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doc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doc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doc

拟设计栏目:

章节学习FAQ

作业/考试FAQ(已经让老师提供)

平台操作FAQ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

第一章

1、在现代西方财政学中,政府的职能与财政的职能是一回事么?

答:不是。政府的职能→政府的经济职能或者是→并不是。

2、在实际中,若财政职能出现冲突,通过协调就可彻底消除?

答:不对。可将彻底消除→予以化解。

3、实证分析是指与价值判断有关的分析?

答:不对,应该是与事实相关的分析。

4、实证分析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回答”应该怎么样”,并力图按照特定的价值判断调整或改变现实?

答:不正确,应该是实证→规范。

5、经济人行为的成本都来自别的经济人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答:不对,并不都来自机会主义行为。

6、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原因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答:应该将原因→首要原因。

7、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有必然的联系?

答:错误,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8、利他主义在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体现越充分?

答:错误,应该将不发达→发达。

9、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有哪些途径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答:第一,经理劳务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第二,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第三,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

10、通过嫌犯的两难选择说明利他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答:嫌犯的两难选择是用博弈论(game theory)来证明的,当每个个人都以自己利益最大化

为原则来行事时,将使所有的人都蒙受损失。假设有两个人(A和B)因共同犯罪而被捕,两人被分开关押不能串谋,警方要他们分别交代罪行。警方告诉他们,根据已有证据可判每人1年监禁,如果有1人坦白交代,则此人可以释放,另一人因不交代则要判10年监禁 ;如果两人都坦白交待则各判4年监禁。对A和B两人来说,都有交代与不交待两种选择,每种选择则因为对方的选择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例如,对A来说,当不交代时,如果B也不交代,则各判1年,如果B已交待,则A要判10年;当A交待时,如果B不交待,A可以释放,如果此时B已交待,则两人各判4年。对这两个嫌犯而言,应如何选择呢?这就是嫌犯的两难选择(prisoners'dilemma),用表表示:

表一

B的选择A的选择

交待不交待

交待 (1)4,4 (3)0,6

不交待 (2)6,0 (4)1,1

最终的表现是两种选择四种结果:(1)都交代各判4年;( 2)A交待,B不交待,A获释,B判10年 ;(3)A不交待,B交待,A判10年,B获释;(4)都不交待各判1年。对A来说最好的结果是(2),最差的结果是(3);对B来说最好的结果是(3),最差的结果是(2);对他们双方来说最好的结果是(4),最差的结果是(1)。如果A、B两人都是从自己利益出发进行选择,即都为了得到自己最好的结果而坦白交待,结果就是两人都得到了最坏的结果(1),如果两人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进行选择,即都为了对方得到最好的结果而不交代,结果就是两人都得到了最好的结果(4)。嫌犯的两难选择说明,如果每个人都仅仅从自己利益最大化出发来行事,则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会得到最坏的结果。所以利他其实也是有利于自己。

第二章

1、市场失灵的出现,改变了西方人对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基本信念?

答:不正确,应该将改变了→并没有改变。

2、一般来讲,洛伦茨曲线离45°绝对均等线越远,收入分配越平均吗?

答:不正确,应该是越远→越近或者越平均→越不平均。

3、是否在国民经济中,所有的物品,不是公共物品,就是私人物品?

答:不是公共物品,就是私人物品→可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或混合物品。

4、任何一种由政府生产的物品都是公共物品?

答:并不是所有政府生产的物品都是公共物品。

5、严格地讲,准公共产品与混合产品是一回事?

答:两者不是一回事。

6、纯粹公共产品虽与私人产品有区别,但它的需求同样遵循需求法则,即其需求量与需

求价格呈正向变动。

答:应该是呈反向变动。

7、纯粹公共产品虽与私人产品有区别,但它的供给同样遵循供给法则,即其供给量与供

给价格呈反向变动。

答:应该是呈正向变动。

8、若存在负外部效应,按照社会的标准,该产品或劳务的生产与消费将呈现不足状态?

答:应该是呈先过多状态。

9.如何理解“公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源”。

答:答:导致公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源主要为以下几方面:(1)集体行为的动机。由于政府企业不必关心破产、也不考虑竞争。前者使企业没有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动机;后者使企业缺乏创新、进步的动机。(2)个人动机。公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如私人企业那样与利润息息相关。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另一个不同是对雇员使用权的限制。一般在公有企业被解雇的情形很少发生,这种没有潜在雇员候选者挑战的极具保险性的工作曾被认为是公有企业的一大优越性,但现在看来这已成为一些人不思进取的根源。公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由行政部门委派,这导致任人唯亲之风泛滥,并使他免受来自各方的政治压力,同时也给那些滥竽充数者以保护伞。(3)公有企业的官僚行为公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一般政府行政部门相类似,充满了官僚气息(4)公有企业低效率的制度原因。第一,公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受到严重削弱。第二,主管部门繁多,职责不明确。第三,对公有企业的管理具有政治化的明显倾向。

10.分析“生产主体错位”所造成的后果。

答:虽然政府并不是绝对不能生产私人产品,厂商也并非不会生产公共产品,但一般而言,政府生产私人产品会存在委托代理的风险,难以处理好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离、经营者与企业利益分离、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分离等问题;而私人(厂商)生产公共产品存在收费困难,投资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等问题。如果要厂商生产公共产品,为此往往要寻求政策保护,获得准政府的地位,产生企业行为政府化,才能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那样又会危及到其他部门的利益,甚至他们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章

1、教育是发展之本,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基础。因此是否政府应不计一切代价地发展教育?答:不完全正确,应该是不计一切代价→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或承受力)优先。

2、对天然垄断行业,政府可通过反垄断法消除垄断壁垒,解决市场失效问题?

答:错误,政府无法通过反垄断法消除垄断壁垒。

3、教育的一个重要影响就在于它会扩大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

答:教育的重要影响不包括扩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

4、公共产品的享用是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答:错误,公共产品的享用时需要以纳税为代价的。

5、X-低效率是指处于供给者地位的官僚系统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多的征税却很少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所提供的公共产品质量低劣?

答:不正确,应该是配置低效率。

6、政治家们都充分了解每项备选方案给社会公众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吗?

答:不充分了解。

7、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中央政府下放了事权,同时也给予地方相应的财权?

答:并未给与。

8、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提供纯公共产品是有其非竞争性之一特征决定的?

答:除了这一特征决定,还有非排他性这一特征。

9、我国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是不是主要靠国家予以解决?

答:主要靠自己,国家仅给与适当的补助。

10、如何理解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把该种私人产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却是把该种私人产品的个人需求曲线垂直相加?

答:相对于私人而言,每个消费者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他所能调整的只是消费的数量。相对于公共产品而言,每个消费者所面对的消费数量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消费者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即边际收益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就是愿意承担的税收不一样。

第四章

1、公共选择理论假设是政治家和官僚作出决策时只关心公共利益吗?

答:并不只关心公共利益,应该是基本动机是利己,然后才是关心公共利益.

2、如果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出现了循环现象,那就是说,在所有投票者中,至少有一

个人的偏好是单峰形的?

答:应该是多峰的。

3、在多数规则下,选民以无知状态进行投票,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吗?

答:非理性→理性。

4、少数人利用多数裁定规则下的一票否决权敲众人的竹杠,叫少数人的暴政?

答:应该将多数裁定改为全体一致。

5、多数裁定规则下的公共选择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吗?

答:应该将多数裁定改为全体一致。

6、为了使选民作出更为明确的选择,各政党往往倾向于提出基本不同的政策主张?

答:应该是相同的政策主张。

7、市场失灵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吗?

答:市场失灵并不是将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一个充分条件。

8、投票的准确性和选民的热情可以由参选率的高低来决定?

答:这种准确性和选民的热情不可以由参选率的高低来决定。

9、寻租活动产生为什么会产生?

答:经济人从寻利到寻租,首先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观念有了什么变化,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主要还是因为社会的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做出个人选择的环境改变了的缘故。当经济从市场自发运转向直接的权力作用下的利益进行再分配时,寻租活动就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而出现了。政府失灵是导致寻租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直选民主制中的“政府失灵”;代议制民主中的“政府失灵”,也即间接民主;官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政府失灵”;政企博弈中的“政府失灵”。

10、用脚投票来解决公共问题的条件有哪些?

答:首先,用脚投票是通过将个人聚集在各个趣味相同的政治组织里来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即通过强加一个默默无声的一致性规则,使得所有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无差异曲线。其次,当相对于全体人口的数量,公共产品的数量不多,或者对公共产品组合有截然不同的偏好的数量不大时,就可以在实际上假定它基本满足了这一目标。鉴于公共选择的任务是显示不同的人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而用脚投票缩小了公共选择的范围,因而部分地解决了公共选择的问题。

第五章

1、广义的公共支出是指由政府政策法规所导致的一切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开支,但不括

私人部门因此而增加的这方面的开支?

答:应该是同时也包括。

2、在公共服务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若服务环境好转,那么公共支出将上升吗?

答:不正确,应该将好转→恶化或上升→下降。

3、人口对公共支出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拥挤效应,它就说明人口规模与公共支出呈一种反向变动关系吗?

答:应该是正向的关系。

4、在成本效益分析的有关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考虑中,最小—最大缺憾法是一种较保守的办法?

答:应该将最小-最小改为最大-最小。

5、在成本效益分析的有关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考虑中,最大—最小缺憾法是一种较冒险

的办法?

答:应该将最大-最小改为-最小-最大。

6、公共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与私人采用的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完全一致的吗?

答: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不一样的。

7、在西方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中,当以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政府转移性支出通常

被直接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部分而计入?

答:应该是消耗性支出被直接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部分而计入。

8、社会福利救济支出是一种有捐津贴,它是否主要是为能正常劳动者提供的?

答:首先应该是社会保险,它是一种有捐津贴,或将有改为无,将能改为不能。

9、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为其公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低收入者、贫困者免遭市场各

种风险的折磨,这是否说明就消除了西方低收入者、贫困者产生饥饿、贫困的根源?

答:并未消除。

10、政府组织庞大采购团到国外大规模购买大宗商品,然后再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行为,就是一种政府采购行为?

答:错误,并不是一种政府采购行为。

第六章

1、实践中,对政府组织公共收入来讲,受益原则比支付能力原则适用性强,是政府筹集共

支出资金来源的最主要收入原则?

答:应该是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支付能力原则→受益原则。

2.彩票是印有号码、图形或文字,供人们自愿购买并能够证明购买人拥有按照特定规则获取奖励权利的凭证。政府以彩票筹集的收入和通过赌博税获取的收入是否没有什么区别?答:没有什么区别→是有区别的,彩票属其他公共收入,而赌博税属一般性公共收入。

3、政府靠巨奖销售彩票组织财政收入,会大大激发彩民们的博彩意识,吊起彩民们的胃口,会助长不劳而获的倾向,败坏社会风气,是资本主义腐朽性的一种表现。

答:客观来说,若政府控制管理的好,却可以引导它为社会福利、公益事业服务。

4、在西方国家的现行税制中,不仅有单一税制,还有复合税制,且以直税制为主吗?

答:不仅有单一税制,还有复合税制,→理论上有单一税论,实践中只有复合税制。

5、累退所得税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

答:不能将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或者可以将累退改为累进。

6、税收除了总额税(人头税)外,都会引起某种超重损失么?

答:总额税(人头税)→总额税(人头税)和纠正性税收(环保税)。

7、一般来讲,税收的遵行费用越小,税收效率越低,税收对经济的负影响越大?

答:应该是越大。

8、税率提高一定能增加税收?

答:不一定,分情况而言。

9、若政府举借外债用于投资支出,则将外债负担转移给后代,不仅是公平的,而且也是

有益的?

答:不仅是公平的,而且也是有益的。→是符合世代间的公平的,但有益与否还要看投资的收益是否大于负担损失。

10、一般来讲,经济过热时,增加长期公债比重,增加银行系统持有的公债比重,有助于

减少流动性,对经济产生紧缩性影响?

答:不是银行系统,而是非银行系统。

第七章

1. 弥补财政赤字的“财政性融资”是指增税、发行公债、向银行借贷还是发行货币?

答:是增税。

2. 当政府通过把公债卖给中央银行来筹资时,这种方法被称为什么?

答:货币筹资。

3. 当政府通过把公债卖给中央银行之外的经济主体(居民户、企业和外国人)来筹资时,

这种方法称为什么筹资?

答:债务筹资。

4.政府债务利息增加、政府购买的物品与劳务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增加、间接税增加

都会增加政府预算赤字么?

答:间接税增加不会增加政府预算赤字。

5.财政平衡应理解为哪些平衡?

答: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局部平衡与全局平衡、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并非绝对的财政平衡、真实平衡与虚假平衡。

6.西方经济学中,通常按照产生赤字的原因和经济背景,将财政赤字划分为:非充分就业赤字、政策性赤字、周期性赤字、结构性赤字和充分就业赤字吗?

答:其中的非充分就业赤字和政策性赤字不属于财政赤字。

7.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可以是:完全“排挤”效应、不完全“排挤”效应、无“排挤”效应、完备“排挤”效应和不完备“排挤”效应么?

答:不完备“排挤”效应不属于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8.如何加强对国债的使用监管?

答:财政通过发行国债筹建的资金,首先补充重点项目的资金不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先将国债收入用于生产性建设项目,弥补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根据这些项目的投资所得偿还国债,自行创造还债来源,实现国债规模的均衡发展及自身良性循环。

处理好国债资金的增值性、优惠性和无偿性原则,对于三者之间的界限应严格加以区分。对于建设周期短,投产后效益好的生产性项目,一定要以谨慎性为原则,既收回成本,还要收取一定的债息和管理费,可在建成投产后采取收费服务方式偿还,而对于某些非盈利性项目,则应视具体情况,只收回国债本金,甚至采取财政贴息办法。但对于这部分的投资,应严格控制,并要在事先反复论证和项目评估,资金投入应采取分期分阶段安排。

在作好国债发行工作的同时,要着手建立债务预算制度。为了便于社会投资者进一步了解国债资金的使用情况,也为了使继续扩大国债规模奠定良好基础,国家财政应增强国债资金投资和用途的透明度。在国家预算中明确国债收入的使用方向。

9.中国的国债负担率比较低而国债依存度却很高,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答:一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相对较低,或者说,财政动员的社会资源相对要少;二是财政状况本身不佳,但赤字对经济的影响还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从中,我们是否能够得出这样一种政策选择:政府目前担心的并不一定是赤字会给经济造成多么严重的不良后果,而是应当采取主动的财政调整措施,改善财政状况。

10、分析我国赤字规模大和有大量的公债而没有造成经济生活中的严重困难的原因?

答:主要是因为:

(1)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财政赤字动员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闲置资源和能力,再加上货币化进程加快,这一方面提高了产出水平,另一方面增加了货币需求,而没有通货膨胀效应。

其次,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9.8%左右,这种持续的实际经济增长大大减轻了财政赤字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况且,近20年来,国际学术界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即只要实际产出增长率大于实际利率(中国的情况正是如此),长期赤字就是可行的。

再次,政府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工资和价格的控制能力很强,这与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和吸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关。

最后,中国民众对政府非常信任,而且将政府信誉与金融信用视为同一体,长期有一个较高的储蓄率。经验研究表明,在一个其储蓄者对政府的偿债能力有信心的国家,很容易容纳较大的预算赤字。

(2)及时而迅速的财政政策的调整保持了宏观经济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于1988~1989年出现过热现象,平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8.2%和18.4%。中央政府从1990年开始立即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从1989年的0.94%降至0.8%,降低了近15%。再加上货币政策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使1990~1992年的经济运行迅速回复正常,这3年的平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降低至 3.5%和 4.3%的低水平。1993~1995年出现了第二次经济过热现象,这3年的平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6.6%和18.6%。为此中国立即实施了“软着陆”战略,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从这3年平均的1%降至0.78%,降低了近29%,1996~1997年呈现出“高增长(平均9.4%)、低通胀(平均为5.5%)”的良好态势。可见,及时而迅速的政策措施调整是避免财政赤字引起持续通货膨胀的有力保证,创造“东亚奇迹”的国家和地区(尽管对这种“奇迹”有各种疑问,但它们毕意在短短的30年里实现了工业化)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9%左右,而其他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则为18%。

(3)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对于平抑物价起到了很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财政补贴作为保证经济改革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积极的手段,形成了以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以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税收支出、房租补贴等为辅的多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体系。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而言,1986~1997年间,这两项补贴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率年均17.26%,无疑是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人们对这种“规模大、范围广、渠道多”的财政补贴如何评价,正是这种财政赤字的成因,不仅支持了价格制度和企业制度的改革,更重要的是直接缓解了物价水平上涨压力。

第八章

1、在现代社会,工业化所带来的“公害”已成为破坏环境,毒害人类健康的大敌。为防

止污染,保护文明,政府所采用的最佳办法就是坚决停止所有污染企业的生产,完全根除一切污染源吗?

答:将坚决停止所有污染企业的生产,完全根除一切污染源→适度治理,合理控制,既保证经济发展,又注重环境保护。

2、英国国有企业的“黄金股”控股制度是否是一种绝对控股方式?

答:并不是。

3、横向财政不平衡,一般是指地方政府的财源不能满足其支出的需要,而需要中央向地

方拨款。

答:应该是纵向。

4、纵向财政不平衡,一般是指地区间用自有财源满足支出需要的能力不同,因而财政能

力差的地区应获得较多的中央补助?

答:应该是横向。

5、蒂伯特(Tiebout)的“地方自治理论”揭示了地方政府如何在众多居民的自由选择过

程中“竞争性”地有效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公共产品的机制,因而被视为财政分权的一个重要理论。

答:这句话不正确,应该是“以足投票理论”。

6、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可能自发的维持经济的长期均衡吗?

答:不可能。

7、市场经济体制是自由交换和权力分散的体制,而且这种自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这句话正确么?

答:不正确,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

8、2004年,我国颁布饿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投资体制。

答:只是初步建立,而不是已经建立。

9、政府的政策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对企业具有硬性约束。

答:并不具备硬性约束。

10、随着市场主体的逐渐成熟,全部的政府职能是否都可以逐渐弱化?答:并不可以。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内涵:广义的理解就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就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 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与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与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就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她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 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与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与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瞧不见的手”与“瞧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与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与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与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就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与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公共经济学整理知识点 2

一、公共经济活动的特征及类型 1.政府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具有强制力,公共经济活动具有强迫性。 (二)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公共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与受益者分离。产品多需要直接或间接集体投票选择) (三)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政府的目标不是利润,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其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四)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由于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有义务为每一位公民服务) 公益目标有时模糊,有时难以评价是否实现。公共经济活动有些情况下不受供求规律控制。可能长时期处于供求失衡状态。因此,公共经济活动尽可能给公众带来福利,但是也有许多情况下会给公众带来负效用,甚至是痛苦。 2、类型:从公共经济学的分析角度而言,政府在经济领域里扮演的三种角色,或者说政府的经济活动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政府作为经济参与者,即政府直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即政府制定和实施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政策。 (三)政府作为经济管制者,即政府管理和规范民间经济活动。 *为了进一步理解政府经济活动的类型,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种角色细化到七种角色。政府作为所有者;政府作为生产者;政府作为雇佣者;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作为管制者;政府作为再分配者;政府作为经济决策者。 二、政府经济活动(或政府干预程度)的衡量标准及最优程度。 1、衡量指标构成 政府通过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参与经济活动,也被称为对经济的干预。其程度的度量包括对其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方式。直接干预比较容易度量,主要包括政府收支占国民产出的比重,间接干预相对难以量化。 (一)、直接干预的衡量——政府规模 公共支出占GDP比重被作为重要的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因为其直接反映由政府部门对资源的使用或转移。(其实公共收入的比重也很重要,特别是税收其对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实际获得的数量) (二)、间接干预的衡量——市场化与管制程度 该类指标的运用并无一致的标准。例如:价格市场化程度,反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可以用市场定价比重来衡量。非公有经济市场准入程度,反映政府对投资领域所有制结构的控制,可以用禁入投资领域数量及重要程度来衡量。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反映资源在不同领域配置的政府意志的主导作用。 2、政府经济活动的最优程度 政府干预的净收益。(具体确定政府干预的最优水平及其决定因素是十分困难的。总之政府的最优敢于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政策实现的目标,而且还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成本。) 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资源配置,都有一个最优的度,并不能简单的说政府干预程度越低越好。关键看干预的质量。 三、帕累托标准的含义及其缺陷 1、含义:帕累托最优:指政府的某一种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如果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就没有人的境况变好的状态。 帕累托改进:指政府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 2、缺陷: (一)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要求拟议中的政策变化要有益于某些人,但不能对任何人有害。(二)帕累托标准使现状具有合理性。 (三)帕累托标准不能把所有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排序。

公共经济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公共部门经济活动 1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 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它区别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个别需要.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 a 资源配置职能 b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c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4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MSB:a 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b 以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消费量而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测定 MSC:a 人们对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需增加的资源耗费的价值 b 以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测定 第二章外部效应 8什么是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9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外部: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MSB。 事例:疫苗接种——其他人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整个社会因此受益 负的: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 事例:纸张生产——污染环境——第三者成本(利益受损) 10A矫正性的税收和B财政补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A;将MEC加计到MPC之上。 增加纸张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产量减少至MSB=MSC的最佳水平。 将部分收入从纸张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受损害或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企业和个人。 将水资源的污染减少至可容忍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 B:将MEB加计到MPB之上。 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降低消费者支付的净价格,进而将产量调整至MSB=MSC的最佳水平。 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效益,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第三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13、试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1、垄断 2、外部性 3、信息不对称 4、分配不公 15相对于私人物品或服务来说,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哪些特性? 水平相加垂直相加 16什么是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什么是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二者有哪些区别?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同时满足效用的非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三个特性的公共物品。17如何实现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配置效率? 18什么是林达尔均衡? 成员人数较少的社会中,通过自愿捐献和成本负担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得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达到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经济的主体是(A政府) 2、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社会公共权力) 3、政府经济的目的是(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三、多项选择题 1、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包括(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C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A政府收入;B政府支出;C宏观经济管理) 四、简答题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 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5、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6、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7、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二、单项选择题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2、外部正效应指的是()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3、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使资源利用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 4、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是()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项目中属市场失灵的领域有()A公共安全;B医疗卫生;C法律秩序 2、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A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B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C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D政治程序实施中的有限性 3、政府履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目标包括()B物价稳定;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4、政府经济活动的效率要求包括() A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B 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5、公共资源的特征有()A稀缺性;B使用不受限制 四、简答题 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再分配(2)经济稳定和发展(3)资源配置 五、论述题 1、怎样认识收入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描述了收入的分布情况。对于收入差距有量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的效率要求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另一面,出于对人们有关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将这个差距维持在人们意愿的范围之内。即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 2、试论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1)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2)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3)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4)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以上要点还要适当展开说明,具体可以参考书本p32)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2、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C、皮衣 2、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量上的区别是()A、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 3、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免费搭车的问题 4、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中,个体是()D、价格调节者和产量接受者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区别在于()A、消费的非竞争性B、消费的非排他性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正确

公共经济学作业答案 必做题1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 一、简答题 1 公共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架构包括那些基本元素?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包括: 第一是“基本假设”。经济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人们对福利标准判断的主观性的假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对立统一假设、政府职能随经济增量变化而变化的假设等等。 第二是一些概念,如: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福利、效率等。 第三是“特定理论”。 第四是有效的“检验方法”。 2 试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货币的边际效用问题。 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对消费者来讲增加同一物品的消费,由于重复使用,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刺激效应就减弱了。再是说,假定一种商品有多种用途,这些用途的效用又是不同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肯定是将物品首先用于效用最大的地方,依此办理,这样物品被消费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来分析货币边际效用递减上,货币边际效用在穷人与富人间的不同,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分析生产、分配等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我们认为穷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区别于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虽说现代社会消费品的种类繁多,富人的货币可以有多种用途,不会在某一商品上无穷使用,但不可忽视的是现代经济条件下,贫富分化非常严重,作为市场势力又在不断推动这种分化,一些人可以有上亿美元的货币财富积累,另一些人则食不裹腹。究其原因是(1)人的生活消费在一定阶段并不是象人们认识的那样是无限的,而是有终极的。(2)投资环境较差,资本利润率存在递减等。对于富人来说现金与其它财富最后成为“遗产”是常有的事,所以不能因此否定货币边际效用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同效用。 穷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大是因为穷人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少,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支出对自己的需求而言,满足的效用大。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小是因为富人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多,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支出对自己的需求而言满足的效用在不断下降,其最后的边际效用就小。 3 帕累托原理有哪三方面内容? 帕累托原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为:(1)交换的帕累托最佳条件;(2)生产的帕累托最佳条件;(3)产品替代的帕累托最佳条件。 二、论述题 请论述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目标,抽象地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究竟如何,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这里只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公平,它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效率,它是指人们工作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我们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公平从属于效率,只能表明提高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保障,而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社会环境。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相联系,要是一个国家的国有资本在生产活动中所占比率很高,政府资本大规模地介入生产过程,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提出效率优先的原则。因为只有提高效率,鼓励先进,发展生产,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真真实现公平。另一方面提出效率优先的国家,在政策措施上为了实现公平也会对过高的个人收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财富的福利最大化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政府调控如果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就会牺牲效率,过多向公平倾斜,就会使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在市场上的活力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效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受分配是否合理影响的。政府假如将劳动者或者资本在市场上获得的正常收入(可能差距很大),过多地通过税收集中起来,重新进行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分配,意味着对一部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剥夺,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的劳动效率就会下降。但如果过份向效率倾斜,任凭市场机制作用的调节,因种种原因,不同社会或员间的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出现贫富过度分化,穷人生活水平不断恶化,那样不仅市场消费会出现萎缩,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威胁,更谈不上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 假定我们将公平看作是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效率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那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多考虑讲效率,而发达国家则更应该讲公平。假定一个社会的盈利性生产活动是由私人企业进行的,政府只是从事非盈利性活动,那么这个政府的首要出发点就是讲求公平而不是效率,效率由市场来决定,私人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然会提高效率,政府只要管住社会公平就行了,这类国家讲公平的同时才是去兼顾市场或企业的效率问题,比如不要有过高的税率,毕竟过重的税负也是要影响市场或企业的效率的。 判断公平与效率处理是否得当的一般标准可以是这样的,当向效率倾斜影响了公平最终使效率也不能提高时,就表明政府需及时调控原有政策而向公平倾斜了,因为这时很可能已是消费持续走低,货币的边际总效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面临破产了。这时只有向公平倾斜,增加转移支付,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才能提高效率。而当政府在向公平倾斜的时候,牺牲了效率最终社会公平也得不到实现时,这说明原来的政策已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应该考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允许不同劳动者、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的不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公平与效率作为一对矛盾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不能认为这对矛盾在一定制度下可以一劳永逸地自我运作。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高考热线“热”了谁 请用公共选择理论对以上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解析]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将“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政治领域。“经济人”假设认为,政治市场中的行为主体——政治家官员和选民与经济市场的行为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一样都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即政治家和官员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并不是其主要的追求目标。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就可以为上述案例中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查分收取高额费用提供合理和有力的解释。 在案例中,正是因为地方教育部门具有牟利的冲动,才导致各级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利用自己对高考成绩的垄断发布权来牟取暴利。而这种暴利是建立在对考生合法权益侵害的基础上的,是对国家机关非盈利性的违背。地方教育部门利用考生的成绩来牟取利益是不合理的。这主要因为: 首先,高考成绩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属于公共信息和社会资源。这是由于:(1)一种物品的生产——高考阅卷并不是只能由政府提供。只要有严格的判分标准和相应的制度配合,其他类型的组织——如社会中介组织也可以提供。只不过政府部门是这种物品的权威提供者而已,而且在中国目前社会中介组织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该是最适宜的提供者。(2)高考分数作为一种物品被生产出来以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消费而不影响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因而高考分数不具有排他性,是社会的公共资源。一般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免费提供公共物品,高考分数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理应由教育部门提供,但地方教育部门却以公布考生成绩的方式来牟取利益,这是对政府部门非盈利性原则的违背。 其次,从各级教育部门的职责来看,各级教育和考试部门属于政府机关,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是不能牟利的。教育部门只有履行职责,做好招生工作的义务,而没有将全体考生共同形成的公

2019年电大历年《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政府经济的依据是( D )。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宏观经济管理 D社会公共权力 2、我们大致可以认为,( C )以后,政府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A凯恩斯 B科斯 C亚当•斯密 D穆勒 3、政府经济的目的是( A )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纯粹追求商业利润 C满足官僚享受 D维护阶级统治 二、判断题 1、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 A ) A正确 B错误 2、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指广义的政府。( B ) A正确 B错误 3、政府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具有对政府经济活动的概括,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B ) A正确 B错误 4、政府经济活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是先于国家产生的。( B ) A正确 B错误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通常所说的“帕累托效率”,根据经济学原理,应该是指市场处在( C )的状态下。 A不完全竞争 B竞争失灵 C完全竞争 D完全垄断 2、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B )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市场条件。 A不完全竞争 B垄断竞争 C完全竞争 D完全垄断 3、在市场经济运行中,( B )是开展充分竞争、公平竞争,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效率”的重要前提。 A信息的不对称性 B交易信息的充分性 C市场的完整性 D收入公平分配 4、1998年以来我们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国债投资项目大约有70%的资金投向了中西部。这是典型的( C )的政府经济决策。 A更注重经济公平 B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并举

C更注重社会公平 D盲目的 5、下列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不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的是( D ) A供电、水、电 B邮政通信 C移动通信 D微软的office系统 6、市场的不完整性使得市场需要政府干预,比较典型的市场有资本市场和( A ) A保险市场 B钢材市场 C电信市场 D木材市场 7、在我们国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反映了( C ) A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 B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C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D政府在决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8、下列不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的有( D ) A国家公共安全 B公共医疗卫生 C法律与道德秩序 D个人生活用品 二、判断题 1、边际利润大于边际成本,资源配置可达到最优状态,也就是“帕累托效率”( B ) A正确 B错误 2、市场机制本身可以克服各种垄断产生的竞争的不完全性,使得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状态,所以政府最好不要干预。( B ) A正确 B错误 3、公平通常可以从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方面进行理解,一般说来,经济公平比社会公平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B ) A正确 B错误 4、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应该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府经济政策。( B )A正确 B错误 5、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是政府履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职能的目标。( B ) A正确 B错误 6、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不完整性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A ) A正确 B错误 7、按照政府经济学的理论,政府完全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的现象。( B ) A正确 B错误 8、社会保障支出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财政的首要支出。( B ) A正确 B错误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一、单项选择 1、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 BD ) A竞争性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 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3 学时:51学时 2.课程性质:专业课 3.适用专业:公共管理适用对象:本科 4.先修课程:经济学 5.首选教材:高培勇编著,《公共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8年12月出版。6.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7.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公共经济学课程是我院海关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公共经济学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是一门系统研究经济学过程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公共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了解公共经济理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掌握公共经济学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并在实践活动中灵活应用:熟悉经济学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初步具有从事一般实际工作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综合运用各项专门公共经济学知识奠定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 1、将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结合经济学的特点来学习、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2、在学习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学习、掌握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公共经济学是一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不仅要深入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而且要能熟练地掌握经济学分析方法,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此,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复习思考题外,还必须认真做好规定的练习题;阅读必要的资料。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教学目的】本章是该课程的理论基础,理解社会公共需要的内涵和特点,了解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必要性,正确认识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失灵的关系,理解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教学重点】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失灵公共财政的职能 【教学难点】MSB=MSC的含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源配置效率 一、效率的含义 二、效率的实现条件 第二节市场失灵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二、公共物品或服务 三、收入分配不公 四、经济稳定发展 五、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第三节公共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3.为什么说现代成本会计也是成本管理? 4.公共财政要负担哪些职能? 5.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2013电大政府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2013电大政府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2013政府经济学作业(电大) 政府经济学作业(一) (第一章至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二、单项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 A、道德劝说 B、社会公共权力 C、财产所有权 D、法律制度 2、政府经济的目的是(A)。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追求商业利润

C、满足官僚享受 D、维护阶级统治 3、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 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 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 4、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使资源利用在(D)。 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或内移动 B、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移动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动 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 5、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是(B)。 A、公平与效率兼顾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D、公平与效率相机抉择 6、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C)。 A、道路 B、教育 C、皮衣 D、医疗卫生服务 7、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量上的区别是(A)。 A、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 B、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 C、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 D、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一)推荐教材 1. 《公共经济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王雍君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6年7月第2版 2. 《公共经济学》(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赵建国、吕丹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4年3月第1版 3. 《公共部门经济学》,理查德﹒G﹒特里西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7月第1版 4. 《公共经济学——政府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美】林德尔﹒G﹒霍尔库姆著,顾建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3月第1版

(二)阅读文献 第1章:《公共经济思想理论源流考略》,齐守印,《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19期 第2章:《权责发生制视角的中国公共部门改革:评述与优先议程》,王雍君、谢林,《财政研究》,2016年第3期 《公共部门激励扭曲问题研究》,周碧华,《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2期 第3章:《公共物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公共物品理论文献综述》,沈满洪、谢慧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第4章:《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与新思考》,夏永祥,《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寻租与腐败:理论分析和对策》,邹薇,《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政治与经济的整合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及其启示》,陈振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5章:《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程启智,《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 《社会性规制的经济学分析》,张曦,《管理学刊》,2011年第5期 第6章:《公共支出的结构性特征与社会契约形式的转变:一个公共选择理论视角》,李钧,《南方经济》,2017年第6期 《中国式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与收入分配》,郑尚植,《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4期 第7章:《公共支出结构、最优税收与经济增长》,金成晓、张东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5期 《中国结构性改革下的财政收入政策——大国转型增长与供给侧发力策略》,何代欣,《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9期 第8章:《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问题、经验与完善机制》,王延中、龙玉其,《学术研究》,2013年第4期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doc

拟设计栏目: 章节学习FAQ 作业/考试FAQ(已经让老师提供) 平台操作FAQ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 第一章 1、在现代西方财政学中,政府的职能与财政的职能是一回事么? 答:不是。政府的职能→政府的经济职能或者是→并不是。 2、在实际中,若财政职能出现冲突,通过协调就可彻底消除? 答:不对。可将彻底消除→予以化解。 3、实证分析是指与价值判断有关的分析? 答:不对,应该是与事实相关的分析。 4、实证分析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回答”应该怎么样”,并力图按照特定的价值判断调整或改变现实? 答:不正确,应该是实证→规范。 5、经济人行为的成本都来自别的经济人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答:不对,并不都来自机会主义行为。 6、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原因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答:应该将原因→首要原因。 7、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有必然的联系? 答:错误,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8、利他主义在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体现越充分? 答:错误,应该将不发达→发达。 9、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有哪些途径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答:第一,经理劳务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第二,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第三,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 10、通过嫌犯的两难选择说明利他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答:嫌犯的两难选择是用博弈论(game theory)来证明的,当每个个人都以自己利益最大化

为原则来行事时,将使所有的人都蒙受损失。假设有两个人(A和B)因共同犯罪而被捕,两人被分开关押不能串谋,警方要他们分别交代罪行。警方告诉他们,根据已有证据可判每人1年监禁,如果有1人坦白交代,则此人可以释放,另一人因不交代则要判10年监禁 ;如果两人都坦白交待则各判4年监禁。对A和B两人来说,都有交代与不交待两种选择,每种选择则因为对方的选择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例如,对A来说,当不交代时,如果B也不交代,则各判1年,如果B已交待,则A要判10年;当A交待时,如果B不交待,A可以释放,如果此时B已交待,则两人各判4年。对这两个嫌犯而言,应如何选择呢?这就是嫌犯的两难选择(prisoners'dilemma),用表表示: 表一 B的选择A的选择 交待不交待 交待 (1)4,4 (3)0,6 不交待 (2)6,0 (4)1,1 最终的表现是两种选择四种结果:(1)都交代各判4年;( 2)A交待,B不交待,A获释,B判10年 ;(3)A不交待,B交待,A判10年,B获释;(4)都不交待各判1年。对A来说最好的结果是(2),最差的结果是(3);对B来说最好的结果是(3),最差的结果是(2);对他们双方来说最好的结果是(4),最差的结果是(1)。如果A、B两人都是从自己利益出发进行选择,即都为了得到自己最好的结果而坦白交待,结果就是两人都得到了最坏的结果(1),如果两人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进行选择,即都为了对方得到最好的结果而不交代,结果就是两人都得到了最好的结果(4)。嫌犯的两难选择说明,如果每个人都仅仅从自己利益最大化出发来行事,则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会得到最坏的结果。所以利他其实也是有利于自己。 第二章 1、市场失灵的出现,改变了西方人对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基本信念? 答:不正确,应该将改变了→并没有改变。 2、一般来讲,洛伦茨曲线离45°绝对均等线越远,收入分配越平均吗? 答:不正确,应该是越远→越近或者越平均→越不平均。 3、是否在国民经济中,所有的物品,不是公共物品,就是私人物品? 答:不是公共物品,就是私人物品→可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或混合物品。 4、任何一种由政府生产的物品都是公共物品? 答:并不是所有政府生产的物品都是公共物品。 5、严格地讲,准公共产品与混合产品是一回事? 答:两者不是一回事。 6、纯粹公共产品虽与私人产品有区别,但它的需求同样遵循需求法则,即其需求量与需 求价格呈正向变动。 答:应该是呈反向变动。 7、纯粹公共产品虽与私人产品有区别,但它的供给同样遵循供给法则,即其供给量与供 给价格呈反向变动。 答:应该是呈正向变动。 8、若存在负外部效应,按照社会的标准,该产品或劳务的生产与消费将呈现不足状态?

公共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一致同意悖论:一致同意规则在逻辑上鼓励局部小型的“一致同意体”出现,因为人数越少,达成一致同意越容易,结果是局部达成一致同意的小型“一致同意体”越多,实现社会整体的一致同意就越困难。 中位选民定理:中间投票者,又称中位选民,是指对某一方案的需求选择持中间立场,或者说是其偏好处于两种投票人对立偏好的中间状态的投票者,他正好把另外偶数个投票人分为兴趣或意愿刚好相反的两组,他的偏好选择结果刚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选择序列的中间。 利益集团:由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并能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团体。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权力,但却能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以谋求对集团有利的提案支持。 自然垄断: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经济范围性及成本的弱增性,这就使得单一产品或服务的提供企业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的产品或服务,形成一家公司或者几家公司,经济学中把这种由于技术原因或者特别的经济原因而形成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 非价值性产品:所谓非价值性是指社会从伦理规范的角度否定产品功能的市场价值。因此,非价值性产品是指在竞争性市场可以形成自由配置,但因社会伦理道德禁止或限制其生产的产品,如毒品、麻药、核燃料、原子反应堆等。 进入与退出规制:为了获得产业的规模经济和成本弱增性,规制者需要限制新企业进入产业。同时,为了保证供给的稳定性,还要限制企业任意退出行业。 社会性规制:社会性规制是政府为了消除由于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而进行的规制,其意义在于避免由此可能引起的各种危害,比如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各种事故造成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企业趋利行为产生的低质产品对安全和健康的损害等。社会性规制是指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相关活动制定标准。 公共支出:各级政府履行其必要职能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成本,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以及为实现收入分配而进行的转移支出。 瓦格纳法则:德国财政学家瓦格纳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法则指出,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不断增长的,即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不断增长。瓦格纳集中分析了公共支出的需求因素。从对理论发展贡献来看,瓦格纳对于公共支出演变趋势的分析,更多的是指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现象,而没有探讨和指出引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非均衡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杰克·鲍莫尔将经济分为进步部门和非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