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教案教学设计

《财政学》教案教学设计
《财政学》教案教学设计

《财政学》教案

导论

【本章讲授内容】介绍课程体系

介绍授课方法及学习要求

推荐本课程参考书目

教学环节要求、课时安排及考试形式

【重点】掌握财政学理论、制度与政策

【难点】财政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教学内容

经济学从大的方面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中,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经济行为的科学,具体点说是研究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条件下,企业如何组织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家庭如何决策消费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比如,像我们学校开设MBA的工商管理专业、会计专业、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就属于这个领域研究的范畴;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科学,具体说是研究如何把握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比如,像我们学校开设的财政税收专业、金融、外贸等专业就属于这个领域研究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进行着广泛的交叉和渗透,即使在这两大经济部门内部也是这样的。

例如:办一个企业。首先得到工商局去注册,然后要到银行去贷款,还要按时向税务部门交纳税款,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得符合国家财政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此外,财政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可能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或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以使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所以说宏、微观部门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就是在宏观部门内部,如财政和银行两家,也要相互融通资金,以起到共同协调经济发展的作用。

因此,作为一个经济院校的学生,无论你是学财税金融的,还是学会计、工商的,都要将所学到的本专业的知识与其他有关的经济学科进行衔接,尤其是应当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有所了解,这样将来当大家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时,才能够比较容易、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把所学到的本专业的知识转化到实际中去。换句话说,将来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都得和财政、税务部门打交道。只不过你的工作性质不同,身份不同,打交道的角度也许会有一定的差异。

那么,财政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它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哪个环节,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什么地位?财政学与其他经济学科又是如何交叉和渗透的呢?

或者进一步讲,财政资金、财政杠杆、财政政策与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是如何运作的呢?这就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要研究的内容。

具体包括五大部分:

1. 财政学基础理论。主要阐述处于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财政与国家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财政的基本特征、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与合作、公共产品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财政的职能。(导论、第一章)

2. 财政收入。主要阐述财政依据什么、采取什么形式、从哪些渠道和环节组织收入,这些收入又是如何取得的。具体包括:财政收入的分类和构成,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以及每种收入形式的生成和运行。(6、7、8、12章)

3. 财政支出。主要向大家讲述财政筹集上来的资金是按照什么标准分配出去的,投向了哪些部门,干了什么,效果如何考察。具体包括:财政支出的结构与支出方式,财政支出量效分析以及每种支出项目的生成和运行。(3、4、5章)

4. 国债。主要向大家介绍财政如何运用有偿的方式筹集资金。它包括国债投资工具的种类与功能,国债制度以及政府债务的一、二级市场。(9、10章)

5. 国家预算与政府间财政关系。①财政收支如何通过国家预算组织实施以及国家预算的工作程序。②政府间的纵向分配制度。重点是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之间如何划分财政收支。(11、13章)

6.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如何运用税收、国债、财政投资、补贴各种财政杠杆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以保证一国经济稳定发展。主要包括:财政赤字及其经济影响,财政政策如何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以及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14章)

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也有人把它叫做“政府经济学”(Public Sector of Economics)。大家熟悉的著名经济学家、2000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Stiglitz)就持这种观点。但财政又不是纯粹的经济学,实际上它是经济与政治的结合体,所以我们国内的一部分学者也认为它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改革以前),所以财政学是在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一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揭示财政分配关系及其分配规律。这是财政学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又由于财政是发生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的国家为主导的一种分配,它既包含作为经济基础的财政关系,也包含作为上层建筑的财政关系和财政制度。现实的财政活动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体。具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内容。这是财政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

财政分配关系:国家凭借什么取得收入安排支出

财政制度:财政运行依据的法律、税法、政府采购法

财政政策: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刺激需求、扩张;减少需求、紧缩

(二)财政学的方法论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科学的方法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唯物辩证法。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体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上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地研究事物,再由本质到现象、由抽象到具体地描述事物的方法论体系。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我们财政学的教学上就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统一。所谓实证分析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进一步讲就是按照财政活动的原貌,勾勒出从财政收入直到财政支出全过程及其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规范分析要回答“应当是什么”,按照一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存在偏离如何调整。具体讲就是看看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是否符合一定准则,如果不符合如何进行改革,并据以探讨财政改革问题。

实证分析——是什么positive economics

规范分析——应当是什么normative economics

这是财政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另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借鉴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参考资料

1. 教科书《财政学》东财大2001,以它为蓝本讲课。

2. 杂志《财政研究》——着重理论

《税收研究》——着重理论

《财贸经济》——着重理论

《财政与税务》——理论与实践

《中国财政》——着重实践

【本章思考题】

1. 学习财政学应具备哪些经济理论基础?

2. 如何才能学好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政府与市场

【本章讲授内容】财政的一般概念

政府与市场

公共产品理论

【重点】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公共产品理论

【难点】混合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划分界限

第一节财政的一般概念

一、从财政现象谈起

(一)财政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遇到一些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可以说,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甚至每个人都与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①一个国家要想安全稳定,必须得有国防、军队、公安、司法上的开支;国民经济中的一些重要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像规模宏大的水库、电站、港口、铁路等都是国家投资兴建的;还有非生产部门,像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医院主要靠财政拨款来维持和发展。大家的贷学金和奖学金就是财政拨的款,我们学校也是靠财政投资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②每年为了维持国家各项庞大的开支,政府就要依法向企业、单位和公民征税,国有企业还要向国家上缴利润,当税收、利润不足以抵补开支时,国家还要向社会各界发行政府债券等等。以上这些都属财政现象。

(二)财政问题

我们从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还可以触及到一些财政问题:

比如:①改革以来,我们经济发展了,为什么财政却连年出现巨额赤字?

②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对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

③为了筹建建设资金和弥补赤字国家每年发行国债和向外国借款,这种状况将永远进行下去吗?公债的发行有没有数量的限制等等。

④市场经济条件下,退休人员今后能不能得到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开放背景下,中国政府如何应对入世以后的各种挑战:①如何依据WTO的规则来规范现行的财税制度;②如何利用WTO中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款保护本国经济发展。这些均属财政问题。

二、财政的一般概念

(一)“财政”一词的来源

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国用”、“国计”、“度支”、“理财”等。并把财政管理部门成为“大农会”、“大农司”。但财政一词的出现在中文词汇中却只有百年的历史,据考证,清朝光绪24年,即1898年,在戊戍变法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政府文件中最初起用“财政”一词。当时“财政”一词的使用,是维新派在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间接从日本“进口”的,而日本则是来自英文的“Public Finance”一词。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宣传三民主义,曾多次应用“财政”一词,强调财政改革。民国政府成立时,主管国家收支的机构命名为“财政部”。西方国家相应的机构英文为“Treasury”,其本意是金库或国库,在我国也译为“财政部”。

但要了解财政概念,还得从财政特征入手。

(二)财政的特征(三个方面)

1.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财政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原始社会没有国家,也就没有财政。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在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产生了国家,国家产生后,要行使职能,就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而它本身并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为了满足需要就必须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分配和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这种特殊的分配行为就是财政。

2. 财政分配对象是社会产品,而且主要是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消费掉了,没有剩余,只存在一般的平均分配。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基础。这就使财政从一般产品分配中独立出来,专门为国家行使职能提供物质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财政分配既不是社会产品的全部,也不是剩余产品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财政收入中既包括剩余产品价值M,又包括劳动者报酬收入V部分,在我国(1985年以前)还包含一部分折旧基金C部分。

3. 财政分配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这里涉及财政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社会公共需要理论

(1)社会公共需要的含义和特征

人类社会的需要尽管有多种多样,但从最终需要来看无非有两大类:私人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由代表政府的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呢?

①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②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第一,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公共产品)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这种产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不能将其分割成几个部分分别归某个人或集团消费。如国防、卫生防疫等,与私人产品相区别,衣服、粮食分割到某个人身体才能体现效用。

第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某个集团或某个人享用这种产品并不排斥其他集团和个人享用这种产品。因此这种产品不付费或少付费。如航海中的灯塔、国道等。私人产品付费后他人不能消费,如某人买一瓶啤酒,排斥其他人消费这瓶酒。

第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取得方式上具有非竞争性。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总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所引起的边际成本为零。私人产品增加一个多一份成本(如面包)

(2)社会公共需要包括的范围和内容

第一,保证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执行政权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需要。

第二,半社会公共需要。即介于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一些需要,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也要由国家集中分配来满足。

例如:大学教育。这种需要并非全体成员都可以享用(名额的限制),进入大学学习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并且还要对享受人员索取一定的费用。从这点看,大学教育具有个人需要的特征,但由于大学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所以在许多国家尤其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享受大学教育的人员,只需付一少部分费用,这种需要具有公共的性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公立大学也是如此。另外,像抚恤、救济、社会保险、价格补贴等也属于这类需要。

第三,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需要。如邮电、通讯、民航、铁路以及市政建设,这些产品在使用上具有共同性的特点,不可能被单个企业独占,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社会主义国家这部分建设由政府出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某个企业集团也负担不起,大部分仍然由政府投资兴建。

(3)社会公共需要是共同的、特殊的和历史的

“共同的”是指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社会公共需要,它不会随着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特殊的”是指社会公共需要总是具体地存在于某种社会形态之中(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自己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如西方国家的一些福利是社会公共需要,但我们经济发展未达到,对我们来说就不是社会公共需要。像北欧一些国家,医疗、教育和养老(65岁以上)免费。“历史的”是指社会公共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如对农业、工业和社会教育投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不同的。

农业国——比重大后工业时代——西方国家对IT投资最大

工业国——比重小

三、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财政概念是对财政一般特征的抽象和概括,根据以上分析: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可以简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生产和分配主要依赖非政府部门而不是政府部门。由于我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方式,因此,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仅仅是近20年的事。而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经济学最古老的信条之一就是认为市场经济制度有其公平合理性,特别是它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倘若果真如此,为什么还需要政府部门?政府与市场在一国经济运行中是如何分工的?这一节我们将具体地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一、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因而研究财政问题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经济学把这种缺陷称之为“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经济运行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这也是分析和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

二、市场体系与市场失灵

(一)市场体系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由家庭和企业进行的,其纽带是市场体系。

家庭是由个人组成的一个群体,他们集体做出如何赚取收入,如何把这些收入花费出去的决策。家庭作为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行为目标是效用水平最大化;

②初始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数量有限;

③自由出售要素服务以获得收入;

④自由使用其收入以购买商品和服务或取得资产。

企业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经济单位。企业从家庭那里购买生产要素,通过生产过程转换成商品和服务,然后把它们卖给家庭以获得货币。它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①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②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利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生产一定的产出;

③自由出售其产品以获得收益;

④自由使用其收益以购买生产投入。

在没有政府的经济中,家庭和企业之间的流量关系可以用下图描述:

供给需求

图1.1 市场体系

该图分上下两部分:①在上半部分,货币与商品和服务构成一种流量,家庭为了获得商品和服务用货币与企业相交换。②在下半部分,货币与生产要素构成一种流量,企业以货币同家庭换取要素服务。从企业流向家庭的货币是家庭的“收入”,其主要形式是劳动力的工资、资本服务的利息及土地服务的租金。

于是,整个经济体系就形成这样一种循环:家庭把收入花出去形成企业收益,企业用这些收益购买生产要素,形成家庭收入。我们看到:在没有政府的经济中,市场是“伟大的协调者”。在每一市场,都有两类参与者,买者和卖者。在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都公开他们愿意支付或愿意提供的某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因此,市场是联结经济个部门的纽带。在市场中,交换得以实现,价格得以形成,收入、收益、成本得以确定。市场把买卖双方,家庭与企业联结起来,实现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然而在没有政府的经济运行中,市场体系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然要有特定的环境,其中包括完全竞争的市场、充分的信息、不存在公用品及外部效应,以及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全面的收入分配机制,而这些恰恰是市场失效或失灵的领域。

(二)市场失灵及市场缺陷的表现

1. 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指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从而引起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2. 市场失灵的表现

(1)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竞争失灵)

为了保证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就必须有充分的竞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产品之间总是有差别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也往往阻碍着资源的自由转移。这些都会增强个别厂商影响市场的能力,从而削弱市场的竞争性。

例如:像自来水、电话、供电等自然垄断行业,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即存在规模经济,一旦某个公司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实现了规模经营,就会阻碍潜在的竞争者的进入。同为新进入该行业的公司,由于生产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成本会高于大公司。因此在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特别容易形成垄断。在存在垄断的情况下,垄断者凭借自身的垄断优势,往往使产品价格和产出偏离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要求。,其后果是剥夺了消费者剩余,造成社会净福利的损失,既不公平也不效率。为此,各国都致力于削弱垄断的势力,如制定反垄断法或政府通过自己生产(公共生产)或公共定价办法,来达到更高效率的产出。西方国家法律认定为垄断就要制裁,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拆分。美国电报电话拆分为四;1999年微软被美国司法部起诉为垄断,如果罪名成立,这家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将面临解体。因美国经济不景气,这件事被搁浅。

(2)信息不充分

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生产者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以及需求的变化;消费者也知道产品的品种、性能和质量,生产者之间也需要相互了解。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掌握充分的信息。特别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信息越来越分散、复杂,加工处理信息的成本也难以为决策者所接受,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非理性决策。例如:生活在一个大都市的人们,是不可能为买一件衬衫而跑遍所有商店的。这样他的选择很可能不是物美价廉的一种。这就需要政府向社会提供有关商品的供求状况、质量价格趋势以及前景预测资料。政府提供信息,弥补了市场缺陷,属于公共服务的范围。

(3)外部效应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说明一个厂商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的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如上游水库下游可以受益,这是正的外部效应;上游造纸厂对下游河流造成污染,这是负的外部效应。

①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②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效益补偿,因而完全靠市场竞争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当出现外部效应时,政府可以采用税收和财政补贴加以纠正。对正的外部效应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对负的外部效应加税缩小产量。还有另外两个办法:①合并与外部效应有关的企业,使外部效应内部化。焦碳加眼镜,养蜂、种苹果树;②通过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

著名的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无障碍(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最初产权归谁,市场机制所导致的均衡最终会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眼镜和焦碳(付费)。

以上三条属于资源配置失效。

(4)分配不公平

竞争的市场机制是按要素进行分配的,但人们拥有的初始要素是与人的天赋、遗传、家庭关系、社会地位、性别、种族有关,以及垄断和其他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从而使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异很大,且有失公平。这就需要政府按照合理的社会公平准则通过财政收支实施再分配政策。税收、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社会保障。

(5)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由于各国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政府有必要启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社会的总需求,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后两条属于市场的缺陷,头三条属于市场失灵。

三、政府失效及其表现

(一)含义

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对于“市场失灵”的认识使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60年代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措施。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些措施所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开始注意“政府失灵”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表现

1. 有限信息。信息不足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然而现实经济生活相当复杂,许多行为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私人经济部门难以完全掌握完全信息,事实上政府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即使抱着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政府也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政府“犯错误”并不少见,一再修改自己的决策甚至否定过去的做法也是常事。

2. 对私人市场反映的控制能力有限。政府采取某种政策后,它对私人市场可能的反映和对策往往无能为力。例如:政府采取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政策,都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上升;一些国家为了使收入分配更公平,对高收入者征收高额累进税,却把这些人赶到税率低的国家定居,随之失去了他们的资本和智慧。

3. 决策时限和效率的限制。这首先体现在政府做出一项决策要比私人部门决策慢得多,因为当中要经过这样几个时滞:

第一,认识时滞。这是从问题产生到被纳入政府考虑的这一段时间。如果是中央政府决策,那么还要加上地方政府反映、报告问题的时间。

第二,决策时滞。这是从政府认识到某一问题到政府最后得出解决问题方案的那一段时间,当中可能要经过反复讨论、争论,政府做出决策决非易事。

第三,执行与生效时滞。这是从政府公布某项决策到付诸实施以至引起私人市场反映的时间。

任何公共决策都不可避免上述时滞,在一些时候,当针对某一问题的政策真正起作用的时候,情况已发生了变化,它已不是什么重要问题了。

除了时滞问题外,有时政策实施情况和最初政策意图可能不一致。因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一般不是同一个政府机构。在更多的时候,由于政策的执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人员的效率和公正廉洁,而政府官员自己的利益或偏好与社会利益和偏好往往不一致,这会使政策执行的结果大打折扣。

4. 政府决策程序的局限性。政府的决策会影响到许多人,但真正做出决策的只是少数人,不管这少数人是由选举产生的还是其他方式指定的,他们在决策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倾向自己所代表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而且一旦既得利益集团形成,这种格局就很难打破。

由于“政府失灵”的因素存在,不能过分夸大政府对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另外,政府干预本身也是有成本的,税收是政府筹资的主要方式。在征税的过程中会产生征收成本,另外,由于税收干扰了私人部门的选择往往还会带来额外的效率损失,即税收的超额负担。只有在市场失灵导致的效率损失大于这些税收成本的情况下才需要政府干预。

总之,单纯的市场机制和单纯的政府机制都是不可取的,两者都有优越性,但又都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只有两种机制相互配合,才有助于实现理想的目标。

四、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分工

1. 从作用范围上看,政府活动的界限应在市场失灵领域,而市场机制的调节应在政府失效的领域。

2. 从作用的层次上看,政府活动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而市场经济主要在微观经济层面上。

3. 从公平与效率准则的实现上,政府主要致力于社会公平,市场主要致力于效率。

那么,在市场失灵领域政府是如何运作的呢?政府弥补市场的失灵一般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进行的。

第三节公共产品理论

前面已经讲过,人类的需要虽然五花八门,但从最终需要看无非两大类:一是私人个别需要;二是社会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通过提供私人物品来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一、公共产品的特征

(一)概念P22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公共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二)与私人产品相比,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征

1. 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的,共同消费的,其效用不能在不同消费者之间分割。它包含两层意思:①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不为公共产品付费者;如国防。②某些公共产品虽然在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以至于在经济上不可接受。如卫生防疫、绿化、环保

2. 非竞争性(Non-Rivalness):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①边际生产成本为零(MC=0)。这里所说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生产成本,而非微观经济学中分析的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成本。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和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生产成本并不一致。

例如:海上灯塔是较典型的公共产品。增加一艘船经过邻近海域得到的指引并不需要增加任何生产成本。但要再造一座灯塔,则边际生产成本显然并不为零。

我们讨论公共产品非竞争性时强调的是消费者增加所带来的边际生产成本(不是产量增加带来的MC)。

②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例如:不拥挤的桥梁,非满载的火车车厢,为饱和运转的计算机等。

以上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符合非竞争性。事实上,消费者增加带给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为零,并不足以说明其边际社会成本为零。

如:公路和桥梁,对生产者来说,只要不到必须拓宽的程度,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增加生产成本。但从消费者角度看,因为消费者一般是不喜欢拥挤的,拥挤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成本。虽然在一定消费量以下,并不存在拥挤,即拥挤成本为零。可是当消费者的人数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拥挤就会被明显地感受到。

严格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实际上是三个)的公共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Pure Public Goods)。

根据以上分析,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的区别可以通过表明个人消费和总消费的关系的方程来体现:

I)对私人产品来说,某一商品的消费总量等于每个消费者所消费的该种商品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产品是能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这意味着私人产品是能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

II)对公共产品来说,每个消费者实际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就等于该公共产品的总量。即:它表明公共产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

二、公共产品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公共产品是充分认识公共产品的各种经济价值的前提,它直接关系到如何把握各类公共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公共产品的分类应本着以下原则:①应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意义。即这种划分可以展示出公共产品的某种特点,能够引申出一些研究结论。②能够服务于政府的经济管理。政府部门能够根据不同类别的公共产品实施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据此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公共产品:

1. 从公共产品的特征上看,可把公共产品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现实生活中的产品可分为三类:纯公共产品(Pure Public Goods)、纯私人产品(Quasi-Public Goods)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也叫混合产品(Mixed Goods)。纯公共产品是指具有严格的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上的非竞争性(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拥挤成本为零)。而纯私人产品是指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的产品。这两种产品构成了全部社会产品的两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产品的性质并非象理论描述的那样泾渭分明。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产品处在这两极之间,它们或者只具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或者只具有非排他性,不具有非竞争性,或者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我们通常把它们叫做“混合产品”,或不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包括由私人部门生产的公用品和由公共部门生产的私用品。

2. 从公共产品的层次上看,公共产品可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由一国政府来提供,而政府又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受益范围不受限制的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等不受地区限制,只要是本国国民都能享受,其提供者只能是一国的中央政府,这类公共产品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而有些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交通、公安、消防、环境保护、路灯等,只能是就近的居民才能享受到,受益者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限制,只能由当地政府来提供,这类公共产品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

进而言之,地方性和全国性公共产品之间最大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受地理空间的限制,后者在主权范围内不受地理空间限制。

因受益范围不同而得出的公共产品层次性的理论概括是十分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的划分。一般中央政府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地方公共产品要根据谁受益睡负担的原则,分别由各级地方政府来提供。这是我们后面讲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论基础。

【本章思考题】

1.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2.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3.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是如何分工的?

第二章财政的职能

【本章讲授内容】混合经济体制与政府介入

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

稳定经济职能

【重点】财政三大职能的内容

【难点】财政三大职能在实践中的运用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财政职能是一国政府(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实现政府(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一节混合经济体制与政府介入

一、混合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无效率、不公平及宏观经济失衡要求政府从多种方面介入社会经济运行,从而现代经济成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混合体。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的自发调节和国家干预的结合,具体讲大致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经济目标,而且还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

2.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经济决策;

3. 在这种体制下,处理经济问题的方法,是介于自由放任(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集中计划)这两种极端方法之间的“中间方法”;

4.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与企业个人、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而建立起经济上的合作关系;

5. 在这种体制下,由于政府加入经济过程而造成的个人经济自由的相对减小,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选择政府自由而得到补偿。

根据以上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的定义如下:

混合经济是当代国家以社会目标补足私人目标,以政府经济政策补足个人经济政策,以

政府调节补足市场调节的一种机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和个人通过职

能分工合作,以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显然,在混合经济体制中,政府干预是于市场一致的干预,因为这种干预并不是对市场

的否定,而是对市场运行所产生的消极后果的纠正。

世界各国的混合经济体制呈现着不同的模式,一些国家主张市场因素多些,另一些国家

则倾向于计划多些;一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大些,另一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可能小些。造成各国

混合经济体制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

①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

② 各国社会与政治结构

③ 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二、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介入

从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领域,据此,可以推断出市场经济体制下财

政的职能。不过,在总结财政职能之前,我们首先把政府作为一个部门置于市场运行之中,

以便弄清政府部门与财政部门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以及实现财政职能的手段。

在第二节中,借助一个高度简化的收支循环图,我们分析了在没有政府参与的纯粹的市场经

济运行情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作为一个部门无时无刻不参与着经济活动,因此,我

们在前面的图中加入政府部门,看看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业 供给

图2.1 政府介入

从图中我们看到,家庭提供的要素和企业提供的产品不仅被非政府部门购买,也被政府

部门分别在产品市场上和要素市场上所购买。除此之外,政府还向家庭和企业提供公用品,

但并没有经过市场,亦即消费者并不直接付费,其资金来源只能靠征税或举债。具体讲它说

明两点:

第一,政府部门作为买者同时出现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因此,政府部门的购买行

为成为价格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表明,政府活动可以通过影响市场机制,引导政府部门

的行为。

第二,对于市场体系不予提供或提供的数量不足的公用品,政府部门将直接向非政府部

门提供,并以征税的方式为这种活动融资。

上图表现的是封闭经济的运行,而且省略了资本市场。如果考虑资本市场的存在,政府

部门还可以通过举债为其活动融资。这样,政府部门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弥补市场缺陷的主

要手段就包括支出(购买和转移)、税收(直接税和间接税)以及公债(内债和外债)。

综合以上所讲,在混合经济体制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恰恰是政府财政应发挥作用

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政府职能一般被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

第二节 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的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任何社会可用来生产的资源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是有限的,如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而这些资源要用来满足的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多样的,于是产生了如何在各种需求之间最优配置的问题。应该用何种方式做出资源配置的决策,政府应该如何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正是财政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即如何利用这个权力配置好资源。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一)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效率准则(Pareto Efficiency)。它是指在既定的资源、生产技术水平和收入分配的格局下,倘若社会已不可能在减少一种物品的产出和不损害一个人的利益的前提下,使另一种物品产出增加或使另一个人受益,则该资源配置是有效的。这是帕累托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讲义》一书中首先提出生产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逆进的层次上去把握:

1. 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A优于B,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角度看A优于B。

2. 帕累托改进:利用帕累托标准对资源配置状态进行“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是“坏”的,这种好的资源配置的状态的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

3. 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对于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在这种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即帕累托改进为零,这种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这种理想的状态只能作为一种参照物,使现实的资源配置向这一状态无限地趋近。

(二)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应的财税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一)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整产业结构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调节投资结构(即增量调节),二是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即调整资产存量结构,促使一些企业转产。在这两方面财政都发挥着作用:首先,调整投资结构。①调整预算支出中的投资结构。例如,目前应加大能源、交通、资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减少一般加工工业投资;②利用财政税收和投资政策引导投资方向。通过不同的税率、不同的折旧率及不同的贷款利率来实现。

其次,调整产业存量结构。过去主要靠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行政手段,今后根据市场经济要求,除必须的行政手段外,主要通过兼并和企业产权重组来进行,针对不同产业实行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

(二)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我国幅员辽阔,但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集中了国家先进的工业,高精尖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全国产值GDP的3/4都出自东南沿海;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但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储备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据有关部门估算,东西部最大的差距达50年(相当于我们与日本的差距)。其原因:一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二是由于纯粹的市场机制导致资源往往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流动,从而使滞后地区更加落后,发达地区也更加发达。这就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均衡地发展。

因此需要运用财政支出、税收、公债、补贴、财政体制及政策等方面的手段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配置。

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为调整地区经济结构我国曾搞了一个“三线”建设,生产力布局开始向内地转移,损失浪费极为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推行“梯度推移”的战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倾斜式的财税政策作为一种“双刃剑”政策,一方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迅速崛起,同时却在另一方面拉大了东西地区的差距。

1999-2000年国家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三)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根据主要是社会公共需要在整个社会需要中所占比例。这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职能和活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应当使政府部门支配和使用的资源与承担的责任相适应,政府支配的资源过多或过少都不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例如:过去体制下,政府大包大揽,资源配置权大,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直接插手微观企业,资源配置权小,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政府行为既有补位也有退位:补位:社保、福利、环境优化、就业。

退位:生产领域对企业直接管理。

第三节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一)收入分配的基本涵义

一般来说,收入分配涉及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功能收入分配,二是规模收入分配:功能收入分配又称要素收入分配,它研究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得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即从收入来源的角度来研究收入分配。

规模收入分配(又称个人或家庭收入分配),它研究处于不同阶层的个人和家庭的得到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即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所得收入规模之间的关系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显然人们通常所讲的收入分配是指后一层意思,即规模收入分配。即处于不同阶层的个人或家庭所得到的收入有多大差距。不过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大规模收入分配受功能收入分配的制约。这在私有制国家表现的特别明显。所以这就更需要政府在功能收入分配的差距表现的特别大时,通过调节规模收入分配以达到公平分配的目的。

(二)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指标

为衡量不同阶层的个人或家庭所得的收入差距有多大,国际经济学界通常采用一个指标:基尼系数。它是根据一国的洛伦兹曲线计算得出的。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它表示的是收入所得者的百分比与所得收入百分比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经济学家芬尼利用一个公式把洛伦兹曲线的思想比较精确地表示出来。

按照西方国家通行的标准:①0.2<基尼系数<0.3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②0.3<基尼系数<0.4 收入分配状况较为合理

③0.4以上,收入分配差距大

我国基尼系数在1996-1998年间分别为0.424、0.425、0.456。

(三)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通过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克服市场机制缺陷造成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以及按劳分配不能完全保证实现的财富分配不公,从而达到公平合理分配的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又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规则公平)强调要素的投入与要素的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这种公平与效率相一致。社会公平(包括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是对以上(市场)分配的偏差所造成的收入差距维持在各阶层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财政学探讨的是社会公平,因为前一个公平(经济公平)已由市场在交换中解决。

收入分配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调节企业利润水平

在调节企业利润水平上:①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适度。使政府税收既满足国家行使职能的财力需要,又要使企业有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和自我改造的能力。②企业的利润水平要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能力状况。

(二)调节居民收入水平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按劳、按资、按需分配相结合,并以前者为主。个人收入既要合理拉开差距,又要防止贫富过分悬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税收、转移支付手段,还有国家的一些收入分配政策。具体讲:

税:在取得收入时超过一定数额须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在收入存量环节征收“财产税、遗产税和增予税”。

转移支付:对贫困阶层给予补贴,许多城市都有最低贫困线。社会保障支出、保险、救济。

收入分配政策:调工资(行政事业单位)

第四节稳定经济的职能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主要是从国民产出、就业、物价水平和对外贸易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也就构成了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增长

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成就最终是以国民产出水平和增长速度为标志的。实际国民产出的高水平和稳定增长是一国最高层次的目标。这一目标靠一国经济稳定来实现。2001年,GDP=95800亿元,增长率7.3%。

(二)充分就业

它是指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够找到工作。这里“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全部可就业人口100%的就业,而是指就业率达到某一社会认可的标准。比如:95%、97%等。一般这一指标通常是从失业率的角度来衡量的。1-就业率=失业率

(三)物价稳定

它是指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政策的制定者并不关心价格水平本身,他们关心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动,因为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并不是价格水平,而是价格水平变动所发生的经济调整。即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过程,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过程。通胀率即物价上涨率,是某种商品价格指数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增长的百分数。

(四)国际收支平衡

它是指一国在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其经常性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合计大体保持平衡。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内容

要实现一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做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财政在这两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关于结构平衡,实质上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前面已作讲述,这里着重对财政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方面的手段作一分析。

(一)通过财政预算政策进行调节

这主要是通过作为财政收支计划的国家预算来进行的。

1. 当社会总需求>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结余政策

2. 当社会总需求<总供给时,可以实行国家预算支出>预算收入赤字政策

3. 当社会总需求=总供给时,可以实行预算收入=支出中性政策与之配合

(二)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内在稳定器是指那些在经济中能自动地趋于部分抵消总需求变化的财政措施或手段。如累进所得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这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制度。

1. 在收入方面,主要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在这种税制条件下,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企业和居民收入增加,运用税率相应的提高,税收的增长幅度超过国民收入增长幅度,从而可以抑制经济过热;反之,当经济萧条时,企业和居民收入下降,运用税率相应降低,税收的降低幅度超过国民收入的降低幅度,从而可以刺激经济复苏。当然,上述作用是以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前提的。目前,在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而个人所得税又微不足道,这种作用十分微小,但从长远看,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仍然有借鉴意义。

2. 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其效应正好同税收相配合。经济高涨时,失业人数减少,转移性支出下降,对经济起抑制作用。反之,经济萧条时,失业人数增加,转移性支出上升,对经济复苏起刺激作用。

就我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来看,从1979-2001年这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

1.1979-1996年,我国经济特征是一种“短缺经济”的卖方主宰市场。

2. 1996-2003年,供给过剩的“买方市场”特征。1996年软着陆以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本章思考题】

1.掌握三大职能的含义。

2.三大职能作用在哪些领域?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

【本章讲授内容】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

财政收入的数量分析

【重点】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难点】财政收入的合理界限

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一定的社会产品的过程,即财政收入阶段;二是国家按照一定的政治经济原则,将占有的社会产品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即财政支出阶段。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作为一个过程,它是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即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阶段;作为一定量的资金,它是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产品的价值。

第一节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

为了研究影响财政收入的各种因素,寻找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和加强对财政收入的管理,需要对财政收入进行不同的分类。

财政收入分类的必要性导源于财政收入的复杂多样性,长期以来,各国财政学者都十分重视对财政收入的分类,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主张,如有的将财政收入分为直接收入、间接收入和预期收入;有的分为经常收入和临时收入;还有的分为强制收入和自由收入等。各种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分类应合乎两方面的要求:①要与财政收入的性质相吻合。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货币收入,其分类应体现这一点;

②要同各国实际想适应。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结构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财政收入的构成与其他国家也有一定的差异,财政收入分类必须反映这一现实。

根据以上两点要求,把我国的财政收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一、按收入的形式分类

财政收入的形式是指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方式,即来自各方面、各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财政收入通过什么方式上交给国家。在世界各国,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都是税收,除此之外,其它非税收收入,视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财政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当前,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税收收入

税收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方式。目前在我国,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0%左右,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二)企业收入

这是指国有企业上交国家财政的利润收入,包括国有企业的租赁费、股金分红收入等。利改税后,利润收入在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已经很少,今后,随着国有企业产权形式的改革和实行税利分流,这一比重必将不断提高。

(三)债务收入

这是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

(四)其他收入

在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包括的项目多、政策性强,主要有:

1. 事业收入:指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向国家交纳的收入,组织有偿服务、办各种培训班,印刷材料。

2. 规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单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如工商执照费、商标注册费、结婚证书费、护照费等。

3. 罚没收入:是指工商、税务、海关等国家机关依法处理的罚款收入。

4. 国家资源管理收入:指各单位经国家批准开采国家矿藏资源,按规定向国家交纳的管理费。

5. 公产收入:是指国管山林、芦苇等公产的产品收入。

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和国家预算科目相一致,有利于编制国家预、决算。

二、按经济成分分类(所有制构成)

目前,我国经济是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结构。这必然反映到财政上来,即财政收入按经济成份分类有来自于国营、集体、个体、外资、中外合资企业收入。在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同,财政收入的构成不同。解放初期,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财政来源于公有制经济的收入有50%,来源于其他经济成份的收入近50%;1957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公有制经济收入,其他方面的收入大大减少。到了1979年改革前,财政收入基本上来源于公有制收入,占90%左右。改革以来,由于我们发展了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来自于公有制经济成份以外的收入逐年增加。这两年,非国有经济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收入比重为40%,上交财政的收入才占20%多,穷其原因,主要是财政收入制度没有及时地随经济结构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从而出现在税负上国有重于集体、集体重于个体:

名义

国有55% 70%

集体8级55%(最高)

私营35%

合资33%

从1994年起,统一企业所得税制度。

三、按经济部门分类

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划分:一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国民经济结构,如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二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传统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产业结构互有交叉,但其涵义都不相同,产业结构的划分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为出发点。一般认为:第一产业是为人们提供最基本需要的食品,它类似(相当于)农业(包括牧、副、渔业等);第二产业提供其他更进

一步的物质需要,相当于或类似于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提供人们物质需要以外的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它包括除上述部门以外的其他所有部门。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两种划分方法谈一下经济部门结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一)农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广义的农业,即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小农业指种植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都将受到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农业对财政的这种基础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以税收入的形式直接向国家提供财政收入

农业上缴财政的税收收入包括农业税和农村税收两部分。农业税是向种植业征收的税。建国以前,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农业税占解放区整个税收收入的80%,是当时财政收入的支柱。建国后,为了使农业休养生息,国家采取了稳定农民负担的轻税政策。加工工业给国家提供的积累越来越多,所以到现在农业税只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0%左右。但它始终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农村税收是指向农村工商业征收的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除了向国家提供农业税之外,还向国家提供一定的流转税和所得税。

2. 农业以价格差价的形式间接向财政提供收入

这种间接的方式就是国家通过制定计划价格体系,使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低于其价值,把农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移给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再由这些部门以税收利润的形式上缴财政。这实际上是前面说过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农民创造的价值在农产品的收购时没有全部实现,在商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得以完全实现。这样国家财政通过一种隐蔽的渠道以价格的形式再分配了一部分农民收入。这部分收入要远远超过农业税收收入。所以在衡量农业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时,不应光看到税收,还应把剪刀差这部分收入加进去,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农民对国家的贡献。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目前还解决不了,原因是价格体制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虽然我们正在理顺这种不合理比价,但长期积累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化了。1978年改革时,有人说财政一年通过价格形式从农民手中拿走200亿元,这些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但支农工业品的价格也在涨,所以剪刀差并未缩小多少。

3. 在现行的价格制度下,农业丰歉对财政收入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影响

①从总体上看,农业丰收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财政收入增加;②但由于目前我国农副产品存在购销价格倒挂问题,其差价是由财政进行补贴,,补贴的办法或是对企业实行减税、免税,或是弥补企业亏损,或者是在提高零售价格的同时给职工以物价补贴,最后反映在财政上不是减少财政收入就是增加财政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农业越丰收,收购的农产品越多,财政补贴额越大,负担也越重,这是今后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与财政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由于农业受自然力的影响大,所以农业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收入的状况。俗话说:“八月十五放光明”,即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就可以看出这一年农业的丰歉来。有些工业品是以上年的农产品为原料的,所以当年农业收入影响着下一年度的工业收入。

了解到农业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就要千方百计地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例如,建国以来,我国对农村种植业一直按常年产量征税,常产是解放初核定的,50年来我们只调整过一次,且增产不增税,对开垦荒地三年免税;在工商税上对农机、化肥、农药等支农工业品实行低税政策。这些税收制度,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是受影响较大的产业。

新名词——新东北现象

最近两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相当于中国大豆年产量1500万吨,我国现在粮食库存5000亿斤。

加入WTO后,美国农产品还要大量在中国登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还要下降。

东三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素有“粮食稳压器”的作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0%。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冲击很大。如大豆进口增长快,原来东三省往南方运输销售,现在东北人讲我们的粮食进不了山海关了,怎么办?有人主张东北应打“绿色”牌。

(二)工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我国的工业体系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建立起来的,“一五”时期(1953-1957)连续发了几年公债,为经济建设筹资,建成几个大钢厂(鞍钢、本钢、首钢、武钢,宝钢后来建),汽车行业,石油业。

上世纪末,西方国家利用蒸汽机、动力机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化。而我国清政府闭关自守,使得我们与西方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差1个世纪。今天改革开放20

多年后,1994年西方国家实现了网络化,而我国1995年也实现了网络化,仅仅相差1年。现在internet、电子商务、国际互联网在各国迅速发展,改革之初,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世界排50位,1997年排6位,1998年排4位,在我国产业中,工业目前还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是因为:

①工业的技术装备好,劳动生产率高。每个工人全年创造的产值相当于15个农民全年创造的产值。如1987年国营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000元,而农民只有770元,1:15比例。

②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比农业快。比如1990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农业只增长6%,目前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60-70%。

③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纯收入的较大部分要上缴财政。

关于如何管理好企业,我国商界的一些精英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1.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的(产业的)影响

2.汽车

3.造纸

4.钢铁

5.服务贸易(信息产业、金融)

(三)建筑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建筑业是一个特殊的工业部门。它也创造产品和价值,但其产品的生产方式和实现方式都不同于一般工业。住房商品化以前,从我国对建筑业产品的管理办法来看,其产品一般都不经过流通,其价格只包括成本和一定程度的利润(即是国家法定利润),在这样价格结构下,建筑业所创产品的价值在本部门没有得到完全实现,所以一直以来,财政来自建筑业的收入很少,不足1%。而国外(日本、美国)建筑业是其财政收入的支柱。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制度和价格制度的改革,我们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建筑产品商品化。这也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程度。但建筑业实现的财政收入仍不多,房子闲置5000万平方米,大批安居工程闲置70%。原因是房价不合理。全国房价1700元/米2,大连3000元/米2,北京6000-7000元/米2。目前全国350万特困户,人均不足4米2(双人床那么大),房地产商手中空房5000多万米2。由于价格问题,供求无法相适应。

以上我们讨论了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和制约,下面我们主要考察一下第三产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四)第三产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第三产业的范围极为广泛,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饮、物资供销、金融保险、旅游、文化教育、广播、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所有这些部门一个共同特点是从事服务或服务性活动。经过这一环节使社会产品最终完成再加工和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化。

按照传统的经济思想,只有工业和农业才是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他部门和行业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但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一传统思想已被经济实践所否定。在这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60%以上,提供的财政收入也占整个财政收入的50%以上。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不够发达,但也显露出迅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我国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模式的转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今后,第三产业必将得到进一步迅猛发展,并将成为财政收入新的基础和主要来源。

第三产业部门在财政分配上的特点是财源比较分散,同时各部门盈利和上缴税利水平也不够稳定。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财政税收部门对第三产业的财务管理还不够严格,也没有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所以这些部门“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为了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制定适应第三产业特点的财政分配制度,并严格以法治税,是今后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最近两年我国国家税总在全国搞“金税工程”。核心就是实现税收征管网络化。

第二节财政收入的数量分析(界限)

财政收入的规模是衡量国家财力和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行使职能范围的重要指标。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尤其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里,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财政收入的规模也就是财政收入的总水平,通常用绝对数如财政收入总额,或用相对数如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来表示。一国财政收入的规模有多大,并不仅仅以政府的意愿为转移,它要受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下面我们就首先分析一下,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诸因素。

一、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总量制约因素: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该国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几个指标来表示。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它们分别适用于西方国家和我国及少数发展中国家。虽然统计口径和指标有些差异,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产品就越丰富,其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也就越多。在一般情况下,该国的财政收入规模也越大。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来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中的中等收入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数是如此,相对数也是如此。这恰恰验证了我们前面所讲过的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技术进步(Y增速加快,物耗降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上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因素中,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为5.2%,到本世纪中叶占40%,1970年代60%以上。在我国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大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据粗略测算,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是其他因素的2.5倍,它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每百元可提供50元财政收入,其他因素仅为13元。

技术进步所占因素(对GNP的贡献)

上世纪初 5.2%

中叶40%

70年代60% (美日80%)

(二)相对量制约因素:对财政收入/国民收入(或GNP)的影响

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又可称为“国民经济的财政负担率”。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这一比重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① V与M的比例关系,或M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可称为剩余产品价值率;② M中财政

集中部分与非集中部分的比例关系,或者说,财政收入占M的比重,可称为财政集中率。

设:N = 国民收入, F = 财政收入,则:

F/N = 剩余产品价值率×财政集中率= M/N×F/M

假设= 50%×60% = 30%

下面我们就分别考察一下影响M/N和F/M的因素。

1. 影响剩余产品价值率M/N的因素

(1)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劳动者的劳动日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扩大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扩大剩余产品价值所占比重。决定一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技术装备程度、劳动者对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组织和管理水平等。

(2)劳动者再生产费用

劳动者再生产的费用,是一种客观需要,它受生产过程的技术要求、社会的平均文化水平、生活习惯、道德因素与制约。通常情况下,V的最低限量是劳动者的平均消费水平不能低于过去,且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现实地看,V的提高程度,决定于国家的分配政策。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剩余产品价值率最终取决于V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之间的对比关系:

A. 当V的增幅<劳动生产率增幅时,M/N的比例上升;

B. 当V的增幅>劳动生产率增幅时,M/N的比例下降;

C. 当V的增幅=劳动生产率增幅时,M/N的比例不变。

为提高M/N,必须做到“A”。

2. 影响财政集中率F/M的因素

(1)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国家集中的程度较高,对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国家集中的程度较低,因此,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财政集中率。

(2)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利润在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比例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决定的。在统收统支的体制下,财政集中率很高(企业利润大部分上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财权,财政集中率必然相对降低。

二、我国F/N的合理界限

F/N的比例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在我国研究其合理的界限,大体有两种方法:

(一)经验数据法(对比分析法)

从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F/N的比例中寻找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然后,根据当前经济条件做必要的调整,同时借鉴国外经验,确定一个合理比例。

建国以来我国各时期F/N的数据如下:

“一五”(1953-1957)时期33% “二五”(1958-1962)时期38%

三年调整(1963-1965)34% “三五”(1966-1970)时期35%

“四五”(1971-1975)时期35% “五五”(1976-1980)时期37%

“六五”(1981-1985)时期28% “七五”(1986-1990)时期24%

“八五”(1991-1995)时期24-25%“九五”(1996-2000)时期24% 分析:“一五”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协调,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这一比重比较适度;“二五”、“三五”、“四五”、“五五”时期,国家积累率过高,使得财政集中率较高,造成经济结构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改革以来,国家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收入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不断倾斜,造成了财力严重分散的局面,如上表所示,从横向比较来看F/N,不仅低于原苏联、东欧国家(50%以上),也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0%以上)这一指标。

综观我国历史,借鉴国外经验,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提高到30%左右较为合适。

(二)要素分析法

根据国家职能的活动范围,确定财政支出范围的大小。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中,按国家职能划分,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与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有关的支出,主要项目有国防、行政、科教文卫、城市维护、援外等。这部分属经常性支出,是必保的。其中大部分是“人吃马喂”,具有刚性。这部分开支通常需要占到国民收入的20%左右。

另一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职能有关的支出,主要有基建技术、物储等方面的投资(主要用于基础性建设),大体上占其国民收入10%左右。

三、提高F/N比重的途径

(一)提高经济效益:采用先进技术、高科技,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扭转亏损。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案《图文混排》

制作小板报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南阳里小学黄醒球 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第二册第一章计算机文字处理第六节。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制作小板报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已经学过小板报的准备、设置规格、规划,刊头设计和输入文本,学习图文混排能够使小板报主题突出,版面鲜艳,充满生气,活泼感人,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这是首次学习图文混排处理,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演示文稿,网页等图文混排的技能基础;同时,学好本课内容有利于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本课重点:掌握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和剪裁图片。 本课难点:综合应用图文混排的知识,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信息技术差不多两年,具有电脑基本的操作技能。经过本学期的学习,他们也已经熟识金山文字的操作界面及文字排版的技能,初步了解了金山文字操作规律。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制作了一个纯文本的小报,渴望能够将单一的小报进行润色、丰富。电脑技术是一种技能的操作,鉴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电脑,缺少练习,因此操作水平

有一定差距,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小组合作,加强互教互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根据版面需要对图片设置适合的环绕方式。 2) 能够将图片剪裁成椭圆形、多边形等,丰富小报版面。 2、过程与方法: 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一个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懂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查书、课件等手 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引导学生学会跟同伴交流,交换意见,互相评价的好习惯。 2) 促进学生对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的美感欣赏的培养。 五、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课堂管理模式,首先以两幅电子小报对比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通过观察、思考感悟任务,接受任务,然后通过看课本、观看软件、请教同学、小组讨论、请教老师等多种学习方法展开研究式、探索式学习,通过学生交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简单任务学生演示;复杂问题教师引领,逐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 而实现学生自身能力的构建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同时,本课还注重发挥学科优势,为学生架设网络评价系统,给学生一个更人性化更先进有效的学习、交流、评价环境。在教学方法中渗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抓住主线以读促悟——《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抓住主线以读促悟——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一、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并以文章自然空行为标志划分段落,四人小组讨论段意,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二、以读促悟,重点深究 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学生问:沉寂什么意思?教师让学生联系上文读读,体会体会。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学生又问:这歌声有什么作用?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军官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小孩有时侯学夜莺唱,有时侯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侯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教师大胆地放,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他临战前的兴奋。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生物教师培训讲座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一、概念: 教学设计是为老师们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 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 定义一: 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规划的过程。 定义二: 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三要素: 1.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求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去处理教学中的各个具体问题; 2.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 3.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此处可适当与普通教案进行比较)三、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 1 / 12

1.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的联系。 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中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若干小步骤,并在每一步后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主要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等。 2.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把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其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与行为主义相比,认知主义重点入在引发行为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行为本身。 认知主义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教学。 主要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 3.建构主义。 建构主认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其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为:

小学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方案泸州市江阳西路学校杜朝蓉一、指导思想:本课选择人教版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水平二投掷教学内容,努力贯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的基本理念,积极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学会自我锻炼的良好学习的习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陶冶情操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创新学习的品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各种练习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会、去享受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利用已有的器材自创锻炼方法,为终生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团队精神二、学习内容:1、持轻物掷远2、接力跑三、学习目标:1、尝试进行报纸的玩法,并能学会肩上投掷的方法;2、利用报纸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跑,投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团队精神四、教学重点:全身协调用力的感觉教学难点:动作自然、快速、连贯、协调五、教学设计与构思: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报纸来进行活动,不拘泥于形式和队形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一学习内容,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

渐进的教学原则,课的开始,教师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制“纸飞机”,玩“纸飞机”,和比试“纸飞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后把报纸卷成“接力棒”,集体用“接力棒”摆成跑道布置游戏场地,语言导入情景来完成接力跑,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求知的过程中加强了能力的训练;在课的结束部分采用集体搭乘“飞机”游戏,让学生体验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的区别,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本课通过多种练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投掷技术,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较好地掌握好原地投掷垒球的技术要领,在练习活动中还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样使学生在改进动作的同时,思维拓展能力、纠正错误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六、场地器材:1、平地一块;2、报纸若干,录音机一台体育优质课简案八、运动负荷:小学体育单元开发行动方案:跳跃教学年级:一年级才源单元主题:跳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小学体育跳跃的系列,由五课次组成跳跃是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低年级教材内容是一些简单的单脚、双脚跳跃练习和基本的跳跃方法在课程定位、课程理念统引下,着重对“合作教学策略”和“创新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在教学中以“启、激、点拨”为主要手段,着力体现教学中思想性、

13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13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 教学难点:读文理文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共37个)?朗读1-24,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颜色跟树叶差chà不多不知在削xiāo什么转zhuǎn眼间谁教jiāo你这样吹哨子的夜莺倒dào是只有我一个村子就着zháo火了俩liǎ人并排着走胳膊bo”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5-37,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削xiāo喂wèi哨shào 挺tǐng斯sī甩shuǎi 踢tī枪qiāng防fáng 鬼guǐ汉hàn滚gǔn

毁huǐ惯guàn屑xiè 拧nǐng蘑mó呻shēn 吟yín宛wǎn 4.运用反复手法,训练进步生根据拼音识字。 5.组织学生标画重要词语。 垂头丧气沉寂 木屑盘问不慌不忙 杂草丛生蘑菇 埋伏聚精会神 模模糊糊以防万一 凝神鬼子汉子 兴致勃勃口哨 呻吟断断续续 烧毁 6.教师过渡,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排版上的特点:24、34、35后边的空行,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列出二、三、四部分的小标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敲定第一部分的小标题。 1-24带路(盘问) 25-34埋伏 35枪声 36-37歌声 7.学生教师指导和课件的帮助下,整体把握并反复表述课文的要内容并小练笔: 课文先写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

教学资源:怎么写教学设计

怎么写教学设计 怎么写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

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

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

网站的设计(高中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的设计(高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教学课题 的设计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以欣赏为主线,介绍设计思想,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的整体构思。 2、了解网页设计的关联知识 技能目标: 、了解设计的基本流程 2、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化创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整体构思 四、教材容分析

本节课容为高中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容,它是进行网页制作的前提工作,其重点在于创建的几个步骤,即设计的整体构思。在这部分容中,要求动脑思考的容比较多,所以对于本节课容只在于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完整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暂时只要他们能够策划出简单的就可以了。 五、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上学期,他们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windows的基本操作、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掌握了上网的相关操作(如:接入Internet、浏览网页,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收发电子等等),通过观察,他们对上网很感兴趣。很多学生曾问我:老师,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呀?是谁做的呀?怎样发布到Internet上的呀?那些动画是怎么做的呀?等等。由此可见,他们对的设计也一定有兴趣、有信心。为了使本节课容更好的让学生吸收,我特提前(上节课)给他们介绍了FrontPage软件(包括菜单的介绍、创建站点)。 六、教学方法及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以及采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不同方式的跳跃 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 运动技能:在游戏找了个进行各种移动,跳跃的练习,说出不同方式跳跃的术语,使100%的学生掌握基本跳跃的方法,80%的同学掌握不同方式的跳跃方法。 身体健康: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及跳跃能力。 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社会适应:培养学生独立和他人合作完成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先摆臂,后蹬地双脚用力蹬地迅速向前上方跳出 .双脚落地,落地时脚尖先落地,同时两腿自然屈膝,维持平衡。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 a、体委集合整队,清点报告人数 b、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教学任务组织图形 X X X X 要求:快静齐 X X X X 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准备活动图形跑成 a、按“龙”的队形,(教师将画好的图形展示给学生,找出领头人带队跑出队形)图形分别为:四边形、螺旋形、S形、T形 要求: 学生手持藤圈放在头顶上,跑出队形,队伍整齐,步伐一致 b、“相反口令”小游戏要求: 动作迅速,学生邀请听课的老师一起进行游戏。 二、基本部分 1、游戏 “梅花桩” 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梅花桩”这个游戏,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双脚蹬地向前跳动作技术要领,获得运动技能。 ○○○○ △△△○○○○○○ ○○○○△△△ ○○○○○○ 2、“青蛙过河” 学生利用藤圈想象出不同的跳法 a、教师引导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专题讲座如何编写教学设计和教案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和教案、如何听课和评课、教学反思及其写作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与教案 汤清修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如何编写一份教案。作为教师我们几乎每天都和教案打交道,教师这么熟悉的一个话题,还有讨论的必要吗张老师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张为老师:我认为很重要,最近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用生命书写平凡与崇高的等式,追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授陆永杰”。文章中提到陆永杰教授讲课23年,没有用过重复教案,每一年的授课内容相同,但授课方式和备课笔记却不相同,陆永杰教授从不拿上一年的教案给学生上课。他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课教师应该把抽象的理论给学生讲明白,让学生学以自用。他这种严谨、细致、追求完美的工作风格,不但受到同事们的尊重,也赢得了学生们的信赖,他们为拥有这样一位平易近人、课又讲的好的老师感到庆幸。 汤清修老师:陆永杰教授的事迹确实非常感人,另外教案确实是上课的一个依据,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现在学校也有一些措施来保证教案的实施,比如说,一些学生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教案是每年都要定期检查的,每年还对优秀教案进行评选,保证教案的书写。但是现在网络技术非常的发达,也有一些老师会从网上下载大量的教案,那么如果交教案、检查教案,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话,那就失去了教案应有的作用。写教案这样重要,那么如何写好一份教案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搞清楚教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问题1: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在前面的两讲中,我们的刘老师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讲了教学设计的概念、发展、教学设计如何准备、以及它的一些要素、如何进行撰写等等问题,那么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1、他们在概念界定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除了概念界定上的区别以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 张为老师: 2、在层次分类上也有区别,教学设计可以是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个教学设计可以用几课时来完成,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案原则上是一课时一个教案。 3、我还认为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基本栏目也是有区别的,我将教学设计和教案的栏目作一

小学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方案.doc

★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6小学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方案泸州市江阳西路学校杜朝蓉一、指导思想:本课选择人教版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水平二投掷教学内容,努力贯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的基本理念,积极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学会自我锻炼的良好学习的习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陶冶情操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创新学习的品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各种练习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会、去享受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利用已有的器材自创锻炼方法,为终生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团队精神二、学习内容:1、持轻物掷远2、接力跑三、学习目标:1、尝试进行报纸的玩法,并能学会肩上投掷的方法;2、利用报纸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跑,投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团队精神四、教学重点:全身协调用力的感觉教学难点:动

作自然、快速、连贯、协调五、教学设计与构思:用日 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报纸来进行活动,不拘泥于形式和队 形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一学习内容,解决本课的重难 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 ★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 / 6渐进的教学原则,课的开始,教师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制“纸飞机”,玩“纸飞机”,和比试“纸飞 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 后把报纸卷成“接力棒”,集体用“接力棒”摆成跑道布置 游戏场地,语言导入情景来完成接力跑,学生个个动 手,人人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求知的过程 中加强了能力的训练;在课的结束部分采用集体搭乘 “飞机”游戏,让学生体验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的区别,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本课通过多种练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投掷技术,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较好地掌握好原地投掷垒球的技术要领,在练习活动中还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样使学生在改进动作的同时,思维拓展能力、纠正错误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六、场地器材:1、平地一块;2、报纸若干,录音机一台体育优质课简案八、运动负荷:小学体育单元开发行

八年级音乐《夜莺》教案

夜莺 教学目标: 1、了解雅尼及他的作品《夜莺》的音乐特点。 2、通过欣赏和参与音乐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3、感受中国古典音乐与现代电声音乐相结合的音乐魅力,学习电声乐队知识。 重点、难点:通过欣赏和参与音乐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教具:多媒体钢琴 一、电声乐队的概念及常见的形式: 师:非常好,老师相信你们的观察力一定不错,我们来听看一段视频,你们都看到了哪些乐器?生:回答(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电吉他、电贝司、架子鼓、电子琴) 师:(幻灯片:出示四种乐器的图片)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四种乐器。 师:正是这四种乐器组成了一种乐队——电声乐队。(幻 灯片内容:) 师:那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乐队组合吗? 生:臧天朔乐队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乐队呢? 生:花儿乐队、零点乐队。。。 师:噢,同学们知道的比老师还多。目前比较常见的电声 乐队有两类(幻灯片内容:第一类) 这是最基本的乐器配置,老师还给大家找了一个由这 (幻 几种乐器组成的乐队,大家来听一下它们的音响效果。 灯片播放音乐)(幻灯片内容:第二类) 让我们来听一下现场电声乐队的音响效果。 三、交流与欣赏作品《夜莺》 师:有一位音乐家,他喜欢将高雅的古典交响乐与绚丽的 现代电声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出清新、浪漫、积极向 上的音乐作品,他便是——雅尼。 师:(幻灯片内容:雅尼,希腊血统的美国音乐家,被称 为“世界一流键盘奇才”,是一个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 先后在希腊卫城、印度泰姬陵、中国紫禁城举行个人作品 音乐会,被誉为“雅尼三部曲”。)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欣赏他的一首充满中国古典音乐情调的现代电声音乐作品《夜莺》。 师:我们来听这首曲子的片段,夜莺的叫声是通过什么乐器来表现的呢? 生:笛子 师:笛子是我国的一种民族乐器,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生:清脆、明亮、悠扬。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夜莺》的引子部分,全曲是由三部 分组成的(幻灯片内容:全曲结构) 师:用笛子演奏的引子部分节奏舒展、自由,在最后的延音 上,还加入了模拟夜莺歌唱的装饰音。 师:(幻灯片内容:第一部分谱例) 师: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它由七个乐句组成,包含着两个音乐主题,请同学们边听边试着找出这两个音乐主题。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网站的设计(高中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网站的设计(高中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 一等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教学课题 网站的设计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以网站欣赏为主线,介绍网站设计思想,使学生初步了解网站设计的整体构思。 2、了解网页设计的关联知识 技能目标: 、了解网站设计的基本流程 2、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化创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网站的整体构思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高中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它是进行网页制作的前提工作,其重点在于创建网站的几个步骤,即网站设计的整体构思。在这部分内容中,

要求动脑思考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对于本节课内容只在于让学生了解网站设计的完整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暂时只要他们能够策划出简单的网站就可以了。 五、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上学期,他们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windows的基本操作、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掌握了上网的相关操作(如:接入Internet、浏览网页,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等等),通过观察,他们对上网很感兴趣。很多学生曾问我:老师,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呀?是谁做的呀?怎样发布到Internet上的呀?那些动画是怎么做的呀?等等。由此可见,他们对网站的设计也一定有兴趣、有信心。为了使本节课内容更好的让学生吸收,我特提前(上节课)给他们介绍了FrontPage软件(包括菜单的介绍、创建站点)。 六、教学方法及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节课,本人采用了多种

体育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周良体育 一、概述 本节课属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第五章《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就像一朵晶莹的浪花,不断地激起人们思想的涟漪,激励着人们向、更快、更强,向着和平、文明,向着健康、美好,向着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去努力奋斗并不懈追求。 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则在于促进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它用体育教育人,锻炼人培养人的品格和自尊,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合作和友谊。几千年的奥林匹克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奥林匹克运动都为人类的健康发展带来光明。 本节课重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阐述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并对单元学习进行评价,在探究中认识体会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归纳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兴衰和背景; (2)欣赏古代奥林匹克运动部分艺术作品; (3)阐述说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衰和发展; (4)分析归纳出新中国在奥运会赛场取得的成绩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一周组织学生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对学习步骤、准备要开展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量规等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使每位学生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2)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阅读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材料,重点研究关于奥林匹克精神、发展、有关北京奥运举办的经过、评价、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影响等文章。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条理化;并制作小组演示文稿。 (3)把学习成果制作成学生演示文稿,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就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进行辩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能够学会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估和借鉴; (4)用评价工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演示文稿评价量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丰富的奥运资料阅读,增强对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奥林匹克运动,逐渐了解奥运精神理念,理解并热爱奥林匹克优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福州华侨中学高二的学生 ·学生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活动有较大的兴趣 ·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 ·学生具有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的经验,计算机操作熟练,具有较好的网上学习的技能·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中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应在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上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相结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链接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情感价值取向上正确定位。-----“热爱祖国” 4.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讨论。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4.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难点: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突破方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同过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和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惊心动魄的前苏联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志斗勇。这个小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夜莺的歌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片段) 2.出示图片,认识夜莺和杜鹃。 3.简介时代背景。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利用工具书,小组自学生字词。

写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

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

如何写好教学设计

如何写好教学设计 一、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理念下,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关系。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案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所以,广大考生在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之前,首先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考题中,试卷编写者也把教案编写的题目直接设计成“教学设计”题目,这里,广大考生要引起注意。 二、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1、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广大考生,在面对具体的教学设计题目时,首先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考生需要知道什么是教学设计,以及写教学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具体来说,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每次教学的基本计划,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及教育资源的使用计划;二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必须按教学准备有序有效实施;三是教学研究的成果,教学设计是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四是教学实施的工具,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参照系,可以提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标、思路,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每一次教学。2、内容齐全,要点具备 那么明确了教学设计的作用以后,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或者指定的章节,如何设计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的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题、课时、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在这里提醒广大考生,在备考时,应对教学设计的题目,一定要在心中清楚教学设计所涵盖的这几个方面。 接下来,具体谈一下每个方面所涉及的具体内容。 (1)课题:说明所选章节的的名称,也即本课的标题。 (2)课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说明第几课时。 (3)课型: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而确定的课的类型,即为课型。例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实习课、检查课、测验课、综合课、活动课等。 新授课是以讲解新知识为目的的课。 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课。 实验课、实习课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课。 检查课、测验课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程度为目的的课。 综合课、活动课是将讲授、复习巩固、检查提问、作业练习等活动交叉进行的课。 任课的教师要根据选择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的类型。 (4)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本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点。 ②过程与方法: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写教学目标时,请广大考生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

信息技术优质课教案

信息技术优质课教案 授课课题:绘制简单的图形 授课教师:徐嵘 授课班级:七年级一班 胶州市第十中学 2006.12.26 第7课绘制简单的图形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生在临近元旦的喜庆气氛中,通过设计一张精美的电子贺卡来认识绘图工具

栏各工具用法,学会绘制各种图形。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同学及网络的帮助下,感受学习制作贺卡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任务驱动和教师引导相辅相成,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高尚情操与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课题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三单元中怎样绘制图形及图形的美化等内容。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有利条件,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利用丰富的素材、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以新课改有关理念指导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中的主动性。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制作贺卡以及指导学生解决同一问题可用不同方法,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通过问题情境的感受,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讨论交流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形成一定的知识解决模型,并最终解决问题。 重点:绘图工具箱中多种绘图工具的运用。 难点:图形颜色填充和图形合理搭配组合。 (三)教学策略分析 1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有了一般计算机水平的能力。学生能够熟练的进行文字录入与相关修饰,能够熟练使用鼠标。对WORD2000的操作环境及文字编辑知识有一定了解。 2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合作交流中,利用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新知,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作出评价,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人机对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 共42台计算机,全部联网,有小哨兵多媒体教学软件。 (五)设计思路 1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元旦快要到了,你为自己的同学、朋友准备礼物了吗? (2)为何不自己做一个电子贺卡送给他,来表达你对他的祝福? 2 欣赏导入,讲授新课 (1)认识表绘制图形 让学生先打开WORD2000,找到绘图工具栏的位置,认识该工具栏各部分名称。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通过绘图工具可以绘制各种各样的图形,通过学生自主练习的形式巩固这部分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