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一、主题的由来

北师大版第五册教材中有一个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这单元的课文向学生们展示了奇妙的海底世界。课上,学生们对神秘而陌生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提出了学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虽然,课前,我已布置大家收集相关的资料,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和有限的资料,许多问题仍然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到了下课时间,学生们还是意犹未尽,议论纷纷。许多人还围到我身边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面对热情高涨的孩子们,一个念头在我心中闪过--本单元后正好有与海底世界相关的训练题,为何不就以此开展一次语文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增长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还可以进行语文各方面的能力训练,真是一举三得啊!

二、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生成主题

"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海底世界的哪些知识?"

"我想知道除了书中介绍的之外,海底到底还有哪些奇特的动物?"

"我想知道潜水员在海底是怎样工作的?"

"我家有许多贝壳,我想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

……

学生们提的问题,大多是关于海底知识性的问题。如果课堂上光是研究讨论这些问题,那不就变成自然与综合实践的整合了吗?既然是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的整合,就要体现出"语文的味道"来,就要在课上体现对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于是,我进一步和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要点。

"请用你最擅长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大海?"

我的问题刚抛出,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讨论开了……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把这次的主题分为4大块:(1)介绍奇妙的海底世界(动物和植物)(2)介绍浅水员的海底生活(3)介绍与海有关的文学作品(4)展望未来的海底世界。

(二)活动步骤: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块内容组成小组展开活动。

第一小组:"介绍奇妙的海底世界(动物和植物)"

"你们想知道关于海底动植物哪些方面的知识?"

"我想知道水母是怎样活动的?"

"我想知道海底有哪些发光器官的深水鱼?"

……

第一小组的记录员一一把这些问题记录了下来。

我想,哎呀,光在小组里讨论可不行。到时候,其他的同学一定也会提出许多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话,仍没有办法让大家都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这个小组的孩子们。"那好办,我们可以先向同学们收集问题?由我们来负责查找资料。这样大家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好极了,开始行动吧!"第一小组的成员于是就忙开了。大家分头向班上的同学收集问题。然后进行整理。接着就开始他们寻找答案的历程了。

第二小组:"介绍潜水员的海底生活"

"你们想怎样向大家介绍潜水员的海底生活呢?"

"我想介绍潜水员的潜水衣。"

"我想介绍潜水员的工作。"

"我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潜水员?"

"我想知道在海底浅水的感觉是怎样的?"

……

"你们打算怎么做?"

"我可以上网收集收集有关的资料。"

"我想去采访潜水员。"(后来因为身边缺乏认识的浅水员而未能进行,活动失败)第三小组:介绍与海有关的文学作品。

"你们知道什么叫文学作品吗?"

由于三年级孩子的知识水平有限,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了半天仍说不清什么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太难。能不能找一些比较适合我们孩子年龄特点的?"

孩子们想了想,说:"古诗。""作文。""成语。""儿歌"……

第四小组:展望未来的海底世界

"你们打算怎样描绘未来的海底世界?"

"可以画画每个人心目中的未来海底世界。"

"可以表演小品。"……

三、成果展示与交流

第一小组的展示方式最为丰富:有的上网收集了许多有关海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有的找来了海底世界的VCD光盘;有的带来了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还有的带来了家里的实物,如贝壳、珊瑚等。

第二小组虽然没能采访到潜水员,但也找来了不少的资料,让大家一饱眼福,许多学生纷纷表示想去潜水的欲望。

第三小组最受大家欢迎。他们根据自己收集的成语、古诗等和大家玩起了游戏。他们还找来许多描写大海的作文片断,伴着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使听的人彷佛身临其境。还有的干脆就是自己写的小作文片断也很不错呢!

第四小组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描画的未来海底世界的图画,再加上精心准备的介绍,让人对未来的海底世界向往不已。他们还根据本单元的课文《海底村庄》编排了小品。虽然有些"不像样",可大家看得依然是开心极了。

活动的最后,我还布置学生们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编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体会很深。

体会一,原来有时被我们认为的枯燥无味的知识介绍也可以上得这样生动有趣,可见寓教于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而且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者。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正在课堂上做到教学互动。

体会二,以前一直不怎么明白学科整合的意思,心想:学科与学科之间虽然有所联系,但总体还是分的很清楚的,怎样才能整合呢?

而这次的活动却让我一下明白了原来学科整合并不难,而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如,这次的活动,第三小组收集了与还有关的成语、古诗、片断作文等,这就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其他的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就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还有学生们收集的海底动植物的资料就是和自然学科的整合。

体会三,这次的活动大部分学生都动起手来了。课堂上虽然算不上精彩,但也热热闹闹的。大家都挺高兴的。可在活动过程中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传出。"老师,××人什么都没干,我们分配他的任务一样都没有完成。""老师,××人说他不干,要我一个人干。"……我了解了一下原因,有的人推说自己查不到资料,有的人推说自己不会等。我想,综合实践活动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去体验,去实践,而像这些类型的孩子,没有参与其中,甚

至在倾听别人的汇报时也显得漠不关心。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活动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大家都表示希望以后能多上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孩子们的热情与希望将继续激励我朝着这方面继续努力。

(精心整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 石庙镇中心小学语文组张忠云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对于“万马奔腾、天崩地裂”等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光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

五、案例反思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课后的作业讲故事、画未来都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像最开始的猜谜后出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乐,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确定 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参考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参考 一、前言 初中生正处在特殊的教学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吸收能力较强,对于问 题的反思有着举一反三的能力,但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敏感的新鲜时期,学习的过程 中很难保证长足的学习劲头,因此这一时期的初中语文也面临着尴尬,一方面新课改教学 大纲规定,要加强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构造,打造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初 中生认为初中语文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可以通过日常的积累完成自主累加,并不需要通过 课堂教学重新学习,因此对于初中语文存在轻视表现,导致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出现壁垒,因此如何正确的面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使其行之有效就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掌握课堂教学方向提升初中语文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孩子迅速的获取知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快速提升孩子获取知 识的速度,现在被认可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包括,快乐教学法,构建教学法,情景 教学法等,然而这些教学方式如何结合初中语文,如何行之有效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上还有 所欠缺,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学更多方面是让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生僻字、发音等内 容的教学是这一时期教学的主要目的,但随着教学方式的持续开展,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 并没有作用在这样的基础教学上,而是作用在了“课堂表演”上,许多教师将新颖的教学 手段当成了积累课堂资本的工具,因此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不断上演,这不仅违背了初中 语文教学的根本基础,同时违背了是学生快速获取阶段性知识的实质内涵,造成课堂教学 有效性低下。另一方面学生认为语文的发音与写字都是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的,天生能够 自然学习,所以对语文的基础学习并不重视,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连基础的错别字无法分清,有些单词无法进行正确的发音,不仅使课堂丧失了进本的讲课作用,同时阻碍了自身 学习的发展,因此想要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使其真正 的融入到教学当中,而不是一味的炫耀自身的讲课技巧,其次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家 长及教师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化引导,帮助孩子转变传统错误的观念,以正确的学习态度 面对初中语文教学。 三、孩子的具体表现是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教学的关键 初中孩子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常常有以下三种表现,第一学习方向有所差异,第 一偏向古文诗词类型,许多孩子对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并不重视,但对其中的古文诗词及其 喜爱,这种“偏科”的行为造成学习过程中孩子自动的将初中语文进行了分类,只有在自 己喜欢的文章上用工夫,忽略了基础教学。第二种是学习态度较差,一些学生自由喜欢看 书籍,因此年纪不大但积累了相当多丰富的文学素养,对一般的课本感到没兴趣,觉得课 本当中的内容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上无法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进行学习,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这一时期的初中生虽然积累了较多的文化素养,但是并不扎实,如果不通过反复 的锻炼,根本无法理解到语文的精髓,这也浪费了课堂上有效的时间。第三类学生属于 “洗好偏差”型的对于正统语文不屑一顾,偏偏喜欢古怪杂谈,与第二种类型的学生一样,

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浅谈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语文课程标准》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提出,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学的运用。由此可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开放式教学新格局,探索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结合的途径。 跨学科教学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让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把其他课程的内容迁移倒语文学习过程中得以运用、理解和延伸。这无疑是更好地利用了学习资源,抓住了实践机会,沟通学科间融合,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贴近社会生活,同时使语文教学内容增添时代气息,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 一、语文教学与美术 小学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些学生喜欢拿笔在画面上涂涂画画,此时教师切勿把它当做一种顽劣行为,而应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蜜蜂引路》时,为了使学生理清

列宁与养蜂人、养蜂人与蜜蜂、蜜蜂与花丛之间的联系,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拿笔画,画出列宁找出养蜂人的线路图,学生兴致盎然,很快弄清列宁——路边的花丛——蜜蜂——蜂房——养蜂人这样线索,从而使学生把语言文字中具体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生对自己的创造多了一份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二、语文教学与音乐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欣赏音乐紧密结合。比如在新课伊始配乐朗诵,课中的音乐穿插都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受到音乐熏陶的同时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毛主席七律《长征》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个代表性画面的同时播放歌曲《长征》,雄壮有力的歌曲和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如火如荼的长征岁月,感受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对学生理解全诗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与数学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数学结合起来。我在教学《郑和远航》,引导学生体会宝船“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8米,宽约6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8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

初中语文教学优秀论文集中学语文获奖小论文集锦

初中语文教学优秀论文集中学语文获 奖小论文集锦 浅谈语文能力的培养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铁佛初级中学王能国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所以,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是否能够真正读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一个对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否充分领略到魏巍、秦牧散文的魅力,都是很难的。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

不绝的讲解,把学生引导在课堂的“五大”环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轨道上,一点不漏,并且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 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在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把那些值得我们储存的“米”——语言的精华,存放在大脑中进行“氧化”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把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是势在必行的。正如古代荀子曾说“不记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我们教师的观念变了,学生的意志就增强了,对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进行积累,由少而多,聚滴水而成大海,为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学生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与成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聆听,在听中积累语言 “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扶到放(通用)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扶到放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的确,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以让他们走出了校门之后仍然能够继续学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要实现这一目标是较为艰难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并且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去做,循序渐进地去做,不可一蹴而就,那么怎么去做呢?我觉得可以分三个阶段去做: 第一阶段:以扶为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得先都会他们如何学习,也就是要“扶”。因此第一阶段的重点是以教师的“扶”为主,为什么说是以“扶”为主,因为有些内容还是能放手让学生去学的。 教师的“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传授: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的知识点还是要教师给学生传授的,只有让他们先学会,才能学以致用。而传授给学生知识点的重点应侧重于让学生会用,更多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比如相关的文体知识,三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有其相应的知识,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也都有其相应的知识,还有相关的修辞知识等等。对于这类知识我们就得传授给他们,但传授的过程中要具体地结合相应的文章段落或者句子让他们结合知识加以分析,而不是一味地“满堂灌”,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 2、启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不能很好地理解时,我们要能很好地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比如在《心声》这篇课文中,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结合小说相关的情节知识,说说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当学生用较为详细的语言复述完之后,我又要求学生概括总结。学生这时陷入了困惑,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要抓主要事件,要以主人公为主去概括。也就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时学生就知道了怎样去概括,从而使得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更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内容提要:本论文主要适用于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论述:一﹑加强课内﹑课外阅读,做好摘记二、提高主观能动性三模仿古人借针绣凤四、跳出常规逆向思维五、加强指导,逐一点化 关键词: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主观能动性借针绣凤逆向思维启发领悟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通过调查访问,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种种原因,作文教学一方面是老师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先命题,再指导,最后批改讲评,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缓慢,甚至出现滑坡现象,更有甚者连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都不如。针对这种情况,我和语文组的几位同仁们,借改革之春风,认真探讨,努力钻研,经过近两年来的精心钻研,总结出了一套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新方法。经试用,成绩显著,下面就是我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课内﹑课外阅读,做好摘记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只有加强阅读,才能读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岸;读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患;读出月下荷塘淡淡的哀愁,读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悦。从读中培养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情感,增强语境,从而提高作文水平。但农村学生,地处偏远,受时空限制,生活圈子狭小,见少闻寡。光靠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那就要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中的书籍。让学生自己去借阅图书﹑名著。用名人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名著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来升华学生的灵魂。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感悟意志的坚韧和刚强……读后将其中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熟读成诵。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好多还可以终身受用。 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真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为今后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主观能动性 作文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能否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认识到并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作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生具有较大的思维潜力,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让学生谈看法、说写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语言的主体性。一开始写作文,学生怕说不好,怕写不好畏首畏脚,使思维语言运用能力都有下降。我就让学生明白: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清楚自己思考的内容,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就是最美最好不过的语言,也就是真正的语言美。 ﹙三﹚在作文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最后老师再总结归纳。还课堂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评价能力得到同步训练。既提高了学生作文、改文、评文的兴趣,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经计算比较,今年我所教班级期末全体作文分数比上一年期末作文分数提高了3分左右。 用心爱心专心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

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松鼠和松果》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三、教学手段及目标: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拼音已较掌握,课文基本读通,生字已能通过拼音自己认读;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还需靠老师讲,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突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公开课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公开课 公开课的核心价值 叶澜教授在回答“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时,概括了五个“实”: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收获。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课堂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有所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课堂真实无伪,不事表演。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堂有缺憾,值得反思,需要去重建。 这无疑是一个权威性的意见,但它只是一个笼统的定义,我们还是无法依此有效判断出一堂好课。我以为它最大的问题是混同了两个基本概念:日常课与公开课。我们在谈论好课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譬如评价一堂日常课,我们要有整体观念,须知任何一堂课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有放在这个体系中来评价,才可能得出恰当的结论,单独来评有一叶障目之嫌——一堂五“实”不全的日常课未必就不是一堂好课。与日常课相比,公开课则可能更多地脱离了“教学体系”,转而强调个体的“研 究性”。它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示范性,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启发别人,没有示范性,太过家常,开它何用?二是可推广性,一堂好的公开课要既能启人智慧,又易于模仿学习,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开”的价值。那些天才流丽、剑走偏锋、个性特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课,其意义在于展示,而不在于推广,因此并非最好的公开课!三是创新性,即这堂课闪耀着教师的独特发见与独特个性,绝少雷同,不做陈腔,而不是中规中矩,步步为营,散发着陈陈相因的迂腐气息。因此,我们认为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研究性”。 公开课的评价内容 公开课评价什么?这本不应成为一个问题。笔者参加过多次听课评课活动,虽有收获,但心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总结多次听课的得失,我以为公开课评价要把握以下三点内容:一、教学理念。评价其是否深入把握课改的精髓,如是不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不是坚持“整体感悟与品词析句相结合”,是不是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等等。这是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改理念,把握教学方向的重要步骤,因此需要开宗明义,含糊不得。 二、教学行为。评价其是否体现了精到、有效、激励、互动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教材处理是否合理,课堂组织是否到位,教学智慧是否具备,教学表述是否精到,资源运用是否得当,激发动机是否积极,师生互动是否有效,等等。这是帮助教师反观自我,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的核心步骤,因此需要用心准备,精心评讲。 三、教学特色。评价其是否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有则长之,无则勉之,如教材处置的精到或高妙,课堂组织的清晰或从容,课堂生成的激发或处理,教师情感的深蕴或激扬,教学语言的简净或幽默,问题设计的准确或精妙,等等。这是帮助教师认清自我、形成风格的关键步骤,因此需要准确判别,言之有据。凤凰卫视老总刘长乐在总结鲁豫“鲁豫有约”的主持

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导语:立足课本,巧借教材,用活教材,获得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成就一篇篇美文佳作。下面是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

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 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 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 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 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 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 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我们的教材就像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初中语文课本中 就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 堪称典范。语文老师如果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充实作文的构思,学生的写作素材就如“源头活水”滚 滚而来。 一、巧借教材写励志作文 对于“逆境”话题,我们的学生耳熟能详,但是要写出 感动点,选择材料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就成了行文的关键。 首先,选择材料一定要新颖。别具一格,另辟蹊径,让 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材料才能够实现最大的冲击力。 其次,就是在立意上的创新。在逆境中成长,这是最基 本的立意,但是,如何来体现这个主题,如何把这个主题的现实 意义和教育意义揭示出来,这是本文的关键。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应该有个性特色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应该有个性特色 有人说,莎士比亚剧中的哈姆雷特“由一百个演员来演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此话在理,也得到了许许多多人的认可。道理明摆着,每个演员都是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演绎剧中的人物的。同样是《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大陆演员和港台演员在剧中的表演可相距甚远,但同样得到了许多观众的欢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虽然剧场和课堂有本质的区别,演员也不同于教师,但就演员与教师本身的功能特点来分析,还是有很大的一致性的,那就是必须以自己的演出或授课行为对观众或学生产生影响作用,从而分别达到不同的目的。可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来说,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来授课。那么,顺理成章,广受欢迎的戏剧舞台上纷呈的演技流派、不同的曲调唱腔,在课堂上就应该表现为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了。 从古至今,称得上大教育家、大学问家的,不管是开馆授徒,还是闭门治学,无一不是颇具鲜明个性特色的。孔夫子循循善诱、阎若璩穷根究底,就是明证。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师,也许不能与大师们相提并论,但同样是在教书育人,职责是一样的,因此完全应该而且必须要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叶圣陶、朱自清、夏丐尊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从来就是因材施教、尽其性情而发挥,因此在莘莘学子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给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树立了楷模。而刻板的学究式的教学者,历来寂寞少影响。无庸讳言,我们的语文教师完全应该在把握住语文教材的总体脉络和基础知识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具体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特长来授课。例如:长于诵读的,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内容,以情感动人;善于表演的,可以身形兼备地演示课文内容,以情节感人;擅于丹青的,可以五彩缤纷地绘制课文内容,以图形谕人;至于有一副好歌喉,那尽管放声一曲,让婉转悠扬或慷慨激昂的歌声打动学生的心。我们面对“剧本”——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自导自演出一幕幕活剧来。如果我们真的这样想、这样做了,那一堂堂语文课还会索然无味、面目可憎、令人生厌吗? 这样的教法,要求我们当老师的可得有几下子,哪怕只有一下子。当然,现实中不可能每个语文教师都有很出色的某种特长,那也不要紧,把上述几种方法综合用之,或者或多或少地与各种方法沾点边,形成自己专有的授课特色就可以了,这就是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了。 总之,语文教学应自始至终贯穿人文精神,语文教师个性化教学特色是有效体现这种人文精神的手段。只有以人(教师)的人文精神主动地去影响人(学生)的意识,从而使受体方面发生预计要发生的变化,使其思想在设置好的情景的熏陶中得到净化,意志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向“完善的人”这个最高目标不断趋近,直至达到非哲学意义上的完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也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 1

浅谈语文课程跨学科教学

浅谈语文课程跨学科教学 一、什么是“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决策的思维方式,其核心应当是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 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超越纯粹的学科教学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多学科共通的教学目标与学 科教学目标并重的大教学目标,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也促使学生的单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程跨学科教学的基本状况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现状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确定其跨学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 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 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少数名族地区,小学教师基本上能按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进行跨学科教学,但是对学科知识之间的链接过于机械,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积极 性也很难被调动起来。 (二)、教学者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信息比较闭塞,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较单一;加之受到学生家 庭经济影响,要花钱订阅课外书籍来拓展知识几乎不可能;以上情况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窄, 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师不论是从学历还是接受新知识的速度,都不能与城市地区老师相比,但 是老师们并没有放弃对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 生知识面,竭尽所能加强学科之间融合,虽然效果不尽理想,但是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程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科共通能力的培养,这对我们现行的基础教育的存在 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必要性:跨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是其他学 科知识呈现的必要载体;它既具有人文性,也具有工具性,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用语文来表 达的,语文更是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性思维的必备工具,这说明了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在小学语文课中进行跨学科教学,能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又充满活力,对其他学科的掌握 和了解,反过来也会促进语文教学的进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与思想品德、数学、自然、社会、体育、劳动等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我们学《草船借箭》,就要知道三国 时期的历史和魏国、吴国、蜀国的地理位置,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积累;学习《彩色的非洲》、《与象共舞》,要懂一些风俗文化知识和社会常识;学习《放弃 射门》,要懂得一些体育知识。这样,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语文”,还要结合历史、 地理、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只有懂得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掌握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科融合是完全必要的。 在少数民族地区,不论是学生占有的信息量还是学生整合信息的力能都不能与城市学生相提 并论,这就要求我们民族地区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从内容到手段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更新。作 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比如探究式、综合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其他信息来源,获取更多、更加有用的信息资源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尤为重 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将语文学习同实际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以语文学科能力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亦增长学生的其他能力。 本地区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缺少关爱,也缺乏爱人之心;所以我们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不 仅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地位,是早已得到大家公认了的。但在近几年当中,作文却越来越为众多的学生所厌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存在着下列误区: 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作文对于学生来讲成为无米之炊。由于各种因素,当前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够,基本的词汇、句式、语法、修辞等等知识是少而又少,一些学生缺少基本的文体知识。 第二、学生的阅读量太小。近年来,随着考试指挥棒的魔力的不断增大,许多小学老师和家长过于注重考试技巧和能力,学生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更有甚者,个别同学阅读课外书还被家长或个别老师认为是不务正业。 第三、个别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存在着偏差。有的老师认为,好的学生作文是老师改出来的,因此,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地改,等到改完,学生作文早已面目全非,不是自己的了。也有一些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个劲地讲授写法,或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出素材,借学生的笔把它写出来,这样指导出来的学生作文当然不会有真情实感,不会出现好的作品。 第四、学生缺少写作的兴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学生的写作基础差,很少尝到成功的喜悦,老师又少鼓励而多批评等等,学生对于作文敬而生畏,只能仰视作文,却不能积极地进入到作文实践中去。 第五、学生缺少生活积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入。作文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本人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20多年,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究,以学生的几篇作文为例,认为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有以下途径。 一、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文教学不是空穴来风,阅读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之源,这一点,对农村孩子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才能挖掘文中的创新因素,加以张扬,进行创新思考,培养创新品质。 一要引导学生多读、精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得

经典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两篇【初中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一 论文题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现代化的推进,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我国教学逐渐向教育职能转变,学生的学习主观体验与自觉主动性逐渐成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出发点,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也呈现出新的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目标成为教学重点与优质教学标准。本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以学生学习发展规律与兴趣要素为依托,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标,实现学生主导课堂,寻求有效措施,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与语文文学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主体作用;有效措施 语文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点学科,对培养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功力、文学赏析能力、基础文化认知、情感感知能力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能够塑造学生初期健全的学习观,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能力,开拓学生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新课改下,教师应积极响应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注重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实践探究纳入教学计划中,了解学生的发展欲望,使初中语文课堂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领学生深入文学世界,促进学生的不断提升。 一、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活跃发展平台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较为缺乏,学生与教师难以达成深入明确的对话沟通,致使教师难以把握学生的发展诉求,学生也难以明确理解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措施,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质量。此外,部分教师专注于课堂专业教学,忽视了将语文教学纳入良好活跃的学习体系中,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语文教学表现出枯燥乏味性。对此,教师首先应注重与学生实现良好对话,打开学生心灵,深入学生内心,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诉求与发展欲望,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陪伴者、引导者,为实现学生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创造条件。 同时,教师应注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构建活跃积极的发展平台,激发学生主动自愿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启发学生智慧,引领学生深入语文知识,促使学生形成独特完善的知识网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语文交流会,鼓励学生自行搜索准备语文小知识、名人故事、文化常识、优秀文章等内容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会上积极分享这些故事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热点时事的意见交流;教师可以组建班级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建小组,在组内活跃沟通、共同学习语文知识。这些都是为学生构建良好语文学习环境的有效措施,这些方法转变了传统课堂中机械的知识传输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感与空间感,鼓励学生从心出发主动学习,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二、转变教学理念,注重素质人文性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