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解

9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解

9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解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沿胸中,出于胁肋至腋下(天地),上行至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经之间,经肘窝下行于前臂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到指端(中冲)。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病候:心痛、胸闷、心惊、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痛、掌心发热等。 常用腧穴:曲泽PC3 合穴位置: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间使PC5 经穴位置:在前臂掌侧面,当大陵与曲泽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穿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PC6 络穴 八脉交会穴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大陵与曲泽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劳宫PC8 荣穴 位置:在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肘时,中指尖所指处。中冲PC9 井穴位置:在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天池 →

天泉 →

曲泽 →

郄门 →

间使 →

内关 →

大陵

→ 劳宫

→中冲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及其腧穴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浅出属心包络,向下经过横膈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部向外侧循行,至腋下3寸处,再向上抵达腋部,沿上臂内侧下行于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中,再向下到前臂,沿两筋之间,进入掌中,循行至中指的末端。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图9‐0)。 图9‐0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二、主要病候 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症。 三、主治概要 1. 心胸、神志病 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 2. 胃腑病证 胃痛,呕吐等。 3.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上臂内侧痛,肘、臂、腕挛痛,掌中热等。

四、本经腧穴(9穴) 1. 天池(Tiānchí) 【出处】《灵枢·本输》 【别名】天会 【穴名释义】天,指高位,上部;池,水聚之处,或储水之处,穴当胸廓乳房,居高位,乳房为乳汁储存之所,泌乳之处,喻之为池,故名天池。 【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图9‐1)。 图9‐1 【解剖】浅部为乳腺组织(男性乳腺组织不明显),其下为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部为第4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4肋间神经。 【功效】宽胸理气,散瘀止痛。 【主治】①咳嗽、痰多、胸闷、气喘、胸痛等心肺病证;②腋肿,乳痈,乳少;③瘰疬。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常用配伍】 ①配乳根、膻中,治乳痈。 ②配内关、心俞、厥阴俞,治心烦,心痛,胸痛。 ③配委阳,治腋肿。 2. 天泉(Tiānquán) 【出处】《针灸甲乙经》。 【别名】天温、天湿、天泾。 【穴名释义】天,指上部;泉,指水之出处。本穴上接天池,位于臂部上端,脉气似泉水由此下行,故名天泉。 【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图9‐2)。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练习题

一、A1 1、中冲穴的定位是 A、中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B、中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C、无名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D、中指尖端的中央 E、无名指尖端的中央 2、间使穴的定位是 A、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B、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C、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D、腕横纹上1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E、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用于治疗心痛、心悸、呕血、咳血、疔疮的腧穴是 A、内关 B、孔最 C、间使 D、外关 E、郄门 4、下列哪组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起止穴 A、天池、中冲 B、极泉、中冲 C、天池、少冲 D、极泉、少冲 E、少府、少冲 5、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凹陷处的腧穴是 A、少海 B、小海 C、曲泽 D、曲池 E、尺泽 6、中冲穴的主治病证是 A、热病、舌强肿痛 B、咯血、肘臂挛痛 C、心痛、心悸 D、胃痛、呕吐 E、热病、疟疾 7、除心、心包、胸、神志病外,手厥阴经腧穴还可用于治疗的病证是 A、胆病 B、脾病 C、胃病

D、肾病 E、肝病 8、下列不属于曲泽穴主治病证的是 A、暑热病 B、肘臂挛痛 C、心痛、善惊 D、胃痛、呕血 E、咳嗽、胸满 二、B 1、A.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B.腕横纹上4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C.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D.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E.腕横纹上1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 、间使穴的定位是 A B C D E <2> 、内关穴的定位是 A B C D E 2、A.内关 B.劳宫 C.间使 D.外关 E.曲泽 <1> 、善于治疗心痛、烦闷、口疮、口臭的腧穴是 A B C D E <2> 、善于治疗胃痛、呕血、呕吐、暑热病的腧穴是 A B C D E 3、A.天池、少冲 B.极泉、中冲 C.天池、中冲 D.极泉、少冲 E.中府、少冲 <1> 、以上哪组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起止穴 A B C D E <2> 、以上哪组是手少阴心经的起止穴 A B C D E

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及穴位位置

人体穴位经络图——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左右各9穴。本经循行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过膈肌,经胸部、上腹、下腹络于三焦。由胸部分出支脉1沿上臂前侧的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间下行入肘横纹,向下走小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肌腱与掌长肌肌腱)间入掌中,沿手中指桡侧出指末端。由掌中分出支脉2沿手无名指出指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胸胁胀满,腋肿,肘、臂部拘挛不能屈伸,手心热。 内脏——心烦,心悸,心痛,喜笑不休,面赤。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诸痛痒疮、胃病等。 天池(手厥阴心包经穴)位置:胸部,第4肋间隙,乳头外展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疠,疟疾,乳痈。 天泉(手厥阴心包经穴)位置:臂内侧,腋前纹头下展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主治: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心悸。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穴;合穴)位置: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尺侧缘。主治:心痛,善惊,心悸,胃痛,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咳嗽,泄泻。 郄门(心包经穴;郄穴)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5寸。主治:心痛,心悸,心烦,胸痛,咯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胃痛,热病,肘、臂痛。 间使(手厥阴心包经穴;经穴)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3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症,腋肿,肘挛,肘、臂痛,咯血,呕血。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症,郁症,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腕、臂痛。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穴;俞穴;原穴)位置:腕掌横纹中点,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症,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失眠,头痛,热病,腕、臂痛。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穴;荥穴)位置:手掌心,第2掌骨与第3掌骨之间偏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症,口疮,口臭,鹅掌风。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穴;井穴)位置: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掌中热,心烦。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穴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左右各9穴。本经循行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过膈肌,经胸部、上腹、下腹络于三焦。由胸部分出支脉1沿上臂前侧的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间下行入肘横纹,向下走小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肌腱与掌长肌肌腱)间入掌中,沿手中指桡侧出指末端。由掌中分出支脉2沿手无名指出指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胸胁胀满,腋肿,肘、臂部拘挛不能屈伸,手心热。 内脏——心烦,心悸,心痛,喜笑不休,面赤。 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诸痛痒疮、胃病等。 天池(手厥阴心包经穴) 位置:胸部,第4肋间隙,乳头外展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疠,疟疾,乳痈。 天泉(手厥阴心包经穴) 位置:臂内侧,腋前纹头下展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 主治: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心悸。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穴;合穴) 位置: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尺侧缘。 主治:心痛,善惊,心悸,胃痛,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咳嗽,泄泻。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穴;郄穴)

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5寸。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胸痛,咯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胃痛,热病,肘、臂痛。 间使(手厥阴心包经穴;经穴) 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3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症,腋肿,肘挛,肘、臂痛,咯血,呕血。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症,郁症,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腕、臂痛。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穴;俞穴;原穴) 位置:腕掌横纹中点,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症,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失眠,头痛,热病,腕、臂痛。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穴;荥穴) 位置:手掌心,第2掌骨与第3掌骨之间偏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十二经络图具体讲解手厥阴心包经示意图

手厥阴心包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现代医学并无心包这个名词。古时候的中国人,视心脏为人体重要的器官,故认为心脏外有一层膜保护心脏,而此膜即称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护心脏、使心脏机能正常运转的功能。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连续下来。心包经包围心脏,有保护作用,若有受损其所呈现的症状和心脏受伤害时一样。如脸部上火、发红。心悸、目黄。沿着心包经的经脉,由胸到侧腹,会产生疼痛、麻痹感。并伴发抽筋、手掌发热等症状。心包经有异常时,压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阴俞穴位感觉有硬块。心包经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卫等。异常时,请利用以上列举的穴道加以治疗,症状就能获得改善。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

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1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冲,主治胸、心等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 天池PC1 Tiān chí [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解剖]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层为第四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配伍]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正当胸腔,内容心、肺,不宜深刺。[附注]手厥阴、足少阳之会穴。 (2) 天泉PC2 Tiān quán

中医执业医师针炙学章节习题: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针炙学章节习题: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一、A1 1、下列不属于曲泽穴主治病证的是 A、暑热病 B、肘臂挛痛 C、心痛、善惊 D、胃痛、呕血 E、咳嗽、胸满 2、除心、心包、胸、神志病外,手厥阴经腧穴还可用于治疗的病证是 A、胆病 B、脾病 C、胃病 D、肾病 E、肝病 3、中冲穴的主治病证是 A、热病、舌强肿痛 B、咯血、肘臂挛痛 C、心痛、心悸 D、胃痛、呕吐 E、热病、疟疾

4、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凹陷处的腧穴是 A、少海 B、小海 C、曲泽 D、曲池 E、尺泽 5、下列哪组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起止穴 A、天池、中冲 B、极泉、中冲 C、天池、少冲 D、极泉、少冲 E、少府、少冲 6、用于治疗心痛、心悸、呕血、咳血、疔疮的腧穴是 A、内关 B、孔最 C、间使 D、外关 E、郄门 7、间使穴的定位是 A、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B、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C、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D、腕横纹上1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E、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8、中冲穴的定位是 A、中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B、中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C、无名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D、中指尖端的中央 E、无名指尖端的中央 二、B 1、A.天池、少冲 B.极泉、中冲 C.天池、中冲 D.极泉、少冲 E.中府、少冲 <1> 、以上哪组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起止穴 A B C D E <2> 、以上哪组是手少阴心经的起止穴 A B C D E 2、A.内关 B.劳宫 C.间使 D.外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