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烛之武退秦师

师生问好。

师: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吗?

生:《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师:很好。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否?

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站?”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但见那些戏风正炽的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请问这个军官是谁?

(生齐声: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

师:对,就是张飞,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本篇文章选自对于左传,大家都不陌生,初中学过其中的文章,(生: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回忆一下有关的内容,请同学回答: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

生A:读课下注释一(略)

师:读者得很流利,但不符合答题要求.

生B: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

师:很好!两位同学概括地说了一下的内容,包括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既然是第一步叙事详细的史书,就还有许多不详细的,如《春秋》。《左传》除了叙事详细外,是否还有其他特点?

学生没有反应。

师:联系《曹刿论战》和本文课题。你能看出《左传》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生七嘴八舌地说:与战争有关;描写人物形象。

师:很好。《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

其特点。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如《史记》、《汉书》等。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脸面,文章所蕴涵的各种思想内容都会在标题上现露出来,因此我们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看其标题。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本篇文章的标题。告诉我你能从中预测到多少的内容。

生A:点出了主要人物形象——烛之武;

生B:他使秦国的军队撤退了;

生C:因为秦国要攻打烛之武所在的一方;

生D:烛之武所在的一方遭遇的敌军不一定只有秦国的军队。师:好,很好。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集思广益,就会很深入、透彻地理解一切事物。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啊。我个人还有一个看法:标题中说“退”,但不知

是如何退法,是文退还是武退?武退百万雄师,令人瞠目,更令人敬佩。文退又是怎样办到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对文章内容,我们预测到了多少。时间四分钟。

(生自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师:好,时间到。能读懂文章大意吗?

生:不大懂。

师:我请三位同学读一下本篇文章。三生分别读一二段、三段和最后一段。

(读课文)板书读错的字词、断错的句读。氾(fàn)说(shuì游说、说服义);说(yuè高兴义);知读智音;逢孙(páng)阙(jué理解为缺音亦能解释通顺)。秦军氾南(讲解其意)。师:请结合课后练习一,再读一遍课文,时间三分钟。……怎么样?对文章了解了吗?下面我们来一个比赛。内容是讲故事。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语将文章的大意叙述出来,可增添或删减情节,但要符合当时的情景。先在自己小组内讲,挑出较好的一个,大家共同补充,再由一个人出面,将自己小组的成果展示出来。时间五分钟。……

看大家讨论得那么热烈,听得那么入神,我都忍不住要加入到你们中间讨论一番(生:好啊),但我还是想听一听最出色的故事。下面比赛开始。

生A:秦和晋两大国围住了郑国的都城——新郑。郑国几乎

不能抵挡两个大国的进攻了。这时候郑国有一个大夫名叫佚之狐,他对郑伯说:“我认识一个叫烛之武的人,若让他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对我们的威胁就会解除。”郑伯正像热锅上的蚂蚁般不知如何是好,听到这个建议,就驾车去了烛之武的家。见到烛之武就说明了来意。满以为自己以一个堂堂国君的身份来见一个小民,定能手到擒来。却不料烛之武说道:“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的像廉颇那样,就更不要说超过别人了,你还是另请高明吧。”郑伯一看,吓,还拿起架子了。我给你个台阶吧,“你年轻的时候没有用你,那是有原因的,一句话,我的错!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国家没有了,你会有好处吗?”烛之武想了想,也是,我就出面吧。

晚上从城墙上滑下来,摸进了秦国的营地,见了秦国的国君。对他说:“为什么要打我们的国家?我说完几条理由后,你要是还打的话,我决不拦你。第一,灭了我们的国家,是对你的联盟有好处还是对你有好处;第二,不灭我们的国家对你有什么好处;第三,你的同盟是否真的言而有信;第四,他能知足吗。我的话完了。” 昏暗的灯光下,秦国国君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的。突然他大喊:“啊,好险啊!”当即拿出文书,和烛之武签订了停战协议,并命令三员大将留守郑国,第二天班师回朝。

秦国的同盟军晋国,听到了这个消息,暗骂秦国不讲信用。

但又不愿与秦国公开决裂,停了两三天,也撤军了。

生B:一个比廉颇、李广等失意人运气好点的人去说服敌军,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的翻滚下,敌人的百万军队毫无斩获,铩羽而归。从而历史上又有了一个能言善辩的谋士形象。

生C: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上回书我们说道,秦国国君见到郑国来使烛之武,将他让至中帐,左右献上美酒。秦国国君呷了一口道:“……”

师:烛之武啊,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故事还是下回再讲吧。(众生笑。)大家觉得前两位同学讲得如何?(众生齐口:好)到底好不好,我们下节课就具体地看一看文章的内容。下面还有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自己翻译一下课文。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别人讨论,也可举手提问。

(学生读课文,师巡回指导。临下课有一分钟前)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一下有关《左传》的常识,并对文章的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了一定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具体地分析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将文章读熟。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我们将面对共同的目标,集中火力,攻克难题。下课。

(师生致意告别)本课结束。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编年体

《春秋》三传《公羊传》国别体《谷梁传》纪传体

秦晋联盟——郑(佚荐烛说秦)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之往 ..()东道主,行李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 ..(执行事务的人)。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 君之薄.(变薄)也。若舍郑以为 ..(外交使节)之往来,共.(通 ..(把……当作)东道主,行李 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 ..(不利之处)。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筑墙)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通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康乐一中语文组马仲花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学法上,除了诵读法,归纳法外,还要采用提要钩玄法,抓住关键词语,探求精深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教有法而无定法,还要依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课堂,在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以阅读课文、归纳文言知识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为了国家安危不计个人恩怨,这需要怎样的胸襟?孤身一人深入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以一番说辞巧妙化解亡国之危,这需要怎样的智慧?读完《烛之武退秦师》,你就会找到答案。)此导语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版)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积累并学会运用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 5、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导学】 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 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 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许之。夜缒而出。 (3)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乃还。 3、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 4、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课堂导读】 一、课文解读。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以.其无礼于晋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 ⑵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⑶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 2、研读第二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是寡人之过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⑵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⑶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⑷分析郑伯形象。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提示: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提出疑惑。(时间:20分钟) 2、在研读课文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时间:20分钟) 二、学习过程 相关知识链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张艳玲学校课程的有效载体是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什么样的课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教着学生自己去学”。素质教育的重心只有落实在课堂上才是持久的素质教育,抓住了课堂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牛鼻子。但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过程规范性不强、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等问题。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就必须要大力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是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由传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为教师和学生减负,也能确保在有效的时间里使教和学获得最佳效益。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向(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知识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真正地实现教师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二、明确学习目标,合理掌控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要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要努力建设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地合作,积极地思考。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并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而不是为完成老师提出的一个个的问题而上课。要做到这些,教师精心地备课,合理地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地分工学习,及时地鼓励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要及时发现学生合作探究中碰撞出的火花,抓住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点燃起积极思维和探究的热情。但当学生在展示交流的时候,有偏离学习目标和对知识把握不够准确的时候,教师更是要及时地进行引导,而不是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谈,这样方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三、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集体备课,编制导学稿和改写导学稿,让导学稿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课前教师要收取一部分导学稿进行批改,做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堂上有选择地布置学生的展示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再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总之,高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作者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第五中学)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精品)(附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难点: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战国策》。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反映历史。如《通鉴纪事本末》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最基本的文言文学法(学法介绍见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 1、教给他们最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并督促其实践。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学法介绍] 文言文学法介绍: 一是读:要求读准字音,读熟课文。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至少要做到读三遍,短的可以更多遍数,长的可以分几部分完成三遍的要求。(这点老师提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最后进行一些小比赛,看谁读得快。)二是抬注释:将课文下边有利于自己疏通文意的字词注释搬到课文中相应的位置去。某些字词句不能理解的用笔标注出来,查字典或者课堂上提出来解决。(这点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书本来进行落实)三是试翻译:在读,在抬注释的时候,相信学生已经在捕捉意会句子的意思了,试翻译就是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对文句含义进行梳理,有疑问的进行标注。(这点可以在疏通文意部分的处理中,以学生翻译来进行提升,具体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一个起来翻译一句,也可以大家一起翻译,老师则可以见机行事,把重点字词给学生讲解归纳一下。) 这三点操作的时候(操作时机建议在安排预习的时候,最开始可以在课堂上给出时间进行操作,以方便老师指导),不要硬性规定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交叉使用。但是在检查的时候(检查时机建议放在疏通文意的时候),完全可以先检查熟读程度,再检查课本上抬注释的痕迹,再让学生自主翻译。 这方法平淡无奇、非常简单,作用却不容小觑。关键在于老师的检查督促,也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进度。一般完成这块,就可以直接处理本课的相关字词句的练习。 [教学设计]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检查学生熟读情况: 几个小组各推荐一位同学,全文诵读所需时间分别进行记录,对熟读优秀的同学进行大力表扬,条件许可的话可进行适当的小物质奖励,以激发更多同学的读的兴趣。 顺便正字音。 三、简介背景 从成语“秦晋之好”的由来,引出对秦晋历史关系的简介,从而引出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背景] 文艺论文和随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作者介绍—梳理字词—整体感知—揣摩重点语段,教师的这种“套板反应”会让学生听得打哈欠。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面面不到。不妨另辟蹊径,找准一个突破点,化繁为简。上《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笔者认为抓住两个短语——“咬文嚼字”和“套板反应”,连线串珠,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教学情景描述] 一、“嚼”——咬文嚼字 师:大家好,哪位同学来谈谈“咬文嚼字”的含义?(板书)即工具书上的含义,另外注意一下“嚼”字的读音(jiáo)。 生:词典上说,咬文嚼字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师:从感情色彩上看,这个词倾向于——贬义。(学生集体回答) 师:那么大家结合课文看看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赋予“咬文嚼字”新的含义的。 生:(迅速地)在第三段,“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但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师:课文很熟悉,相关语句找得也比较准确。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生:咬文嚼字就是谨慎地运用语言文字,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师:很好。作者是从咬文嚼字的好处这个角度来说的。从全文来看,作者

“咬文嚼字”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板书)选取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师:对。就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得很明确。以上我们谈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咬文嚼字”的看法。大家有没有自己的看法?(板书) 生1:我赞成朱光潜的看法。(学生笑) 生2:我认为词典上的含义也有道理,过分地咬文嚼字钻牛角尖不好。 生3:应该全面地看问题。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4页,看课后练习二。许多名家读书时都“观其大略”不咬文嚼字,这个“咬文嚼字”用的就是词典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不因小失大,要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而朱光潜讲的是在读书写作、做学问时,要有一种严谨的精神。两者讲的角度不同,但都有道理。 师:很好。看来课文预习得很认真,还注意到了课后练习,理解得很全面。 二、“咬”——套板反应 刚才这位同学看待问题很全面,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落入“套板反应”。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给“套板反应”下个定义?(板书)可以先回忆一下必修四学过的下定义的两个要素。 生:(集体)内涵,外延! 师:哪位同学来具体解释一下? 生:内涵就是这个事物的特点。外延就是这个事物涉及的范围。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师:很好。哪位同学再举一个我们熟悉的概念? 生:人是一种有语言,能思维,能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进行生产的高等动物。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最近我校举办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课程的培训,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几位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我只就自己体会谈如下几点。 (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重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 “人格养成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一直以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所以我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力求把更多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却有所忽略。我认为一些基本的素养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不用我们这些大学专业课老师再浪费时间去说了。而培训课教授给我们举的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前沿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恰切的把一些人生道理和生活哲理教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在备课时,结合所授内容,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自己的教案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采用学生能接受或是喜欢的方式把人生道理灌输给学生。 (二)高校教师要具备营造课堂幸福感的能力,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 众所周知,在高校讲大四专业课可以说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学生们面对的多方面的原因不来上课,有考研的,有找工作的,也有学分不够干脆不来上课的。彭林教授在讲他是如何开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这门选修课的时候,他特别提到第一次开这门课的时候,偌大的教室,只坐了区区18个学生。他说当时他也心凉,但是他依然认真的备课、授课。这18个学生上到最后,没有一个学生逃课的。几轮课开下来,现在清华的学生每学期报选修课,因为选彭教授课的学生很多,所以,如果想选彭教授的课,需早早守候在电脑旁,选课开始后,学生要抢着报名才能报上。我想,如果这些学生如果只是为了修学分,大可不必费如此周折。正因为,上彭教授的课,我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他不仅具备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感受到了他的快乐。十年磨一剑,以治学为乐,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乐,快乐互相传递。彭教授的讲授,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样的课堂是让人有幸福感的课堂。因此,我觉得应该在教授学生知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未 1129 1446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疑问: 二、检查预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史书,《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2、请几位同学分段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错音。 3、听写部分字词(写在小作业本上) 三、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四、整体把握。课文共有四个段落,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1、秦晋围郑 2、临危受命 3、说退秦师 4、迫晋撤兵 五、分析课文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 下) 导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1.走近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南宁市第九中学温钊莲 一、导入 我们来猜个谜语好不好?谜底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这个谜底是?咬文嚼字。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板书)嚼 jiáo jué咀嚼 jiào倒嚼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刚才提到咬文嚼字的三个义项都是贬义,但是作者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并提倡咬文嚼字,在作者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明确:第3段。“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是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换句话讲,也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课文围绕“文字和思想情感”这个关系而展开的段落正是前面的五个自然段。弄清楚新含义,弄明白“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这半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作者并没有在文章开头就直接表明观点、就向读者说教,而是列举三个例子(我们可以从课后练习第一大题得到一些提示),这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开头就谈郭沫若改剧本台词: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得好。“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的憎恶,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说明了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2)、李广射虎 《史记》中“李广射虎”这段文字在由繁变简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文的“惊讶”和“失望”的意味,如何理解? 明确:《史记》改文看似较原文要简洁许多,但能传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却几乎消失尽,“视之,石也”就是“惊讶”语气的载体,而“终不能复入石矣”与“终不能入”尽管只是少了三个字,但省略了“复”与“矣”,恰恰将语气的承载体给删除了,怎能不让人觉得味道怪怪的!原文的意思是: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

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规划方案

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牌口学校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规 划 方 案 (2017—2018学年度)

牌口学校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规划方案 随着新课程在全范围的逐步推广实施,以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和变化。我校的课改工作起步虽早,但进度较缓,与省内一些课改工作先进校有明显差距。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力推进我校构建以“问题导学”为基本教学模式的高效课堂工作进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巩固发展课程改革多年来的成果,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以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教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基础,以形式多样的研训活动为载体,坚持“培训先行,典型引路,以校为本,强势推进”的原则,努力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要坚持“行政推动,全体参与,示范引领,以校为本”的工作思路。“行政推动”即校长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培

训所需经费,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校本教研合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全体参与”即全校所有师生都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学校要有试点年级、实验班,要将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作为课改的引领保障,分学科、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示范引领”即让一些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在全校开展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典型引路;“以校为本”即课堂教学改革要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创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三、基本原则 借鉴性原则:对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结合本省各校的实际,借鉴性地使用,决不能照搬照抄。 创新性原则:在借鉴的基础上,要学会创新,真正构建具有自主特色,符合学校教情、学情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原则: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作为我们推进此项工作的出发点,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此项工作的归宿。 四、“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组织机构 为确保我校“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管理、协调、指导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决定成立学校新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辖三个具体实施小组,负责对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

人教版-语文-高一-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班级:组别: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使用时间:2012.8.20 编审:段晓峰审批:编号:DXD00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学文稿

《烛之武退秦师》学 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导学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所记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 二、学习重点 1.积累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

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可用五个字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读:朗读,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读流畅,并对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可根据本主要人物和事,依据顺序思考下列问题。1.本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是什么?(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课件演示:P.1 课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看看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两弯似蹙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像仙露明珠,就像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二者用意相同。 2、从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珠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黛玉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朱光潜先生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 标题 [PPT课件演示:P.2 课题] 二、简介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 三、研习课文 1、让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PPT课件演示:P.4] ○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形容卖弄学问 ○3形容强词夺理 词典里的理解都是贬义,那么作者有是如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 [PPT课件演示:P.5] 明确: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是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PPT课件演示:P6] 2.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2王若虚《史记》——文字与情境有关 ○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PPT课件演示:P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