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导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

1.稀缺性的含义

2.选择的含义

3.机会成本的含义

4.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5.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6.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

掌握:

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3.实证分析方法

了解: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

2.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稀缺规律的几个特性:

1、论对社会还是个人,稀缺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2、缺性又是相对的,即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

3、稀缺性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

4、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问题,是经济学的出发点。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1、生产可能性曲线

2、机会成本

3、选择

一个基本经济事实是: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生产我们需要的全部产品。在一个时期,生产哪些产品,每一种生产数量多少,就必须作出选择。

选择包含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和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资源利用涉及三个相关问题:

1、分就业问题

2、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3、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

四、经济学与经济制度

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经济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

案例研究:大炮与黄油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包括四个内容:

1、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包含四个内容:

1、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2、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参考资料: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实证(p o s i t i v e)问题涉及解释和预测:

假设我国政府对外国汽车进口实行配额,该配额会对汽车的价格及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的消费者有什么影响?对汽车产业的工人有什么影响?现在的失业率是多少?较高水平的失业率如何影响通货膨胀?汽油税又会怎样影响汽油的消费量?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诉诸事实才能解决。它们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实证经济学:

是描写经济中事实、情况和关系,不涉及经济生活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n o r m a t i v e)问题研究应该如何:

有时我们并不满足于解释和预测,还会提出别的什么问题,如“什么才是最佳的?”通货膨胀的容忍限度应该是多少?是否应当向富人课以重税以帮助穷人?国防开支每年应当增长3%,还是5%?这些问题涉及根深蒂固的价值和道德判断。

规范经济学:

涉及论理和价值判断,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经济问题的标准,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主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对应该做什么持一种明确的道德立场。

二、实证分析方法

理论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

定义:

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

变量:

变量是一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经济学上常以函数(function)来表示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例如:某一变量——茶叶的消费量(C),可以是其他变量(如茶叶价格,居民的收入)的函数。

函数式为:C=f(p、y)

其中C为内生变量;p、y为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

内生变量(即因变量)指由理论体系内的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如C。

外生变量:

外生变量(即自变量)指由理论体系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如p、y。

假设:

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

假说:

是对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

预测:

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

二、分析工具

1、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3、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

4、定性与定量分析

四、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经济理论是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力图寻找出经济现象本身的客观规律。

经济政策是根据经济规律所制定的。

案例研究: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

上编

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

参考资料:需求曲线的特例

案例研究Ⅰ: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

案例研究Ⅱ:汽车能进入家庭吗?

第二节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1.供给(supply)的含义

供给是指厂商在每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供给也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供给也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2.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供给表是表明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

供给曲线是表明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其它相关商品的价格;

3.厂商的目标;

4.生产技术的变动;5.生产要素的价格;6.政府的政策;7.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三、供给定理

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案例研究:技术进步与电脑

第三节价格的决定

一、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对均衡价格的理解应注意这样三点:

第一,均衡价格的含义:均衡价格就是由于需求与供给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使价格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行变动的状态。

第二,决定均衡价格的是需求与供给。

第三,市场上各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在市场的背后进行的。

均衡价格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因此,价格也就是由市场供求双方的竞争所决定的。需要强调的是,均衡价格形成,即价格形成的市场应该是完全竞争的,形成的过程完全是自发的。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价格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因此,价格也就是由市场供求双方的竞争所决定的。需要强调的是,均衡价格形成,即价格形成的市场应该是完全竞争的,形成的过程完全是自发的。

案例研究:谁让广东人吃到更多的鱼

第五节对价格的干预的市场结果

一、价格上限

1.定义

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2.形式

支持价格(农产品)一般有两种形式:

(1)缓冲库存法

即政府按照某种平价(即支持价格)收购全部农产品,在供大于求时增加库存,或出口,在供小于求时减少库存,以平价进行买卖,从而使农产品价格由于政府的支持而维持在某一水平上。

(2)稳定基金法

即政府按照平价收购全部农产品,在供大于求时以低价格出售,供小于求时以高价出售。这种情况下,收购价是稳定的,但销价不稳定,同样可以起到支持农业生产的作用。

3.作用

支持价格的运用对经济发展和稳定有积极作用。

案例研究: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挂号费质疑

二、价格下限

1.定义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2.限制价格的利和弊

限制价格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与社会的安定。

限制价格的弊病:

(1)限制价格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与社会的安定。

案例研究:5元电影票价的冲击

三、放开价格的意义与局限性

第三章弹性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2.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

3.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4.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5.如何用弹性理论解释谷贱伤农与薄利多销

掌握:

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2.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3.供给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了解:

1.弹性与税收分摊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需求价格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

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需求弹性大小,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需求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二、 需求弹性的分类

1.需求富有弹性(即弹性充足)

这时,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2.需求缺乏弹性(或弹性不足)

这时,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3.单位需求弹性

这时,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4.需求完全无弹性 这时,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5.需求有无限弹性

这时,当价格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提醒:容易犯错的地方:

人们往往把需求曲线的斜率和它的弹性混淆起来。认为斜率大就缺乏弹性,斜率小就富有弹性。事实上,需求曲线的斜率取决于P 和Q 的绝对量的变动,而弹性则取决于百分比的变动。在直线的任何地方,都具有相同的斜率,但具有不同的弹性。

三、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 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4.商品的耐用程度

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参考资料:点弹性与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弹性

第二节 其他弹性

一、需求收入弹性 二、需求交叉弹性 三、供给弹性

第三节 弹性理论的运用

一、需求弹性与总收益

二、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分摊 案例研究:奢侈品消费税的归宿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

--=??=

1

1

211

2P P P Q Q Q P P Q Q E d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

1.效用与边际效用

2.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3.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4.消费可能线

5.序数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掌握:

1.消费者剩余

2.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

了解:

1.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决策

2.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

3.消费者的储蓄决策

4.消费者的投资决策

第一节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二、偏好

贪偏好表示为对一各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组合的排序。

四、效用

效用(u t i l i t y)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大的就是效用大,满足程度小的就是效用小。

效用乃是消费者对物品主观评价的结果,是一种心理感受,而非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

五、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案例研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新解

第二节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total utility,TU )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MU)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这里,边际是指增加的意思。如:某人拥有六件衬衫,由此而获得的满足程度为总效用;

其方程为:

80

2=?+Q Q

三、投资决策

第五章生产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

3.规模经济与企业最适规模

掌握:

1.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含义与关系

2.边际分析与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3.等产量线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了解:

1.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

2.不同形式企业的优缺点

3.法人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的关系

第一节企业理论

一、企业的形式

二、现代企业的实质:委托-代理关系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

案例研究:《抉择》这部小说的经济学含义

第二节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一、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研究的是生产者(亦称厂商)的行为。

在经济学上,我们假定,厂商总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极大利润)为目标。

为了追求利润,厂商运用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与其产出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生产函数。精确地说,生产函数是表明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一组投入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的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

Q=f(L、K、N、E)

三、短期中的技术效率:一种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如劳动)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如劳动)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这一规律发生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第二,这一规律所指的是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分为可变的与不变的两类。第三,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量递增;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第三阶段:产量绝对减少。二、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总产量(total product TP )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AP )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MP )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T P 和M P 的关系: M P >0时,T P 递增 M P <0时,

T P 递减 M P =0时, T P 最大 M P 和A P 的关系:

M P 相交于A P 产量的最高点 相交前,M P >A P A P 递增 相交后,M P <A P , A P 递减 相交时,M P =A P , A P 最大 四、 长期中的技术效率:规模经济 一、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出现规模不经济。

理解这一规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也是技术水平不变。

第二,这一规律所指的是生产中使用的两种生产要素都在同比例地增加。第三,两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变动的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规模收益递增; 第二阶段:规模收益不变; 第三阶段:规模收益递减。

案例研究:“大的是美好的”还是“小的是美好的”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原则是:

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为:

)()(21m L

k L L k k MP P MP P MP M Q P Q P ===?+?

1.短期与长期的区别

2.长期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的区别

3.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的含义

4.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

了解:

1.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2.短期成本与停止营业点的关系

3.规模经济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

第一节成本

一、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是显性成本。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其他东西,是隐性成本。

三、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就是会计利润,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再减去机会玉是经济利润。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称为经济成本。

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不是会计利润最大化而是经济利润最大化。

四、短期与长期成本

短期是厂商不能根据它们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长期是指厂商能根据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案例研究:上大学的代价是什么

第二节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1.短期总成本(S T C)

短期总成本是短期内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短期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F C)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费用。这种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是固定不变的。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只要建立了生产单位,就是没有生产,也要支付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V C)可变成本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这种成本是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是可变的。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的支出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等。

短期总成本(S T C)

STC=FC+VC

STC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从FC出发,表示没有产量也不为零。

2.短期平均成本(S A C)

S A C是指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AVC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S A C)

SAC=AFC+AVC

SAC的变动规律由AFC与AVC决定。

3.短期边际成本(S M C)

在短期内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三、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1、STC、FC、VC

2、SAC、AVC、AFC

3、SMC、SAC、AVC

(1)S M C与S A C的关系SMC相交于SAC曲线的最低点。

相交前,SMC<SAC,SAC下降;

相交后,SMC>SAC,SAC上升;

相交时,SMC=SAC,SAC最低。

(2)S M C与A V C的关系

这一关系与MC和AC的关系类同

SMC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

相交前,SMC<AVC,AVC下降;

相交后,SMC>AVC,AVC上升;

相交时,SMC=AVC,AVC最低。

参考资料: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关系的数学证明

案例研究: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为什么不停业?

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L T C)是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长期总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没有产量时没有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增加。

二、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LAC)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

在长期中,厂商可以根据SAC曲线来调整LAC。因此,LAC曲线可以从SAC曲线推导出来。

1.L A C曲线的构成

LAC曲线指的是在不同的产出规模上,企业生产最低成本的轨迹。(见下图)

2.L A C曲线的特征

(1)LAC曲线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

(2)LAC曲线比较平坦。

三、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LMC)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案例研究:王永庆与台塑的成功

第四节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二、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收益是指厂商出卖产品得到的全部收入。它是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P×Q)。

收益中既包括成本,又包括利润。

总收益(T R):

总收益(TR)是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A R):

平均收益(AR)是厂商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

边际收益(M R):

边际收益(MR)是指厂商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T R、A R和M R三者的关系:

TR=AR·Q

AR=TR/Q

MR=⊿TR/⊿Q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1)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

(2)这是因为,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厂商都要调整其产量,说明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才不会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3)厂商对利润的追求要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无限大的利润。这样,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厂商要根据这一原则来确定自已的产量。

参考资料:利润最大化的数学证明

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

1.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3.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

4.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

掌握:

1.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2.寡头市场的特征

3.垄断市场上的单一定价

4.各种市场结构价格与产量决定的比较

了解:

1.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

2.围绕垄断的争论

第一节市场结构

一、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二、市场结构类型

三、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

案例分析:德比尔斯公司为什么作广告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价格与需求曲线

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厂商数目很多,每一个厂商的销售仅仅占整个行业销售量的一小部分,所以,厂商决定出售多少产品对该产品的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市

西方经济学教案

课题: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供求理论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供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重点:需求机制供给机制弹性理论 难点:市场均衡 教学过程: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取用物品”与“经济物品”。前者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而且在人类生活中后者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二、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 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按广泛接受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

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几种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的几种基本概念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核心问题: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1)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居民与厂商)的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2.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是指那些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效果的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规划

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规划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能力目标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会计、管理发展需要的,从事金融理论研究、会计理论研究和管理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和从事金融、会计和管理岗位上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1.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行机制和方法、调控的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经济运行中所需的环境、条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辨析经济理论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意识和全新的经济理念,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既要注重对经济理论的传递与积累,更要注重利用这些经济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作到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的运行,以现实经济发展的实际丰富经济理论。 本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具体要求,请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来进行。

二、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与合格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了积极推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各项改革,尽快把西方经济学课程建成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特制订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1.树立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课程建设体现现代化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学的普遍规律,形成自我特色。 2.正确把握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研究对象等,对课程的体系及内容有总体的认知。它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适应,满足社会对软件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积极引进并合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讲稿及网络助学课件等辅助教学,构成多媒体、网络环境、文字教材和教师讲授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为传统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第12章-马工程教

第十二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1.总需求曲线为何向右下方倾斜? 答案要点:总需求会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或者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而提高。这也就是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财富效应(实际余额效应)。所以,总需求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 2.财政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效果较好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从总供求模型来说,总供给曲线越平坦,即物价水平变动很小或几乎不变动,总需求曲线越陡直,即总需求对于价格不敏感,财政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的效果就越好。当然,经济中也必须有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的具体项目。 3.货币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效果较好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从总供求模型来说,总供给曲线越陡直,即物价水平变动很大也不会影响总供给,总需求曲线越平坦,即总需求对于价格很敏感,货币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的效果就越好。 当然,经济中也必须有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作用的企业投资的重要具体项目。 4.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或增长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各是什么? 答案要点:如果是以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恢复经济或促进经济增长,必须有好的项目,同时也不能因此引起利率上涨。 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就会产生局限性和副作用:因利率上涨而导致原本可由社会进行的投资被放弃,即产生“挤出效应”,或者 因缺乏适当的投资支出的对象,而无法达到目的。 如果以减税的财政政策恢复经济或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局限性,即,企业找不到可以盈利的投资项目,就不会因减税而增加投资,从而无法达到预定的目的。 1/ 2

5.以货币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或增长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各是什么? 答案要点:一是受限于经济中是否存在可盈利的投资项目,二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6.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要点:可以互相弥补单独使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时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避免或降低副作用。 2/ 2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教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组编著

《微观经济学》第一讲课程设计

《微观经济学》第一讲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幻灯片展示经济问题的内容,告诉学生经济问题形成原因及产生的根源,为下一节做铺垫。 二、经济学的含义(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谈话导入 提问:如果你有一笔钱如何去分配,消费、投资、储蓄? 目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回答出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是研究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2.讲解经济学的定义 出示幻灯片:给你一笔钱,如何分配 目的:引导学生对资源配置的理解 3.深入分析如何配置及利用资源,导出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是一门配置和利用的选择科学,那么经济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导入新课】 1.讲故事:经济学有研究个体行为理论的还有研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 2.提问:你如何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和一国通货膨胀问题的。 目的:通过回顾前面学的内容引出经济学的组成 三、西方经济学的组成(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组成 1.依据提问内容讲解 画图: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体和一个国家 提问:厂商利润最大属于微观还是宏观 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目的:让学生生动有趣地理解宏观及微观的研究领域 (二)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回顾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政治中学过)

提问:一只看不见的手? 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给出第一个明确的特点 2.回顾前面厂商利润最大化 提问:研究厂商利润最大化是个量分析还是总量分析? 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方法 3.回顾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提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出微观的研究对象 (三)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回顾凯恩斯“一只看得见的手”(政治中学过) 提问:一只看得见的手? 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给出第一个明确的特点 3.回顾前面通货膨胀的问题 提问:研究通货膨胀是个量分析还是总量分析? 出示幻灯片: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方法 3.回顾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提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出宏观的研究对象 四、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提问:我们讲了微观与宏观有其各自的特点,那么他们有何联系呢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五、本单元重点、难点总结 1.经济学的组成 2.微观与宏观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并告知下次课主要讲述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板书】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程教案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通识课 教案 2017年11月

导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怎样学习和对待西方经济学?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第一、二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明确什么是西方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①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体系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微观经济学,二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做出各种理性选择,以谋求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国民经济总量包括总产量(或总收入)、总就业量、物价水平等。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稀缺条件下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或既定前提,该研究对象的确定经过了长期发展过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具体分为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二节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的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从个人主义的自利和理性假设出发描述人类经济活动,阐述资源配置的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发展了一些研究经济问题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方法借用来研究经济问题,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一些有用工具。这些方法包括演绎法、经济模型与数学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等。 第三节阐述了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二要深入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三要精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的实践;四要正确看待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 微观部分: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长期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部分: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与循环流量图;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两部门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 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微观部分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标: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对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认识。 讲授难点:机会成本和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讲授重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Economy------“经济”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经济:1、产出/投入的最优化,致富之路;2、经帮济世; 、生产关系3.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微观)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系各专业 规定学时:60学时

沙市大学经济管理系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以政府干预为核心,研究GDP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IS-LM-BP模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心是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通过研究和分析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考察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功能,近而说明

资源如何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充分利用这一问题的。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及分析和研究在现有既定的资源未能得以充分利用的原因,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的途径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等问题,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寻求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和干预手段,并且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运作用,提供一套的理论规范和行为规范。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决定理论、波动理论和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构成。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及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理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教学大纲 5、教学方式 6、教学进程 7、思考题和习题 8、参考资料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西方经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

《西方经济学》讲义完整版 第一章导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稀缺性的含义;选择的含义;机会成本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 一般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实证分析方法 一般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 (一)定义: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二)注意问题: 1、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 2、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各个时期:原始社会…当今社会 一切社会:贫穷或富裕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一)选择:有限的资源满足什么欲望

(二)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 注意: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损失,并不是实际的支出。 (三)生产可能性曲线 1、定义:资源既定条件下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也称生产转换线。 2、假设。 (1)、固定的资源:在一定时间上,可供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2)、充分就业:在现有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着资源闲置。 (3)、生产技术:在考虑问题的时间范围之内,生产技术,即由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 (4)、两种产品:为了简化问题起见,通常假定某一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 3、图形分析: 从图象上看出,生产力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且凹向原点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第一,生产可能性曲线揭示了稀缺法则。任何经济不可能无限量地生产。 第二,任何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但不可能有同时选择二个不同的点。同时,决定了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一点进行生产就意味着决定了资源的配置。 它是在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的轨迹,它一般凹向原点,隐含着成本递增法则成立。该曲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代表着有产率的产量组合,曲线之外的任意一点表明在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上(微观经济)-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 1. 课程目标任务 ^ 根据微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 ①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 ②掌握需求和供给以及市场价格作用原理; ③掌握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④掌握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分析方法; ⑤掌握成本和收益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⑥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 ! ⑦掌握市场失灵原因和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2)技能目标 ①能运用需求、供给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②能运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简单分析; ③能对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进行分析; ④能运用成本与收益理论对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成本进行分析; ⑤能运用市场理论对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进行分析; ⑥能运用各种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因素和政府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进行分析。 } 2. 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在讲授微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贯彻精讲的原则,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 2. 供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政府价格政策及其应用; 3.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4. 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消费者的其他决策; 5. 企业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6. 短期成本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长期成本概念,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7. 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围绕垄断的争论; 8. 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9.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相关微观经济政策。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教案讲解

西方经济学教案讲解 学期周数:16周 周课时:4课时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基础课 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导言 一、授课章节:导言 二、本章课时:4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六、重点、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方法: 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中展开教学,特别针对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无现实意义等模糊认识,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两方面属性入手,引申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讲授分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讲授,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由此导致两大理论体系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立或互补)?从西方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了解中如何体会认识和研究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应发生的变化? 八、教学建议:

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九、作业或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均衡价格理论 一、授课章节:均衡价格理论 二、本章课时:10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8学时习题讨论课: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需求规律 2.供给规律 3.均衡价格 4.需求(供给)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5.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6.弹性理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 7.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六、重点、难点: 重点:需求(供给)的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需求(供给)对均衡的影响。 难点:需求(供给)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区别、弹性的应用。 七、教学方法: 采取讨论式逐层推进教学。着重结合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一是结合世界市场石油生产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I》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I》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96学时(授课32课时,自学64课时)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函授 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西方经济学I即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教育部首批确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掌握这门课程对于整个财经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教学计划中,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各门专业课打下业务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课起综合作用。 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是为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经济分析方法,使其能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学好其它专业课并为之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为学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三是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能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研究经济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教材配有相应的习题集和学习指南。省级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并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 1、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和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2、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授课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3、各章节习题参见课本,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参见课程网站。 大纲正文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导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微观经济学以个别经济单位(如厂商、消费者)、个别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个量分析方法,所以又称个量经济学。本章作为导论,着重论述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功用,从而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展开提供一个最为一般的方法论和概念基础。

《西方经济学II》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II》教学大纲(修订版) 大纲说明 总学时:96学时(授课32课时,自学64课时)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 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西方经济学II即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各门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课起综合作用。西方经济学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强调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感、强调借助于理性思维的穿透力来透视实践中的微观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II的有关知识是经济研究者和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学习西方经济学II,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借鉴其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是为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经济分析方法,使其能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学好其它专业课并为之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为学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三是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能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基本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教材配有相应的习题集和学习指南。省级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互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大纲的使用说明: 1、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和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2、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授课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3、各章节习题参见课本,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参见课程网站。 大纲正文 第一章导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 基本要求: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总量分析方法,所以又称总量经济学。本章作为导论,着重论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展开提供一个最为一般的方法论和概念基础。 本章重点: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第9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 答案要点: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 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对于GDP的理解,以下几点要注意: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为了解决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的 实物量一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人们转而研究它们的货币价值,这就意味着,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 (2)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 入GDP。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那些产品和服务,而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来被另一家企业当作投入品的那些服务和产品。 (3)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指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该地区的GDP中。 (4)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GDP 属于流量,而不是存量。 2.说明核算GDP的支出法。 答案要点:支出法核算GDP的基本依据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具体说来,该方法将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 服务需求的角度划分为了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

部门和国际部门。对家庭部门而言,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对企业部门而言,其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对于国际部门,引入净出口NX来衡量其支出,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将上述四部门支出项目加总,用Y表示GDP,则支出法核算GDP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 Y=C+I+G+NX。 3.说明GDP这一指标的缺陷。 答案要点:(1)GDP并不能反映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状况。GDP高低或人均GDP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经济体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理想或良好。 (2)由于GDP只涉及与市场活动有关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劳动和地下经济因素。 (3)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4)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4.何为通货膨胀?怎样描述它? 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的程度是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的,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西方经济学教案汇总

西方经济学教案 学期周数:16周 周课时:4课时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基础课 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导言 一、授课章节:导言 二、本章课时:4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六、重点、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方法: 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中展开教学,特别针对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无现实意义等模糊认识,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两方面属性入手,引申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讲授分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讲授,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由此导致两大理论体系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立或互补)?从西方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了解中如何体会认识和研究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应发生的变化? 八、教学建议:

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九、作业或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均衡价格理论 一、授课章节:均衡价格理论 二、本章课时:10学时 三、授课类型: 理论课:8学时习题讨论课: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需求规律 2.供给规律 3.均衡价格 4.需求(供给)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5.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6.弹性理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 7.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六、重点、难点: 重点:需求(供给)的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需求(供给)对均衡的影响。 难点:需求(供给)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区别、弹性的应用。 七、教学方法: 采取讨论式逐层推进教学。着重结合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一是结合世界市场石油生产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简明教程 教案 (三年制高职) 教师:杜俊创 班级:16经济管理高职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经济学基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培养学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具体教学目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要求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西方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以掌握经济理论为基础。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西方经济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西方经济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参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讲授与多媒体结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的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线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 学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经济模型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本章首先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 需求和供给,然后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最后从量上分析价格、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程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理论、掌握供求规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并掌握价格形成的条件、过程、变动及其对经济的调节,能运用弹性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西方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导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 1.稀缺性的含义 2.选择的含义 3.机会成本的含义 4.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5.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6.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 掌握: 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3.实证分析方法 了解: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 2.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稀缺规律的几个特性: 1、论对社会还是个人,稀缺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2、缺性又是相对的,即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 3、稀缺性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 4、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问题,是经济学的出发点。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1、生产可能性曲线 2、机会成本 3、选择 一个基本经济事实是: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生产我们需要的全部产品。在一个时期,生产哪些产品,每一种生产数量多少,就必须作出选择。 选择包含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和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资源利用涉及三个相关问题: 1、分就业问题 2、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3、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

四、经济学与经济制度 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经济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 案例研究:大炮与黄油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包括四个内容: 1、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包含四个内容: 1、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2、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参考资料: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实证(p o s i t i v e)问题涉及解释和预测: 假设我国政府对外国汽车进口实行配额,该配额会对汽车的价格及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的消费者有什么影响?对汽车产业的工人有什么影响?现在的失业率是多少?较高水平的失业率如何影响通货膨胀?汽油税又会怎样影响汽油的消费量?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诉诸事实才能解决。它们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实证经济学: 是描写经济中事实、情况和关系,不涉及经济生活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n o r m a t i v e)问题研究应该如何: 有时我们并不满足于解释和预测,还会提出别的什么问题,如“什么才是最佳的?”通货膨胀的容忍限度应该是多少?是否应当向富人课以重税以帮助穷人?国防开支每年应当增长3%,还是5%?这些问题涉及根深蒂固的价值和道德判断。

西方经济学第10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西方经济学(下册)第十、十一、十二章 习题答案参考要点 (2011、7、19)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定为0? 答案要点:当计划供给与计划需求一致,计划需求与实际需求也恰好相等时,计划存货投资可以为0,计划存货投资必定为0。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不会将其计划存货投资安排为0,因此,宏观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会为0。至于非计划存货投资,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往往不为0,所以,宏观上的非计划存货投资也往往不为0。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是否总是大于0小于1? 答案要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因此,它至多等于1,而无论如何不能大于1;如果不消费也只能等于0,而不会小于0。平均消费倾向则在短期内有可能大于1,因为可以借贷消费(如购买耐用消费品或自己住居住的住宅);但也不会小于0,因为人们至少需要基本的生活花费。 3.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增加储蓄对于均衡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首先是减少了消费需求,其次是增加的消费能否全部转变为投资很难确定。所以,增加储蓄的直接作用是减少了总需求,进而降低了均衡国民收入。 4.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有何不足之处? 答案要点: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仅仅考虑了最直观的短期情况,忽略了消费也要有长期考虑,也忽视了不同社会收入层次对总体消费的影响,以及社会消费与居民消费、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的情况。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概念强调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局限性不小,忽视了它在不同层次中的作用。有关消费的内容可以参看教材p75-77的内容。 5.投资是如何决定的?怎样看待其决定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投资决定的原则是收益大于成本,在考虑边际成本的情况下,至少要使投资的收益等于成本。影响投资成本和收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都是在进行实际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 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除投资所直接使用的实际成本规模和风险成本外,从融资成本角度看,主要是利率水平和还贷期限。在投资预期收益和风险既定情况下,利率高低直接牵涉投资的成本,最终影响投资的利润。所以,利率始终是影响投资的最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影响投资的收益方面,主要是预期的利润率水平和投资风险收益状况。前者涉及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这既要求大于投资同期利率,又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不确定。因此,在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业资料》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习题集》 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得出某彩电的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中不会使其需求曲线移动的是():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B.商品价格下降; C.相关商品价格下降;D.消费者偏好变化 2.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当消费者预期某种物品在未来会出现价格上涨时,则对该物品的当前需求会(): A.减少B.增加C.不变D.以上三项均有可能3.苹果汁和橙汁是替代品,如果橙汁的价格上升,将会导致(): A.苹果汁的需求量增加B.苹果汁的需求量减少 C.苹果汁的需求增加D.苹果汁的需求减少 4.鞋的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在保持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鞋的价格上升,将会导致() A.供给增加B.供给量增加C.供给减少D.供给量减少 5.彩电行业工人工资的提高,将会导致() A.彩电供给曲线左移,并使得彩电价格上升; B.彩电供给曲线右移,并使得彩电价格下降; C.彩电需求曲线左移,并使得彩电价格下降; D.彩电需求曲线右移,并使得彩电价格上升;

6.假如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价格上升,则这种商品的( ) A .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B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C .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D .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7.根据图1.1,如果市场的价格是5美元( ) A .市场达到均衡,因为生产者能够销售完他们生产的数量; B .价格会上升,因为消费者想购买的数量超过生产者愿意销售的数量 C .价格会下降,因为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和生产者预期的销售数量不一样 D .生产者不能销售完他们预期的销售数量 8.根据图1.1,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是( ) A .18美元和15单位; B .5美元和15单位; C .10美元和30单位; D .5美元和35单位; 9.如果人们发现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会导致人的精神状况变差,那么会导致计算机市场( ) A .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上升 B .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下降 P Q 图1.1 10 10 5 18 15 30 35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