化。高油型花生‘远杂9102’和‘信花425’,高油酸型花生‘信花14号’和‘驻花11号’,普通型花生‘远杂21号’和‘豫花149号’为适宜信阳种植的抗病品种。 关键词:花生;青枯病;抗性鉴定;抗病品种;筛选 中图分类号:S432.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181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eanut Germplasm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Wilt YANG Guang,LI Hangyu,CHEN Long,SHI Shoushe,YU Minghui (Xinyang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Xinyang 464000,Henan,China) Abstract:To select peanut cultivars which are resistant to bacterial wilt and suitable to grow in Xinyang of Henan Province,27 peanut cultivars were planted with bacterial wilt root soaking in field,and the incidence rate and disease index were calculated. Then we carried out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and screen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10 cultivars with high and medium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wilt,accounting for 37% of the total,among the 3 cultivar types,2 are resistant to the disease.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6 resistant cultivars shows that the disease index increases rapidly on the 7th and 14th day,and there is no change after 21 days. The high oil type ‘Yuanza 9102’and ‘Xinhua 425’,high oleic type ‘Xinhua 14’and ‘Zhuhua 11’,and ordinary type ‘Yuanza 21’and ‘Yuhua 149’are disease-resistant cultivar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Xinyang. Keywords:Peanut;Bacterial Wilt;Identification;Disease Resistant Variety;Screen 0引言 花生作為重要的油料作物,在国内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1]。河南省是中国花生生产第一大省,2019年种植面积超过130万hm2[2],信阳作为黄淮海高油花生区,常年种植面积6万hm2以上[3]。在6—8月青枯病发病高峰期,花生茎和叶枯萎,最后植株全株死亡。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4],1905 年印度尼西亚首次发现花生青枯病,1930年前后在中国发现花生青枯病,在国内南方地区造成严重危害,造成花生产量和品质降低[5]。青枯病菌群体组成十分复杂,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分化;不同的地域、不同寄主来源青枯菌的种类也存在差异,增加了该病的防治难度[6]。康彦平[7]在演化型分类框架上对国内花生青枯菌菌株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花生青枯菌的遗传多样性和对花生致病性。丁雪玲[8]设计特异性引物W1/W2与细菌通用引物L1/L2建立了花生

烟草育苗基质拌菌对烟草生长及青枯病的影响

烟草育苗基质拌菌对烟草生长及青枯病的影响 扈雪琴;刘晓姣;江其朋;丁伟 【摘要】土传病害的发生多给作物生产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而针对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治往往因为微生物菌剂不能在土壤中扩繁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本研究在烟草育苗基质中分别混合苗强壮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以不添加微生物菌剂作为对照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混合了微生物菌剂的育苗处理可明显促进烟草苗期和团棵期的农艺性状的提升,提高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其中,以多粘类芽孢杆菌对烟草苗期的促生效果最佳;苗强壮微生物菌剂、多粘类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在\"防\"和\"控\"两方面效果较好.本研究从侧面说明了育苗基质拌菌技术为微生物菌剂的有效定殖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位点,为该技术在烟草促生长和防病害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植物医生》 【年(卷),期】2019(032)004 【总页数】5页(P28-32) 【关键词】烟草生长;烟草青枯病;育苗基质;微生物菌剂 【作者】扈雪琴;刘晓姣;江其朋;丁伟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重庆400715;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重庆400715;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重庆400715;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2 烟草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经土壤传播,主要通过植物根部进入烟株.土传病害一旦入侵,就很难控制,并且在暴发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1].有研究表明,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相比,发病烟株根际土壤有益菌减少,而雷尔氏菌属(Ralstonia)等病原菌增加[2].传统防治措施使用的时间点往往是在病原菌占据有利的根部定殖位点后,例如微生物菌剂的施用以基肥、灌根等形式直接施入土壤环境.此外,当有益微生物作为外来生物进入土壤后,因缺乏与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竞争的能力,导致在新的生态环境中不能大量繁殖,因此有益微生物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3-4].为了提高有益微生物的竞争力和效果,抑制病原菌的有效侵入,本试验采用育苗基质拌菌的方法,以常规处理为对照,探索在育苗基质中拌菌能否使烟草根部携带有益菌,赋予有益微生物抢先占据烟草根部定殖位点的条件,从而增强有益菌在田间的竞争力,进而对烟草青枯病进行有效地防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药剂 A:苗强壮微生物菌剂(重庆西农植物保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B:枯草芽孢杆菌; C:多粘类芽孢杆菌. 1.1.2 供试品种 云烟87. 1.2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安排在重庆市彭水县润溪基地,海拔1 108 m,北纬38°39′27.97″、东经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后代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后代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 李朋;蔡兴奎;陈琳;柳俊 【摘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土传病害。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主要存在于一些野生种中,体细胞杂交是创制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具有对青枯病抗性的体细胞杂种与栽培种杂交产生的100个后代为材料,对其进行青枯病抗性评价,旨在筛选可供育种利用的青枯病抗性资源。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试管苗组培鉴定中100个杂交后代共有6个基因型表型抗青枯病,温室钵栽接种鉴定有8个基因型表现为抗病,在两种接种鉴定中均表现为抗 病的有3个基因型(07SF.3-79、07SF.6-8和07SF.6-5)。选用本实验室前期筛选 的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4对SSR标记引物(STI0051、STI0054、STI0056、 STI0057),对100个基因型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有3个标记 (STI0051.180、STI0054.180、STI0056.205)可以明确鉴定抗感基因型,它们 表现为抗病稳定的3个基因型的标记位点与抗病对照的带型一致,而在感病对照 中缺失,与表型鉴定结果吻合,表明筛选的SSR标记可以用于具有S. chacoense 遗传背景材料的青枯病抗性辅助选择。%Ralstonia solanacearum, the causal pathogen of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bacterial wilt, is soil-borne and destructive for potato production. Somat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S. tuberosum and wild relativ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obtain germplasm possessing resistance to R. solanacearum.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to R. solanacearum on 100 progenies derived from somat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S. tuberosum and wild relative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o screen for germplasms that possess resistance to R. solanacearum and are

青枯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青枯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摘要:细菌性青枯病危害多种作物,抗病育种是病害防治最为可行的途径,DNA分子标记研究是深化作物青枯病抗性遗传改良的重要方面。生防研究近几年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对青枯病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青枯菌生化变种致病机理分子标记 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菌(Ralstonia dolaanacearum)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发病植物茎叶萎蔫下垂直至全部枯死,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至今尚没有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办法。因此青枯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植物青枯菌R.. dolaanacearum可侵染40多个科200多种植物,仅次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 me faciens)。是番茄、马铃薯、花生、甘薯、烟草、辣椒、茄子、生姜、草莓、香蕉以及一些贵重药材和花卉植物许多植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青枯病菌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有明显的生理分化,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在寄主范围、致病力、生化型、血清型等细菌学特性上差异很大,因此增加了对此病害防治研究的难度。近几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法对青枯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 青枯菌菌系的组成 青枯菌生理生化复杂,各国的科学家都对其进行了种以下的分类或分型的各种尝试。有两个亚分类系统已被国际所公认。一是按不同来源菌株对不同植物种类的致病性差异,将青枯菌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Race)。60年代已命名4个小种:小种1号(可侵染茄科植物和其他科植物),小种2号(只侵染香蕉、大蕉和Heliconia),小种3号(只侵染马铃薯,偶尔侵染番茄和茄子),小种4号(只对姜致病力很强)。另一个亚分类系统是根据不同菌株对三种双糖(麦芽糖、乳糖、和纤维二糖)和三种乙醇(甘露醇、山梨醇和卫矛醇)氧化产酸能力的差异将青枯菌化分为4个生化变种:生化变种1(不能氧化3种双糖和3种乙醇),生化变种2(只能氧化3种双糖,不能氧化3种乙醇),生化变种3(能氧化3种双糖和3三种乙醇),生化变种4(只能氧化3种乙醇,不能氧化3种双糖)。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的关系是这样的:生理小种1号中包含生化变种1、3和4。生理小种2号中包含生化变种1和3。生理小种3号中包含生化变种2。生理小种4号中包含生化变种4。但是,从桑树分离的一些菌株与以往确定菌系种力不同,其对几种代表行茄科植物的致病力很弱或不致病,而且它们具有氧化3种双糖和甘露醇的能力,因而鉴定为一种新菌系,命名为小种5号和生化变种5号。[1] 国内现在只发现小种1号和小种3号。小种1号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优势菌系,小种3号是危害我国马铃薯的优势菌系,对我国的马铃薯生产产生重大的威胁。对大量青枯菌的检测结果表明,青枯菌存在菌细单抗特异性,但目前还不能根据这种单抗特异性对青枯菌菌系间进行实质性的亲缘关系的亚分类和分群模式。[2] 2 青枯菌的致病机理 研究证明,青枯菌通常可从植物根部或茎部的伤口侵入,引起发病。但在天然条件

青枯雷尔氏菌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青枯雷尔氏菌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陈德局;张海峰;刘波;朱育菁;郑雪芳;陈小强 【摘要】从胞外多糖合成基因、代谢调控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综述青枯雷尔氏菌的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7(000)011 【总页数】4页(P45-48) 【关键词】青枯雷尔氏菌;胞外多糖;青枯病;致病力 【作者】陈德局;张海峰;刘波;朱育菁;郑雪芳;陈小强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35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35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35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35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35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3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微生物多糖是细菌、真菌、蓝藻等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生物高聚物,主要以3种形式存在:粘附在细胞表面上,即胞壁多糖;分泌到培养基中,即胞外多糖; 构成细胞的成分,即胞内多糖。广义上的胞外多糖指的是糖被,包括微荚膜、荚膜、黏液层和菌胶团[1]。病原微生物的胞外多糖被认为是一种致病因子,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2-3]。铜绿假单胞菌是人和动物的机会致病菌,它合成的大量

胞外多糖是形成生物膜的重要组分,其形成生物膜后对药物具有更高阈值的抗药性,给病人抗感染治疗增加难度[4-5]。Baker等[6]通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胞外多糖 形成生物膜,能显著提高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提出针对胞外多糖形成生物膜的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策略。在植物病原菌中,合成胞外多糖形成外夹膜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防止自身水分和养分的丢失[7],也可以促进微生物在寄主 内形成生物膜而获得群体性的生存优势[8]。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致病菌,具有破坏性的土传性植物病原菌,地理分布广泛,寄主范围广,可侵染50多个科的200多种植物[1,9]。青枯雷尔氏菌在营养丰富的环境,能合成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分泌到细胞壁外,有的胞外多糖分泌到胞外后依附于微生物细胞壁形成荚膜,称为荚膜多糖;有的胞外多糖分泌到胞外后进入培养基形成粘液,称为粘液多糖。胞外多糖,被广泛认为是青枯雷尔氏菌重要的致病因子[10-11]。因此,研究青枯雷尔氏菌胞外多糖在植物青枯病发生过程中的生理功能 对了解青枯病的发生和进行病害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青枯雷尔氏菌胞外多糖合成基因、调控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归纳综述。 1 青枯雷尔氏菌胞外多糖合成基因 青枯雷尔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合成胞外多糖分泌到细胞外适应生存环境。胞外多糖的合成基因形成eps操纵子,由调控基因和合成基因组成,调控基因与 合成基因在基因组的位点不相邻,为合成基因的反式调控因子。目前,在青枯雷尔氏菌中,与胞外多糖合成的结构基因有7个,它们在基因组上成簇存在,如图1 所示。 图1 青枯雷尔氏菌合成胞外多糖结构基因注:epsA:EPSI多糖外排外膜蛋白;epsP:酪氨酸磷酸酶;epsB:EPSI多糖外排蛋白;epsC:UDP-N-乙酰葡萄糖胺2异构酶;epsD:NDP-N-乙酰-D-半乳糖胺醛酸脱氢酶;epsE:EPSI多糖外排

海南桑树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分子鉴定

海南桑树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分子鉴定作者:娄德钊武华周卢芙萍耿涛涂娜娜王树昌 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21年第11期

摘要:桑树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严重,严重影响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雷尔氏菌不同种间致病力和宿主各不相同,其防治策略也相应不同,准确地分离鉴定病原菌是青枯病有效防控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采集、分离了海南省琼中县桑青枯病发病桑园(‘桂桑优62’)桑树根部、茎部病原菌,并通过致病性、生理小种、生化变种测定,结合16S rDNA、特异性引物、复合PCR检测体系、序列变种等分子鉴定方法初步确定了病原菌的种类和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引发海南省琼中县桑青枯病的病原菌属于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生理小种5(race 5)、生化变种Ⅴ(biovar Ⅴ),病原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属演化型Ⅰ(phylotype 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12(sequevar 12)。这些结果将为海南桑青枯病的有效防控奠定基础。 关键词:桑树青枯病;病原鉴定;雷尔氏菌;分子鉴定;系统发育 中图分类号:S888.7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cterial wilt of mulberry is a bacterial disease caused by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t is serious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which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The pathogenicity and host of R. solanacearum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nd the control strategy is also different. Accurat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bacterial wilt.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and isolated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of mulberry (‘Guisangyou 62’) in Qiongzhong County, Hainan Province. The strains were selected and tested for pathogenicity, race and biovar, combined with 16S rDNA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specific primers, multiplex PCR detection system and sequence variation, and with phylogenetic analysis. All the three strains were R. solanacearum.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the pathogen belongs to physiological race 5 and biovar V. The genetic evolution of the pathogen was further analyzed by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 The pathogen belonged to phylotype I (the Asiaticum division), sequevar 12. The results would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mulberry bacterial wilt in Hainan. Keywords: Morus alba L. bacterial wilt;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Ralstonia solanacearum;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phylogeny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1.11.027 桑樹(Morus alba L.)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桑叶、桑葚、桑根、桑枝均可入药,桑叶不仅是家蚕饲料,而且可以制成桑茶、桑叶菜、桑叶粉及桑叶饮料等,被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桑树种植面积广,朝鲜、日本、蒙古、中亚各国、欧洲、东南亚等地以及非洲均有栽培。桑树栽培起源于中国,长期以来种植于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随着“东桑西移”“北桑南移”,我国桑蚕重心逐渐向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发生转移[1]。海南岛地处108°37′~118°03′ E,18°10′~20°10′ N,气候属热带季风季候,年平均气温22 ℃~26 ℃,年均降水量2000~2400 mm,桑树全年生长,与其他地区相比,海南的蚕桑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1],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寄主范围广泛,能够引起植物的青枯症状,主要表现为,初期上部叶片迅速卷曲、萎蔫,而后整株植株叶片卷曲、萎蔫,萎蔫叶片仍为青色,最终导致整株植株枯死,在多种作物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青枯菌的鉴定主要依据菌落形态鉴定(TTC平板划线),然后根据青枯菌生理生化性质划分为生理小种(race)与生化变种(biovar);Fegan等[4]提出了演化型分类框架,将青枯菌划分为种(species)、演化型(phylotype)、序列变种(sequevar)、克隆(clone)4个不同水平的分类单元,种(species)根据特异性引物759/760 PCR扩增结果确定[5];演化型(phylotype)以ITS区设计的演化型复合PCR检测体系确定[6];根据青枯菌种部分内源葡聚糖酶基因(endoglucanase,egl)同源性序列确定序列变种(sequevar)[6];用基因组指纹方法(AFLP、re-PCR)确定克隆(clone)[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