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与能力)高级物理选择题详解

2015年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与能力)高级物理选择题详解

4.如图3所示,粗细均匀的玻璃细管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竖直插在大而深的水银槽中,管内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玻璃细管足够长,管内气柱长4.0cm ,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10.0cm ,大气压强为76cmHg 现将玻璃管沿竖直方向缓慢移动,当管内外水银面恰好相平时,管内气柱的长度约为()

分析:题中温度不变,有

()PV T C C PV C C T

=→

=?=为常数 初态:

初态,气柱=4.0cm 时,压强p0=?,如何求?大气压p=76cm hg

末态:

气柱由4.0cm,变化了h=10cm,这时大气压p=76cm hg

0g P P P P h ρ=-=-末水银变变故初态压强

解:设1χ=4.0cm 为玻璃管中空气柱的长度, 2χ为待求空气柱长度,根据题意可知 玻璃管内的空气作等温变化,管内外水银面恰好相平时,根据玻意耳定律:121221761043g .76

g 5PV C P V P V P cm h P h ρχχχχρ=?=?-?==?=水银变末初水银变(P-)s=s

(P-)

教师资格证高中英语学科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二部分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外语教学主要流派:

学习策略 简答题: 一.简述高中英语课程基本理念 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 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简述教师如何提高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1)转变教学观念,不仅看学习,整体素质也发展,把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基本出发点 2)改变教学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是(学习)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合作者。 3)能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教学。 4)开放的工作方式,教师间合作研究,共同反思,相互支持,提高素质。 5)终身学习 语音教学

高中生应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共同基础--持续的学习动机,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2.鼓励学生选修,加强选修课的指导 1)提供多样化选择,发展个性 2)设计以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为依据,充分调查学生学习兴趣、水平、需求3)教学内容多样性、目的性、拓展性、可行性、地方特色、跨文化特性 3.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形成自主学习 5.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原则: 1)明确目的 2)真实意义 3)涉及接收、处理、传递等过程 4)过程中使用英语 5)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 6)任务结束有具体成果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7.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教学活动类型: 1.调查和采访活动 2.探究活动 3.合作学习 4.即兴发言与讨论 5.反思活动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真题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 ◇ 本卷共分为 2大题 12小题,作答时间为 120分钟,总分 110 分,66 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图1所示为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用以说明的是()。 A.焦耳定律 B.欧姆定律 C.电阻定律 D.查理定律 [答案]A [解析] U 形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容器中温度变化,即能够反映两个容器中热量的不同:两个电阻丝串联,则电流相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说明了焦耳定律。 2、 A.16个中子,8个质子 B.8个中子,16个质子 C.24个中子,8个质子 D.8个中子,24个质子 [答案]A [解析 ] 3、 某航天器由离地200 km 的轨道变轨升至362 km 的轨道.若变轨前后该中 图教育

航天器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航天器的()。 A.加速度增大 B.周期变小 C.线速度变小 D.向心力变大 [答案]C [解析 ] 4、 如图2所示,粗细均匀的玻璃管A 和B 由一橡皮管连接,一定质量的空气被水银柱封闭在A 管内,初始时两管水银面等高,B 管上方与大气相通。若固定A 管,将B 管沿竖直方向缓慢下移一小段距离H,A ,A 管内的水银面相应变化h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中 图教育

5、 如图3所示,匝数为2:1的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电阻为零的轨道、可在轨道上滑行的金属杆PQ 形成闭合电路。闭合电路内有磁感应强度为1.0 T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副线圈接l0Ω的电阻,金属杆加长为PQ 长为0.1m 、电阻为0.4Ω。若金属杆在外力作用下以速率v=3.0m/s 沿轨道匀速滑行,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线圈中电流大小I=0.03A B.原线圈两端电动势大小E=0.15V C.副线圈中电流大小I=0.01A D.副线圈电功率大小P=0W [答案]D [解析 ] 6、 如图4所示,长为L 的轻绳一端固定于0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将绳水平拉直后释放,让小球从静止开始运动,当运动至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30°。时,小球受合力为()。 中 图教育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试卷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图1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描述的一个测定反应时间的小实验。 做一做 测定反应时间 日常工作中,有时需要人们反应灵敏,对于战士、驾驶员、运动员等更是如此。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所经过的时间叫做反应时间。这里介绍一种测定反应时间的简单方法。 请一位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图2.5-2),你用一只手在直尺下方做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能碰到直尺,记下这时手指在直尺上的位置当看到那位同学放开直尺时,你立即捏住直尺,测出直尺降落的高度,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可以算出你的反应时间。 图1 若测得直尺下落的高度为h ,重力加速度为g ,则反应时间为( )。 A . g h 2 B . h g 2 C . g h 2 D .gh 2 2.图2所示为学校实验室常见的三孔插座和三角插头。按照规范,插孔①、②和③分别连接( )。

A .地线、零线和火线 B .地线、火线和零线 C .零线、火线和地线 D .零线、地线和火线 3.某单摆做小角度摆动,其振动图像如图3所示,则关于摆球的速率v 和悬线对摆球的拉力F 说法正确的是( )。 A .t 1时刻v 最大,F 最小 B .t 2时刻v 最大,F 最大 C .t 3时刻v 为零,F 最大 D .t 4时刻v 为零,F 最小 4.如图4所示,半径为b 的圆环状导线均匀带电,在垂直于环平面的轴线上有两点P 1和P 2,P 1、P 2到环心的距离分别为b 和2b ;设无限远处电势为零,P 1、P 2的电势分别为1?和2?,则2 1 ??为( )。 A .3 B . 2 5 C .2 D . 2 5 5.某同学做双缝干涉实验,开始两缝宽度相等,出现了清晰的干涉条纹;然后他将其中一缝的宽度略微调窄,且保持两缝的中心位置不变,则( )。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019年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分析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分析 一、分析教师 1.教师行为角度: (1)提问:有效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我们考察案例中教师提问是否体现提问技能,提问是否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有效性原则:课堂中有些教师比较热衷于热烈场面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然而学生齐声回答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效果,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无效的提问表现为:提问目标不明确,问题零碎而不具体,教师提问用语不准、意思不明。 启发性原则:问题具有启发性是对提问的基本要求。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忽略启发的重要性,比如常见的“灌输式”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或者提问后学生不假思索的将答案脱口而出,又或者出现课堂冷场,问而不答,启而不发,都是所提问题缺乏启发性的表现。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2)评价方面:反馈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违背教学评价原则,在这里主要常见的是激励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具有鼓励,激励的性质,引导学生更加自信的学习,而不是打击教育。针对这一点常见的错误行为是教师在发现学生有错误的时候,严厉苛责,或者批评其不认真等。对学生的回答要有多样性的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反馈性原则: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具有适当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针对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新一轮的思考,而不是只说“对”“错”这样的单一的评价。忽略了使同学们通过反馈的方式取得进步的方法。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2.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中是否出现教学内容的错误,例如将所讲授的知识点讲错,这一点通常要求考试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上是否突出对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水平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提升。 3.教师角色的把握 在教学片段中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的地位。教师是否关注主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试卷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试卷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初中物理“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一课,李老师检查同学连接的电路,发现小明连接的电路有问题 ...(如图1)。由此图可以判断,若小明合上电源,则()。 A.电压表和电流表指针均偏转较大 B.电压表和电流表指针均几乎不偏转 C.电压表指针偏转较大,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偏转 1

D.电压表指针几乎不偏转,电流表指针偏转较大 2.图2所示为一种电容式键盘的按键,它由键帽、弹簧和平行板电容器构成,电容器板间距为d,电容为C。按键时,活动极板向下移动。若电容的改变量为,则按键下压的距离为()。 A B .C . 3.下面是物理学史上三个著名的核反应方程x+2y,y+x+,y+z+。x,y和z是三种不同的粒子,其中z是()。 A.中子B.原子 C. 粒子D.电子 4.如图3所示,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 2

质量为m的光滑弧形槽静止停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弧形槽底端与水平面相切,一个质量也为m的小物 3

1

6.如图所示,一圆盘可绕一通过圆心且垂直于盘面的竖直轴转动,在圆盘上放一块橡皮,橡皮随圆盘一起做匀减速转动,橡皮相对圆盘静止。在这段时间内,关于橡皮所受摩擦力F的方向,下面四种表示(俯视图)中,正确的是()。 1

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A.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2.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A.王维 B.孟浩然 C.韦应物 D.高适 3.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A.鲁迅笔下的子君 B.丁玲笔下的莎菲 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 D.巴金笔下的瑞钰 4.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B.《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C.《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 D.《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邑人奇之 B.父异焉 C.稍稍宾客其父 D.并自为其名 6.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7.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教师资格证全国卷《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汇总一、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宗教本位论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主张思想: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二)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主张思想: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三)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主张思想: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意教育对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的自我实现。 (四)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 主张思想:其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结构主义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基本观点: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的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优点:这些主张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缺点:较多的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经验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和学生克伯屈 基本观点: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缺点:夸大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406-《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物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物理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及个体差异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作业。 (三)物理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四)物理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 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高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学物理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思想、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2.物理教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第一模块 第一章教育(单选) 第一节教育的含义 广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起源:孟子《尽心上》 第二节教育的构成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第三节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有人类,就存在教育)、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辨析)相对政治经济制度——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在同样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 特色的教育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性,有可能落后或超前 3、教育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教育观点、教育内容等 第四节教育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非社会性) 生物起源说: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的本能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 教育史上第一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非社会性)心理起源说: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孟禄(非社会性)劳动起源说: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理论基础:恩格斯《从猿到人…》(社会性) 第五节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教育无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古代社会教育:教育有阶级性、等级性,教育组织形式为个别教学制,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1奴隶社会: 中国夏:出现学校教育形态 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古希腊斯巴达:培养武士 雅典: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古印度宗教教育 古埃及文士教育 2封建社会: 中国宋代教育思想合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西方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 近现代社会教育: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教育世俗化,教育立法,以法制教,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民主化、全民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 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1. 1)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2.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1.,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1)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总结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育人。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功能 (一)按照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按照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三)按照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四、教育起源说 (一)神话起源说 (二)生物起源说 (三)心理起源说 (四)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社会性、无阶级 2.非专门的社会活动 3.方式原始(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奴隶社会 第一,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第二,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中国 夏代:“序”“校” 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官府)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稷下学宫、养士) 西方 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吏)为师 古希腊:雅典——德智体美(政治家、商人) 斯巴达——军事教育(军人) 2.封建社会 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 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 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中国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隋唐:科举制、六学、二馆 西方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

(三)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近代 1.公立教育的崛起; 2.教育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及; 4.教育法制化。 现代: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实现民主化; 3.教育的多元化; 4.教育的终身化; 5.教育的全民化; 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六、教育目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七、教育制度 双轨制、分支制、单轨制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发展阶段萌芽阶段:中国萌芽阶段 西方萌芽阶段 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科建立 规范教育学建立 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当代教育理论发展 二、教育学萌芽 (一)古代中国 1.孔子 (1)社会作用:提出“庶、富、教”——教育先决条件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人人入学接受教育。 (3)教育内容: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德教育居首 (4)教学原则:学、思、行结合;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2.《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1)预防性原则 (2)及时施教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4)学习观摩原则 (5)长善救失原则

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初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 (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及教学方法。 (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 (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设计 1.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1)了解学生认知特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2)具有分析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经验和个体差异的能力。 2.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1)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及教材编写思路和特点, 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学习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 (2)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3.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1)领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含义。 (2)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和中介) 二.了解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动物本能。2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前苏联米丁斯坦、凯洛夫。 三.基本形态(1、社会教育2、家庭教育3、学校教育)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四.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1、促进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负向功能。社会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3、促进经济发展4、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5、负向功能 五.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1、控制人口数量2改善人口素质3完善人口结构)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 六.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目的、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七.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关键期、互补性、个体差异性)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七、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统一性、免费性);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八、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中学课程 一、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美国布鲁纳德国瓦根舍前苏联赞可夫知识是课程的中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其重要作用)、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杜威)社会中心课程论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二、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三、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杰克逊)四、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制定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组成)、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课程改革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中学教学 一、理解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2、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 排)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 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 和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3、教学过 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 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 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相统一时要注意的问题防止只 传授,防止只探索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 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 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 机制。注意问题忽视知识传授和忽视能力培养都不可取二 者有机结合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 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意的问题)、4、 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 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么积极学习知识 奠定了基础注意不能孤立来谈) 三、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引起学习动机2、领 会知识-感知教材形成能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3、巩固 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四、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 当4表达清晰5教态自如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五、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要求正确 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 视运用直观性语言教学方法;2、启发性原则要求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将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于实际、 发扬教学民主。3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 教学、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 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巩固性原则要求在理解的基 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 极巩固。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 统一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特点有区别的教学、注意培养学 生的特长。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书本实际、运用知识能 力、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乡土教材7、发展性原则8、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六、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 演示法5、练习法6、实习作业法7、实验法8、探究活动 为主的教学方法9、情感陶冶法 七、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基本策略是坚持 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改革的重心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感觉的特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感觉现象适应、 后像、对比、不同感觉得相互作用);理解知觉的特性(选 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长性)。 二、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其分类有有意注意、无意注 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有1、注意的广度(受注意 对象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三个影响 因素)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对象特点、主体精神状态、 主体的意志力水平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对原 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 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力) 掌握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 慢,呈负加速型)。遗忘的原因(1、时间因素2、识记材 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的程度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识记者的态度)记忆能力培养1、明确目的,加强记 忆自觉性、2、复习练习3、理解4多感官、5自我检查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 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 段11-15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 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时与功能固着)创造性思维是以感 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 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创造性思维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三、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1、创设问 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学习作业难度,恰当控 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 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四、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2、水平迁移和垂 直迁移3、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 移和重组性迁移5、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迁移的基本理 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 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精选教材内容2、合理组织材料3、合理安排教学程 序4、教授学习策略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五、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 源管理策略) 六、学习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 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一、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注意、记忆、思维特点。 二、情绪的分类(心情激情应激),掌握中学生的情绪 特点(1、情绪情感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2、 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3、情绪理解能力增强, 学会用情绪表达规则4、能采用有效地情绪调节手段)情 绪情感的调节方法(转换认知角度、自我暗示、调节期望 值、适当宣泄、转移注意力、升华)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培养 中学生的情绪自知力和挫折承受力3、帮助中学生掌握情 绪情感调节方法4、充实中学生的精神生活) 三、理解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四、奥地利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 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生理(1、身体外形巨变2、 体内机能增强3、性发育成熟。心理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掌握性心理 的发展(1、异性疏远期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2、异 性接近期3、两性恋爱期)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1、教师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引导抓好青春期教育、提 倡异性学生的正确交往、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2、异 性交往应遵循的原则要自然适度、注意交往的方式和场 合、要留有余地、不能随便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中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尊自知与 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和工作高效率) 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 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 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特点以来访者为中心、将咨询 看成是转变的过程、采用非指导性咨询的技巧)理性-情 绪疗法等。 中学德育 一、品德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 志),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 自律性,言行一致处于伦理形成时期。2、品德发展有动 荡向成熟过渡,初中动荡高中成熟)。 二、理解皮亚杰(1、他律阶段2、自律阶段)和柯尔伯 格(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和相对功利取向2、习俗水 平寻求认可和遵守法律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 和普遍伦理取向的道德发展理论(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 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 渐进的原则)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家庭社会同 伴,内部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 教育程度)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 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的约定4、价 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 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 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四、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1、德育过程 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 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 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 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五、理解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 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 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 素的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 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6、 个人修养法 六、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①提高 教师的生命意识,营造和谐的生命教育环境②结合学科特 点,有机渗透生命教育③通过专题讲座培养学生正确的生 命观④在课外活动中加强生命教育⑤按学段分层教育,形 成教育体系⑥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安 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一、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组建、初步形成、发展、成 熟) 二、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1、提供正确清晰的2、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及时而认真的进行反馈)理解影响 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 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期望3、教师的情绪状态) 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集体促成、任务促 成、自我促成)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 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 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1、正确对 待学生的课堂行为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四、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学生2、组 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 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写好工作计 划和总结。) 五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外部社会学校家庭。内部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2、 掌握自我调节策略3、加强锻炼,保持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