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学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课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案号 5

主备人曹文增审核人曹文增日期 2011-9-26

【学习目标】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认识到这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学习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从1898年起兴起的民间组织________,掀起了_________运动。1900年春发展到_______地区。斗争矛头直指___________侵略势力。

2.1900年6月,英、美、____、____、法、德、_____、_____八国联军由___________率领,由大沽经天津进犯_____。___月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_________仓皇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到处___________。

3.《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有哪些?

思考:“动脑筋”一(第21页)、“动脑筋”二(第22页)、“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课内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2.讨论解决第21页“动脑筋”一。

3.讨论解决第22页“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一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率领八国联军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的英国海军司令是()

A.瓦德西B.西摩尔C.克林德D.华尔

2.下列关于八国联军侵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八国联军包括西班牙和荷兰军队

B.曾在廊坊遇到顽强阻击

C.攻占北京后进行烧杀抢掠

D.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

D.保证禁止中国人民参加一切反帝活动

4.如果你担任历史记录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A.各国使馆林立

B.某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C.居住有大量的北京市民

D.驻扎有大量军队

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上述局面的出现说明( )

①强盗们对自己究竟拿了多少赃物并不清楚②强盗们为了抢劫方便,人为制造了极大的混乱

③强盗们抢得的赃物数量之大是惊人的④强盗们造成的破坏是令人发指的

A.①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慈禧太后对帝国主义列强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表态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是( )

A.慈禧太后作为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在与列强的长期交往中,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B.慈禧太后为了个人利益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C.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地大物博,作为统治者慈禧太后慷慨大方

7.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图①:大水法遗址图②:燃烧的北京城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法国)维克多·雨果

材料二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对应的是图_____,材料二对应的是图______。

(2)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侵略战争的劫掠景象?被劫掠的地点是哪里?主凶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侵略军队?

(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侵略战争的劫掠景象?被劫掠的地点是哪里?主凶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侵略军队?

(4)为什么这些侵略者能在中国犯下如此罪行?

(5)这些历史事件对今天的中国有什么启示?

【课后提升】(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怨不伸。”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鬼子”指什么?“和约”、“民怨不伸”各指什么?为什么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弯路的反思)

山东潍城经济开发区中学导学案

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但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实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实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持续实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所以,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4.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习题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俄国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之一。下列外国列强侵华史实中俄国参与的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对新疆的争夺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近代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 A.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惨败 B.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3、“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图占据,三海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则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发动的哪一次侵华战争(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4、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八国联军侵华 B.中华民国成立 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 D.蒋家王朝覆灭 二、材料题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辟重庆等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

人居住。 (1)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发动与材料一相关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说明,该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体现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 (3)依据上述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在经济侵略方式上发生的变化。 (4)根据材料三中政治方面的内容来分析该条约是近代中国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CCA 二、材料题 (1)材料一出自《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出自《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材料三出自《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条款: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变化: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侵略势力延伸到内地。 (4)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称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课程内容: 1.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清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3.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 1.引导学生思考,八国联军侵华,因何发生、中国反侵略为何失败,《辛丑条约》带来什么后果,帮助他们把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2.讲故事,无论以人物为主还是以事件为主,都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背景,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讨论他们对历史进程的作用,评价其是非功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概况;运用多种资料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知道《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通过分析史料和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学会正确评价、分析历史事件;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学生综合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推理事件演变的结果或影响。 3.通过文字资料、故事讲述等,体验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及探索的艰辛曲折。树立“不忘国耻,警策奋进”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三、教学策略 1.主要采用图文结合、比较学习法、自主学习法,以史导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收集有关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料或图片。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威海卫战役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D.辽东战役 解析: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答案: C 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 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B.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D.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答案: C 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 B 4.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 C 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总第5课时) 设计人:临沂汤头中学杜善祥使用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 2.综合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综合归纳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提高分析对比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学习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学习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20导入框和正文第一段,回答: 1)义和团兴起的时间、地点、发展状况、斗争矛头、性质? 2)八国联军的名称、侵华时间、总司令、进犯路线、重要战役? 2、阅读教材p20正文第二段及小字材料说一说: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清政府又是如何表现的?导致了什么后果? 3、熟练掌握:《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国家?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交流结果:

2、我们的问题: 交流结果: 3、老师的问题: 1)《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三)拓展延伸: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系统总结:知识建构 影 响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的不足

教案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义和团抗击抗击八国联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教法:启示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 《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 巨额的赔款, 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 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 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 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 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 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 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

提问: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精选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练习题十三

精选2019-2020年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练习题十 三 第1题【单选题】 优秀的历史影视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下列影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火烧圆明园②林则徐③ 八国联军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15年1月,中国海军访问英国。有英国网友感慨道:“三艘巨大的军舰……真遗憾,这是中国军舰,不是英国的。记得我们国家曾经侵略过中国”。近代史上,英国发动或参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有( )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据《大清会典》记载,故宫中共有大缸308口,由于各种原因的破坏,如今只剩下了231口。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些大缸上留有累累刀痕,原来这是刚刚进入20世纪之初,一批匪徒闯入故宫后刮去了上面的镀金,这批匪徒是( ) A、1860年的英法联军 B、1895年的日本军队 C、1901年的八国联军 D、1937年的日本军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2·江西模拟)“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款项(如下表)用于履行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2012·苏州模拟)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批准了《议和大纲》,说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说明(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割让了黑龙江北岸大片国土 C、北洋舰队的失利使中国无力再战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 【解析】: 第6题【多选题】 近代史上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有(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解析】:

八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学案——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随堂笔记——部编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由来:由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兴起地点:山东、直隶 兴起原因:根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直接: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斗争目标:由反清转变为反帝斗争。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剿杀 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廊坊阻击战、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天津保卫战 口号:扶清灭洋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意志,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反映出义和团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二、抗击八国联军 时间:1900年6月 原因: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根本原因: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结果: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签订: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等11国签订。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 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中国近代史前期列强攻占北京的两个事件分别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 1、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虎门销烟圆明园遗迹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A B C D 2、“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选项是() A.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许多城市 B.允许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工厂 C.巨额赔款给人们增加了沉重负担 D.清政府保障严禁人们参加反帝活动 5、“《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指()A.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帝国主义直接统治中国人民 C.赔款数额巨大,增加了人民的沉重负担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6、在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使中国开始沦为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分别是() A.《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C.《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7、对下面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B.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8、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付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被洋人的统治完全取代了 9、110年前列强对中华民族发动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批准了《议和大纲》,说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说明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割让了黑龙江北岸大片国土 C.北洋舰队的失利使中国无力再战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2、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一、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二、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具体情况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分析,我们知道列强瓜分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 【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那么,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书上20页,讨论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1、义和团最早兴起在什么地方?其斗争矛头是什么?后来运动中心在哪里?

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

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 1900年7月,清政府曾发布这样的诏书:“(列强)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此义勇(义和团)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不如)大张挞伐(讨伐),一决雌雄?”据此回答1-3题 1.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推翻清政府的残酷统治B.抵抗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 C.消除鸦片对中国的毒害D.维护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 2.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A.禁烟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 3.面对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及八国联军的侵华初期,清政府的态度是( ) A.对义和团“招抚”,对各国宣战B.对义和团“招抚”,对各国投降 C.对义和团“剿灭”,对各国宣战D.对义和团“剿灭”,对各国议和 4. 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点的是() A.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B.都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 C.都有巨额赔款D.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5. 小明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庚子西狩丛谈》,该书的序言上写道:“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读到这,小明对该书的内容做出了判断。你认为下列哪项是小明做出的正确判断() A.描绘了古代史上某位皇后出宫打猎的情形 B.分析了太平天国给清王朝带来的打击和混乱 C.叙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者胡作非为的历史 D.记录了八国联军侵华中太后皇帝出逃的过程 6.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 ( ) A.2100万元 B.2亿两 C.4.5亿两 D.9.8亿两 7.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是在签订下列哪个条约之后() A.《马关条约》B.《辛丑条约》C.《南京条约》D.《北京条约》 8. 晚清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割地好大块”这歌谣反映当时() ①清政府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社会现实②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北京后西太后逃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1、引用诗句,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寻找历史的能力。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 1、诗词辅助法。在导入新课时引用康有为的诗句,培养学生从诗句中寻找历史的能力。 2、视频图像法。通过对一些图像资料的观看,加深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罪行。 3、讨论法。对于《辛丑条约》的影响,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其把道理想通。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图片:1999年12月31日北京世纪坛前中国人民喜迎新千年。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中国人迎接新千年到来时的心情。 (兴奋、喜悦、激动,对新的世纪充满了希望。希望祖国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幸福。) 2、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祖国更加富强。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但在一百多年前,同样是迎接新的世纪,即20世纪的到来时,当时的世界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精品教案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掌握列1840年到1900年强侵华的史实,这就要立足于对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本线索。 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要事迹,教材对义和团运动的论述较少,学生很难有整体认识。因此需要恰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义和团。 三、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师生讨论 2、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一道日本历史考题引起的思考:每次给同学讲授这一课都会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道日本历史考题。曾经有一位日本教师在历史课上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看到这个题目,一方面不免让我们感慨历史考题可以是这样出的!中日两国在历史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也引发我们对中日两国百年战争的思考。 日本学生的判断,大都认为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钓鱼岛就是位于东海),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上大致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 今年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今天我们一起回顾这场对中国影响至深的战争。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抗击八国联军》 《抗击八国联军》一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正是因为这样才催发了近代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努力,从而为下一单位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整个近代历史上起着关键的承接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1教育网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国耻与苦难,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2·1·c ·n ·j ·y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www-2-1-cnjy-com 2、《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1*cnjy*com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21·cn·jy·com ◆课前准备 ◆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展示《时局图》)《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现实。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进入新课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

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威海卫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辽东战役 解析: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答案:C 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 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 D.出兵*东学党起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 答案:C 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B 4.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家国情怀) 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作用。(唯物史观) 3、列举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历史解释) 【重点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基础认知】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历史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3)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康有为撰写的_和_,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_、经济、军事、文化、_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失败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_。康有为、梁启超被迫 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_”。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步习题1北师大版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选择题 1.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4年 D.1900年 2.八国联军侵华,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 D.禁烟运动 3.《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 A.2100万元 B.2亿两 C.4.5亿两 D.9.8亿两 4.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而发动 B.侵略者都是由海上登陆进犯津京 C.战争期间清朝皇帝都离京出逃 D.战后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5.《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是因为() A.《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B.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国家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 D.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6.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A.“反清复明” B.“扶清灭洋” C.“除暴安良” D.“还我河山” 7.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都侵略中国的是()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8.义和团重创八国联军的战役是() A.虎门战役 B.大沽口战役 C.青浦战役 D.廊坊、杨村战役 9.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斗争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相同点是()

A.以外国教堂、租界为进攻目标 B.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群众 C.被那拉氏出卖而失败 D.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爱国运动 10.《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C.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D.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填空题 11._____年,西摩尔率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12._____年,清政府与11国签定《__________》,使中国_____ 沦为_____________社会。 三.动脑筋 13.清政府自1840年以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你知道的有哪些? 14.截取于《中华历史五千年》之《晚清悲歌》有关内容。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 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 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回答: (1)“北京二度被占领”是哪两次? (2)“赔巨款,派驻兵”中“巨款”是多少?“驻兵”在哪里?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慈禧太后见《辛丑条约》没有把她列为“祸首”惩办,喜出望外,立即告诉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全部接受。他对列强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二《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回答:结合材料一和《辛丑条约》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二中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观点的看法。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2)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王朝的腐败,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中国的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自己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独立地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况,但是仅局限于感性认识,缺乏理性的认识。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在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的同时,深入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三、设计思路 本课共分二个子目介绍了内容:“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介绍了联军侵略的借口、过程、占领北京后的暴行等内容;“《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最终结果。根据课程标准及新课改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对教材内容作了相应调整:第一部分设计两个问题: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及过程,注重学生对整体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第二部分设计一个问题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及其启示,注重学生分析,比较、拓展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和影响。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制作简易展版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反思启示,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比较表对比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逐步树立起对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2、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3、解决措施: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有的放矢,查找相关内容的资料,理解疑难问题。课堂上,出示教师设计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六、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问题探究、启发引导、分组合作、归纳总结 学法指导:自主收集、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列表归纳、比较反思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讲解G20峰会的一些知识并分享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